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艺术的特征

网络艺术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艺术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艺术的特征

网络艺术的特征范文第1篇

 

网络音乐是指音乐作品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各种有线和无线方式传播的,其主要特点是形成了数字化的音乐产品制作、传播和消费模式。通过电信互联网提供在电脑终端下载或者播放的互联网在线音乐,无线网络运营商通过无线增值服务提供在手机终端播放的无线音乐,又被称为移动音乐。

 

二、网络音乐的艺术特征

 

1、多样性

 

计算机的普及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对等的多媒体平台,而音乐的特点决定了它是时间和传播的艺术,二者先天的DNA契合决定了网络音乐的神奇效应。由于音乐传播方式的改变,音乐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其形式上的多样化也使得我们的音乐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计算机和网络这个特殊传播载体,为许多音乐形式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使新的音乐形式的诞生和传播成为可能。网络音乐形式的多样性也是网络音乐区别于其它音乐传播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如果把网络音乐进行划分的话,它是多种多样的,如FLASH音乐、MIDI音乐、电子贺卡音乐、网络游戏音乐、网络广告音乐、网站背景音乐、网络MP3音乐、视频音乐、彩铃音乐等等;在音乐形式上,它囊括所有了音乐类型,如: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现代音乐、舞蹈音乐、器乐曲、声乐曲、通俗音乐等。网络中传播音乐的多样性表现为音乐形式及音乐种类的丰富多样性。

 

2、重复性和再现性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作为一种信息被传播,可以带给我们愉悦和美感,在传统的传播形式中,人们只有在音乐厅、歌剧院、音乐沙龙、广场才可以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人们欣赏音乐受到了时间条件的限制,因为当时的音乐无法被原封不动的重复和再现,人们必须在现场才可以欣赏到自己喜欢的音乐,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人们的许多梦想都变为了现实。广播、电视、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诞生打破了音乐欣赏在时间上的限制,因为音乐可以被原汁原味地再现、复制和重复,改变了音乐原有传统的传播形式给音乐传播设下的种种羁绊。

 

留声机、录音机、CD、MP3、VCD、DVD在音乐传播中虽然和网络音乐有着共同的特点可重复性。但音乐的欣赏内容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网络音乐传播给人们的选择视听提供了无限大的音乐欣赏空间,根本上摆脱了广播、电视在时间上、内容上对人们视听的限制。

 

网络的共享,科技的发展,使网络音乐的传播达到了极致,其最大的特点是音乐可以不受限制被重复、再现。由于互联网的交互性、开放性、远程性特点,决定了一首乐曲从它诞生之日起,只要经过互联网来传播,就可能被无限量传递,无限量被下载,不受空间、时间的制约和限制,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上网就可以完成,使这首乐曲被反复下载和再现、不受限制地被反复欣赏,使更多的人享受到音乐重复和再现的快乐。

 

3、开放性和交互性

 

网络和计算机的发展,使网络音乐的诞生成为可能,它巨大的存储功能保证网络听众不用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时间,就可以随时从网络上点击收听或者下载音乐。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欣赏音乐,完全平等的基础平台。互联网络的交互性传播不必像其它大众媒介那样,要借助其它的社会公共系统才能完成,它通常依靠自身平台就可以完成交互行为过程。

 

传统媒体在传播音乐的过程中,无疑都会受到许多的限制,而网络音乐就像一个全天候开放的书架,其所有的信息都是公开的,它音乐品种齐全,就像一个琳琅满目的商店,你可以找到任何音乐流派和音乐形式的音乐,同时你对音乐进行选择性的欣赏也是完全自由的,网络音乐无须经过专门的音乐制作部门和媒体单位的过滤就可以被网络听众所接收。它没有任何强制性的因素,人们不必要考虑欣赏的顺序、时间,欣赏的内容也可以随时更新,音乐的风格可以自由挑选,欣赏者的欣赏好恶受到了绝对的尊重,欣赏者的审美个性得到充分释放。音乐爱好者利用网络表达个人的意见和喜好,互联网使网络音乐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网络传播的隐身性,网络的交互传播不需要馅媚迎逢,不需要矫揉造作,通过网络媒介就作品的多方面问题进行更加直接、即时和全面的交流,它们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频繁和快捷。这就使音乐创作者之间的互动、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互动、音乐创作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变得现实与可能。

 

4、远程性

 

在传统的传播形式中,音乐的欣赏无疑带有一种贵族化的倾向,是少数人的专利,人们欣赏音乐受到了许多时间和空间、经济条件的制约;不管是多么美妙的音乐,你如果身在它处就无法欣赏,而场地的空间又决定了听众的人数是有限的,注定了好的音乐欣赏与大众无缘,也注定了好的音乐欣赏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现代的音乐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制约,使你随时随地都可以欣赏美妙的音乐。互联网中MSN、QQ、BBS等网络通讯工具使音乐的交流和传播同样具有远程性的特点,好听的音乐作品、最新的音乐资料等信息,会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并与好朋友共享。在互联网中音乐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是所有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由于互联网的特点,使音乐创作者、音乐爱好者、音乐传播者之间突破空间,使远距离的交流、传播、共享、创作变为了可能。

 

5、共享性

 

网络以及数字化的应用,使某一段音乐素材能在较大范围内得以共享,数字化的时代,网络音乐迅速繁荣,网络的快捷和资源共享等特征使得绝大部分人更加青睐于网络音乐下载。目前,世界上通过网站销售的专辑以及通过收费下载形式售出的单曲数量已愈来愈高,网络销售在唱片销量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美国唱片工业协会近年来一再就一些非法侵权的网络音乐共享提出诉讼案件等,都反映了互联网时代音乐传播的迅速以及音乐共享方面的需求。

 

在中国,目前大约有7200个网站提供音乐下载,大部分网站为用户提供免费的音乐下载,而一些免费的诸如KUGOO之类的P2P软件更是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客观地讲,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收费的在线音乐服务将与免费的网络音乐文件交换共存。免费网络音乐文件的无限扩张,收费在线音乐服务的孱弱无力,传统唱片公司收入的逐年递减,都预示着全球音像产业的重大转型期已经到来。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使网络音乐迅速传播,使得许多年轻人更愿意使用小巧轻便的MP3而不是笨重的CD机,在对传统唱片业的不断冲击中,轻巧的MP3播放器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

 

参考文献:

 

[1]王国良.《漫谈网络音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4期

 

[2]杨春圃.《网络音乐研宄之检讨》[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期

 

[3]侯琳琦.《网络音乐一一新兴的艺术形式》[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期

 

[4]庄元.《音乐学视野中的当代音乐传播研宄》[J].音乐研宄.2005年1期

网络艺术的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 艺术美学 特征

中图分类号:R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9-0358-02

1、概述

在这个信息时代,数字科技已经深度介入到了艺术与文化领域之中。现在更多的艺术家、设计师及数码爱好者们都在数码的“工具箱”里找寻新的创作灵感,拾取更加得心应手的创作工具与手段,不同程度的通过其他的形式实现着自己的艺术梦想。不管是艺术家、艺术对象、材料、方法和手段,还是艺术理念等都到了数字化集成和整合的底部,这也很大程度上的促成和实现了艺术元素间的有机互动,产生出和传统艺术特征,风格完全不同的新审美特质。

伴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是各种不同艺术的有机结合,进而真正的实现各种艺术的辩证统一,同时也把语言和艺术的统一性进行了更加有效的整合,在广义的数字媒体艺术中,在进行数字媒体艺术的构架时,其涉及的领域包括很多,比如:科学技术、媒体等多个方面,同时也包罗了更为广阔和深邃的文化理念。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形态中可以看出,其大量的介入了数字和多媒体技术,其中也包括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等,进一步通过这些技术的有机结合来形成数码的图像或者是音频,包括诸如动画等一系列的艺术形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同领域的艺术创作形式的完美结合,把之前传统并且简单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空间进行了进行了一定的扩展,使之变的更加的多样和多元化,这其中要求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充分运用,而同时也是多个领域和学科的团结与写作,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对艺术的认知和造型进行的一种全新的理解和认识,使艺术家的综合素养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艺术的对象,也不仅仅局限在以往的艺术的美感和视觉的享受,而是对众多的艺术的长处进行完美的结合,并且同时也借助于现代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和音频进行有效互动,从而实现多媒体和多艺术的有效结合。

2、数字媒体艺术的简介

数字媒体艺术是在90年代以后产生的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这种艺术形态很好的实现了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的有效融合。一般来讲,艺术创作人员必须要深入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形态本质,从而进一步更加充分的掌握数字技术的多样性,进一步的利用数字媒体来完成艺术创作,为人们提供更加优秀的文化作品。对于数字媒体来说,它的本质形态就是价值观的开放性,拥有不同文化内涵的艺术创作人员将会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因而我国的文化将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3]。

在一般的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也就是将计算机媒体技术应用在资讯、传播和生物科学等各个领域所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这其中主要包括了数字图像、只读光盘艺术、虚拟现实艺术作品、网络艺术、数字音频艺术、虚拟生物作品、综合数字艺术等,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数字媒体艺术与各个领域是息息相关的,七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要想加快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速度,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员就必须要更加深入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内容,从而进一步加快我国艺术创作的速度。

3、数字媒体艺术美学特征的简要分析

对于数字媒体艺术来说,它主要的作用是用来实现各种艺术之间的有效结合,并且同时特完成了语言和艺术的整合工作。为了将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科学、技术和媒体等多个领域,艺术创作者必须首先要深入的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文化理念和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以此来实现数字媒体艺术的有效应用。从字面上来看,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多媒体性,这主要体现在数字媒体艺术必须要依赖于多媒体技术来完成数码图像和音频等内容的艺术创作工作。

互动性也是数字媒体艺术美学的一个重要的特性,是数字化艺术在作者与观众之间过程与结果之间所表现出的一种角色换位,互动沟通,即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一种艺术模式,这也是艺术同一性的一种典型的体现。例如网络艺术就是典型的互动性的数字平台,无论人们身处何处,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就可以接入到网络系统,接下来就可以参与到网络中的艺术创作中来,进而对作品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再创造。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性认知,生活体验,个人爱好,对作品进行一定的再创作,期间可以不断注入新的题材内容。从一名艺术家和原创者角度来看,网络作品,只是原创者搭起的一个作品框架和供人们表演的舞台,目的是让更多的网友都尽情的参与并表露个自的才艺与特长,以此拓展作品、增强自信。另一方面,在网络互动中,参与者都品尝到了艺术家及艺术创作的,人的个性化的元素在作品中成为了艺术的对象,没有专门的艺术技能,凭借数字技术提供的“半成品”(网络资源),进行“来料加工”式的合成一与后期制作,这种共同参与艺术创作的互动平台与氛围,最终形成了当今人们所关注的艺术的互动性特征,即:艺术与非艺术的互动,艺术家与非艺术家的互动,它的结果,似乎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艺术对象有爱无类,艺术作品走向复制时代,走向边缘与混沌[1]。但是不得不说,这都与互动性密不可分。的确是这样的,互动性的数字创作平台,充分的给予观众对作品享有更大的选择权利与修改权利,每一个观众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去出发,去找寻和确定作品的样式。在观众阅读完他人的故事之后,又以“艺术家”的高度在个人意念的支配下,可以对作品做出回应和进行新的探索。主动的去参与到创作之中,在互动式的沟通中,真正可以实现艺术家与观众,艺术创作与接受的换位思考与真诚的对话。

与此同时,创作者才能够真正的将作者真正的内心心甘情愿的展现到人们的面前,通过作品让读者充分的体会到创作时的心里活动。只有这样,观众在分享作品时,才可以得到切身的精神满足与情感的陶冶。科技对艺术的挑战是不以艺术家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结果是通过其自身的吸引力将更多的“门外汉”吸引进艺术的大门,所以才会艺术被简化成一个“工具箱”,使用者在需要时便可以拿来使用。这种艺术的技术与工具化倾向,在数字媒体艺术里,使更多的人能加人行列,使大众气息的艺术氛围,表现平民生活的数字化作品应运而生。[4]

然而,任何一种艺术,都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精湛的技艺支撑,这并非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所以这就形成了艺术的神圣并且高不可攀的倾向。尽管这样,数字科技的普及趋向衍化,使的艺术日益走向纯技术的道路,现在的这种倾向九十分的明显了。因此,只要是经过一定的重复不断的操作,通过此来不断的提高熟练程度,几乎可以说是每个人都可以创作像模像样的作品了。所以现在就有一种情况不断的在发生,艺术家们不愿意再花更多的时间去在作品中“惨淡经营”,反而缺渐渐学会了去“偷懒”,在创作中走竭力的去寻找捷径的存在。

大众化也是数字媒体的艺术的新美学特征之一。在之前通俗的数字处理技术和互动的艺术创作模式的依托中,构成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又一鲜明的美学特征[3]。当代的数字技术十分人性化的设计,我们可以进行规模化的复制,同时也可以快速传播工具与载体,这可以说是都在根本上解放了艺术的“劳动生产力”,这也就大大的消解了艺术的高难度。数字艺术作为最普及的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媒体,自始至终都在和大众媒体携手共进。从当今的“第四媒体”的网络艺术来说,其中的交互性及双向互动传播而论,比如说开设电子论坛(BBS),公布记者电子邮件,在每篇报道之后设置评论区等等手段与途径,给大众提供一个交换意见和发表评论的场所,这使的进人网络的人们能够直接参与作品和新闻报道,这不仅做到了媒体原创,网民之间的沟通,还实现了观众对观众的传播,从而真正使媒体与大众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了数字媒体成为“大众的代言人”[5]。这就像平民作曲家雪村等一代青年艺术家产生了以《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为领衔的一大批大众化的数字化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平凡但是却让人感觉十分的亲切,凭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传播,几乎是一夜之间,独具特色的东北腔“翠花上酸菜”就热遍了网里网外,可谓家喻户晓。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数字化艺术的互动与共享,使成千上万的人共同地创作,共同地欣赏,共同地评论,共同地开拓新的艺术天地。

结束语

数字媒体艺术中所展现出来的大量的美学特征,在现代艺术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仅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多样,形形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能够通过美学特征的存在,而使人类对未知的科学和人文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探索,从而进一步的对现代艺术进行重新定位。现代艺术会沿着怎样的方向发展,是向着现代化的方向继续发展,还是会返回到复古典的复兴,这都是由其所具备的美学特征所决定的,所以说,数字媒体艺术的前途在于其美学特征的有机结合,才可以不断的创造出新的形式和途径。

在现代的社会,文化与传媒产业作为信息经济发展的重要综合指标,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兴盛和发展使得艺术文化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在存在着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就是,自诞生以来,数字媒体艺术正在以它那特有的品质给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带来不同的影响,并且这些影响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以媒体技术本体化与视觉文化审美化为表征的新意识形态的不断的扩散,深刻影响着现代文化的发展。数字技术所引起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由话语文化形式向形象文化形式的转变,在摧毁传统文化等级秩序的同时,同时也消解着艺术传统对意义的深度追求。物质性存在的强势与观念性存在的低限之间的博弈,是数字艺术以及电子视觉文化无法回避的现实,数字艺术的发展函待解决唯技术主义的迷瘴与意义场的虚设等现实难题。“数字化生存”的技术和“艺术化生存”的人文相互协调,才能实现数字艺术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晓岩.试论数字媒体艺术的新美学特征[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2]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探讨[J].饰,2006.

[3] 王伟毅.数字媒体艺术的多种可能性[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5.

网络艺术的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 互动性 交互

一、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相较于其他传统的艺术形式而言,新媒体艺术是一门非常年轻的艺术形式。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录像艺术产生之时便开启了艺术结合现代技术的大门,60年代电视的普及、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又推进了各种新艺术形式的产生。自1971年美国硅谷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的时代便来临了。80年代随着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电脑的普及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契机,更多的艺术家们开始使用计算机作为艺术创作的新手段。21世纪新技术呈井喷式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移动终端设备便捷性的提高、VR技术的研发与运用等都给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营养。

新媒体艺术是一个综合了多种形式的独特艺术,它的“新”不仅体现在对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上,还融合了如生物学、物理学、神经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表现形式和使用材料也与以往的艺术形式截然不同,并能在综合了多种技术后创造出全新的感官体验。

二、互动特征分析

互动是指两者之间会产生变化或者发生作用的一个过程。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是指新媒体艺术作品与艺术受众既观众之间的一个互相参与和作用的过程,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程度也是之前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达到的。其互动性特征也是一种人文主义的体现,它强化了观众与作品的关系。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特征按照互动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向:

(一)现实互动

首先,新媒体艺术家在创作新媒体艺术作品时由于技术上的需要,艺术家会和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合作,同时创作过程也不再被局限于固定的空间里。

其次,技术对艺术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创作手段上,在展示形式上也出现了更多样的方式。新的展示形式必然带来新的观看方式,观众和作品的关系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架上艺术在展示形式上需要特定的安静和明亮的环境,观众使用眼睛来观赏作品。而新媒体艺术的展示方式则不仅仅局限在墙面或固定的空间里,观众不仅可以使用视觉,还可以使用触觉、听觉、嗅觉等其他感官来体验和感受作品,并与作品互动。

美国芝加哥的千禧公园(Millennium Park)中屹立着两块高达15米的LED显示屏, 这是由约姆・普伦萨(Jaume Plensa)所设计的电子喷泉――皇冠喷泉(Crown Fountain),自2004年7月正式启用以来成为吸引大量游客的户外互动作品。皇冠喷泉由计算机控制着2个高大的屏幕,循环播放约姆・普伦萨搜集的1000个芝加哥市民的面孔,这些不同肤色、年龄和性别的面孔时而微笑时而做出撅嘴吹气的动作,当播放吹气的动作时显示屏嘴部的位置会真的喷出水柱,喷泉看起来就像是从屏幕里人的口中喷出来的一样,市民以及游客则在喷泉下主动与作品互动嬉戏。

皇冠喷泉(Crown Fountain)

前面例子中作品与观众虽有所互动,但观众的参与并未改变整个作品的面貌。而有些媒体作品则是需要观众的主动参与来完成作品,作品的展示效果也因观众的参与而发生改变,观众的参与成为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2015年法国艺术家米古厄拉・契弗里埃(Miguel Chevalier)在英国的灯光艺术节上展出了他的互动作品――复杂的光网(Complex Meshes),艺术家利用投影仪把复杂的线条图案投射到达勒姆大教堂的天花板上,色彩缤纷的线条图案模拟教堂的拱形顶部结构,同时播放着雅各布・巴博尼・施林吉(Jacopo Baboni Schilingi)创作的电子音乐作品。教堂内安装了传感器设备用于采集观众的数量和位置,随着观众位置和移动速度的改变,顶部图案变得时而拉扯时而叠加。艺术家用观众参与的形式表达了人与建筑的关系。

(二)虚拟互动

早在1974年韩籍美国艺术家白南准(NamJune Paik)就预言了“电子超级高速公路”这一概念,新的通讯形式将会把不同文化的人连接在一起。现达的互联网技术正是验证了这一观念,庞大的信息和全球的用户组成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虚拟互动指的是作品借助虚拟的网络手段与观众所发生的互动,这种互动所产生的结果与过程被直接展示在虚拟网络空间里。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全球性决定了作品的参与对象可以是任何使用网络的人。

具有前瞻性的德国媒体艺术研究机构――尔斯鲁厄艺术和媒体技术中心(Zentrum für Kunst und Medientechnologie),在2012年被授予《电子羊》(Electric Sheep)APP艺术奖。这款免费APP可以下载安装在个人电脑或手机上,在联网且黑屏的“睡眠”状态下自动绘制渲染出图形动画。人们可以把自己终端设备生成的作品通过网络上传、分享及投票,还可以下载其他人上传的作品进行融合产生新的作品。软件的创作构想源自菲利普・K・迪克的小说《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探讨人类身边的机器在“睡眠”状态下像人类一样做梦会是如何的样子。这款《电子羊》APP在网络上大受欢迎,下载和使用的人群共同参与艺术创作过程并持续创作出更多的虚拟作品,同时又可以快速方便的进行展示。通过网络的力量艺术家和艺术受众的互动可以在瞬间完成,并使二者的角色互相转变,而作品也会有超出预料之外的效果。

三、新媒体艺术的问题和未来展望

电脑数字技术的使用使得艺术家可以创造出虚假的s又逼真的场景。而互联网的普及则更加扩大了艺术创作的群体。那么随之而来就会产生一些问题,艺术和技术的界线越发变得模糊起来。新媒体艺术即是建立在技术上的也是建立在观念上的,只有技术手段而没有艺术观念的作品是不完整的。艺术家的目标是借技术之力抒己之理念,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并非最终目的,新媒体艺术家在创作时应先有要表达的观念再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技术来实现和传达。现在有些作品只注重于新技术的使用而忽略了艺术的内涵思想,这也是极不可取的。

[]《电子羊》(Electric Sheep)自动生成的图像

现代社会人人离不开互联网,未来网络与新媒体艺术的结合将会越发紧密,展现方式也会更直接,艺术与人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近,新作品的诞生速度也会加快。艺术家对于新技术的尝试也反过来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艺术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作观念也对技术手段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各学科的融合也会扩大化,各学科的新技术成果也将成为新媒体艺术的新助力,发展潜力非常巨大。

四、结语

新媒体艺术不仅仅是时代和技术的产物,更是被社会和艺术受众所需求。它拥有以往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体验感、冲击力和传播速度,这也更容易被成长在高速发展时代背景下的年轻人所喜爱。纵观当代国内外艺术展览,新媒体艺术作品在其中的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这也证明了新媒体艺术这种艺术形式越来越被大众所接纳,也越发的被艺术市场所欢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艺术理念的创新,新媒体艺术必然会有更加多样的发展和更强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拉什 (Michael Rush).新媒体艺术[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网络艺术的特征范文第4篇

新媒体艺术又称 New Media Art,起源于上个世纪 60年代录像艺术的发展。随着大众传媒技术,尤其是商业电视艺术进入到普通家庭,新媒体艺术发展态势迅猛。在这种背景下,艺术家开始反思大众电子传媒对我们感受世界方式及艺术可能带来的影响。精英艺术家极力反抗商业资本追求利润带来的对于大众声音的漠视。于是录像技术诞生后,便自然而然被这些艺术家利用起来作为反抗商业电视的武器,此时期他们将这种新技术即如录像技术和媒介命名为“新媒体”,并采用与传统不同的艺术观念来运用这种“新媒体”进行创作,藉此表达这种新的媒体以及新媒体艺术对于影响人类生活的可能性的多方面思考。 [1]

进入上世纪 80年代特别是 90年代之后,随着电子传媒技术不断发展,先后出现了电子计算机、电子光盘和互联网,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也不断变化着创作的媒材和观众。从激浪艺术、前卫电影、视频艺术,到数码和网络艺术,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无不彰示着它与高科技的亲密关系。 [2]人们开始把建立在 60年代以来的新媒体概念基础上的以电子计算机为硬件基础,以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信息传播的带有综合性的多媒介或超媒体称为“新媒体”。这个时期的新媒体由于是以数字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所以在艺术创作上全面出新,几乎彻底颠覆了传统艺术观念,也改变了原先的新媒体概念;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带来深刻变革。这种新型艺术形态我们可以称为“新媒体艺术”。它反映了数字时代艺术家试图将尖端科技与先锋艺术思考相结合,探索新的艺术空间和对世界感知新方式的不懈努力。 [3]

进入新世纪,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使新媒体艺术也迅速进入大众的审美接受视野,并使艺术家借助这种新型媒体来进一步实现其与大众读者的精神沟通与合作。新媒体艺术家们适应这种超媒体艺术的特征,通过显现作品的形成过程而使观众理解和支持新媒体艺术,也为了吸引观众的接受兴趣,他们便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超媒介手段,促使观众积极参与作品的创作过程。新媒体的交互流,把美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其共同参与美感体验 ,甚至难分彼此。 [4]新媒体艺术对于连接性和互动性的艺术特质的强调、对于观者在艺术作品中是否参与了新影像、新经验和新思维的创造原则的确立,基本上已经成为当代艺术作品质量高低的评判标准。应该说,新媒体艺术的热潮在世界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已成燎原之势,并不断给人们的生活方式、视觉经验带来变革性力量。

新媒体艺术到底有哪些重要表现?有哪些新的艺术倾向和审美特征?下面就是我们对新媒体艺术现状与发展的一些理论思考。

新媒体艺术的源头包括:受杜尚影响甚巨的 60年代观念艺术,以及由早期未来主义宣言和达达式行为及稍后出现的偶发艺术( happening)脱胎转变而成的 70年代表演(行为)艺术,以及激浪艺术运动所倡导的综合行为、舞台、绘画、音乐、身体的互动媒体艺术等,为以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艺术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同时,五六十年代的前卫艺术实验中,也出现结合工业时代机械技术的动力艺术( kinetic art)和最早的电子艺术作品。沟通与合作成为在这些范畴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关注的焦点,他们不断探索新的行为模式与新的媒介材料,企图发掘创造新思维、新的人类经验,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促使观众(使用者)和作品进行互动并介入参与作品转化与演变的网络与数字科技当中。对新媒体艺术影响最大的还是技术语言的观念意识,以数理计算为核心的技术化设计,以及创作和放置与环境的关系等。

上世纪 80年代出现的数字技术和录像艺术,开始在各种国际艺术大展上尽显风光。它挟现代数字技术之威,以其具有传统艺术媒介不可比拟的敏感性、综合性、强烈的现场感,成为当今国际艺术中与架上艺术、装置艺术并架齐驱的主要艺术媒介。而新媒体艺术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的互动性,它体现为通过数字手段在观众与艺术家之间、观众与作品之间实现交流,并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崭新的观念来表达创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艺术的重新理解。

新媒体艺术不仅仅是一种以展出为目的的艺术,它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和创意手段,它更重视如何挖掘新媒体在运用时的新美学,或是协助传统的艺术家如何运用新技术,期望对原有作品产生变化。

每一艺术门类的特征有本质性特征和功能性特征之分,审美特征属于艺术的本质性特征。而其中造型机制的特征、活动方式的特征和交往机制的特征又是构成艺术审美特征的基本要素。新媒体艺术的这种审美本质特征就集中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第一,近二十年来,新媒体艺术多媒体融合的造型机制实现了艺术表达语汇的变化和综合,形成了新媒体艺术审美趣味的特征。所谓多媒融合的造型机制就是将众多媒体的艺术元素有机整合,产生每一独立媒体单独所不具有的新的意义,类似依靠镜头整合产生新的意象的蒙太奇,我们不妨就将这种多媒融合的造型机制称为“媒体蒙太奇”。它包括共时的叠加和历时的链接,它是最基本的多媒体编辑和艺术语汇。新媒体艺术创作将多媒体进行链接,而后全身融入其中,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从而导致作品以及人的意识产生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产生创作上新的艺术追求和欣赏中新的审美趣味。因此,我们可以把新媒体艺术看成:一百年前当电影出现的时候,尽管人们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新“玩意儿 ”来看待,但实际上,它很快就成为当时既不同于传统的戏剧、绘画、舞蹈、音乐、建筑和雕塑,又融合了这六门艺术形式的新媒体艺术。多媒融合的造型机制就是艺术家创作时所用的材料和形式,就是后现代艺术中有别于传统艺术的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数字艺术、影像艺术等具有新观念、运用新材料和新形式的纳入融视觉和声音等综合性的造型艺术。

第二, 20世纪 90年代末,随着 IT产业的发展,个人电脑以及编辑设备(包括软件和硬件)日趋廉价并得到普及。这种新技术手段带来的不仅是影像艺术日益繁荣,而且更多的艺术家着手探索互动多媒体和网络艺术形式(如超文本艺术形式),这也正在成为当代艺术中的重要潮流。新媒体艺术是以高科技数字化媒介为其创作手段的新的综合性艺术,这种新媒体艺术是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影像操作工具的出现而产生的新技术条件下的艺术形式。借助于新媒体数字技术,新媒体艺术可以实时交互的参与式艺术交往机制,如此就实现了艺术生产和传播活动方式的变化,形成了新媒体艺术美感激发的模式等特征。新媒体艺术将不同媒体及造型和传播机制的应用功能有机整合,产生更为强大的综合艺术功能。例如,将多媒体的虚拟现实功能与互联网的远程传播、实时互动功能有机整合,打造成优质艺术资源共享的远程审美平台—— BBS的网络文学“复调文本”的群体写作、远程现场演奏会、互动式展览会、全球化的网络舞蹈等等。这将引发艺术创作与欣赏活动方式一系列重要变化,其中之一就是随着创作门槛的降低和欣赏者参与性的提高,使得创作与欣赏的界线不再泾渭分明。在互联网世界中,现实可以被虚拟,虚拟的超文本似乎能够被指称为一种准现实或类现实,而且这种新艺术形式依靠观众的积极参与来实现其传播和价值。作品不仅需要观众的接受来完成,而且还需要观众来激活它,赋予它实在的内容,进而推动它不断生长和丰富。这也许就是新媒体艺术的魅力所在。

第三,新媒体艺术瞬时远程的传播机制不仅造就了新型的艺术交往方式,而且改变了艺术存在的环境模式,并将导致人们审美意识的深刻变革。新媒体艺术将成为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相互接触和交流的渠道和机制,它有可能带来文化间的相互融会与整合(整合并不意味着同化、同一甚至兼并,它应该而且完全可以合而不同);但是也有可能造成文化间的相互碰撞与冲突,从而对不同民族的文化结构以及世界的文化格局带来深刻的负面影响。这些作为环境因素必将波及人们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理想,从而改变人们的审美心理结构。

新媒体艺术的灵魂即在于它能够调动人们的心灵,在客观的物质的世界里创造更加深邃的精神世界,要利用多种多样的新技术作为艺术手段,探索新形式,表达新内容,使得我们的生活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多元包容。新媒体艺术创作既要关注科技的最新动态,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人文性观念的根基,要将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在新媒体艺术形式中努力结合起来,从而祛除一百余年来关于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尖锐矛盾和冲突。新媒体艺术在经历了从单媒到多媒以及从技术的跟踪到观念的升华的初创探索后,正在步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新媒体艺术已经实质性地改变了艺术的思维模式、设计模式、传播模式及欣赏模式:虚拟图像技术创造了魔幻般的世界,超链接的方法带来了完全非线性的作品体验形态,分布式多媒体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了多人交互参与的创作空间。 [5]新媒体艺术理论上的重大课题包括文化本质的探讨、载体与传播的研究、审美特征的阐释以及评价标准体系的建构,这些对于今后我国新媒体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空间力量不仅重新型构了哲学美学上的时间与空间概念,对数字世界艺术创作和消费的观念与实践提出挑战,同时也为研究网络空间或虚拟世界的美感经验,及其与人类思维想象空间的联系创造了更为直接的条件。数字化时代存在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网络空间同样具有美感特质,建立针对数字化审美艺术的新媒体美学已是相当紧迫的问题,艺术家、美学家应面对挑战,担负起时代的责任。

*本文为三明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成果(HX201006/Z)。

注释

[1]刘秋娜.新媒体艺术无界限[J].环球,2005,(14),(p70).

[2]段运东.新媒体艺术的语言品格探察[J].装饰,2004,(12),(p24).

[3] 王秋凡.西方当代新媒体艺术[M].沈阳:辽宁画报出版社,2002,(p105) .

网络艺术的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动画美学;变异;网络媒介环境

现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络“拟态”的环境中,这样的环境、传递给我们一种新的思想观念、信息、价值取向,社会直接受到了大众媒介的影响,人类生活受到网络深度的干预,不单单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同时。也影响到文学、音乐、美术、动画等等领域,其中动画艺术的快速改变和拓展更加具有美学维度。因此,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动画艺术的改变和拓展具有一种美学的维度特征,其主要的优势是:不管是网络文化、图像、音乐以及网络影像的美学特征,每一个元素的可分解,在网络环境下都具有更强的美学变异能力,都会在动画之中融合,从而展现出动画美学变异的新景象,产生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元素越多样化,那么吸收全新美学形式的面越多,参与新型转播方式的可能性就越高,体现网络的全新美学形式也就越多。[1]

1 动画美学变异在网络媒介环境下的体现

1.1 加深了艺术创作和接受互动的程度,转移了权利

网络时代中,艺术创作和接受互动性的增强,是动画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时代在艺术创作之中,创作者和接受者都是艺术创作者,艺术欣赏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主题,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性,而创作者也不再是高高在上,创作者之间的竞争压力变大,因此,信息传播的多样化,转移了艺术活动的创作和接受者之间的权利。在网络时代,观众可以根据剧情的发展,选择自己欣赏的动画,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审定动画角色。如日本的动画片《收集少女》,是手机动画的典型代表。观众在网络中,利用手机和剧中的人物发送短信交流,从而演绎属于自己的动画剧情和形象,增加了观众观赏的兴趣,也通过很多小人物的视角,反映了现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反映了一种小人物和命运抗争的崇高精神。如国产动画灰太狼,创作者利用略带戏谑的态度,去反映他们在日常压力下抗压的状态。再如:流氓兔和兔斯基等受欢迎的动画形象,虽然没有多么高大的形象,但是都引起了人们最大的兴趣。因此,在网络媒介环境下,动画引起人们的美感享受,通过表层秩序的不对称,改变了人们对优美的理解。目前在网络媒介环境下,这种不和谐的和谐令人感觉是可信的,成了现代审美的主流。

1.2 在信息海洋中,衰微了审美和艺术性之间的联系

当今网络时代中动画的主流是数字格式,动画设计为了吸引住人们的研究,都在追求一种视觉上的震撼,令人感觉到一种视觉上的,如:“最终幻想”系列中,通过极高的方针程度,利用强大的电脑技术,虚拟动画中的人物形象,达到了让人惊诧的效果。另外,网络时代具有更新信息快、分布广的特性。很多观众受到随时跳出来的信息框的影响,很容易转移视线,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因此和电视动画时代相比,动画的审美接受活动更加零散化,人门更加难以集中注意力。这些因素的变化直接导致了动画审美风尚的变化,而网络时代中,越来越多的动画作品中,只有能够快速抓住人们眼球的动画,才受到人们的喜欢和点击,这就难免造成了动画在众多信息之间的竞争。因此创作者为了使动画艺术作品越来越容易懂,辨识度也越来越高,如:绿豆蛙、喜洋洋和灰太狼等等流行的网络动画形象,线条和色块之间越来越趋向明快简单。因此动画为了在网络媒介快速发展中生存,就要改变原先的审美标准,打破以往的创作理念,这是因为,动画具有一种最本质的美学特征,是对非现实的虚拟而不是模拟现实,如果动画形象过分的逼真,只能导致了动画艺术的衰微。另外,在网络媒介环境下动画美学加深了和文化的联系。动画美学的艺术存在于电子媒体和数字世界的第四度空间中,在网络媒介背景下,动画思潮、理念以及技术等等,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动漫也体现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创造者把不同地域、民族和文化都融合到动画创作中。随着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在传媒的烘炒下,已经成了世界各地青少年追捧和喜爱的电子影像。动画逐渐变成了个人最发挥想象力的模拟沟通途径,增加了人们追求艺术的动力,从而令人们陶醉在一种虚拟的动画世界中,充分感受到动画的美学魅力。同时,也体现了动画美学领域中的活力和生机。[2]

2 动画美学在网络媒介环境下的现实性含义

在当今的社会中,网络逐渐存在于人们的各个生活角落中,网络媒介环境下,产生的动画美学变异,在人门地日常生活活动中,这种艺术活动也发证了生存之维的变化,也现实美学发生了一定的关联和变化,在动画艺术接受者的自我重建上包含了一种现实性的含义,在外界信息数量巨大涌入的时候,人们见证了自我的消失,这种消失导致了人们产生一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而在虚拟影响千百万中的情况下,人们对自我存在的世界产生了一种抽离感,这种抽离感导致人们无法定义自我,令人感到惶恐不安。但是,同时,网络媒介有赋予了人们对艺术进程自由发表看法、讨论、参与的权利,人们在任何可能的机会中,可以自由的发表言论,对动画形象进行自由的选择,从而进行自我定义和自我重建,通过自己选择的角色,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宣泄感情。如:为了定义自我和自我认同被关注,在网络上追捧一个动画角色的时候,通过组建各种格言多个讨论组,动画接受者之间进行友好的讨论,把动画通过帖子的形式推向网络信息的主流上。再如:把自己喜爱的动漫人物直接的设置为网络头像等等,都是将自我和虚拟角色重合,以便利用动画形象和网络寄托自己的情感,俺是自我个性的存在,从而进行自我定义和重建。[3]

3 总结

综上所述,在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层面上,网络媒介的传播方式帮助人们重建自我,也带给动画后现代性的美学变异,因此可见动画美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性含义,也为了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谭洪刚,陈洪清.接受美学视角下网络时代文艺传播的美学特征[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2] 严琰,王皓.中国动画的美学探索之路[J].美与时代(上半月),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