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传统文化

青少年传统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少年德育;策略

前言: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其中不仅包括了几千年来的历史人文,还包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以及高尚品质,是中华文明无上价值的具体体现。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还能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的重要意义,之后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1.1激发我国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国家统一的概念贯穿了我国几千年的历史,爱国情怀自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青少年德育的重点,因此,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青少年的爱国情怀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的历史中,热爱祖国的事迹比比皆是,例如,投江殉国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诗人文天祥以及我国现代科学家钱学森等等。古往今来,爱国注意情怀已经贯穿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使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从而实现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1.2提升当代青少年的思想境界: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使青少年的思想境界得到切实的提升。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饱含许多优秀的精神品质,通过此类精神的渗透可以使青少年的思想受到涤荡,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例如,“百善孝为先”“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蕴含都是止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能够引导青少年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践行优良品质,促进青少年价值观正确成长。

1.3促进青少年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青少年时期是人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通过适当的引导促进青少年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发展十分重要。而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成长产生良好的影响。

2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少年德育教育策略研究

当前阶段,我国的青少年德育教育仍旧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过度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育教育、青少年对于德育教育缺乏兴趣、德育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缺乏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几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强化言传身教,加强传统文化的培养:在生活实践中,与青少年接触最频繁的就是他们的父母,因此,在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中,父母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不仅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还能在言传身教中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青少年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从而为孩子做好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耳濡目染逐渐使青少年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推动民族不断前进的不懈动力,以此,父母注重优良的精神品质的灌输,切实的提升青少年的思想境界。

2.2充分利用资源家加强针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的落实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德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集中体现,因此应该结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通过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可以有效的激发青少年的参与积极性。例如,可以经常组织青少年到社区的敬老院或是孤儿院开展实践活动,这是我国尊老爱幼良好品质的有效体现,通过再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可以使青少年将践行优良传统文化当成一种习惯,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2.3营造良好的校园的与环境,加强德育教育的实施力度:学校是开展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通过良好德育氛围的构建可以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对此,学校可以讲中华游戏传统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以此为依据制定学生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言行进行适当的约束。同时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通过一些生动的寓言故事以及名人事迹推动传统文化的普及。再如,学校可以时常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践行良好道德品质”为主题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在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家庭、社会以及学校三方面的积极配合,通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以及言传身教,逐渐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真正的实现青少年道德水平与思想境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道升,吴福雷.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少年德育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42-44.

[2]胡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及实现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6,17:34-36.

[3]顾丹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启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12:5-6.

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第2篇

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承载了太多寄托与希望,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些现状让我们忧心。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丧命,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同时,近年青少年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另据统计,我国吸毒人数超1000万,青少年占登记在册吸毒人员的75%。同时,自杀、暴力事件、吸毒的青少年日趋呈现低龄化。与此同时,目前开设专门生命教育课程的学校寥寥无几;专业从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媒体平台也屈指可数。因此,营造一个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环境,让青少年可以通过多渠道接受爱生活、爱生命的教育,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新媒体时代造成青少年生命观淡薄的原因

1.新媒体时代下青少年成长环境改变。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青少年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变。近日一张图引起热议,图中北大学生参加消防演习前一片低头玩手机的画面。调查显示青少年近年来在QQ、网游、网络电视等新媒体娱乐方式中消耗的时间呈逐年增长趋势,当然这种趋势在成人中也呈同样态势。导致媒体调侃“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面前,你却在低头玩手机”。如此生活方式导致青少年与父母、老师、朋友的正常沟通时间,参与体育锻炼时间,亲近自然的时间减少。同时,新媒体中信息量大,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使青少年在其中很难甄别信息。随着新媒体普及,青少年交友更多借助社交网络、贴吧等,而近年,利用网络交流自杀,相互鼓动集体自杀的事件屡有发生。2015年4名互不相识的“90后”赴济南一出租屋自杀;无独有偶,渭城一宾馆,一21岁男子和一20岁女子,自杀死亡。同时,青少年热衷网游,但其中的暴力因子却在他们心理种下了用极端方式解决问题的种子,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某向室友投毒致其死亡,原因仅是琐事导致二人关系不和;2014年山西“四名女生殴打一女生”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再者,青少年热衷追星,近年多位明星因吸毒被捕事件令人震惊。诸如此类,都为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树立了及其负面的榜样。

2.新媒体时代下家庭教育无法满足青少年成长需要。青少年成长中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但随着生活压力增加,父辈为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选择他乡谋生,导致青少年成长中陪伴身边的不再是父母,而是爷爷、奶奶。调查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超过6100万。一些留守儿童由于成长中缺少父母陪伴、教育,过早进入社会,成为社会流动人口。同时,随着新媒体发展,人与人的沟通方式也悄然改变。近年颇受争议的低头族正是时代催生的产物。调查显示,青少年每天玩手机的时间,少则2-3小时,多则8-10小时,长期缺少沟通与管束使这个群体里的孩子极易出现心理问题,相较于有父母陪伴成长的孩子更易孤僻、厌学、早恋、沉迷网络。2015年毕节市4名留守儿童集体自杀死亡。不得不让我们对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进行反思。家庭教育的长期缺位,使得在快速发展时代中成长的青少年极易迷失。

3.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对青少年教育的冲击。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青少年获取信息的途径多元化,这对青少年来说是有利有弊。首先,青少年有更多可供选择的平台去接触外界。其次,在新媒体时代,学校,家长可与之互动交流的形式越发多样。学校、各大媒体作为教育,引导青少年的主角,应利用好新媒体给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所带来的便利。建立全方位的新媒体宣传体系,积极为开展教育活动搭建平台。过去青少年获取信息主要通过一些传统媒体。如今,大多数青少年早就开始接触电脑、手机等新媒体媒介。青少年借助它们去接触外界,但在青少年尚未健全的“三观”面前,过多的信息让他们很难甄别。成长的烦恼、困境,通过网络接触的外界极易让懵懂的青少年陷入迷茫。如果能及时为他们提供出口,补充正能量或许一个危机就此化解。

三、新媒体时代下借助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

1.借助新媒体,融合传统文化,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传统文化中,儒家代表孟子说:“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兼,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也,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道家观点提倡“贵生”、“养生”。传统宗教佛教教义也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可见,传统文化已教导我们要热爱生命、关爱生命、珍爱生命。同时,传统文化一直宣扬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是“子不教,父之过”。如今父母对孩子望子成龙,但父母常认为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就是对孩子的爱。评判孩子成功的标准在时代浪潮中也变得功利,分数、排名、收入成了给孩子贴标签的标准。最终导致许多问题出现,调查显示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些现象给我们敲响警钟。顺应时代潮流,我们可否尝试借助新媒体来帮助我们破冰。父母工作忙,没时间履行家庭教育,我们可挤出时间借助新媒体工具去关注孩子,与他们交流,让新媒体技术来打破物理距离上的障碍。首先,父母和孩子可以通过QQ、微信等新媒体相互关注,进而交流。其次,学校、家长间可借助新媒体,让家长可通过学校、老师去更多了解孩子。借助新媒体,让孩子有存在感,不再孤单。

2.借助新媒体,融合传统文化,加强青少年生命观念。教导青少年珍爱生命,首先要从观念上改造他们。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借助新媒体强大的宣传功能,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的生命观。现在青少年都爱用社交工具,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其搭建宣传平台。传统文化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养生”、“修身养性”等观点,我们可以结合近年一些青少年吸毒、斗殴、轻生、违法的案例去警示青少年。同时,借助新媒体去传播正能量引导青少年热爱生命、珍爱生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琴棋书画都是不可多得的强生健体、修生养性的好东西。我们可以借助新媒体来建立专门的网站、贴吧、办网络画展等,社区、学校可以借助自己的网络平台去宣传,吸引青少年,让他们产生兴趣,并实地组织活动,让他们参与进来,比如让太极拳融入课间操,开展比赛;组织画展,音乐节等。借助新媒体强大的宣传功能,传播传统文化精髓。改变青少年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树立爱生活、爱生命的观念。

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族音乐; 青少年;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039-001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民族音乐始终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延伸。在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中,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春秋时期孔子开私学也授六艺,但此六艺即儒学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六艺现代解释,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这里的礼和乐是六艺的核心和精髓,这是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的有机结合。在我国文化发展进程中历朝历代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无不利用中国民族音乐的内在感染力,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提出了适合国家文化发展的教育思想。青少年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可以从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角度去考察中国音乐,了解中国音乐,从而真正理解中国音乐的内涵,了解它在世界音乐体系中的地位和历史价值;而且可以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史传、民俗等传统文化精神的真谛。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尤其是青少年在心理和生理成长过程中,良好的感情体验有助于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升华,而民族音乐尤其是民族器乐,更是一个良好的传播传统文化的承载体。

因为音乐和教育都是一种文化现象,都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既构成了文化本体,又具有传递和深化音乐文化的作用,尤其对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具有传承、弘扬和创新的作用。当今,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音乐教育实践都证明,民族音乐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应当用丰富多彩的浸润着民族文化精髓的民族音乐去充实学生素质教育,用本民族的母语来歌唱,从而培养理解本民族人民、理解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新一代。

音乐作为学生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想让学生真正领悟音乐的美,创造美的音乐,民族音乐是必上的一课。通过音乐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审美趣味,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如欣赏中国优秀的民族歌曲和优秀的民族器乐演奏,可以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同时,可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涵。

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第4篇

传统节日文化 青少年学生 德育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是文化和历史积淀的产物,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的集中展示与传承的文化空间”[1],寄托着整个民族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传承着整个民族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诉求,是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精神的重要载体,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其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追求和谐

首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着浓厚的贵人伦、重感情的特点,注重塑造人际关系的和谐。在众多节日包含的特定文化感情和习俗中,处处流露着人们对家庭和谐、邻里和谐、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如春节期间,串亲访友送祝福是我们几千年来不变的传统,祈愿家庭和和美美、国家政通人和;中秋节以家庭团圆为主题,强调家庭伦理与人际关系和谐是其主要内容;重阳节敬老孝亲,给长辈送祝福和温暖,尽显人伦情谊。

其次,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节日大都是岁时节日,有着深深的农耕文化的印记。因此敬畏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特征。在重要的节令人们都会采取相应的习俗去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以此方式,一方面表达人类对自然的敬畏,感激自然给人类带来的恩惠;另一方面也祈愿自然更加善待人类,驱灾避难、降福人间。比如清明节人们踏青郊游、植树造林,反映了人们催护新生、热爱大自然的鲜明主题;重阳节人们喜欢登高,感受天高气爽,欣赏自然风光,领略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2.弘扬孝道和感恩

中国大多传统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孝道”和“感恩”等伦理情怀。如每年春节不变的“回家过年大军”都充分说明我们对父母或长辈的尽孝和感恩。而一到端午节,我们就不可避免地想起孝女曹娥的故事,由此端午节也得了一个别称“孝亲节”。

3.彰显浓郁的爱国情思

传统节日是华夏各民族儿女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其文化习俗除了是一种习惯之外,更代表着我们对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和高度认同感,镌刻着浓郁的家国情怀。如每年的新春佳节,国人和海外的华人华侨都遵循着同样的祖训,以同样的形式展示同样的文化,充分表现了人们强烈的爱国热情。清明节我们遥祭先人介子推,感悟他“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民请命,谏言君王自修自省,勤政清明”的崇高的爱国节操。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青少年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凝聚着民族的智慧,蕴涵着积极向上的道德追求和丰富的价值观念,在培育青少年学生人格修养、理想与道德情操、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宝贵精神资源。

1.有利于丰富青少年学生德育素材,为青少年学生德育提供更好的平台和载体

中国传统节日众多,而且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追求,并最终汇聚成了博大精深的特色节日文化。宣扬真善美的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儒家思想的糅合、普世百姓对节日文化的敬仰与践行,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架构模式。因此,认真挖掘和整合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向青少年学生充分展示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将有利于丰富青少年学生德育素材,为青少年学生德育提供更好的平台和载体。

2.有利于增强青少年学生德育的活力、影响力和渗透力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丰富,文化表现形式“传统”而不“僵化”,它植根于民间,同时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化于民间,同时它非常注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不断深化和延展节日文化的内涵,逐步形成以爱国主义、感恩孝亲、追求和谐、自强不息等为主题的文化内涵,是公众最容易接受和认可的德育载体之一。因此,大力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减少青少年学生对德育的抵触情绪,增强青少年学生对传统美德弘扬和传承的意识,从而增强德育的活力。

如今,在多元文化激荡中,中西方文化竞争和冲突加剧,利益化和功利化思潮对部分青少年学生造成严重的冲击,导致部分青少年学生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理想缺失、信仰迷茫、道德滑坡、人生颓废等,因此如何塑造青少年学生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和品格,是道德教育必须认真审视的问题。把传统节日文化作为青少年学生德育的切入点,充分发挥传统节日文化亲和力和渗透性强、影响持久、文化样式丰富以及形象、生动等特点,从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有利于营造活泼、轻松的德育氛围,提高青少年学生德育实效。

3.有利于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青少年学生人文教育缺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受此影响青少年学生人文关怀意识薄弱、人文精神下滑已成为比较严重的问题。因此加强青少年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也是我国各层次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涵盖了追求和谐、爱国主义、人格修养、感恩孝亲、自强不息等文化内涵,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素材。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学生了解和学习丰富的人文知识,同时还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塑造积极向上的进取品格、高尚的道德情怀和完善的人格,对青少年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

4.有利于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和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传统节日文化衰微和遭受冷落的现状日益严重。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越来越狭窄,对西方文化的崇尚度越来越高。一些洋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日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和推崇,传统节日文化的氛围和功能日益淡化,甚至被失传、被异化。因此,应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我国传统节日的生存现状以及对民族未来发展的影响,将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激发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地承担起保护、传承和创新传统节日文化的重任。

三、加强青少年学生德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学校渠道

学校应成为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创造的主体,成为文化遗产的学习地,成为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桥梁、重要基地。[2]因此,加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各类学校应努力打造良好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载体,让青少年学生近距离接触、认知、感受传统节日文化,最后形成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在实践中强化自我德育意识。

第一,坚持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纳入青少年学生培养体系,以构建良好的德育平台。学校应站在繁荣传统文化和加强青少年学生人文教育的高度,将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人文教育通识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体系中,通过编订系列教材和读物、聘请优秀师资、开辟节日文化宣传和实践空间等途径,让传统节日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营造浓郁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氛围,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热情。

第二,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突出其德育价值和功能。学校在传授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应注重挖掘其文化源流和文化精神,将其中蕴含的人伦教育、人格教育、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以精彩的案例和优美的语言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品味传统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中了解其文化真谛,感受其文化魅力,并进而充分运用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塑造学生的品德,培养学生的才能,铸造学生的行为。

第三,鼓励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活动,提升自我德育意识。在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同时,学校也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教育手段将节日文化教育继续推向深处。一方面学校应积极搭建更为宽广的教育平台,如举办节日文化讲座与论坛,组织学校传统节庆游园活动,举办中华传统节日美食节、感恩节,开展传统佳节民间采风调研活动等,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和了解;另一方面学校也应鼓励学生积极组建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社团组织,让学生根据自身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以自己的理念、以自己的行动诠释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以及对自身素养的提升。

总之,学校应努力构建一个让学生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传统节日文化德育载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切实感知传统节日文化底蕴,体验传统文化节日中的希望、快乐、沟通和幸福。

2.社会渠道

社会力量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对提升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实效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在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时也必须形成一种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自觉展示传统节日的文化美、人性美、德性美,努力营造一个符合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的传统节日文化氛围。

第一,注重文化载体建设,创建教育基地,培育节日文化产品。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不能只靠简单的、纯粹的精神层面的说教,还必须有让人置身其中的文化载体进行体验。因而注重传统节日文化载体建设,将本地域或本民族所有重要节日的历史和现实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展现出来,是文化传承和发挥教育效应的重要手段之一。文化载体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创建静态的文化博物馆,以文字、图片、建筑物等予以展示;另一方面可以创建动态文化展示舞台,以游园会、庙会、灯会等予以展示。同时,也要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如网站、网络游戏、电视卡通等,把传统节日创造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节日文化产品,注入传统节日文化的资源,增强中华传统节日的吸引力,增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感染力。[3]

第二,尊重传统,追求传统节日文化的本真。中国的传统节日之所以能延续至今,首先因为它保留了人性和文化中最有力的、最健康的、最本真的东西。因此,社会各方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过程中,都必须尊重传统,反对任何不负责任地颠覆、玩弄传统节日文化的行为,避免过于夸张或渲染不当的商业绑架传统节日行为。要让节日过得有文化,有精神,有传统,[4]尽力展示传统节日“贵人伦”的特质,以给青少年学生传承节日文化、增强德行修养做一个良好的榜样。

第三,善于创新,充实节日文化内涵。现如今青少年学生对西方节日文化的追捧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热爱。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传统节日仪式和符号传承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新的节日仪式和符号创新又不明显或者不具有吸引力。[5]在青少年学生眼里,我们的传统节日只是简单的“吃”或“消费”文化,没有创意也没有新奇感。因此,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积极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的优秀内容,不断丰富和创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形式和内涵,是繁荣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提升其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

总之,利用传统节日蕴涵的道德教育资源,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节日文化的德育功能,实现将传统节日文化与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巧妙对接,既能让青少年学生浸润在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里,又能推陈出新,升华精神境界,从而进一步让传统节日重现光彩,让传统节日文化薪火相传。

――――――――

参考文献

[1] 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2]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 佘双好,田贵华.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政工研究动态,2008(7).

[4] 李俊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的始终.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

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虚拟现实;展示设计;文化传播

引言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不断传承下去,然而有很多人并不曾真真正正了解过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中国地域上的空间界限,人们通过游览观看,阅读文字等方式了解传统文化,但这些方式仅仅是浅尝辄止的,众多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并没有足够了解与深入的认识。传统展示方式的体验形式单一、载体匮乏、内容枯燥乏味,难以吸引青年的关注。拥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展示设计能够吸引青少年注意力,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借助虚拟现实展示设计能够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因此传统文化传播借助新技术将是必然趋势。

一、传统文化的传播

当今社会,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轻视和忽视。青少年在了解学习传统文化时,通过阅读书籍报纸、观看影像资料参与当地祭祀活动等,然而这些传统参与方式并不能给予青少年良好的体验感受。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如何能吸引青少年的关注,使他们更深入了解文化内涵和底蕴,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我们需要将传统文化体验方式进行一些创新和设计,结合当下时展,用更新颖的方式推广。

(一)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极大丰富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各种各样的外来文化进入了青少年的生活当中。青少年受这些时尚潮流的影响,青少年在接受新鲜文化的同时对于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了解很少。如今的青少年来到具有浓厚历史文化的古城、古镇,或者去一些具有丰富人文历史的地方游览时,大多数青少年只是下车拍照,之后在社交软件上展示就什么也不记得了,很少有人能融入到历史文化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积淀中,蕴藏着丰富的前人智慧,吟诵经典、各地民俗、手工艺等传统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就熟悉、喜欢传统文化,因此中小学教育加入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开展与文化社团合作的体验活动,书法、造纸、青花彩绘等,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在体验中感受它独特的魅力(如图1、2)。

(二)传统文化传播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保护与传承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成果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然而传统文化逐渐被青少年忽视,如何引导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民族文化,拉近青少年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这需要社会各界一起努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要积极反思与探索,为中国传统文化良性发展与传承作出努力。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我们需要让青少年浸润在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汲取精神营养、树立正确价值观。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有助于文化兴盛,更有助于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提升,是国家、民族发展繁荣的条件。

二、虚拟现实展示设计概述

(一)展示设计概述:在空间环境中通过艺术手段,借助一定的展具设施,有计划、有逻辑地传达给参观者准确信息和内容。这种展示手段将最核心的信息内容传递给观众,并以此对观众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的创造性设计活动。从传统展示设计的展示角度看,传统的展示方式不能满足观众对信息获取的需求,无论从传统的印刷品、文物展示、文化活动等都受到了空间与时间上的限制。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参观者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参观者并不需要到现场去获取信息,大量的信息内容在网络中就可以得到共享。

(二)虚拟现实技术的定义:虚拟现实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一种综合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网络技术、立体显示技术以及仿真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而发展起来的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综合来说,虚拟现实技术是一项采用计算机领域多种学科技术而形成的一种具有真实感官体验的虚拟环境,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特性:多感知性、交互性、自主性。通过电脑技术产生虚拟的三维空间,使体验者置身其中,并通过交互设备与三维空间环境中的目标物体展开交互,相互影响。

(三)虚拟现实展示技术的界定:虚拟现实展示设计是一种新的多媒体展示手段,具体来说,它通过计算机将真实场景生成虚拟环境,将声音、图像等信息传递给人们。这是一种具有人机交互能力的信息展示方式。通过设计者的制作实现实时交互,使人们游览浩如烟海的文化历史。虚拟现实展示设计对信息的传达越来越丰富。与传统展示方式相比,虚拟现实展示手段通过三维数字模型作为展示媒介,观众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从任意角度获取信息内容,也可以遵循自己的意愿去了解信息,避免了传统二维图形传达信息的单一性,不完全性。设计者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展示方式的艺术性突破。虚拟现实展示设计使观众的感受得到突破。传统信息展示过程中,观众通过视觉听觉获取来自多媒体上面的信息,这种信息传达是设计者有意安排传达给观众的,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能力实现信息展示的创新,帮助观众自由地获取信息。虚拟现实展示设计的优势在于互动性,它使观众与人机之间产生交互,突破以往的限制,有利于观众自主获取信息资源。虚拟现实具有更个性化的展示效果。充分发挥设计者的想象力,以及情感目的,改变真实世界中理性带来的束缚,你可以穿越时空回到过去,可以亲身经历那些经典文化。展示的内容不再局限在书本、影像中,虚拟现实创造的虚拟环境绚丽多彩,把过去不复存在的东西又带回到我们的眼前,独特的观察体验方式符合新时代的需要。

(四)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实例:目前,VR技术早已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当中,特别是在文化领域,虚拟现实技术使青少年逐不出户就能领略到古老紫禁城的历史风貌,不用穿越时空就能体验到华夏民族祭天仪式对于天滋润、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目前,许多大公司把注意力放在虚拟现实技术与其他领域相结合上,比如,由北京暴风魔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北京龙泉寺推出的虚拟现实产品,《全景龙泉寺》是将龙泉寺转化成虚拟现实场景。通过手机下载全景龙泉寺APP,佩戴VR眼镜后,就可以通过手机浏览内容。观看虚拟森林剧院中百余部虚拟动画短片,在虚拟的佛堂中品味梵呗,读诵经典,在见行堂体验龙泉寺内僧侣修学的活动场。以别样的视角来到龙泉寺游览,足不出户领略龙泉寺的绝美风光;瞻仰深奥佛法的道理,增加智慧。新颖的体验方式满足青少年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求知欲,避免了青年人对佛法枯燥的接受。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所展现的内容是传统展示方式无法比拟的,其独特的沉浸式交互体验吸引青少年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体验方式会因VR技术而改变(如图3、4、)。

三、虚拟现实展示设计的技术

(一)虚拟现实环境建模技术:以《全景龙泉寺》为例,利用计算机构建一座高度还原的龙泉寺场景,人身处虚拟场景中获取庞大信息量。因此建立逼真的环境模型是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获取现实环境中数据信息,通过三维制作软件建立三维虚拟环境模型。目前三维制作软件常用到的有有maya、3dmax等。

(二)实时三维图形生成技术:人身处在虚拟环境中需要实时感受环境的动态变化,以人的行为活动为中心,人与环境产生交互动作。为使人在虚拟环境中产生身历其境的效果,因此良好的实时动态的图形效果是首要条件。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升级,在不降低图形的质量和复杂度的前提下,使图形处理能力得到提升,使人体验到更真实的效果。

(三)虚拟现实交互设备:通过输出设备有效实现同虚拟世界中的对象进行互动。为使人在虚拟世界中与场景物体产生反映,不少公司开始生产可实现的虚拟现实设备,这些交互设备包括数据手套、动作捕捉设备、眼动仪等。不同设备各有优点也有很多不足,例如体验者长时间使用头戴式设备时会产生眩晕感,使体验者并不能从虚拟环境中获取快乐。因此虚拟现实交互设备有很充足的提升空间。

四、虚拟现实展示设计对文化传播的启发

(一)公众教育:在文化传播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使当前传播方式获得巨大改变。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枯燥无味,难以满足观众文化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多的观众在文化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的呈现方式以及触动内心情感。而利用计算机创建出虚拟三维环境,观众通过佩戴设备在虚拟空间里感受历史的厚重内涵。引领观众穿越时空融入历史文化当中去,与历史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这种虚拟现实直接使人们在游览中获得更高的视觉冲击与心灵感受,也使得观众对传统文化产生新的认知,有利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融合创新:随着交互设备的出现,人不再通过传统的方式触摸屏或鼠标、键盘等进行操作,这种更真实与更深入的体验方式,使人们能够深刻了解文化内容。虚拟现实展示设计通过人们艺术性的思维创作使得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化传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独特的互动体验使得文化展示的艺术效果强烈而深入人心。文化传播依托于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更为深刻有效。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