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125.1; F752.0
从国际范围来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无不把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以下简称FDI)作为调整和升级国内(或地区内)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我国“十二五”规划已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和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为重要战略任务。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不仅“走出去”远滞后于“引进来”,而且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推动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功能也未得到有效发挥。转变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对外直接投资推动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功能,有必要采取有效的策略。
一、明确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发展目标
为了实现对外直接投资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有效对接,使国内产业结构随着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升级,有必要首先明确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发展的目标。从目前我国情况看,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需确立以下目标指向。
(一)促进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
世界经济史表明,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其产业结构将依次提升,逐步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目前,我国产业结构总体上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从产业的部类看,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合理,顺应和反映当今产业演进特点及要求的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有不小差距,以高能耗和高排放为特征的第二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主要产业;从要素投入和贡献来看,国内产业还主要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特别是高科技性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从产业的发展阶段看,传统产业仍然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力度不够;从产品的附加值来看,低附加值产业是我国目前的主导产业,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比较薄弱;从产业的特征来看,国内产业以厚、重、粗、大为特征的产业为主,反映科技发展最新成果,以轻、薄、短、小为特征的产业发展滞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极其紧迫任务。因此,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和质量,应与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要求相一致。也就是要依靠对外直接投资推动产业结构有低级向高级发展,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动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国内产业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型,由厚、重、粗、大型向轻、薄、短、小型转变。
(二)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较快的发展势头,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迈克尔•波特首次从产业层次研究了国际竞争力问题,他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或地区)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及提供服务所反映出来的竞争能力,体现为产业的最终利润潜力或现实利润率。波特还认为,一国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取决于“要素禀赋状况”、“需求条件”、“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市场结构”、“机遇”和“政府”六个要素。其中前四个为内生(主要)决定因素,后两个为外生(次要)决定因素。这六个要素可作为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六个隐性指标。根据六个隐性指标判断,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只在要素禀赋中的廉价劳动力,以及需求条件方面具有较明显优势,其它几个方面不仅优势不明显,甚至许多方面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劣势。基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对外直接投资,需要立足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要求,既充分发挥我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又要弥补自己国际竞争中的短板,不断提升我国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另外,根据波特价值链增值理论,企业的价值增值过程可分解为许多相互独立的价值链。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还需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到产品内部的国际分工中去,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价值链的合作伙伴,做到在控制拥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价值链环节,以保持自己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同时,将其它不具国际竞争优势的价值链环节适度转移到拥有竞争优势的其它国家,并从其他国家获取具有优势的价值链环节,以进一步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强化对外直接投资正效应
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正面效应,又有消极的负面效应。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的正效应主要有:从境外获取资源,克服国内经济发展与自然禀赋不足矛盾,解决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面临的资源瓶颈问题,促使国内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向境外转移传统产业,可在获取高于国内的海外投资收益的同时,将从传统产业释放出的沉淀生产要素用于支持高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从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通过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寻求型投资,使国内企业能更直接、快捷地与发达国家在技术、管理知识等方面进行交融、沟通和相互反馈,提高国内技术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引导国内消费者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关联度大的产业向境外直接投资,通过产业间供求关联、技术关联和竞争关联交叉作用发挥波及效应,推动提供相关投入要素和配套服务等产业发展,促进整个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的升级;获取境外投资收益,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研发,从而配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基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对外直接投资,需在努力克服或降低诸如加剧东道国和投资国重合产业间竞争,以及产业向境外转移而引起的失业、国际收支失衡等负效应的同时,努力强化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所带来的正效应。
(三)防范国内产业出现空心化
国内产业的空心化问题,是许多国家伴随对外直接投资而产生或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所谓产业“空心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已有的产业处于衰退阶段,而新的产业还没有得到发展,或者新产业的发展不够充分,并且不能弥补已有产业衰退的影响,从而造成经济陷入不断下降甚至萎缩的局面。如果投资国过度地把原先位于母国的生产工序或整个生产流程移至国外,必然导致投资国整条价值链的缩减,从而将削弱母国原有的产业基础。与此同时,如果国内的基础研究,乃至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未能及时跟上,就无法建立具有比较优势的新的产业。随着低层次传统产业不断地向境外转移,当国内新产业的发展不能及时弥补已有产业衰退时,国内产业的空心化现象便随之产生,从而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为防范国内产业的空心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需重视和加强教育和基础研究,通过培养人才和强化科技研究培育竞争优势,把科学技术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高附加值新产业的发展;同时,适时进行金融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建立为鼓励科技创新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为目的风险投资体系,分散或化解国内产业界的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产业化转化的风险,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前预置或及时弥补传统产业转移后国内产业留下的空挡,以此拉动国内需求,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并利用后发优势创造对外直接投资新的产业制高点,实现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二、优化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区位布局
通常情况下,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同其产业选择密切相关。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或分布格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投资的区位布局;另一方面,正确的区位选择又可以进一步强化投资国的产业比较优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因此,调整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格局的同时,还需进一步优化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区位布局。由于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的区位选择通常取决于投资者的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因而可基于投资者的对外直接投资动因来调整和优化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区位布局。
(一)寻求市场动因的境外投资区域
寻求市场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旨在通过寻求和开拓国外市场,以解决国内某些产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市场瓶颈问题。一般来讲,因国内市场需求规模狭小而发展受限的产业,主要是国内生产能力过剩的夕阳产业,以及盲目扩张而导致生产能力过剩的新兴产业等产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转移国内生产能力过剩的产业,不仅可以进一步延长国内夕阳产业等已经处于衰退阶段产业的生命周期,而且可以缓解国内新兴产业健康发展所面临的市场瓶颈压力。从整个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看,国家和地区之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一种常态现象,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同的需求。因而,基于寻求市场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既要充分考虑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情况,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国内产业存在的比较优势。虽然我国某些产业(主要是夕阳产业)已进入到产业生命周期的衰退阶段,其在国内的发展已失去比较优势,但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讲,我国这类产业大多数还有比较明显的优势,适宜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按照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的边际扩张理论观点,当国内失去比较优势或处于比较劣势的某种产业(边际产业)对其他国家具有比较优势时,扩大这类产业的对外投资,不仅可以扩大这些产业的产品市场,而且可带动相关产品和技术出口。同时,此类产业的转移还可以促使国内集中主要力量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换代。目前,虽然我国纺织、家电等行业国内需求已饱和,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在国内处于比较劣势,但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讲,发展这些产业不仅可以获得规模经济的比较优势,而且引进这类技术比较成熟的产业能够有效满足当地的需求。因此,国内的这些产业适于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而对国内因盲目扩张而导致生产能力过剩的新兴产业,由于其技术水平同发达国家处于同一水平,既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以抢占和开拓发展中国家新兴产业市场的先机,也可在发达国家进行投资,便于获得发展新兴产业的先进技术。
(二)资源开发动因的境外投资区域
资源开发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旨在从国际市场获得稳定的资源供应,解决国家和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日趋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更好地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资源开发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者,主要是国内资源开采或资源密集型行业。从世界各地的资源分布情况来看,各国的资源丰裕程度存在较大的差距,有些国家资源比较丰富,而有些国家资源相对短缺。因而,基于资源开发动因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自然是某项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或地区。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看,国内企业较早涉足对国外资源的开采和开发投资,投资国外资源业目前已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比较集中行业,并在区域选择上有不少成功案例。如,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加拿大投资木浆场,中国冶金进出口公司在澳大利亚投资恰那铁矿,中国水产总公司在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投资渔业等,并且各自都产生了较好的效益,为缓解我国资源紧张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世界资源消耗量的剧增,国际市场不少资源正面临日趋紧张和短缺问题,许多国家纷纷把国内资源的开采和开发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对我国企业的进入和发展抱有戒心。面对日趋严峻的国外资源开发市场,国内资源开发企业“走出去”的区域选择,不仅要考虑投资所在国的资源丰富程度,而且更要充分考虑境外投资资源开采业的便利性和安全性等因素。通常情况下,当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选择投资开发某种资源时,可优先考虑发展中国家。因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资源开采成本低,且技术、资金等相对缺乏。如果利用我国资源密集型行业存在的技术、资金等优势,扩大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源开发性投资,不仅可保证资源的正常、优惠和持续的供应,而且可带动国内相关技术、设备和劳务等出口。然而,这并不是要拒绝在发达国家进行资源投资。在某些资源极其丰富的发达国家。如木材资源丰富的加拿大、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的澳大利亚等国家,可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和渠道扩大资源开发投资。
(三)获取技术动因的境外投资区域
把获取先进技术作为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旨在获取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促进国内科学技术发展,实现国内产业的升级换代。由于发达国家拥有世界最强的经济科技实力和人才优势,不仅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资源投入大,拥有的技术研发力量雄厚,而且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领域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是当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基于技术获取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可选择在发达国家,并把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知识密集型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投资重点。投资于发达国家知识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可以掌握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动态,更直接地从发达国家学习和掌握先进技术、管理知识等,从而带进国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国内产业的升级换代。当然,投资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环节和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境外投资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投资环节的选择,既可以在产品制造、技术服务环节,也可以在技术开发或产品研发等环节;投资方式的选择,既可以采用在发达国家新建、收购的方式,也可以采取联合开发等不同形式。就具体投资方式而言,尽管各有优势与缺点,但一般都能较好地达到获得技术的目的。比如,在发达国家新建高新技术产业,可利用当地人才优势和技术条件进行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从而获取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先进适用高新技术;通过收购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企业,通常可以获得直接使用被收购企业软件、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权利,获取产品制造等技术,达到提升国内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目的;通过直接收购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研发部门,不仅能够节省大量初期研发费用,而且可利用已有设备及研究人员在比较高的起点上进行研发,缩短技术开发周期,提高技术开发效率。因此,立足于我国实际,积极向发达国家开展“研究开发型”投资,利用对外直接投资的学习效应,能够较好地获取其在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进技术。
(四)规避风险动因的境外投资区域
出于规避和防范风险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旨在预防和化解国内产品出口遇到的风险,以及把对外直接投资可能面临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通常情况下,国内产品的直接对外出口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进口国采取关税特别是非关税贸易壁垒等保护主义政策和措施的威胁。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贸易保护主义日趋盛行并充满不确定性。在此形势下,可把规避国内产品出口风险作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的重要依据。当某个国家对进口我国产品存在着进口许可证或原产地规则等限制时,为了扩大对这些进口国的产品出口,国内企业可以选择在第三国投资设厂的方式,利用第三国的进口配额达到避开贸易壁垒扩大对进口国出口产品的目的。例如,为了避开欧共体高额的关税和进口配额的影响和限制,香港上海针织有限公司在英联邦成员国毛里求斯设立服装厂,产品全部销往欧洲,进入国际市场。另外,国内企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所面临的风险也不一样。其中,非制度因素和制度因素是影响一个国家不同区域对外直接投资风险主要因素。非制度因素包括当地的资源禀赋状况,政局稳定性,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的亲近性,基础设施状况,劳动力素质高低,技术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产品销售的现有市场以及潜在市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等。制度因素包括国际经济制度安排、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企业运行的便利性等。因此,基于风险规避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还需要充分考虑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非制度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影响。比如,在对不同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上,除了要考虑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等非制度性因素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当地政局稳定性等非制度性因素,尽量把当地可能产生的政局动荡所带来的风险降低到最低。而在制度性因素中,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制和对外资持欢迎态度最为重要。因此,为了降低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国内企业可优先考虑在自由开放程度较高和对外资持欢迎态度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
三、调整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格局
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格局不尽合理。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过于集中在初级产品产业领域,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投资相对比较缺乏;过于偏重对国内连锁效应弱的产业的投资,而忽略对国内连锁效应强的产业的投资;境外投资企业从事商品流通的贸易偏多,生产性企业和金融服务性企业则偏少。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格局的这一现状,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调整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格局,须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相一致,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导向来推动。
(一)破解发展瓶颈导向的境外投资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制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瓶颈问题日益显现,有些方面甚至变得十分突出。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选择制约国内经济发展瓶颈的境外产业进行投资,不仅有助于国内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势头,而且有助于解决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面临的压力问题。目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较多,但资源短缺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中比较突出的瓶颈问题。虽然我国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按人均计算,资源稀缺问题显得较突出,而且有些矿产资源的储量较贫乏、品位较低。资源约束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难以支撑我国经济的长期平稳快速发展。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弥补国内资源短缺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资源瓶颈的重要手段。利用国外资源有进口和境外直接开采开发两种方式,采用境外直接开采开发方式,能较有效地控制资源的来源,避免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操纵于他人之手,从而为国内产业对资源的需求提供稳定的供应。因此,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仍然需要强化对资源类产业投资。鼓励国内企业特别是拥有较为雄厚的资金和技术的资源密集型企业,到海外进行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求而国内紧缺的能源、原材料、农林牧副渔产品等资源类项目的投资,不仅能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而且可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带动技术、设备的出口和人员就业。目前,我国已发展了对澳大利亚、加拿大、美洲、非洲和中东等资源丰富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今后,我国需充分发挥国内企业资源开采和开发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大对资源丰富和投资环境较好国家和地区的投资。
(二)转移国内产业导向的境外投资产业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伴随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一些生产要素需要退出国家限制发展或要求压缩规模的产业。如果人、财、物等要素不能及时从要求压缩规模的产业中退出,并转移到要求发展的产业中去,势必削弱产业升级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延缓产业升级速度。由于存在生产设备及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专用性和沉没成本问题,加上政策和法律等因素影响,生产要素的退出都会遇到退出壁垒。在一时难以消除产业退出壁垒的情况下,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向境外转移尚可利用的生产能力,使国家明令限制或要求压缩规模的产业顺利退出国内市场,从而不致于对社会和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不仅如此,还可将释放出的沉淀生产要素用于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基于转移国内产业导向的境外投资产业,应主要选择国内的夕阳产业、衰退产业等处于劣势地位或能力过剩的产业。目前,我国需转移到境外投资的产业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所界定的边际产业,即“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这类产业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变动而面临市场日益萎缩,生产能力大量过剩、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和效益不断下降的产业,即产业生命周期的衰退产业。我国当前的纺织、家具制造、造纸及纸制品、木材加工及竹藤制造、金属制品、普通机械制造、印刷及记录媒介的复制、橡胶制品等产业正处于产业衰退阶段,需要大量转移。二是与产业生命周期自然老化无关,只是由于技术变革导致了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因素与产业发展趋势不配套,导致产业的比较优势未能显露出来,或者由于过度发展导致生产能力过剩。这类产业既可以出现在传统产业中,也可能发生在新兴产业中。比如,近年来我国各地盲目发展光伏等新兴产业,就导致产能过剩问题。这类产业也有必要向境外转移。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转移过剩设备和生产力,还可延缓衰退产业的生命周期,带动了国内产业的升级。
(三)增加投资收益导向的境外投资产业
较好的投资效益,不仅是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而且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通过境外投资获取丰厚的投资收益,可增加投资国的价值盈余和物质财富,从而为投资国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促进产业升级创造出相对宽松的环境和宽裕的物质保证,而且能使投资企业拥有更多资金财力进行技术革新和研发,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为此,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大都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分析起点和落脚点。目前,我国企业的境外投资收益情况并不乐观。据统计,我国境外投资企业有三分之二的企业处于亏损或持平的状态,只有近三分之一企业有盈利。因此,有必要把增加收益作为调整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布局的重要选项。为了增加投资收益,可遵循相对优势产业优先的原则,扩大对东道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进行投资。产业相对优势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资源供给的便利性或产业的市场优势、产业发展的历史、产业技术积累和创新等。通常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相对优势,主要体现在成熟的标准化技术、适应较小市场需求技术及适应当地投入要素的技术。从目前我国产业现状看,纺织、电子、化工、钢铁、造船等产业具有相对优势和竞争力。经过国内几十年的发展,这些产业不仅在生产标准化、技术成熟度、管理水平、以及产业集中度与规模经济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而且这些产业的产品在发展中国家已有一定的市场。另外,我国航天工业、材料工业、生物工业、建筑业和高铁等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同发达国家相比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具有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把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方向,可以有效地配置资源,不断扩大国外市场,从而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四)提升国内产业导向的境外投资产业
从一定意义上讲,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升国内某些产业的发展过程。因此,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布局要有助于推动国内产业的升级。在这方面,可重点加强对境外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和对国内产业升级具有较强辐射作用的产业进行投资。虽然我国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但这类产业难以成为带动国内产业升级的领头羊,这类产业的境外投资也无力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的计算机、航天航空、生物工程、信息通讯、海洋工程等高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智力、高附加值、高成长、高回报,以及难以模仿并容易形成垄断等特点。通过购并等方式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学习型投资,可以吸取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创造新的产业比较优势,提高国内产业国际竞争力。根据“十二五”规划的产业发展要求,要加快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因此,需要重视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发展服务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内在要求。相对于制造业和资源开发业等产业而言,服务业具有投资规模小、见效快、收益大等特点。发展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能为我国制造业和资源开发业等产业的对外投资提供战略支持,推动国内产业的升级。当然,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本身还存在一个升级问题。国际对外直接投资中,商业、运输和公用事业等传统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所占比重已经大大下降,而金融、保险、通信、传媒业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比重大大上升。为提升国内产业,境外投资的产业选择还需考虑产业投资的辐射效应。发展生产链长、有明显的前后向联系、辐射效应大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能促进整个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的升级。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 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3] 王先诀.产业扩张[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
[4] 肖黎明.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7,(2).
关键词:建筑施工阶段;投资控制;监理
前言
施工阶段是建筑工程项目的关键环节,该环节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是投资最大的一个环节,是工程建设项目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的主要阶段,做好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投资控制,一方面有效对付款审核与工程变更管理,另一方面可以确保工程项目正常进行,在工程施工进行中,发生的投资费用可以全面跟踪,对各类投资费用状态数据与对比报表及时提供,出现偏差立即给予纠正。还能保证资金利用达到预期目标,让建筑工程总造价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资金的使用率,杜绝了工程超预算的情况出现。投资控制是监理工作最主要职责的一个方面,在施工阶段,工程监理以设计图和工程合同作为依据,原因是建设工程的工期较长,会受到工程所处的环境地理位置、设计变更和市场材料的变化,政策性变化的影响,会造成施工不按照规定进行,工程监理应严格按照设计图和工程合同进行,并分析工程项目造价目标所表现出的风险大小,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施工阶段的投资目标控制
在施工阶段监理工程师定期把实际投资额和计划投资额做对比分析。首先是熟悉合同,也就是说投资控制要以合同为依据。在此条件上制定可操作性较强的投资控制计划,并通过一系列控制方法进行日常投资控制,及时进行实际完成情况与计划的对比,两方对比之后就容易找出实际支出额和计划值之间的差别,然后深入分析导致偏差的原因,根据原因分析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达到投资控制的目标。一是编制资金使用计划,监理部联合发包人编制投资控制目标和分年度投资计划,让施工单位根据现场实际情形在施工总进度计划的基础上编制资金使用计划。然后监理部审核并报发包人认同以后,就确定了该编制资金使用计划作为以后投资控制的基准。二是投资目标的分解,投资目标的分解在投资计划确定以后进行,以快速发现实际投资状况和计划投资状况的出入,以找到问题所在,然后采取对应措施。投资目标的分解可以按投资构成分解进行编制;也可以按子项目分解进行编制;还可以按时间进度分解进行编制。三是做好日常投资控制。日常投资控制主要在于监理工程师对日常投资的现场实际情况及时有效的掌握,确保所签发的计量和支付凭证没有偏差,使得施工承包合同符合相关规定。如对价格关的调整,就是对施工中产生的材料差价、设备差价、运费、人工费、台班费价差,在调差过程中做到严格控制,但是调差及承发包合同报价应该按照规定办理。对手续不全者应快速提交不予验收拨款建议。
二、建设工程监理工程计量
工程计量通常工程师只对这几个方面进行工程项目计量,包括工程量清单中的全部项目;工程变更项目;合同文件中规定的项目。在工程计量时假设发现工程量清单中有漏项、工程量计算偏差发生时,以及工程变更引起工程量的增减,都按承包人在履行合同义务过程中实际完成的工程量计算。 其次建设工程监理工程计量的程序,承包商统计经专业经理工程师质量验收合格的工程量,工程量主要由专业监理工程师现场计量,然后根据工程合同内容填报工程量清单和工程款支付申请表,同时根据合同要求对工程量清单、工程款支付申请表给予审核,再报由总监理工程师审定,总监理工程师签署工程款支付证书,并报建设单位。再次工程计量的依据,工程计量的依据包括经专业监理工程师签署的报验申请表即质量合格证书,工程量清单前言和技术规范和完整的设计图纸。最后工程变更价款的确定。一是项目监理机构需要做好工程变更的管理程序,并对原设计中所表现出的问题,需要设计单位制定变更文件提出工程变更,然后承包商、建设单位应向总监理工程师提出工程变更,总监理工程师再组织一批专业监理工程师进行审核。由建设单位将设和通过的工程变更交由原设计单位形成设计变更文件。二是项目监理部门应以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为依据,广泛搜集和参阅与工程变更相关的资料。三是总监理工程师应该参照设计变更文件以及相关资料,以合同内容为依据,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待专业监理工程师将工程变更的工程量、工程单价或工程总价确定以后,再综合评估工期要求和工程变更所产生的相关费用。对于工期与工程变更费用的评估情况,总监理工程师必须主动和和承包商、建设单位进行探讨。四是总监理工程师签署工程变更单。五是承包商需要在项目监理机构的监督下严格按要求落实项目变更单中的各项内容。
工程变更价款的确定方法是按照《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中规定的工程变更价款确定,首先是合同中已有适用于变更工程的价格,按合同已有的价格变更合同价款。其次是合同中只存在类似于变更工程的价格,则参照类似价格变更合同价款。最后是合同中没有适用或类似于变更工程的价格,还需要由承包人提出适当的变更价格,经工程师确认后执行。
三、建筑工程索赔控制
索赔是指在工程承包合同履行中,当事人一方由于另一方未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而遭受损失时,向另一方提出赔偿要求的行为。对于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假设合同一方因对方未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而遭受损失,则可以根据合同内容向其索赔。索赔分为承包商向业主索赔与业主向承包商索赔。承包商向业主索赔的条件:一是业主提供“三证”、地质勘察报告、测量控制点与正式施工图纸等文件不迅速。二是工程地点的交通条件不满足合同约定。三是拖延支付工程款的索赔。四是因工程项目的特殊地理位置,为确保正常施工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等。五是业主提供的临水临电不能够满足工程整个施工周期的需要。还包括业主在没有正当理由的前提下终止工程而导致的索赔。不可抗力的因素。业主向承包商索赔的条件:一是拖延工期而引起的索赔。二是对超额利润的索赔。三是业主合理终止合同或承包商不正当地放弃工程的索赔。三是承包商不履行的保险费用索赔。同时还包括工程质量达不到合同要求而造成的索赔。对指定分包商的付款索赔。
参考文献
[1] 刘坤伟,李桂荣.浅谈监理工程师如何做好质量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2).
[关键词] 上市公司投资价值传统投资评价法截面市盈率法
一、引论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成熟和发展,投资者越来越多地关注上市公司的内在投资价值。2004年以后,价值投资理念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如何客观及时反映和评估上市公司投资价值以控制投资风险,是投资者关注的核心问题。
1.现金股利折现模型认为股票的内在价值应等于该股票持有者在公司经营期内预期能得到的股息收入按一定折现率计算的现值,理论上是合理科学的,但过于依赖不确定的预期因素,主观性随意性很大。股利折现法要求当前现金流连续稳定为正;可估计未来现金流发生时间;能够确定恰当的贴现率。在我国证券市场上,这种稳定增长的上市公司较少,陷入财务拮据状况的公司较多,因此采用股利折现法进行分析的准确性值得怀疑。
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即风险资产均衡时的期望收益模型。投资者根据市场证券组合收益率的估计值和证券的β估计值,计算证券在市场均衡状态下的期望收益率和均衡的期初价格,将现行的实际市场价格与均衡的期初价格进行比较,从而决定投资何种股票。但它以完美市场和理性预期为假设前提,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中国资本市场信息公开化程度低、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等局限性,降低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有效性。
3.经济附加值法认为股票的内在价值=(股权资本总额+预期经济附加值的现值)÷总股本。计算过程比较复杂且通常只能用于有限范围的企业,而不适用于金融机构、周期性企业、新成立公司等企业。
4.相对价值法将目标公司与其具有相同或近似行业和财务特征的上市公司比较,通过参考可比公司的某一比率来对目标公司股票价值进行估值,只考虑静态和时点上的情况,缺乏现金流概念,对亏损公司和IT行业很难运用。这种方法实际上假定市场对这些公司股票的定价是正确的。该假设本身就值得怀疑。
由此可见,客观地评价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寻找一种科学有效又具有实际可行性的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方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用市盈率指标研究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依据
股票作为一种商品,使用价值是指购买股票这种商品会使股票持有人获利,而价值是指公司的创利能力。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即其创利能力(内在价值)。
公司的获利能力由很多因素决定,大到国家的宏观政策,小到公司治理结构,财务状况,发展情况以及行业状况等,所以对每个公司的获利能力进行研究以确定其投资价值难度是相当大的,因此需要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股票价值(V)与股票价格(P)表现出三种关系:
1.P=V价格与价值相符获利的空间很小。
2.P>V价值被高估价格有下降的趋势,股票有很大风险。
3.P
投资的主要目标是股票市场中市场价格暂时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以期股价向其内在价值回归。这样,公司的投资价值就演变成一种相对价值,是其内在价值与股票价格的对比,而市盈率 (P/E)指标是这一关系的真实反映(P代表股票价格,E代表每股收益,反映公司创利能力)。因此,市盈率应作为研究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核心指标。
三、如何正确的运用市盈率指标研究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市盈率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但传统的市盈率方法多集中于预测市盈率,即比较当前市盈率与预测值以确定股票的投资价值。由于上市公司数据公布原因,每股收益多采取上年度财务报表中公布的税后利润,所以市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股价,但是股价是不可预测的,因此通过预测市盈率的方法来判断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是不可行的。
如果舍弃预测市盈率方法,找出合理市盈率标准,就可以对比投资时点上合理市盈率与现实市盈率从而发现具有投资价值(即市盈率被低估)的股票。
“合理市盈率”理论上指买卖双方以最公平价格进行成交时的市盈率。市盈率围绕合理市盈率上下波动。然而每支股票有各自的市盈率水平,很难判断哪只股票的市盈率是合理市盈率,因此找出合理市盈率十分困难。从中国股市十年来的运行情况看,平均市盈率可以近似替代合理市盈率。
如果用简单的算术平均方法计算平均市盈率,将有一半的股票市盈率被低估,选出的股票没有投资意义,故本文拟用统计回归方法来求得平均市盈率。
拟以平均市盈率为被解释变量,采用国际流行方法:平均市盈率=市场的总市值÷总收益。步骤:选取样本股(行业内部个股);计算样本股总市值和总利润;得出平均市盈率。
通过对股价影响因素、公司获利能力影响因素和宏观经济因素的分析找出解释变量。
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各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相关程度,以及影响的显著性水平,最终得出计算平均市盈率的回归方程。该方程即以市盈率为核心的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模型。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行业的市盈率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忽略这一点将使研究的结果出现很大的偏差,所以研究对象应该以一个板块为目标。
上述评价模型代表一个行业平均市盈率的计算公式,虽然公司市盈率水平是一个动态的量,但在拟定投资截面上,每个公司市盈率有一个确定的静态值,可以根据进入模型的解释变量的数据计算出每个上市公司所应该具备的合理市盈率值,通过两者的比较即可确定哪些公司在投资时点上市盈率是被低估的。从而判断哪些公司具有理论上的投资价值。同时还可以看出,如果一个板块大部分股票价值被低估,则说明这个板块是具有理论上的投资价值。上述研究方法即截面市盈率法。
参考文献:
[1]史春沛邓幼强:《当前股改方案对价水平分析》《经济师》2006.01
【关键词】直接对外投资 投资战略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179.1亿美元。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存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相比,中国对外投资的流量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比较薄弱,海外投资企业数量、每年海外投资的金额与海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还比较小。而且,中国的海外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业500强中,仅有35家中国企业,且排名大多数位于下游。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研究
1.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作为突破口
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国际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开采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极为优越。对于一些行业,如采矿业、林业、石油开采业,世界上一些国家资源的供大于求,我国企业应该因地制宜的到国外去投资,开采、加工和运回国外的资源以满足国内需要。
2.以制造业和贸易替代为海外投资重点
对我国现阶段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这些技术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3.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与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相一致的标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并购当地高新技术企业或与当地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合资合作,可以直接获取一般技术贸易和引进外资所无法获得的先进技术,然后将技术传播回国内运用,从而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事业部。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
1.以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选择
我国地处亚洲,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需求偏好等使得进入障碍较小;中国的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技术成熟且竞争激烈的边际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大,投资机会较多;还可以利用东道国享有的优惠贸易条件,把产品销往第三国。
2.有选择地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因为其拥有优良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稳定,投资法律法规健全,金融市场发达,各类人才丰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场所。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掌握的高新技术反馈回国内。
3.积极谨慎地发展对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投资
这些国家正处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国家拥有仅次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基础、民众的教育和工人的技术水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但是其产品出口能力较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中国产品物美价廉,比欧美产品更适合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战略
1.重点发展具有垄断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直接的效果是创造经营的中间产品的内部市场,避免外部市场交易的风险;使资金的转移、税赋的合理避逃有了通畅的渠道;同时降低了谈判、询价等交易成本;保证本企业的技术、技能等不外泄,以持续获得利益。对资源寻求型的投资还可以保证母公司所需资源的稳定来源。
2.大力发展具有经营特色的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大部分却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由于其拥有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优势。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劳动力成本低,产业转移产品的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也比较低廉;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形成了简明高效率的组织结构优势;拥有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实用技术。
3.促进企业集群的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一个国家的成功是来自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国内有大量的企业集群地,如宁波的服装、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等。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选择的重要战略。从跨国公司成长的角度看,
企业集群可以作为一跨国公司成长发展过程中内部化优势的一种替代。
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1.根据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自然寻求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有利于冲破对于自然资源开发的控制以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习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并购、合资为主。这种进入方式能够直接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培养自己的人才,掌握先进技术,充分提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
2.根据中国的行业特性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一些中国有优势的行业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中国跨国公司应该以新建企业和合资进入方式为主要进入方式。现阶段,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制造业和机床、自行车、钟表等机械加工业是中国技术方面比较成熟的,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具有投资优势,这些行业投资市场主要是经济技术水平与中国接近的发展中国家和某些发达国家。
3.根据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新建、合资为主,有利于发挥这两种投资方式的优点,避免并购、独资的劣势。选择新建和合资方式可以节约外汇资金,有利于利用当地企业的市场开发优势尽快占领市场、弥补新建企业所需时间较长的不足,新建投资风险相对较小,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新建合资企业比较欢迎。
参考文献
[1]江小娟,杜玲.对外投资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2002,(73).
20世纪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世纪,在这一百年里,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快速发展,国际环境日益稳定,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FDI)迅速发展起来。
一、世界直接投资的现状
进入21世纪后,FDI继续发展,2007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达到18333.24亿美元,远远高于2000年创下的历史最高水平。
2007年发达国家的流入量达到12476.35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了32%,美国仍然是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欧盟是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最大的地区,几乎占发达国家总流入量的三分之二。
发展中国家FDI流入量在2007年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4997.47亿美元,具体来看,所有发展中地区的FDI流入流量几乎均有所上升。
二、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分析
FDI有两种进入方式: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科技进步加快和各国经济自由化加强,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FDI存量和流量规模日趋庞大,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联合国贸发会议《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2000年,全球跨国并购总价值达到1.1万亿美元,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所占的份额超过五分之四。一般情况下,外国直接投资较容易受跨国并购的影响,因此,这段时期跨国并购比新建的外国直接投资下降得更多。
2003年跨国的企业购并投资件数4500多起,在发达国家方面,美国是首位的跨国企业并购投资对象国。而在发展中国家方面,中国列首位,但在全世界则列于第四位。2003年跨国企业并购投资额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私有化进程的延缓或终结。
2005年跨国并购的交易额和交易量均有所增加:金额增至7160亿美元;交易量增至6134宗,已接近1999年跨国并购达到第一次高峰时的水平。这样高水平的并购尽管是跨国公司战略选择的结果,但也确实受到全球证券市场复苏的推动。
2006年,并购仍在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中占很高比例,但绿地投资也有所增长,特别是在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由于公司盈利的增长,利润再投资已成为内向外国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大约占2006年全世界外资流入总量的30%,单在发展中国家就占到了一半。
2007年,跨国并购交易的金额达到1.637万亿美元,比2000年创记录的水平增长了21%。因此,从整体上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2007年全球跨国并购没有产生明显影响。
三、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启示
1、中国应增加对外直接投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现在中国的外汇储备也相当丰富,中国有条件有能力增加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增加跨国并购,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年在世界范围内,跨国并购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中国要进一步发展本国经济,就要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采取并购的方式可以利用别人原有的销售渠道,与新建相比,节约成本。
2、培养跨国管理人才。从整体上看,我国派往境外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少从事跨国经营所必备的,既有专门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又通晓国际商务惯例,国际营销知识和外语水平的跨国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我国企业缺乏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许多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本观念,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认识仍旧停留在人事制度管理的层次上,导致外派人员专业能力和积极性都不高,远远不能适应跨国经营对人才需求的竞争需要。因此,我国要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在目前国内比较缺乏熟悉国际规则和东道国的市场法律的人才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靠自身培养的不足。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可以通过公开招募人才、建立培训中心或者委托专业机构从事相关活动等方式,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东阳,对外直接投资的实现途径及其选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