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基础知识

传统文化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文化基础知识

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课程文化 矛盾 冲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in Curriculum Culture Construction

SHI Dingding

(School of Education,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Abstract In the transformed period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in China, as the conflict in multicultural and value orientation, the curriculum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China face unprecedented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From the view of the diversity of our country's course culture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in the value orientation, meanwhile review and reflect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urriculum in China.

Key words curriculum culture; contradiction; conflict

0 引言

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在大量引介国外课程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对国内的课程研究进行了反思,这一切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课程研究的进步。但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渗透与价值观念的冲突、交流,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和问题。本文从多元文化的视野中,对我国课程文化建设所面临的价值取向矛盾与冲突进行分析,对我国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探讨与思考。

1 课程文化的涵义

我国学者对于“课程文化”这一概念给予了不同的定义,如学者裴娣娜认为:课程文化是指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①郑金洲认为:课程文化包括课程体现一定的社会群体的文化和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②而笔者认为,课程文化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一切经验的过程,是学校师生间互动的产物。

2 我国课程文化建设中的矛盾与冲突

2.1 是以促进社会发展为根本,还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

个人本位的课程观认为,我国课程文化建设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社会本位的课程观认为,我国课程文化建设是以促进社会发展为根本,个人应该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的发展,把社会的价值加诸个人身上。笔者在对个人本位价值和社会本位价值选择时,克服二者的局限,超越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本位。理想的课程发展应创造适合学生的发展的教育,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与新课程改革的主旨一致。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要满足每个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与能力。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与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倡导发展性评价。③

2.2 是以掌握科学基础知识为主,还是使学生获得生活直接经验为主

掌握基础知识的价值取向认为课程是为了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学生的学习应该以间接经验为主,而直接经验仅起辅助作用。也就是说教科书中的科学基础知识—间接经验可以替代学生的直接经验,忽视学生直接经验的教育价值. 新课程实施强调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经验,关注学生经验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跟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④因此,需促进直接经验与科学基础知识的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交融。教学应该成为师生沟通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中介过程,构建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促进的关系。

2.3 是以群体发展为主,还是以个体发展为主

中国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向来是重群体发展而轻个体发展,强调的是个体对群体的服从。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取向是不重视个人的发展,对于个人的价值没有给予应有的肯定。但课程文化建设应肯定个人的价值,重视个体的发展,新课程指出: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

2.4 是强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是强调批判和超越甚至摈弃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积淀,是前人生存活动的结果和智慧的结晶。⑤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我们在继承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同时还需不断借鉴和吸取异国的先进文化。但是,当我们引入西方的课程以后,盲目的追随、模仿异国文化这种现象随处可见。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客观、宽容的对待异国文化,汲取异国的先进文化,达到两种文化的融合。

2.5 是强调国际化,还是强调本土化

我们需要打破狭隘的理解本土化与国际化的二元对立思维,本土化并不是排外,国际化也不是排内。这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我们要超越本土化或国际化二选一的二元对立思维,而是兼容。要想达到共赢,必须认清国际化与本土化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首先,要想走向国际化,必须立于本土, 只有本土化了的东西才能走向国际化。而本土化就是立于本土实践问题,以解决本土实践问题为目标,这就要求课程理论者要有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敢于从实践中寻求自我理论突破口,构建自我理论体系,形成自我理论品质;但同时也要兼容并包,对于国外先进理论仍然要加以关注和研究,借鉴和反思。 特别要对国际共同关注的课题加以研究,与各国课程研究人员开展交流与合作,也可以借此促进本国课程理论研究的发展。

3 总结

我国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转型时期多元文化与价值取向的冲突,使我国课程文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矛盾与冲突。对于课程文化建设,需要我们以一个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宽广的胸怀来正视我国课程文化建设中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为推进我国课程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注释

① 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4).

②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88.

③ 靳玉乐,张家军:国外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特点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0(4).

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那么,当前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实现创造力的培养呢?笔者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消除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由于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所以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淀很深厚。我们的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有许多精华,不但过去有用,今天有用,将来也还有用。但必须看到,它也有不少消极因素,这些因素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它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表现是忽视了创造力的培养,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和封闭性教学模式、僵化的思维模式。反映在阅读上,突出地体现为“解经”:反映在写作上,突出地体现为“宗经”。这种僵化观念和方法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仍占据统治地位:文本理解上的贴标签化;理解依据上的唯教参是遵化;课堂结构上的刻板程式化;教学方法上的填鸭灌输化;作文内容上的瞎编抄袭化;作文形式上的陈腐八股化。这样的教学结果,不只是学生语文能力低而已,更为有害的是它造就出大量“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谨小慎微、墨守成规、俯首贴耳、唯命是从”的人,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其身上荡然无存。所以,语文教学要体现出创造力的培养,首先得消除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二、教师要走出“传授式”和“应试式”教学观的误区

创造力培养能否在语文教学中得以体现,首先取决于语文教师是否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观。教学观左右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评价的标准等。由于受传统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干扰,从整体上看,当前语文教师的教学观还很不适应创造力培养教育的要求,其占主流的教学观有两种:一是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传授知识的传授式教学观,二是认为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是教师最主要任务的应试式教学观。这两种教学观使大量的语文教师不敢把课文当作例子,而只能做课文的奴隶;无法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没有把学生会学当作教学追求的目标,而把会考试作为终极目标。这样的教学观所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当然是保守封闭的,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那么什么是创造力培养教育所需要的教学观呢?这就是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激励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学的主要方面,以帮助学生具备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教学的本质内涵,以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有了这样的教学观,在教学中才能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才能使师生的创造力都得到发挥和发展。

三、处理好创造力培养与语文基础建立的关系

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线索,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面向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通过开设这门课程,可以提升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传统文化课程的教育功能表现为: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国情教育,人文精神培育,思想道德教育。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展了一系列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实践:优化课程内容、推行多样化考核方式、构建立体课程体系及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等;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认识,丰富课堂形式,融入地方元素等;建立有高职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要通过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体系和内在,使学生准确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自身修养。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性、深刻性、传承性和独特性等特点,可以从多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进行分解。本文期望结合高职教育特色,展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分析。

2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分析

2.1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要改变之前只将传统文化课作为现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补充模式,要将传统文化课程提升到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仅开设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主的理论课程,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选择其中某些内容深入讲授,开设更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西北大学在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中就形成了一套自己成熟的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哲学精神、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传统文化课程是民族性教育的直接体现。哈佛大学通过一系列的道德推理和社会分析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俄罗斯也将祖国史、俄语与言语文化作为大学的必修课程,这表明俄罗斯大学对本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课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原因就是“重科技轻人文”的影响,认为只有理工课程才能生产实际效益,人文课程没有实用价值。但是,我们发现,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2.2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两种结构模式构成:一是以基础课与专业课为主的“实质构成”;二是以必修课与选修课为主的“形式构成”。本文主要从专业课程体系的“形式构成”进行分析与探讨。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优化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可以设置专业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课程。高职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等特点,但是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与耐力,因此,结合高职教育对象等特点,可以设置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公共选修课,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本文在参考现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以中国传统文化必修课为主,以特色鲜明的选修课为辅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依据高职教育特色,应重点关注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

2.2.1专业必修课为主。

专业必修课是教育人才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保证,可以满足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比如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学生应该能够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及发展历程,儒、佛、道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宗教、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中国民俗文化等内容。无论是高等本科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必须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理论知识。尤其针对高职学生缺乏自学能力的特点,更要制定详实、系统的教学计划,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新颖的教学方法增强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兴趣。

2.2.2重视公共选修课建设。

公共选修课是为满足学生个人兴趣与爱好,促进学生个性需求发展而自主选择的课程。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比重,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课课程改革与优化的趋势。选修课是围绕专业必修课进行的有效延伸,可以扩展知识面,使学生深入掌握专业技能。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面对高职学生兴趣广泛的特点,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尤为重要。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应该重点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虽然选修课起着对专业课程的辅助作用,但是并不能随意设置,不能只追求课程的热点与新奇。高职院校学生容易对传统文化课程理论知识感到枯燥,发展特色鲜明的公共选修课尤为必要。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置符合本校特色的公共选修课课程内容。由此,高职院校设置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要求如下:①强调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内在联系。公共选修课的设置要符合专业教学总体目标,使学生能够在专业理论基础上,通过拓展新的知识内容,完善巩固专业知识。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在打造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主的基础上,开设了《文学欣赏》、《美学与艺术鉴赏》及《古代文学专题》等课程,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文学知识内涵与表现形式的融合。②选修课设置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地域是孕育传统文化的摇篮,不同的地域延续着不一样的文化传统。赣南师范学院结合当地地域特点,开设了“中央苏区文艺研究”“、客家音乐”及“客家民俗研究”等课程,实现了地方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传承。③选修课设置应该注重专业背景。高职院校一般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强调专业技能。比如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欠缺人文素养,针对这一现状,可以通过设置具有人文特色的公共选修课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本院工科背景,开设了《中西方文化比较》、《茶与茶文化》及《诗词之美》等课程。

3结语

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技术 设计理论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27-01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数字信息走入我们的生活,电脑成为时代的宠儿,传统的平面设计形式不断地被计算机软件设计颠覆,“来势之雄,势不可挡”,但是,同时计算机给现代平面设计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

1 学生们对计算机的热爱,转变了其对设计的学习理念,淡化了对设计基础知识的学习

年轻人先天就具备对新鲜事物有超强的领悟力。有许多学生在学习软件知识和设计知识之前,就会简单地使用PS,会给自己的生活照改变背景,会改变照片中服装的颜色,甚至会用软件简单地绘制一个画面,软件的强大给学生们带来了操作的乐趣,也让学生对平面设计的学习产生了误区,认为设计就是坐在计算机前操作软件,而忽略了设计知识的学习。

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有许多设计基础知识课程,像“图形设计基础”课、“设计色彩”课等这些课程都是要求学生手绘表现运用造型和色彩的能力,达到训练的目的。但是,有部分学生对学习“设计色彩”感到厌烦,认为在纸上涂色,PS的功能会比手绘更快、更匀。学生们没有认识到计算机是靠人脑支配的,它是被你操作的工具,它本身不具备设计能力。即使它们能帮助我们省掉很多麻烦,做出别的工具做不出来的效果,但是做出来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好的。任何一次的涂色、构图和造型都是你的设计,是你操作软件把你的设计更好地表现出来。而只有认真的学习设计理论知识,充分开阔思路,发挥想象,才能把设计理念与技术做到完美的结合。这一点,要求我们的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只有设计者本身具备了超强的设计能力,才能使计算机软件发挥更大的作用。

2 “电脑型”平面设计师的产生对学生主动学习设计知识的影响

时代进步,科技发展,软件给平面设计带来了推动力。首先表现在设计软件的功能很强大,具体表现在图像设计、图形设计、字体设计等几个方面,例如用来综合图形的处理、文字编排的Illustrator、CORELD RAW软件,Adobe公司著名的专门从事图像编辑、设计的PHOTOSHOP软件,还有很多软件,它们对平面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设计师可以用软件进行图文编辑,可以制作闪电字、浮雕字等特效字体,也可以把字分解、变形、拼凑,把传统平面设计中较为复杂的字体、字型、字轮廓、字间距等编辑都变得丰富和简单。其次,计算机软件提高了平面设计的速度和改变了方法。在平面设计领域,屏幕显示取代了设计媒介,纸、笔、颜料等实物,使设计变得抽象和虚拟了。设计语言的数字化、数据的存储于传输、网络的发达,这些都给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设计的周期缩短、空间的距离缩短甚至消失,把包豪斯提倡的“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升华了。

设计师大量使用软件进行设计,从而取代了传统平面设计领域的许多工作,如字样、插图、排版、印刷等,这样就产生一批“电脑型”平面设计师,他们也许是从传统平面设计领域走来,也许是纯绘画转型而来,甚至没有任何美术设计能力,凭借着软件的强大功能,充当了“平面设计师”的角色。笔者曾走进一个小型的设计店,看到一个“设计师”操作软件的熟练程度令人眼花缭乱,让我惊讶;经过询问得知他没有经过正规设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是经过计算机软件的培训而已,当有顾客来做东西时,他会按着顾客的要求从网站上下载相关的素材,照搬别人的设计理念“如法炮制”一个,一旦要自己动脑设计就会困惑背景用什么颜色,用怎样的图形,什么样的字体等一系列问题,大脑一片空白,还不如模仿别人来得快。

我想我们大部分学习平面设计的学生也会有这样的困惑。学生们过度地看重软件的学习,忽略了设计知识,忽略了设计理念,依赖软件,导致设计出来的作品程式化,有强烈的“机械”特征和“电脑”味。英国当代艺术研究中心新媒体部主任本杰明・韦尔认为:艺术作品首先需要提出艺术家的观念,然后再由技术提出巧妙和聪明的解决方法,将其完成。艺术作品与每个人的思维、创意有关,由观念驱使的创作是艺术创作,而仅仅是通过现代技术实现得到的创作不能称为艺术创作。一名合格的设计师应该热爱生活,感受自然界万物的形态、色彩、结构,把自己设计专业的知识和计算机软件技能合理的协调,让软件成为表现自己的设计理念的一个工具,而不要成为一个软件的简单的操纵者。

3 现代平面设计的教与学

现代设计离不开计算机软件,所有设计专业都建立了计算机教学机房,学生们开始了软件的学习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们不要过分依赖计算机软件,不要相信计算机万能,让学生明白是人脑控制着计算机,一切设计理念、创意是由人脑想出来的,计算机不能带来创意。传统的设计教学才是设计思维形成的支柱。在传统的设计课程中,学生们用的是纸、笔和颜色,虽然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们是设计的主体,经过这些训练,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素质、形象思维和色彩感觉等,使学生们将感觉、激情和创意利用计算机表现出来,使设计作品更具人性化、个性化,而不拘泥于软件提供的基本功能,达到人机对话。

另外,由于计算机软件更新过快,不断有新的软件升级,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软件应用能力,适应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才能与学生更好地沟通。在科学与技术面前,教师与学生是互相学习,教学相长。其次,当下的许多的设计作品,过于单调和冷漠,现代的设计师过于在意表现形式和视觉效果,忽视了设计思想、情感表现和文化内涵。文化是设计的灵魂,设计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在现代设计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在设计作品中有创意表现。然而,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孕育了丰富而璀璨的传统文化,这正是设计的源泉。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是我们学习的典范,由他设计的中国人民银行的标志就体现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情调,它是将古钱与“中”字结合,把“中”字作为基本形,借用古钱的中间方孔,寓意天方地圆经济为本,给人的感觉简洁、易识别,体现了中国资本、银行服务和现代国家化的主题。作为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与设计相融合,更自如的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以增强设计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让设计作品既不失传统又能符合现代生活品味,使带有“中国味”的设计的风格和特色更加突出。

现代平面设计的教与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享受计算机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作为教师和学生的任务也越来越重。教师在艺术创意、传媒更新、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上要不断地适应和发展;作为学生要努力学习设计理论知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以致用,使中国的设计水平走在世界的前列。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和人格发展

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英语既具有工具性特点,还兼具人文性特点。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英语教学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英语学科的人文性教育。基于方法层面去分析,采取中西并重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助于学生学习动力的维持。基于内涵层面去分析,在英语课堂上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在中西文化对比中得到进一步锤炼,而且这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一直到今天仍然备受世人推崇,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如“辩证”“中庸”等,这些思想是健康情感、健全人格的必需要素。就如今社会发展情况来看,人心脆弱、物质风靡、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要借助于东方文化。所以,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有必要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二)有助于中西方沟通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缓解

就目前高中英语教学情况来看,在中西方沟通过程中,“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现象普遍存在。简单点说,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用英语与他人顺利交流,这是一个双向性的互动过程。然而,如今的高中学生很少能够运用英语知识与他人交流,大多数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学习尤其是口语方面的学习仅仅局限于让对方理解自己的意思。换言之,大多数学生只需要西方人能够理解自己所说的话或者自己理解对方的话即可,很少与对方进行深入交流。所以,在生活中普遍见到高中学生与外国人交流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寒暄、天气的描述等方面,难以深入下去。如果英语教师能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从根本上对这种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进行消除或缓解,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和交流。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对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英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学习生词,然后逐段地分析英语语法并讲解文章的内容,最后再进行简单的总结。从整体上来说,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机械化,教学重点在英语词汇和语法上,没有体现出文化价值。所以,很多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这对学生阅读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会造成一定的阻碍。为了改善这一局面,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在习得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基础上还能充分感受到文化魅力。英语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教育专家从诸多文章中层层筛选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经典性。英语教师要对其进行充分运用,以此作为载体进行文化渗透。例如,在讲解“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这篇文章的时候,英语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中国的各种传统节日,如Spring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Festival等,让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又如,在讲解“Body language”这篇课文的时候,英语教师可以见缝插针地给学生讲解中国礼仪,深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这对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渗透

除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也是英语教学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学难点。如何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是诸多高中英语教师致力研究的课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英语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另外一方面,还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更重要的是,在写作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打破学生的西方文化思维定势,可以将英语的工具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当然,这里提倡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就排斥西方文化。相反,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吸收西方外来文化,但同时也要对自身的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就笔者教学经验而言,英语教师可以在句式练习的时候尽可能多地带领学生翻译一些有关于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句子,一方面深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养成在英语作文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写作意识。除此之外,英语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写作任务,尽量基于中西方文化对比设置写作主题,诸如“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New Yearand western New Year”这类题目。这样既能唤醒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感悟,还有利于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渗透

实际应用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英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英语口语教学。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同样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以此丰富教学内容,还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例如,英语教师可以将《负荆请罪》《弟子规》《三字经》中的经典、优秀的传统文化故事转换成教学资源,让学生以英语课本剧的形式展现出来,以此深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除此之外,英语教师还可以在每天上课之前利用3分钟或者5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做“热身运动”。比如,用英语诵读古诗名篇、介绍中国的名胜古迹,让学生轮流上台表演。对于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教师要求学生用英语说一句成语或者谚语即可。这样既能营造良好的英语口语学习氛围,还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更有利于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从而达到一举三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