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文言文教学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以“读”悟趣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通读有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文言文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训练。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诵读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体味文章的所蕴藏的情感,还能激起学生丰富的想像,同样,丰富的想像又可以激发学生读的乐趣。教学中要抓住“读”这个基本点,加强诵读技巧指导,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如《鱼我所欲也》第一段学生读得整齐响亮,没有错别字,有些句子却读成: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教师问:按你们的读法,怎么理解?学生想了想,笑了,觉得不好理解。于是通过老师领读,学生跟读、朗读,师生讨论把这几个重要的虚词“于、则、者、由、是、而”的含义搞清楚了,学生就完全明白了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学生再次朗读时字字铿锵有力,句句充满激情,激起了无限的遐思。
不同的诵读形式有着不同的诵读效果。分角色朗读可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角色的性格和心理,如《唐雎不辱使命》一开始便突出人物的身分之悬殊,之后分组分角色朗读,三组读秦王,一组读唐雎,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几次美读下来,秦王“其许寡人” “逆寡人”“轻寡人”等盛气凌人之态被学生演绎地栩栩如生,秦王骄横狂暴和野心勃勃的形象也被表露无遗,学生对唐雎那种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有了更深刻感受,明白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是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精神。演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对文本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二、以“言”赏趣
以“言”赏趣,即从语言(字、词、句)中找趣味点。文言文语句精炼、内涵深刻,除此之外,还可以欣赏它的趣。古今异义词中有许多有趣点:如《塞翁失马》可抓住“亡”字,假设文中的“亡”就是现在所指“死亡”的意思,那么下文的“其马将胡骏马而归”的情节又怎么来呢?可见文中的“亡” ,不是“死亡”的意思,而表示“逃跑”的意思。又如“引”字,通过对引字左右两个部分的形状与含义的分析,明确“拉”的意思,又如“吊”字,用现代汉语“吊唁”、“吊丧”中的意思可推出本文中“安慰”的意思。通过这些趣味点引导学生关注词与句的联系、字的形与义之间的联系、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等特点,从而更好地欣赏文言中所蕴含的巨大的生命力和无穷的乐趣。文章内容也有许多趣味点:如学习《马说》时让学生讨论“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通过讨论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有一些美文如《小石潭记》,老师可以让学生当小导游,按作者的游览路线,找出文中优美、简洁的文言词句,并发挥自己的想像力介绍小石潭的优美景致,这样不但能满足学生爱表现的心理,还能在趣味的学习中轻松快乐地掌握文言文的知识。
三、以“问”生趣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老师提问的主要目的是为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修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问题设计得是否巧妙有极大的关系。精彩的问题不光对于理解课文有一种提纲挈领的作用,能激发学生兴趣,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还能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如教授《记承天寺夜游》老师提问:作者月夜赏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学生翻书说:庭下如积水空明。一个学生大声反驳说:那是写水。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对,一个“如”字可以看出不是写水,是写月光像水。这样的发言得到了全体学生的认同。老师接着问:那水中藻、荇又作何解? 一学生说:院中种的植物呗,另一生说:是竹子、柏树,也有一些同学说:月光的照射,竹叶和柏枝的影子。师问:看见这幅“月下竹柏图”揣想一下作者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说开心、平静、坦然都有。另一个学生说:不对,应该是不平静,清澈的月色、明亮的月光的确使人感到宁静,但作者被贬异乡,心里怎么会宁静呢!问题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时,又有学生提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澡、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中“如”字能否去掉?作者用了“如”字,说明他早就知道庭下是“月色”而非“积水”,而后文为什么要用“盖”表示“恍然大悟”呢?学生的提问让我吃惊、感叹,也激起学生的兴趣。老师精彩的提问给学生的体验是鲜活而灵动的,在课堂上,教师更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问题,这样课堂上就会生成无数个精彩有趣智慧点。
四、以“美”呈趣
关键词:文言文 初中 教学策略
文言文历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传统教学中“满堂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路子,让学生望“文”生畏,因此教学效率不高,学生成绩偏低。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存在的这些老问题,尝试了一些新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里拿来和大家交流,以就教于方家。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因此,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这里我们可以运用创设文言学习情境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中国的古典诗文,特别讲究意境和韵味,文质兼美,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课文的内容以文字、声音、图像、动画集于一体的形式,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的展示给学生,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形象,创设出古诗文特别的情景,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如临其境,那美的意境就易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了。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录像画面,飞流的瀑布从高高的山峰间直泻而下,水珠四溅;遥望瀑布就好像从天上飞下一般,在阳光的照耀下,水蒸雾腾,呈现出一片迷蒙的紫色。
庐山瀑布的高空直挂,势不可挡之状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闻此声,观此景,不仅能激起他们的兴趣,而且也使他们对“紫烟、挂、飞”等词语会有深刻的理解。再如教读郦道元的《三峡》时,可以播放一段长江沿岸的自然风光,这样学生对“朝发白帝,夕至江陵”、“清容峻茂”“素湍绿潭”等就会有清晰的印象;教读《与朱元思书》时,播放富春江的景色,那么“水皆漂碧,天山共色”、“千丈见底,直视无碍”等美妙的景色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画面,易于触动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没得熏陶,从而激起他们的兴趣,轻松中理解并掌握课文的内容。
当然我们在用多媒体课件时,也要注意:课件只是辅助教学的,再精美的课件也不能代替教师的讲授和表现。要发挥好多媒体教学的优点,不能白白浪费了制作精美的课件。另外,也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存在。不能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课件既要考虑老师如何“教”,也要考虑学生如何“学”,让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不能陷入“人灌+机灌”的新的课堂教学误区。
二.品味涵咏 融入文本
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是要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发展其审美能力,达到以美促教、以美育人的目的。因此在教读文言文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学会品味涵咏,融入文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历史,去感受古人的语言美、人格美、艺术美和文化美等。
课堂上,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融入文本,与古人沟通、对话,可以通过细细品读,感受文言文的内在美。只要用心去品味,学生会发现文言文是充满个性与灵性的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而不是一个个干瘪的文字符号。中学语文课本中,编入了很多风格各异的文言典范。有写精忠报国、舍生取义、治国安邦的,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诸葛亮的《出师表》;有写骨肉情深、儿女情长、人生况味的,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刘禹锡的《陋室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这些文章表达清晰有力,非常适合朗读、品味,同时对青年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建立也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我们在品读文言作品时,要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而这些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朗读时一定要注意读出节奏,读出语调。语调是语句的声音形态,“几乎没有一个句子——数学的纯形式的句子或许例外——不带有某种情感或情绪色彩。”①因此,教师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文本言语中充溢着作者在特定语境中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意味,要读出古人的心声,从而在诵读中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
中学语文课本选入的文言文中也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和仁人志士,深入文本,品味涵咏,可以促使中学生美好品格的形成。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情怀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思想觉悟。在教学这些的作品时,要让学生懂得,知识重要,但做人更重要,这些作品不经是靠它的语言艺术取胜,更靠作者思想的高度流传后世。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长河中,不仅有这些忧国忧民的士大夫,还有很多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如《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木兰辞》中的花木兰等,都会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从而使他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科学记忆 扩大积累
在文言文教学中,实现记忆的主要途径是背诵。现在人们常用的记忆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不求深入理解的“机械识记”,另一种是在理解基础上的“意义记忆”。前一种常被人们所唾弃,后一种更受强调。但是日本一位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年龄小的时候记忆力较强,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却越来越弱;相反,年龄小的时候理解力较弱,随着年龄增长,它相应地变强。根据这一规律,笔者认为,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记忆背诵,应遵循由低级记忆到高级记忆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初一的学生,主要主张运用机械记忆。学生刚刚升入初中,面对一下增加的课程会感觉手足无措,尤其是文言文的学习,就像开设了另外一门外语。如果一味要求学生理解古人艰涩难懂的语言,理解古人使用的语法,可能结果却是事倍功半。意义记忆的方法容易让学生在枯燥、烦琐的分析讲解中失去学习兴趣,对以后开展教学非常不利。因此,这一时期,应侧重机械识记,尽量背诵、积累大量的经典作品,名言名句,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在语文素质教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一年古诗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学生对古人语言的规则、语法现象都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就可以开始提倡理解记忆了。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指出:“如果一个人能迅速地和成功地掌握某种活动,比其他人较易于得到相应的技能和达到熟练程度,并且能取得比中等水平优越得多的成果,那么这个人就被认为是有能力的。”②理解记忆是提高学生文言文水平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教读文言文时,让学生学会先掌握文章的框架,记住其中的一些重要语句,比如起末句、过渡句、名句等,再将全篇贯穿起来,进而弄清文章的脉络层次和内在联系。进而在分析欣赏过程中,慢慢体会文言文写作艺术的高超,思想内涵的博大精深,达到理解并掌握。
另外,还需要说明一点:初一学生提倡机械记忆为主,并不是完全排斥理性分析、讲解;初二、初三提倡理解记忆为主,也不是完全不要机械记忆。其实机械记忆的过程就是加深理解的过程,分析、讲解的过程也是记忆的过程,只是不同阶段,教学重点不同。两者结合,各有侧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大胆想象 激发创造
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们说没有联想、想象,就没有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潜能。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首先是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大胆创新。今天的中学生缺乏想象力,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被传统思维的模式束缚,固步自封,不敢突破。但是,社会在发展,文言文写作的时代和今天隔着遥远的时空距离,文言文创作的社会背景和今天有着巨大的变化,语言的表达和词语的含义和今天也有很大的区别,但很多学生还总是被传统的思维模式所束缚,认为书上怎么多都是对的,不敢有新的想法。孰不知古代作品正是在一代又一代后人的联想、想象中,不断注人新的思想、新的情感,才鲜活到今天。比如在学习《愚公移山》时,我让学生打破传统,提出“移山是不是愚公一家过上幸福生活的唯一出路”的问题。结果学生大胆想象,做出了与愚公完全不同选择。学生想象当年愚公村气候温润,有大片森林,自然景观十分优美,可以利用现有资源,把那里建成旅游景点。愚公大力美化环境,修建公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提高发展,太行、王屋二山的险峻已不再是人们生活的障碍,而成了人们脱贫致富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些想象,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模式,而且也合情合理,对学生认识的提高具有进步的意义。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可以多鼓励学生大胆设问,精彩可能就会因问而生。只有课堂上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让课堂活跃起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7—38
〖HJ0.9mm〗
[关键词]语言特点转化启示作用
仰望天空,抚摸大地,是我们学习、生活的两门必修课.抽象概念和具体形象是我们语言表达的两个重要方面.
前者,理性,精确科学,富于启示意义,以概括的形式出现,但它容易落入笼统,空洞,乏味的窠臼.
后者,可感,注重细节,令人回味无穷,以充实的内容显现,但它犹如弹簧,水去云回.
在实际教学中,语言的表达向我们提出了不可忽视的任务,要求我们两手都要硬.怎么样实现这一目标呢?这就需要我们明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语文教师在备课中,学生在学习中准确地识辨和转化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
请看:
富兰克林《与丑腿》的开头:
世界上有两种人,他们的健康,财富以及生活上各种享受大致相同……
这是具体的语言,如将其转换概括就是”他们的基础条件相同.”
第二段(此处引言略):
不难看出冒号前是概念的语言,统领提示着下文.冒号后的六个方面是具体的语言,支撑说明了上文.
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倒数第3段:
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渴望了解人的心灵.我渴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
该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十分形象的,我们可以认识概括为”作者渴望了解人的精神世界,了解自然奥秘,了解社会.”这样我们即可识辨到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了.
2.老师在课堂教学、写作和学生的解答问题作文等具体的语言活动中,较好以至恰如其分的把握,也可从文本得到很好的启示
多用形象语言表达是《五人墓碑记》的特点之一,不凡我们看以下几例: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傫然”与”累累”相近,顿时在我们的眼前出现尸体重叠的形象.
投绳道路.
”绳”即绳圈,把头投入绳圈,比用”自缢”或现代汉语的”上吊”形象得多,生动得多.
赠溢美显.
”美显”不说士大夫或宦官,用的是借代,以举动代称,鲜活形象,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反之,我们以文本抽象的语言,加以联想,或是开动机器,或是考据查证,或是发散链接,就会得出相应的具体形象的东西.我们以《漫画清高》为例.
原文涉及到被评为或不被评清高的多例,以单个人为主,兼与集合.我们依然可以将别人用重金向郑板桥求字画而不得,且凭一餐狗肉得之的故事延伸.痴医叶天士治好当朝皇帝的病既不接受封官,也不要银两,连妻子错怪后连声道歉都不买账,这样一扩展,就直观得多.
/文末中有”正反互补思想”,读了课文,学生或是稍有感悟,或是还不十分了然,它毕竟是抽象的,那么,我们来点顺水推舟,具体再现--台湾大学曾仕强教授说”中国人是唯一同时说两句话的人,”就是此意,例子很多.
礼尚往来.当仁不让.
人老心不老,人穷志未穷.人贫志短,马廋毛长.
以人为善,善莫大焉.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万万不能.
人见白头嗔.我见白头喜.
我们据此不断地编码,不就具体形象多啦.更何况我们将其进一步引向相承对举式的双齐格表达,从层面上来说,不是更加广阔吗?
弄清两种重要的表达形式,对教学究竟有什么作用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益于文章的阅读,诗词曲的解读.
2.有利于提高语言的综合表达,具体落实到作文内容的充实,突显文采,富于哲理性.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渝水一小 罗小武
新《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一环,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从说到写,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既要关注文章内容、词句含义,又要关注表达形式、文章写法,体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比较多的教师用采用“师生问答”、“朗读”、“说话”等口头训练方式,很少安排学生进行书面练习,没有很好地做到读写结合、说写结合,导致语言训练不到位、训练效果不明显。将语言的口头训练与书面训练相结合,既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规范、连贯、有条理,又能丰富训练方式、巩固语言训练的内容,还能通过书面训练有效地检测学生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情况。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语言的特点,改变以“口头练习为主”的语言训练方式,适当增加学生书面练习的内容。例如利用好我们现在教材后面的说写双通道,不失为一条较好的途径。如在学习了《狼和小羊》后可以引导学生写狼扑向小羊后会怎么样,有什么结果;学习了《狐狸和乌鸦》后可以写《狐狸和乌鸦2》在这一文中狐狸再次碰到乌鸦后会怎么做,怎么说。而乌鸦呢等等。续编故事需要足够多的时间,但费时又不省心的写话,不但不会影响教学效果,反而会将课堂气氛推向,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课文内容。这样的练笔可以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高度统一。又可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二、深入理解,品味语言
学生的语言发展是有规律的,要经历识记、理解、积累、运用的过程。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不能孤立地进行,应把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有效整合,使语言训练的内容相互联系,训练的要求逐步提高,形成浑然一体的教学链。
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就在语言识记、理解、积累、运用的有效整合方面进行了产尝试。我把字词教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做到识记、理解、积累和运用综合进行、整体推进。在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描绘了一个群鸟翻飞、自由快乐的美丽画面,语言准确生动,朴素优美,简洁洒脱,感受鸟的天堂里鸟多与鸟欢,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深入、运用也更自如,逐步将文本的内容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
三、课内训练 课外作业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不少语文教师比较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外作业的作用,不善于把课内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巩固。具体表现在他们大部分布置的课外作业以机械抄写为主,很少有与课内教学的内容相结合的理解与运用类的练习,这对学生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语文教学中课内训练与课外作业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课内训练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方法,课外让学以致用,得到不断地巩固和提升。
四、引导积累、运用语言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积累是相当重要的。积累语言更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对于课文中的重要词语、优美句段、精彩篇章,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体会的基础上,还应该采用多种有效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投入主动积累。《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积累,规定了课外阅读总量和背诵篇数,列出了背诵推荐的篇目,对低年级的阅读,也有了明确的要求:针对新课程标准要求,我认为只有读得多,记得多,应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如教学《航天飞机》一课,学生学完课文,我安排了一个改写练习:用第一人称的形式介绍航天飞机。这种训练,不仅巩固了课文内容,又有力地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 小学 语文 骨干教师 教研能力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1培养骨干教师教研能力的重要性
语文是指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简称,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部分,文化则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等。语文作为一门学科不仅在知识水平中体现其价值,并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宣扬起到的无形的作用,使学生们在对于不同文化的不同选择和认识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小学时期正是学生思想启蒙的萌芽阶段,这也就证明小学语文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如此重要。那么,在此基础上如何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便体现在对于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教研能力的提高上来。对于教师而言,在新型的课程标准的条件下,教师不仅仅是“传其道、受其业、解其惑”,更要去成为一名具有创新和探究能力的研究者。只有作为一名研究者,去探究和发现新的教学模式,去勇于尝试新的东西,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不会止步不前,会顺应着时代的发展要求继续发展。这一切都体现出对于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教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上来。
2小学骨干教师教研能力培养策略
斯腾豪斯认为"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能够改进教学,或如何能够满足课程计划。如果教学要得到重大的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影响教师的教研水平的因素也可以分为两大类:内在的教师参与意愿和外在的培训水平。
2.1外在优化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教研培养策略
2.1.1创新引领,继承与开发同步,实现教研活动多样化
素质教育的普及使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灵活学习,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需要紧跟随时代的步伐,改变教育方式,实现创新教育。创新教师的培B不仅需要具有优秀的教学能力与品质,而且要求具备创新的人格和教育能力。而创新教师的培养需以教研方法的改革为基本,使每位骨干教师乐意参与到教研活动中,自觉地提高教研能力。实现教研方法多样化和创新化,需要我们借鉴国外的在职教师的培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形成我国特色的语文骨干教师校验培养体系。
2.1.2监测与评估教研活动质量
学生的学习好坏通常我们会以成绩来衡量,通过与他人对比与教师激励来引发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的培训活动亦是如此。那么如何测评教研活动确实对教师的教研能力有提高呢?有多大程度的提高呢?这就需要具有教研活动标准指标体系,实现对教研质量的有效监控。该体系应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情意、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的检测。通过对教师教研活动进行评估,促使教师能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中,实现对教师的规范与提升。
2.2内在提升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教研品质
2.2.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优化自主学习能力
弗洛伊德曾强调:“人类行为的重要推动力是本能驱力”。在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下,教师已然不是知识的权威,要想获得立足之地,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居安思危,加强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拓宽知识视野,加强学术地位。活到老,学到老,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应坚决摆脱“一次性教育”的思想观点,才能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当教师具有自主接受学习的动力后,才能更好地接受教研培训工作,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2.2.2反思是提升教师教研水平的翅膀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波斯纳也提出教师的成功来自于:经验+反思=成长。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更多的是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应养成积累教学经验、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通过不断反思,教师可以将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出对一系列教学问题的应对办法,促使教师的教研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2.2.3增强角色认同感,消除抵制心理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传统上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自主的学。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改变教学方式,而不是不加思考地把原有的研究结论运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克服做研究的惧怕心理,对自身有正确的定位,认识到教师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从小型的研究课题开始,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看作行动本身,逐步成为研究型教师的一员。
3总结
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而在小学生的眼中教师具有示范性和权威性。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教育局为贯彻“聚焦课改、决战课堂”、“聚焦人才、成就教师”的教育工作思路,将创新培养机制列为“十一五”期间骨干教师培养工作的重点。骨干教师教研能力的培养机制善不完善,笔者就目前相关现状提出一些建议,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在不久的将来,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能够真正成为合格的教育教学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本文章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机构创新研究》课题编号JJ201400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魏欢.农村小学青年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