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保险风险管理的定义

保险风险管理的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险风险管理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保险风险管理的定义

保险风险管理的定义范文第1篇

商业银行实质是经营风险并从风险中获取收益的企业。随着我国银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日趋扩大,与之相伴的操作风险亦不断增加,有效防范和化解操作风险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一项全新而艰巨的任务。把保险运用到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中,以经济方式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进行损失事前转移,事后补偿,将有助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本文将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定义、分类、特征,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产生的根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保险的作用以及发展我国操作风险保险的构想四个方面阐释新巴塞尔协议下保险对缓释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作用。

【关键词】

保险;操作风险;商业银行;新巴塞尔协议

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正式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即新巴塞尔协议,新巴塞尔协议明确地将操作风险的衡量和管理纳入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框架之中,并且要求金融机构为操作风险配置相应的资本金水平。这标志着操作风险已成为国际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新巴塞尔协议肯定了保险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的风险缓释作用,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的工具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各国商业银行用来覆盖操作风险的暴露。

1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概述

1.1操作风险的定义

新巴塞尔协议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因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新巴塞尔协议的定义有以下几个特点:⑴关注内部操作,主要是商业银行及其员工的作为或不作为;⑵重视操作风险的过程导向;⑶用内部控制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新巴塞尔协议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已经为国际商业银行广泛接受,该定义有利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和度量。

1.2操作风险的分类

按照操作风险的成因分类,新巴塞尔协议按损失事件类型把操作风险划分为七类:

①内部欺诈:故意欺骗,盗用财产或违反规则法律公司政策的行为;

②外部欺诈:第三方故意欺骗,盗用财产或违反法律的行为;

③雇佣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由于银行不履行合同,或者不符合劳动健康或安全法规,或者由于人员伤亡索赔支付或差别待遇、歧视事件导致的损失;

④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无意或由于疏忽没能履行对特定客户的专业职责,或者由于产品的性质或设计产生类似结果;

⑤实物资产的损坏:自然灾害或其他事件造成的实物资产损失或损坏;

⑥业务中断和系统错误:业务的意外中断或系统出现错误;

⑦行政,交付和过程管理:由于与交易方的关系而产生的交易过程错误或过程管理不善。

1.3操作风险的特征

(1)操作风险的发生范围广,主要指发生时间广、发生区域广、发生部位广、发生的业务广、制造风险的人员广和制造手段广等。 (2)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多样,主要为:内部欺诈风险、外部欺诈风险、客户、产品与经营行为风险、执行分割和流程管理风险。 (3)操作风险处于爆发期。 (4)操作风险以欺诈类的比例最高。

2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产生的根源

2.1委托问题引发的操作风险

在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活动中,委托关系是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产生的根源之一,包括商业银行与监管部门间的委托关系引发的操作风险和商业银行内部的委托关系引发的操作风险。

2.2有限理引发的操作风险

有限理是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发生的客观基础,第一,信息的不完备促使操作风险的产生;第二,人的能力的局限性也会引发操作风险的产生,商业银行从业人员对信息的判断错误本身就是操作风险。

3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保险的作用

保险对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缓释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减少或弥补银行因损失发生而造成的经济影响

保险可以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来购买索赔处理和损失控制服务,同时保险还可以降低财务损失的期望成本、可以降低新投资机会的融资成本、降低出现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和减少期望纳税额。

3.2合理配置资源作用

由于风险控制措施具有边际效应递减的特点,单纯依靠传统的风险管理方法,只能将风险控制在一定水平,此后继续加强操作风险的控制措施将会使操作风险的管理成本快速增加,就是说,完全依靠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控制操作风险并不是最经济的手段。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法应该是将各种风险管理技术与保险相结合,针对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商业银行应找到操作风险管理的“均衡点”,利用风险管理技术化解常规风险,而剩余风险则利用保险方式加以转移。依靠保险工具,商业银行能够寻求最佳的资源配置效应,以最低的成本寻求最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组合。

3.3平稳现金流量

商业银行现金流可能会因为大的非预期操作风险损失而产生剧烈波动,而现金流的波动会增加额外的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收益状况。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购买操作风险保险来抑制因大量非预期操作风险损失所引发的现金流的随机波动,从而将不确定的操作风险损失转化为确定的保费支出,使商业银行的现金流更加稳定,从而有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收益状况,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价值。同时,商业银行购买操作风险保险后,可以释放一部分资本金,用于更优的运用途径,增强了商业银行经营的灵活性。

3.4获得保险人的风险管理服务

保险人的核心业务是管理风险和为风险造成的损失融资。大的保险人在获取数据、经验和规模效益方面往往比商业银行有比较优势。因此,商业银行若通过购买保险将一部分操作风险管理工作转移给保险人,从成本的角度讲将更加有效,且能获得保险人提供的风险管理服务。

4 发展我国操作风险保险的构想

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保险,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4.1加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建设,为保险定价创造必要的数据基础

保险定价是操作风险保险产品设计的基础,而损失数据库的建设和完善是保险定价的前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没有进行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收集。因此,应该根据新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分类体系,建立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

保险风险管理的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项目风险管理 爆破工程 企业效率 工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TD23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334-1

这一系列的错误分析最终导致了风险管理的难度增加,直接影响了工程建设质量、成本、安全和进度等方面,不利于项目的高效的发展。

1风险管理的理念

风险是指人们在从事某项活动的过程中,在某一固定时间段内对人类及其相关的危害。但是,这类危害通常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该事件发生的频率,另一方面是时间结束后所造成的后果,因此,我们通常定义风险为风险时间发生的概率值与事件后果的乘积。工程风险管理专家将此定义为:工程项目风险是一切对工程项目目标实现有影像的随机因素的集合[1]。

2爆破工程风险决策

2.1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指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而使用一定的控制方法来中断风险源,促使其不发生或不发展。根据定义所知,采用风险回避的控制对策时,多数情况下都需要作出一定的退让或牺牲。但是,相比工程上的重大危险而言,这些退让和牺牲要比工程中大方面的损失小得多。在实施爆破工程施工过程中,一点风险都没有的情况是几乎不存在的,当我们觉得回避一种风险的时候,也可能会产生另一种新的风险,因此,工程损失的控制需要很强的针对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

2.2风险自留

2.2.1非计划风险自留

非计划风险自留是指由于风险管理人员在没有意识到某些工程中会出现的风险,或者不曾有意识地采取相应的措施的,导致风险发生,这类的后果只能自己承担的现象。其实,在实际爆破工程的过程中,尤其是一些相对较复杂的爆破控制拆除工程来说,能够将所有的工程风险都识别出来的风险管理人员是几乎没有的。从这一意义上出发,非计划风险自留有时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也是一种较为适用的风险处理策略。到那时,作为一名合格的风险管理人员,应当想方设法减少风险识别失误和风险评估所产生的误差,应对策略必须要实时到位,从而减少工程项目上的重大损失的发生。

2.2.2计划风险自留

计划风险自留是有意识的、主动的、有计划的选择,它是整个工程项目对风险策划一个组成部分,是经过风险管理人员在正确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后作出的有效的决策。计划自留风险需要首先制定损失支付计划,常用的损失支付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设立非基金储备

设立非基金储备是指通过设立一定数量的风险储备用金,但是这笔费用并不是专门用来处理自留风险的损失,其他原因引起的额外费用也算在这笔支出里面,也就是说,一些本来是在损失控制对策方位内的风险实际损失费用的支出,甚至是一些不属于风险管理范围所产生的费用。

(2)从工程收入中支出

从工程收入中的所提取的支出费用,通常在财务上不会对自留风险作出特别的安排,而将损失费用计入当期成本之中,或在损失发生后从现金净收入中支出。事实上,这种方式多用于非计划风险自留。所以,这种方式反而不能很好的体现计划风险自留的“计划性”了。

(3)自我保险

自我保险是采用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来实现对自留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进行弥补,有时也称为“自我基金”。这项基金并不是一次性设立的,它需要每期都有支出,相当于定期支付保险的形式,因此称之为“自我保险”。当自我保险运用于爆破工程风险自留时,需要作出一定的变通,比方说,在施工开工前应当将自我保险一次性完成设立,确保能够及时发挥作用[2]。

2.3风险转移

2.3.1保险转移

通常将保险转移直接称为保险。作为投保人,业主或承包商通过购买保险,将本应由自己承担的工程风险(包括第三方责任)转移给保险公司,从而在自己在发生风险损失后,保险公司来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也是为什么工程保险行业在今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工程保险不能转移所有的爆破工程中的风险,原因之一是存在不可保的风险,另一个则是因为有些风险不宜用于保险。

2.3.2非保险转移

(1)第三方担保

合同当事人要求另一方为其履约行为提供第三方担保,担保方所承担风险只仅限于相互签署的合同责任,即由于委托方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以及违约所产生的责任。第三方担保的主要表现是业主要求承包商提供履约保证和预付款保证,工程法在规避工程项目安全风险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任何工程项目的防护措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完全安全可靠的,完全依赖工程防护措施的观点是片面的,我们应该将工程防护措施和其他管理措施结合起来使用,从而获得最佳的规避风险的效果。

(2)承包商进行合同转让或工程分包

承包商在中标承接某项工程之后,可能会出现由于资源调配困难而或其他原因将该合同转让给其他承包商,从而可以避免因自己无力按合同规定时间完成指定任务而受到违约罚款;也可以通过将该工程中的专业技术要求很强而自己缺乏工程人员而分包给专业分包商,如此便可以更好地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3)业主将合同责任和风险转移给了对方当事人

这种方式中,被转移的对象大多是承包商。举例来说,采用固定总价合同就将涨价的风险转移给承包商;或者,也可以在合同条款中明文规定,业主对场地条件不承担责任[3]。

3结语

本文通过对爆破工程项目中所需要的风险管理方法提出了具体的说明。并对风险管理的三种方式作出了具体的阐释:风险回避、风险自留和自我保险。这些方式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盲目套用。如果能够妥善地处理好风险管理的问题,那么该企业就能大幅度提高其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性,并减少不必要的费用,降低损失,提升该企业的综合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应军.爆破工程风险管理[D].武汉理工大学,2010.

保险风险管理的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  现代审计  作用机理 

        1 企业风险管理的含义和目标

        1.1 风险的含义

        现代审计学中的许多风险概念是从其他学科引进的,但现代审计学研究这些风险概念的目的、视角与方法均与其他学科存在差异[1]。在现代审计学中,研究相关风险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注册会计师更好地实现审计目标,其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均服从于这一研究目的。现代审计学中的相关风险概念或者与审计目标相关,或者与审计对象相关,或者与审计技术的运用有关。因此,尽管现代审计学借鉴了其他学科中的有关风险概念,但这些风险概念已经与现代审计学溶为一体,成为现代审计学的有机构成部分。

        什么是风险?按II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定义,风险是指可能对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的衡量标准是后果与可能性,对待风险关键在于监控。

        企业风险,可以理解为未来发生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企业风险种类一般可分为行业、组织、沟通、法律等方面的风险,具体分为:

        1.1.1 战略风险:不符合宏观经济政策、产业、行业政策;战略与规划错误,经菅目标不明确,并购失败,技术落后,没有战略合作伙伴等失误。

        1.1.2 财务风险:现金流不畅,资金回笼慢、债务困扰、直至资金断链(此类情况多且较为严重,称之为企业癌症),负债率高、应收账款高、产品存货高(企业“三高症”),内控不完善,效率低、利润低等。

        1.1.3 经营风险:企业内部管理混乱、销售不畅、费用超高,股东撤资、银企关系不协同、客服不到位、资产沉淀,造成资不抵债或亏损的困境。

        1.1.4 产品风险:产品不合格,产品有质量和缺陷问题,新产品、服务品种开发不对路,产品陈旧,或更新换代不及时、产品积压、产品不保险等导致的风险。

        1.1.5 体制风险:企业因选择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组织体系、激励机制不当而运作困难或内耗增大,或公司期限届满而面临解散清算。

        1.1.6 公关危机:企业因多种原因,如产品质量不合格、劳资纠纷、法律纠纷、重大事故案被公众媒体曝光,而使企业公信力和美誉度急剧下降。

        1.2 风险管理的含义

        风险管理从1930年开始萌芽,最早起源于美国。关于风险管理较为全面而又确切的定义,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威廉斯和汉斯于1964年提出来的,在其著作《风险管理与保险》中指出,风险管理是通过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而以最小的成本使风险所致的损失达到最低程度的管理方法。而英国学者对于风险管理的定义,则把重点放在经济控制方面。1981年,班尼斯特和鲍卡特在他们的著作《实用风险管理》中给出风险管理所下的定义是“风险管理应对威胁企业资产和收益的风险进行识别、测定和经济的控制”。

        中国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开始于1980年。一些学者将风险管理和安全系统工程理论引入中国,在少数企业试用中感觉比较满意。中国大部分企业缺乏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也没有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作为一门学科,风险管理学在中国仍旧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理论界比较接受的也是类似比较全面的定义: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各经济单位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期望达到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目标。

        为防范各种各样、不同等级的风险,企业管理者应利用现代审计手段,强化风险管理,企业通过对潜在的意外或损失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

        1.3 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

保险风险管理的定义范文第4篇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大量的地下工程如地铁等正在施工或即将动工。而地铁施工的特殊性决定了施工过程中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如地理位置的特殊、生产的流动性、安全质量要求高、工期较长,如果没有科学的管控,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可能引发的事故种类繁多,而且一旦发生事故,死伤量比较大。由此可见,地铁工程施工建设存在着极大的风险隐患,一旦出现问题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不良的社会影响。据最新的分析报告统计,未来几十年我国将进入地下工程建设的期,因为,地下工程的安全性建设是当前经济、社会乃至国家的要求。

一、地铁工程施工事故统计分析

首先我们需了解事故原因分类,一般可分为六大类,二十二小类;对于事故后果,一般影响分级的因素包括:工作人员及救援人员伤亡人数、第三方经济损失及伤亡、业主经济损失、工期延误时长、环境影响等重大因素。据2001年到2006年亚太地区的地铁事故分析,一共发生43起地铁事故,总计14人丧命。从中得取的主要经验便是:不可轻视地下水的影响;增加地层强度,加固地层厚度;另外,从实践经验来分析,实际施工时不应全信电脑数据,在未能充分分析掌握计算机的分析结果正确性之前,应对分析结果采取保留态度,同时结合现场勘查,锻炼出对计算机数据的分析能力。

二、我国地铁施工风险管理

(一)地铁工程风险的定义

简单地说,就是在某项以隧道工程施工和运营为目标的过程中,存在可能导致直接或者间接损失的情形,那这项可能存在风险的活动所引起的后果就成为风险事故。

(二)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内容

针对上一点的定义,可以分析出地铁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为:风险意识、风险分析、风险应对、风险监控四个部分。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内容比较复杂,工程处于比较复杂的地层地质体中,他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不能使风险分析的一些办法不能准确运用和确切表达。

(三)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意义

地铁工程风险管理可以使地下隧道建设工作规范化、系统化、信息化、安全化,尽最大努力降低风险,避免人员伤亡和环境伤害,降低工期成本和损失,为轨道交通安全建设提供安全施工保障。

(四)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特点

a.问题复杂。地铁工程处于比较复杂的地质环境中,风险无处不在,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事故。复杂的地质环境使得项目风险分析过程中既要考虑到精确性,另一方面要注意控制成本,要防止得不偿失。b.对潜在风险要有警惕意识。在风险管理中,要尽可能多的找出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对潜在的危险采用有效而直接的手段进行检测,出现征兆时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局势扩大或危害扩大。

(五)地铁工程风险管理方法的多样性

在不同的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风险评估方法,如在初级研究阶段,适合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而在数据详细的运营阶段,可以采取定量的风险评估方法。

(六)地铁工程风险管理方法的动态变化性

由于地铁施工的进展和客观环境往往处于变化中,从管理角度看,风险管理也是处于不断地动态分析中,在施工中的各个稳定阶段,用相对已经比较稳定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将提高分析结果的稳定性。

(七)地铁风险管理要求工作人员有很高的素质

地铁工程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很高的素质,只有掌握科学、先进、系统的工程风险分析方法,才能使施工风险降到最低,确保工程制度和质量。

(八)我国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现状

我国地铁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一些一线城市特别是地铁建设开展较早的城市已经开始开展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的实践工作。比如上海地铁建设,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地铁建设安全管理体系,利用数据反馈一些预警提示,但是功能实现还比较简单,缺乏数据库的支持。相对上海,北京的地铁工程施工风险管控相对较完善,目前已有《实施规划》、《设计指南》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并且对正在实施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了扩充和完善,明确了各阶段风险管理的目标、程序、内容以及方法。国内已经有了风险定级体系,但还不是特别完善,所以要尽快修订更加综合全面的风险定级标准规定。另外对于地铁施工相关的资料要进行妥善保存,形成资料库,以便进行更好的风险分析,为地铁管理走向信息化做好准备。由于地铁建设动态性比较大,所以监测数据和风险信息要及时分享,及时反馈,资源共享,确保监控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建立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化平台。

三、地铁施工管理研究展望

保险风险管理的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一、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复杂,很多的保险公司对风险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与控制,导致破产的例子也屡见不鲜。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日本就有7家保险公司倒闭,而美国的保险公司也出现了很大的危机,仅在2000到2001年就有60家保险公司破产。所以在传统的风险管理下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按照COSO的定义,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应用于战略制定及企业各个层次的活动,旨在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各种潜在事件,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而我国的保险公司相对发展时间较短,对风险的认识则是更加的不够全面,依旧采取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直接导致许多保险公司常年亏损,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偿付能力,造成不良的运行体制。中再集团的“汉唐事件”、新华人寿的“内部人控制事件”、中华联合的“严重亏损事件”等就切实体现了我国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高全面风险管理则是我国保险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是否能够做好全面风险管理对保险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我国的保险业发展相对落后,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全面风险管理文化意识较弱

要想建立健全的全面风险管理体制首先应该从根本上意识到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则对做好全面风险管理至关重要。而我国保险行业起步晚,虽然发展相对较快,但在追逐快速发展的同时常常忽略了全面风险管理的建设与健全,对于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意识相当薄弱,直接影响了全面风险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二)缺乏良好地风险管理架构

建立一套良好的、完整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必须有一套高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来运行,否则就是一座空中楼阁。而我国的保险公司尚未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框架。全面风险管理对于大多数保险公司来说还属于新事物,绝大数的保险公司并没有建立相应的体系与框架。而且,许多的保险公司根本没有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或是风险管理工作分散在不同的部门,且并不能覆盖所有的风险。

(三)欠缺明确的风险管理流程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保险公司本应认真整理每个风险点,理清全面风险管理思路。可是我国很多保险公司盲目追求效率和扩张往往并不重视流程的规范性。尤其是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中,保险公司的这种不规范行为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四)缺少科学合理的风险计量模型

风险得以度量才能进一步进行管理,缺少可靠的度量标准,抵挡风险的作用就得不到有效发挥。然而,目前我国保险公司还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计量模型,经济资本的计量和分配系统还没有引入,而现有的风险计量手段、会计和信息系统则都需要改进。

三、健全我国保险全面风险管理的对策

目前,全球已经有不少先进的保险公司已经开始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国保险业在国际上明显处于落后的境地,风险管理方面的缺陷严重阻碍了保险公司的健康发展,因此,学习国外成功的经验,抓住发展改革的机遇,完善我国保险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文化

全面风险管理文化是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时的一般方法和理念,是一种企业文化,对促进全面风险管理的建设有着积极作用。为了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公司应该首先加强文化建设教育工作;其次,从高往下依次抓起,即先从高层主管教育开始,从而一层一层影响,能够起到更好的表率作用;再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公司人员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和思想指导;最后,强调全面风险管理的广泛性,全面风险管理并不只是风险管理部门的责任和义务,而应该是所有员工的责任,做到全方位更部门的共同努力。

(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架构

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是全面风险管理运行与实施的助推器,在全面风险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所以在保险公司的运营中应该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同时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统筹和协调风险管理的工作。保险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理应包涵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公司经营层面。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应该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进行风险的管理和评估,同时对其他部门进行监督和指导,建立各部门的风险管理系统。定期做风险评估,并向董事会和管理层提交相应的风险管理的报告。风险管理部门应该指导精算部门和财务部门等建立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评估并控制各部门的风险。另一方面是治理结构层面,即要求董事会加入到全面风险管理中并对风险管理负最高责任。可以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全面风险管理负责。

(三)明确全面风险管理流程

具有明确的全面风险管理流程,全面风险管理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才能使保险公司的经营更加安全和有效。首先董事会应该明确本公司承受风险的能力从而相应的发展战略。公司在经营时必须依据董事会的决策来确定业务范围,业务领域等负债结构。精算部门根据资产与负债相匹配原则来制定公司的投资目标,例如投资时间的长短,对投资收益的具体要求,并对资产负债是否匹配带来的风险进行全面管理。最重要的是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切实发挥重要作用,运用量化模型对风险进行评估同时协调各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严格控制风险,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工作。明确风险管理流程才能进一步提高保险公司的管理能力,更好的进行经营工作。

(四)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

保险公司进行全面风险管理首先要对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和评估。不少大型的保险集团就是因为没有准确的进行风险评估而造成危机。评估风险首先应识别风险,所以全面的识别风险是首要工作,然后引进科学的风险计量模型,准确的测量了风险程度能够更好的进行风险管理。在评估风险的时候,保险公司不能孤立的看待风险,应该将各种风险各部门风险联系起来,预测出风险带来的整体后果。

(五)加强内控机制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操作风险不易量化,并且不能通过其他工具进行转移,所以操作风险的管理是相当困难的。那么要想更好经营公司,减少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应该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是保险公司管理控制风险的有力工具,尤其是审计体系,是内控机制的重要环节。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在公司经营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而审计体系则有力的推动了它的发展。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加时,审计体系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内外部审计相结合能够更好的进行风险评估,为更好的进就行全面风险管理提供有效建议和意见。

参考文献

[1]吴定富.风险管理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