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审美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歌唱艺术
审美特征
探寻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展示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美好感受,体现歌唱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需求,塑造感人的歌唱艺术形象,构筑理想的艺术境界,追求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对于歌唱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歌唱艺术审美的认识。
在音乐艺术中, 歌唱的审美是歌唱者对歌唱艺术美的一种感受和体验。任何人对现实生活中美的生活、美的事物以及对美的艺术的欣赏都是一种审美活动。相比较之下,歌唱艺术在展示其审美功能的方法和形式上是极其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因为歌唱艺术美的构成法则,不仅在于歌唱审美的功能与价值上,而且还在于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从美学角度来看,无论西方美学强调音乐形式属性的“听觉艺术”、“情感艺术”,还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心声结合”与“心物结合”、“听觉——心觉”艺术,作为艺术审美对象,歌唱艺术其审美价值都存在于整个审美活动过程 —— 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中。也就是说,声乐艺术作品不是离开主体独立存在的,它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其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审美的自由创造”。“它在本质上是一个问题,一句向起反应的心弦所说的话,一种向情感所发出的呼吁” 。歌唱艺术正是这样一种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歌唱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生命升腾的展开形式,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形式”。歌唱艺术以它独有的魅力,从审美创造到精神愉悦,在广阔无垠的音响空间里,回荡着激情昂扬、细腻深情、如泣如诉、扣人心弦等美妙动听的声音。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像歌唱艺术一样,拥有如此众多的热爱者、参与者和审美从众者。这就要求在声乐作品的演唱中,必须渗透着歌唱者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歌唱者只有在歌唱时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作品之中,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审美感受和爱憎情感,通过歌唱形式全部呈现给听众,才能使听众从中得到美感和享受。
歌唱艺术作为人声音响的美,它是以文学作品的语言美、音乐作品的旋律美、歌唱的声腔美、表演动作的形态美和乐器的伴奏美为基本构成要素。在一般的音乐审美活动中,欣赏者是审美的主体,音乐是审美的客体,而在歌唱审美中,歌唱者扮演着审美主体的特殊角色,他既是一个优秀的审美者,同时又是美的声音的创造者,歌唱者只有具备高超的审美能力和歌唱水平,才能创造出美的歌唱声音,为听众提供美的审美音响材料,使听众获得美的享受。可见,歌唱艺术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是具有一定审美态度和超越意识的主体,在以某种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客体)的呼唤下,经过生理愉悦到精神愉悦乃至精神升华的心理感应过程。它包括了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因素,是美感经验的基础和出发点。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比如当你听到某一位歌唱家的歌声以后,在未听清楚歌词与旋律时,就已经被他那明亮清脆、悦耳动听的声音深深地感动了,当你听到某种不同的声音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兴奋或轻松的感觉,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忧伤的感觉,有些声音仿佛使人感到微风拂面,十分美妙,并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激发我们对歌声美的感受。因此,研究和确立正确的歌唱审美观,形成正确的歌唱审美感受,对于一个歌唱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应当引起广大声乐教师和歌唱学习者的高度重视。
二、歌唱声音的审美特征。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学习歌唱的人,首先要充分认识歌唱声音审美的重要性,应当从一开始就要注意形成正确的声音审美感受。歌唱者对声音的审美感受,实际上是根据自己以往形成的听觉经验,依靠长期积累的声音形象,在内心构想出实际的艺术形象,并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实践证明,“如果单纯追求生理方面的感觉,歌唱的声音就会缺乏美感,似乎只是一些纯技巧性的肌肉声,是一种没有任何表现力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是毫无价值的,是不会打动人的心灵的,更不会使听众得到美的感受和享受。因此,歌唱者必须建立良好的声音美感。歌唱者只有把声乐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美好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歌声之中,他的歌唱才能具有美感,才能产生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打动听众的心弦。
笔者认为,对歌唱声音的审美,不能仅仅局限于听觉与情感方面,还要进一步从歌唱者的视觉、味觉、触觉等方面的美的感受上去把握。因为歌唱审美心理要通过想象和联想,它不仅要让耳朵听到美的声音,似乎还要让眼睛也能看到美的声音的色彩,让味觉感受到美的声音的味道,让触觉感受到美的声音的力度和分量。如通过视觉看到美丽的景色,感觉很好看,进而引发赏心悦目的美感感受和体验,然后再通过歌声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又如当你听了某一位歌唱家的演唱后评价说:“他的歌唱声音很甜美”等等。这说明人的感知系统的味觉器官对声音产生了美的感受,如同你通过味觉尝到了蜜糖一样,感觉很甜蜜,进而引发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再如当你听到“她的声音很柔和、细腻、富有弹性”等等。这种评价是来自人的触觉器官对歌声的一种审美感受。无论那一种感官的审美感受,就其实质来说,都是对声音的审美评价。声音美感的构建和培养除了声乐教师的悉心指导之外,主要应通过歌唱者自己的心理感觉去细心体会和领悟,应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体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感受和体验声音的美感。虽然说人体各种感知觉器官是来自大脑的不同反应,但在歌唱艺术审美中,各种感官却可以打通,交互作用,即产生文学上所说的“通感”现象。所以说,歌唱者的声音审美应该是“通感”现象的产物。如当你看到白色和听到明朗的声音时,会感到一种淡雅、纯洁的情绪和情感;看到黄色和听到明亮的声音时,使人产生活跃、欢快的情绪和情感;抚摸柔软的物品和听到轻柔的声音时,使人产生柔和、细腻的感觉等等。
在歌唱声音的审美中,对歌唱声音的波音技巧的运用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歌唱声音的波音技巧是歌唱的生命线,缺乏波音的歌唱声音是没有生命力的声音。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你聆听了一个没有歌唱方法者的演唱以后,总会认为他的声音生硬、僵直、浅白,喊叫的成分较多,显得很刺耳、很难听,其原因是他的歌声里严重缺乏波音。“从歌唱声音的艺术角度来讲,没有波音的歌唱声音就不是乐音,其歌声也就不具有美感”。自然、良好的波音技巧是在正确的发声基础上形成的,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就能获得美好奇妙的波音,使歌唱的声音增添异彩,魅力无穷。曾经有人认为“歌唱的波音是天生的,不可训练”,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波音完全可以经过科学的发声训练来获得。歌唱的波音是通过母音振动表现出来的,波音的产生离不开母音频率的快速振动,这种振动能够超出歌唱者本身有意识控制的范围。歌唱声音的波音振动频率与歌唱声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音高频率则高,(振动次数越高);否则相反。歌唱声音的波音振动频率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振动次数过快就会产生尖细、刺耳的声音,振动次数过慢就会产生一种慢速的、大波浪曲线感的声音,犹如电压不稳,忽高忽低,也很难听。歌唱的波音振动频率只有适度,才能使歌唱出来的声音具有美感。
此外,对歌唱声音音色的审美也是歌唱声音审美中不可忽视的又一重要因素,应值得每一个歌唱者积极探索和潜心研究。因为,歌唱的音色是歌唱者心理上的思维反映,漂亮的音色能为歌唱的声音带来金子般的光辉,没有漂亮的歌唱音色,就不可能生动地表现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那种失去光泽的歌唱声音是毫无价值的,绝对不会产生任何美感。
三、歌唱音乐感觉的审美特征。
在歌唱艺术的表演中,音乐感觉的美感是歌唱审美的重要方面。歌唱艺术的审美愉悦和审美情感是靠歌唱者的心理感觉而感受的。一个成功的歌唱家和演奏家在演唱、演奏时,都会有一种独特而奇妙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对音乐的审美感觉。它不仅能使歌唱者充分地表达声乐作品,而且更能打动听众的心灵,并同时唤起听众与歌唱者同样的审美感受。歌唱者的音乐美感除了良好的天资以外,主要应在长期的音乐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养成,不断提高。对于歌唱者而言,不但要注重音乐审美感觉的培养,而且要重视音乐的音准、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基础训练,还要注意体验生活,观察日常生活中人们说话时的情绪、语调和心理状态,观察动人的景色和美丽的风光,体验大自然的美感,观看著名歌唱家、演奏家的艺术表演,倾听美的音乐,从中领略声音与语言的美感、韵味与风格的美感、情感与形象的美感等等。还可以通过阅读小说、朗诵诗歌、观看电影、电视等途径,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体验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内在的情感活动,丰富音乐感觉的美感性。
四、歌唱情感的审美特征。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而情感审美又是歌唱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歌唱情感的审美是一种心理反映,包括了声音技巧和情感表现两个方面。在歌唱中,声音的美感是重要的,但歌唱情感审美也不能轻视,二者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歌唱时不但要追求声音的美感,而且要注意声音的情感表现,只有做到声情并茂,才能达到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情感是歌唱艺术的核心,歌唱又是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表现情感。歌唱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要想把审美情感正切地表达出来,就必须“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声乐作品所表现的情境之中,才能赋予歌唱以感人的魅力。声乐作品能否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让听众得到美的情感的感受,关键就在于歌唱者需要准确表达作品的内涵,从心灵深处爆发出一种把自己美的情感表达出来的强烈愿望。
笔者认为,歌唱的情感审美具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特征。
一是情感审美表现与情感审美价值标准的制约。人不但有情感,而且是丰富多彩的,只是对情感的表现方式及程度不同,但不论是哪一种情感都要受到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的规范和制约,都要受到理智的支配。情感审美标准实际上就是对是非、利害的评价,如大家都喜欢美的情感,讨厌丑恶的情感。这说明歌唱艺术美作为生活美的反映,作为一种观念和形态的美,本身就存在着采取哪种审美态度,反映怎样的客观内容,表达什么思想感情的问题。成功的歌唱在体现社会意义、时代精神、听众的愿望和理想时,都表达着歌唱者美的心灵感受,倾注着歌唱者的爱憎情感,这是感染听众,引起共鸣的原因所在。例如抒情优美的《牧歌》,它是一首蒙族民歌,歌词两句一番,共四句,艺术形象纯朴、富有诗意,作品处处都流露出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音乐旋律悠扬、飘逸、婉转,充满着浓郁的情感,十分动人,充分展现出草原牧区美丽、壮阔的自然景象。词曲结合恰当、巧妙,互为一体,准确反映了词曲作家的艺术情思和情感审美态度。歌唱者在演唱此歌时,也同样要蕴涵着词曲作家的情感审美感受。听众在欣赏这首佳作的演唱时,也同样要契合心境,感思。
二是情感审美表现要力求真实性。也就是说歌唱要有真情实感,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要极力抛弃虚情假意和矫揉造作的东西,使歌唱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轻重、强弱、深浅及准确程度,都要与音乐作品中产生的各种情感刺激物相互对应。例如爱的感情,恋人之间的爱与夫妻的爱不同,朋友之间的爱与情爱不同,父子之间的爱与师生的爱不同等等。因此,歌唱者一定要注意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好歌唱的表现分寸,使歌唱充满真实的情感,保持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唤起广大听众的情感共鸣。歌唱中所强调的真情实感的表现,生活不是简单的真实再现,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现实生活为情感基础,进行艺术创造,刻画和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
三是情感审美是心灵的直接语言。歌唱艺术表演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其关键就在于它富有感人的情感力量。每当人们听到优美的歌声和动人的旋律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精神愉悦的感觉,得到歌唱的审美愉快。例如人们听到活泼、欢乐的歌声,就会情不自禁地快乐起来,听到悲哀、痛苦的歌声,就会产生悲伤的情绪等等。只有听众的精神活动拥有了审美愉快,才是他们所获得的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感受,只有当歌唱者对于听众的审美感受是有知的,他的歌唱才可能有效地作用于听众的思想。从艺术影响的有效性来讲,一个出色的歌唱者,不但有着极好的歌唱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而且具有极高的歌唱审美与欣赏水平,他既是一个歌唱家,又是一个审美家。
五、歌唱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
歌唱者在塑造感人的艺术形象时,主要应以人为表现主体来塑造歌唱艺术形象。因此,必须对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充满强烈的审美感受。人既有理智,又富有感情,在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应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为核心,要注意把人的情感与理智紧密结合起来。因为,歌唱在表现以人为主体的艺术形象时,无论是反映什么主题和什么内容的声乐作品,实际上都是在表现人和人的思想感情。
笔者认为,在歌唱艺术形象审美方面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这是因为,歌唱者所表现的艺术形象个性特征越突出,其艺术魅力和艺术风格就越具有独特性,它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就更加强烈,展现给听众的艺术形象就越动人。人都有喜怒哀乐之感情,但在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中,其内心活动和感情的表现方式大不相同,而歌唱者的情感表现则更为深刻、更为丰富、更为生动,对待生活的爱憎情感更加分明、强烈。他们能在歌唱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艺术形象中去,使表现的艺术形象有血有肉,鲜活逼真,生动感人,更具美感。可以说,在歌唱家的心中始终都燃烧着炽烈的感情火焰,一直都在注意着艺术形象的内心活动和内在性格,并运用一切技术手段刻画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形象。因此,声乐作品的表现,一定要注意表现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要特别注意在对比中突出地刻画不同形象和不同个性。
二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因为,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形象并不等于是典型的歌唱艺术形象。只有当独特鲜明的个性充分地体现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时,它才具有典型性,才能成为典型的艺术形象。相比而言,典型的艺术形象比一般的艺术形象有着更高的概括性,因而,它反映社会生活会更集中、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有普遍性。
三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独创性。别林斯基认为:“在真正的艺术作品里,所有的形象都是新鲜的、独创的,每一个形象都凭自己的独有的生命活着。”歌唱艺术形象也如此。这就要求歌唱者不仅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而且要有内心的独特感受,感受越独特,情感的个性就越鲜明、生动。歌唱者对歌唱艺术形象的独创性和独特感受,与本人的音乐、文化素养及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歌唱者必须借助对人和事物的感觉和知觉,去突破一般人的心理定势,在声乐作品情感的激发下,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使自己的歌唱独放异彩。歌唱者在塑造美的歌唱艺术形象时,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表演意识,善于表现歌唱艺术形象的独特个性,揭示歌唱艺术形象的内在活动特点,克服歌唱艺术形象表现的雷同化现象。
四是要突出艺术形象的美感性。歌唱者要用美的观念去塑造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按照歌唱艺术美的要求进行性格变化和情绪发展,依照美的法则进行歌唱表演,运用外形美的艺术表现,揭示形象的内在美,使塑造出来的声乐作品艺术形象符合美感的要求,让听众最终得到美的享受。
总之,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歌唱的审美认识,审美观念,审美感受,以及对歌唱音乐感觉的审美、声音的审美、情感的审美、艺术形象的审美。这些都是歌唱艺术审美的重要因素,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奇妙的审美感受,只要我们每一个歌唱者积极探寻,潜心研究,才能使我们的歌唱感觉更好,声音更漂亮,表现的情感更丰富,塑造的形象更典型、更完美、更动人。
参考文献:
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管建华著:《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10 月。
王次炤主编:《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田丁著:《论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中国音乐》编辑部,2002年7月。
赵梅博著:《歌唱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11月。
关键词:原始艺术;傩面具;审美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054-01
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期,原始先民所做的一切开始都是以实用为目的,智力水平也决定了,原始人一切都以生存为目标。原始艺术所具有的艺术性与实用性特征与我们对原始艺术的理解相关,我们所说的原始艺术事实上是在两个层面上来谈的,一是原始人眼中的原始艺术,即由原始人创造并由之使用的原始艺术;一个是现代人眼中的原始艺术,即通过考古发现等途径发掘出,展现在我们现代人面前的原始艺术。虽然在物质和形态上是同一个东西,但对原始人和现代人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我们把超功利性和审美性视为艺术品的最本质特征,但原始人的观念则没有这么先进,如他们创造的具有几何形态、光滑、对称等形式因素的工具首先是为了省力、好用和效率;原始洞穴壁画则很可能与巫术有关,是为了更好的狩猎;原始雕刻则与原始生殖崇拜有关,是为了自身和种族的繁衍。原始人采取实用的态度与其生产力水平、思维水平还不足以使他们采取审美的态度。实用先于审美,功能先于形式,这是世界上所有原始民族的艺术都遵循的发展规律。因此原始艺术总是与实用相联系的,从而体现出既与实用性相联系又与实用性相脱离的特征。
傩面具的存在意义,从起源来看也是实用功能先于其艺术性的,中国各地都普遍的保存着傩祭、傩舞等习俗,以傩戏的形式来祈福消灾、休闲娱乐。傩与中国原始巫术相关,是一种起源于原始宗教与远古图腾崇拜时期,以驱逐为主要祭祀方式,以原始为主要源流的巫文化现象佩戴面具是傩戏表演的典型特征之一,佩戴傩面具的人是神的象征和载体,是沟通人与神这两个世界之间的桥梁,是神鬼的灵魂寄居之所,在整个祭祀仪式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傩面具在今人的眼中是一种艺术,然而傩面具的产生,却是在审美感觉产生之前。在远古时期,生产力低下,人们对大自然的威胁没有抗御能力,一遇天灾人祸,只能用傩祭,这一种原始宗教祭祀的巫术活动来祈告神灵,驱邪逐魔,弭灾纳祥。是一种传承数千年的宗教艺术,原始人按自己的理想来塑造英雄和祖先的形象,以狰狞的美产生较强的艺术冲击力,以凶恶的神像来辟邪。
原始艺术综合自然形体的造型方法之一,是把来自现实的不同自然形体在特定意义上综合起来。这些自然形体在局部的表现形态上仍是实在的,但新的综合体已超越了各形体的自然属性,从而带有浓郁的虚幻性色彩的审美特征。从江西萍江的某些傩面具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神像有的是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重合的,用龙的形象来代替了神的形象,这些面具的形象是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而其他如地戏面具还可以看出来是对人的面部夸张变形,创造出来的神的形象。
综合自然形体的第二种造型方式是自然物的某个部分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可能引起原始人的惊惧和注意,其能力被无限放大而具有了神秘虚幻的色彩。如:牛首、鸟翅、鱼鳍等。在长期的身心感受中,原始人逐渐把它从对象的整体中抽取出来,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具有特异能力的物象形态加以对待。这个具有生命意识的实体成为原始人补偿自己某种心理需要的最好东西。藏戏面具中就有动物面具,可以看出原始人类对那些大型动物的畏惧与崇拜。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神灵观念的改变,人神升格到主导地位,纯动物的形象很难在民众的心中产生神威的感觉,所以这样的人神一般处理为以人面为主,但人面无论如何变形也达不到震慑的效果,故不得不保留了一些动物的特征。例如各地的开山莽将(氏)、开路先锋(方相氏)、三王(山神)等,都是一些威严狰狞的神抵,其形象有明显的图腾痕迹:撩牙巨口、眼睛外突、头上长角,是人的形象和动物形象的结合。
以傩面具为代表的原始艺术形式,没有因为原始时期的结束和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而消失,而是生生不息的传承下来,普遍的活跃在民间艺术中。随人类实践理性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巫术追求真实物质功效的手段性质在逐渐削弱,而它自身的、具有实际功效的积极方面—激感、调节心理平衡,则被逐渐提升为主要的目的追求。
参考书籍:
[1]吕品田著.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湖南美术出版社.
[2]张昕著.话鬼说傩.长江文艺出版社.
摘要:从歌唱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运用音乐美学的思想和方法,对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笔者认为:歌唱艺术审美就是歌唱者对声乐艺术美的1种心理感受。在歌唱审美中,歌唱者扮演着1个审美主体的特殊角色,他既是审美者,又是美的形象的表演者和美的音响的创造者。歌唱艺术是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歌唱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及生命升腾的展开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其审美功能与价值,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歌唱者只有从歌唱声音、音乐感觉、情感表现、艺术形象等方面去领悟和体会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把所有美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倾注在歌唱之中,把美的声音与情感融为1体去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绪,才能使歌唱艺术富有生命力,并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 歌唱艺术 审美特征
探寻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展示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美好感受,体现歌唱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需求,塑造感人的歌唱艺术形象,构筑理想的艺术境界,追求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对于歌唱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对歌唱艺术审美的认识。
在音乐艺术中, 歌唱的审美是歌唱者对歌唱艺术美的1种感受和体验。任何人对现实生活中美的生活、美的事物以及对美的艺术的欣赏都是1种审美活动。相比较之下,歌唱艺术在展示其审美功能的方法和形式上是极其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因为歌唱艺术美的构成法则,不仅在于歌唱审美的功能与价值上,而且还在于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从美学角度来看,wu论西方美学强调音乐形式属性的“听觉艺术”、“情感艺术”,还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心声结合”与“心物结合”、“听觉——心觉”艺术,作为艺术审美对象,歌唱艺术其审美价值都存在于整个审美活动过程 —— 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中。也就是说,声乐艺术作品不是离开主体独立存在的,它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其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审美的自由创造”。“它在本质上是1个问题,1句向起反应的心弦所说的话,1种向情感所发出的呼吁” 。歌唱艺术正是这样1种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歌唱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生命升腾的展开形式,是1种“有生命力的形式”。歌唱艺术以它独有的魅力,从审美创造到精神愉悦,在广阔wu垠的音响空间里,回荡着激情昂扬、细腻深情、如泣如诉、扣人心弦等美妙动听的声音。没有哪1种艺术能像歌唱艺术1样,拥有如此众多的热爱者、参与者和审美从众者。这就要求在声乐作品的演唱中,必须渗透着歌唱者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歌唱者只有在歌唱时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作品之中,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审美感受和爱憎情感,通过歌唱形式全部呈现给听众,才能使听众从中得到美感和享受。
歌唱艺术作为人声音响的美,它是以文学作品的语言美、音乐作品的旋律美、歌唱的声腔美、表演动作的形态美和乐器的伴奏美为基本构成要素。在1般的音乐审美活动中,欣赏者是审美的主体,音乐是审美的客体,而在歌唱审美中,歌唱者扮演着审美主体的特殊角色,他既是1个优秀的审美者,同时又是美的声音的创造者,歌唱者只有具备高超的审美能力和歌唱水平,才能创造出美的歌唱声音,为听众提供美的审美音响材料,使听众获得美的享受。可见,歌唱艺术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是具有1定审美态度和超越意识的主体,在以某种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客体)的呼唤下,经过生理愉悦到精神愉悦乃至精神升华的心理感应过程。它包括了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因素,是美感经验的基础和出发点。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比如当你听到某1位歌唱家的歌声以后,在未听清楚歌词与旋律时,就已经被他那明亮清脆、悦耳动听的声音深深地感动了,当你听到某种不同的声音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兴奋或轻松的感觉,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忧伤的感觉,有些声音仿佛使人感到微风拂面,十分美妙,并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激发我们对歌声美的感受。因此,研究和确立正确的歌唱审美观,形成正确的歌唱审美感受,对于1个歌唱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应当引起广大声乐教师和歌唱学习者的高度重视。
2、歌唱声音的审美特征。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学习歌唱的人,首先要充分认识歌唱声音审美的重要性,应当从1开始就要注意形成正确的声音审美感受。歌唱者对声音的审美感受,实际上是根据自己以往形成的听觉经验,依靠长期积累的声音形象,在内心构想出实际的艺术形象,并产生1种愉快的心理体验。实践证明,“如果单纯追求生理方面的感觉,歌唱的声音就会缺乏美感,似乎只是1些纯技巧性的肌肉声,是1种没有任何表现力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是毫wu价值的,是不会打动人的心灵的,更不会使听众得到美的感受和享受。因此,歌唱者必须建立良好的声音美感。歌唱者只有把声乐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美好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歌声之中,他的歌唱才能具有美感,才能产生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打动听众的心弦。
笔者认为,对歌唱声音的审美,不能仅仅局限于听觉与情感方面,还要进1步从歌唱者的视觉、味觉、触觉等方面的美的感受上去把握。因为歌唱审美心理要通过想象和联想,它不仅要让耳朵听到美的声音,似乎还要让眼睛也能看到美的声音的色彩,让味觉感受到美的声音的味道,让触觉感受到美的声音的力度和分量。如通过视觉看到美丽的景色,感觉很好看,进而引发赏心悦目的美感感受和体验,然后再通过歌声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又如当你听了某1位歌唱家的演唱后评价说:“他的歌唱声音很甜美”等等。这说明人的感知系统的味觉器官对声音产生了美的感受,如同你通过味觉尝到了蜜糖1样,感觉很甜蜜,进而引发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再如当你听到“她的声音很柔和、细腻、富有弹性”等等。这种评价是来自人的触觉器官对歌声的1种审美感受。wu论那1种感官的审美感受,就其实质来说,都是对声音的审美评价。声音美感的构建和培养除了声乐教师的悉心指导之外,主要应通过歌唱者自己的心理感觉去细心体会和领悟,应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体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感受和体验声音的美感。虽然说人体各种感知觉器官是来自大脑的不同反应,但在歌唱艺术审美中,各种感官却可以打通,交互作用,即产生文学上所说的“通感”现象。所以说,歌唱者的声音审美应该是“通感”现象的产物。如当你看到白色和听到明朗的声音时,会感到1种淡雅、纯洁的情绪和情感;看到黄色和听到明亮的声音时,使人产生活跃、欢快的情绪和情感;抚摸柔软的物品和听到轻柔的声音时,使人产生柔和、细腻的感觉等等。
在歌唱声音的审美中,对歌唱声音的波音技巧的运用也是1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歌唱声音的波音技巧是歌唱的生命线,缺乏波音的歌唱声音是没有生命力的声音。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你聆听了1个没有歌唱方法者的演唱以后,总会认为他的声音生硬、僵直、浅白,喊叫的成分较多,显得很刺耳、很难听,其原因是他的歌声里严重缺乏波音。“从歌唱声音的艺术角度来讲,没有波音的歌唱声音就不是乐音,其歌声也就不具有美感”。自然、良好的波音技巧是在正确的发声基础上形成的,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就能获得美好奇妙的波音,使歌唱的声音增添异彩,魅力wu穷。曾经有人认为“歌唱的波音是天生的,不可训练”,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波音完全可以经过科学的发声训练来获得。歌唱的波音是通过母音振动表现出来的,波音的产生离不开母音频率的快速振动,这种振动能够超出歌唱者本身有意识控制的范围。歌唱声音的波音振动频率与歌唱声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音高频率则高,(振动次数越高);否则相反。歌唱声音的波音振动频率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振动次数过快就会产生尖细、刺耳的声音,振动次数过慢就会产生1种慢速的、大波浪曲线感的声音,犹如电压不稳,忽高忽低,也很难听。歌唱的波音振动频率只有适度,才能使歌唱出来的声音具有美感。
此外,对歌唱声音音色的审美也是歌唱声音审美中不可忽视的又1重要因素,应值得每1个歌唱者积极探索和潜心研究。因为,歌唱的音色是歌唱者心理上的思维反映,漂亮的音色能为歌唱的声音带来金子般的光辉,没有漂亮的歌唱音色,就不可能生动地表现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那种失去光泽的歌唱声音是毫wu价值的,绝对不会产生任何美感。
3、歌唱音乐感觉的审美特征。
在歌唱艺术的表演中,音乐感觉的美感是歌唱审美的重要方面。歌唱艺术的审美愉悦和审美情感是靠歌唱者的心理感觉而感受的。1个成功的歌唱家和演奏家在演唱、演奏时,都会有1种独特而奇妙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对音乐的审美感觉。它不仅能使歌唱者充分地表达声乐作品,而且更能打动听众的心灵,并同时唤起听众与歌唱者同样的审美感受。歌唱者的音乐美感除了良好的天资以外,主要应在长期的音乐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养成,不断提高。对于歌唱者而言,不但要注重音乐审美感觉的培养,而且要重视音乐的音准、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基础训练,还要注意体验生活,观察日常生活中人们说话时的情绪、语调和心理状态,观察动人的景色和美丽的风光,体验大自然的美感,观看著名歌唱家、演奏家的艺术表演,倾听美的音乐,从中领略声音与语言的美感、韵味与风格的美感、情感与形象的美感等等。还可以通过阅读小说、朗诵诗歌、观看电影、电视等途径,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体验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内在的情感活动,丰富音乐感觉的美感性。
4、歌唱情感的审美特征。笔者认为,歌唱的情感审美具有3个方面的表现特征。
1是情感审美表现与情感审美价值标准的制约。人不但有情感,而且是丰富多彩的,只是对情感的表现方式及程度不同,但不论是哪1种情感都要受到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的规范和制约,都要受到理智的支配。情感审美标准实际上就是对是非、利害的评价,如大家都喜欢美的情感,讨厌丑恶的情感。这说明歌唱艺术美作为生活美的反映,作为1种观念和形态的美,本身就存在着采取哪种审美态度,反映怎样的客观内容,表达什么思想感情的问题。成功的歌唱在体现社会意义、时代精神、听众的愿望和理想时,都表达着歌唱者美的心灵感受,倾注着歌唱者的爱憎情感,这是感染听众,引起共鸣的原因所在。例如抒情优美的《牧歌》,它是1首蒙族民歌,歌词两句1番,共4句,艺术形象纯朴、富有诗意,作品处处都流露出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音乐旋律悠扬、飘逸、婉转,充满着浓郁的情感,十分动人,充分展现出草原牧区美丽、壮阔的自然景象。词曲结合恰当、巧妙,互为1体,准确反映了词曲作家的艺术情思和情感审美态度。歌唱者在演唱此歌时,也同样要蕴涵着词曲作家的情感审美感受。听众在欣赏这首佳作的演唱时,也同样要契合心境,感思。
2是情感审美表现要力求真实性。也就是说歌唱要有真情实感,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要极力抛弃虚情假意和矫揉造作的东西,使歌唱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轻重、强弱、深浅及准确程度,都要与音乐作品中产生的各种情感刺激物相互对应。例如爱的感情,恋人之间的爱与夫妻的爱不同,朋友之间的爱与情爱不同,父子之间的爱与师生的爱不同等等。因此,歌唱者1定要注意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好歌唱的表现分寸,使歌唱充满真实的情感,保持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唤起广大听众的情感共鸣。歌唱中所强调的真情实感的表现,生活不是简单的真实再现,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现实生活为情感基础,进行艺术创造,刻画和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
3是情感审美是心灵的直接语言。歌唱艺术表演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其关键就在于它富有感人的情感力量。每当人们听到优美的歌声和动人的旋律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1种精神愉悦的感觉,得到歌唱的审美愉快。例如人们听到活泼、欢乐的歌声,就会情不自禁地快乐起来,听到悲哀、痛苦的歌声,就会产生悲伤的情绪等等。只有听众的精神活动拥有了审美愉快,才是他们所获得的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感受,只有当歌唱者对于听众的审美感受是有知的,他的歌唱才可能有效地作用于听众的思想。从艺术影响的有效性来讲,1个出色的歌唱者,不但有着极好的歌唱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而且具有极高的歌唱审美与欣赏水平,他既是1个歌唱家,又是1个审美家。
5、歌唱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
歌唱者在塑造感人的艺术形象时,主要应以人为表现主体来塑造歌唱艺术形象。因此,必须对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充满强烈的审美感受。人既有理智,又富有感情,在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应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为核心,要注意把人的情感与理智紧密结合起来。因为,歌唱在表现以人为主体的艺术形象时,wu论是反映什么主题和什么内容的声乐作品,实际上都是在表现人和人的思想感情。
笔者认为,在歌唱艺术形象审美方面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1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这是因为,歌唱者所表现的艺术形象个性特征越突出,其艺术魅力和艺术风格就越具有独特性,它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就更加强烈,展现给听众的艺术形象就越动人。人都有喜怒哀乐之感情,但在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中,其内心活动和感情的表现方式大不相同,而歌唱者的情感表现则更为深刻、更为丰富、更为生动,对待生活的爱憎情感更加分明、强烈。他们能在歌唱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艺术形象中去,使表现的艺术形象有血有肉,鲜活逼真,生动感人,更具美感。可以说,在歌唱家的心中始终都燃烧着炽烈的感情火焰,1直都在注意着艺术形象的内心活动和内在性格,并运用1切技术手段刻画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形象。因此,声乐作品的表现,1定要注意表现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要特别注意在对比中突出地刻画不同形象和不同个性。
2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因为,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形象并不等于是典型的歌唱艺术形象。只有当独特鲜明的个性充分地体现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时,它才具有典型性,才能成为典型的艺术形象。相比而言,典型的艺术形象比1般的艺术形象有着更高的概括性,因而,它反映社会生活会更集中、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有普遍性。
3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独创性。别林斯基认为:“在真正的艺术作品里,所有的形象都是新鲜的、独创的,每1个形象都凭自己的独有的生命活着。”歌唱艺术形象也如此。这就要求歌唱者不仅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而且要有内心的独特感受,感受越独特,情感的个性就越鲜明、生动。歌唱者对歌唱艺术形象的独创性和独特感受,与本人的音乐、文化素养及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歌唱者必须借助对人和事物的感觉和知觉,去突破1般人的心理定势,在声乐作品情感的激发下,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使自己的歌唱独放异彩。歌唱者在塑造美的歌唱艺术形象时,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表演意识,善于表现歌唱艺术形象的独特个性,揭示歌唱艺术形象的内在活动特点,克服歌唱艺术形象表现的雷同化现象。
一、平面设计的基础艺术特征
平面设计相对于一系列现代艺术来说比较独特,与传统的绘画、摄像等艺术形式既存在相同的部分,也存在一些差异,它们同样是以图形为基本的设计手段,却存在不同的艺术审美价值。以下对平面设计与绘画、摄像存在的艺术审美价值的差异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平面设计和绘图的差异
平面设计和绘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创作方向、审美特征、审美角度和价值体现方式几个方面。从创作方向来看,平面设计的创作方向是迎合市场和大众的审美要求,以达到美化宣传对象、促进产品销售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质;而绘画艺术设计更加关注设计师自身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不存在商业方面的功利性和目的性。由审美特征来看,平面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尽可能地做到以最简洁、直观的方式表达出设计内容传递的信息,注重的是简单有序的美感;而绘画艺术设计则更加侧重于意蕴的无穷无尽,讲究多层多意的模糊美感。从审美角度来看,平面设计作品比较注重作品的倡议和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而绘画艺术设计则比较注重于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加上自身的体悟,对作品进行欣赏。从价值体现方式来看,平面设计主要用于不断的复制,进行传播,才能体现其设计价值;而绘画艺术设计则比较注重于原作的价值,特定的绘制手法、空间结构感以及情感表达,都是无法复制的。
(二)平面设计和摄像的差异
平面设计和摄像有很大的关联,在构图中需要采用大量的摄影资料,来表达一种现代化的风貌。摄像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原型的色彩和光感,保留大量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景以及各种微妙细节,能够给平面设计提供大量的图形来源,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平面设计视觉传达效果。然而平面设计虽借用了摄像的形式美法则和光影结构,在审美上却依然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些区别主要表现在审美的生成、审美特性两个方而。从审美的生成上来看,平面设计是结合灵活的多个元素,进行图像相结合生成,是一种合成艺术;而摄像则是客观的对原物的一切内容进行图像上的记录和复制,是一种还原艺术。从审美特性上来看,平面设计注重的是作品的象征性,作品表达着一种社会符号,构成视觉传达信息的方式;而摄像则比较注重细节性,通过瞬间捕捉和细微表现来表达一种或静态或动态的精细美感。
二、平面设计构成要素审美分析
(一)平面设计艺术图形的审美分析
标志是表现图形的一种典型方式,它可以把平面设计图形的象征意义充分体现出来。以下将主要对标志设计进行分析。标志一般是被用来对某种识别意义的专用象征图形进行指示的。设计标志是对视觉符号象征功能的利用,它在高度概括要传达给受众的信息之后,再以一种简单的形式将其展现出来。标志所传达的信息具有简单、易懂、易识别等优点,能够有效地将企业和产品的个性体现出来,能够对企业文化进行传播。标志具备多种意指作用,其中有含蓄的也有直接的,一般对标志的欣赏主要包括两种审美意蕴。其一,形式美。由均衡、对照、运动以及变化等组合构成的图案美;其二,意象美。由色彩、比喻、意境以及想象等组合而成的一种意味。平面设计艺术中图形的主要审美特征是象征性,象征意义的丰富性使平面设计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同时还可以对市场运作的资本特征进行美化。
(二)平面设计艺术文字的审美分析
平面设计艺术中的文字设计追求的是排版的形式美。文字编排具备的形式美能够展现出平面设计运用文字的方式。在对整段文字进行排列的过程中,利用不同的编排方法就可以将各不相同的视觉形象呈现出来,进而在观众的脑海中形成不同的印象。此外,文字本身也不再只是单纯的具备表意的功能了,它在形式上也一样具备了美感,它可以被制作成各种设计者需要的样式。当前的文字也已经具备了独立的装饰功能,它已经可以和图形进行媲美。文字其实就是图形的浓缩,它能表达出更加清晰和丰富的含义,现在,文字特效已经被独立使用在很多场合中。不管形式怎样改变,形式美始终都是文字设计的根本法则。
(三)平面设计艺术色彩的审美分析
从某种程度来说,平面设计可以算得上是色彩设计,色彩表现的恰当性,会直接影响相关作品信息的传达效果。色彩语言在现当代的平面设计中是一种被运用得十分广泛的视觉语言,通常它都可以在气势上先声夺人。色彩能够让人的视觉形成一种特殊的敏感性,所以色彩往往产生的美感魅力都更加直接,此外色彩语言的符号往往都具有更强的说服力。首先,色彩表现了美感的一般形式。它可以被大多数人直接感知。其次,色彩成为一种传递美、表达美以及塑造美的最为普遍和有效的形式,这种形式蕴含了丰富的审美、文化、宗教等内容。它不仅承载着文化和历史的物质内核,同时还具备很强的可塑性。色彩需要经历十分漫长的历史时期才能够实现文化积淀。如,中国人认为红色象征着热闹、吉祥、喜庆,但是欧美的一些国家却觉得红色象征着犯罪和流血。
【关键词】钢琴艺术;审美;演奏思维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064-01
中国钢琴艺术民族化特征的显现,主要表现在演奏风格、钢琴曲目和文化推广三个方面,与欧美钢琴艺术相比,表现出了较为显著的差别,并逐步向中国式钢琴艺术过渡和演变。
一、舞台演奏的心理准备
钢琴演奏者在舞台演绎前的心理准备非常重要。积极心理的准备包括给自己明确的心理肯定、保持稳定和良好的心情,克服不自信、自我怀疑的消极心理,激发自身内在的演出欲望和创造热情。积极心理不局限于愉悦的范畴,如演奏者对自身已有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弹奏能力的自信,保持清醒的头脑、放松的状态和坦然的心,同样属于积极心理。要在舞台上呈现情感浓烈的作品,演奏者则应预备稳定的心情,加强对特定演奏作品的情绪经验的再认知和想象,预备舞台演绎充分的情绪感应和情感投入。此外,舞台演奏前的担忧情绪,是每位演奏者必须处理的问题。这种舞台演奏临近时的担忧心理表现为对演奏能否顺利与完整的担心、对背谱是否流利和完成的担心、对音乐表现是否准确和完美的担心等。因此,要克服各种舞台演绎前担忧的消极心理,演绎者的积极心理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演奏者应当保持乐观自信,并保持平常和稳定的心理状态,训练钢琴演绎的专注能力和投入能力,将羞涩紧张的压力和对舞台演奏未知状况的担忧,逐渐转化为高度的知觉活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期盼淋漓尽致地展现作品的音乐内容和精神特质,展示演奏者自身的思维视角和演绎。
二、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
文化的融合就是民族渊源的融合,钢琴艺术传到中国之后,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为拓宽钢琴艺术题材内容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创作之源,充分显现了钢琴艺术与中国民族渊源的融合。另外,由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生活环境、的不同,也为钢琴家在创作中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灵感。例如,钢琴曲《苗族民歌钢琴小曲三十二首》中的《酒歌》四首,以舒展悠扬、亲切温柔为主,以深沉厚重、自由吟咏为辅,在悠扬美妙的演奏中表现苗族人民饮酒的场面;再如《祝酒》,也是通过激昂顿挫的钢琴曲去描述藏族人民的豪饮之情,彰显藏族人民的豪爽好客之情。除此之外,还有宫威的《出围》,这首钢琴曲的表现特征主要是用有力的和弦、跳荡的节奏来绘声绘色地塑造出鄂伦春人纵马驰骋、出围狩猎时彪悍勇猛的劲头。
三、钢琴艺术在我国的发展
当钢琴艺术刚刚被引进我国时,国人大多推崇国外的一些钢琴名家和钢琴名曲,并将之作为钢琴艺术学习的典范来推广。尤其是贝多芬、莫扎特、巴赫、海顿、李斯特、柴科夫斯基、肖邦等世界著名音乐家的钢琴名曲,简直被奉为钢琴界的代表。大凡学习钢琴的学生都必须学习他们的曲目,并以能够熟练演奏这些曲目为骄傲。后来,随着国内钢琴艺术、钢琴曲创作、钢琴曲目的逐渐成熟,中国钢琴曲目也就融入了钢琴学习中,并成为必备学习曲目。尤其是由古典曲目改编而来的钢琴曲更是比较突出。随之,以中国古代曲目改编的钢琴曲成为钢琴文化推广的领头羊,并为该领域的文化推广开启了先河。
中国的钢琴艺术,同所有由外国引进来的西洋艺术一样,均具有独立的审美品格与独特的审美特征。而探讨总结中国钢琴艺术的审美特征,无疑对于中国钢琴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既具有理论启示价值,又具有实践指导作用。不管是音乐演出,还是日常的各种文化活动,优美的钢琴音乐总是以它清脆而富有魅力的音响带给我们以无限的愉悦和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怡.浅述中国钢琴改编曲的演奏特点[J].齐鲁艺苑,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