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优秀的传统文化

优秀的传统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优秀的传统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优秀的传统文化

优秀的传统文化范文第1篇

一、语文教师要自觉做民族文化认同的构建者并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语文教师要自觉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自觉做民族精神的建设者,弘扬者和传布者。我国有着悠悠5000年的灿烂文化,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传统文化知识,尤其要对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了如指掌,语文教师要喜欢读书,特别是要读好的与教育自身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的中华经典著作,作为语文教育的实践者,语文教师更要充分尊重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语文教学后期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把学语文与学历史紧密结合在一起,让我们的语文教育观念既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同时也渗透着中华民族璀璨历史文化。

二、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加强经典著作的推介和引用

汉语语言的学习是母语的学习,教师除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外,还应该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母语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外语学习受到空前的青睐,而母语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并出现了一些不太正常的现象,比如传统语言有逐步丧失的趋势,母语表达有被弱化的倾象等。母语意识的淡化,极易造成民族意识的削弱,进而影响到年轻一代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觉。因此,语文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切,并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对母语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度的兴趣,进而养成日积月累、乐此不疲的学习习惯,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祖国经典著作,作为古典文化的四大名著,我们中学阶段应该要求学生安排合适的时间去阅读或观看有关四大名著的影视,这对学生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

现在许多学生对卡通漫画或街头小报这类书籍较感兴趣,原因是它的幽默风趣。但在我国的名著里,却蕴含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她的朦胧与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探索。因此课堂上不失时机的推荐和引用祖国经典名著,是弘扬传统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之一。现在初中阶段虽不需过多的研究探讨,但也能为以后的高中、大学的精读打下基础。

三、重视阅读,深挖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品位文化的意蕴

我们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诗词、小说、散文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现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阅读经典,吟咏美文,传承文明,提高语文素养,丰富精神世界,也可融思考于其中,蓄能力于其中,寓创造于其中,一举多得。不仅如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还要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运用适合学生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他们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不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蕴涵的文化内涵。①从课文注解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学常识及文化背景;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及文化背景及意趣。

我们苏教版的语文教材的选编语文有反映风俗人情的,有校园生活的,有理想信念的,有传统美德的,有人文关怀的等等。这些选文无不洋溢着自然美、人性美,字里行间无不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友情等这些取之于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积累。语言文字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信息,闪耀着文化彩的光芒。当我们去精读一部部经典著作时,也就等同于贴进了中国文化,因此,语文老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文学阅读提高审美情趣的品位。让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用心灵取感受,去凸显文本,从而发现文体中所蕴含的美进而欣赏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优秀的传统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学生管理思想

1.以人为本。早在三千年前,我国就已经显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潮,西周时期三龙拥护一人的图形就展现了人的重要性,后来儒家思想也对这一理念非常推崇,成为统治阶级的重要执政思想之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行业同样适用,即以学生为本,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实现教育的初衷。2.因材施教。孔子的弟子众多,但孔子坚持挖掘每个学生的特质,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和兴趣差异给予不同方向的引导,使学生们都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这一点是非常值得现代教育学习和借鉴的。3.修身正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文化对每个七尺男儿提出的要求,做好自身的管理是闯荡事业治理国家的基础,是现代教育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儒家文化特别强调正己的思想,所谓正人先正己,教师的模范作用能够给学生健康三观地形成带来显著影响,因此修身正己的观念应该铭刻在每个教育者的心中。4.赏罚分明。早在先秦时期,法家就特别重视奖赏和处罚制度,这一观点随着我国朝代的兴替一直传承下来,成为有效的统治工具。赏罚分明在教育行业有非常恰当的应用,尤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教育者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赏罚机制规范学生言行,引导学生走向正轨。

二、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与教育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在人口基数较大的中国,教育观念对整个社会的舆论走向和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五千年历史的精华,将其融入高职学生管理之中有助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有利于指引我国教育行业形成端正的价值观念。2.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应用于高职学生管理之中,不仅能够指导教学观念的树立,也能够发挥从上至下的作用,教育出道德品质健康发展的优秀人才。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渗透能够帮助高职学生在复杂的互联网时代守住初心,更快地适应大量的信息冲击,形成良好的品质。

三、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

1.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学生管理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提升教学品质,完善学生的基础生活设施,提高学生对高职院校的满意度;另一方面还要发掘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帮助学生寻找自身的兴趣和优势,发现自我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2.发掘学生的个体特色。因材施教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进行学生管理时注重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引导学生走多元化健康发展的道路。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课程供学生们选择,让学生在自身爱好的指引下发展;另一方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选择上的指导,避免学生在多样的选择中误入歧途。3.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修身正己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注重自己的言行,确保发挥正向的示范作用。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汲取营养,增强知识积累,提升个人魅力;另一方面对待学生要做到言行一致,要严于律己,为人行事让学生信服。4.建立合理的奖惩体制。赏罚分明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院校设立健全的学生管理规范,要对学生的优秀表现进行奖励形成正向刺激,对错误行为进行惩罚避免再次出现。此外,奖惩机制要把握好力度,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区分实施强制性的奖惩或缓和性的奖惩,以此优化实施效果。

四、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厚积薄发的作用开展逐渐展现,在教育行业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修身正己、赏罚分明的学生管理思想,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高职院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因此,新时期高职院校应着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学生的个体特色,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建立合理的奖惩体制,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管理事业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

[2]迟会礼,吕长芳,陈福刚,张忠立,李洁,张翠,房玉春,徐艳梅.弘扬传统文化创新德育途径——在高职院校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理论前沿,2014

[3]黄红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德育工作研究[D].湖南大学,2013

优秀的传统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G6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始于萌童,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性格的成型期, 也是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体现最多的就是各种习惯。因此培养良好习惯就成为促进幼儿良好品格形成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在幼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断更新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而对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自喻,如何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教学之中,成为我们幼儿教育从业者所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萌发民族自豪感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萌发民族自豪感。如设计教学活动“有趣的汉字”,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汉字的起源,知道象形字,知道汉字与人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由此也可以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探索的兴趣。另外,通过对古典文学、经典故事、成语故事、传统节日以及民间游戏活动的接触和学习,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明显增强了。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非常愿意诵读千字文、三字经、唐诗等古典文学,对中国的一些经典动画片也逐渐地喜欢了。他们开始对中国的民间游戏和活动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并由此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萌发民族自豪感。

二、利用重大传统节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五月初五端五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九重阳节……,每个传统节日的由来,都有一个年代久远,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故事,同时也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契机,传递给幼儿热爱生活、讲礼仪、重情义、报效祖国和人民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爱幼”、“路不拾遗”等等许许多多的典故和名句,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活动素材,对指导幼儿做人有着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许多有突出成就的外籍华人,华侨巨子们为什么放弃豪华舒适的现代化生活,丰厚的待遇,一心要回到生他养他的中华大地,喝上一口家乡水,吃上一口家乡饭,听上几段家乡戏,过过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用自己的学识为祖国尽心效力呢?究其根源,他们要寻的是一种民族,民俗的情结。而这情结,是他们的父母,师长在他们极小的时候就已打好,深深埋在他们记忆和情感的最底层,而且在不断发芽,生长,任何外来的力量无法遏制得了的。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为教育下一代服务,不失为教育者的明智之举。它对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认知,培养幼儿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身心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三、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代表,它具有情感性、形象性、音乐性、概括性和跳跃性等特征。特别是近体诗讲究押韵、平仄、对仗等格律,在遣词造句中力求精炼,因此朗朗上口,节奏优美。幼儿诵读古诗能丰富他们的词汇,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能让幼儿在体味古诗的优美意境中,让他们感受美、欣赏美,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形成了自己独特而璀璨的民族文化,千百年来一直绽放光芒,所以后世的人很尊敬它,称它为“经典”,像《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唐诗三百首》等就是这样的经典。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幼儿是在环境中学习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教师应为幼儿营造诵读的环境,这里的环境包含了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物质环境的创设,是通过物品的摆设、墙饰和一些辅助教材来实现的。例如:在区角中增加国学经典作品的读物;墙饰上布置一些《三字经》、《弟子规》中的图片、名句;张贴古诗文的图画等等,让幼儿置身于轻松自然的环境中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精神环境的创设上也不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而是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不断累积。经典诵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追求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读经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成长的需要,是一种习惯。只要按计划,每天早晚读一段,坚持下去就行了。可以利用早晨来园、中午进餐前、下午离园前等不同时段,带领幼儿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集体诵读。幼儿长期坚持诵读,有利于积累知识,诵读过程中书声琅琅、情绪昂扬、也营造出了应有的文学气氛,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同时,多次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激发培养了幼儿对经典诗文学习的兴趣,使幼儿沉浸在浓浓的经典氛围中。

四、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家长学校课程,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寻根去亲近传统文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家长学校培训活动、家园合作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传统文化教育之中,让家长感受孩子对传统文化课的喜爱和兴趣。例如我们开展了《羊羔跪乳》家长见面会,发出邀请函邀请家长参加我们的活动,整个活动的过程温馨而亲切,孩子们表演了根据经典历史故事“羊羔跪乳”改变的童话剧,家长眼含热泪观看了孩子们的表演,在孩子们一声声感恩的话语里流下激动的热泪,孩子们通过表演也深刻的体会了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感恩之情油然而生,纷纷跑过去拥抱自己的妈妈,真情的流露感染了现场的所有人,从而升华了我们的活动主题,真正实现了用传统文化润养孩子们的心灵。

优秀的传统文化范文第4篇

1.中职德育教育的特点分析

1.1学生特立独行,忽视德育教育培养

个性张扬,特立独行严格来说通常被视为每代年轻人所具有的时代标签。通常情况下,每代年轻人所独有的特性一般表现在不同的方向。例如,20世纪70年代的年轻人较为现实,20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较为叛逆,20世o90年代的年轻人标新立异。这种独特个性通常代表了时代背景下整个群体所具有的思想文化、行为举止、言谈风格等,然而这种思想却很难被普遍大众所广泛赞同。当前情况下,中职生普遍都热爱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却与传统优秀文化背道而驰,否认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因此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宣讲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不能一味地采取集中式宣讲的方式,这对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十分重要。

1.2学生思想活跃,优秀传统文化却严重匮乏

当前我国在中职教育中,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普遍较强,积极探究新事物的能力也逐步得到培养。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升学压力,其身心发展长期处于放松状态,思维方式相对活跃,这样有助于突破思维局限,积极探索新思路培养自身创新能力;同时其心理承受能力有限,一旦缺乏正确德育教育的指导,极易出现思想与能力的错位现象,使得德育教育的质量得不到提高。

1.3学生厌学情况严重,对德育教育认识匮乏

当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态度差、知识储备匮乏、自身修养不足等特点。一旦学生进入中职院校后,由于缺乏升学压力,学习认为与学校管理普遍较为宽松,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厌学现象的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厌学情绪感染性强,德育教育态度差;其二,厌学情绪与德育教育相互排斥,使得学生德育教育的兴趣很难培养,学生普遍存在“德育无用”的认知。此外学校对于德育教育也普遍存在认识不足和不够重视的现象。2中职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分析

优秀传统文化既能够对学校教育起到广泛的推动作用,又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家庭教育与社会道德的培养,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自身修养的提升奠定基础。通过调查发现,中职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普遍存在广泛认同的心理,愿意继承与发扬优秀文化,同时我们还应明确中职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处于非常薄弱的地步。其一,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上必须注重其时效性与行为策略,要能够做到因材、因人施教;其二,在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上,必须充分重视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念,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多元化、多角度宣传;其三,充分重视学生对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明确教育并不是仅仅要教会学生拥有一技之长,还要使得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自身修养得到提高,积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道德意识。这样有益于充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为其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中职德育教育中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应对举措

3.1中职德育方式多样化,添加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中职德育教育普遍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修养为基本目的,有助于学生成为自信、自强、自尊、有文明、有修养的高素质人才。首先,合理选取中职教育中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中职生普遍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能力不够强,使得他们在知识的接收能力与认知能力上普遍低于普高学生。所以在德育教育时,适当程度的添加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合理选取教材,对于中职生为人处世能力以及自身修养极为重要;其次,积极引领学生正确对待优秀传统美德,中职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积极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感。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适当添加优秀传统文化,这对提升学生道德修养极为重要;其三,可以适当改善中职生文史素材当中优秀传统文化所占比例,这样可以有效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

3.2改良中职德育教育方式,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职教育普遍遵循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然而中职德育教育却普遍存在缺失人生目标和人生理想、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社会公德意识薄弱等现象。因此在进行中职德育教育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将优秀传统美德融入到中学生教育守则中,明确德育教育的规章制度和相关规范;第二,高度重视传统节日、非物质文化、传统文艺等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中职德育教育当中,使其与中职校园文化活动相统一,进而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参与力度;第三,适当举行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当前我国每年都有评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活动,对于提升人们道德修养、改善社会风气、树立感恩、正义、勤劳的社会理念,同样在中职教育当中,将一些优秀的德育模范进行积极宣传对于培养学生道德修养极为重要;第四,充分运用多媒体宣传突进,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推广,使其深入人心,进而影响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其自身修养。

优秀的传统文化范文第5篇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相融合是时代的要求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文化产业的发展做支撑。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如何更好地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是考验我们的一道难题。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市场化的产业形态,它涉及文化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产业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重要的传播载体。相对于其他方式而言,文化产业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文化产业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纪录片、影视剧、图书或者其他的视频或文字为载体的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在传播的广度上可以借助传统的书籍、报刊等印刷媒介,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新型媒体实现多渠道、立体式的传播。尤其是网络新媒体,可以有效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最大范围的受众覆盖。而诸如学校教育、传统民间艺术和技艺的师徒传授和族群传播等传播方式,则仅能局限于特定的传播时间、传播空间和传播人群,传播广度有限。

其次,文化产品的传播方式更利于大众接受。文化传播要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不仅依赖于大面积的传播广度,让更多的人接触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要让接触的受众更好地接受。文化产业制造的文化产品要赢得市场,必然会以迎合大众审美需求的大众文化的形式来呈现。大众文化通俗、生动、直接的表达方式更利于受众的理解和接受。例如,有的电视节目就通过那些表达能力和学术造诣兼具的学者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讲授,将一些原本埋藏在二十四史和四书五经等传统典籍中晦涩难读、精深难懂的历史与思想变得生动鲜活,打破专业化的门槛,让普通民众都能理解和接受。可以说,那些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电影、电视剧能够以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日常娱乐休闲的生活中渗入大众的大脑和心灵。基于以上文化产业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文化产业实现了更好的发展也就意味着其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品品质得到了更好地提升,由此可以看出,发展文化产业发展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更有效的传承和弘扬。

2.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能够更好地推动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的实现。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但是文化产业毕竟不同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如果仅有社会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就无法成其为“产业”。因此,文化产业必然内含着对经效益的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两个方面能有效地助推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为文化产业中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制作提供丰富的内容资源。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优秀传统文化博大深厚。我们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所记载和流传的各种历史人物、事件;各种远古的神话传说、传奇小说、民间故事;诗词文学、音乐舞蹈、书法绘画、古董文物等,可以为影视作品、图书出版、文艺节目、教育培训、收藏市场等文化产业所涵盖的领域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创意支持。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受众基础,文化产品赢得了受众就赢得了市场和利润。近十多年来,一大批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电影电视作品得到了国内观众的普遍认可,并获得了丰厚的产品利润。今年春节期间播出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一经播出就收到观众的好评,与参赛选手武亦殊相关的文章和报道在电脑网络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中刷屏式的转发;2014年,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为内容的《舌尖上的中国2》,投资一千万元左右,却创造了3亿元的收益。这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文化产品受到了大众的认可和欢迎,当然离不开产品本身优良的制作,但更重要的是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良性互动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观念上要有文化的自觉。近代以来,在西方强大的军事、经济、文化的侵入之下,打破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自以来,一种反传统、主西化的文化自卑思潮在国内兴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的就是要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重新找回文化的自信。文化产业要有效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实现文化的自我认知,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好莱坞著名的动画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日本的《七龙珠》等作品,都借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思想元素,并获得了极佳的市场效应。他国对中国文化资源的利用尚且如此,我们的文化产业对自身的传统文化更应尊重。文化产业发展上有了文化的自觉,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发掘自身的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更多的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作品。

2.实现文化产品内容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文化产业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良性互动,文化产品的内容是核心。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已与今日不同。要让今天的人们接受传统文化,就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的时代语境进行对接,让传统产生当代的价值与意义,实现传统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内容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化,一方面是“传统适应现代”,从当下的社会情境出发,赋予传统新的内涵。例如传统的孝文化,今天,人们孝顺老人的方式不可能同古代一样,这就需要对孝的内涵和行为方式有新的解读。再如,随着今人审美倾向的改变,一些优秀的传统艺术想要在当下得到有效的传承和认同,也需要加入一些现代性的元素和包装。另一方面是“现代借鉴传统”,现代文化产品的制作中可以加入一些传统的文化元素。例如有的歌曲创作就秉承了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并实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既是当代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又能唤起人的内心对传统文化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