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毕业设计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毕业设计 评定指标 模糊数学 层次分析法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考察学生是否达到预定学习目标的重要考核指标。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全面掌握选题、开题、撰写论文的整个过程,为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奠定基础。同时,毕业设计也是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语言表达等全面的考察,也是对学生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系统回顾和总结。经历一学期的毕业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的能力,而且对学生的科学研究基本素养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针对本科生毕业设计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提高毕业设计的一些方法。
一、毕业设计的现状及问题
1.学生主动性不足
毕业设计不同于一般的课题教学,不进行考试,因此很多学生更本不用心对待。在前期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经历了课程设计等内容,他们对这种实践课程已经有了初步的不正确的认识(不用认真对待),对于毕业设计也是抱着这种心态。因此,进行毕业设计时,觉得随大流过去就行了,心思放在了找工作、考研复试等方面,主动性比较差。
2.毕业设计时间不能保障。
学校的招聘会定在3月中旬,很多学生忙于找工作,心思未放在毕业设计上,加之近年来的就业形势不好,很多同学要不时地出去找工作;找到工作的同学,需要去新单位实习;考研的同学需要准备研究生的面试。以上因素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3.存在抄袭现象
大多数本科生的毕业设计选题较为单一,同时高校的扩招造成毕业生人数较多,相应的每个老师就要带10人以上的毕业生,从而导致老师对学生的监督不到位。部分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为了赶进度,直接将其他学生的毕业设计作为模板“照猫画虎”。
4.教师指导时间有限
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导致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教师严重短缺。有些指导教师要指导将近二十名学生,再加上教学、科研任务较重,很多教师都没有足够的精力指导毕业设计,这些都影响着毕业设计的质量。
5.考核指标不合理
目前,大多数高校毕业设计的考核指标包含设计说明书、答辩两部分,设计说明书的差异不大,难易判定,只能通过答辩情况来断定,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毕业设计水平。因此,在答辩的过程中会存在教师提问的问题难度较难统一,答辩过程中,问题的重复率不能太高,所以有些问题会展开提问或增加深度,从而造成得那些毕业设计很积极,专业知识掌握的较好学生,遇到一些刁钻的问题,造成毕业答辩成绩不理想;而一些学生毕业设计不积极,专业知识一般,但是被提问的问题较简单,答辩成绩反而较好。与此同时,各答辩组的教师会存在着性格上的差异,有的过于严肃使学生紧张,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学生的心情和答辩的发挥。
二、改善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1.突出过程管理
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是指从学生选题、开题、撰写论文等直到毕业答辩的过程,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锻炼学生自身综合能力和素养等方面所采取的管理措施。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1)过程管理的中心是学生,重心是设计室,因此应建立健全的设计室管理制度。学生的毕业设计应在固定的教室进行,并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进行设计。每天对学生的考勤进行严格管理,并对学生的进度进行抽查,并将考勤、完成进度情况记入最后的毕业设计成绩。同时,学院教务办公室人员不定期抽查考勤情况,并配合学校进行中期阶段普查。对缺勤3次以上的学生进行警告,并将他们定为二次答辩人员,对于缺勤5次以上的学生取消其毕业设计资格。
(2)过程管理的负责人是指导教师,为了达到预定的毕业设计目标,应对指导教师的指导人数进行控制(10人以内)从而保证其充分的精力。尤其是毕业设计初期,必须对学生的方案设计进行严格把关,为保证学生毕业设计顺利进行保驾护航。在后面的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对毕业设计进行阶段性的规划,制定每周的设计计划,并定期检查学生的阶段性成果。
2.建立合理的答辩考核体系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是一个多因素综合评价问题,建立合理的答辩考核体系,可更准确的表达学生的答辩情况。因此,采用模糊评价法能避免评价过程中主观性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根据模糊数学原理,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建立毕业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进行模糊评判的主要步骤如下 (以一级指标为例):
(1)确定评价指标集,U={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答辩成绩};
(2)建立评价尺度集,V={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根据表1中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并运用公式(1)和(2)求得相应的隶属度向量,并根据公式(3)确定最终的隶属度等级。因此,按照上述评分体系,计算可得xx同学最终答辩成绩为90.4分,优。通过实例表明,该评价体系的评判过程更为详细,使得交界处有争议的评判结果更为精确、合理。
三、结论
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系统训练和考察过程。影响毕业设计最终成绩的因素比较多,有针对性地进行过程管理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同时,建立合理的答辩考核体系可更真实的反应学生毕业设计成绩,并调动学生认真进行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孙文彬.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6,(5):85-87.
[2]卢红琴,李雪红,叶燕华,等.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实践探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Sup.):251-252.
[3]杨雪华,杨姝,蒋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4(1):141-143.
[4]丁军霞,常建梅,冯怀平.提高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教师观点,2012.149-150.
[5]王英浩.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答辩成绩评定标准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Sup.):38-39.
设计环节方面
设计环节有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各课程设计环节,虽然已全面采用AutoCAD软件,但AutoCAD软件的应用仅体现在提高绘制二维工程图的效率上,设计方法仍然遵循教材的传统设计。
在毕业设计环节,近两年已有教师引导学生应用三维软件SolidWorks等进行毕业设计,在三维建模及转换二维工程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但如何有效地将三维CAD/CAE技术导入毕业设计,建立设计分析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是我院车辆专业教师亟待解决的课题。
CAD/CAE技术引入毕业设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值技术和机械设计的相互渗透与结合,产生了CAD/CAE技术即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工程,它包括二维绘图设计、三维几何造型设计、虚拟样机仿真模拟、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等内容,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已广泛应用在社会各行业的产品设计与计算分析中,且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维绘图设计是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目前教学的重心。然而,随着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汽车产品外观设计、复杂曲面设计、车辆复杂的零部件装配干涉检查、汽车运动仿真和力学仿真是二维CAD绘图难以做到的,因此具备一定三维CAD设计能力的毕业生会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青睐。由笔者指导的2007、2008届其中的三位学生因毕业设计中较好地掌握了三维UG软件的应用而分别被宇通、一汽红塔和沈飞优先录用。作为将来专业的汽车设计人员掌握现代化的CAD/CAE设计分析一体化的知识和应用技能十分必要。由于工程技术学院车辆工程专业在CAD/CAE教学上的滞后,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之前,对三维CAD造型设计及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的认识与应用几乎是空白。因此,将CAD/CAE技术导入毕业设计这一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十分紧迫。
毕业设计质量优化实例分析
以车辆典型零部件驱动桥桥壳的工程设计实例,分析了引入CAD/CAE技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基于CAD/CAE技术的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题目类型一般可分为虚拟类型、科研类型及生产实践类型。虚拟型题目主要以完成教学训练为目的,通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实现教师设定的设计目标。这类选题多是在前期各专业课课程设计基础上的提高与升华。就工程技术学院教学现状,CAD/CAE技术在这类题目的应用空间相对较小,主要应用于零件图、装配图的绘制。
科研型题目一般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的子课题,这类题目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
CAD/CAE技术在这类题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但鉴于目前我院的相关科研项目较少及学生自身能力有限,CAD/CAE技术在此类题目中的作用发挥有限。
生产实践型题目来源于工厂生产实际,对培养学生确立科学的设计思想和树立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大有裨益。CAD/CAE技术可最大化地导入此类题目的设计中,很好地满足工程技术学院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例如笔者指导的2007级车辆工程专业六位学生以云南某机械厂《进口铲运机关键部件的国产化改代》项目为课题来源,在原设计国产化后发现,运用传统设计计算较安全的桥壳却在实际工作中不时发生断裂,通过引入CAD/CAE技术,可揭示桥壳应力的真实变化规律,据此进行桥壳的改进设计,解决了工程实际问题。这类具有明显工程背景的题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工程实践环节,还使学生获取了新知识、新思想以及新的设计技能,向企业所需的工程技术人员靠近。
(二)CAD/CAE设计软件的分层次应用CAD/CAE设计软件很多,笔者结合学生的能力、毕业设计时间、面向企业的工作预期等因素,要求学生二维设计软件精通AutoCAD,三维设计软件熟悉UG。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熟练掌握AutoCAD是本科教学目标之一,而且目前其在我国中小企业产品设计中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是UG是集设计、分析和制造一体化的高端三维设计软件,它贯穿了产品开发和制造的全过程,如果能够熟练掌握UG软件,不仅能在未来的就业中增加份量很重的筹码,而且将来学习和应用目前企业较为流行的中端三维软件SolidWorks、SolidEdge等也将十分容易;三是AutoCAD和UG的有效结合为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实现继承和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
根据学院分配毕业设计学生的构成,笔者将六位学生按照能力层次分为三组,相应地设计软件的应用也分为三个层次,即能力较弱的学生以精通二维AutoCAD为重点,兼顾三维软件UG的学习应用;能力较强的学生以三维软件UG中建模模块为重点,兼顾CAE高级仿真的学习与应用。图1为某学生创建的桥壳三维模型。理论知识扎实、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主攻CAE有限元分析模块,对桥壳进行有限元结构分析,为后续结构改进提供依据。图2为某学生所做的针对桥壳在不平路面冲击载荷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应力云图。
(三)通过CAD/CAE与相关课程的关联性强化知识的融合,提高设计质量基于CAD/CAE技术桥壳的设计过程可令学生将大一至大四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贯通。例如,AutoCAD进行的桥壳二维设计使学生强化了《机械制图》、《CAD工程制图》等知识;UG创建三维桥壳模型的过程是学生运用《机械设计》、《汽车设计》等相关理论知识通过空间思维进行的实战;应用UG有限元分析对桥壳的强度分析及优化设计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现代设计方法》等课程的综合运用。因此,通过CAD/CAE技术这根主线可以很好地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供坚实基础。
(四)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的协调与递进课题来源的铲运车驱动桥壳是国外原型机进行国产化改造项目中的关键零部件之一,该企业采用的是类比设计,通过测绘、尺寸调整、强度校核等传统方法进行的设计。按照知识结构的循序渐进原则,对于本科生而言首先应该进行传统常规设计的实践锻炼,以巩固和提高所学经典理论。因此,在设计第一阶段,六位学生共同进行方案设计及前期的理论计算,让每个学生都切身体验如何运用书本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在常规设计基础上,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设计第二阶段,将六位学生分成基础组、提高组及创新组。基础组以二维工程设计(绘图)为主,创建桥壳工程图并进行结构改进;提高组以三维设计为主,运用参数化设计方法建立桥壳的三维造型;创新组运用有限元分析知识,对桥壳进行结构静力学分析及优化分析,从而实现设计创新。而每个小组的设计又不是割裂的,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基础组的二维设计必须与提高组三维设计交互进行,提高组的三维模型的建立是创新组有限元分析的前提。所以,整个设计过程要求学生团队合作、共同提高,实现了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的协调与递进。
(五)构建设计分析一体化的思想,实现继承与创新CAD/CAE技术引入毕业设计的核心愿望就是使学生构建起设计分析一体化的思想,其对培养学生现代工程素质至关重要。在CAD方面,高端设计软件UG可以实现概念设计、三维零部件建模及装配分析等功能,可以及时发现设计问题;在CAE方面,通过UG捆绑的高级仿真模块可实现桥壳在各工况下的受力和变形分析,并及时发现设计中的薄弱环节和缺陷,从而指导结构优化设计。图3是某学生做的结构优化后桥壳在不平路面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应力云图,通过对比图2可知应力分布更为合理且应力幅值由原来的4565MP下降至3932MP。通过CAD/CAE技术的工程实践,还使学生懂得无论是传统设计法还是现代设计法,基点总是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以此为支撑进行创新。一个新产品的设计,总是旧产品局部创新基础上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毕业设计质量优化效果
通过对比分析引入CAD/CAE技术前后的2006级、2007级两届毕业设计质量可以得出优化效果。
(一)设计效率明显提高
两届选题难度相当,但2006级是应用传统设计方法结合二维绘图工具的汽车制动器设计,在12个周的设计周期里,几乎没有同学能按时完成,在最后答辩的一周里加班加点匆忙提交,答辩之后又修改了近2周。而2007级应用UG三维设计软件,将更多精力放在整个产品全局上,直接从三维进行产品设计并利用参数驱动设计模式实时动态修改,用结构仿真代替繁琐的理论计算,高效地实现了汽车桥壳设计、分析与优化。2007级六位学生通过合作,在两个月内就完成了全部设计任务,并且顺利通过答辩。
(二)设计质量明显提高
2006级学生设计内容是汽车制动器,主要是整合已学的知识实现设计目标,由于学生接触不到新的方法和手段,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再加上毕业设计期间也是学生择业和考研的关键时期,因此造成学生以应付差事的态度对待毕业设计。而2007级引入CAD/CAE技术后,学生不仅获得了新的知识和方法,还通过高效的设计软件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缓解了毕业设计与找工作及考研的矛盾。通过统计,2006级每周集中讨论的出勤率仅在65%左右,而2007级出勤率则在80%以上,2006级毕业设计平均成绩78分,而2007级平均成绩为83分,可见,无论学生的积极性还是设计质量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进一步提高CAD/CAE技术在毕业设计中应用效果的建议
第一,目前工程技术学院车辆工程专业还未开设任何三维设计软件课程,建议在大三开设一门中端三维设计软件例如SolidWorks作为专业必修课,在大四上学期可开设高端三维设计软件例如UG作为选修课,为大四下学期有兴趣选择三维设计的学生提供技术准备。
第二,将CAD/CAE技术融入专业模块教学中,例如:在大一可以将CAD三维建模知识融入到《机械制图》教学中,将CAE有限元分析融入到《材料力学》强度理论部分的教学中;在大三《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中应用CAD技术解决零部件三维造型,应用CAE技术解决零部件强度校核问题以及常见机构运动分析和力的分析。
第三,工程技术学院目前实习工厂已有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为进一步实现设计、分析与制造的衔接,使学生能加工出自己所设计的产品,从而更加激发设计热情,建议结合工厂实际增加生产实践类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实现CAD/CAE/CAM一体化,使学生感觉与企业距离更近,更有利于培养企业欢迎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就业导向 毕业设计 校企合作 工程监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23-02
一、校企合作在工程监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中运用的源动力
(一)建筑市场飞速发展及其对工程监理人才高素质的要求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使专业知识强、经验丰富、技术能力高成为建筑业工程监理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当前建筑人才市场极其紧缺的是经学校培养后可以快速上岗的毕业生,即应用型人才,不需要经企业再进一步培训方能上岗的毕业生。工程监理工作重视实务能力及实践技术水平,所以,以校企合作促进工程监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的工作事不宜迟。
(二)现有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和毕业生之间不存在直接性联系
当前,多数高职学校忽视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有效完成与学生就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价值,仅仅将其设置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学生由此比较被动,继而处于学完学校课程,应付好考试以获取毕业证的目标状态里。所以,就出现了学校不断申述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作用,而学生则抱着得过且过的想法。再者因为时间上和实习工作发生冲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选题过于陈旧、抄袭现象时有发生及理论与实际价值不足等等。
二、工程监理专业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校企合作的应用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校联合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 并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作为校外指导教师。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要求设计分阶段、分步骤进行。
(一)毕业设计的前段
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每周对校外指导教师进行一次小组阶段情况汇报,对校内指导教师集中一定时间对阶段所出现的问题加以研究探讨,然后校内校外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相互交流并及时处理。
(二)毕业设计的后段
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集中两周时间返校一次,进行毕业设计的修改工作及完善工作,加强知识理论的连贯性以及综合应用能力;最后一周,由教师对设计成果进行交叉批阅,并与校外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对学生的公开答辩活动,最终的成绩以学生的阶段成绩、最后成果以及用人单位的意见进行综合评定。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成效
(一)题源多种多样,改善了以往多人一题的状况
在以往进行的毕业设计题目中,往往是教师给出一个大题目,更改设计条件得到小题目,划分给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通常按照相同结构布置,固定设计模板,机械地代入数据进行计算。这样容易导致学生采用统一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或计算,也会因此出现同样的错误。校企合作后设计题目由企业负责,采用已经完成的工程项目或正在建工程项目为题,充分保证了学生设计题目来源的可行性和真实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独立解读建筑图纸和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热情。
(二)强化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学生通过对企业实例工程项目的监理,跟随工程进度深入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在实践中得到了工作内容和方法上的训练,实现了项目团队分工合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显著增强。在企业里,学生能接触大量的工程实际,高级监理工程师人员在项目监理方面好的做法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思路,这些经验和方法从生产实践中总结而来,切实可行,是书本上很难全面解释,更是学校导师无法给予学生的实践财富。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勇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真正得到了监理工程师素质培养。
(三)整合优化校内外教师资源,保证教学质量,促进高校更好地服务于地方
建设发展校外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做法,既能弥补高校教师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遗憾,又能避免企业仅凭经验而不考虑其原理的盲目做法,对学生起到了双向补充的作用。同时,通过学生的纽带作用,还可更好地发现和避免工程建设上的失误,增强双方专家的沟通,搭建学科研究平台,共同探讨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形成产学研密切结合的科技攻关课题,进一步强化高校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的功能。
四、深层挖掘校企合作的潜力的几点建议
(一)企业的利益不容忽视,进一步提高合作层次
现阶段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多是学校主动,企业相对被动。发生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校方思考的角度比较主观,急于求成,忽视了企业的立场及利益。因此,在双方达成合作的过程中,积极探求与企业利益有关的联结点,深层挖掘毕业设计(论文)中校企合作的潜力,保证实现校企双赢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合作层次:首先,打破工程监理毕业设计(论文)中单个项目的合作模式,达成项目组的合作模式;其次,打破与单个企业的合作模式,达成企业群的合作模式;最后,打破单一化毕业设计(论文)的合作模式,达成学生就业、企业发展的双赢合作模式。
(二)积极创新校企管理制度,以促进合作顺利进行
校方要积极打破陈旧传统的管理方式,使校企合作管理模式向制度化及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根据各专业不同的特点,进一步创新管理制度,构建一系列工程监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中校企合作的管理体系,并进行逐步完善,从而使工程监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中校企合作得以有效顺利进行。
(三)政府部门应对校企合作模式予以足够重视
目前,针对高职学校学生的就业率、就业效应、就业量,政府部门应引起足够重视,重视程度应提升至社会稳定因素的高度,为学校和企业提供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实现长久合作的目标。涉及到高职学生就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环节时,政府可利用自身优势,组织举办校企合作方面的经验讨论活动,且指派专门人员进行这种活动的宣传发动、予以专业性的指导,构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同时大力扶持,逐步健全奖励机制,对校企合作过程中成效显著的企业予以充分的肯定及奖励,并为企业提供一定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五、结语
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工程监理毕业设计,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具有实际价值与作用的实战演练。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一种新型模式,是为建筑工程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的手段,是提升工程监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技术能力重要的前提条件,效能优良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减少就业上岗培训时间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张荣华,项东升.校企合作培养化工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140―141.
[2]李继睿,李玉珍,肖怀秋.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广东化工,2009,36(05):229-232.
关键词: 工程教育改革 毕业设计模式 工程技术人才
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有相应的观念体系及社会各层面的发展体制。纵观中国的高等教育成长历史和现状,工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等同于科学教育,将科学教育和工程技术教育混为一谈,导致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模糊不清,培养的人才和社会工程经济需要脱节,工业人才短缺。工程教育急需提高质量和内涵。
目前我国工程人才的培养主要注重理论功底的强化,实践环节缺失,导致学生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工程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工程师”这样的工程技术人才,重在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毕业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必须以工程教育改革为导向进行相应的模式改革和调整。
一、目前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毕业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环节设置弱化。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例如金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但现在的教学培养体系往往对实践环节的设置弱化,相应的课时、师资、教学资源等配套不到位,实践环节走马观花,设置弱化使学生对实践环节的认识不到位,以“看”、“观”的态度而不是“学”、“研”、“钻”的心态投入到实践环节中锻炼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毕业设计与其他实践环节分别独立进行,缺乏内在的统一性。
毕业设计作为学生在工程教育过程中最后一个综合性环节,应该是建立在前期理论学习和各个实践环节锻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次综合性课题考验。毕业设计的设置应该和前期教育过程中其它的实践环节有内在的统一性和协调性,而不是孤立设置。学生往往只是根据指导老师的课题被动地选择研究方向,达不到人才培养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三)毕业设计选题缺乏实践性,选题方式单一。
毕业设计的题目是毕业设计的关键和核心,科学、优化选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要。目前虽然一人一题是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但单个、独立设置的选题难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人际交流沟通能力,而这些是现代工程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大多数选题提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很窄,只是进行针对性实验,缺乏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选题缺乏和企业实际技术问题、技术课题的联系。
(四)毕业设计模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形式多样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毕业设计模式相对陈旧和单一,年复一年地用同一种模式进行,毕业设计和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没有同步进行改革和更新。毕业设计从开始的时间、选题的范围,到开展的形式都依据同一种模式,使学生养成依赖、教师习惯于程序性工作。严重抑制和固化了学生和教师的思考、创新的激情和能力,失去了毕业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教学意义。
(五)指导教师的工程能力亟待培养和提高。
要进行工程教育的改革,就必须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我国目前工程教育师资队伍中严重缺乏既有深厚工程背景又有学术水平的“双师”型教师。许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肩负科研和教学的双重压力,没有时间和机会和企业建立良好稳定的课题合作、技术合作,工程教育的质量难以提高。
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中的毕业设计模式改革思路
(一)重构工程教育培养体系,重视实践环节的设置。
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导向下,必须以此为契机明确实践环节的教学作用和内在统一的必然要求;必须配套相应的教学资源,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比重,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加强对实践环节的管理和考核。在大工程的视野中,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要强化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和科技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环节的设置应该让学生能对自己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整合,综合学会思维、分析、创新,使自己具备现代工程师所要求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素质。
(二)以系统化思维搭建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之间的内在联系平台。
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的设置不能孤立考虑,必须以整个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内在体系要求作为原则,相应的实践环节应该在不同的阶段既达到本阶段的要求,又为后阶段的实践环节打下基础。同时,不同实践环节的设置应该根据相应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做相适应的学时、师资等教学安排。毕业设计的改革必须以相应学科的教学培养计划、教学培养目的改革为基础,而不是一个孤立环节的改革和探讨。工程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每一组成部分的相互和谐和配合才能重新整合教育培养的资源和思维,达到培养工程性人才的目的。
(三)推行产学研结合,拓展毕业设计开展模式。
产学研结合是构建现代工程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丰富工程教育质量和内涵的一个战略性的措施。高校推行工程教育改革,必须和规模完善、发展良好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实习基地、科研技术合作的试点,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听取企业工程师的意见和建议,才能更好地培养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该多和企业的项目和技术课题结合,聘请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和学校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合作,联合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使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真正真题真做,锻炼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还可以和学科竞赛相结合,让学生不是纸上谈兵,能实际动手,培养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培养应在注重共性的同时,关注个性的培养,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鼓励其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提前进行毕业设计的工作,甚至可以让本科生参与到指导老师的课题当中去,和高一级的研究生一块学习,培养其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将毕业设计和学科竞赛、专业兴趣小组、课题小组等结合起来,鼓励毕业设计以多种形式进行。
(四)培养指导教师工程能力,注重教师队伍的专业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实践能力,必须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水平,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学校应该有计划地为专业老师、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提供参与工程项目的机会,在政策导向上鼓励教师多和企业进行技术课题的合作和交流。同时,学校可以定期和合作的企业联系,聘请工程师到学校给教师和学生讲课或对学校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指导,定期组织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进行交流和沟通,培养和提高专业老师的工程能力,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打下基础。在内部师资的交流和培养上,要更加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青年教师的成长配备有经验的老教师,搭建青年教师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
工程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进行工程教育模式调整的过程中,必须拓宽眼界,以工程教育的要求为导向完善、创新毕业设计的模式,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凤娥,董良飞等.高等工程教育的问题分析与改革思路[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9,(4).
[2]周军.中外工程应用型本科大学生毕业设计问题比较研究[J].宁波工业学院学报,2009,(2).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城市轨道交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23-02
一、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现状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不仅是学生整个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融会与应用,更直接影响该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高低。教育部办公厅曾于2004年《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就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教学过程质量管理、带教导师职责和论文选题等相关内容做出了明确说明,各地高校也相继出台了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办法,同时还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问题、过程质量控制、导师评分体系、管理模式等开展了各类教学教改研究。为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重大改革项目的开展,教育部在2010年推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于同年度在在国内遴选60余所国家重点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率先实施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专业试点。作为国内第一家以专门培养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的行业特色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在其产学合作单位——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相继在2010年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本科专业方向,2011年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本科专业方向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和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自2010年以来,城市轨道交通学院3个卓越计划专业的在校学生数为480人,约占学院本科学生的85%。2013年年底,首批国家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就将如期展开,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培养方案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该环节实施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保证国家卓越计划首批试点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于2013年年底的顺利实施,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一直积极从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实践与探索,主要包括: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立题必须贴近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与轨道交通企业就业前的见习实习相结合,紧密围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维护保障现场实际开展实战性的项目工作。
2.积极开展“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论文)带教计划,每年都聘请相当一部分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及其他轨道交通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企业带教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完成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立题、过程指导、论文评阅和答辩等工作。近年来,“双导师制”指导本科毕业生的人数已占总人数的15%以上,仅学院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2011—2013毕业设计(论文)企业带教导师就涉及上海地铁、无锡地铁、宁波地铁、杭州地铁、郑州地铁等共计13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34篇。
二、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率先采用校企合作实施“双导师制”指导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的大量探索及实际操作过程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发现该方案的实施主要存在如下三个问题:
1.学生参与实践程度不高、与带教导师沟通不频繁。采用“双导师制”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立题工作主要由企业导师确定,因此选题类型丰富,贴近运营实际。单以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近年来采取“双导师制”指导的本科毕业题目就涉及到行车组织、客运管理、安全管理、班组管理、新线接管、运营网络化、设备管理等多个方向。企业导师极其希望学生通过为期半年时间的毕业设计(论文)解决现场实际问题,但部分毕业生受就业单位实习、培训、考研或出国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真正系统地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现场实际调研和相关实践的机会较少。同时,由于企业导师均为相关企业高级管理或专业技术人才,部分学生因胆怯心理而不敢主动联系企业导师,企业导师也时常会因为工作繁忙而疏于对学生的监督,最终导致双方因沟通不及时而造成论文进度滞后、论文关键问题处理不清等相关情况的发生。这些均会对论文的撰写工作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2.企业导师与校方导师权责不清晰。毕业设计(论文)由企业导师和校方导师共同带教,能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丰富实践经验和校方导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一般而言,企业导师根据现场实际问题确立论文题目,并针对论文撰写思路、采用计算方法和具体内容进行指导和建议,是整篇论文的主要带教导师。校方导师主要负责对论文撰写过程中涉及到的专业理论进行解释说明,并负责整篇论文在最后定稿时的格式校对,辅助企业导师共同完成学生毕业论文的带教工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导师时常因工作忙碌而忽略与学生的沟通,认为有校方导师监督,学生会抓紧完成论文,但校方导师则会因为企业导师负责学生专业内容而对学生不加以过多干涉,从而导致学生时常处于“两不管”地带,对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和按时完成有非常大的影响。
3.论文实际应用的评价体系不完善。采用“双导师制”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主要来源于轨道交通企业,旨在解决轨道交通企业在现阶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但学生在经过18周的毕业论文撰写后,如何对学生设计成果的实用性进行评价仍有待完善,比如:研究结论能否使问题得到解决?设计方案能否应用于现场?研究方法能否推广实施?……同时,企业方对毕业设计论文研究成果的认可度、重视度也缺乏全面的评估体系,因而可能使参与“双导师制”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与普通论文相似,不能充分体现企业导师指导带教的优势。
三、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中突出问题的解决尝试
1.将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与就业单位实习紧密结合。针对学生因受就业单位实习等情况影响,而未能系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现场调研的情况,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提出将论文撰写与就业单位实习相结合的探索实践,即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时就充分考虑学生就业情况,如该生已与某地轨道交通企业签订三方就业协议,则优先安排该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双导师制”带教计划,由未来任职企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企业导师,针对未来任职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该方案不仅能有效保证学生投入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和工作量,企业导师还能安排带教学生前往涉及论文相关问题的岗位进行跟班实习,真实了解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使毕业设计(论文)充分结合现场实际,研究成果也将更具有工程实际意义。不仅如此,该方案还能帮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未来的任职企业,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过程中增加对任职企业的归属感,而企业导师也能在带教过程中充分认识带教学生的优缺点,并在日后给予相关工作建议。经过学院近几年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探索表明,该方案实践效果较好,深受企业导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可。
2.加强企业导师和校方导师间的沟通,明确双方权责。企业导师与校方导师权责不清晰的情况主要由于企业导师、校方导师和学生三方面沟通缺陷所致,为此,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在充分考虑三方人员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操作可行性后,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对此进行改进尝试:(1)提高选聘要求以加强校企双方导师的沟通。对于企业导师而言,除了需要在相关轨道交通企业任职,拥有较为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外,还需要拥有高级(含)以上职称,能对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与帮助。(2)敦促时间节点以加强导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参与“双导师制”带教计划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其主要撰写方向和撰写内容由企业导师负责,一旦学生和导师疏于沟通,论文进度在前中期阶段就会普遍滞后。针对该情况,学院将进度指标明确为校方导师职责,要求校方导师在联系自己带教学生的同时,敦促双导师制毕业设计学生的论文进度,并及时将进度情况与企业导师沟通,以提高学生对论文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保证论文按时间节点完成。
3.将企业方评价纳入论文考核评价体系。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评价体系主要由带教导师自评、评阅老师互评和答辩成绩共同组成。其中,自评教师主要从学生论文运用的理论依据、数据处理方法与结果、工作量饱满程度、积极主动性等方面进行考核,互评老师主要从论文格式规范、阐述内容正确性、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等角度进行评定,最终的论文答辩则主要从思路清晰、论点明确、回答问题准确性等方面进行打分。为了更好地了解“双导师制”论文的实际应用情况,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还将企业方评价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从现场可操作性、方案可推广性、实际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帮助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真实情况,同时为下一届论文选题工作进行有效指导。近年来,经过论文考核评价体系发现,通过“双导师制”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不仅能有效帮助现场实际问题的解决,还能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进行提升。如2013年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在13号线试点站长责任制,企业导师制定了“城轨车站站长责任制管理模式利弊分析研究”题目,对于站长责任制问题进行调查及需求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周捷工程师指导的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轨道交通车站设施设备布局对大客流疏导作用的影响”,结合车站实际情况对于不同车站内部布局下的大客流疏导问题进行重点分析,该毕业论文的研究对于车站客流组织工作有较大的指导性,得到了运营公司的一致认可。
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实践环节,应将所学理论与现场实际进行有效结合的“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论文)带教方式作为主要应用方式。同时,加强学生与带教导师的沟通、落实学生的现场实践、明确企业导师和校方导师的权责划分、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体系等也是有效落实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强落实、总结完善、有效监督,才能使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真正做到现场对接度高、设计效果理想、轨道交通企业满意。
参考文献:
[1]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5-20.
[2]王强,张治明.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探讨和实践[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9(2):47-49.
[3]饶家辉,王宏娟,周虚.推进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改革探析[J].实验研究与探索,2012,(3):160-162.
[4]甘勇,甘杜芬,熊彬.影响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与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2011,(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