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的习俗

传统文化的习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的习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文化的习俗

传统文化的习俗范文第1篇

关键词:酒文化;传统习俗;功能

一、酒在中国的历史起源

中国素有“酒的故乡”之称。据考证《吕氏春秋》和《世本》等较早的文献都认为酒为仪狄所造。《战国策·魏二》“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指出了仪狄造酒的时代;《世本》认为这是造酒之始“, 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但在同一本《世本》里又有杜康造酒之说,《事物纪原》也说“少康作秫酒”。张华《博物志》也有“杜康作酒”,陶潜《述酒诗》序说:“仪狄造酒,杜康润色之。”仪狄,相传为夏禹时人;杜康,也叫少康,殷商时人。后来,仪狄造酒之说渐隐,杜康造酒之说益显,遂使杜康成为酒的代称。

二、酒文化的内涵

关于“酒文化”,萧家成撰文提出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酒文化就是围绕着酒这个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现象总和。围绕着酒的起源、生产、流通和消费,特别是它的社会文化功能以及它的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等方面所形成的一切现象,都属于酒文化及其相关的范围。酒文化是以酒为物质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的独特文化形态。酒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同时还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影响,与其他文化现象紧密联系。

同时,中国酒文化也是一种地道的社会文化,酒不是生活必需品,却是一种特殊的饮食。“酒食所以合欢也”、“饮食男女”等等,其中“饮”便是指酒,所以在中国,“饮”与“食”同样具有极强的亲和力,把这一亲和力用之于人际交往,就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酒作为中国人追求个性自由的基本需求的替代物,与政治军事、皇权社稷、世俗人情、悲欢离合、亲疏远近、喜怒哀乐、性情风度等有着密切联系。

三、酒文化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渗透

酒,可谓是中国人饭桌上不可或缺的东西。朋友聚会觥筹交错间,距离拉近。家人聚会中举杯盏影间,流露着默默温情。同时,各种社会风俗习惯中也离不开酒。如新人结婚,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要前去喝“喜酒”。孩子满月,其父母会大办操持一场“满月酒”,以祝福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端午佳节,人们要喝雄黄酒,寓意驱邪避祸。清明重阳更是要以酒祭祖,表达对先人逝者的怀念。可见,酒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更有一句俗语“无酒不成席”,可见酒的重要地位。

四、中国传统习俗中酒的文化功能

1、婚俗中约定盟誓功能

在中国人的婚嫁庆典上,无论是在中国当今社会还是传统社会中,酒是婚俗中不可或缺的点缀品,甚至在许多民族的婚嫁中,自始至终都有酒的参与。酒固然有喜庆的含义,但同时酒还有约定盟誓的功能。结婚的序幕是“订婚”,许多民族订婚的俗仪,都是酒字当头,所以婚俗的帷幕就是由酒来拉开的了。例如在东北,男女双方经媒人的中介议婚后,第一步就是“喝相亲酒”。相亲酒宴上,被相的男女要出场敬酒。双方无异议时,席面上由双方的主婚人交换酒杯一饮而尽,或由媒人举杯饮尽,谓之“端盅”,以示婚约已成。而在陕西安康一带,新娘被送至男方家时,一进门,便有两个妇女向之递酒,名曰“喝迎门酒”。随后拜完天地,进入洞房,新婚夫妇双方还要共喝“交杯酒”。交杯酒是由“合卺酒”发展来的,“卺”是葫芦,一分为二成为两瓢,夫妻双方各执一瓢盛酒同饮。酒在此便是约定盟誓作用,表达了夫妻双方合二而一、不分彼此、祸福同享的决心。

2、酒的交际礼俗功能

在现代人们的交际生活中,喝酒应酬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在少数民族传统习俗中,以“酒”示仪的传统礼俗更是比比皆是,表达了对客人的欢迎和真挚热忱的情感。如广西瑶族的喝“三关酒”的礼俗,当有贺客来临之时,主人就在屋外组成三关,每一关都敬客人两杯酒,以示款待之诚。瑶族有喝“笑酒”的习俗,当亲朋聚饮之时,或提出笑话佐酒,或边喝边唱“笑酒歌”或者吟“笑酒词”。还有广西壮族喝“交臂酒”的礼俗,主人和客人喝酒时,要主客交臂,各饮自己所执的杯中之酒,以示情谊之深。人们推杯换盏的举动,就是互敬互让的表示,所以感情越喝越厚。

转贴于中国

3、酒的祭祀功能

传统的汉族祭祀活动大都有三祭:春节祭、荐新祭(收获季节的农耕习俗)、清明祭,这些祭祀活动中都离不开酒的存在。以春节祭祖的习俗为例,祭祖寄托了后世子孙对祖先“水源木本”的情思和“慎终追远”的悼念。除夕前一日,家人都把“宗谱”悬挂在堂屋的北墙上,下设供桌,摆上供器、供品。贴上对联吊钱等物,作为祭祖的神坛。除夕的上午,家中老少要带着烧纸和白酒去先人的坟头烧纸奠酒,意为给逝者带去钱财、酒肉。烧完纸,奠完酒,要点上一饼爆竹,意为请先人在此“喝酒拿钱”。同时。除夕十二点除焚高香、烧大纸、供酒、奠酒的祭仪外,还要添加供饭、子孙们磕头礼拜的祭仪,酒在这里又一次充当了主祭品的角色。除祭祖的活动外,一些少数民族还有祭天地、川泽、山林、社稷、芒神、蚕神、财神、龙王爷、药王爷、牛王爷、马王爷等祭祀活动,寄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口平安的愿望。中国

五、小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从不单纯的作为一种饮食,而是作为一种传达寄托情感的媒介,一种交际往来的手段和符合。中国传统酒文化有着浓郁的精神文化特点,它被寄寓了丰富的个人希望和社会期待。同时在中国传统习俗中,酒文化也具有独特的功能,它的功能和价值都已经远远超出了酒自身所具备的内涵。所以中国酒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把广阔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实际社会功能相统一的文化功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 徐少华.中国酒文化研究50年.酿酒科技,1999,(6):15~18.

[2 ]王宁,谢栋元,刘方.《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3] 吴小如.诗词札丛[m].北京出版社,1988.

[4] 武占坤,王凤艳.漫话“无酒不成俗”——谈酒文化对中华民族习俗的渗透.天中学刊,2001年6月

[5] 韩伟.汉字所蕴涵的酒文化信息.河南大学学报.第44卷第五期.2004年9月

传统文化的习俗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城市规划,景观设计,融合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景观设计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亮点,一所城市生命力的长久在于是否具有文脉的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材料与观念等不断的涌现能否让一座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继续发挥它的独特魅力,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设计方法的完美结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类发展史中,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与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一系列景观难题中,如何将传统文化艺术精华传承到现代景观设计当中去,并很好的发扬传统文化特色,是景观设计师们不断努力的方向。我们的祖先留下了难以数计的文化瑰宝,许多智慧和处理手法就是现在人们也难以想象和构思。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加以传承的精神财富。所以,在现代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创造和谐宜人的城市生存环境是每一名环境设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2.1传统文化元素的具体内容

我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的积累和发展,其传统文化元素丰富多彩,主要包括有表象元素和隐性元素。表现方式各具不同:表象元素主要有琴、棋、书、画、剪纸、面塑等民间工艺、服饰、动植物、饮食文化等;隐形元素主要包括有宗教哲学、神话传说、民风民俗等。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运用比较多的传统文化元素有书、画、民间工艺、传统建筑、服饰、宗教哲学、动物植物等。

2.2表象元素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

2.2.1 中国画

中国传统书画文化与当代景观设计文化的交融性使得传统的书画艺术转化成为现实中的如诗如画的美景。特别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传承传统园林设计中的障景、借景、框景等手法,结合月洞门等构筑物很好的表现另一个空间的深远意境和景观效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景观设计中北京北海公园内长廊的设计,结合圆形的门洞和湖水对岸的景观形成一定的角度,每一个门洞都是一幅构图优美的中国画,步移景异。不仅仅丰富了景观层次,同时在另一方面增加了游人的兴致和联想与想象。是不可多的的好作品。很好的体现出了中国画框景的美以及深远的意境美。

2.2.2动植物等的运用

在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各种习俗和文化中也赋予了动植物各种吉祥和美好的寓意,来表达人们的一种心理寄托。比如在景观设计别是在传统的民居内的装饰上,多采用蝙蝠、石狮、白鹤、青松、石榴、柿树等祈福长寿、多子多福等美好的祝福。同时在江南私家园林的一些植物配置的设计上,常常采用竹子、梅花、荷花等植物来表现文人的高尚气节。例如在江南私家园林中有一处景观名叫“古木交柯”的处理上就是通过植物的选择来表达主人的美好寄托的,造园者在一面粉墙之前采用一棵云南茶树还有一棵百年青松。正是一刚一阳,一强一弱,一大一小很好的表达了在家庭中男女和合的寓意,是百年好合的象征。还有就是利用形似云彩的青石作为进门的台阶,寄托了主人想要平步青云达官显贵的寓意。在现代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城市市树、市花的植物选择也体现了这一点,如广州的木棉花、西安的石榴等

2.3隐性元素在景观中的运用

2.3.1中庸的生活方式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中正和谐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存方式。例如在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中雕塑等景观小品的设计大多采用的是对称的手法,建筑的围合性、色彩选用上的朴素及与气候环境的和谐在设计中的应用比比皆是。于对称中展现变化、于朴素中包含韵味,这种看似中庸平和的生存方式中有着非常深远的理想追求和文化内涵。在现代的很多景观设计作品例如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和北京的香山饭店。并没有采用特别夸张的造型,也没有特别华丽的色彩,但是却引人入胜,意韵深长,处处渗透着中华民族温和中庸的民族气质。把现代的材料和技术结合中国书画意境及中庸和谐的民族精神很好的找到了他所设计建筑与所处环境当地文化特色的结合点,把传统文化的神韵灌注于时代精神之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3.2景观设计中儒、道、佛哲学思想的运用

中华民族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融合,缔造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哲学内涵,影响比较大的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对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及其特色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处事的一门哲学—儒学思想。也是中庸的一门哲学,讲究礼制。例如在传统皇家园林建筑及其他的雕塑等的设计中对建筑的开间数、柱子的数量以及其上的浮雕采用何种图案和样式都有严格的规定、室内的陈设品及其摆放位置、屋顶的色彩的选择、形制的大小等制定了一系列严格完备的规范,具有强烈的阶级色彩。

修身的一种哲学思想—道家思想。在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将这种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在中国传统造园之中就有这样大的规律:因地而建、曲径幽通、朴素自然,轩窗生画,尺幅无心,追求身心与道合一,技巧动作纯乎自然,追求疏淡与天人和一。例如,在景观设计中古代的造园家在设计的时候采用自然石材湖石等作为台阶的铺砌材料,同时和软质材料植物进行自然地结合就很好的体现了“道法自然”这一道家思想在设计中的集中体现,而这些造园规律存在的内涵,对当今的设计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修心的一门哲学—佛教思想。园林空间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美好境界既体现了这一点。为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无限的审美体验。

三、传统元素和现代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的融合

现代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中充斥着许多景观视觉垃圾,或者只是简单的运用传统元素的一个外形,没有将传统文化的精髓理解吸收到设计当中去。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通过大量资料的收集将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最初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创造,把传统文化的神韵与现代设计融合起来,找到一个最恰当的结合点使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语言符号相互沟通和互补,实现传承历史,服务社会的设计目的。达成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的完美结合,实现一所城市特有的城市景观特色。

结论

传统文化元素是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沃土,要求我们在学习借鉴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艺术鉴赏能力,不断开阔艺术审美视野,在设计创意时把传统文化原创性和高品质的审美结合并体现在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当中,从而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的融合和互补。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

传统文化的习俗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三国杀》;传统文化;运用

随着游戏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游戏产品的同质化日趋严重,如何给游戏注入个性色彩,让产品能够脱颖而出,越来越受到业界人士的重视。把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注入产品中的策略在不少游戏设计公司中得到实践,但如何运用好这些文化元素,游戏公司尚无定法,《三国杀》在这方面颇具特色,这款中国原创游戏以最初的桌面游戏形式于2009年投放市场,曾在以后的两年激发了国内桌游市场的发展,该游戏由两名在校学生设计,能产生这样的效应,实属难能可贵,其在传统文化的运用上具有其他游戏所没有的特色,值得国内游戏公司研究和学习。

一.《三国杀》的简介

《三国杀》是北京游卡桌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发行的策略类游戏,最先以桌面游戏的形式,尔后通过与盛大公司的合作,开发了《三国杀OL》版。该游戏吸收了西方桌面游戏的特色,同时又把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作为游戏素材,研发的回合制策略类游戏。值得一提的是该游戏原创是中国传媒大学2004级的游戏专业学生设计,无论从游戏的玩法到游戏角色的设计都是原创,在投放市场以来,深受不少玩家喜爱,在众多游戏产品中独树一帜,尽管后来国内出现不少跟风产品,诸如《英雄杀》、《三国斩》等等,但《三国杀》在设计上的独创,让后来的产品无法与之抗衡。

二.《三国杀》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运用

1.游戏角色设计与中国历史故事的巧妙结合

《三国杀》和某些桌游相似的地方是身份定义,例如《斗地主》中就有地主的角色,但在《三国杀》中把这种身份的定义巧妙地和三国故事结合起来,该游戏分为四种身份,即:主公身份、忠臣身份、反贼身份和内奸身份。这四种身份利用故事所定义的忠奸立场,把他们分成对立两派,忠臣保护主公,同时要把内奸和内贼给清除,反之内奸和反贼则要杀掉忠臣后单挑主公。这些身份由玩家通过随机抽牌获得。这种把玩家角色与历史故事紧密的结合不仅提高了游戏的文化内涵,同时让深受三国文化影响的国人产生亲切感,拉近了玩家和游戏的距离。诸如这样巧妙融汇的案例在该游戏中运用较多。例如:游戏中除了身份系统的设置,还有武将系统,该系统把三国的经典人物都编排进了游戏,并结合该人物的历史故事,设置了该武将的技能。如:故事人物甄姬、夏后惇、吕布、貂蝉、司马懿等等,这些不同的角色都具有历史渊源的技能。例如:甄姬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妻子,其作为三国时期知名的貌美女子,被史书称有倾城之貌,不仅贤淑且受到当时不少男性倾慕,包括曹植。曹植的《洛神赋》也是为悼念她而作。在《三国杀》中,武将甄姬的技能设计为“倾城”和“洛神”,紧扣该人物的历史故事,主要是防守类型。再如:夏侯惇,该角色是陪同曹操出生入死的一员大将,其性格刚烈忠诚,是曹操身边少有的几位陪伴时间久远的重要角色之一。在游戏中,夏侯惇被富于的武将技能为“刚烈”,其武力威力在于强力,但在面对诸如郭嘉、诸葛亮和司马懿等这些谋士角色时,就显得英雄气短,重力打在棉花上,得进行策略地分析方能伤害到敌方,这样的设定与夏侯惇在历史故事中的有勇欠缺谋略的角色特点关联紧密。

2.游戏角色对白上的风格统一。

《三国杀》在开发桌面类的纸牌游戏时,就很注意游戏角色的文字风格统一。例如:上边所谈的夏侯惇,在纸牌上就注有“眼的罗刹”,因夏侯惇在与吕布交战被流箭射中了眼睛而有被称为“盲夏侯”之说。到了网络版《三国杀》这样紧密联系历史故事就更深层次,增加了角色的游戏配音。当玩家在发动夏侯惇的刚烈技能之时,会出现“鼠辈,竟敢伤我”,以及当玩家的武将被敌方杀死时,会出现“什么都看不见了”等切合历史故事情节的对白,让玩家在娱乐同时,又体验到三国的故事,为游戏增添了不少情趣和故事氛围。给玩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3.游戏规则与历史故事的结合

《三国杀》在游戏规则设计上颇具特色,首先它打破了中国传统桌面游戏的常规增加了新的维度,即,空间上的扩展,在以玩家所坐的位置,设置了距离规则,当在规定距离内,玩家可以采用杀牌,对敌人进行杀的攻击,而反之,被杀方则可以根据手中的牌可以采取闪的措施或者使用马牌,让玩家抽象似的骑着马远离了敌人的射程,从而实现在距离上逃离被点杀的危险。这样的形式新颖而又打破空间的限制。除此外,玩家在玩《三国杀》还必须了解游戏中角色的属性特点,不同的性格特点所能发挥的技能各异。而这些属性就和三国演绎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相关的历史故事结合起来,例如,《三国杀》中的锦囊牌,这些牌包括了“过河拆桥”,“桃园结义”,“借刀杀人”等三国演绎中的故事桥段,“过河拆桥”这个牌可以让玩家操作其他玩家被动放弃一张牌,从而实现战局的改变。而这就借鉴了《三国演绎》中张飞在长坂桥为堵曹操的追兵而拆掉桥的故事而来。再如:《桃园三结义》牌可以让所有玩家获得一个分值的体力,这个技能所体现的朋友义气溢于言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三国杀》游戏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不仅仅局限于以往仅借鉴传统故事来构建游戏的背景故事,而是深入游戏中的方方面面,无论从角色的塑造到游戏规则的设计都充分地利用了三国的历史故事,增加了游戏的可玩性,为游戏增添了更多的个性特点。

传统文化的习俗范文第4篇

关键词:酒文化;传统习俗;作用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202-01

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是酒的故乡,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酒,可谓是中国人饭桌上不可或缺的东西。朋友聚会觥筹交错间,距离拉近。家人聚会中举杯盏影间,流露着默默温情。同时,各种社会风俗习惯中也离不开酒。如新人结婚,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要前去喝“喜酒”。孩子满月,其父母会大办操持一场“满月酒”,以祝福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端午佳节,人们要喝雄黄酒,寓意驱邪避祸。清明重阳更是要以酒祭祖,表达对先人逝者的怀念。可见,酒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更有一句俗语“无酒不成席”,可见酒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人的婚嫁庆典上,无论是在中国当今社会还是传统社会中,酒是婚俗中不可或缺的点缀品,甚至在许多民族的婚嫁中,自始至终都有酒的参与。酒固然有喜庆的含义,但同时酒还有约定盟誓的功能。结婚的序幕是“订婚”,许多民族订婚的俗仪,都是酒字当头,所以婚俗的帷幕就是由酒来拉开的了。例如在东北,男女双方经媒人的中介议婚后,第一步就是“喝相亲酒”。相亲酒宴上,被相的男女要出场敬酒。双方无异议时,席面上由双方的主婚人交换酒杯一饮而尽,或由媒人举杯饮尽,谓之“端盅”,以示婚约已成。而在陕西安康一带,新娘被送至男方家时,一进门,便有两个妇女向之递酒,名曰“喝迎门酒”。随后拜完天地,进入洞房,新婚夫妇双方还要共喝“交杯酒”。交杯酒是由“合卺酒”发展来的,“卺”是葫芦,一分为二成为两瓢,夫妻双方各执一瓢盛酒同饮。酒在此便是约定盟誓作用,表达了夫妻双方合二而一、不分彼此、祸福同享的决心。

在现代人们的交际生活中,喝酒应酬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在少数民族传统习俗中,以“酒”示仪的传统礼俗更是比比皆是,表达了对客人的欢迎和真挚热忱的情感。如广西瑶族的喝“三关酒”的礼俗,当有贺客来临之时,主人就在屋外组成三关,每一关都敬客人两杯酒,以示款待之诚。瑶族有喝“笑酒”的习俗,当亲朋聚饮之时,或提出笑话佐酒,或边喝边唱“笑酒歌”或者吟“笑酒词”。还有广西壮族喝“交臂酒”的礼俗,主人和客人喝酒时,要主客交臂,各饮自己所执的杯中之酒,以示情谊之深。人们推杯换盏的举动,就是互敬互让的表示,所以感情越喝越厚。

传统的汉族祭祀活动大都有三祭:春节祭、荐新祭(收获季节的农耕习俗)、清明祭,这些祭祀活动中都离不开酒的存在。以春节祭祖的习俗为例,祭祖寄托了后世子孙对祖先“水源木本”的情思和“慎终追远”的悼念。除夕前一日,家人都把“宗谱”悬挂在堂屋的北墙上,下设供桌,摆上供器、供品。贴上对联吊钱等物,作为祭祖的神坛。除夕的上午,家中老少要带着烧纸和白酒去先人的坟头烧纸奠酒,意为给逝者带去钱财、酒肉。烧完纸,奠完酒,要点上一饼爆竹,意为请先人在此“喝酒拿钱”。同时。除夕十二点除焚高香、烧大纸、供酒、奠酒的祭仪外,还要添加供饭、子孙们磕头礼拜的祭仪,酒在这里又一次充当了主祭品的角色。除祭祖的活动外,一些少数民族还有祭天地、川泽、山林、社稷、芒神、蚕神、财神、龙王爷、药王爷、牛王爷、马王爷等祭祀活动,寄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口平安的愿望。

参考文献:

[1]武占坤,王凤艳.漫话“无酒不成俗”――谈酒文化对中华民族习俗的渗透[J].天中学刊,2001(03).

[2]徐少华.中国酒文化研究50年[J].酿酒科技,1999(06).

[3]吴小如.诗词札丛[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传统文化的习俗范文第5篇

一、对于高职院校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在不断地发展,致使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调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呈现国际化和市场化,同时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多。此时,则需要企业员工应当具备全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应与其他员工和谐相处,共同协调工作任务,达到共赢,最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而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培养高素质以及强专业性的适用型人才。但是,纵观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趋势和模式,学生的文化水平难以适应社会中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最终将会大大的降低学生的就业率。

因此,高职院校的有关负责人应当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其中的传统文化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变迁,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也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而发生一定的改变,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由于专业素养较低,很容易做出与社会道德相违背的行为,这就会社会发展稳定性带来一定的阻碍,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同时积极地落实教育改革,并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就业空间和发展前景。

二、对于高职院校强化学生文化素质的建议

当前素质教育更加强调人才和科学的有机统一,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促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会理解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一)健全高职院校的文化素养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的文化素养培养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内在品质,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集合工、文综合类的院校,其中的学生文化水平差异也较大,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文化素质的重要性理解力较低,在接受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学生执行力度不够或是主动性较弱的情况,此时,高职院校要想促使学生的发展更为全面和专业,就要根据实际的学生认知层次以及理解能力,健全高职院校当前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也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发展状况,完善文化知识课程,促使学生具有长远的发展目光,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源源不断地动力源,同时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职院校在进行文化教育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将自身的教育特色有所凸显,不论从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本身来讲,还是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传统文化教育方式都具有其独有的优势和作用。近几年来,不断有高职院校负责人专门设置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试图通过此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经过不断地课程落实后发现,传统文化课程在不断落实的过程中,凸显了其独特的教学优势,比如,具有广博性、人文素质性以及基础性等特征,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课程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等课程内容,像历史鉴赏以及文学欣赏等都是其中的典型,另外,工科的专业还会设有书法、写作、自然科学以及大学语文等课程内容。通过这一方式着实促进了学生对于文化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掌握,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培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不仅要着重于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例如,职业素养、心理健康以及人文素养等,不仅要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超强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文化素养,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

此时,要想将这一构思落实到实践中,就要求有关高职院校的负责人,应当将这一构思作为院校发展的重要任务,并积极地构建一支较为完善和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定期对教师和有关教学人员进行教学培训,比如,可从教学规律以及教学技巧等方面着重提升质量,不断地更新教师的教学思维和实际教学方式,促使教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