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业节能市场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节能减排;碳排放权交易;温室气体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2
一、湖北省实行碳排放权交易的历史背景
自1750年以来,人类逐步进入了工业社会,随着工业活动的开展,大量化石能源被使用,全球温室气体浓度显著上升,并由此引发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这其中CO2对全球升温的贡献所占比例最大,急需世界各国一起来控制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97年的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它提出的排放交易、联合履约机制、清洁发展机制为解决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它把CO2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碳交易市场,为促进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上,签署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该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排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等焦点问题达成了共识。
除了国际组织为节能减排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动作以外,国外区域性的国家组织或者各个国家也正在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政策措施,并建立了若干区域性的碳排放权交易所。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权市场。为建立起一个全球性的排放权交易体系,欧盟还允许EUETS系统内的成员使用CDM和JI项目的减排量指标来抵消其减排量。此外,欧盟排放体系还积极与其他排放交易制度,扩大交易范围,帮助企业进一步降低减排成本。其较为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可以给我国建立相应机制带来启示和借鉴。
2012年1月国务院在《“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要求大幅度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国家发展委会也通知,同意包括湖北在内的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能够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减低企业减排的成本,促使资源流向节能减排空间最大、机会成本最低的地区和企业,一方面可以分担发达地区的减排责任,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欠发达地区的减排优势,推动各种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还可以调动起地区和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积极性,鼓励企业进行相关的技术创新和投资,形成相应的低碳产业,使得节能减排成为各地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二、湖北省经济发展、能源利用现状
1.湖北省经济发展现状
2011年湖北GDP总量为19594.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在全国的排名由2010年的第11位上升至第10位。从GDP增速看,受国际国内经济减速以及省内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的叠加影响,2011年湖北13.8%的增速较之于上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但仍比全国(9.2%)高出4.6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7位、中部六省第1位。由此表明湖北整体经济仍然处在相对高位且比较健康的平稳较快增长区间,且经济总量及人均GDP排名均处于国内中等水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具有代表性和发展潜力。
2.湖北省产业结构现状
2010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5806.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8%,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147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764.65亿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894.44亿元,增长10.1%。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13.8∶46.6∶39.6调整为13.4∶48.7∶37.9。由湖北省人均GDP以及产业结构,结合钱纳里产业阶段标准可以判断湖北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从湖北省的产业结构特征分析,湖北省结构现状具有以下弊端:
1.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总值偏向第二产业。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可以看出,湖北省的产业构成正在逐渐优化,但第二产业比重过大,挤占了第一产业的份额,同时也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2.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轻重工业比例失调。湖北省正处在由重工业发展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发展演进阶段,表现为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工业内部比例失衡,以传统工业和重工业为主,加工组装制造业比重偏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调整。
3.湖北省能源结构现状
湖北省能源资源的特点是“缺煤、乏气、少油、多水”,能源一直保持供不应求的状态,对外依存度非常高,自给率较低。82%的煤炭,92%的石油以及76%的天然气需要从外省输入。一旦能源供应紧张,湖北能源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自2000年以后能源消费总量在逐年增长,但与此同时能源生产总量自2008年以后保持稳定,能源自给率逐步下降,并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
三、湖北省实行碳排放权交易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经济向低碳节能方向发展具有很多困难。首先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阶段,目前对能源的需求非常大,并且在不断增加,碳排放量也在增加。其次,在国际产业分工上,中国是国际制造中心,且是比较低端的制造业,国际分工也决定了中国的排放居高不下。再次,我国在发展过程中能源效率低下,很多地方是粗放式发展。
作为中部地区的湖北省具有典型的我国经济特征,同样面临巨大的资源环境约束,传统发展道路行不通,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低碳经济道路,但发展低碳经济面临很多困难,而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有效手段。
1.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
被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谁率先在低碳经济领域布局,谁就能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抢占“制高点”。因此是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相互竞争与合作的焦点。低碳经济是中国应该抓住的机遇。同时,我国碳资源丰富,碳市场前景可期。但由于我国目前处于国际碳市场及碳价值链的低端,没有定价权,不得不接受外国碳交易机构设定的较低的碳价格,沦为全球低价的“卖炭翁”,要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极大限度发挥我国丰富的碳资源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迫在眉睫。
2.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湖北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有力手段。
限制碳排放的手段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碳税、碳排放权交易以及行政手段。碳税、碳排放权交易属于经济手段,与传统的行政手段相比,运用经济手段控制碳排放可以降低社会总成本,同时经济手段能使公司在决定如何满足碳排放目标上拥有较大的自,并实现成本最小化。湖北省地处中部,经济并不发达,如果采取征收碳税的方式,首先政府无法准确的确定碳税的税率和征收起点,要随时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其次政府无法预测各行业减排成本的大小,进而无法为经济发展及节能减排提供资金和政策帮助。最后,征收碳税无法确保达到既定的减排目标。而碳排放权交易使企业能够以较小的成本满足排放量约束,并且碳排放权交易可以在碳排放源头进行约束,降低了管理费用,节约执行成本。在世界范围来看,欧盟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多采取碳排放权交易。因此从可操作性、成本效益、减排目标等角度来看,碳排放权交易是目前较好的减排手段。
3.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1)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现阶段湖北经济发展的要求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湖北已建成门类齐全、种类众多的工业体系。2011年湖北GDP总量达到19594.19亿元,在国内位居第10位。增速排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7位,居中部六省第1位。由此表明湖北整体经济仍然处在相对高位且比较健康的平稳较快增长区间,经济总量及人均GDP排名均处于国内中等水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具有代表性和发展潜力,是湖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2)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调整湖北省产业结构的要求
湖北省处于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为第二产业占全省GDP的48.7%,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工业内部比例失衡,以传统工业和重工业为主。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而要真正实现低碳经济,最根本的还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湖北省要从重工业经济转向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期间如果没有外部推力,实现结构转型旷日持久。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纳入碳市场,可以促进湖北省经济结构的转型。
(3)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调整湖北能源结构的要求
湖北省能源资源的特点是“缺煤、乏气、少油、多水”,能源一直保持供不应求的状态,对外依存度非常高,自给率较低。一旦能源供应紧张,湖北能源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湖北省必须在保持整体经济稳定的条件下,发展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抑制高耗能行业发展,鼓励发展新能源。
(4)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湖北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的要求
中国没有形成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节能减排仍然由中央政府主导,依靠行政命令和减排指标约束各地方政府和企业。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让企业在减排的过程中得到收益,引导企业自主、自愿、自动去减排,在碳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中,建立各方利益最大化的长效机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目前最有效的市场化手段。
参考文献:
[1]刘奕均.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7):29-30.
[2]汤小明.发达国家碳金融发展现状[J].企业导报,2009(11):173-174.
[3]张艳林,孙永广,刘德顺.碳减排量定价理论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一、南京市环境现状
2011年,全市环境质量总体稳定。环境空气质量较上年有所好转。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三项污染物指标均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全年良好以上天数为317天,占比86.8%,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水环境质量总体较上年略有下降,达标率59.2%,较上年降低3.3个百分点;声环境质量处于较好水平,保持平稳;辐射环境质量符合允许限值,维持稳定状态。对照江苏省小康社会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得分为85.2分。但是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空气质量虽有提升,但达标水平依然较低,在全国、全省排名仍然居后,灰霾天气比重较大、扬尘污染形势严峻、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要想解决环境问题,使得全市人民满意,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治理环境污染已迫在眉睫。
二、南京市发展环保产业的必要性
1.产业转型、经济发展的需要
南京市属于国内重要的工业基地,长期以来存在着轻重工业发展不协调的现象,重工业比例达到80%,石化、钢铁、建材、电力比重大,导致南京市的能源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随着GDP的上升迅速增加,同样产值的能耗水平相当于日本的3.6倍,新加坡的2.5倍,工业企业产生的COD和二氧化硫高于全省水平。随着国家对于节能减排的重视,新的项目审批与节能减排指标直接挂钩,当前南京处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时代转变时期,重工业对于南京经济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产值和收入倍增计划,实现绿色发展,南京一方面必须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必须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改造重工业,促进新的产业发展。
2.环境代价巨大,难以为继
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主要有三个重点方面,一是水体污染。2011年全市监测的282个水环境断面中,按监测的21项指标评价,达标率59.2%,较上年降低3.3个百分点。二是大气污染。可吸入颗粒物、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的污染程度加大,同时由于化工企业的排放造成二氧化硫含量呈上升趋势,二氧化硫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比重已经占到60%—70%。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急剧上升,引起酸雨污染范围不断扩大,造成粮食、蔬菜和水果减产,林木死亡,土壤和水体酸化。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甚至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疾病,造成人群死亡率增加。三是固体废弃物污染。石油化工、钢铁企业产生了大量的冶炼炉渣、粉煤灰等残余物。2011年南京市固体废弃物总量1791.5万吨,较2010年上涨8.15%,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201.16万吨,较2010年增长5.6%。总体来讲全市固体废弃物处置能力明显不足,大部分废弃物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或简单储存状态,无害化处置率水平较低。
3.环保产业有望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限购令、房产税等楼市打压政策的出台,原来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陷入困境,难以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对全市经济的拉动效用显箸下降。与此同时由于十二五期间南京重工业为主的格局难以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对于重工业的节能降耗措施的采取,生态化的改造,污染治理设施运营与管理,为环保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2010年,全市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单位400余家,节能环保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42亿元,2015年预计环保产业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增幅惊人。环保产业市场需求量大,产业链长,幅射面广,吸收就业量大,经济拉动效应明显,有望成为南京市新的支柱产业,进一步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4.环保产业可以提高科技创新力
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环保产业涉及污水处理、节能降耗、环保装备制造、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等领域,门类众多,需要进行生物、化学、机械、电子、材料科学等大量前沿的基础学科的研究。南京市拥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国家电力公司南京电力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等众多科研机构,集聚了一批高端人才,拥有自主创新的人才资源。由于环保产业市场广阔,产业附加值高,企业参与度高,有助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学创新体系,提高南京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竞争能力,促进整体科学水平的提升。
三、南京市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创新能力不强、整体技术水平不高
目前我市环保技术的研究主要以应用为主,缺少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科研院所的环保技术开发与企业的生产制造脱节的状况较严重,科技成果转化滞后,导致环保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大多数环保企业的科研、设计力量较薄弱,在环保产品、环保技术开发等方面,常规技术仍占主导地位,缺少尖端技术。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要进口,自主生产的节能环保设备性能和效率不尽如人意,不能有效治理环境问题,整体技术水平不高。
2.环保企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
南京市环保及相关产业规模较大,但从事环保产品制造业的企业小而散,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缺少集研发、设计、工程总承包、设计制造、运营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环保企业集团。除南京蓝深制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电环保等少数骨干企业在业内具有竞争优势外,大部分企业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专业化水平较低,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缺乏特色,市场竞争能力弱,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而且企业环保产品的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化程度不大,特色产品少,产品雷同现象较严重,竞争激烈。
3.环保产业缺乏宏观引导和政策扶持
全市环保企业主要分为咨询服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等类型,分属不同的产业,归口部门不一,缺乏产业集聚度,难以形成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合力和宽松的政策环境,从而导致环保产业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总体的发展战略,缺乏必要的环保产业鼓励与扶持政策。
四、南京市环保产业发展建议
1.强化环保法制建设
由于环境资源(水、空气)的公共属性,环保投入具有强烈的外部性,企业环保投入对于环境保护和环境资源有利,但对于企业来讲增加了产品成本,减少经济效益,利益趋动企业把赢利目标置于社会整体福利目标之上,这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
为切实保护环境,市政府应进一步加强环保法制建设,强化环境政策的实施机制,适当提高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加大对排污行为的监管力度,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使不法企业的违法成本远远高于污染治理成本。
2.形成规范的市场机制
进一步加强环保市场的监督管理,规范环保产业市场,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和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要建立市场新机制,促进环保设施运营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鼓励环保企业参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经营,可采用BOT(建设-经营-移交)、TOT(移交-经营-移交)等特许经营模式建设和经营环保产品如城市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置等城市和环境基础设施,提高排污收费率,增加企业的污染成本,用经济手段调节污染企业的排污强度。将“谁污染、谁治理”扩展为“谁污染、谁付费”,推动环境污染治理市场的良性循环。
3.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
进一步完善环保产业政策体系,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如土地使用、进出口、财税、金融信贷等优惠措施,引导环保企业向重点、难点、热点领域发展,形成我市环保的特点和优势,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型环保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协会组织的作用,加强环保产业的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行为,强化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建立和完善我市环保市场管理体系,形成一个公平、公正、合理、优胜劣汰的市场氛围。
4.加强环保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充分利用南京大学环境学院、东南大学能源、环境学院、南京工业大学膜研究院、环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有重点地开展土壤、地下水、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的现状基础调查工作,建设环保科研基础数据库。开展低碳经济、生态文明、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基础研究,加强灰霾天气、黑臭河道治理、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土壤修复等重大课题的科技攻关,注重污染防治、清洁生产新技术与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研究,为环境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5.大力发展环保重点领域
环保产业要本着重点发展的思路,集中资源和资金,重点发展关键领域。应该将重点集中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节能环保服务业,由于南京市科研院所众多,在全省占有优势,份额达到50%以上,可进一步拓展到设计、审计、评估、能源管理领域;二是节能产业,减少资源能源消耗,进一步减少污染排放,加强源头控制;三是污染物处理、综合利用产业,重点抓好固体废弃物、污水、废气、噪音等的治理,控制污染水平,减少环境伤害;四是环保装备产业,通过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进一步提高环保产业的处理水平,提高处理效率。
6.拓宽环保企业融资渠道
关键词:节能型汽车;市场需求;销售对策
一、节能型汽车的概念
节能型汽车是指污染小、耗能低、新能源汽车。随着小排量汽车限制政策的取消,我国将加大节能环保汽车的研发,鼓励开发、生产微型车、新能源汽车。
就当前我国的节能技术而言,目前有效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大方面,一类为非技术发面,比如公路与交通设施的合理配套,车型及油品按需生产配置等。另一类为技术方面,如保证产品质量,改变汽油机燃烧方式来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在当前汽油燃烧的方式下,可采用改进供油系统、改进点火系统等方式提高相应的燃油转化率。
二、节能型汽车市场现状分析
2.1汽车行业能源耗损现状
我国汽车行业的企业主要分为整车制造企业和生产零部件、毛坯、零部件的相关企业,在第十三届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暨中国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建设成果大会中提到,这两大类的企业间能耗统计如表1、表2所示(注:年份未公布),从此表中可见对于汽车行业而言,不同的产品,不一样的地理位置,汽车的能耗会有一定差距,所以这正是每个汽车工厂生产和运行管理中提升改进之处,也是我国节能型汽车推进有力的坚强后盾。
表1
表2
2.2节能型汽车市场需求分析
2014年9月11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节能环保汽车推广清单,即从9月3日到2015年年底,清单中的车型销售国家将补贴3000元,这次不但要求加强节油6%,同时因自动变数箱比手动变速箱省油,取消了对自动变速箱的照。公布的第四阶段油耗限制标准为油耗
三、节能型汽车市场销售对策
3.1以人为本,以消费者为中心
客户不仅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市场规模,也决定了市场的命运和趋向,所以,客户是企业利润的真正来源。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企业应该比任何时候都要了解自己的客户,知道客户的需求点,尤其在节能汽车这个环保的新概念浪潮中,消费者更加需要对他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遂需企业应实事求是告知消费者此类产品的社会看法与要求,与客户充分讨论起自身个性化需求,给予客户前所未有的参与和选择自由,极大强化客户的核心地位。
3.2实施有效的网络营销策略
电子商务的发展引起了企业营销方式的变革。据现代营销的理论和实际发展现状来看,网络营销是市场营销的技术动力,它将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推销转变为根据用户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推销,加强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联系。网络营销的多样性、高效性与节能型汽车的环保、健康的特性决定了二者之间的关联,形成了节能型汽车网络营销独特的销售特点。因此,以网络为中心制定有效的网络营销策略十分重要。企业可利用网络的时效性与客户进行互动,由原来的单向客户服务变为双向的信任,这样对于一个企业培养一个稳定、忠实的客户群具有长远的意义。
3.3价格策略
价格对于汽车企业、消费者来说都是相当敏感的问题,尤其是节能型汽车市场定价的合理性对销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网友、消费者要求企业尽可能以最低价向其提品、服务,但是鉴于节能型汽车的开发成本,本文认为汽车企业不应在这一商品上打价格战,而更多打服务战,更多关心用户对产品的质量等问题。我国汽车企业对于节能型汽车的定价应以适中为原则,过低则会给客户造成质量差的印象,过高则容易让客户感觉经济无力承受。
总之,我国汽车企业应结合整个市场实际情况进行销售,利用现有的渠道、网络资源,做好营销、销售工作,这样才有利于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节能建筑;建筑能耗;建筑标准
引导、推动、鼓励节能建筑发展是我国建筑节能领域的重要方向。节能建筑的节能减排效果突出,且公益性很强,为推进我国节能建筑的发展,可以采取提高建筑标准和鼓励基于建筑能效标识的节能建筑财税激励政策等措施,从而为“十二五”全面实施65%的建筑节能标准奠定基础。
1 建筑节能、节能建筑及其重要意义
建筑能耗,是指建筑物内各种用能设备的运行能耗,主要包括采暖、空调、照明、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热水供应、炊事、电梯、通风等能耗。从能源消耗领域看,主要包括商业建筑、公共设施和居民住宅中各种用能设备的运行能耗。在发达国家,建筑能耗更多地被称为商用/民用能耗,一般占全国能耗总量的30%至40%,因此建筑节能是重要的节能领域。
在我国,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对建筑能源服务水平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从中长期看,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建筑能耗必将成为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增长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也必将越来越高。为此,我国政府已经给予建筑节能越来越高的重视程度。
目前,强调节能建筑的重要性出于以下考虑:
1.1 拉动节能建筑市场对实现我国的节能减排目标有重大影响。
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高达16至2l亿平方米,超过其他国家新增建筑面积的总和。并且这些新建建筑中各种能源设施的服务需求普遍很高。如果这种趋势不能够及时得到有效控制,即使采取节能技术,届时的建筑能耗也不可避免地会大幅度刚性上升,对实现我国的节能减排目标将产生重大影响。通过财税政策对节能性能超过当前标准要求的新建节能建筑给予经济激励,形成消费者购买节能建筑和开发商建造节能建筑的良性循环,从而进一步拉动节能建筑市场的良性发展,对有效推动未来的建筑节能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2 鼓励节能建筑将对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目标的实现产生积极影响。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刺激消费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宽松的货币政策。目前,我国经济又面临着通货膨胀持续高位运行的问题,房地产行业是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也是保持市场稳定的重要领域。在国家对房价进行调控的同时,通过有关政策鼓励节能建筑来拉动处于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将对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目标具有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1.3 节能建筑是公共财政应该重点支持的公益性节能领域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节能是市场失灵的公益性领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采用基于市场的财税激励措施是推动节能工作的有效途径。我国以往的节能经济激励政策中,主要是针对工业企业节能领域。近期,我国又相继出台了鼓励节能汽车的财税激励政策和鼓励节能空调等节能产品的“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公共财政对节能的支持方向正在向公益性更强的领域转移。由于节能建筑更为复杂,目前仍未出台鼓励节能建筑的财税激励政策。而建筑能耗属于民生能耗,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节能建筑的公益性特点更为突出,是公共财政更应该重点支持的公益性节能领域。
2 我国建筑能耗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我国建筑总量的快速上升、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的增加以及住房供给结构的恶化,导致建筑能耗上升。根据相关数字测算,截止到2009年底,建筑的碳排放约占全国全部碳排放量的51%左右;随着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及时间推移,建筑的碳排放在全国碳排放总量中的比例会快速上升,建筑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碳排放载体。
节能建筑推进缓慢,建筑能耗持续攀升的主要原因有:
2.1 财税激励政策缺失对推动节能建筑带来的影响。节能建筑在经济层面上涉及投资、运行、维修、改造、投资回收期等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权衡与取舍,在有限的投资和节能措施费用过高的情况下,开发商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一般很难主动考虑开发节能建筑。如果没有相关的经济激励措施和补偿办法,开发商也难以面对市场销售的风险和阻力。
2.2 现行的建筑标准与节能建筑的要求尚有差距。由于历史原因及一段时间内生产力水平低导致我国建筑标准低,而对建筑标准修改及提高,既要关注质量及房屋寿命,也要关注使用或居住的舒适度,更要关注以降低化石能源消耗为内涵的碳减排要求。
3 推进我国节能建筑的具体措施
基于上述分析,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可有效推动我国节能建筑的发展: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current electric power system scheduling, and on this basis,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 on how to improve the dispatching work, in order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future power system dispatching work.
关键词: 电力市场;节能调度;安全问题
Key words: electricity market;energy-saving scheduling;security issue
中图分类号:TM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073-02
0 引言
电力系统调节作为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运行的质量。随着电力市场和节能调度环境对系统调度影响的不断深入,相关部分对电力系统调度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能够满足企业对电力系统调度的诸多需求,加强电力系统调度与安全问题的思考已经成为了相关部门的首要任务。只有将电力系统调度工作的效果从根本上提升,才能够对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1 电力市场和节能调度环境对电力系统调度工作产生的影响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节能调度观念的不断深入,电力系统调度工作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其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负荷预测 在电力企业运营过程中,系统负荷的预报结果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不仅是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资料,而且还是企业确定运营策略的重要依据。在电力工业市场化之前,负荷预报结果只是单纯的应用于发电调度的确定,并不涉及经济问题,也不需要对外公布。然而随着电力市场化的不断深入,负荷预报的结果也逐渐表现出相关的经济性,比如说当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出现问题的时候,对于设备的维修和更换就涉及到了购买成本问题,电力企业就会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
1.2 调节 在传统电力工业中,电力系统的运行一旦出现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就可以直接对系统进行调节,而且在调节的过程中,能够将系统中所有的资源加以利用,既不需要考虑所需的调节容量,也不需要考虑容量调节的定价问题,因此也就不需要对其进行对外公布。但是在电力市场和节能调度环境下,系统调度机构一般必须要提前对调度所需要的容量进行估计,并对外公布,并采取相应的方式从发电公司购买所需的调节容量。与此同时,对于系统资源的利用也必须要严格按照电力市场的有关规定进行使用,对调度员的素质也有较高的要求。
1.3 价格问题 在传统的电力工业环境中,调度员对能量、输电、调节和运行备用等一般都不存在“价格概念”。虽然调度员一般对使用OPF有一些经验,但对由OPF提供的价格信息并不了解。但在电力市场环境下,调度员必需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因而对其素质要求更高。
1.4 输电容量分配 在传统电力工业中,并不存在输电容量分配的概念,调度人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对全部的系统资源进行分配。然而,随着我国电力系统节能调度思想在人们心中的不断深化,输电容量分配也成为了电力企业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就我国目前电力企业对输电容量分配工作所采取的方法来看,主要采取的拍卖分配和合同分配的方式,也有些企业采用的物理输电权和金融输电权。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金融输电权。同时,输电容量的分配也给调度员的工作增加了工作负担。
1.5 发电计划的实时调整 由于传统的电力工业市场中很少涉及经济问题,调度人员在对调度计划进行制定的时候,不需要过多考虑经济原因,因此,计划的制定工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在节能调度环境下,为了充分满足调度的节能要求,每个发电公司、供电商要根据系统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发电调度、购电计划,当市场参与者在实时运行中要求改变在日前市场的发电计划时,调度员必须快速响应,修改运行调度以容纳这些变化,或者需要清楚地向市场参与者解释为什么他们不能这么做。
2 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调度工作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调度工作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经济利益问题 在我国传统电力工业中,相关机组的上网电价相对来说较低,不会对电力企业的发展造成经济上的危机,而在电力市场节能调度的环境下,企业需要购进节能环保的大容量机组,以便更好的实现节能调度的需要,但是由于大容量机组的上网电价较高,实施节能调度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与此同时,在购进大容量机组之后,电力企业小火电机组就会面临生存危机,为了能够对小火电机组的工作人员进行合理安置,企业也会面临相应的经济补偿问题。
2.2 节能、环保和经济调度结合问题 节能、环保和经济已经成为了电力市场和节能调度环境下电力系统调度工作开展的三个主要标准。通常情况下,电力系统运行情况的不同,对这三相指标准确性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2.3 技术支持问题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电力系统的调度工作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单纯的采用传统的技术实现电力调度,那么不仅会将目标顺利完成,而且对工作的安全开展也会带来很大的威胁。目前,相关部门对电力调度工作的开展已经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也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目标,但是就目前工作中所采取的技术来看,却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3 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系统调度工作的思考
3.1 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建立电力工业的长效节能机制 从对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优化过程,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电力市场化改革环境下的协调规划问题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节能是电力系统长期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安排节能优化调度计划时,要考虑长短期协调优化,即年度、月度、日前优化的协调问题。
3.2 电力系统节能、环保、经济运行的评价 为了充分了解节能发电调度的实施效果如何,在调度办法实施之后,企业必然要根据相关标准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从而根本评价结果找出办法实施中的不足之处,并对其加以改善。那么,如何才能展开有效的评价?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应用哪些指标进行评价?便成为了评价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因此,电力系统节能、环保、经济运行评价的指标体系、理论含义、评价方法和模型都是有待研究的问题。
3.3 综合耗能问题的分析 节能发电调度办法有效实施的直接成果是电厂发电燃煤量的减少,可以算出每千瓦小时的发电量减少了多少煤耗,却无法反映固定资产投资成本、运行维护成本和燃料运输成本等因素。能源消耗是全过程的,是否真正节能应基于单位GDP能耗从全生命周期来考察发电的综合能耗,而综合能耗的概念和测定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4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调度的工作效果对系统运行的质量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调度人员必须要对目前电力系统调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并结合电力市场和节能调度给系统调度工作带来的影响,采取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严格控制,以此来确保电力系统调度工作能够满足当下电力系统的发展需求,从而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刚.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安全问题的几点体会[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