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茶文化的基础

茶文化的基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茶文化的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茶文化的基础

茶文化的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宋人笔记 赐茶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088-03

赏赐,作为封建社会中展示实力与权力并用来笼络人心的手段,从夏商时代即为历代统治者所使用。自魏晋至唐宋,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茶逐渐成为帝王赏赐的重要物品之一,赐茶现象也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一、赐茶的源流与发展

历史上最早关于赐茶的记录出自《三国志・韦曜传》中孙皓对韦曜“以茶代酒”的典故:“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F以当酒。”①其中的“F”即为采摘时间较晚的茶。由记载可见,此时茶并未成为赐品,而赐茶仅仅是以茶代酒的形式而已。

唐五代以后,随着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的进步,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帝王笼络下属的工具,赐茶也成为较为常见的活动,至唐中期,赐茶制度逐渐形成,赐茶对象不仅止于大臣,下层百姓、僧人道士甚至外邦都有被帝王赐茶的经历。唐代关于赐茶的记录,多在谢茶表中,这是一种皇帝遣官专赐、臣下得茶上表申谢的赐茶之风,甚为流行。如《常褒・谢进橙子赐茶表》:“臣某言:中使某至,奉宣圣旨。以臣所进太清宫圣祖殿前橙子,赐茶百串,荣赍非次,承命兢惶”②,《武元衡・谢赐新火及新茶表》:“臣某言,中使至,奉宣圣旨,赐臣新茶二斤者”③,《柳宗元・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臣某言:中使窦某至,奉宣旨,赐臣新茶一斤者”④,《刘禹锡・代武中丞谢新茶第一表》:“臣某言:中使窦国安奉宣圣旨,赐臣新茶一斤”⑤,另有其《第二表》亦陈赐茶之事:“臣某言:中使某乙奉宣圣旨,赐臣新茶一斤”⑥。以上文献证明,唐代帝王赐茶确有其实,然由于唐代贡茶尚未大行其道,唐代所赐茶品主要来自各地土贡及官方烘焙的茶叶,赐茶人群也多限于宗亲世族、朝臣军将。

有宋一代,随着赐茶制度的完善以及茶在人们生活中所占地位的日趋普遍和重要,名茶也成为统治者赐物名单中重要的物品之一,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此,宋人笔记中多有较为翔实的记载。宋人笔记多为朝廷官员或风流儒雅人士之生活随笔,其记述真实而多有生活化气息,梳理和探究宋人笔记中的相关赐茶记述,对我们了解宋代茶文化中的赐茶现象将有很大帮助。

二、宋人笔记中的赐茶记录

宋人笔记中记载的帝王赐茶,可谓形式多样,对象广泛。在此,仅从赐茶对象角度加以归纳整理。

(一)赐朝臣将帅茶

茶汤茶酒作为朝廷赐品,“凡遇时节,例赐茶酒”⑦,在日常的朝堂觐见中甚为常见。无论日常的早朝,还是大臣向皇帝拜谒奏章中途休息时,皇上均会给大臣赐茶汤。

1.赐大臣妃子茶

宋记中,多处记载体现出皇帝赐茶活动已然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一般皇帝出巡还会带茶酒班,专门布茶。

宋徽宗算是历史上仅有的“皇帝茶人”,他在位时,蔡京、丁谓两个宰相投其所好,将贡茶种类不断推陈出新,各种极品贡茶如大小龙凤团茶,密云龙、龙团瑞雪等,皇帝往往得之数枚,再分赐给下臣。庄绰《鸡肋篇・论蔡京太清楼记与皇帝重幸鸣銮堂记》:“上为举箸,屡欢笑,如家人,亦遣使持玛瑙大杯赐酒,遂御西阁,亲手调茶,分赐左右。”该笔记即反映了宫廷茶会宴饮中,徽宗兴之所至亲自为妃子和大臣点茶分茶的故事。这样的赐茶活动可谓是例行的,是宋代特有的饮茶现象。

2.赐讲读官茶

在宋代,皇帝与侍臣常常共同讲习诵读,一般皇帝指定一个讲读官引领大家一起学习。《东斋纪事》中载:“崇政殿之西有延义阁,南向,迎阳门之北有迩英阁,东向,皆讲读之所也。仁宗皇帝即位,多御延义。每初讲读或讲读终篇,则宣两府大臣同听,赐御书或遂赐宴。其后,不复御延义,专御迩英。凡春以二月中至端午罢,秋以八月中至冬至罢。讲读官移门上赐食,俟后殿公事退,系P以入。宣坐赐茶,就南壁下以次坐,复以次起讲读。又宣坐赐汤,其礼数甚优渥,虽执政大臣亦莫得与也。”⑧迩英阁、延义阁皆为皇帝侍臣讲读场所,在授业完毕休息时,皇帝一般会赐讲读官茶汤以解渴,此等待遇是当时执政大臣较少享受到的。

也因为如此,当时文人也常常以被赐茶而感激涕零,认为是无上的荣耀。吴曾《能改斋漫录》载:“韩致光,昭宗时以翰林承旨谪岭表,道湖南,末章云:‘金銮岁岁长宣赐,忍泪看天忆。’自注云:‘每岁初进之后,先宣赐学士。’韩子苍云:‘白发前朝旧史官,风炉煮茗暮江寒。苍龙不复从天下,拭泪看君小凤团。’自注云:‘史官月赐龙团。’”⑨此二首诗均为朝臣被贬谪之后忆昔日之荣光,得到最先赏赐的贡茶与此时的困顿窘况形成对比。蔡绦在《铁山丛谈》中载:“吾尝读欧阳文忠公集,见其为学士时钞国史,仁庙命赐黄封酒、凤团茶等,后入二府犹赐不绝。国家待遇儒臣类如此。”⑩而在欧阳修自传中,确有其对皇帝赐龙团茶而表现出荣耀之感的记录。

3.赐银合茶药

对文臣待遇尤厚,对于舟车劳顿、修筑工程将臣役兵,皇帝在巡防过程中自然也是给予优渥的封赏,得知督役官员长久在外,颇为辛劳,皇帝派随行官员赏赐大量的银合茶药,以示体恤之情。

宋朝在众多的工程营建中治理河流、修建城寨、构筑城堡用工较多,尤其在宋神宗、哲宗两朝边区城寨大增,各类奖励也随之加大力度。政府几乎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中就包括对治河官员和役兵的各项物质奖励。元符二年(1099年)三月至六月间,因进筑城寨毕工,朝廷分别赐给环庆路、径原路、邮延路、熙河路经略使帅臣以下银合茶药,银合茶药是常见的赏赐物品,茶药一般盛放在银合内。茶药具有保健、医治疗效,适宜赐予在外作业之人。这些在曾布《曾公遗录》中有大量的记录:“己卯,同呈熙河筑青南讷心毕功,赐帅臣以下茶药银合……”;“庚辰,赐帅臣以下茶药银合”;“癸巳,环庆之字平进筑毕功,赐帅臣以下银合茶药”;“戊寅,同呈陉原进筑减猥毕工,赐帅臣以下银合茶药”;“辛巳,同呈河东筑四堡寨毕功,赐帅臣以下银合茶药。环庆筑萌门、三坌毕,亦赐茶药”。

赐茶与臣子,皇帝会按官次等级加以赏赐。吴曾《能改斋漫录》云:“余案,:当后唐天成四年五月七日,中书门下奏:‘朝臣时有乞假觐省者,欲量赐茶药。’奉敕宜依者,各令据官品等第指挥,文班自左右、常侍、谏议、给、舍下至侍郎,宜各赐蜀茶三斤、蜡面茶二斤、草W蔻一百枚、肉W蔻一百枚、青木香二斤,以次武班官各有差。以此知建茶以蜡面为上供,自唐末已然矣。第龙凤之制,至本朝有加焉。”可以看出从唐代开始,赐茶已有等级差别,位份越高,享受的恩赐越厚重。

(二)赐平民僧道茶

1.n平民茶

茶不仅赐予大臣,在游访平民百姓日常生活时,皇帝也会赐予茶彩,以彰显对于百姓的爱护,归拢民心。张齐贤《洛阳|绅旧闻记》云:“每喜民力耕织者,某洛阳家今年蚕麦善,去都城一舍之内,必马足及之,悉召其家老幼,亲慰劳之,赐以酒食茶彩,丈夫遗之布F,妇人裙衫。”此记述显示,为安抚民心并奖励百姓耕织,帝王会在视察之时行赏赐之事,其中即包括茶,这在彰显帝王亲民爱民的同时,也足见茶在宋代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

2.赐僧道茶

赐僧道茶,是宋代以来帝王赐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朝廷与僧道之间的亲密关系息息相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的衰微与佛教教义与传统思想的殊异,使其与朝廷间的关系日渐密切。至唐代,佛教禅宗盛行,僧人在修行过程中,需得不寐不食,茶的提神醒脑特性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于是茶风大兴,饮茶从寺院僧庙走向民众。为加强皇权与佛家文化的紧密关系,赐僧人茶,也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北宋钱易《南部新书》记载了唐宣宗赐僧人茶情况:“大中三年,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宣皇问:‘服何药而至此?’僧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担蝗绯H眨亦不下四五十怠!因赐茶五十斤,令居保寿寺。”

有宋一代,宋太祖赵匡胤与“希夷先生”陈抟有着甚为密切的关系,太祖十分推崇道教文化,宋人举国信道,宋徽宗亦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在此情况下,帝王对道士的赐茶活动尤为常见。《能改斋漫录》中曾载一少年无意中偶遇太乙真君得道修身,宋真宗闻之则“召对赐坐,问以无为之要,赐茶药束帛”。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之《高逸二十二事》中也记载了太祖北征,召见时年已九十的镇阳道士澄隐,问之养生术,澄隐道士回答深得皇帝之心,于是“帝尤嘉之,赐以茶币”的事件。

另外,历代帝王多利用人们对灾异之事的科学理解而大造此类“祥瑞”,以示其天意所归,万民所宗,宋代亦复如此。黄休复《茅亭客话》中曾载:“大中祥符六年,绵州彰明县崇仙观,嘀上有木纹如画天尊状,毛发眉目衣服履舄纤缕悉备。知州比部佐郎刘公宗言遂绘事奏闻,奉圣旨令津置赴阙,送玉清昭应宫。其观主赐紫,及茶绢等物。今川民皆图画供养之。”

以上这些对于下层阶级的赐茶行为,多是帝王图谋笼络民心、寻求朝政稳定的手段,明显带有浓厚的政治意味。

(三)赐外邦及使臣茶

在北宋政治生活中,赐茶亦是外交手段之一。为宣扬大国风范或安抚边疆藩国而求得朝政安宁,帝王会赐予周边国家使臣茶彩绢帛等邦国所无的贵重稀有之物,如高丽“土产茶,味苦涩不可入口,惟贵中国腊茶,并龙凤赐团。自锡贵之外,商贾亦通贩”,元丰元年,宋神宗赐高丽使臣龙凤茶叶十斤,虽少但却尤为珍贵。又如元符三年,吐蕃、契丹、西夏、回鹘、g厮国等番邦首领接受哲宗召见,礼毕,赐予各部族茶彩,此次赐茶《曾公遗录》中有记载:“是日,引见,陇拶为一班;契丹公主为一班,夏国、回鹘公主少退立;瞎征为一班,同起居家属首领各从其长,边厮波结一头领附瞎征班;次引僧尼,皆蕃服。契丹公主以下皆礼拜,各赐冠服,退就迩英阁前易服,乞依前立班谢讫,退就横门幕次茶酒,宰执、从政官、宗室、戚里正任以上皆侍立。上谕宰执,令就殿门呼陇拶等,试与之语。既而李彀等引陇拶来,谕以已除节度使,依汉官给俸,自来无此恩例。瞎征但给茶彩而已。拶称谢甚恭。”

与此同时,有宋在对外派遣使臣所带礼物中也有茶叶这一项,尤其对于金辽这样危如卵石的番邦,宋代为了维护太平与安定,不得不以大量的贵重物质去博取和平,如《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中记载:“随行三节人,或自朝廷差,或由本所辟。……礼物则有御马三,涂金银作鞍辔副之;象牙、玳瑁鞭各一;涂金大浑银香狮三只,座全;著色绣衣三袭;果子十笼;蜜煎十瓮;芽茶三斤……”课件使臣所携带物品中,茶也是其中之一。《清波杂志》载:“康定二年,刘涣奉使入西羌,招纳g厮族部。蕃法,唯僧人所过不被拘留,资给饮食。涣乃落发僧衣以行。李复圭云耳。得《刘氏西行录》,乃涣所纪,往返系日以书,甚悉,且多篇咏。虽所至必与蕃僧接,且赖其乡导。既仗使节,辟官属,计事宜,结恩信,称诏锡赉茶彩,悉用汉官威仪。”周熙丙申从使节出疆,经历吐蕃时,与藩人结好,皇帝即诏命使臣以汉官仪仗制度御赐茶彩。

(四)科考赐考官进士茶

在宋代雅士之风盛行之际,科举考试作为朝廷招贤纳士聚揽人才的最重要手段,考官和考生自然受统治者所重视。茶作为雅而不俗之物成为展示皇恩的上乘之选。张舜民《画墁录》记载了宋哲宗赐茶之事:“予元中详定殿试,是年分为制举考第,各蒙赐三饼,然亲知分遗,殆将不胜。”张舜民作为三位考官之一,分得三块茶饼后分予亲友,可见其对赐茶的看重,而其分之不足也可见出所赐之茶的珍贵和量少。

沈括《梦溪笔谈》中曾如此记录:“礼部贡院试进士日,设香案于阶前,主词与举人对拜,此唐故事也。所坐设位供张甚盛,有司具茶汤饮浆。至试学究,则悉彻帐幕毡席之类,亦无茶汤,渴则饮砚水,人人皆黔基吻。非故欲困之,乃防毡幕及供应人私传所试经义。盖尝有败者,故事为之防。欧文忠有诗:‘焚香礼进士,彻幕待经生。’以为礼数重轻如此,其实自有谓也。”《甲申杂记》又载:“仁宗朝,春试进士集英殿,后妃御太清楼观之,慈圣光献出饼角子以赐进士,出七宝茶以赐考试官。初,贡团茶及白羊酒,惟见任两府方赐之。仁宗朝,及前宰臣,岁赐茶一斤,酒二壶,后以为例。”以上记录由此可见,在宋代科举考试中,茶是作为重要赐品出现的,并在仁宗朝及以后成为惯例。

由此可见,在科举考试中,设立茶汤以供考生饮啜,在新进进士后赐以考生和考官茶饮,这是宋代朝政中较为常规的赐茶现象,也成为士子莫大的荣誉。

当然,不同时期也有与之相悖之案例,如《麟台故事》载:“进士唱名日,馆职皆侍立殿上,所以备顾问也。政和以后,合门紊旧制,遂令秘书省官立殿下,失祖宗之本意也。殿试官不以官高卑,皆得侍立殿上,事讫赐茶,馆阁官许称学士,载于天圣令文。”此记载记述了仁宗天圣年间皇帝会在殿上向考官和进士赐茶,但在徽宗年间考官则须立于殿下,更无茶汤赏赐之说。由记述者语气可知,其认为这与整个时代对于文官儒士的重视氛围是相悖的。

总之,由宋人笔记记载可见,赐茶作为古代赏赐文化中的独特现象,在宋代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互动关系的缔结者,更在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具有深刻影响。宋代文人笔下记述的诸如赐朝臣将帅茶、赐平民僧道茶、赐外邦使臣茶以及科举考试中赐茶等诸多赐茶情况,一定程度上也展示出宋代茶文化之繁盛。

注释:

①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1076.

②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百一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3:4273.

③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3:5388.

④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七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3:5778.

⑤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3:6081.

⑥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3:6081.

⑦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五编第八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306.

⑧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一编第六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202-203.

⑨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五编第三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219.

⑩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五编第三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181.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P记(第一编第八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119,120,146,148.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五编第四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187.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一编第二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161.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一编第四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98.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五编第四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234.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二编第四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43.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二编第一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8.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三编第八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121.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一编第八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263.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四编第八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5.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五编第九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106.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二编第一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211.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二编第三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13.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二编第六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41.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二编第九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259-260.

参考文献:

[1]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2]徐松辑.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3]王钦若等编纂,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陈寿撰,裴松之.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茶文化的基础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汉互译;文化差异;处理策略;归化;异化

英汉互译不仅仅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信息交流,更是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For truly successful translating, biculturalism is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bilingualism, since words only have meanings in terms of the cultures in which they function.” [1]) 因此英汉互译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否则,就不可能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

而英汉两个民族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生产条件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文学艺术传统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产生了英、汉民族间的文化差异。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深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各种语言不可避免地带有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文化间的比较,因而译者必须具有较强的文化差异意识。换言之,译者必须意识到翻译这一信息交流既是跨语言(inter-language)的又是跨文化(inter-culture)的交流,不仅仅是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也可能成为交流的障碍。因此笔者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阐述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成因及处理策略。

一、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成因

(一)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导致的文化差异

由于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的不同,英、汉民族对自然生活环境有不同的主观感受,因而会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同一种现象或事物。反映在语言上,就形成了文化意义上的差异。例如,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春天刮东风,气候温暖宜人,因此在汉语里“东风”具有“温暖、希望”的美好含义;而冬天刮西风,气候寒冷干燥,因此在汉语里“西风”有“寒冷、凄凉”的寓意。与此相反的是,英国位于欧亚大陆的西北,四面环海,春天刮的是寒冷干燥的东风,气候类似于中国的冬天;夏天刮的是温暖湿润的西风,气候类似于中国的春天。因此“西风”(west wind)在英语中象征着希望和力量,而“东风”(east wind)则象征着凄凉和倒退。了解了这种中英文化差异,英国人就不难理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里“西风”表达的惆怅、忧思的意境以及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里“东风”的美好、希望的意象;中国人也就能理解为什么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是对春的讴歌,以及莎士比亚为什么在十四行诗里写道: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因为在英国西风带来的是春的消息,夏天是温馨宜人的季节,都代表“希望、美好、温和、可爱”,远不同于中国人眼中的夏天,“火热、火辣、不适”。

(二)不同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方式导致的文化差异

生产生活是语言和文化的一个重要来源。不同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方式自然反映在语言当中并形成特定的文化意义。例如,中国传统上以农业为主,因而有大量的比喻与习语与农业有关。如,牛耕是中国人传统的土地耕种方式,于是汉语中就有很多如“多如牛毛”、“汗牛充栋”、“九牛一毛”、“体壮如牛”、“勤勤恳恳的老黄牛”、“牛人”、“牛市”等与牛有关的习语与比喻。而英国的航海业历史上一度领先世界,因而英语中有很多与海洋和航海有关的比喻和习语。如:as close / dumb as an oyster (相当于汉语中的“守口如瓶”), spend money like water,(相当于汉语中的“挥金如土”),rest on one''s oars(相当于汉语中的“暂时歇一歇”),cast / lay / have an anchor to windward (相当于汉语中的“未雨绸缪”)等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相当于汉语中的“奋力图存”),all at sea(相当于汉语中的“不知所措”)等等。

同样,英、汉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导致文化差异。体现在语言上,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汉语中对亲属的称谓远远多于英语中对亲属的称谓。传统的中国社会重视家族关系,往往几代同堂,同时注重长幼尊卑、内外亲疏;而在英语国家,人们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子女年满18岁就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这就导致英语中的一个称谓往往对应汉语中的多个称谓,如 “brother”相当于汉语的“哥哥、弟弟”, “aunt” 相当于汉语的“婶婶、姑姑、姨妈”,最典型的是“cousin”, 一个称谓对应汉语中的八个称谓,包括“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又如,中国人以稻米为主食,因而汉语中不仅有很多关于稻米的词汇,而且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说法,意思是即使是聪明能干的妇女,没米也做不出饭来。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条件,很难做成。而英语中rice既可表示“稻子”,也可以表示加工后的“米”,还可以表示煮熟的“米饭”,而且由于稻米在英语国家不作为主食,主妇们不用米也能做出饭菜。因此不了解这种文化差异,就不能正确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茶文化的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地理标志;初级农产品;品牌文化建设;江苏淮安

中图分类号 F2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266-02

近年来,对初级农产品品牌的探究日渐深入和系统,部分农产品品牌获批地理标志认证,从市场反映看,这类农产品普遍更受市场欢迎;从经济影响看,这类农产品推动了产地区的经济发展。可见,地理标志初级农产品品牌化发展道路将推动一方经济的发展。

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带的淮安近年来在苏北城市中发展迅猛,但据资料显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农民收入不高。如何提高淮安市初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改善淮安市农民生活,成为淮安市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关注。在此背景下,研究基于地理标志的淮安市初级农产品品牌文化建设显得极其重要。本文主要探讨淮安市初级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探究采取收集整理文献资料、市场调研、利用网络资源等形式。

1 国内外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综述

1.1 国外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

品牌概念并非自古就有,国外品牌现象需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商人将商品的模样画下来供外来客人识别挑选。国外真正将品牌作为对象加以研究,严格的说,还得追溯到1955年美国哈佛商学院标志性杂志《哈佛商业评论》刊登了Ogilvy Levy的文章《产品与品牌》,之后20余年国外对品牌理论的研究未有突破性进展。1980年开始至20世纪末,国外品牌理论饱受学术界关注,发展迅速。21世纪初,品牌理论日渐成熟,研究成果主要有品牌涵义、品牌特征、品牌功能、品牌资产和价值、品牌建设等。21世纪以来,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研究成为学术界热点问题之一。

1.2 国内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

国内品牌现象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和企业家才开始大量投入到品牌问题研究中。张可成[1]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中国“品牌”应是西方“Brand”加“Quality”之和。农产品品牌表现出多样性、外部性和脆弱性,他将农产品品牌建设划分为4个影响要素,细分为13项分析指标,认为品牌建设流程包括品牌规划、创立、培育和扩张4个阶段。

有学者针对某个省进行研究,如王峰、王学敏、范莹莹、杨梦娣、丘小文、刘铭徐分别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研究了山东省、山西省、安徽省、河南省、福建省、浙江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和建设对策。赵士红研究了江苏省农产品品牌建设。

还有学者缩小研究地域范围,针对具体某个地级市进行研究,如王立娟、李秀珊等分别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研究了青岛市、临沂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及对策。再如张金良、詹和平、商会娟、李文柱、樊敏、杜小明等研究了保定市、宁波市、邢台市、衡水市、天津市、淮安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相关问题。

总之,21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受到大量关注,被学术界和企业家们视为热点问题,研究成果丰硕且日渐成熟。

2 农产品品牌相关理论概述

2.1 品牌

鉴于品牌研究趋于成熟,学术界对品牌的定义经历了说法不一到趋于一致的过程。目前品牌概念比较成熟的说法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他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

2.2 农产品

百度百科中将农产品定义为:“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国家规定初级农产品是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不包括经过加工的各类产品。

农产品品牌即在品牌基础上设定对象为农产品。本文认同王峰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对农产品品牌的定义:“附着在农产品上的某些独特的标记符号,代表了拥有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性契约,向消费者传达农产品信息以及生产者的产品质量、功能特征和承诺”。

2.3 农产品品牌建设

农产品品牌建设即如何打造农产品品牌,思考如何使品牌农产品畅销全国、走向国际,它是建设主体对包括农产品的品质构建、品牌管理、沟通、文化塑造等环节进行构建、经营、维护和评估的过程。品牌建设即在做好“品”的同时通过“牌”将“品”宣传出去,可见做好“品”是品牌建设的前提和保障[2-3]。

3 基于地理标志的淮安市初级农产品品牌文化建设调查

3.1 农产品生产资源

淮安市是隶属于江苏省苏北地区的一个地级市,横贯南北分界线,位居中国南方最北端、北方最南端,自古便是南北分水岭,是古淮河和京杭大运河交点,市内有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受季风气候影响,淮安市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冬暖夏凉,春温多变,秋高气爽,光能充足,热量丰富,具有农产品生长的良好气候条件。淮安市境总面积约1.01万km2,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淮安总人口合计479.988 9万人,是我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4]。

3.2 农产品生产情况

据人民日报报道,2014年淮安市辖区内有47.27万hm2耕地,其中蔬菜种植面积8.67万hm2,水产养殖面积约5.07万hm2。年粮食产量及年蔬菜产量分别为450万t和320万t,年水产养殖产量约25万t。畜类和禽类养殖主体有个体养殖和规模养殖,其中畜类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占50%。畜类如生猪年出栏约300万头,家禽年出栏约7 200万只,禽蛋年产量约达13万t。

3.3 农产品品牌现状

为响应中央工作会议号召,改变农业“四步同化”短腿、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短板的现状,淮安市正在努力扶持农民、发展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淮安市大力开展商标品牌战略,获批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及商标有效注册数量均逐年增多。品牌不等同于商标,但一个地区获批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及商标有效注册数量完全可以说明本地区农产品品牌的发展情况,根据调研数据整理的淮安市拥有农产品品牌情况如下。

蔬菜类:淮安蒲菜、淮安黄瓜、淮安红椒[7267333辣椒(新鲜蔬菜)]、金湖荷藕、涟水荷藕(12414727荷藕)、淮阴大折菜(13283849腌制大白菜)、淮阴黄瓜(13283855新鲜黄瓜)。水果类:淮阳西瓜(13283850西瓜)。水产类:洪泽银鱼[11176936银鱼(活的)]、洪泽河蚬[11186034河蚬(活的)]、洪泽河蚬[11186035河蚬(非活)]、盱眙龙虾[3739968龙虾(活)]、洪泽大闸蟹[7026934螃蟹(活的)]、洪泽芡实(11186031干芡实)、洪泽冤仇实(11186030新鲜芡实)、金湖螃蟹[10154872螃蟹(活的)]、金湖甲鱼[10154971甲鱼(活的)]、金湖泥鳅[10154870泥鳅(活的)]、金湖芡实[10154869(加工过的干芡实)]、白马湖青虾、白马湖大闸蟹。畜禽类:淮阴黑猪[11332460肉猪(加工过的)]、淮阴黄鸡(13283851活鸡)、淮阴黄鸡蛋(13283854鸡蛋)、淮安黑猪、洪泽白鹅[(11186037鹅(活))、金湖白鹅[10154867白鹅(活的)]。粮油类:淮安大米(4970201未加工的滔)、淮安大米(4970200米)、金湖大米(6748052米)、洪泽大米(11186027大米)、西顺河红衣小花生(11186032新鲜花生)。其他类:淮安茶撒、涟水千张、涟水捆蹄、涟水鸡糕、淮阴红薯粉丝(13283845粉丝)、涟水萝卜干。

相关数据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7月15日,有效注册商标数已万计,商标种类齐全,覆盖行业广泛,其中鲜活农产品1 048件,占总数的10.5%。淮安下属洪泽县近年来坚持品牌兴农战略,聪明的洪泽人充分利用本市天然形成的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利用“洪泽湖”这一天然品牌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以洪泽冠名的农产品逐渐增多,据洪泽工商部门透露,至2013年末有8件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提升了洪泽农产品名气,提高了洪泽农产品附加值。

截至2013年1月,淮安市下属金湖县“金湖荷藕”等6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加上2010年获批的“金湖大米”共7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金湖县近年来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发挥农业资源优势,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目前,金湖县农产品注册商标316件,占总注册商标的1/3。

4 参考文献

[1] 张可成.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理论与实践[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9:26-47.

[2] 蓝敏芬.广西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1:32-33.

茶文化的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开发

广西是产茶大省,悠久的历史积淀了茶文化的丰富内涵。近年来,广西以游览、科技展示等方式开展了茶文化旅游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时也显现出不少问题。深入研究广西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可以促进茶叶经济发展,实现茶文化旅游业的腾飞,并拉动广西地区经济的发展。

1.广西茶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

1.1地理优势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山多地少,茶叶的种植主要集中在山区中,接受日照时间长,除桂北等少数地区之外,年平均气温可达19℃—22℃。在这样的环境中,广西茶叶年生长期达10个月以上,茶叶的采摘时间较长,甚至在12月份也可以采摘茶叶。且包括广西在内的华南茶区,是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有乔木、小乔木和灌木等多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茶资源及其丰富。

1.2旅游资源优势

广西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除桂林山水名贯古今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喀斯特景观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丰富的水景旅游资源,城市旅游、园林旅游和民族风情旅游各具特色,旅游业已经成为广西重要的产业。基于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及人们的推陈出新,广西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也逐渐丰富,东西南北各有所长。

1.3政策优势

广西政府对茶文化十分重视,茶产业规划已于2008年通过评审并组织实施,以项目为载体,广西的茶产业依靠市场调节机制和政府扶持来促进茶产业发展,打造“桂茶”特色品牌。近年来,广西还经常举办大型的茶叶、茶艺展示和交流等活动,主要茶叶产区也推出了自己的茶文化节庆,活动期间,有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客商来观摩、采购,无形中为广西茶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2.广西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的意义

2.1茶文化顺应旅游趋势,倡导了健康时尚生活

茶文化本身是一种非常高雅的文化产品,如今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它的开发符合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的潮流。茶文化旅游消费是最大限度的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众所周知,茶是健康饮品,且具有药用价值,是旅客在旅游途中的最佳饮品。因而茶文化旅游顺应旅游趋势,倡导了健康时尚生活,并将引导旅游业的发展更上一个档次。

2.2利用茶文化旅游振兴茶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通过对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和外汇收入,消化剩余劳动力,为本地区提供就业机会,并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本地区与外地的文化交流,促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增强人们的精神文明意识。

3.广西茶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3.1对茶文化旅游的内涵认识不够

广西茶文化从唐代即开始发展并形成了深厚的底蕴。茶树、茶产地、饮茶习惯等茶文化的研究是广西茶文化旅游发展的依托,且少数民族传统茶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等特点。但人们对广西茶文化的内涵认识不够,许多茶文化产品仅停留在研究、保护和塑造企业形象的基础上,没有真正与旅游市场接轨,茶文化旅游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利于开展更广泛、层次更高的茶文化旅游。

3.2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山地较多,旅游基础设施能力的发挥受地形地貌限制,可接近性差。同时由于广西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总量小,引资规模小,投资环境不甚理想,使旅游项目开发资金有限,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茶文化旅游开发时,园区道路条件较差,茶文化休闲娱乐设施规模小且分散。

3.3茶文化旅游活动缺乏特色

目前广西以茶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开发不多,大部分都是围绕茶叶研究和生产,以游览、科技示范、休闲和品茶为主题开展茶文化旅游,活动内容和形式多为游园采茶、品茶观艺等方面,多具雷同性,没能充分利用茶文化资源,将茶文化的知识性、观赏性和可参与性很好地与旅游结合起来。

3.4品牌宣传的深度与力度不够

广西的茶品牌很多,但由于宣传的深度与力度不够,品牌影响力低,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另外广西的茶多是作为原料供应给省外茶商,不但经济效益低,也不利于茶文化品牌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西茶文化旅游的开展。

4.关于发展广西茶文化旅游的几点建议

4.1优化旅游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全面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旅游环境,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建设开发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公路、铁路和航空相结合的安全、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完成重点景区的道路、标识系统、供水、供电等设施基本完善配套。

4.2丰富和提升茶文化旅游活动,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

广西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应在原有基础上丰富和提升旅游活动的内涵,参照国内外茶文化旅游的经验,跳出“走马式”观光旅游的局限,开展茶专题旅游,增加茶文化旅游的内涵,丰富茶文化旅游项目,并通过与旅行社等的合作,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开发茶文化旅游专线,或者在区域内将茶文化旅游线路纳入游客行程中,以吸引游客,增加景区收入。

4.3加强茶文化形象设计和宣传力度

应通过茶文化旅游形象的设计,树立广西良好的茶文化旅游形象,培养人们对茶文化的认同感,可通过举办和参与茶文化节、博览会等活动,并通过报刊、互联网等媒介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广西茶叶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结语:广西茶文化旅游已成为一个亮点,深受游客青睐。广西茶文化旅游具有强大的市场潜力,我们应全力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加大对茶文化的挖掘力度,优化旅游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和提升茶文化旅游活动,加强宣传力度,使广西的茶文化旅游向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琳燕,孙云.福建茶文化旅游开发探析[J].茶叶科学技术.2011(3):39~44.

茶文化的基础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各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和旅游产品层出不穷,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极具文化内涵的新型旅游产品,备受大众的青睐。信阳是一座新兴的旅游热点城市,著名的信阳毛尖茶就产自这里。目前,信阳茶文化旅游开发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开发中对自身文化内涵认识不足、挖掘深度不够等原因,其开发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茶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策略,为信阳地区茶文化旅游的规划建设提供依据,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业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信阳 茶文化旅游 开发策略

信阳位于河南省的最南部,地跨淮河流域,境内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环境优美,气候适宜,特别适合茶叶的生长。信阳毛尖更是饮誉海内外,是绿茶中的佼佼者,被誉为“中国绿茶之王”。近些年来,本地区的旅游业取得飞速的发展,茶文化旅游开始被大众所熟知,并且得到了广大游客的喜爱。但目前茶文化旅游业还属于新兴的旅游产业,其拥有着大的发展空间。

一、信阳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茶文化旅游宣传不全面,对外缺少竞争力

信阳作为中国名茶之乡,茶叶产业是本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产业之一,信阳种茶历史悠久。但是除了茶文化节以外,在其它的方面仍然缺少较大力度的宣传,像电视广告,平面媒体和网络营销等方面的宣传都很少,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发展茶文化旅游必须利用好网络,否则很难对外形成强大的争力。

(二)茶文化旅游产品过于单一,缺少多样性

茶文化旅游产品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茶叶产品,与茶叶相关的采摘、制作、品茶、茶艺、茶道都可以开发成为一种或多种旅游产品。信阳毛尖作为一种具有影响力的名茶和国内很多名茶一样,在与旅游相结合的过程中,大部分在市场的定位上都是以高端的礼品的为主,却忽略了中低端的消费群体。如果只是在茶叶产品的范畴内进行拓展,不仅会使产品的结构变得单一,而且经济效益也会受到限制。

(三)基础设施不健全,服务水平相对落后

目前,茶文化旅游在信阳地区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茶文化旅游业发展和旅游业升级转型的同时,大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要素的配套建设,很多景区忽略了对游客提供的服务的重要性,而且对员工缺少正规化的系统培训。无论在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在服务水平上,都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和国内的一些发展比较好的相关景区相比,仍然还有一段距离。

(四)对本地茶文化资源缺乏更深层次的挖掘

信阳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灵魂,但是本地区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缺乏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既不能充分的展示茶文化,也难以让游客形成深刻的印象。随着旅游的发展,本地相关的旅游景区景点在不断的增加,但是大部分茶文化旅游只是让游客简单的游览参观和体验,没有让游客感受到茶文化的真正魅力。

(五)缺少对其它地区开发茶文化成功经验的学习

茶文化作为我国特有的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逐渐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当今社会。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怎样做到茶文化和旅游巧妙而完美结合,无疑将成为开发茶文化旅游的难题。目前信阳地区的茶文化旅游和其他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应该多汲取成功的经验,取长补短,从而更好的促进本地区茶文化旅游的开发。

二、信阳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竞争力

目前,信阳茶文化旅游的整体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大,各方面的宣传营销也很不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本地区在茶文化旅游的宣传营销过程中,应该符合时展的潮流,大胆尝试、敢于创新、不断提升茶文化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在宣传营销的同时,要着重体现本地茶文化的内涵,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另外在茶文化旅游产品推销的过程中,必须有重点有目的的去推广一些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产品,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对当地茶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近代以来,随着信阳毛尖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信阳地区的茶文化开始受到更多人的认识和认可,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阳旅游业发展迅速,现在已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要通过对茶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开拓全新的旅游方式,努力开发出具有休闲价值、观赏价值和体验价值的信阳茶文化旅游项目,使游客得到养生保健、返璞归真、具有文化品位的旅游享受。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旅游业基础设施是目的地旅游发展的基础支撑之一,包括旅游交通、旅游接待、娱乐购物的一系列的相关服务设施。信阳作为一座新型的旅游热点城市,发展旅游业,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服务水平对本地发展茶文化旅游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要通过培训等手段来提升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根据市场需求,制定服务规程,服务规范。

(四)对茶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注重品质内涵

本地区在开发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根据本地区茶文化的特点,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而不能只停留在一个“茶”字上。茶文化旅游产品涵盖茶叶商品、茶馆茶艺、相关演出展示以及本地区的民风民俗等多个方面,所以在全面开发的同时,要坚持“深度开发,注重内涵”的原则。

(五)从茶文化旅游的成功案例中汲取经验

信阳在开发茶文化应该做到与本地区的景区景点相结合,例如鸡公山登山采茶,南湾湖赏湖品茶,同时更多的加入一些体验性的旅游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积极推动茶文化的产业化,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信阳茶文化旅游开发,应该立足实际,展望未来,根据本地区深厚而独特的茶文化资源,开发出更多符合时展需求的新型旅游产品。在开发茶文化旅游过程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人为本,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