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教育现状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劳动教育现状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劳技;现状分析;高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38-01

一、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劳动与技术》是一门融知识、技术于一体,具有较强实

践操作性的技能基础学科,而小学开设劳技课,则是向小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而很多教师对劳技课的认识不到位,教学观念上没有深刻认识劳技课的教育价值及其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轻视甚至忽视劳动教育,劳技课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课堂教学随意性大,甚至放任自流,教学质量不高,教学状况很不理想,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探索小学劳技高效教学的策略,向课堂要效率,争分夺秒地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和实践十分重要。

二、高效教学的主要策略

1、创设情境, 精彩导入,奠定高效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对事物的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只要把学生的兴趣之门打开了,那么学生的求知欲便会提高。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要把握教材特点创设情境,科学的导入形式导入新课。好的导入,像一块磁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强烈需求, 增强学习内驱力。如:我校一位老师在上《春的美景》时,他说:“同学们,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万物复苏,鸟语花香。说到了春天,你们想到了什么呢?”学生们纷纷回答后,师紧接着说:“今天,我们就要用各种颜色的不同纸绳来设计和制作一幅‘春的美景’”。然后播放多媒体音乐,带领孩子们欣赏大自然中春的美景。这样的导入,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优化了学习过程。

2、示范操作,有效合作,打造高效

(1)示范操作,准确精炼

劳动与技术课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要让学生掌握这

些技术,示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示范中动作要正确、熟练、到位,讲解要清楚,要保证全班学生都能看明白,使学生获得操作过程的表象。有些技术关键点、难点,示范速度要放慢,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观察与思考。由于孩子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能根据教材和学生,精心设计,科学示范就能迅速引起学生动手的欲望,又能树立我们老师的榜样形象,还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帮助他们攻克难点,拓展思维,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合作探究,秀出风采

小学劳技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的

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自然成为课堂教学的最基本方法。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师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有效时机,指导好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合作学习。合作中,学生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通过集思广益,想出富有创意的构思。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到自尊、自信,还使学生的积极性、互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另外,通过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还有利于解决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展示评价,深度拓展,赢得高效

1.多元评价,提升兴趣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

唤醒、鼓励”。在劳技课堂教学中,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过

程中,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富有创造的激情。教师要针对学

生的表现、创新、表达、思维等学习行为,运用评价机制,采

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结合多种评价方式,作出及时的判断,

适时的评价,使每个学生时时刻刻看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

方向,使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自信心及合作精神,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

有效性。

2.拓展创新,丰厚文本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综合学科,它加强

了与学校、家庭、社会的紧密联系。我们要拓展劳技课堂的空间,使劳技教学向学校、家庭、社会延伸。省《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提出:“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形成本地区、本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传统和特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不包括劳动与技术的全部,它需要我们结合本地的特点,进行二度开发利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有效的途径,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补充、删减和调整。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教材的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劳动习惯。

四、巧用媒体,优化课堂,达到高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走进了课堂,成为教师

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具有强大的表现能力和优质的教学效果,而劳动技术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我们在劳技课堂教学中,可以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诱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灵感,帮助教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拓展视野。

劳动教育现状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148-01

加强早期儿童教育,为每一个儿童创造受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机会,正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育幼儿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清楚认识教学现状,积极采取应对促使,以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为主,加大孩子智力的开发,不断的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教学浅见:

一、学前教育的意义及目的分析

据研究表明,学前教育是人的社会、情绪情感、性格和认知等方面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的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学前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实施适应儿童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可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促成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协调与联结,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如果在这一时期儿童没有得到科学的、适宜的、良好的学前教育,以后再来弥补,家庭和社会将付出极大的代价。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发达国家积极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在普及学前教育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上作了很多的投入,而我国政府也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目的就在于让孩童从小就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为孩子奠定行为、性格和人格的基础,学习对和错,形成初步的判断对与错的能力,使其初步了解并开始接受社会规范,形成最初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幼儿的启蒙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遗憾的是,在新形势下,和小学教学和初中教学相比,幼儿初始的学前教育这一基础性阶段的建设依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在幼儿的启蒙教育教学中,人们往往只注重培养幼儿的智育,追求的往往是幼儿识字的多少,计算技能的强弱,会背若干唐诗,套弹唱几首歌等,却忽略了劳动教育、集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德育教育,导致了“重智轻德”现象不断发生。其次,由于我国计划生育的实施,以至于大量独生子女的出现,孩子成了父母手中的“宝”,家庭的“小霸王”,多数的幼儿都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任性,霸道,爱发脾气的性格,不容易学到与人相处的方法,不利于孩子的有效成长。幼儿园教学的“小学化”更是使得学前教育面临边缘化的尴尬局面,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提高。最后,由于大量撤销或停办了幼师学校,致使幼教专业人才的培养出现断层,学前教育教师匮乏,无法对孩子进行专业的引导,致使学前教育工作一直处于不利地位。

三、搞好学前教育教学的有效策略

1、注重幼儿智力的开发,培养其能力

幼儿是思维能力形成、发展的初始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注重幼儿智力的开发,其实也就是注重幼儿的语言和非语言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词汇量、理解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推理能力、视觉驱动能力等等能力的培养,使其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形成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智力,他将对幼儿的未来学习、发展起重要作用。在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作为幼教的我们,应积极的采用培养策略,加大对幼儿智力的开发,使其形成初步的思维能力。开发幼儿智力的有效方式,莫过于幼儿喜爱的故事和游戏,故事的楚楚动人,是影响幼儿思维的最好方式。游戏作为幼儿最主要的学习活动,更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途径。在教学中,我们都应做到如实的把握,争取给孩子最好的培养,使其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2、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正确的人格

萨克雷曾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幼儿阶段不止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行为习惯、道德规范的养成时期,中国有句古话:“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由此可看出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规范,道德培养的重要性。在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作为教师的我们还是作为幼儿的父母,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智力开发的同时,我们不能把这块“宝”捧得太高,太过于溺爱,而应严格的要求,使其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使孩子从小养成爱集体、爱劳动、爱祖国,会孝敬父母、友爱他人、乐于助人等的高尚人格,促使孩子各方面有效的成长、进步。

3、有效的指导孩子学习,激发孩子不断学习的兴趣

幼儿的特点,在于童心、童趣。俗话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重要意义在幼儿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幼儿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其各方面都还未成熟,唯一左右他们行为的便是这“兴趣”。在幼儿的学前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和父母的教,说白了也就是不断的想方设法让孩子热爱学习,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的教学。因此,幼儿教育 ,重在的应是指导和激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把握好幼儿的心理特点,采用幼儿喜爱的方式,指导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培养其学习兴趣。此外,我们要经常带孩子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中的种种事物,让孩子有机会到处游览,增长孩子的见识,让孩子体会世界之大、事物之多,促使孩子不断的去学习。

总结:幼儿教育关系着民族素质和国家的未来,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遵从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真正的尊重、爱护孩子,以孩子为主,不断研究教法和内容,不断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现状分析范文第3篇

1.发展体育教育。体育是学校教育“五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相辅相成,密切相连。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努力挖掘教学各个环节中的德育元素,并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言行举止,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切实将德育工作寓于体育教学工作各个环节之中。

体育活动的方法有好多种形式,但是主要是采用集体形式和比赛,因为体育教学和锻炼都是在一定的游戏规则下进行的,既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更需要集体的团结协作,它是在一定的规矩、一定的纪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互助合作、团结友爱、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尊重对方的个人优良作风和品质。能够从身心和活动的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情趣,陶冶他们的情操,增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2.思想道德德育体系。德育教育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灵魂,隶属于思想道德德育体系。它渗透于学校教育工作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在中、高等教育中居重要地位,它与其他各育紧密相关,相辅相成,对保证人才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要搞好教育,就是要坚持不懈地抓德育,它是提高育人工程的有效途径。

体育活动的方法有好多种形式,但是主要是采用集体形式和比赛,因为体育教学和锻炼都是在一定的游戏规则下进行的,既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更需要集体的团结协作,它是在一定的规矩、一定的纪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互助合作、团结友爱、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尊重对方的个人优良作风和品质。能够从身心和活动的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情趣,陶冶他们的情操,增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一些中等职业院校在实施学校德育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片面性、边缘化的倾向:

1.是在整个体育教育教学中偏重于身体素质练习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而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说教和培养。

2.是在学校德育培养和教学中存在着重视思想方面的教育,对道德品质行为教育

重视不够。

3.是实施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视日常的课堂教学而忽视体育德育方面的教育、体育文化教育的现象。因此,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加强对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的。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教师准时到位,就可以给学生树立“守时”的时间观念。在体育学习中,培养学生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和抗压能力,在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笔者在体育课堂上,开展长跑竞赛活动,有的学生坚持不了,半途而废,有的学生克服了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困难,坚持到了最后。笔者抓住学生做出抉择时的心里触动,让学生渗透坚持就是胜利,培养学生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思想品质。有时笔者开展拔河、接力赛等团体活动,增强学生间的沟通、合作,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同时,在面临因个人问题导致失败时,是相互鼓励还是相互抱怨,培养学生宽容心理,大爱精神。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随处可见,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都蕴含着生动的德育教育因素。

三、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相结合

学生所处年龄段,往往会出现叛逆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接受,以学生为中心。如果在体育课上教师只是“贴标签”式的空洞说教,一味强调思想品德的修养,过分升华思想品德的教学,会让学生产生反感,认为这是学校在履行文件精神、搞形式主义。学生首先在心里就否定了这种教学,便不会重视,也只是形式主义的听听课而已。这样,只会造成“左耳进,右耳出”走过场的尴尬局面。

在文化课与体育课之间,学生更加能接受的还属体育课,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育课的优势,了解各项体育运动中存在的内在育人作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体育知识的同时,又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同样,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学生不只是静坐在教室里听课,而是可以活动在场馆、操场中。因此,学生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影响他们学习情绪的因素也大大增加(例如:天气、场地),教师应该实时关注学生的情绪波动,充分把握“机会”,因势利导,让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面对偶发事件,给予学生适当的批评和鼓励,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偶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和心理接受能力,让学生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

四、结语

最后,要不断加强对教学师资队伍对德育教育的认识,强调其重要性。教师要树立全新的德育观,良好的人格魅力,拓展德育的境界和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古人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实“身正为范”比“学高为师”更为重要!唯有如此,学校德育工作才能取得长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苏文才.浅谈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

劳动教育现状分析范文第4篇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的评价已由单纯重视分数转向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方面的评价,因此对学生道德层面的评价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对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学生成人、成才必不可少的条件。尤其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身心发展还未成熟,对于道德还缺少认知,同时,这一阶段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传授道德知识、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黄金时期。所以,小学教育工作者要抓住这个关键期,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小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的小学德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值得注意的是德育工作也面临一些问题,制约着小学生的发展。因此,改变传统的德育,创新德育方法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小学生;德育;现状及对策

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虽然我国的德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准确把握德育工作的现状,认清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找到解决德育工作问题的对策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

一、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小学德育工作取得的成绩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各小学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都把德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做到了真抓实干。一些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积极组织德育领导班子,建立德育领导小组,开展德育工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积极的态度、良好的品质。同时,各学校对于德育教师也严格要求,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建立了一支德才兼备的德育教师队伍,不断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和水平。[1]

(二)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当今社会父母都秉承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观念,看重学生的分数,家长往往认为分数高、成绩好的学生是好学生,而忽略对学生思想品质等方面的评价。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也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忽略对他们品德方面的培养,对学生只进行成绩上的评价忽视品行评价,对学生的品德素养重视程度不足。

2.德育的方式较为单一。我国目前的德育方式主要表现为思想品德教育课,教师一般通过思想品德教育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并没有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当中,而且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主要是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很少应用情境陶冶法、品德实践法等其他方法。[2]

3.思想品德教师投入的精力不够。虽然今天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实际上还是“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及教师主要抓学生的成绩,因此,思想品德课等被认为是“副科”,要为语、数、外等主科“让路”,把“副科”节约下来的时间留给“主科”,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提高分数。因此,思想品德课有名无实。同时,思想品德课是为了塑造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能够向真、善、美发展,从而养成良好的品德、优秀的品质,成为具有高尚品行的人。因此,这门课也要求教师持续的投入与关注。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德育课必须回归生活,可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担当德育课的教师都是由主科教师兼任,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主科”教师并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考虑如何进行德育课的设计与安排,投入的精力不足,造成德育课的教学效果不佳。[3]

4.未重视对德育环境的营造。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与网络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困扰。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不良的网络文化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造成重大的伤害,不利于小学生的成长,对小学生的品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在家里孩子是父母眼中的“小公主”,对孩子所犯下的错误,父母并不加以责备,而是以过度的宽容来代替惩罚。这种不良风气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产生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

5.小学生基础道德方面存在问题。首先,小学生自我道德基础薄弱,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不关心他人、不尊重长辈、不懂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次,小学生重“攀比”,经常与同学比吃、比穿、比用、比玩,毫不考虑家庭实际情况。再次,缺乏劳动观念,表里不一。这些不良的道德品质问题也是阻碍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重要因素。[4]

二、小学德育工作的策略探讨

(一)明确德育目标,构建德育体系

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文明习惯教育等等。这些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开展。然而,各阶段的德育工作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密切联系的。[5]因此,在进行德育时,学校要明确德育的目标,构建合理的德育体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德育,使德育的开展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可行性。

(二)学校领导及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对学生的德育

德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需要。因此,学校教育在强调学科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把德育放在首位。良好的品德修养是作为人的基础,没有高尚品德的人即使有再多的知识也无济于事。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主要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或者对品德教育不重视、不关心,采取冷漠的态度,认为德育不必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这种观念必须要彻底改变,学校领导及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把对学生的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德育不仅仅是思想品德教师的任务,学校中的领导及各位教师都要承担起对学生德育的任务。德育不能只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要积极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因此,全校教师要形成德育的风气,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德育的熏陶,沐浴在德育的阳光雨露中。

(三)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

在德育工作中,建立一支德育管理干部队伍是十分必要的。德育管理干部队伍是实施德育工作的领导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因此,有必要对学校德育工作者进行严格要求。首先,要组织德育工作者进行相关的德育工作学习,丰富自己的德育管理知识,了解德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其次,要将德育理论应用于实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德育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再次,要增强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提高德育认知能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践能力。最后,学校领导部门要对教师进行德育考核、评价,以此来促进教师的德育能力,激发教师对学生德育工作的热情。

(四)重视道德模范的重要作用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未成熟,其道德发展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具有长期性、反复性、不稳定性,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与指导。教师的示范与影响对学生的发展会产生重大的作用,所以教师要“以身为范”,处处做学生的楷模,当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言行举止,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学习德育知识,丰富德育的方法,努力提高德育工作能力。

(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构建和谐德育课堂

教育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就是课堂资源,因此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重要任务。既要在课堂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又要充分发挥其他学科丰富的德育资源。例如,在语文课、品德课、实践活动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名人事迹、寓言故事、亲身实例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达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中华传统美德;在音乐、体育、劳动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创新思维、热爱劳动等思想教育。[6]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不仅可以通过各学科的渗透作用,还可以应用一些教学媒体,例如: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形象、记忆更深刻。

(六)转变德育途径,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已经不适合时代的要求。所以,对学生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课堂教育,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去锻炼、去体验,只有通过多方面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的人才。[7]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到敬老院去打扫卫生,慰问孤寡老人,通过多种形式的送温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品质。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带领学生到田间劳作,这样既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又可以使学生体验生活,明白劳动的重要与辛苦,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懂得父母的辛苦,更加尊敬父母、孝敬父母。

(七)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德育至关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同时家长要与学校教师进行及时沟通,做到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有机结合。首先,学校要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交流,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同时家长也要把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向教师反馈,使教师对学生有更充分地了解。通常一些学生在学校迫于教师的威严表现很好,回家后立刻原形毕露,这就需要家长及时反馈,与教师一起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只有家长与教师共同努力,才能使德育效果达到最佳水平。其次,学校应经常开展家校互动活动,让每一位家长多到学校参加活动,让家长更加了解学校,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参与学校活动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同时也可以看到孩子的不足。对孩子的优点应给予鼓励、夸奖,对缺点要及时批评指正。再次,学校要向家长贯彻德育的原则与方法,使家长了解正确的德育方法以及如何与孩子沟通交流,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八)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熏陶作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养成良好的品质,因此,学校要在营造校园文化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要优化学校的物质文化。学生学习的环境不应只局限在班级中,学生还可以在图书馆、读书角等各种学习场所进行学习。要使校园处处都成为学习的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使校园每个角落都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园地。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学校要充分发挥宣传栏、黑板报、警示标语的作用,使校园各处都散发着文化的气息,使学生在校园各处都可以受到文化的熏陶。德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领导及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尤其是对身心发展还未成熟的小学生。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可以使其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其今后的成长成才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所以,要把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德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寻找新方法,创新德育的途径,同时也需要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只有多方携手努力,才能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营造环境,从而使学生向着积极方面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才。

作者:李丹丹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4]刘德义.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科学咨询,2009(02):17.

[2]张少彦.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成功教育,2011(20):245.

[3]陈慧宁.谈谈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对策[J].龙岩学院学报,2006(s2):9.

[5]袁卫.小学德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J].学习导报,2000(06):42.

劳动教育现状分析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中职学校师德建设存在的六方面典型问题决定了中职教师师德修养的内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关爱学生、用心待人;适应需求、改革教学;终身学习、不断进取;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而实现这些目标的可行途径主要有:进一步完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做到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建立健全师德培训体系,规范中职教师的成长发展过程;改进中职教师的职称考评和晋升机制,完善师德考核体制;借鉴国外相关的教育管理经验,严把中职教师职业入口关。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定位的,其根本目的就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从而就业、生存、为社会服务。基于这一目标定位,面对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职学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分析

      在当前社会开放、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时期,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相互交融、激荡,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意识、世界观、价值观等也随之改变。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各种思潮和意识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到中职教师队伍中来,使得中职教师队伍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教师对中职教育生源的特点认识不足。中职学校的招生对象一般是应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人普通高中的毕业生、回乡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等。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缺乏自信、恒心与主动性,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部分中职教师在面对这一特殊群体时,缺乏有效的教育措施,片面责怪学生的素质低、基础差、能力不强,将教育不力的原因归咎于学生方面。

    2.教师对学生缺乏基本的爱心和人格上的尊重,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由于中职生源的多样性,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致使一些中职教师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偏爱优等生,而对待后进生却缺乏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甚至还有体罚、变相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的做法,做不到真正尊重、理解、关心、帮助学生。

    3.教师对师德修养认识不到位。师德建设本是教师专业化的应有之意,有些中职教师却误以为专业化仅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能,因而只重视发展教学业务能力,忽视了思想道德素质和师德修养水平的提高,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出现了偏颇,由于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这些错误观念体现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从而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4.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意识淡薄。有的中职教师把教师工作当作一种稳定的谋生手段,从  教敷衍了事,上课得过且过,甚至热衷于校外兼职,注重个人功利,工作拈轻怕重、斤斤计较。还有一些教师个人素质低下,课堂上说脏话、粗话,仪表举止不端,接手机等现象屡见不鲜。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或者是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疏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导和规范,不重视学生正确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这与实施素质教育及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要求不相适应。

      5.师德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培训项目不健全、不规范及职教师资培养基地基础条件较差,职前培育不够系统,在职培训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还有一些高等职业师范院校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师德培养模式。

      6.师资管理制度本身不够健全,教师录用程序的不公正、不透明及不规范的教师任用制度,使得中职教师师德的发展缺乏切实有力的监督和保障机制。

      二、中职学校师德建设的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是技能教育,是就业教育。目前中职学校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从哪些方面来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的师德?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中职教师要忠于职守,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热爱本职工作,不搞第二职业,不出现无教案上课等敷衍塞责现象;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根据专业特色,以具体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为切人口,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品德;规范学生的违规违纪现象,引导学生诚实学习、诚实做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2.关爱学生,用心待人。

一直以来,受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思想观念和盲目追求高学历的现象的影响,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压力,使得很多中职生出现焦虑、冷漠、自卑、对抗等非正常的心理状态。这就要求中职教师要了解中职生的心理特点,用“爱心”去温暖每个学生的心灵,耐心去做每个学生的思想工作,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和失落感。

    3.适应需求,改革教学。

    中职教师要了解中职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密切关注职业教育与企业的联系,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和新方法,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开发校本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对学生一视同仁、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运用创新教育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4.终身学习,不断进取。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职业的需求,中职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只有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中职教师,才能培养出具备终身学习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

    5.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身教重于言教”。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教师的一言一行对成长中的他们起着重要的影响,这要求教师在各方面都要起到表率作用。所以,中职教师在工作中言行举止要文雅大方,谈吐文明,不说脏话、粗话等,衣着端庄大方,不穿奇装异服、拖鞋等进入教学区。

      三、中职学校师德建设的途径

      中职教师师德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建立一支品德高尚、创新意识强、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是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保证。

     1.进一步完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做到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用制度的力量来保障教师道德的普遍实践,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基本保证。首先要把师德建设制度化,学校党政部门应根据中职教师的职业性质和工作特点及教育改革的需要,制定中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例如《中等职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读本》、《师德规范条例》、《优秀教师行为守则》等来规约中职教师的道德行为。其次是领导层的高度重视,树立“立德树人、双师素质”的教育理念,把师德建设纳人中等职业学校的长期战略规划当中。通过加强师德教育宣传,树立师德典型,表彰师德先进个人集体,来激励教师以德修身、以德育人。最后是他律和自律相结合,师德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内心信念起作用的,依靠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因此,中职教师需在道德实践过程中自觉将师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自律行为。

    2.建立健全师德培训体系,规范中职教师的成长发展过程。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加强中职教师的师德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职前培训中,首先要加强职业教育学科教学,强化师范生对职业教育理念的培养,这是解决中职教师职业道德素养问题的关键。其次要重视师德教育,开设职业道德课程,采取间接渗透的方式,将教师的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日常道德教育中。最后要强调道德实践,培养师范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职后培训中,中等职业学校要把师德培训纳人学校的重要工作日程,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师德修养计划,有序地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增强教师师德行为的自觉性。另外,中职学校也要重视教师职前和职后培训的衔接性、连贯性和科学性,使师德培训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规范中职教师的成长发展过程。

      3.改进中职教师的职称考评和晋升机制,完善师德考核体制。

      一直以来,职称与教师的经济收人直接挂钩,成为评价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直接依据。制定公平、合理、科学的职称和晋升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积极性。首先是制定和改进相关的评价制度,如《中职教师岗位责任制》、《中职教师专业素养考评制度》、(中职教师奖惩制度》、《中职教师师德修养考评》等把师德纳人教师专业素质的评价体系来激励中职教师道德行为的实践。其次是实行民主、公平、公正的评价,运用学生直接参与和企业参与的考核与评估,设立月考评、季度考评制度及长期不合格者末尾淘汰制等常规评估,并和中职教师所接受的培训、报酬、待遇、晋升都有直接的联系;每年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行业实践,并参加技能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师德专项的评价,对于师德总体评价中不合格的教师,在其当年的晋升职称、聘任职务中给予一票否决,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这样就形成了科学的制约机制,有效地保证了师德建设的民主管理。

      4.借鉴国外相关的教育管理经验,严把中职教师职业入口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