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雕刻的艺术特点

雕刻的艺术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雕刻的艺术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雕刻的艺术特点

雕刻的艺术特点范文第1篇

一、陶瓷雕刻的可塑性和模糊性语言

陶瓷雕刻是运用陶土为材料,运用其材料的特殊性而衍生出独特的成型技法和陶艺语言。因陶艺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可塑性和模糊性。泥的可塑性是指泥与水相糅合在外力作用下形体发生改变,当外力解除后其形状保持不变,在干燥和水分排出的过程中整体收缩而外观不变。泥的可塑性是创作客体的特点,是泥本身所内含的物质的性能所决定的。模糊性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对创作对象类属边界与形态不确定的思维。有着不确定性、偶发性。模糊性贯穿于作品的构思,在经过雕刻、圆雕、堆雕、镂雕、浮雕、捏雕、雕镶等种类的制作、烧成的整个过程。可塑性使成型成为可能,模糊性使陶艺创作充满灵性。陶瓷雕刻具体的表现形式总体分为圆雕和浮雕两种,都是占有空间的形态艺术。是陶瓷雕刻艺术创作的灵魂与乐趣所在。

二、陶瓷圆雕空间的占有形态

陶瓷圆雕是雕塑家的感情思想及意识形态借助于陶瓷雕刻的语言形态来具体表达。是陶瓷雕刻的主要空间占有形式,是一种完全立体的陶瓷雕刻艺术品。它主要是借助雕刻内部的实体连接和自身的重心,摆放在具体的空间让人们四面八方多角度环绕式的欣赏,我的《十八罗汉》就是个典型的陶瓷圆雕艺术作品。每个罗汉的形象都独具特点,或庄严,或诙谐;或凝重,或灵动;或喜,或怒;或金刚怒目,或善目低眉。表情都自然生动,眼神亦富有神采,毫无矫揉造作之气。每个罗汉形象,它们的空间占有形态各有不同,但在任何角度都能打动欣赏者。作品构思严谨,寓情于理,章法洗练。圆雕另一较大的优势是它既能以一个独立的立体形式出现,也能够与其他艺术品相互结合运用,还能为装饰建筑的附属物件而出现。圆雕制作过程较为旋动,设计较为游动。在对圆雕进行造型设计时,既有单独式的,也有组合型的,正是这种丰富多变的摆放形式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艺术享受。

三、陶瓷浮雕的视觉形象

陶瓷浮雕是所谓陶艺语言的转换,是指创作者充分利用陶瓷材料的可塑性和相应的成型手法、釉色变化,把创作草图中的平面视觉形象或心中的造型意象转化成具有凸凹起伏效果的浮雕形象。形成或明或暗的错觉感来体现的,其感光面和转向面有所不同。在特定的角度上进行欣赏,具有较为独特的艺术价值。陶瓷浮雕作为以陶瓷材料为媒介制作的介于雕刻与绘画之间平面关系,它相对于圆雕而言,具有本质的不同。浮雕表现的是“在真实性的可视空间上的一种假象”。当浮雕借助于特定的灯光照射时,其营造出来的气氛效果更好。尤其是堆雕,它的明暗度和立体空间更强。堆雕是浮雕的同一个种类,因堆雕是在陶瓷表面进行的一些堆砌,它的表面的凸起相对要高于浅浮雕,因而又被分为高浮雕和浅浮雕。但是在具体制作的过程中也有两者工艺相结合的情况。堆釉原用毛笔蘸取白釉浆在施好色釉的坯体上堆填纹样,堆釉因釉料在高温烧炼中会流动,故画面形象必须概括简练,不能太细。但釉质透明,可充分利用其特点来表现物体轻重、厚薄等不同质感,让直立的瓷面有景深凸起的效果。我的堆雕《松亭会友图》就是采用了以上工艺制作而成。瓷雕在具体的空间艺术美方面,不管是浮雕还是圆雕都能够以一种极其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圆雕和浮雕往往是搭配使用的,其空间占有形式上往往是以浮雕作为装饰背景,以圆雕来进行有力的塑造。只有圆雕与浮雕在空间占有形式上的有效结合才能使雕刻空间艺术表现得更加完美。

四、陶瓷雕刻的主要空间艺术特征

随着陶瓷雕刻艺术的更新,其主导功用及实用逐渐增强,审美性逐渐弱化。审美性的弱化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现代人们对自由及简单生活的追求。陶瓷雕刻在现代社会中较为常见,也较为接近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不论是大型宗教仪式还是日常生活中储蓄的生活用品,都可以见到雕刻作品在空间上的自由性、灵动性和表现性。传统陶瓷艺术与现代的陶瓷雕刻有所不同。相对而言,现代雕刻更加强调气势与神韵的追求,而对细节方面的刻画则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了。陶瓷雕刻家往往在雕刻的过程中会给人以一气呵成的艺术感,并赐予艺术品以灵魂,根据自身的真实体验以及对真实物象的理解感悟,通过添加艺术效果,最终以艺术雕刻的方式自由体现。因此,这种陶瓷雕刻特殊的表现性就体现在现代陶瓷雕刻家以明快而又夸张的手法,将事物的具象和神韵凸显出来,使观赏者在欣赏过后回味无穷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随着陶瓷雕刻艺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陶瓷雕刻作品也表现出了更多的动态美和平实美。在进行陶瓷艺术品的雕刻时,艺术家往往以雕刻的空间静态之美呈现给观赏者,以获得动态的感觉,使每个观赏者在作品中品出不同感受,随心而变,这样带给的是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换取欣赏者的情趣,以致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五、陶瓷雕刻的空间艺术美

雕刻的艺术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绘画;雕刻;剪纸;传统文化;奠基

国内外关于“民间绘画、雕刻剪纸艺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研究”有关的课题研究和论文也比较多。中国民间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民间绘画艺术已逐步发展为具有鲜明的时代感,生活韵味的民间现代绘画艺术。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绘画、雕刻、剪纸艺术的特点。因此卓尼地区进行“家乡美-卓尼民间绘画、雕刻、剪纸艺术在美术校本课程中的整合运用研究”很有必要。

一、卓尼地区进行“家乡美-卓尼民间绘画、雕刻、剪纸艺术

在美术校本课程中的整合运用研究”的必要性对于卓尼藏汉杂居特殊地域,民间蕴藏着丰富的民间绘画、雕刻、剪纸艺术资源,关于“民间绘画、雕刻、剪纸艺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研究”还是个空白。发达地区绘画艺术教育实践开展得比较早,成果鲜明,而民族贫困地区学校绘画艺术教育还相当滞后,因为受经济条件、地域的制约,卓尼藏区民间传统绘画艺术资源在学校艺术教育中未能被重视和运用,使卓尼民族民间绘画艺术在学校教育中缺失。藏族地区民间绘画、雕刻、剪纸等艺术文化正面临着消逝的危机。“家乡美———卓尼民间绘画、雕刻、剪纸艺术在美术校本课程中的整合运用研究”对传承、发扬和保护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卓尼藏区民间绘画、雕刻、剪纸、刺绣等艺术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搞这项校本课题的目的是挖掘和开发本地区民间绘画、雕刻、剪纸艺术资源,形成一定的绘画教育体系,将其资源有效地运用于美术教育校本课程中,使学校绘画艺术教育贴近民族文化,贴近学生生活。并且对学生起到“家乡美”人文教育,提高青少年学习绘画的兴趣,为传承和发扬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绘画、雕刻、剪纸艺术起一定的奠基作用。

二、“卓尼民间绘画、雕刻、剪纸艺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研究”开展的意义及研究价值

雕刻的艺术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莆田木雕;精雕细刻;艺术特点

莆田木雕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美术领域中的一枝奇葩,呈现出高度的艺术性和技术性,具有着厚重博大、细藏精深的文化价值。它是艺人们的智慧、技艺和审美情趣三者之间完美融合的结晶,是在各个时期杰出的艺人们努力地传承以及不断融入新潮的构思、新的生活元素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民间艺术,具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则是精湛的木雕雕艺,以精微透雕、精细圆雕的独特传统工艺而久负盛名,众多优秀的传统民间工艺,都秉持着做工细腻、风格典雅和造型逼真为自己的创作理念而代代相传,渐渐地成为莆田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莆田木雕艺术的特点形成有着悠远、浓厚的历史积淀。莆田木雕艺术最早有记载的是始于唐宋,鼎盛于明清,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传统风格。唐初,莆田的寺庙已有简朴的木雕建筑装饰、佛像、圣经等,这是精雕细刻艺术特点发展的萌芽时期;宋末元初,艺人们所刻人物、花卉等题材的围屏、栏杆以及许多木雕古玩、乐器、家具等,均显现出精妙生动韵味,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则是木雕妈祖圣像,以精细圆雕的工艺为主,塑造了妈祖圆润、姣好的脸型,秀润挺拔的衣褶处理,整体端庄稳重而不乏亲切感,极富世俗人情味。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妈祖的形象,其木雕刀法洗练,也是目前最早木雕妈祖像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尊人物雕刻,也反应出此时的雕刻技法已相当成熟,在形成自己的特色中迈进。明清是莆田木雕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以细腻的圆雕和精致的透雕为代表的工艺已渐渐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寺庙建筑装饰、普通民居建筑装饰、各种式样的家具、各具特色的佛像佛具等方面,尤其在圆雕佛像上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成为了莆田木雕艺术中一道经久弥新的风景线。

木雕艺术是一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手段,莆田木雕艺术不仅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处处散发着山水诗画般的灵气。莆田的木雕以精微透雕而著称,其特点是层次重叠、精致细腻、古朴典雅,无数的优秀作品可谓是延绵不绝。此艺术特点所产生的如此美妙的意境与中国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有着重要的关系。国画是一种讲究线条笔墨、写意效果、意向传情的艺术表现形式。两种艺术形式之间有着天然的契合点,这也是众多杰出的民间艺术大师们不懈追求的艺术境界。在清代,一代名师廖熙擅长于人物、刻花,工精刀挺。他善于书画,融合中国绘画于民间雕刻之中,木雕艺术达到了很高的层次。20世纪30、40年代,民间名匠如朱榜首、陈仙阁等人配合著名画匠刘荣嶙等,融入国画大师李耕的人物画意韵,结合圆、透、浮雕技艺,形成以莆式武将造型为特色的人物风格,在涵江区江口镇圆下村关帝庙等处寺庙、民居留下许多供后人观赏、借鉴的人物造型及建筑装饰的传世杰作,作品题材内容丰富多样,有、民间传说、莆仙戏曲、古代传记、祥禽瑞兽、花草虫鱼、民间图案等,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内容。作为新时代的木雕创作者,始终紧紧地将这两种艺术形式抓在一起。如作品黄花梨木《招财进宝》,是追求将国画的写意性和木雕的工艺性两方面紧密结合起来,使整件作品结构布局丰富协调,造型精巧别致,雕刻细腻精致,风格古朴典雅,谱写着和谐的韵律,疏朗中有细微,精致中现韵味,酣畅淋漓地把莆田木雕的圆雕、透雕的精细特点和写意式的浮雕完美的融合出来,清晰地呈现在一个作品中。《招财进宝》作品以越南黄花梨为材质,将置身于茂密山林的弥勒佛活灵活现的刻画了出来;弥勒佛或手捧财宝、或嬉戏欢闹,整个场面欢快喜庆,蕴含着美好的寓意。特别是弥勒佛的形态也雕刻得须眉毕现,衣纹线条流畅清晰,表情丰富而生动,无形中增添了活跃的色彩。在场景布置中,注重虚实主次、线条的分割,层次节奏的处理,追求国画的严谨与变化,使整个构图饱满而均衡,闪现出一个景物丰富、气氛热闹、深远而又广阔的场景。

莆田木雕艺术精雕细刻的特点,除了睿智的木雕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之外,还与他们选取当地的“龙眼果木”作为材质有关系,增添了地域化的个性,让人们在感受木雕艺术精美的同时,也在享受着莆田地区古老艺术的魅力。龙眼木是盛产于莆田的主要果树之一,其木质坚实,木纹细密,色泽柔和,特别是根部奇形怪状,虬根疤节,姿态万千,为雕刻之良才。龙眼木质地坚硬,木雕艺人在进行细节的雕刻时也不易造成断裂的情况,可以在材料面上反复地进行细节重复雕刻,以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木雕艺人们因势度形,根据龙眼木根部的曲折疤节,雕成各类的人物、花草鸟兽等,大都呈现出造型生动稳重,层次重叠丰富、构图饱满富有生气。细腻精致的刀法雕刻,展现出质朴、典雅、古色古香的特色,使之成为精美的木雕工艺品。其中人物雕刻作品神形兼备、动态逼真,讲求面部神韵,衣纹柔软;在遵循人体结构的前提下顺着材质的纹理、形态的趋势,进行适度的加工,通过疏密、起伏、粗细、虚实等衣纹变化以使人物气韵生动,意味浓厚。譬如仕女的脸部圆润端庄,平稳的线条使其面部表情更加温柔可人;成群的仙佛形态各异,精致雕刻的衣纹飘动有致;富有气魄的武将,盔甲花饰似翻涌澎湃的海浪,变化无穷。蕴藏着莆田风土人情的龙眼木雕,是凝结着莆田人精神气脉的艺术真品,是千百年来祖辈的智慧和情感的凝结,这是一种地方艺术个性的展示,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发扬。

当然,莆田木雕艺术在立足于本地特色材质的同时,将精微细雕的手法与当今市场需要相结合,寻找新的、适合的材质,从而创作出更有时代气息、与众不同的木雕作品,这也是时展潮流赋予莆田木雕艺术新的历史任务。如大量运用的花梨木、紫檀木、沉香木等红木,因为这些材质同样也具有木质坚硬、纹理细密、色泽美丽的特点。这些红木在市场上可谓是“俏角”,深受欢迎,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木雕作品的品质,提升了市场价值。如作品《三十三观音》,选用沉香木为材料,其质地硬实,自古以来就是非常名贵的木料,是工艺品最上乘的原材料。明、清两代,宫廷皇室皆崇尚用此木制成各类文房器物,工艺精细。作者将精微透雕和精细圆雕两种手法相结合,利用沉香木的材质特点,雕镌出了手持不同法器的三十三观音,或含蓄秀美,或典雅端庄,或简洁明快……在飘渺的仙境中各显姿态。观音细刻的眉宇间荡溢着仁慈、睿智的神情;精雕的衣纹舒展、飘逸,使整个画面增加了无限的动态感,仿佛一个个超凡脱俗的观音跳出画面的限制,富有现场感。巍峨的丛山、漂浮的云朵、茂盛的树木等点缀其中,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有着无穷的生命力。因此,艺术的发展,需要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基础之上,跳出常规逻辑框架的束缚,用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造型灵感,创造新颖的、品质更高的作品。

雕刻的艺术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东阳竹根雕;艺术特色;探讨

一、序言

竹根雕源于传统的民间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竹根雕艺术,起源于唐代,盛兴于明代,这一时期竹根雕艺术主要集中在上海的嘉定和南京一带。在雕刻艺术风格上形成嘉定和金陵两大派系。东阳竹根雕没有历史记载,也无从考证。浙江省东阳市是世界木雕之都,自古即以木雕闻名于世。因此,在世人印象中,东阳与竹根雕并无交集。东阳竹根雕由于材料选择方便,在东阳本地就可以挑选竹根的材料,而且毛竹根材料比较便宜,雕刻制作也不复杂,原来从事东阳木雕的企业开始逐渐转向竹根雕工艺品的设计制作;另一个便利条件是可以依托东阳中国木雕城这个市场进行竹根雕工艺品的销售,而且市场销售情况良好。进入新世纪后,东阳出现了数十家竹根雕企业,而且发展迅猛,竹根雕的工艺品在源源不断地增长。

东阳有“东阳木雕”和“东阳竹编”两个著名的工艺美术品种,东阳竹根雕还没有很好地凸现出来,也还没有形成很大的氛围,但在东阳竹根雕创作艺人们的努力下,东阳竹根雕已基本形成了有创作的高级人才、市级大师4名和有一、二百人从事竹根雕工艺品设计制作的雏形。近半个世纪以来,东阳竹根雕吸取了传统“东阳木雕”的精华,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竹根雕艺术风格,其作品扎根于传统工艺,并融入现代美学理念,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促进了东阳竹根雕工艺的不断提升。现今的东阳竹根雕已经有市场、有产品、有精品、有创作人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形成一定规模的东阳竹根雕工艺品产业。本文从竹根雕的选材、题材内容及雕刻技法、类型和艺术表现等方面探讨东阳竹根雕的艺术特色。

二、东阳竹根雕的选材

东阳竹根雕是以圆雕、根艺巧雕为主要特色的根雕艺术品,是三维立体的圆雕,作品精雕细刻,突出表现竹根的原汁原味,一般很少漆色,只抹油起保护作用。东阳有毛竹、竹、雷竹、石竹、斑竹、紫竹、水竹、苦竹、淡竹、箭竹、慈竹、方竹、佛面竹、桃丝竹、凤尾竹、山竹、花节竹、月月竹等十八种竹类,资源丰富。东阳竹根雕选用的材料,一般是以东阳的毛竹竹根为主,东阳毛竹的特点是体粗肉厚、质地细密、密度高、油脂多;有利于使刀雕刻,不会马上就雕到竹子的空心部位,又便于保护、保管和收藏;其糖分、淀粉、蛋白质等含量也较低,更有利于防霉防虫的处理。

竹根雕艺人们永远也摆脱不了对竹根材料的选择,好的竹根可以雕刻出好的竹根雕作品。竹根的选择也就颇为讲究,在选择时,要选择竹龄较大的、根质地比较坚实的、色泽更加深沉的竹根。在竹根的大小方面,一般选择在3厘米至30厘米之间。在竹根的形状方面,要根据竹根自然竹疤、竹斑纹、竹节膜、竹须等方面进行选择;那些奇形怪状、扭曲变形的竹根更受竹根雕艺人的喜爱。夸张的形态往往展现出人物神情,契合着神形兼备的中国传统审美原则。选择天然、自然的竹根,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在天然和自然美中,施加雕琢,形成自然美与工艺美有机的结合。

三、东阳竹根雕的题材内容及雕刻技法

东阳竹根雕,继承了我国上海嘉定派竹根雕刻工艺及其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东阳木雕”的雕刻技艺,充分利用竹根天然形状,雕刻各种人物、佛像、动物等,形象生动、形态逼真。其表现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主要题材内容有: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典文学、风流人物、宗教佛像等人物像和吉祥动物、鱼虫走兽、寄情花木、花卉蔬果等。东阳竹根雕各式各样的人物头像,各式各样的动物,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精雕细刻,人物、动物形像惟妙惟肖。比如竹林七贤、三星献寿、八仙过海、十八罗汉、钟馗嫁妹、陶渊明、东方朔、弥勒佛、狮子戏球、荷花、螃蟹、绥带鸟、佛手瓜、葫芦、仙桃等都雕刻得非常逼真,是东阳竹根雕常见工艺品。此外尚有竹根壶、竹根船、竹根簪孑、竹根印章等品类和各种文房用具的笔洗、水丞、储物盒等,还有选用现代题材内容的渔舟、渔翁、渔篓等作品。可以说东阳竹根雕的题材内容既广泛又丰富。

竹根雕是以竹根为雕刻材料的竹雕工艺品。对于竹根雕刻,首先需要凭借经验,选择形态变化多样,竹根生长自然的材料,然后根据构思,巧妙设计,精心雕琢,制成竹根雕工艺品。东阳竹根雕的雕刻技法受东阳木雕的影响较大,一是东阳木雕技艺的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二是原本在学习技艺时,留下的影响力。不管是在题材内容,还是在雕刻技法的运用上,都有东阳木雕的痕迹。东阳竹根雕在传统圆雕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了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透空雕、镂空雕、锯空雕、半圆雕、阴雕等多种雕刻技法,为竹根雕雕刻创作奠定了必要的条件。其作品雕工精致、洗练、玲珑剔透而不伤整体和牢固,通过各种雕刻技法的灵活运用,达到了竹根雕工艺品的艺术效果,立体感既丰富又强烈。

四、东阳竹根雕的类型和艺术表现

东阳竹根雕的艺人们大部分是从学习东阳木雕开始,然后再转到从事东阳竹根雕设计创作中的。或多或少地受东阳木雕的传统影响,也是借鉴东阳木雕的某些表现手法,设计创作东阳竹根雕工艺品。其类型主要是陈设欣赏的竹根雕工艺品和把玩式的竹根雕工艺品。东阳竹根雕工艺品由于是把玩式的,所以很少保留竹根的根须,只保留竹根的自然节、疤。

东阳竹根雕以其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精湛的雕刻技艺,逐渐形成了有别于象山竹根雕的圆雕、根艺巧雕和多个圆雕作品组合的艺术特点。东阳竹根雕艺术表现的特点主要有:圆雕艺术表现法、根艺巧雕艺术表现法和多个圆雕作品组合的艺术表现法等形式。

1.圆雕艺术表现法。圆雕又称立体雕,是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圆雕是艺术在雕刻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竹根雕的圆雕艺术表现法,就是运用圆雕、阴雕、浅浮雕、深浮雕和镂空雕等多种雕刻技法,雕刻制作的竹根雕作品,是可以多方位、多视角欣赏的立体艺术品。

2.根艺巧雕艺术表现法。就是利用竹根的自然形状,作局部的雕刻,保留自然的竹节、竹疤,形成自然美与工艺美的统一。如在竹根部位雕刻人的头像或动物的头像,其他只作一般的修整,保留竹根形状、自然竹疤、竹斑纹、竹节膜、竹须疤痕等,把竹根的自然美与工艺的雕刻美两者完美的结合,产生竹根雕形、神、韵的工艺美。

3.多个圆雕作品组合的艺术表现法。就是运用圆雕、阴雕、浅浮雕、深浮雕和镂空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单独雕刻一个个竹根雕圆雕作品;再把雕刻的一个个竹根雕圆雕作品经艺术组合在一起的一组竹根雕艺术品。如竹根雕《尊者》,用十八个竹根雕罗汉组合而成的一组艺术品。再如竹根雕作品《钟馗嫁妹》它由38位人物组成的送亲队伍,就是采用38个竹根雕人物进行雕刻创作后组成的作品。组合后的竹根雕作品静中有动、动中寓静,散发出竹之神韵。

雕刻的艺术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汉画像石雕刻技法 中国艺术 影响

汉画像石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不仅弘扬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其雕刻技法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汉画像石作为古代美术作品,着实功力不凡。其状人绘景十分逼真,凿牛刻马或工整细腻,或粗犷豪放,各有千秋。其笔法洗炼,刀工娴熟,可视为国画的先驱、版画的始祖。古代工匠们凭着长期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在磨制平滑的石面上,或特异形体的石材上雕刻出种种生龙活虎的形象。昭、宣时期至西汉末,汉画像石雕刻技法主要是阴线刻,另外还出现了凹面线刻。东汉早期是凹面线刻最盛行的时期,凹面深浅适度,外轮廓线清晰,根据不同需要而衬刻在轮廓内的点、线,既简练又准确。东汉中、晚期是汉画像石最辉煌的时期,各种雕刻技法均已齐全,并走向成熟,为后期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受佛教艺术的影响,又进一步发展了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到了魏晋晚期汉画像石开始衰落,之后便尘封了近两千年,直到清朝末年才为人所知。汉朝正所谓“天下一统”、“四海一家”,处在这个大时代的造型艺术,随着社会统一的大趋势,由“分久”而至“合”,“各种艺术形式的物态化形式、媒介材料的差异性,使其中合中有分,而它们在传达审美艺术的功能上的共同性和交叉性,又使其分中有合”。[1]确切说是汉代国家统一的大气侯决定了汉画像石的综和性,其雕刻技法也不例外。它与中国民间剪纸、雕塑艺术、版画艺术、书法艺术、装饰艺术、泥模、糖人贡和泥玩具艺术等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对它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从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间剪纸、雕塑、版画艺术等方面着手分析与探讨存在于汉画像石与它们之间的不为人知的某种联系与影响。

一、民间剪纸

汉画像石是以线为主的墓室石刻艺术,它像绘画一样,讲究线条,剪纸亦是,因而民间剪纸在一定意义上对汉画像石起到了文化意义上的传承。下面以陕北剪纸和徐州剪纸为例,来具体阐释这种传承轨迹。

李东风教授在其论文中指出:“画像石中表现牛耕、嘉禾、家禽、狩猎,以及表现戈射、收获、播种等场面,都以浅浮雕刻出情态动势的轮廓,删略了形体内在的一切细节,给人以深厚拙扑的美。狩猎、追逐、宴乐舞蹈、杂耍等形象,重在动态的表现,刻画出生动的富有动感的艺术形象。这种情态剪影造型方式被陕北民间剪纸继承了下来。”[2]“汉画像石以石刻为主,民间艺人又将刻制的技法应用于纸上,产生了‘刻纸’(其实也是剪纸的一种)。它是指一般用刀不用剪,多为彩色,常用以制作立体性的、较大的剪纸作品,如,闹秧歌时的‘旱船’、‘木马’、‘龙’等道具装饰,以及丧事中所用‘纸扎’的制作。制作时要先描画再以刀进行刻制,线条粗犷简洁,形象形态逼真,又不拘泥细节,善于艺术概括和夸张描绘,大胆追求神似,不失其真。一般‘纸扎’中的附件如碾子、磨、挑水的人、扫院的人、农具等都用类似画像石刻的方法,呈现浅浮雕的感觉。”[3]

另外,民间剪纸“生命树”与汉画像石中的“摇钱树”在雕刻技法上颇为相似,以树为主体形象,再辅以相应的图案,画面饱满,风格流畅,并有庄严、神秘的气息。“无定河边发现大量的汉代画像石,这些画像石高度地简洁,用剪影式的手法形象地将所要表达的对象表现出来,具有高度的黑白对比效果”。[4]这种视觉效果类似于汉画像石的阴线刻技法。“这种风格对安塞剪纸影响很大,简练粗犷、雄健豪迈,讲究大的效果,正是安塞剪纸特有的风格。其表现的题材和构图也深受汉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影响”。[4]

古城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也是西楚霸王项羽的都城。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反映在剪纸艺术上,徐州剪纸深受汉文化艺术的影响,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与汉画像石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关联。而在这么一个两汉遗存较丰富的地方,民间剪纸艺术家王桂英把这一特色发扬得充分透彻。她运用其独特的“在场艺术”方式(马凯臻语),对黑白关系进行大胆处理和把握。她的作品中时而会出现大面积的空白,时而在大面积的色块中不着一剪,时而又出其不意地在大面积的色块中镂出一些灵性的物像,使剪纸工艺简洁明快,画面朴实、大刀阔斧,保持了原生艺术的纯正品格。这种风格在徐州现发现的画像石中大量的出现,不能不令笔者思考一个问题:现存的民间艺术和古代文化之间的传承点在哪里,是如何跨越时代的隔阂,并且在怎样的境况下继承下来的。

郭沫若有诗云:“一箭之巧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汉画像石和剪纸都是重骨法、略神气,重结构、略形状。在技法上,剪纸主要由阴剪和阳剪组成,阳剪以线条为主,保留造型的轮廓线,剪去轮廓线以外的空白部分。它的每一条线都是相互连接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剪剪相连;阴剪主要以块面为主,它与阳剪恰恰相反,保留轮廓线以外部分。将轮廓线剪去,剪剪相断。这两种方法没有严格的区分,因此,我们所见到的大部分剪纸作品都是阳剪与阴剪的结合。极为巧合的是,阴剪与阳剪正好与汉画像石雕刻技法的线刻类技法即阴线刻与阳线刻类似。由此,我作出了一个推断:剪纸艺术继承了汉画像石的“以其文化精神作底蕴形成简练、粗犷、大气”的特点。

二、雕塑艺术

上文从汉画像石线刻类技法角度分析了它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间的关系,下面将从汉画像石浮雕类技法角度出发,分析比较其对中国雕塑艺术的影响。

英国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在比较古埃及石雕与中国画像石艺术时指出:“中国艺术家不像埃及人那么喜欢有棱角的生硬形状,而是比较喜欢弯曲的弧线。要画飞动的马时,似乎是把它用许多圆形组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雕刻也是这样,都好像是在回环旋转,又不失坚固和稳定的感觉。”[5]我对此深有感触,在对中国古代留下的诸多雕塑(佛道儒雕像)细致分析后更有深刻的认识,如此多的“曲线”在汉画像石上就如主题元素般时刻出现。关于“曲线”的认识,我认为这可能是汉朝人和古埃及人对自然认知上的差异,既有文化上的不同,又有现实的反差,在此就不详加叙述。

刘凤君先生曾说:“画像石产生于西汉,是中国造型艺术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目前,有些学者常把它们归在绘画类,是不对的。它们虽然与其它圆雕、高浮雕有区别,但它们仍是运用体积变异,有深度和高度的线条的流动,以及光和光影的处理等造成巧妙的艺术图象。所以,它们是雕塑艺术而不是绘画艺术。”[6]如是所说,汉画像石是以石头这种可刻可雕的材料加工而成的,由它塑造的形象可视、可触、可感知。并且雕刻出的形象具有一种石刻所特有的肌理――这是一种金属在石材上敲凿出的独特的金石韵味,或劈或凿或挑或磨。中国雕塑艺术便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汉画像石这种斧劈刀凿的冷俊之美。

中国是一个雕塑大国,几千年的时间沉淀了属于世界的雕塑艺术,勤劳的人民流传下了相当丰富的艺术财产,有圆雕、浮雕、纪念性群雕、建筑及器物的外观装饰雕塑等,如世界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群充满崇高阳刚之美;汉朝的“马踏匈奴”展现出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应物象形、随石附形”特点;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汉画像石雕刻技法的造型精华,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精髓,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从而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此外,中国雕塑的另一大特色“深沉雄大、浑朴古拙”也继承和发展了汉代画像石雕刻艺术的那种寓巧于拙的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塑造人物形象时,从总体上把握对象的神韵,通过大轮廓剪影式的雕画来表现。细节虽简略,但古拙简朴,夸张性突现了它们各自的特性,显示出一种豪放浑厚的风格。

三、版画艺术

鲁迅先生对汉画像石和版画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撰写了大量的文章。版画是用刀子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版、石版、麻胶版、铜版、锌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它与汉画像石之间存在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就像剪纸、雕塑艺术一样,从它们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汉代画像石雕刻艺术的影子。

第一,最直接的是,中国版画艺术的“版”就犹如汉画像石刻。

第二,版画有4种雕刻技法: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版画。跟汉画像石雕刻技法即阴线刻、凹面线刻、减地平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相类似。尤其是凹版雕刻法中的古老的线刻法和浮雕法,线刻法即用实心尖刀,在铜版面上刻线,刻出的线明快而锋锐、版面精致而美观。中国现代黑白木刻版画与汉人运用的阴线刻造型在凹凸、平面化、纵横排列、层次变化诸多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原作拓印上也会出现异曲同工之处;浮雕法即让一部分版面深腐蚀,而且腐蚀的面积要大些,却不在上面滚墨直接放到凹版机上压印,纸面就显出浮雕式的无色花纹。这种方法一般只宜局部使用。

第三,版画中的一系列程序和汉画像石的复稿、磨光、剁纹、刻线、减地、凿点等雕刻形式体现出来的材料手法亦为接近,只不过版画家面对的是木板或者更加丰富的材料,而汉人面对的是石料而已。二者都是以刀,面向木质和石质,分别刻出了版味与石味,给人以美妙绝伦的艺术感受。

第四,刻刀是版画的主要雕刻工具,而汉画像石也是以刀在石面上进行创作。

第五,人们经常以拓片形式来欣赏和展示汉画像石,从某种意义上说,拓片本身就是以画像石为母版的“版画”成品。由此看来,中国版画艺术早已自觉不自觉地把汉画像石雕刻艺术当作了渊源与范本。郑振铎先生曾对其评价说:“梨枣图画,为推动文化,功高不可胜言。”

综合以上几点可以看出,中国版画和汉画像石雕刻技法之间存在着许多互通互融的地方,正如艺术家郭希铨先生所说:“如果我们现代画家珍视创造,将现代版画称为创作版画的话,那么纵观汉画像石刻艺术全貌,毫无疑问也应当称得上是创作画像石刻,古代工匠艺人已经脱开传统艺术的程式局限,极大限度地流露出个人的审美意识和表现出自由洒脱的天性和灵性,这与我们现代艺术家所倡导与遵循的何其相似,这与我们现代版画的创作主旨又何其相仿。”[7]

四、结语

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历史的长河在滔滔不尽地向前奔流,淘尽了砂子,留给了后人灿灿的黄金。仅仅“艺术”二字就能让后人产生高山仰止的膜拜。本文主要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雕塑艺术、版画艺术三种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着手,来研究探析汉画像石雕刻技法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汉画像石雕刻技法复杂多变,其独特的阴柔之丽、阳刚之美的雕刻技法被中国后世的许多艺术形式借鉴了过来,比如剪纸、雕塑、版画。当然像书法艺术、装饰艺术、泥模、糖人贡和泥玩具等皆与汉画像石雕刻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是汉代国家统一的大气候决定了汉画像石的综合性。未来,这种趋势还将延续,我们应该继续借鉴这种技法,从而运用到更多的领域中去。

参考文献:

[1]杨芳菲.艺术中的哲理.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7.

[2]李东风.陕北剪纸与汉画像石的比较.民族艺术研究,2006,(6):52.

[3]李东风.陕北剪纸与汉画像石的比较.民族艺术研究,2006,(6):53.

[4]方李莉.安塞的剪纸与农民画.文艺研究,2003,(3):125.

[5]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6]刘凤君.艺术考古学导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