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的审美教育

艺术的审美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的审美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的审美教育

艺术的审美教育范文第1篇

1.鲜活的审美感知

作为审美活动的发轫,审美感知的培养不仅包括对艺术形式美的体验,还包括基于这种体验之上,审美主体的自我心灵的不断深化。如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它是由丝、棉、麻、毛线等挑织而成,本身有着质朴、柔和的工艺美,而且大量使用各种图形,将“常见的有万字纹、万字流水纹、福字纹、禄字纹、寿字纹、喜字纹、国字纹、米字纹、土字纹、田字纹和‘十’字纹等”①纹饰作为图案应用到西兰卡普的编织中。人们在进行审美感知时除了去亲身感受织锦本身造型、色彩、图案、工艺美外,还可以通过旅游或者视频等方式,尽可能地感受织锦得以产生的生活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这不是出于好奇,而是对织锦有完整审美感知的需要,只有从视觉到环境进行真切的全面体验,才能获得鲜活的审美感知,也才能真正通达心灵的审美愉悦。

2.丰富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蕴含感知、想象和理解的日常生活经验的情感,也是“对过去的体验进行了沉思、玩味、梳理和加工,从而净化和升华了的‘第二度情感’”,②所以是一种日常生活情感的升华。土家族的许多纹饰和图案就是以图载情,传递出土家族人浓厚的生活情愫。如土家族民居的梁枋、雀替、栏杆等部位有大量雕刻图案,它们往往通过谐音等手法处理,实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效果。如闺房的格花窗,“其花格一般采用万字、寿字、福字或卷草花格,其花格的中心花板多雕刻典故和戏剧中正面人物”,③这些图形是载情的,不仅有规训后人之意,更散发出父母望子成才的朴素情感。可见土家族图形的审美情感是来自日常生活并复归其中的,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情感,并最终凝练、流变为共同的民族审美情感。

3.超迈的审美想象

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不是机械或消极的条件反射般的过程。审美主体不仅直观审美对象,而且会按照自身的审美理想去调动原有的审美经验,以完善或创造新的形象,这就是审美想象力。拿土家族图形来说,它们虽取自自然事物,但都经过了抽象化处理,有些纹饰本身就是抽象的点、线、面元素。如果没有一定的审美想象,人们是无法欣赏到图形艺术之美的。如西兰卡普中的水波纹、船纹、网状纹、漩涡纹以及“八勾”“十二勾”“十字花”等图案,它们极有韵律,也极富抽象美,是土家族人超迈艺术想象力的结晶,欣赏者要真正领略其间的奥妙,只有发挥审美想象才能实现。

4.深层的审美理性

审美理性是审美过程中一种抽象性思考,它将“个别对象提升成为具有普遍人性意义的情感化意象,进而在感性观照中直接领悟本质”。④因而它不同于一般认知,属于直觉性理性认识,它所达到的认知仍是直指对象本质,但其采取的路数不扬弃感性对象。以土家族儿童盖裙上的“台台花”图案为例,研究者对其深蕴的民俗心理和民族精神有不同理解,有说是土家族图腾“虎头”的变形,喻示保护小孩,而有的认为该图案是“赶白虎”民俗的结果。这两种迥异之说,就需要教师对土家族图案有一定的知识准备,在不离具体图案审美的基础上,才能依靠直觉感悟,真正认识到图案所传递的精神内涵。

二、审美教育内蕴在室内设计课中的具体运用

1.审美感知启发教师对设计形态教学的转换

对土家族图形的完整审美感知,不仅是艺术形式美上的,还要对其存在的生活环境进行感知和体验。这种体验对室内设计课教学是深有启发的,即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背景教学,同时在室内设计形态训练上强化“完形”训练,形成教学特色。从教学指导角度来说,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人类学的一些田野调查方法,结合图片形式向学生展示并分析土家族图形艺术。如,在学生观看土家族吊脚楼的许多图片和视频后,教师应对其中的窗饰图案等进行讲解,如由喜鹊、奔鹿、蜜蜂、猴子四种动物形象所构成的图形,教师可以结合当地自然环境以及土家族民俗,详细地讲授其间蕴含的“喜禄封侯”的民俗意义。教师通过讲解,不仅能让学生懂得如何感知传统图形,还能使其体验滋养传统图形的环境,引导学生真正鉴赏它们的美,领会并学会搜集、梳理土家族图形资料。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取讨论互动式教学,辅以示例分析,让学生直观感受某个图形元素,进行形态完形训练。以土家族白虎图腾为例,如果教师将它的抽象图形拿出来,让学生在感知中遐想,学生可能将该图腾指认为其他动物。事实上,这是很正常的,知觉在组织视觉刺激时总是先感知到整体,并凭借经验世界,借助视觉定势对形体进行“完形”。如此“完形”是与每位学生生活环境、教育背景大有关联的。这种形态训练,并不是纠正学生的感知力,而是启发,这是因为处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的人,其审美感知的图式是不一样的。这样的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完整而正确地感知少数民族图案,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而且有助于学生懂得以更为理性的姿态去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质和思考能力。

2.审美情感催生学习主体在设计意识上的自觉性

审美情感是升华了的日常生活情感,即针对具体形象的沉思、玩味。可以说土家族图形的审美情感是根植于土家族人日常生活的,也是很具个体性、地域性的。尽管它不同于室内设计,但它能引发学生对设计意识的自觉思考,主动追求室内设计中的场所性,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现代主义室内设计强调设计遵循功能,运用新材料,追逐新的社会潮流,深深影响到今天的室内设计教学。可现代主义设计问题恰恰在于它以一种普适性的原则去覆盖一切设计,是地地道道的技术理性,其追求的“以人为本”之“人”往往不是鲜活个体,而是抽象的以“类”为单位的“人”。学生应具有多元的设计意识,不仅吸纳现代主义设计意识,也应主动汲取并关注场所性的设计意识。教学中教师演示土家族图案、纹饰,引导学生在审美中感知、想象和理解其中所蕴藏的日常生活经验和情感。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图形之所以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它们承载了土家儿女的生活情感,从而使学生领悟到室内设计如果要成功,同样必须满足使用者的日常生活,尊重他们的日常情感,而不仅仅是那些抽象的原则和普适性的功能。这样可以催发学生自觉思考设计意识,让设计更具场所性和人性化。

3.审美想象力催发学习主体的设计创造力

土家族图形是极富想象力的,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可以感悟到土家族人超迈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积极引导,同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想象力对于激发室内设计创造力的重要性。室内设计是集实用功能、艺术风格、材料技术、经济造价等为一体的专业设计,它不仅要求实用性、规范性,同时也追求艺术性和个性。在设计构思阶段,不应该限制学生太多,而是鼓励他们发散思维,多做“加法”,而这恰恰需要形象思维,需要学生调动以往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已有的设计经验进行大胆想象。虽然土家族图形构思与具体的室内设计不同,但是完成一个高质量的构思,其中所需的自由而大胆的想象是共通的。

4.审美理性对室内设计情境化教学的启示

土家族图形是追求深沉审美理性的,这是其社会性的表现,因而它不只是为了好看而求美,很多图案、纹饰虽然抽象,却有着深厚的民俗心理、民族精神的指向。它启示室内设计教学要兼具社会性,不能唯教学而教学,唯作业而做设计作业,要像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文以载道”那样,室内设计课也要关注现实生活。室内设计课要做到兼具社会性,教师除了在授课中时时更新知识之外,还要在教学模式上要大胆采用情境化教学。情境化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往往围绕一定的问题意识,采取与一定社会文化背景相类似或者相关联的方式来实施”,⑤那么教师在作业课题设置上应尽量模拟具有社会真实生活的题目,把它们引入课堂教学,以增强设计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例如,土家族图案、纹饰如何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进行转换,在转换中需要哪些材料、制作工艺来实施,等等。土家族图形与其民俗、文化精神构成了一种文化性的社会关联,它也具有教育学的启发意义,促使教师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要有社会意识,不仅培养学生设计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精神。

艺术的审美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素质教育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受到了愈来愈多的高校教师的关注,对大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逐渐地被提及。审美教育是教育者借助审美媒介,开展审美活动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审美教育形成的良好的审美素养,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思想品格的提升,而且有利于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性格的健全。本文主要立足于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分析了审美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概念界定

艺术教育,就是通过艺术作品和相关的艺术理论知识,运用艺术鉴赏和创造的规律,去影响受教育者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受教育者的感知能力、想象力、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活动,具有情感性、形象性、愉悦性、渗透性和典型性的特点。[1]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专业艺术院校培养的是艺术创作和艺术表演方面的人才。从广义上说,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上的职业和分工不同,有三百六十行之多,但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工作的人,都会涉及到艺术,他要么阅读小说,要么聆听音乐或者观赏舞蹈活动等等。因此,无论是广义上还是狭义上的艺术教育,都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原理知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鉴赏和批评,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鉴赏美的能力。

审美教育,就是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审美媒介,开展审美活动的教育方式,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修养,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一方面,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其中对艺术美的追求是人类最主要而集中的。因此,审美教育中教育者运用的审美媒介以艺术为主。另一方面,审美教育的目的,以采取多种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受教育主体参与审美活动,使其在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和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促进受教育者的和谐发展。[2]

二、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1、审美教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

审美教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但审美教育不只是艺术教育。首先,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核心,这是由艺术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只有突出了其审美的本质,艺术教育才能够塑造出美的灵魂,才能培养出受教育者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滕守尧认为,艺术教育并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能的教育,而归根到底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置身于审美活动之中,获得审美愉悦体验,体验到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整形式。

2、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主要途径

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有许多种,其中艺术教育是其最主要、最根本的途径,也就是说艺术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审美修养、人格品质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正如前苏联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所说的:“人的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但是不能不承认,艺术是对个人目的明确地施加审美影响的基本手段,因为正是在艺术中凝聚和物化了对世界的审美关系”。可以这么说,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没有艺术教育,就没有审美教育,更说不上审美修养的培养。

3、美育是艺术教育的直接目标

虽然艺术教育与美育在根本目标、具体任务、实现途径等方面不同,但艺术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培养大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这和美育的目标非常符合。素质教育是现代普通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审美修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审美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美育在人类生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式与手段,也是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其中对艺术美的追求是人类最主要而集中的。

首先,美育以塑造鲜明而感人的形象为物化手段。在美的实践环节中,美的欣赏、美的创造都不能离开形象,因为美的事物具备动人可感的个别形象。离开了艺术形象,美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所。著名的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描写了英雄人物保尔•柯察金,作品中保尔的奋不顾身的斗争精神,而且顽强的革命意志塑造了主人公崇高的人物形象,使读者深深地受到教育和感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苏联青年和中国青年。

其次,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由于艺术教育培养着受教育者的感知、洞察与想象能力,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使得艺术教育成为了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美的形态有很多种,其中艺术美是美的集中表现形态。在创造和欣赏美的能力的培养上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艺术美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最后,审美教育的最终功效是陶冶人的情操,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通过审美教育,大学生能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能够对他们健康的心理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审美教育中,大学生可以根据美的形象的塑造,增强情感的交流和人际关系沟通的能力,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审美修养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艺术的审美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审美 个体 社会 价值取向

美育教育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它应人们传播社会知识、表达内心情感、满足审美要求的愿望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渐趋成熟。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学科,美育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发展,促进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在现行教育体制中,艺术专门人才的培养和艺术专门技术的传授主要是由专门的艺术院校承担的,但是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虽不以艺术专门人才培养为主,它更重要的是为艺术提供了数量众多的承受者——对艺术感兴趣,有一定相关知识和某种程度的实践经验的社会成员。他们是多样性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土壤,如没有这一土壤,其自身的发展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一、师范艺术审美价值的社会背景及构成因素

现代社会中分工的专门化和细密化,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完全正确认识艺术的审美价值,这将阻碍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看到,一些人只在有限的领域内片面地发展了自己的能力。例如,一些人对艺术活动、衣着打扮、生活用品、生活工作环境等缺乏审美基本常识,特别是有些人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而轻视艺术、歪曲艺术,甚至诋毁艺术时,我们怎能不感到忧虑呢?出现这些问题,其中一些原因是因为我们在大学阶段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不够。特别是师范院校的学生,如果自身都没有形成正确的艺术审美价值取向,又怎么去承担教书育人的重担?说得严重一些,这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它将会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脚步。因此,加强当代师范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已刻不容缓。

在现实生活中,美以各种形式存在,可以归纳为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等。我们所说的审美原则就是社会审美、自然审美、形式审美和艺术审美相结合,就是将不同的秩序结合到一个包含性的经验统一中的联合,这些审美原则是构成个体审美价值和社会审美价值的标准。艺术美泛指艺术作品的美。艺术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作品和其他劳动产品不同,劳动产品是在实用基础上讲求美,而艺术作品则不是直接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以精神享受。从现实生活到艺术作品完成是艺术家的一个创作过程,正是这个过程的性质决定了艺术作品的美。就某一具体作品来说,客观对象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丑的。客观对象不能决定艺术作品的美、丑性质,因为艺术作品的美取决于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艺术美和其他美的形态一样,都是人的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而艺术美作为美的较高的形态,则更加充分体现了艺术家自觉地运用美的规律来创造,给人以深刻的精神影响,成为鼓舞人们创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二、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的关系

艺术作品是一个复杂的审美价值系统,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是社会审美共同价值的基础。首先,从艺术接受者的主观动机来看,他之所以为艺术作品所吸引主要是出于满足个人精神上的需求。艺术接受者预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获得一种审美享受,艺术的社会审美价值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得以实现。其次,从艺术价值实现的过程而言,个体审美价值总是先于社会审美价值。在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旨在个体精神需求获得满足之后才接受作品政治、道德因素的影响。

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的关系还表现在社会价值对个体价值的渗透上。艺术接受者固然都是作为有意识的生命个体来从事艺术接受活动的,但同时他又代表着一定社会集团的思想意识和社会观念。事实上并不存在离开社会的纯粹生命个体,也不存在离开生命个体而独立存在的社会。一切社会性都是通过个体性来表现的,人就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当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而面对艺术的双重价值时,就不可能以纯粹个体或纯粹社会集团的代表者的面目出现。在主观态度上总是两方面相互渗透,因而艺术的审美价值在接受者那里与其某些个性因素相融合而带有自身的特点。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也会因社会价值的渗透而获得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在具体的艺术审美中,人们所获得的愉悦之情一般都是艺术的社会审美价值渗透于个体审美价值所产生的效应。

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的关系还表现在他们的相互转化上。当人因为对自由的热爱与向往而投身于社会活动时,这种个体审美价值就转化为社会审美价值;当一种社会审美价值成为强化艺术活动主体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时,它就转化为个体审美价值了。我们对艺术双重审美价值的划分完全是着眼于艺术对个体和社会整体所具有的不同功能上的。无论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还是社会审美价值,都只有在具体的关系中才显现出来。一个生命个体具有唯独艺术作品才能满足的那种特殊精神需求,于是他与艺术作品发生联系并从中得到满足,这样艺术对个体来说就显现出个体审美价值。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它有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客观要求,艺术这种精神产品恰恰在某些方面满足了社会的客观要求,于是艺术就具有社会审美价值。但生命个体总是社会中的一份子,社会又是生命个体所组成的,人既是个别存在,又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因此,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又总是在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中发挥其功能作用的。

三、师范美育教育中的艺术审美价值取向

1.对个体审美发展应给予尊重

艺术个体审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审美态度、审美直觉和审美趣味,它明显地不同于科学认识、实用伦理的态度。现代审美心理学研究已证明,审美态度并非先天具有,而是审美教育的结果。没有系统接受审美教育的学生,他们往往是以实用而不是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客体,在审美与非审美之间不能做出正确的区分。如果说审美态度是审美活动赖以进行的前提,那么审美直觉则是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主体方面的基础或能力。有些人认为这种直觉不可能通过教育手段来习得,是一种先天具有的主体能力,这种说法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我们同样可以说,凡是人都具有灵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我们不否认某些艺术门类需要具有特有的先天直觉,但我们这里所说的是大多数师范学生的审美教育。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个体审美总是依凭某种参照来进行审美活动,而这种参照结构就是审美趣味。审美趣味主要表现为个性审美偏爱,审美偏爱是个性审美心理的指向性,也是对某类审美客体或某种形态、风格、题材等优先注意的心理倾向。审美偏爱的成熟,表现为兴趣的专一性与兴趣的可塑性之间的一种张力和平衡关系。尊重个人的独特感受,尊重个人的创造,尊重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种类,使受教育者学会尊重个性。广泛的艺术审美趣味,将为宽厚的胸襟和平等的民主精神奠定基础。

艺术的审美教育范文第4篇

音乐教学只有不断体现美的过程,才会在长期的、反复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向,形成美好情操,从而使人格得以完善。

一、教学设计美。经过无数次或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每个老师都会有自己喜欢的和独特个性的教学设计的风格与方法,课前认真设计,是为了上课更加精彩。因学科特点,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更多的是让学生自主感悟,更多地观察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体验程度,并“以审美为核心”,着重强调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拓展教材”,是我设计《印象・法国》这节课的核心,将音乐艺术拓展到绘画艺术、舞蹈艺术、文学艺术;聆听音乐、分析音乐、感受音乐,进一步引导学生进入审美的每一个环节:浪漫主义时期及印象主义时期的音乐感受。

二、课堂氛围美。氛围是指笼罩着某个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要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必须形成一个良好的、积极有效的教学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美,还能使教与学主体双方产生情感上的交融和思想上的共鸣。音乐教学课堂的氛围美应该是:轻松、愉快、不松散。作为一名教师,课堂里还应该是充满感情与激情的,发自内心的爱,给学生亲近的感觉;善于笑,用笑容感染学生,你的真诚,会让学生积极大胆参与到课堂实验中,课堂因此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爱与美的教育思想,正如给了学生一道美丽的风景,美在理解、美在机智、美在创新。

三、课堂“生成”美。音乐鉴赏课最容易走入一个“误区”:老师担心教材内容太深,学生听不懂,所以老师“讲解”的时候多过学生的“思考”。争对这一问题,我在备课时几乎将所有的教学环节都作了设计意图,同时考虑每一环节学生可能出现的“意外”(如设计的问题,就可能有许多种回答)。我上课特别喜欢学生出现种种“意外情况”,老师解决”意外情况”,一是肯定老师的应变能力、知识面广,二是说明学生真正在“学”,同时有许多“资源”就此生成,课堂气氛就会变得热烈。如:在进入印象派音乐学习时,我并没有立即给学生“音乐描述”,只是推出了一幅画和一段音乐,将音乐信息传递给学生,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他们迅速地在综合的环境氛围中进入他们自己的艺术想象中:少女在湖中、少女在遐想、少女在回忆……通过一段音乐,引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吸取了艺术的精髓。

四、语言艺术美。语言美是音乐课堂教学美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语言是师生交往的第一要素,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往往能引起同学们的喜爱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音乐课堂教学语言美首先要求教师语言的准确、简洁、精炼,并且还要易懂,在此基础上力求生动形象,在介绍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用音乐塑造的人物形象时,《卡门》的野性、《天鹅》的柔美、《斗牛士》的自信等等,老师言简意赅的语言,学生很快就理解了音乐塑造的鲜明的人物形象。

艺术的审美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艺术;审美性

在《语文教学艺术》一书中,刘国正先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其中,科学性使语文教学有条有理有序,而艺术性使语文教学有声有色有形,两者相得益彰,使语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师娴熟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巧而进行的富有审美价值的创造性活动。因而,审美性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

现行《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育重要的目的和任务之一,语文教学内容中也包括丰富多彩的审美因素。因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在美点,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开辟多样化的审美通道,为学生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使教材、学生、教学手段诸要素实现最优化组合,创造出最完美的语文教学艺术效果。

具体来说,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美

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有丰富的审美因素,不仅有关于风光景物描写的自然美,也有涉及不同时代背景之下不同人物生活、工作实践过程中的社会美,更有囊括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的艺术美。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流于表面,简单地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词句或者作品所描写的景物美、形象美,而应当结合作家的个性与特定的写作情境,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美点,揭示出文中作者通过各种客观美的描写所要表现的深层次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实现由表及里,透过文字表面感受到更深层次的美学内涵。

二、讲究教学过程的动态美

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应当是让学生喜欢学习,要把学生推到学习的最前沿,使他们学会主动探索知识,自觉提高能力。而学生的心理过程是知、情、行的统一,情感是动力,是催化剂,因此,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所在。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成为富有创造性和审美价值的育人摇篮。

讲究教学过程的动态美,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抓导入,创设情趣。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也是引导学生审美的第一关。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导语,或引述故事、抒发感情,或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力求上课伊始便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审美主体的角色。其次,抓阅读,体验情趣。只有把“读”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揣摩和体味具体语境中的情感,才能获得美的感受和深层次的哲理思考。只有自己去体验和感受了,最终才会真正融入心灵,这样获得的审美情趣才会更丰富深刻。第三,抓美点,启发想象。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深入发掘文本中的内在美点,揭示作者通过描写景物美或形象美等各种客观美所表现的深层性的审美情趣,使学生不仅领略到文本在语言、结构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表层美,而且深悟到这种“美”隐含的高尚情趣,净化学生灵魂,提升个人素养。

三、塑造教师形象的个性美

教师要在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敢于大胆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充分发挥自己的悟性、特长,使课堂教学实现由呆板到鲜活,由单调到丰富的变革,并使之具有鲜明的标志,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个性。

在这里必须明确,授课的个性不等于教师的个性。前者容纳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内容,它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灵活充分地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方式,从而实现总体目标的一种具体运用;是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熟能生巧之后的一种创造,是独特的教学风格的体现。它遵循的是一种合乎规律的自由,始终坚持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修养、良好的艺术悟性和独到的艺术见解,能灵活驾驭课堂,与学生进行和谐的双向交流,有效地实践素质教育目标。

四、关注课堂体验的唤醒美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关键是要通过体验来实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情境的想象,来引发心灵律动,感受美的召唤和生命的体验。这里的体验是一种生命的探寻和精神的升华。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追索文本的语义内蕴,从而引起学生内心的同构反应,形成一种生命的美好体验,获得心灵的净化,培养健康高尚的人格。

五、激励学生创造的实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