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36(2015)06-0044-04

目前,随着国外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和国内普通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以来,民族院校也普遍开展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提高民族院校教育质量,改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素质方面起到了良好效用。但依笔者的观察,民族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与民族院校的内在发展要求以及大学生成长成才对文化素质的内在需求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民族院校因为有普通高校的特点,又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实际情况,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时候,不能照搬照套普通高校的做法,应该探寻适合民族院校自身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路径方法,将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在民族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培养高素质民族人才和可靠接班人上做出新贡献。

一、民族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各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发展不平衡

民族院校存在着个别领导、部门和教师对文化素质教育认识错位的现象。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而这些个别领导、部门、老师把文化素质教育看成一种工作形式,存在着措施不力的现象。此外,民族院校因历史原因,大多基础比较薄,部分民族院校因经费问题,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投入不够,致使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只能简单化甚至形式化,各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发展不平衡。

(二)重特色建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不够理想

民族院校普遍重特色建设,民族理论、民族艺术、少数民族文化等学科课程得到非常重视,但文史哲等基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相对就投入不足,对大学文化精神方面研究也不够,学校文化建设较差,层次不高,客观上弱化了文化素质教育。

(三)重专业教育,轻视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在民族院校的开展,使各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实际工作中,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在民族院校没有得到同样的重视,部分民族院校误把文化素质教育当作了专业教育之外补充教育的东西,在这种观念引导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被放在了一个次要甚至不太重要的位置上,两者没有得到同样重视,造成两者在事实上无关联甚至撕裂的局面。

(四)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得到很好融合

由于多年课堂教学养成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习惯只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而不能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很多教学采用的仍是以前的教学老路,专业课传授的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课传授的是文化知识。在这样的局面下,很难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很难让其均衡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如何合理地搭配并能渗透是民族院校要解决的问题。

(五)重人文知识传授而忽略人文精神提升

很多民族院校错误地把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开设人文课程、举办人文讲座、阅读人文书籍,传授文化知识上面,这背离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完满人格。文化素质教育若不把归结点放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提升上,就会使文化素质教育成为民族高等教育的点缀。

(六)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备

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形成,但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不够,随意性较大。二是课程质量不够高,有的公共课没有教材,有的课程老师备课不到位。三是有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比较陈旧,内容前沿性不够,不能反映世界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最新成就。

(七)实践上急于求成而缺少统筹考虑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实践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当前一些个别民族高院校突然增设了过多的文化素质必修课、选修课,并大面积增设了社团文化组织,让老师学生苦不堪言,其后果令人堪忧。

二、民族院校要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一)要提高对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

对于“文化素质教育”的涵义,杨叔子、胡显章、李曼丽、王义遒、金顶兵等人进行了探索研究,从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精神培养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界说或限定,它们的观点既有相通之处,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我个人认为教育部给定的定义最为合理。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文化素质教育下的定义:“文化素质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进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2:。它包括了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精神培养等四个方面,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必须从这个定义出发,去设计方案,并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民族院校民族学生较多,由于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教育欠发达影响,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所接受人文和科学教育普遍不足,所以民族院校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必须包括人文教育和科学精神培养两方面内容,对各族各学科学生对等进行两方面的教育,把各族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很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全面发展的、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要提高对开展文化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1.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3:。当前,科学教育得到全世界全社会的空前青睐与重视,而人文教育受到普遍冷落,从国内外的有关报道和研究结果来看,给世界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各个国家开始重视人文教育,开始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同步发展。在这种时代下,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素质教育。

2.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客观要求2:。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科技发展呈现知识高密集和综合化的趋势,人们的知识结构处于大调整综合阶段,我们只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才能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要求,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学素质、人文素质。

3.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2:。通过学习文化知识,参加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感召下,大学生的人格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人生境界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有利于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有利于他们成为“四有”人才,有利于他们成为我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文化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内涵丰富,范围广泛,准确理解和把握其主要内容,对民族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文化素质教育应包括人文科学教育、自然科学教育、审美教育、国防教育、身心教育和劳动教育等内容。人文科学教育应重点放在语文根基、民族语言、史地知识、美学基础、哲学素养等方面,通过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自己、他人以及环境的关系,增强人文关怀的意识与能力,理解人生的目的与意义,从而树立起高尚的理想情操,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自然科学教育应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和自然科学方法的训练,通过自然科学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科学精神,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一定能力。审美教育即美育,借助判断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国防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军事理论教育、军事技能教育、日常生活作风教育等内容,通过国防教育,要使学生具有捍卫国家、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和世界和平的意志与能力。身心教育应包括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两方面内容,使学生掌握身心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劳动教育包括劳动观念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劳动习惯教育、社会公益劳动教育、自我服务劳动教育等内容,使学生形成劳动光荣思想,通过劳动自食其力和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

四、民族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方法

(一)建立有利于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

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关键在领导和制度。各民族院校要成立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组织机构,专门从事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和组织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担任负责人,要有固定办公室,固定工作人员,专项文化素质教育经费。要制定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方案,形成科学完善的文化素质教育规章制度。要根据民族院校实际情况和生源组成情况,对不同学科专业,分别提出要求,分步实施,分类指导。要统筹不同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真抓实干,深入推动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

(二)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教师是推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说:"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与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头脑中只能有了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具备了一定高度的素质,才能按照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确定教学目的,才能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到每一门课程中去,贯穿到每一节课堂中去。民族院校要加强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的同时,有意识地渗透文化素质教育内容。

(三)建立科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在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建立文化环境就离不开课程教育,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安排。从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与根本出发,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培养目标应体现: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情怀,坚定走社会主义的信念;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传统和制度,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培养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与施展才华的能力;帮助学生增长历史文化知识,拓宽眼界,形成良好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加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民族观、审美观教育,不断加强学生对上述“六观”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四)要克服对民族特色以外课程不够重视的问题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一名大学生应该达到的理想境界。过去,在民族院校课程设置中,很重视民族特色课程,其它人文课程相对重视不够。人文学科所占比例较小,在文科学生中自然科学课程则可能没有。今后,要特别注意,要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考虑到学业时限、专业实际、各族学生的差异,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整个民族院校课程体系中要体现出基础性、综合性、层次性3:的特点,分层次,有步骤,循序展开。

(五)通过一、二课堂科学实施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第一课堂,文化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第二课堂。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应分为知识性课程和体验性课程。第一课堂体现的是知识性课程,学校要将经过全方面考虑,将予设置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安排在第一课堂传授,例如内蒙古民族大学安排了20多门文化素质教育课在第一课堂讲授,深受学生欢迎。第二课堂要体现体验性课程。文化素质的本质是将精神气质和人格品质内化于人的心灵。那么怎样内化呢?就是要通过教育、培养、熏陶,通过学生的体验、感悟、升华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和品格,这就要安排体验性课程。第一要举办系列文化素质教育讲座。通过举办适合学生特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学生实际的讲座,吸引学生来参加,吸收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感,受到教育。当前,内蒙古民族大学在校园中坚持开展讲座活动,讲座内容既有人文知识又有自然科学的基础方法问题;既有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又有世界形势和文化发展热点;既有主讲人的精彩讲授,又有听众的提问,还有相互的讨论,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第二要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开设这方面课程的目的是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文化知识,促进文化知识向素质的转化。每年举办的课程主要有校园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公寓文化节、体育节、少数民族文化节、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民族团结教育月,另外设有文学社、诗社、书法社、摄影社、无线电社、天文社、国防社等百余学生社团,这些社团在学校的指导下,开展讲座、讨论、阅读、辩论、研究等文化素质活动。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内蒙古民族大学这些年就开展了上述文化素质体验课程,通过上述课程,各族学生不但增长了文化知识,而且边参加边体验感悟升华,将知识逐步转化为了自己的精神和素质。

(六)利用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民族院校除民族特色外,还和普通高校一样具有传播科学和文化的功能,校园应该充满深厚的文化气息和科学氛围,这样才有利于推动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民族院校要加强建设高品位高格调的人文景观,主要包括:道路、广场、楼堂、亭阁、画廊的命名;建造有文化或科学精神意义的牌匾、楹联、雕塑、塑像、奇石;在教学楼、图书馆、阅览室、会堂悬挂科学家和文化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生平介绍等;在校园道路、广场、花园周围设立精美的警示牌、文明寄语、文化鉴言等4:,充分发挥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刘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2: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D:.教高司1998:2号.

3:谭秀森,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160.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教师;责任意识

前言:课程意识影响着教师对整个教育活动体系的认识与理解,也影响着教师对整个课程系统的认识、理解与处理方式。具有课程意识的体育教师往往以整合的理念和策略对待体育教育活动体系中的各个子系统和教育要素,不会仅仅把课程视为教学内容。如美国课程理论家平纳和格鲁梅特就认为,课程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个体“履历经验”的重组,是学生生活世界独有的东西。他主张不要从设计、教材、学程等角度来谈论课程,而要从学生过去经验和未来精神解放的角度来讨论课程。

一、体育课程的概念及内涵

(一)体育课程是一门学科

我国学者吴志超等人认为:“体育课程是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一种特殊的教学课程,它与德育课程、智育课程、美育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相配合,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是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的课程。”周登高等人认为:“体育课程是指与实现学校教育目标,配合德智美全面发展,并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特殊课程。”他在评论说,“这一界定比较强调学习体育运动的知识与技能,但对学生的活动与体验关注不够。

(二)体育课程是活动

我国一些学者认为,体育课程主要是相关体育教育活动的组合,如于小霞认为:“体育课程是纳入学校教育计划的体育方面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毛振明教授等人认为:“体育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情感和社会方面和谐发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他在评论时说:“这一界定主要是强调了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而对学生的体验与经验关注不够。”

(三)体育课程是诸课程的整合

根据他对上面体育课程含义总结和评说,他认为:“体育课程是整个学校教育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育课程’了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课程比较具有鲜明的运动认知性、生活教育、情意性等课程特点,它是综合性课程。”表明了体育课程内涵的复杂性、区域性或情境性、辩证性和尊重不可一言喻性等后现代的课程特点。

二、课程意识概念及内涵

课程意识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价值张扬的意识,是师生创造力彰显的意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课程意识主要是指向教师教学观念的,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内在力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行为方式,从而决定着教学的价值取向。因此,强化课程意识,把教学作为师生互动的过程、课程创生的过程,成为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共同关注的课题。”课程意识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人本身,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人们的教育行为总是受一定教育思想或观念支配,不同的教育行为,反映出不同的教育思想或观念。不同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观念都会反映在每一个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之中。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同时,教师对课程系统的理解与把握乃至创造的程度,反映了教师的课程意识状况和课程建设能力水平。

三、体育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观对体育课程意识影响

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课程计划的程度。实现程度高,则成功,否则就是失败。因此,量化研究成了主要方法,甚至是惟一方法。开发各类具有一定信效度的科学评价方法。因为,他们相信越是开发和利用在技术上高度复杂的方法,就越能准确测量课程实施的程度。课程变革的计划的制定者与计划的实施者之间是单向线性过程,强调课程变革的决策者和计划制定者对课程实施者的控制。教师对课程知识的创造和选择没有真正的发言权。

四、学科观念对体育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影响

以前对课程的理解就是学科,而且是文本形式的,这种对课程的理解就导致了严格规范教学内容的准则,规范的是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实际要学生学到什么。并且,按照学科组织内容,各学科之间具有明显的界线。在教学上,按照学科分门别类地进行教学。这些,忽视学科之间的联系,导致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之间,与班主任之间,以及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较少,有的甚至不联系现象。忽视学生的发展和培养需要以整体的教育思想,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协作,而是各自为政的浪费资源现象。

五、结语

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先进的课程理念,提高思想认识,把课程改革看作是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通过学习,认识到课程不仅仅是文本、计划,还有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创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事件,而这正是体现教师和学生主体性解放和创造能力的展示,这才是课程的灵魂。认识到课程的价值负载和体育健康课程的有机整体性、生成性,以便更好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

参考文献:

[1]季浏主编,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2-4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范文第3篇

加快重点工程建设。2016年,仍然是我县教育基建工程大项目多、投资总量大、任务繁重的一年,预计总投入将超过1.6亿元。加快新城中学和第四中学建设进度,完成新城中学、第四中学主体结构施工;完成文溪小学二期土石方工程,争取完成二期主体工程30%以上的工程量;尚湖小学综合楼竣工交付使用;启动新渥镇中心幼儿园、电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争取基本完成职教中心建设前期工作;完成投资1500万的年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完成学校高污染燃煤锅炉整治。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根据《__县创建教育现代化县实施方案》,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计划在2016年投入1200万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争取各学段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年均投入值均达到全省上年平均值。交互式多媒体班套比达到2∶1,普通中小学生机比达到5∶1,普通教室和功能教室多媒体配备比达到1∶1。以广泛应用为前提,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突破口,有序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一是组织各种比赛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二是加强资源库建设促进应用,“人人通”空间开通率达到90%以上,建设视频教育资源和共享平台;三是优化技术环境促进教育教学管理,争取启动建设全县统一管理无缝漫游校园无线网络(不低于100M);四是打造信息化特色品牌促进智慧型校园建设,加强__中学、__二中两个创新实验室的跟踪管理。

着力拉长学前教育短板。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全面实施《学前教育发展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健全、完善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建设游戏型课程,全面推广游戏型教育,坚持小学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防止幼教小学化倾向;开展城乡结对、公民办共建、示范园帮扶等活动,开发、利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保教质量;提升学历水平和持证率,今年安排38名幼儿教师的招考名额,其中招考本科非幼师学历及以上的20名;实行学前教育公用经费制度、编外教师补贴制度、新建民办园奖励制度、幼儿园升级奖励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调整机制,稳步提升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加快等级幼儿园创建,争取乡镇等级幼儿园比例达100%,入等级园儿童比例达90%以上。制订和启动__县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努力提升特殊教育水平。

着力拉长职业教育短板。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以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为切入点,深入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深度推行理实一体教育,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特色优势专业。积极尝试现代学徒制,强化实践环节,加强专业技能教育,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探索“校企合作、双元育人”,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鼓励校际共享实习实训设施,争取与横店影视职业学院的合作办学有重大突破。多路径成才,满足广大家长及学生的“技师梦”和“大学梦”。加强职校内部管理,控制流生,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做好职高招生工作,确保普、职高招生比保持基本相当。坚持“两条腿”走路,开展城乡居民各类教育培训,完善以县社区学院为龙头、区域社区教育中心和乡镇社区学校为骨干的成人教育网络,力争城区街道社区学校和中心镇成人学校标准化率达到100%,设点社区学校标准化率达到60%以上,基本满足居民学习需求。

全面推进立德树人行动。贯彻落实育人工作会议精神,强化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实现课程、实践、文化、活动等四维育人,把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实效性。一是实行课程育人。加强时政教育,建设好校园时政宣传栏,及时宣传国内外重大时政新闻,宣传党和政府的主张,宣传社会新风尚。积极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打造德育精品课程和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创新德育内容、途径和方法,实施中职学校德育品牌项目建设。着力培育中小学生的家国情怀、文明教养、公民责任和理想志向。二是实行实践育人。学习和践行新修订的《中小学守则》,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大力开展

劳动教育和实践教育,推进志愿服务,推行垃圾分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__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三是实行文化育人。发挥广大师生的主体作用,强化校园的品质铸造和文化建设。召开全县校园文化建设和育人工作推进会,出台《关于加快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开展校园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创校园环境之美,展校园文化之美,扬师生品行之美。广泛开展“扮靓我们的校园”活动,师生动手、动脑,整饬校园环境,装点学习生活场所,建设美丽校园。合理规划校园公共文化空间,广建读书角,各类功能教室及实验室经常性地向学生开放。继续开展书香校园、特色项目学校、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特色学校评比,突显学校的品牌效应,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完成义务教育段学校章程制定,组织学校开展校内规章制度立、改、废、释工作,全面建立学校法律顾问制度,并以章程为基本规范,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办学自律机制。学校要努力提高颜值,提升气质,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今年下半年面向社会分类开展点赞最美丽校园、最浓书香校园活动。四是实行活动育人。多形式地组织开展仪容仪表和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在中职学校开展文明风采竞赛、劳模进校园等主题教育活动。鼓励、支持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及公益活动。积极开展创建快乐校园、幸福校园活动,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持续推进“体艺2+1”项目,深入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组织好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和科技节。深入推进教学改革行动。一是积极稳妥地开展课程改革工作。抓住校长和教研员等少数关键人物,大兴校长读书学习之风、教育研究之风、上课听课之风,让潜心抓教育教学成为校长的新常态,持续提升校长课改领导力。组织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撰写学校课程建设顶层设计,向全校教师作专题讲座,讲座视频上挂教育网分享交流,邀请专家评比点评。组织教改论坛、学校课程评价方案交流、分管教学校长评课等活动。局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学校,蹲点抓好教改试点工作。以选择性教育思想为指导,借鉴供给侧改革的思维,丰富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推一批课改样板学校,推一批精品课程。小学侧重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初中侧重品格和学习能力。推进普高课改与新高考招生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和深度融合,推进普通高中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和分层分类走班教学,积极指导学生选课选考,分散考试节点,减轻考试压力,系统设计、大力推进特色课程群、精品学科课程群建设,重视生涯规划教育,适当增加职业技能类课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二是推进体现学科本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加强对中小学生作业管理,坚决纠正作业过多、过难以及需要家长代做作业等现象。改变传统低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建设民主平等、互动对话的课堂文化,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学习的课堂、教服务于学的课堂。增加体验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完善教学组织形式,重视学习小组的建设和培育,探索泛在学习、移动教学新模式。鼓励开展选课走班、小班化教学、小学低段全科教育等教学改革,多形式实施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实现农村自然小班学校实施小班化教学全覆盖,从小而散走向小而美、小而优。三是完善与课改相适应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修订《__县中小学教学管理评价方案》,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学生综合评价制度,探索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多样化评价,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积极探索和改进试卷评价方法。落实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相互转学的政策,规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四是加强教育督导、教学视导。教育督导突出中小学规范办学、课程管理、教育现代化短板建设等重点,教学视导重点解决教学检查和反馈不同步、反馈与矫正不同步等问题。

认真实施“责任与担当”主题教育工程。以“责任与担当”为重点,以“爱”为核心,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勇于承担责任,乐于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追求道德高线,守住纪律底线,让每位教师成为学生身边的立体教科书,以优秀人格魅力和丰富学识魅力影响学生。引领教师提升担当能力,敢担当、会担当,积极作为,主动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事业的参与者、推动者、贡献者。完善校长教师交流制度,重点促进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让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发展得好。继续寻找和发现身边“最美教师”,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开展常态化、有质感的教师家访,密切家校联系,提高教育美誉度。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活力行动,鼓励教职工追求高尚、诗意的生活。加强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科学执行全面二孩政策。锲而不舍抓作风建设,形成从严管理的新常态,向实处使劲,向细处用力,向严处较真,继续出重拳治理伤害学生身心、学术不端、有偿补课等违法违规和有损师德的行为。

大力实施教师专业提升工程。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