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茶文化的地位

茶文化的地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茶文化的地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茶文化的地位

茶文化的地位范文第1篇

Abstract: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 is the antecedent team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construction. It has many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high investment, high risk, long period, poor working environment, strong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and so on. Corporate culture with characteristics is an important intangible asset of th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 and has a crucial impact on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eological prospecting units. Taking the 313 Geological Team of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of 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his paper tries to carry on the consideration and discussion to the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 by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geological prospecting units.

关键词: 地勘单位;企业文化建设;思考

Key word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corporate culture construction;reflections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136-02

0 引言

地质勘查工作是国民经济的先行队伍和基础,几十年来,从“年轻的一代”地质人怀着地质报国的理想信念,秉承被誉为“地质之魂”的“三光荣”精神,筚路蓝缕,艰苦创业,风餐露宿,探矿掬宝,将荒芜地开掘成了金山银川,让无人区矗立起座座城市,探明的处处大矿、富矿,不但强有力地支撑了国家建设,而且造福了地方人民群众。历数地质找矿成果和地勘队伍功勋,其中不难发现,地勘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地勘单位的一笔重要的无形资产,是支撑地质人不畏艰险、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强大精神支柱,也必将对今后地勘单位的生存与发展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正进一步深入,地勘单位正处在事业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因此,企业文化也同样成为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内在动力,关系到地勘单位的前途和命运。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己成为地勘单位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成为地勘单位加速发展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并日益成为加快地质事业发展的生命线。

1 企业文化在地勘单位的作用

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以人为本,是突出人的作用,主要是在企业建立一种新型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结构模式。为了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理顺企业内部人物之间的关系,以此优化管理要素的组合,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企业管理功能的整体优化,这样能都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实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针对实行企业化管理和经营的地勘单位,企业文化至少在七个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1 对员工的导向作用 先进的企业文化反映的是所有企业和员工的共同追求,这样也能使员工潜移默化的接受共同的价值取向,从而把自身的努力和企业的目标相结合,真正使员工产生归属感,从而积极支持和参与单位的改革和发展,使思想、观念和行为统一到单位所确定的目标上来,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同心协力,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文化也是地勘单位的生产力。

1.2 对员工的凝聚作用 先进的企业文化是贴人心,长后劲,合力攻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员工综合素质的粘合剂。地勘单位制定的管理目标和发展规划集中了全体员工的智慧,也起着凝心聚力的作用,产生引导人,团结人,塑造人的精神力量,并形成地勘单位的向心力,使职工对单位、对本职工作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

1.3 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员工与企业同命运、共进退,不懈地为本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尽心尽力,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对地勘单位来说,加强地勘特色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使本企业经营理念及行为准则,成为广大员工认同跟进的强烈使命感和推动力,从而持续增强地勘单位的生机与活力。

1.4 对员工的约束作用 企业文化所体现的企业精神、理念要通过行为规范指引员工自觉遵守行为准则。地勘单位在各项改革和生产经营活动中,都必须通过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使员工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实现既定的目标。进而产生对自身行为的自我自觉控制,将员工个体行为从众化。

1.5 向社会的辐射作用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地质行业的工作特性的影响,大多数的地勘单位地处偏僻、交通信息不便,与驻地政府、地方单位之间互不隶属,往来联系不多,在社会上的影响也不大,使地勘单位知名度不高;地勘职工默默无闻地在野外一线奔波,与外界沟通也较少。而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地勘单位可以将地勘“三光荣”精神、价值观、伦理道德规范、管理风格、服务理念和地勘单位的找矿业绩向地方社会各界宣传辐射扩散,从而提高地勘单位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进一步提高地勘单位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1.6 新的载体作用 先进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创造了一个新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有利于地勘单位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员工群体共同的价值观渗透到本单位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去;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将企单位的竞争力、亲合力、凝聚力和整合为一体,使单位的科学性、严格性、合理性、创造性共同成为地勘单位适应市场经济的一种内在的持久的力量。

1.7 主导和主体作用 先进企业文化对地勘单位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都具有主导作用。因此,企业就需要重视企业价值观,促进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这样才能创造自己企业的文化氛围,获得强大的内在动力。而且企业文化还能培养员工的民主法制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营造的创新环境,对企业的政治文明是一种重要的推动力量。

2 加强地勘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

2.1 培育地勘单位的企业经营理念 经营理念是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先进的经营理念,是打开市场的金钥匙,也是创造好的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当前,地勘单位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育适应市场要求的经营理念。笔者所在的安徽省地矿局313地质队在多年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各项工作能否实现新的飞跃,能否把改革和经济发展搞上去,关键是以人为本,解放思想,培育企业的经营理念,提高广大干部职工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树立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确立了自己独特的经营思路。先后组建了地质研究所、工程勘察院、环境监测站、测绘工程处、探矿技术研究所、地基基础公司、隧道公司、实验室、机械修配厂、物业公司等地勘、科研、施工等企业性经济实体,壮大了经济实力,员工得到了实惠。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培育起与市场要求和地勘规律相适应的经营理念,地勘单位才有可能结合自身特点赢得竞争的主动权,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自身优势,不断求得发展。

2.2 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生存载体,是企业精神和企业制度的物化形态。地勘单位要从相对封闭的状态中走出来,就必须融入地方经济,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必须在参与市场竞争中树立良好形象,不断扩大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地勘单位企业形象的树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要实施名优品牌战略。因此,塑造地勘企业美好形象决非一日之功,而要经过长期、全面、艰苦的努力。此外,还注意利用单位物质标识,进行形象塑造。如:确立地勘企业名称和标志,企业外貌的营造、队标,院标的确定,以及各种文化、生活设施的建设等。积极创造条件,为地勘企业职工营造出和谐、美观、富有文化氛围和企业特征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全方位塑造美好的地勘企业形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2.3 创建优秀的职工队伍即“知识型、创新型、和谐型职工队伍” 职工是地勘企业的主体,也是地勘单位形象建设的主体。地勘企业职工的精神面貌、专业技术水平、地质找矿和科研工作质量、和谐劳动关系、文明创建效果等方面直接关系到地勘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加强职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企业文化的教育,运用多种渠道、形式、提高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术素质,遵纪守法素质,言谈举止素质,使广大员工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观念,锻造思维,以适应地质找矿和市场需要。笔者所在的313地质队重视队伍素质的建设和提高,一方面输送在职技术人员攻读研究生,实施继续教育工程;另一方面引进大批的本科生充实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近年引进近百名大学生),制定实施“人才立队,人才兴队”的人才战略,建立人才管理制度,使人才的培养、使用、储存、流动等一系列工作科学化。同时,建立一套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在工资奖金分配、住房等福利方面向骨干人才倾斜。

总之,地勘单位企业文化建设,要以富有地勘特色企业文化为依托,形成一套具有本行业自身特点、行之有效的地勘单位文化建设规划,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因此,加强地勘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包括地勘单位形象塑造和地勘单位精神培养,是地勘单位长期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打造地勘单位优势,提高地勘单位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改进管理,提高地勘单位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创造地勘单位价值战略的有力举措,是全体员工实现“中国梦,我的梦”圆梦行动的重要途径。要把地勘单位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宏大的系统工程来抓,全方位塑造地勘单位美好形象,不断推动地勘单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生,王莉.论如何完善我国地质勘查行业管理运行机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04).

茶文化的地位范文第2篇

摘要:欧洲人关于中国茶叶的记录可以追溯至16世纪。正式传入欧洲的时间为17世纪,西方国家逐渐兴起茶叶消费。在众多国家中,形成茶文化体系的只有英国,这一文化不仅仅扎根于英国本土文化中,同时,受到国外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在其形成过程中借鉴亚洲国家的饮茶传统,最终形成具有英国特色的茶文化体系,并成为英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本文结合英国茶文化的主要内容以及对社会方面的影响进行阐述,积极探索英国茶文化的本质。

关键词:英国;茶文化;内涵;社会影响

茶起源于中国,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与地区在饮用茶。虽然说,茶的饮用已经开始普及化,但能够形成茶文化体系的国家却并不多。许多人认为英国茶起源于欧洲大陆,实际上红茶来源于中国。在英国,出名的英国红茶种植园寥寥无几。英国人对红茶十分热爱,同时,饮茶历史也比较悠久,才将红茶冠以“英国”的前缀。随着岁月的流逝,茶叶在英国的整体文化中意义逐渐加重,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交际、应酬场合的常客,饮茶从一种饮食活动逐渐演变为高品质、高格调的文化产品。因此,要想进一步了解英国茶文化,就要重视英国茶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方面的探究。

1英国茶文化的主要内容

文化这一概念意义深刻,从广义讲,文化是指人们经历社会变迁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换句话说文化就是人们在进行创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从狭义的角度上讲,文化是指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人类精神财富,如文学、科学、教育等等。从文化体系的角度看,文化可以分为两大体系,一是技术,二是价值。技术是指物质领域方面,价值是指人们在进行一切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规范、人格以及人格性的事物。因此,笔者在进行英国茶文化探索过程中,重点探讨英国茶文化的价值体系。

1.1英式早茶

在晨起,英国人要饮早茶,又称之为“开眼茶”。主要以红茶为主,聚浓郁与清新为一体,色泽鲜亮、口感出色。若是有客人,一般来说,会给客人一杯早茶,这是提醒客人清醒最好的方法之一。同时,在早茶期间,主人与客人还可以进行交流,对于客人的就寝情况进行询问。在英国,早茶具有重要地位,为了方便喝早茶,英国人发明了专门的饮茶工具,即茶婆子。

1.2英式上午茶

英式上午茶是英国人的一种饮茶习惯,这一饮茶习惯并不为人所知,又被称之为“公休茶”。时间约为20分钟。在上午11点的时候,无论是贵族还是上班人员都会休息一会,喝一杯茶,是工作间隙的一种调剂方式,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上午茶最简单。

1.3英式下午茶

英式下午茶是英国茶文化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茶文化的主要载体。这主要是因为没有茶叶种植的英国人民,积极发散思维,利用贸易,对饮茶方式进行创造,英国茶文化就是凭借英式下午茶享誉世界,同时,也是英国人典雅生活的一种代表。在英国,正式的下午茶最为讲究,内容极为丰富。首先,主人要选择家中或是茶室中最好的房间作为饮茶聚会的场所,对茶具、茶叶的选择有要求,不仅要精致,还要高档,同时,对所上的点心,选择一个三层的瓷盘盛放点心,第一层一般为三明治、手工饼干;第二层是英国传统的松饼、果酱、奶油;第三层则是时令水果、美味小蛋糕等。食用过程也有一定的规定,一般从下向上的顺序进行。

1.4英式晚茶

有学者认为英式晚茶也是下午茶的一种,但是按严格意义划分,主要是按照时间的不同进行。晚茶一般在下午6点左右开始,也可以将晚茶与晚饭合并到一起,更具有平民化色彩。在这一饮茶过程中,对内容以及形式没有过多要求。

2英国茶文化的影响

2.1对英国生活方式的影响

在茶文化几百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其饮茶方式发生多次变换:刚开始,英国民众将茶叶作为来自东方的一种药材进行使用;其次,英国皇室开始接受饮茶,并融入到饮食文化中;再次,由于由上而下的推广方式,饮茶逐渐成为中产阶级高雅的代名词;最后,随着其饮茶习惯的改变以及文化的发展,茶已经成为人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16世纪早期,人们沉溺在咖啡、啤酒中,虽然部分大陆国家已有饮茶消费,但是并未引起重视。在17世纪,英国人将茶叶作为一种药材在本国使用,有人开始意识到东方茶叶的多重用途。直到1662年,皇室对饮茶开始推崇,并逐渐演变为一种宫廷礼仪。尤其是1685年,英国的光荣革命之后,新女王正式将茶叶带入到英国。皇室人员开始推崇饮茶活动,相应的贵族人们开始纷纷效仿,家庭式的茶会逐渐成为当时最流行的社交礼仪,同时,茶会也是地位的象征。在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初期,英国本土的咖啡室开始贩卖茶饮料,“汤姆式咖啡屋”的成立,更是进一步推动饮茶活动的普及。由于这一咖啡屋的茶饮价格合理,口感佳,环境优雅,人们不仅可以在咖啡屋中饮茶聊天,还可以进行会客、演讲以及看杂志等娱乐活动。随着这一消费方式的流行,英国的咖啡室数量不断增加,由于皇室担心人们聚众闹事,在1675年,曾一度颁令禁止咖啡室的开放。但是,由于英国皇室也饮茶,加之欧洲与亚洲的贸易交易开始发展,咖啡室又开始兴起。在18世界初,茶叶逐渐取代咖啡的位置,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在英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女性力量不可忽视。女性是家庭消费最为有力的支撑,饮茶活动之所以快速走进英国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女性的推广。到了18世纪,随着茶叶贸易的发展以及茶价的降低,女性开始推崇饮茶活动。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国饮茶活动开始转变,单纯的家庭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商业性的饮茶场所———茶室开始出现。到了20世纪,茶叶在英国的地位已经不可撼动,英国还成立了茶业联盟,认为茶叶不仅仅可以作为一种休闲活动,同时茶叶中具有对人体有利的物质———黄酮素,还可以作为一种保健饮品,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

2.2对英国绅士风度的影响

英国人最典型的形象就是具有绅士风度,在以男性地位为主导的社会中,绅士风度的体现主要表现在男性的行为举止、文明仪态以及对女性的尊重等方面。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公平合理的竞争原则;二是理性主义原则;三是强烈的国家荣誉感以及高度的自尊意识。从绅士风度出现的时间看,出现于茶文化形成之后,并深受英国茶文化的影响。茶文化对英国绅士风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2.1对男性服饰的影响

在英国,茶文化具有较为严格的服饰要求。在维多利亚时期,男性出席茶会必须身着燕尾服、戴高帽,手持雨伞。即使是出席一般的社交活动,也要遵循一定的衣着规范。在英国,男性的衣服总是干净、整洁的,手缝西装是有格调绅士的象征。在这一时期,对于男性服装的颜色也有所要求,例如,西装外套颜色一般为暗色系,而衬衫则需要鲜艳一些。对于服饰的用材有一定要求,例如,夏天一般使用亚麻布,冬天则选择纯羊毛材质。除此之外,配件也有一定的要求。

2.2.2对男方式的影响

在饮茶活动中,英国人具有严格的社交礼仪,男士除了服饰要符合相应的规定,同时,还要做到行为大方稳重,物品要轻拿轻放,保持茶室的安静。对于身边的女性要保持绅士风度,主动为女。因此,在绅士风度形成的过程中,极大受到了茶文化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茶会等场合。同时,这一影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较为常见。在实际生活中,男性重视生活细节、温文尔雅。除此之外,男性还要保持礼貌、谦虚的风度,在保持自身尊严的同时能够体谅周围的人群。

2.2.3对男性价值观的影响

以上行为规范或多或少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英国社会的精神价值观与历史发展的轨迹不尽相同,人们开始追逐饮茶这一高雅生活方式。随着英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发展,人们开始追逐上流人士的风尚,尤其是对饮茶活动的追捧。在饮茶过程中,人们享受到贵族化的生活情趣,快节奏的工业化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为享受型生活。虽然说绅士风度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与固步自封的特点,但是其强烈的个人主义精神在英国的发展过程中依旧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2.4对男性性别观念的影响

在英国茶文化发展的早期,最主要的体现是纯粹的男性特色,因为,在那一时期,女性是禁止进入咖啡馆。随着饮茶生活习惯的改变,饮茶活动逐渐家庭化、社会化。女性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例如,在维多利亚时期,在饮茶活动中,女性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不管是进行公共饮茶活动,还是进行家庭饮茶活动都需要女性为主导。因此,部分学者将英国茶文化称之为“淑女茶文化”。在这一饮茶活动中,男性所起到的多为礼貌参与。这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茶文化直接体现出对女性的尊重。

2.3对英国民族精神的影响

英国的茶文化来源于东方,但是在接受与融合过程中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将饮茶纳入到日常生活中的过程中,英国人进行了集体茶会、茶舞等休闲娱乐方式的开发,丰富自身生活。通过具体分析发现,英国茶文化主要是以个人、集体为单位,进一步体现出英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同时也表现出英国“以个人为中心、保持独立”的民族精神特征。在英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规则与传统,在进行高雅品质体现的同时,更体现出一个人的内涵,这些表现进一步体现出英国的民族精神,即保守、认真以及追求体面。除此之外,这一民族精神还体现在茶文化的实用性。与东方茶文化不同,英国将饮茶逐渐融入到一日三餐过程中,并有固定时间与场所,不会随意进行茶会的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英国人务实的特性。在英国茶文化形成过程中,对民族精神影响还表现为近代女性解放思潮的涌现。在此过程中,女性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皇室女王对饮茶活动的推广,到下午茶的发明,一直到19世纪在茶会中女性地位的不可撼动,茶文化体现出女性的绝对主导地位。在维多利亚时期,在饮茶活动中,女性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不管是进行公共饮茶活动,还是进行家庭饮茶活动都需要女性来主导,而男性所起到的多为礼貌参与。

3结语

英国茶文化扎根于英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因此,形成于东方不同的饮茶文化,在英国,茶文化缺乏农业国家的影响,更多体现出资本主义国家的内容,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茶文化的内涵以及内容也存在不同的变化。从其影响方面来说,对英国社会及民族精神影响较大,因此对英国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叶盛珺.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华茶文化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J].茶叶,2015(4):223-226.

[2]姚驰.基于中英茶文化差异解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福建茶叶,2016(3):275-276.

[3]徐常利.解析中西方茶文化的内涵及生态翻译研究[J].福建茶叶,2016(7):298-299.

[4]苏花青.英国茶文化及其影响分析[J].福建茶叶,2016(8):385-386.

[5]《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出版[J].农业考古,2011(2):46.

[6]乐素娜.中国茶文化在东西交流中的影响———以英国茶文化为例[J].茶叶,2011(2):121-122+126.

[7]赵宇.红茶文化及其在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体现[J].福建茶叶,2016(9):388-389.

茶文化的地位范文第3篇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农业经济;全域旅游;关系

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农业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农村自然禀赋优势,并在产业化发展模式下建构起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这样就与传统的工业反哺农业不同了。另外,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实现离土不离乡的就业形态,也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所要关注的问题。因此,根据笔者所在区域的自然禀赋优势,这里将茶文化旅游导入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出发,将茶文化导入到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有助于将周边农户的家庭经济也纳入到区域旅游经济范畴,这样就使得在充分调动区域各项要素的情形下,有效地提升当地农户的经济福祉,进而也就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相一致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纲,也使得具有生态旅游属性的茶文化旅游应得到业界的足够重视。

1农业经济发展内在要求

就本文的主题而言,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4点:

1.1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可持续发展包括这样几个要点:第一,农业经济在发展中不应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并在对资源的利用上应追求可持续、可再生。第二,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应考虑到代际之间对资源的需求,从而应节约使用各类资源。第三,在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时,应关注该产业的区域植根性问题。可见,目前诸多农村地区所发展的采矿业、水泥业从经营形态上来看,其就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

1.2强调产业的关联性

与“行业”这一概念不同,“产业”是指相互关联行业所形成的集合。因此,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待产业的关联性,它应在纵向和横向能覆盖更多的行业。从微观层面来看,由于所覆盖的行业较多,所以主导产业在发展中所惠及的企业、人群也就越多。不难理解,发展农业经济的最终目标在于提升农户的经济福祉,也在于破解长期以来,二元经济结构所造成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态势。因此,强调产业的关联性便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

1.3发挥自然禀赋优势

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需要充分发挥当地自然禀赋优势。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在于:第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缺乏资金资源,且在资本的逐利性驱使下,向金融机构融资也将面临高昂的交易成本。第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所拥有生态资源,正是与城市环境相区别的自然优势,这也就在区域差异性的基础上产生了商机。事实表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经济发展模式,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则导向。从而,部分农村地区将茶文化导入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之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1.4行业进入门槛较低

前面已经指出,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应惠及周边农户,使得农户的劳动力资源和家庭经济能纳入到整个农业经济系统之中。那么这时就需要注意,应考虑行业的进入门槛。这里的进入门槛包括:资金的进入门槛、人力资本的进入门槛。不难理解,这两样对于农户而言都是稀缺和不足的。

2二者的关系分析

结合以上的论述中,茶文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分析。

2.1茶文化旅游构成农业经济新常态

我国农业经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模仿城市经济形态的现象,即在农业产业化模式下,大力推进“农户+企业”模式,这种模式在逻辑上似乎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但从实践效果来看,则经常出现企业将市场风险转嫁给农户,以及农户被企业所“绑架”而无法直面市场需求。茶文化旅游导入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之中,就能使周边农户直接与旅游市场对接,并将家庭旅游服务业与茶文化旅游项目进行融合,从而就改变了传统发展模式下的市场弱势地位。

2.2茶文化旅游可作为主导产业类型

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考虑它的产业关联度,以及可持续程度。茶文化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类文化系统。其中,显性文化系统又包含:茶叶种植、茶叶生产、茶叶消费,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茶道、功夫茶、盖碗茶等元素。隐性文化则较为晦涩,其主要涉及到精神层面的元素。但无论是怎样的文化系统,它都使得茶文化旅游能覆盖大量的行业,并使各个行业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就满足了主导产业选择的核心要求。在全域旅游项目开发下,茶文化旅游具有天然的优势。

2.3茶文化旅游促使经济发展可持续

无论是显性文化还是隐性文化,茶文化都具有可再生、绿色、共生等可持续特征,所以茶文化旅游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质。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建立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当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是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必然选择。茶文化旅游通过全产业链的全域开发,便能较好的实现以上三大效益目标。特别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以及传统乡镇企业在发展面临资金和技术瓶颈时,茶文化旅游的优势就更为明显了。

2.4茶文化旅游带动农户的家庭经济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若要提升农户的经济福祉,则需要为农户创建出可持续的增收途径,而不仅是通过雇佣农民来使他们获得工资收入。不难发现,茶文化旅游与全域旅游的要求相适应,从而就能将农户的家庭经济纳入到旅游经济系统之中,最终为农户提供“当家作主”的增收模式。根据笔者的调研可知,在茶文化旅游项目的推动下,当地农户开办农家乐项目全面收入达到了10万元以上。由此可见,若是做工是难以达到这一收入水平的。

2.5茶文化旅游与自然环境形成共生

茶文化旅游项目并不是在任何农村地区都能设立和开展的,它一定需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共生。这就意味着,茶文化旅游项目具有较强的区域差异性,而这符合旅游项目开发的要求。

3茶文化旅游导入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上文所述,茶文化导入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构建:

3.1明确茶文化旅游所处的地位

各地根据自然禀赋优势确定导入茶文化旅游,那么这就需要明确茶文化旅游所处的地位。即,是作为主导产业来给予培育,还是作为一个子项目来给予开发。对此,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从茶叶生长的自然属性来看,其一般存在于高寒和高山地区,这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着区域条件的限制,以及资金瓶颈的限制。因此,笔者建议:可以将茶文化旅游作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来培育,进而打造出专业化的全域旅游特色。

3.2设计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内容

茶文化旅游项目内容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游客的需求偏好,根据调研可知,域外游客前来旅游的目的在于休闲、拓展视野、放松身心。那么在项目内容设计上,则可以在全产业链的基础上来实施。如,将茶叶种植纳入到生态观赏茶园的项目打造之中。再如,将茶叶生产纳入到游客个人体验之中。沿着产业链条向下仍可以打造出诸多旅游项目。在项目的打造中需要关注的便是,应重视将周边的民俗、民风融入到旅游项目中来展示给游客。

3.3科学规划当地自然资源投入

茶文化旅游主要以显性成分展示给游客,所以这里需要规划和整合当地的自然资源,而规划的重点便是生态观赏茶园项目。由于,在未打造茶文化旅游项目时,茶园尽管在布局上形成连片发展的格局,但从产权的角度都归属于不同的农户所有。因此,为了使得生态茶园的规模符合观赏的要求,当地村社应在市场经济原则下将这些自然资源整合起来,作为整体来向游人开放。再者,对于山地景区也需要纳入到规划范畴之内。

3.4统筹安排周边农户旅游培训

将周边农户的家庭经济纳入到茶文化旅游之中,成为了当地发展农业经济的特色。但作为一个规范的旅游项目,在全域范围内也需要遵循相应的旅游服务标准。因此,这里需要统筹安排周边农户进行旅游培训。培训的内容需要根据农户家庭经济的类型来确定,如针对农家乐类型的农户则需要对他们进行食品安全保障方面的培训;针对开办茶社的农户,则需要向他们进行服务意识方面的培训。可见,这是将家庭经济纳入其中的重要环节。

3.5建立高效旅游市场监管机制

本文在全域旅游范畴来看待茶文化旅游的导入问题,那么就需要当地政府建立高效的旅游市场监管机制。监管的重点在于:(1)旅游服务价格;(2)旅游食品安全;(3)旅游服务欺诈;(4)接受游客的投诉。总之,这将保障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健康和稳定。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在发展农业经济时需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禀赋条件,并结合当地的比较优势来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产业,这样才能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4小结

根据笔者所在区域的自然禀赋优势,这里将茶文化旅游导入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出发,将茶文化导入到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有助于将周边农户的家庭经济也纳入到区域旅游经济范畴。本文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茶文化旅游构成农业经济新常态、茶文化旅游可作为主导产业类型、茶文化旅游促使经济发展可持续、茶文化旅游带动农户的家庭经济、茶文化旅游与自然环境形成共生。具体的实施措施为:明确茶文化旅游所处的地位、设计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内容、科学规划当地自然资源投入、统筹安排周边农户旅游培训、建立高效旅游市场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1]杨红.巴蜀茶文化的民俗价值与旅游经济结合的探讨[J].消费导刊,2015(7):225-226.

[2]张晓峰.新媒体背景下的茶旅游经济发展策略[J].福建茶叶,2015(5):42-44.

[3]乔秋敏.体验经济时代下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9):5466-5467.

[4]鲍宁.公共空间与城市文化产业旅游———以北京茶文化旅游发展为例[J].中国市场,2013(4):40-45.

茶文化的地位范文第4篇

关键词:紫砂壶;上善若水;厚德载物;道德经;老子;茶

1 前言

上善若水,浮生如茶。聚蚊金谷任荤膻,煮茶留人也自贤。三百小团阳羡月,寻常新汲惠山泉。星飞白石童敲火,烟出青林鹤上天。午梦觉来肠欲沸,松风吹响竹炉边。出自元末明初学者谢应芳《寄题无锡钱仲毅煮茗轩》。

紫砂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陶瓷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自古是茶的故乡,所以中国人爱茶、做茶、品茶形成多姿多彩的茶文化。俗语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深入人们的生活,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剡录》说茶是“水石之灵”,水是滋养万物之灵。饮茶品茗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大雅趣,于是乎有了这样的说法“香茗居其中,壶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壶需要水的养润,方能越显其润泽。一代茶圣陆羽曾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由此可见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壶,乃茶与水相遇的天地。从茶文化衍生而来的紫砂壶,是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成为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有茶文化的发展就难有紫砂今日之盛,所以说茶文化带动了紫砂壶艺术的发展。

2 解析“上善若水”壶的创作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好水、好壶方能泡出好茶。人透过茶跟水产生清净的连结,水也会透过人心转换。上善若水,无为境界。做人最高的德行是像水一样,柔韧,包容,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做人也像水一样柔能克刚,随圆就方。水利万物而不争,其实就是一种无为的境界。

水是生命之源,古人对水的品格一直十分推崇。上善若水任方圆,厚德载物揽万象。通俗地说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以水入壶,意境尤为深远,自古以水之性表达壶意者有之。

从此壶可窥《上善若水》之深意,整个壶型作水滴状,器形饱满圆润,整个壶体浑然一体。远观此壶壶底不见平整,却平衡自如,也是造型之奇巧。壶把大气粗犷。壶嘴与壶身连为一体,自壶身上吐出。壶盖与壶体液形成一体,壶钮圆而润泽。壶身上有筋纹形的棱线,条条竖直包围壶体,壶上肩部位置有水波纹路凸出,形成一圈环绕壶体。壶体底部可看见有波浪凸刻环绕,线条简练,水波浪花走线圆滑。仿佛看见,大海波涛汹涌,浪花飞舞,辽阔,呼啸而来。整壶以水为寓,突出主题。

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人若水之德,安于卑下,心若浮沉,语诚貌真,条理清晰,与万物无争,没有苛求亦没有烦恼。人生若茶,水注入杯中,茶叶浮了又沉,沉了又浮,沉沉浮浮,必然飘散茶香。世间芸芸众生,不经风雨的人就如温水沏茶平平无奇,过着平静祥和的生活,而饱经风霜的人就似沸水沏茶,在岁月中载浮载沉,遂闻见芳香。是浮与沉皆在心,清心是平淡才是真;平常心知足常为乐,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心即净心,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智慧心,即自然,和谐。禅心即一杯茶,一掊土,且为乐,谓清静寂定的心境。道心,即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茶文化的地位范文第5篇

老实说,早几年是很少有人知道径山茶及其悠久文化的;即便说到浙江,大多数人也只知龙井而不知其他为何物也,龙井文化似乎便是全部浙省茶文化。这些年,这个局狭错误的成见得以突破了:人们不仅知道除单一龙井而外,还有另外为数多众的名茶文化,而且知道它们被涵括的其间,更有远甚积深的历史、人文、社会、经济等繁多遗存。由此,人们获得了关于该省茶文化校正的认识。这个误解之能校正,我以为一大批茶文化工作者卓有成效的工作,是要因之一。径山茶文化被重新认识,亦得益于此。

径山所属余杭的赵大川先生,数十年如一日,披肝沥胆,挚着于径山及其茶文化的研究,《图考》一书,便是他在这一领域的最新贡献。

那么,作为中华茶文化一脉的径山茶文化,究竟有它怎样的独特之处呢?《图考》这部专著,较好地给出了人们所关心或应该把握的答案。它以时间的上溯盛唐、下迄当代的大跨度,以史料的丰富、繁驳,全面系统地论证径山茶与其文化的发端、蕃衍、流播的相依相存、兴衰互见,使人们通过此一支脉的认知,感受出中华茶文化主流的浩大厚重。

有关径山茶文化的特色,我以为专著至少在如下三点上作了标示:

其一,以径山之实例,印证了中华茶文化演进其间“茶禅一体”的紧密关系。我们知道,中华茶文化的兴起与传播,首推禅宗。径山也不例外。径山虽非名山,径山寺却因历代高僧辈出位列名刹。《图考》告诉我们,此地与茶结缘,自径山寺开山祖师法钦禅师始起;径山茶还是其亲手栽种传承至今的。《图考》辑录的大量史载图文,无一不在对古代径山寺兴废考辨的同时,又揭示出其对径山茶兴衰存在的莫大关联,反映出“茶禅一体、茶禅一味”相生互融、紧密依存的历史真实。由此,加深了人们对茶禅关系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中地位与作用的理解、认同。

其二,通过对陆羽众多遗存的发掘展示,表现出该茶文化悠远深厚的纯正底蕴。但陆羽在余杭活动的认识,由于史料的缺乏,虽研究家们有大致的轮廊,但其间许多认识尚无法明晰,《陆文学自传》的寥寥数字,令人无从得窥其全。现在《图考》以山岭、河流、村庄等众多地名,以读书或著作其地等较多的考校、研究,尽力破译陆羽当时的活动范围及其内容,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丰富了人们对该地茶文化历史内涵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