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教育课堂收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学期劳动教育工作总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美.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是小学各科中的基础学科,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小学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 ,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 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创造性劳动教学终极目标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习惯.
我根据实作要求作示范,事先准备好作品给同学作示范,让学生仿效。示范必须严格规范,重点、难点要分步有节地进行,也可以边讲边示范,讲和示范结合,语言尽量精炼。有时选用合乎要求的学生作品作为示范样品,用学生的东西教育学生,容易引起学生的亲切感,乐于沟通和易于理解,对于提高学生技术水平很有好处。
学生在学习劳动技能的时候并不是很有兴趣,尤其当教材中出现一些易于有性别差异的知识的时候,男生或者女生就会出现烦躁的情况。觉得自己不适合学这项技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例如,在劳动课上,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的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及时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源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劳动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担负看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能力的任务。但它有独持的要求,
就是学生必须学习有关的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技术原理和在智力、能力诸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总结一学期的工作,我坚信,只要劳技教师意识到学生具有创造潜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坚持教、学、做合一,积极创造条件,劳动课教学将使无数学生创造力迸发出艳丽的火花,而且常开不败。
一学期劳动教育工作总结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早一夕就能形成的 在学校的的教学教育过程中,根据一年级的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是我做班主任在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根据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我继续重抓、强化孩子们的习惯养成教育,并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要求更严。
具体做法与上学相同,但要求一定是更高,目的是希望在一年级就会有个好习惯的养成。
首先让孩子们懂得为何要劳动?其次是充分创造劳动的机会。 养成教育活动分四个步骤:
一、先考察--想
经过了一学期的锻炼。现在的我会做什么?老师把班级要做的事都罗列出来公示并讲解甚至示范怎样做,如:1、班级卫生扫教室要求每天都有8人打扫;2、保洁区每天都要由2人捡垃圾;3、教室走廊每天要有2人维持纪律和卫生;4、教室公共设施每天要专人负责(擦黑板、整理讲台、关风扇、关灯、捡地面垃圾、关门、倒垃圾)
二、申请
向班上卫生班长申请我要做什么?要求力所能及,找准自己的位置。
三、承担责任
开始上岗,严格按卫生班长指定的要求完成,不会做的时候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求帮助或支援。
四、设施奖励制度
凡事为班级做贡献的同学都可得到红花奖励,每周还评选一次奉献奖,当然会有更大的奖品----红旗一面。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过去了。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们严格管理,严谨教学;我们学习理念,快乐实践;我们默默耕耘,但求收获。在王校长、苏校长、殷校长的领导下,我校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稳步发展,再创辉煌,建设一只思想过硬、业务素质精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下面就本学期我校开展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思想引领,促进理念提升。
1.行政领导率先垂范,扎根一线。
每位管理干部都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力量,负责部门管理工作的同时,多数担任主要学科教学工作。王校长百忙之中,接任六年级毕业班,并在短短半年时间里,让毕业班成绩稳步提升。德育处周主任担任毕业班班主任及语文教学同时,又跨学科兼任一个班语文教学工作。教务处陈主任担任一个班班主任及数学教学工作之外,还兼任一个一年级教学工作。学校的领导这样勇挑重担,给老师们做了很好的表率,为学校师德师风融入一股强大的活力。管理干部们除出色完成自身教学工作外,她们能站在课程改革最前沿,引领全校教师投入教育教学。她们主动听课,指导、参加教研活动、深入教师课堂听课,课后及时与授课教师交流、反馈,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有划伤提出整改意见,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尽自己一份力。
2.加强校本培训,提升观念。
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每一位教师都会感受到一种压力和挑战,为此我们在更新教师观念,适应新的课程标准上下大功夫,通过开学初的教师培训及每月全体教师工作会议,组织老师们对教育法规、师德师风、教育理念等方面进行学习,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每月评选优秀教师,营造氛围。学校非常重视对教师的激励机制,制定了优秀教师评选方案。每个月评选教育能手和教学新秀,带动教师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工作做风,从而涌现了一大批关心学校、关心学生、潜心研究的优秀教师。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
二、依托教研活动,优化教师素质。
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我校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教研活动。
我们的教研活动有以公开课为契机,组织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在评课环节中,大家推心置腹,毫无保留,畅所欲言,既增进了教师间的团结,又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我们的教研活动有以提升教师基本功为主要目的的读书交流活动和教师朗诵比赛。比赛由教研组长主持,各学科比赛精彩纷呈,气氛轻松活跃,并及时制作宣传视屏。基本功大赛,不仅展示教师风采,更促使老师们夯实专业基本功,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成长的步伐。
我们的教研活动还有通过集体备课磨课展示活动为主要形式,开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讨活动。通过备课组的打磨,逐渐改变灌输的思想,以新课程的改革为基础,转向以学生为主的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虽然我们的教师还处在一个摸索阶段,但以小组合作为主导的学习模式已经基本成型。
我们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活动。本学期,我们参加了四月份总校组织的青年教师展示课活动,也参加了五月份茅箭区教育局组织的小学“金烛杯”语文、英语、音乐、体育等学科的教学竞赛活动。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英语组还参加了湖北好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虽然是个别老师参加,但背后是整个教研团队共同努力的过程,大家共同策划、设计,解决打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所有这些活动的而开展,不但提高了这些参赛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带动了全校教师积极参加,提高专业知识。
关键词:语用;语言情境;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140-0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提法,明确指出今后语文教学的任务: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这个建立在“语用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课程要求,提法新颖本质却不新鲜,它并不是突如其来的的空降,其实在我们几年来的课改实践中是有迹可循、有案可学的。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究竟如何有效落实“语用”目标呢?
一、认知语用――透视层层包裹的“同心圆”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是母语教育的启蒙阶段,肩负着引领孩子们从依依呀呀的生活用语向规范的书面语言转承习得的任务,更是引导孩子们“亲近母语,推广阅读”的不可或缺的教育平台。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儿童发展为出发点树立“大语文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小学语文课本为凭借,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语文阅读的实践活动,更是一个推广无限的儿童阅读的践行阵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言之,语文能力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堂教学是语文能力训练的练兵场,会聆听、乐表达、多诵读、勤练笔,都是儿童积累知识,提高能力的基本方法。而写所见所闻、写所思所想,用语言叙述自己、描写世界,就是学习语言的最高境界。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不经过历练是不可能实现的,非要靠学生亲历亲为的实践不可。学习语言文字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运用语言文字更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注释①)一是感受的实践,通过感悟感受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精妙与特点;二是将感悟转化为语言的实践,学会言语的表达,并在表达中运用,从而获得理解。这种迁移从文本感受到的言语实践,就是运用,即语文课程的最核心目标――建构言语能力。
这层层包裹的“同心圆”,不仅揭示了语言能力各层级的关系,更是通过语用学的“关联理论”昭然了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正如刘仁增老师在《让语文回家》一书中所说:“语文教学的‘本然’,其实就是言语运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必须定位在‘语用’上。”
二、落实语用――穿行层层包裹的“同心圆”
基于以上能及递进的“同心圆”的设想,我认为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应在有效的语文实践中,引领学生穿行在层层包裹的“同心圆”,联接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恰接语文教学的感悟和训练,让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在对话模式中和谐并存。
1、立足语文,坚持创设语言情境
(注释②)强调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义,正是语用学最重要的观点。脱离了语境的“语用”教学枯燥无味,会陷入机械训练的泥沼;盲目运用多媒体情境替代语用情境,则让言语训练陷入裸奔的尴尬境地。
(1)言语渲染拓展语用空间
语文教师的角色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渲染出来的情境会创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语境,是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和指导朗读的好办法。如教学《雷雨》中“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时,我是这样层层深入:
师:(先借助课件中图片引导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样的乌云?
生:我看到云很多。
师: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云多?
生:满天。
师:带上你的所见读一读句子。(指名朗读)
生:我从看到天上的云很黑。
师: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云多?
生:黑沉沉。
师:(指名朗读)你还能说出哪些像这样表示颜色的词语?
生积累:黄澄澄、红彤彤、白茫茫、绿油油、白花花、红通通、紫莹莹……
生:我还看到了云很厚。
生:我看到云很低,离我们很近。
师:(朗读指导)这样黑沉沉的乌云,铺天盖地地向你压下来,你觉得――
生:很闷,快喘不了气。(指名读出自己的感觉)
师:这黑沉沉的乌云从天边翻滚而来,它似乎就在你的头顶上方压下来,你觉得――
生:乌云来得很快,很闷。
师:就请你把这种来势汹汹的感觉读一读。(指名读)
师:有时,满天的乌云只需几分钟就让整个天空变得像夜幕降临,藏在乌云里的电荷就要炸开了,雨点儿都有点迫不及待了。(齐读)
教师通过语言上的引导,创设了乌云压顶的语言情境,不仅从句子中摄取了“满天、黑沉沉”等关键词语,还积累了ABB式表示颜色的词语,并在教师描述性语句的渲染下切身感受到乌云多、黑、厚所带来的“闷”的感受,从而使指导朗读悄然地水到渠成。
(2)图文结合再现那情那景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是看图学文,联系图画和生活实际观察理解,再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将轻轻松松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如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文第4、5自然段的教学中,有的教师这样设计:(1)要到了自己的东西,小白兔是怎样做的呢?自己读4―5自然段,用线划出来。(2)“把土翻松”什么意思?请用动作演示。(3)询问孩子:你感觉怎样?它翻了几次?隔了多久?(4)“常常”这个词语在哪里见过?近义词是什么?(5)小白兔辛苦吗?你看出小白兔是个怎样的孩子?此方案的实施,有令人惊喜之处,比如在动作的演示中轻而易举地感受到劳动的辛苦,然而教学过程的呈现仅仅停留在一问一答的简单体会中,孩子始终无法达到教师预期的劳动教育和朗读效果。
其实,这正是语境感的淡薄,使孩子的语言表达苍白无力。如果将案例修改如下,会有不一样的收获:(1)小白兔要到了菜子,回到家是怎么做的?快读一读课文的4-5自然段,圈画出小白兔的行动。(2)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到太阳高照,小白兔满头大汗。)(3)创设劳动情境,小白兔种菜可用心了!有时天蒙蒙亮,小白兔 ;有时烈日炎炎,小白兔 ;有时太阳都要下山了,小白兔还是在 ……(4)孩子们,这就是“常常”。我们也来一起“把土翻松”(动作演示),你有什么感觉?可小白兔都坚持了下来,在菜地里时,它心里会想些什么?(5)你想怎么夸夸小白兔?至此,一个完整的教学片断就展示出小白兔的勤劳和要自己种出白菜的决心,对文末中心句的理解“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起到踏雪无痕的铺设作用,孩子们读起来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同时孩子也在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建构言语、表达想法。
《雷雨》一课两次设身处地揣摩小蜘蛛的内心:雨前,小蜘蛛,你为什么要从网上垂下来逃走?雨后,蜘蛛再次坐在网上,这个织网高手可能在想什么?《酸的和甜的》一文在引导观察描述葡萄架下的狐狸手舞足蹈、转来转去,想吃而不得的馋样后,再让孩子们想象狐狸此时的心理想法……这样的图文结合说话练习,都是难能可贵的语用点的挖掘。
“语境是以活的方式呈现在学习者或理解者面前,只有形成了语境理解力,才算是真正具有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灵动的语言创设出来的语言情境,才是真正散发着语文味的情境,才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孩子的语用能力。
2、立足实践,坚持巧仿勤练
低年级的文本简单浅显,挖掘文本语言特点,要采用多种方式丰富语言文字的运用,从而落实年段学习目标。崔峦指出:“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如低年级运用词语说话、写话,抓住常用句式、有特点的句式进行迁移运用。”
(1)品味词句,积累语言文字
词语教学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注释③)要使学生不仅能够依据文本理解词语的确切意义,而且能够依据与文本相类或不相类的若干例子发现词语的正确用法,体会用词的精当,丰富自己的词汇。如《两只鸟蛋》第二小节的教学中,可先联系生活理解“焦急不安”:你要是放学了没有回家,妈妈会怎样?再引导想象:此时鸟妈妈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什么?接着让孩子用词独立说一句话。这样的步步为营,词语已经深深地刻画在孩子们的脑海里了。《画家和牧童》一文中引导学生找到三个近义词“夸赞、赞扬、称赞”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语言的丰富性。送给学生词语,充实词语库“惟妙惟肖、神来之笔、栩栩如生、妙笔生辉……”之后,再用上词语夸夸戴嵩的画作,也不失为提高学生语用能力,丰富语言生长点的妙招。从孩子们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在运用中不仅快乐地积累了词汇,也使教学效果得到了优化。
(2)举一反三,增值文本语言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语用能力的提升必须在自主的语用活动中实现。”找准文本中语用能力的增长点,以教材为范例拓展语用空间,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常见的训练。
著名特级教师刘仁增在执教《荷叶圆圆》时,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品味动词的精妙,特别值得学习。先指名学生做“眨”的动作,再启发想象:小水珠躺在荷叶上,一阵风吹来,荷叶摇晃起来,小水珠觉得怎么样?不仅舒服,它还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好像看到了什么?再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小水珠的快乐。余下的段落循着“发现动词――想象体验――感情朗读”的方法教学。
拟人化动词的使用,是这篇儿童诗在语言表达上的显著特点。刘老师在教学中重视发挥这一独特的语言价值,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感受语言情趣。接着,自然而然地进行动词模仿练习,荷叶的好朋友不止这四个,小蝴蝶也来了。引导填空:
小蝴蝶 在荷叶上, 。
在荷叶上, 。
值得一提的是,句式的训练并未止步,最后的句子仿说更是激活学生自主表达的欲望,帮助学生意会语言表达的内在关联,引领学生实现了“语用”最大限度的增值。
小蝴蝶 在荷叶上, 。小蝴蝶落在荷叶上,跳起来优美的舞蹈。
小雨点说:“荷叶是我的 。”小雨点打在荷叶上,这里一下,那里一下,敲着欢快的鼓点。
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只有守住“语用”意识,穿行在层层包裹的“同心圆”,才能漫溯向语言运用的更深处,才能发挥语言实践的智慧,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生活所需的实用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仁增.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建构.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2.7.
1.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
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首先,应满足教师需求,增强培训的活力。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需求导向的培训内容。但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学校有多少老师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开展校本培训之前要充分调查教师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保证每一次培训都能适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培训活动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