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精神教育

劳动精神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精神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劳动精神教育

劳动精神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国韩国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

在党的十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国与韩国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儒家伦理思想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两国。中韩两国虽然在社会政治制度、思想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中韩两国在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方面有着一些相同或相似之处,同时又体现着两国各自鲜明的特色。全球化背景下深入研究这些共性与差异,可以为我国学校更好地开展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提供一些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中韩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目标的比较

1.中韩在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目标方面的共同点

中韩两国虽然在基本国情、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两国在实施其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方面却有着一些共同之处。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韩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学校的道德教育,在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国民精神教育。所谓国民精神教育就是要确立民族自信心和自立自我的民主意识,培养民族自尊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感,确立民族主体性,以实现复兴韩国的民族理想。[1]韩国的国民精神教育其实就是指民族精神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韩国政府提出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中心目标是培育“主导21世纪世界化、信息化时代的自律而又有创意的主体韩国人”,即培养熟悉基本生活习惯、礼仪和道德规范,具备合理判断和解决道德与法律问题的能力,具备正确的市民意识、国家和民主意识、世界和平与人类共赢意识,具有实践理想的道德趋向的现代韩国国民。[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民族精神教育工作,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我国开展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能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强烈的国家责任意识、民族独立意识,并能够为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的好公民。从以上的具体比较中,可以看到,中韩两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本国青少年的民族精神教育,而且都制定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即培养能够适应本国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好公民。

2.中韩在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目标方面的不同点

虽然中韩两国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两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由于中韩两国在基本国情、社会政治制度和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必然会导致两国在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方面的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两国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具体目标上。韩国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韩国政府开展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强烈的道义感、国家责任感,并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独立自主精神与国际合作精神的现代韩国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也十分注重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注重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育。我国政府于2004年颁布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颁布此《纲要》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二、中韩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内容的比较

1.中韩在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内容方面的共性

中韩两国同属东亚国家,两国虽然在社会政治制度和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两国在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方面却有一些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中韩两国都重视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两国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儒家“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理念,是韩国民族精神的基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文明礼貌、勇于拼搏、奋发图强、一丝不苟的民族精神。[3]由于韩国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非常重视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校道德教育的始终。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国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必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其次,中韩两国都非常重视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韩国很多学校的走廊里、教室、宿舍和办公场所悬挂人物、书法、绘画等历史文化艺术作品,还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博物馆、历史文化故居、遗迹等,通过这种名实结合的历史文化教育,学校着力唤醒学生对韩国历史和文化的记忆,培育学生的文化情怀和历史意识,尤其增强了学生对家园、祖国和民族等身份符号的情感接受和理性认同。[2]我国学校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我国的优秀历史传统文化教育。如在我国中小学的语文和政治课本或教材中经常会利用历史上的爱国名人事迹或爱国故事来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此外,在我国,还有许多中小学校开设了《论语》课,以此来弘扬我国儒家优秀思想文化。

2.中韩在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内容方面的差异

由于中韩两国在历史发展进程、社会政治制度、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必然会导致两国在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方面的一些差异。中韩在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韩国比较重视道德传统教育,而我国则比较重视革命精神教育。道德教育是韩国国民精神教育的一大特色,它既是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韩国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2]我国学校在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虽然也重视历史文化传统教育,但由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因而,更加注重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教育。这些革命精神主要包括井冈山精神、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第二,韩国侧重于生活习俗教育,而我国则比较注重时代精神教育。由于韩国是一个重视儒教的国家,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讲礼节、重节俭。因此,礼仪教育和节俭奉献教育就构成了韩国国民精神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学校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时代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三、中韩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方法、途径的比较

1.中韩在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方法、途径方面的相同之处

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教育都会有自己的方法与途径,民族精神教育的具体方法与途径是实现民族精神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民族精神教育内容产生影响的重要手段。中韩两国在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上有一些共同点,这些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韩两国在民族精神教育的过程中都非常注重课堂教学和教材建设。在韩国的中小学,主要是通过开设“公民道德”课来加强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在韩国的大学里,主要是通过开设“国民伦理”课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韩国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根据学生年龄、心理、身体特点和知识准备程度,编写了整套国民精神教育的新教材,使国民精神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3]在我国,从小学到大学各级学校都开设了“思想品德”课或“政治理论”课,通过这些课程的课堂教学来达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我国学校也重视民族精神教育的教材建设,既有国家统编的关于民族精神教育的教材,也开发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而且这些教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第二,中韩两国在学校课程教学中都很注重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韩国的国民精神教育是通过学校的全部课程来实施的,包括社会学科、国语、国文、文学等课程,同时在数学、自然、科学、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中,也要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4]我国政府和学校也要求,中小学德育课程和语文、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要充分体现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理科课程应结合教学内容,丰富中国科学家的科学成就和民族精神的内容。第三、中韩两国都善于利用重大节日或重大历史事件对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教育。韩国历史上经历了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足球赛等重大事件。韩国政府非常重视利用这些重大事件对国民及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如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市民响应政府的号召,向国家无偿捐献自己的金银首饰,用以挽救国家的经济,以此来增强韩国民众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我国政府和学校也很重视利用重大节日或重要的历史事件来对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如学校经常利用九・一八、和等重大历史事件来对青少年进行民族自立、自强和独立意识教育。

2.中韩在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方法、途径方面的相异之处

中韩两国由于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理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自然而然地会反映到中韩两国意识形态的教育上来,尤其突出表现在两国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方面。中韩在民族精神教育的方法途径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第一,韩国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环境育人,而我国学校侧重于思想理论的灌输教育。在韩国的学校中,到处悬挂着历史人物的画像,将传统的名言作为学校的校训,或者用韩国历史上的名人的名字来命名学校的建筑物。[6]这样做有助于韩国青少年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巨大魅力。我国各级学校在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侧重于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活动为辅。第二,韩国推行理实结合、知行并举的效度化教育模式。[2]而我国学校主要是推行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为加强国民精神教育,韩国政府强调把“国民精神教育”寓于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因此,韩国学校秉承“笃知重行,圣见于行”的理念,从小学就特别重视学生的道德行为水平和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从日常生活和行为细节中获得真知。[2]如韩国中小学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自然景观、纪念馆和历史博物馆等,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国学校实施民族精神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学生参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就相对较少。第三,韩国民族精神教育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构建了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化教育体系。我国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学校是开展青少年民族精神的主阵地和主战场,家庭和社会组织参与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机会和时间就相对较少一些。

四、韩国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1.要不断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加注重环境育人

文化是无形的,但文化对人的影响力是无穷的,也是潜移默化的。韩国道德教育就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韩国,从幼儿园到大学,在校园的走廊里、教室内、图书馆里,都可以看到许多精美有力的汉字书法,其内容基本上是历史先贤们关于做人的至理名言,还可以看到很多韩国传统的山水国画。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增强学生对自己祖国的无限自豪感。[1]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因此,我们的学校也要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寓民族精神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通过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和陶冶熏陶,使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活动中得到提高,在精神愉悦中接受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在高雅文明、乐观上进的氛围中得到正确的引导,从而逐步达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

2.注重显性教育法和隐性教育法的有机结合,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所谓显性教育法就是指教育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通过比较正规的方式或途径直接使被教育者接受并消化教育内容的一种教育方法。所谓隐性教育法是指受教育者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一定感染或环境的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的方法。[7]韩国学校在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的过程中,既注重学校道德课的教学,又注重通过其它各种课程教学来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如韩国学校要求在“国语课”教材中,要间接地反映出国民精神教育的内容;在理科教材和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中,要求精神教育系统化,进而要求国民精神教育生活化。[8]这里的课堂教学就是显性教育法,而通过其它课程教学来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内容的方法就是隐形教育法。由于显性教育法的突出特点就是理论灌输,教师大量使用显性教育法容易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民族精神教育的进行。而隐性教育法则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显著效果。因此,我们在实施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将显性教育法与隐形教育法有机结合起来。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增强我国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3.学校在民族精神教育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社会实践教育

韩国学校在实施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过程中就非常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因为“道德的本质是一种实践精神。”[9]民族精神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注入实践精神。目前韩国共有七处世界文化遗产,都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学生来到这里,了解文化渊源,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10]。此外,韩国学校每年还要组织许多青少年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和革命英雄纪念馆,以此来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我们要积极学习与借鉴韩国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有益经验。一方面,要大力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对那些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革命历史遗迹和烈士陵园等,都要求对青少年学生免费开放。另一方面,我们的政府和学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青少年参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注重构建起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保障体系。学校只有把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增强我国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注重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联动机制,以形成强大的合力

韩国在实施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韩国的家庭里,父母十分注意向孩子们灌输“为国尽忠”的思想,父母平时主要是以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方式向孩子们传达“忠孝思想”。韩国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国民精神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同时,韩国学校还要经常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与联系,解决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问题。相比之下,我国学校通常是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战场,却没有很好地发挥家庭与社会组织在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在开展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构建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的联动机制,注重三者之间的协作与配合。我们只有充分整合和利用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各种有效资源来开展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才能最终形成强大的思想教育合力。

――――――――

参考文献

[1] 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 宇文利.学校国民精神教育:韩国的特色与启示.中国青年研究,2008(2).

[3] 孙玉杰.关于韩国民族精神培养体系的几点思考.科学社会主义,2003(5).

[4] 田玉敏.韩国的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4).

[5] 张云飞.韩国民族精神教育情况简介.高校理论战线,2004(3).

[6] 蔡旭群.韩国民族精神教育探略.教育评论,2009(6).

[7] 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李家华.战后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初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1).

[9]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0] 朱桂莲.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劳动精神教育范文第2篇

(一)2、3月工作设计:

1、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2、感恩教育之家庭任务规范。继续有针对性进行家访。

3、寒假作业的严格检查与量化评比。包括奖励和惩罚。

4、班级干部培训以及工作任务明确。

5、主题班会:《新学期,我会进步!》

6、民族精神教育——主题班会:《爱护环境,我有责!》

7、参观实践活动:《城市精神》,参观上海城市展览馆。(希望得到学校支持!)

(二)4月份工作设计:

1、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2、感恩教育之家庭任务规范。继续有针对性进行家访。

3、主题班会:上月班级各项活动总评。

4、学活动之第二届《风云辩论赛》

5、民族精神教育——主题社区实践活动:《我爱劳动》

6、主题班会《为了期中考试,我将……》

(三)5月份工作设计:

1、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2、感恩教育之家庭任务规范。继续有针对性进行家访。

3、主题班会:上月班级各项活动总评。

4、学活动之第二届《体育学习知识竞赛》

5、民族精神教育——主题参观竞赛活动:《奥运中国·我当家》

6、主题班会《健康从细节开始》

7、召开家长会。

(四)6月份工作设计:

1、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2、感恩教育之家庭任务规范。

3、主题班会:上月班级各项活动总评。

4、学活动之首届《幸运52》

5、主题班会:《决胜期末·我有良方》

6、民族精神教育——主题实践公益活动《我给路人上一课》

7、学期末结束工作。

8、完成本学期家访任务。

9、精心设计并下达《暑假综合任务书》

劳动精神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融合教育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问题。”胡总书记的这番话,再次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高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应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努力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实现教育手段与方式的相互补充和相互融合,从而在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使人文精神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融会贯通,切实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落实“以学生为本”是构建大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教育的基础

一般都认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作为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了解自身、完善自身的不可或缺的两种兼顾传承性和发展性的知识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两个基本落脚点。但这种认识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只要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就不难发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如何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不能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眼光去对待这两者的关系,不能用一种精神去替代另一种精神,更不能实用主义地把一种精神凌驾在另一种精神之上。而应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实践中尽管是有所侧重但力争使之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倍增效果。

在以往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内部体制的制约,往往使得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被人为地割裂开来。这种做法的后果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不注重精神世界向上向善的提升;二是过分强调某一方面知识的重要性,致使理科学生文化修养相对欠缺,文科学生科学常识知之甚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长期被人为分离的根本原因是忽视或淡化“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直观地讲,“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来考察和规划我们的一切工作,学生的健康而全面的成长既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又应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归属。

“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应用在教育教学之中,一方面,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体贴学生、帮助学生、塑造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设计和布局上,既考虑学生今天的需要,又有力地把握学生未来走上社会自身发展大展拳脚的需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落实“以学生为本”理应作为构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的基础。必须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在高等教育的全过程统一协调起来,明确地把大学教育的目标规定为健康人生观形成和知识结构完善两者之统一,扭转那种重知识教育专业教育、轻道德教育通识教育的观念,改变过分强调根据市场的需要设置系科和课程的做法,逐步建立和完善一种新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实现大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教育的基本目标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成功的高等教育,应培养出大量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生。而人的发展,马克思曾有过一个很精当的描述:“即作为主体的人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格、智力、体力、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等等。”在谈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融合时,马克思又有一句名言:“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尽管“这将是一门科学”今天还远远没有出现,但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统一在总体上是占主流地位的。

人们通常是这样定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是人类通过长期的文化实践活动形成的,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行为动作及其结果。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变革自然活动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是人类认识自然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升华。

在上述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两者在形成的过程中,都依赖于实践,其成果同属于人类文化的升华;其基本作用都可归结于对人自身的深刻关怀,体现出人类不断认识世界的理想追求;其主要内容都包含 “以人为本”, 关注人的生存所涉及的方式与手段;而其终极目的都落实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在高等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就需要把全面教育的内在精神动力和主要内容融合起来。回到大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目标上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就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失任一“一轮”“一翼”, 会造成学生或者知识面狭隘化,或者高分低能,或者有才无德,或者走上社会后面对不同角色的适应性、选择性、转换性差,等等。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提出过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标准:“21世纪要实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大成的智慧教育,培养出知识眼界宽广,自觉运用科学技术,敢于开拓创新,促进社会、自然和人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人才。”换一个角度说,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兼顾到学生的未来。因此,我们又可以说,从终身学习的层面讲,今天的高等教育同样亟待着人文精神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的融合。

三、统筹兼顾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是达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融合的主战场

统筹兼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融合的根本方法。第一课堂是达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融合的主战场,统筹兼顾第一课堂的的教育教学,在人文精神教育中贯彻科学精神,在科学精神教育中注重人文教化功能,努力做到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的交融。

以往的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文精神或科学精神的缺失,但主要表现为科学教育倍受青睐而人文教育遭受冷落。要遏制这种趋势的蔓延,进而改变现状,就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理论,积极实践。具体地说,第一课堂的体制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革高等教育的组成架构,实行院校调整和重组,打破文理分家、理工分校的局面,建立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综合性大学。在高校内部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淡化专业的细分,突出大专业大学科;在低年级实施大类授课方式,适当增设文理结合的学科和专业,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兼顾学习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知识。

2.控制源头,改变以往文理分科的招生制度。不再以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区别来限制专业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主地确定自己所喜好的专业,避免高中阶段的文理偏科现象在大学加剧。

3.优化课程设置,变换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首先,需要均衡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在学生中学分中的比重,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中基础的课程纳入核心课程。第二,开设兼顾科学与人文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把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方法论与价值观整合为一体融入综合课程。第三,对公共选修课进行改革,分为自然科学类、生物医学类、历史文化类、文学艺术类、哲学社科类五类,要求五类课程均在选修学分中占一定的比例,鼓励和引导偏重文科的学生选修理科课程,偏重理科的学生选修文科课程。

四、统筹兼顾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是达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融合的广阔天地

第二课堂活动是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延伸和补充,它的出现是对传统授课模式的变革和创新。第二课堂活动,打破了传统室内教育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对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课堂以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为载体,紧贴学生实际所开展的一系列涉及多门学科知识的开放性活动,是进行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教育的广阔天地。

加强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提高第二课堂的活动效果,应搭建好软件和硬件的平台,设计出具体可行的方案和措施。我们设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组织专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界定“第二课堂”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和外延,并借此强化深化广大师生对第二课堂建设的认识,进而水到渠成地把第二课题建设纳入学生的培养方案。

2.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规范第二课堂的管理。建议把第一课堂教学的学分制管理引入第二课堂,使得第二课堂活动状况与学生的毕业成绩挂钩。

3.积极开展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丰富和完善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比如,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音乐会、文艺晚会、著名科学家的成就展览和相关讨论会等,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艺术审美能力。

4.积极推广学生课外学术沙龙活动。学术沙龙活动应由大学生自己主办,采用主题式的交流方式,选题尽可能涉及政治历史,科技前沿,经典命题等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

五、结束语

今天在校的大学生,早已不是什么天之娇子了,他们只是未来社会各行各业普通的劳动者。苛求他们,放纵他们,依照旧有的教学模式塑造他们,都不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题中之义。只有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教育为突破口,才有可能培养出闪烁着科学之光和人文之光的符合时展要求的高素质多层次的人才。

[注:此文章系“2007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省级立项课题”中标课题《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教育的研究》(课题编号:JXJG-07-1-7)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丛立新:《课程建设的双重任务》,《教育研究》,2002.7。

[2]王鲜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高等教育的应然――兼论通识教育》,《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1。

[3]赵杨群:《大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缺失与教育对策》,《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1.

劳动精神教育范文第4篇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劳社部令第1号)、《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暂行办法》(劳社部令第2号),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市、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社会保险登记和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工作。

二、缴费单位必须在一个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北京市有关政策同时办理几项社会保险登记。

三、新参统的缴费单位应按照《社会保险登记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期限及时到工商企业执照注册地或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住所(地址)所在的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已参统的缴费单位到目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市或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补办社会保险登记手续;

原实行基本养老保险行业统筹的缴费单位到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补办社会保险登记;

具体补办登记日期按照市或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规定的期限及时办理,补办社会保险登记的工作在1999年6月底以前完成。

四、新参统的缴费单位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时,应填报《社会保险登记表》,并出示以下证件和材料:

(一)企业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

(二)事业单位持《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副本);

(三)社会团体持《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副本);

(四)国家机关持单位行政介绍信;

(五)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组织机构统一代码证书;

(六)其他核准执业的证件。

外商投资企业还须持外经贸委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外国、港澳台和外商机构在北京设立的办事处(机构),须出示市工商行政部门签发的《外国(地区)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登记证》或《外商投资企业办事机构注册证》。

国内驻京非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还须提供上级法人单位开具的办理参加北京市社会保险统筹全权委托授权书。

已参加本市三项社会保险统筹的缴费单位申请补办社会保险登记时,须填写《社会保险登记表》(样表附后),并出示与市或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签订的参加养老、大病医疗保险统筹协议书和《北京市企业职工失业保险缴纳证》或有关缴费证明。其他按照北京市有关规定参加了一项或二项社会保险统筹的缴费单位须出示有关协议和证明。

五、市或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缴费单位填报的《社会保险登记表》和其提供的有关证件、材料即时受理,10日内审核完毕;符合规定的,予以登记(《社会保险登记表》由市或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留存备案),并发给《社会保险登记证》。

独立法人资格的缴费单位所属的若干非法人资格的缴费单位也须进行社会保险登记,其登记工作由上级主管单位全权办理。上级主管部门除按照规定填报《社会保险登记表》外,还须填报《所属缴费单位社会保险登记表》(样表附后),经核审后,发给《社会保险登记证》。

六、缴费单位在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后,应及时到目前缴纳养老、大病、失业保险费的市或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社会保险费申报,同时提供有关缴费材料,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准后,缴费单位按照北京市有关规定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七、缴费单位办理申报后,未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向其发出《社会保险费催缴通知书》(样表附后);对拒不执行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下达《劳动保障限期改正指令书》;逾期仍不缴纳的,除补缴欠款数额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千分之二的滞纳金。滞纳金分别并入各项社会保险基金。

八、缴费单位因社会保险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或因办公、生产、经营住所(地址)变动及发生解散、破产、撤消、关闭、合并以及其他情形时,须按照《社会保险登记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及时到原社会保险登记机构申请办理变更或注销社会保险登记手续,缴费单位填报的《社会保险变更登记表》(样表附后)或其提供的注销社会保险登记的书面申请由市或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留存备案。

九、缴费单位未按照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或者未按照规定申报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9号)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十、《社会保险登记证》证号由十二位编码组成,在编码前冠以北京市简称“京”,第一位码至第六位码为北京市行政区划代码,第七位码至第十二位码为缴费单位登记码(编码表附后),独立法人资格的缴费单位所属的若干非法人资格的缴费单位社会保险登记编码,须在其上级主管部门社会保险登记编码的后边加“??”并接排顺序号。凡注销社会保险登记的缴费单位使用的《社会保险登记证》编码一律作废,不得重复使用。

十一、市、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已核发的《社会保险登记证》实行定期检验制度,每两年核验一次,未经核验,证件自行失效。

十二、《社会保险登记证》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统一印制。

劳动精神教育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孩子教育,边际效用递减,教育内容,教育方式

 

绪论

面对21世纪开启的大门,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中国能否赢得下个世纪,关键是人才的培养。从当今家庭看:大多数的家长把自己的一切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这个“望子成龙”或“盼女成凤”的希望能否成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必然成为“独生代”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从当今的孩子看:由于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太阳”、“小皇帝”,再加上一些家庭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或是教育中未能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又不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因而导致孩子心理上“以我为中心”,“惟我独尊”,任性,我行我素。久而久之,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并施以正确的家教方法,追求最佳的教育效果,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直至成才。

1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及在孩子教育中的导人

1.1 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研究消费者行为时用来解释需求规律的一种理论观点,也是关于消费者行为的一条基本规律。其含义是随着一个人所“消费”某种物品(服务、信息)的数量增加教育内容,其总效用虽然相应增加,但边际效用有递减的趋势,并存在边际效用等于零或变为负数的可能.此时意指对于某种物品(服务、信息)的“消费”超过一定量以后.不但不能增加消费者的满足和享受,反而会引起讨厌和损害。究其生理或心理上的原因.即消费一种物品(服务)的数量越多,接受同类信息的次数越多,生理上得到的满足或心理上对重复刺激的反应就递减了。

1.2边际效用递减在孩子教育中的导人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可分为物质上的消费和精神上的消费。父母教育自己孩子过程中既有有家长在孩子衣食住行等方面提供的各种物质保障和奖励;又有传授知识和能力,提供精神领域的服务。孩子在享受物质条件,接受信息,接受知识,获得能力的成长过程中,就是在不断地“消费”父母所提供的各种精神服务和物质服务。因此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引入孩子教育行为中,让父母知道对孩子提供精神服务和物质服务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不能过度的片面的强调物质保障或精神教育,最好能两者结合,使孩子在物质中生存,在精神中上进;同时在教育方式上不能过度的片面的强调批评责骂和鼓励表扬。

2 孩子教育行为中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

根据现在一部分孩子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孩子教育中两个方面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现象,主要表现如下:

2.1 教育内容“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

一是缺失精神教育下的物质教育“消费” 的边际效用递减论文格式范文。有的孩子家庭情况宽裕,要什么给什么,要什么有什么;父母亲给孩子摘星星,捞月亮,孩子从小不知道苦是啥滋味;父母亲交给他们的是金钱,教育他们的是赚钱。父母亲从来就把心思放在生意或者事业上,没有花时间好好的教育过孩子,很少陪自己的孩子吃晚餐、逛公园,他们认为只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物质就行,并且在提供物质上认为是越多越好,没有时间限制,没有空间约束。一开始孩子可以从物质消费中觉得有满足感,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觉得自己对物质可能达到了消费效用的最大,这个时候父母亲提供的物质再多,孩子认为都只是一种摆设或累赘,物质教育就会出现负效应;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一味的满足是不现实的,这个时候父母亲还不及时的纠正孩子的消费观念,还是不断的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样教育的效果也会使得其反,可能会让孩子养成奢侈奢骄的习惯。

二是缺乏物质基础的精神教育“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有的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父母亲教育孩子要艰苦朴素。可能一开始孩子能够非常乐意的接受,觉得自己应该理解父母,应该学习老前辈们的艰苦朴素精神。但当自己的一些基本生活条件不能很好的解决,自己想要的父母亲给不了,而自己应该有的也没有;相反看到别的孩子穿得好、吃得好,长期下去,可能就不能接受了教育内容,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向父母提出更高的要求或采取其他的方式去达到这些目标,这个时候父母亲还在过度强调艰苦朴素,让小孩觉得有点“抠门”的感觉,教育的效果可能就会大打折扣,就会出现负的效益。有的孩子可能就会因为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可能就开始自我压抑,自暴自弃,不和其他人交流,也不愿和其他人交流,怎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产生自卑心理。

2.2教育方式“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

父母亲在教育孩子中,总会或多或少地采取批评责骂和鼓励表扬的教育方式。批评责骂的信息给孩子带来的满足感是负的或者说是负效用,受到批评责骂的孩子心理上将产生一种痛苦感。父母亲的第一次批评责骂,给孩子的印象最深,痛苦感最大,孩子也许会因此下决心改变原来不合乎要求的行为,产生升华理念;也许会因此产生消极或破坏性行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对过去的痛苦感开始淡忘,再次批评责骂的效果将会变小,孩子的心理承受力也会变大,痛苦程度越来越轻,最后孩子对批评责骂几乎毫无感觉,有违父母亲“恨铁不成钢”的初衷。另一方面,当父母亲的批评责骂屡次无效时,会有碍于家庭良好心理气氛的形成,也有碍于父母亲人格威望的保持。

接受鼓励表扬信息的孩子,能从心理上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其效用是正的,而且鼓励表扬的首次获得,其边际效用值都比较高,动力比较大。但是,如果其连续或多次地受到同类鼓励表扬,他所产生增加的满足感将呈现递减现象,这种鼓励表扬对其刺激或激发效果将会下降。

3 追求教育效果,缓解边际效用递减

在当今复杂的社会中,到处充满了陷阱和诱惑,孩子的家庭教育已日益重要,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也没有统一的概论,本人针对教育中的边际效用递减提几点拙见,以期抛砖引玉。

3.1实现物质教育和精神教育的有机结合

单一地过度的强调物质教育和精神教育,不能做到因时制宜、因人制宜,都会出现教育

效果的边际效用递减。父母亲在提供优裕的物质时,千万不要让孩子养成追求金钱与物质享受的习惯,适可而止。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告诉他们自己孩子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故事;家长要把家庭收支计划告诉孩子教育内容,并适当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学会理财,养成记录收支的习惯;也要让孩子参加一些劳动,尝试去赚钱,了解金钱来之不易,而且必须通过劳动获得。这样有利于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有一颗感恩的心,是家庭教育取得理想效果的有力保证。相反,我们父母亲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也应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而不能一味的节省,只用精神的力量去教育、去要求,基本的物质需求和适度、适机的物质鼓励也是必要的。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父母亲的教育内容并不能一味的强调物质教育和精神教育,要注意提供的数量的适度,提供时机的适中,实现物质教育和精神教育的有机结合。

3.2 树立“父母亲榜样的力量”

我们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亲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父母亲必须以身作则,父母两人说话口径要一致,有的父母嘻嘻哈哈,有的漫不经心,有的轻描淡写,有的各唱各的调,特别是家庭的“战争”,这都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父母亲应当深入了解孩子的认知特点,及时了解孩子认识的偏差及教育的失效。要取得较佳的教育效果,父母亲本身必须不断学习教育知识,更新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论文格式范文。

3.3 正确运用批评责骂和鼓励表扬

3.3.1谨慎使用第一次批评责骂

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更何况是孩子,当孩子孩子不听话或犯错的时候,往往会受到父母亲的批评责骂和责骂。由于孩子对第一次批评责骂的负效用大,应该谨慎使用第一次批评责骂,以免导致适得其反的后果。

3.3.2 对于明知故犯、屡教不改的孩子,每次批评责骂的力度应强化

每次同样的批评责骂方式,等量的批评责骂力度,对明知故犯、屡教不改的孩子会产生痛苦感递减,影响力不大,甚至无动于衷。对此,必须强化每次批评责骂力度,改变批评责骂方式.这样会使孩子对批评责骂的“觉悟”深刻,痛苦感不会递减,能有效地抑制错误的再生。

3.3.3 重视批评责骂后的鼓励表扬

批评责骂会使孩子产生痛苦是一种负效用。作为孩子,当他接受批评责骂的信息时,对鼓励表扬的效用评价相对较高,渴望鼓励表扬的心理较为强烈。如果该孩子“迷途知返”教育内容,哪怕是很小的进步,父母亲适时地给予鼓励表扬,会令孩子“受宠若惊”,激发好学上进的热情。

3.3.4 鼓励表扬应该强度递增

单一地采用某种鼓励表扬形式与鼓励表扬力度.终会导致孩子对鼓励表扬 “消费”的边际效用的递减,削弱了鼓励表扬的效用。由于边际效用递减的存在,若要对孩子单一采取鼓励表扬以保持其长久的积极性,必须增强鼓励表扬力度.才会使孩子觉得边际效用不变乃至递增。

3.3.5 鼓励表扬应多样化,适时适度

对于同一种鼓励表扬,不同心理期望的孩子,其效用往往也不相同,有的可能会受到极大的鼓舞,有的可能会不以为然。要提高鼓励表扬的效用,使它对孩子具有吸引力和鞭策力。鼓励表扬须因时制宜,因人而异,掌握时机及角度。

4 结束语

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员,生活在社会的大群体中,社会与家庭的整体风气,对孩子的影响极大,父母亲对家庭的整体氛围的创造和对社会的整体风气的把握所起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父母亲应充分分析教育中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追求教育艺术,扬所长,避所短,不断提高教育中的边际效用值,教育好孩子,造福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孙树元.边际效应与班主任工作度的把握[J]. 班主任,2006(3)

[2]江昌勇.课堂教学中的边际效应递减现象分析及对策[J].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