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本质;艺术化的目标
教学既是技术,也是艺术。教学的艺术性很多时候表现在语言的使用上[1]。学界普遍认为,教学语言在具备科学性、实用性的同时,还应具备艺术性[2―4]。赋予教学语言艺术性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什么样的教学语言具有艺术性,如何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这些理论问题有待进一步明确。如果这些本质问题不能解决,就不能把握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方向,艺术化也就很难落到实处。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探索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本质入手,探讨了教学语言艺术化的途径。
一、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本质
认识和把握艺术化的本质,是实现教学语言艺术化的理论前提和依据。教学语言艺术化就是,对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语言赋予艺术性,使其具备真正艺术品的基本属性,并以艺术品为参照目标来实施艺术化设计。因此,如果把握了艺术的基本属性,艺术化便有了明确的目标,艺术化的本质也就更加清晰了[5]。
1、艺术的基本属性和本质。
由于艺术特殊的学科属性和现阶段学科发展的局限性。导致对艺术品的判断没有达成统一的标准。李泽厚也指出,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界限异常模糊[6]。 通过分析艺术品所共有的属性和特征,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什么是艺术品。目前学界对艺术品的特性形成了比较公认的观点,认为艺术品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等特性[7]。正是这些基本属性,为实现艺术化提供了实践和理论上的指导。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有必要在理解艺术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掌握它的本质属性。艺术化是使实用品在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基础上,提升它的艺术含量。以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使人们在身心上获得一种享受。
2、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本质。
教学语言艺术化与其他实用品的艺术化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是以满足人的超功利需要为主,同时兼顾功利性需要[5]。因此,为了更好利用教学语言,传达教学知识,进行信息交流。使其成为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理想化形式[5]。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在简洁、准确、规范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语言的审美化、情感化、启发化和趣味化。如果教学语言的运用与设计符合这种理念,也就意味着实现了教学语言的艺术化[ 8]。
比如:教师审美化的语言描述,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刻的理解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学语言能够融入情感元素,就能使师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就乐于接受教师传递的教学信息,良好地与教师进行教学互动;启发性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幽默的语言、趣味的表达不仅是一个人才华、智慧的体现,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书本知识不再枯燥,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教学语言艺术化的目标及其途径
艺术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的确定,为艺术化目标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实现教学语言艺术化,应根据教学语言的结构、类型,围绕艺术化的本质来制定。笔者认为教学语言的艺术化,应该是包括口头语言、肢体语言在内的广义上的语言。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发现,如果可以将教学语言在简洁准确、科学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审美化、情感化和启发化,就可以使其成为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形式,也就实现了教学语言艺术化目标。
(1)教学语言的审美化及其途径。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无疑教师具有美感的语言,就是点燃学生这智慧“火把”的火花。艺术品的审美性是艺术的最本质、最显著的特征。
实现教学语言审美化,词汇的选择是基础,语言的使用是重点,生动的表达是灵魂。首先,选择形象生动,而具有美感的词汇,会无形中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相对于学生单薄的知识基础和匮乏的生活经验,使用过于专业、呆板的语言,不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其次,在精心选择词汇和组织语句的基础上,如果没有生动的讲解,也是无法达到教学语言审美化的质的飞跃。初中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教师要更加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讲解时要绘声绘色,生动而不失深刻。最后,肢体语言的审美化,指教师的教态要自然优美。让学生在接收听觉信息的同时,感受视觉上的审美。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表达技巧、精心设计、巧妙地运用教学语言来传达的信息,让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学语言审美化对教师的词汇的积累、语言的组织、表达技巧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也可能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完美地实现,但是总体上是可行的。
(2)教学语言的启发化及其途径。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即教师的语言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指引思维的道路或方向,使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能够得到比词语表面更多的东西。这种启发性,可以为学生的独立思考留下足够的空间,这种思考“空间”,也就是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即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理解并产生相应的思维过程,获得了发展。当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解决了问题,就会产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力。它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伴随着愉快的教学体验[9]。学生这种超功利的愉悦体验,也契合了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本质要求。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主要表现在:语言的丰富性和含蓄性的结合;以及内容的可接受性和超前性的结合[1]。这是判断教学语言启发性的标准,标准的确定为教学语言启发化指明了方向。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内涵丰富的语言信息。这些信息要经过精心地筛选,并力求丰富多样。大量的信息只是为学生进行思考提供了所需的基本资料,而语言的启发性要求这些资料,存在进一步推导和思考的价值,并能衍生出更多的信息。其目的是让学生对信息,进行判断、选择、二次的加工和建构。其次,教师的语言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并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产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语言启发化设计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所以语言的设计既要面向学生主体,也要兼顾到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
(3)教学语言的情感化及其途径。
如果教学融入更多的情感因素,使教学情感化。可以引发师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情理交融的目标。袁书琪认为:“所谓的情理交融是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指语言的严谨性、逻辑上的严密性。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强调人与人在情感上的交流,突出人的社会属性在教学中的表现[1]。
首先,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情感,讲解时能够声情并茂、情理交融。利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其次,教师要拥有高超的表达技巧。要注意语言与语调、手势、表情、目光的配合。最后,情感化的教学也要注意度的把握。适度的利用课本知识进行情感培养和教育,不可画蛇添足、牵强附会,这样只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表达丰富的情感需要语言的载体,教学语言的情感化,是针对课堂教学来设计和实施的。教师是进行教学语言情感化的主体,而其面对的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心理上处于成长阶段,思想上还不够成熟。而正是这种特殊性,增加了教学语言情感化的难度。但只要教师善于积累、勤于思考,情感化的语言教学也是能够做到的。
三、结论
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本质是让教学语言成为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形式。让学生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伴随着愉快地体验。这样的语言必定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艺术化的目标是让教学语言审美化、情感化、启发化和趣味化。在某些方面教学语言艺术化也受到科学化、实用化的影响。此外,也与教师语言驾驭能力的高低有关,但通过分析,教学语言艺术化的目标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56―160.
[2] 李宗先.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语言艺术[J].新课程,2011(9):31.
[3] 贺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J].教育论坛,2011(5):25.
[4] 晋秀花.地理教学的艺术性[J].学苑教育,2011(3):83.
[5] 凌善金,孟卫东.地图语言艺术化的本质、目标分析[J].艺术与设计,2012(8)
[6] 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548―550.
舞蹈与文化既是两种不同的知识范畴,又有着无法割舍的内在联系。
1、舞蹈是文化的载体
舞蹈在文化内涵方面拥有语言艺术与形体艺术两大基本特征,而且舞蹈主要以形体艺术的无声语言表现其文化特征与风格特征,所以,形体艺术是舞蹈最主要的文化特征。形体艺术的历史要比语言艺术的历史更为久远,在人类语言尚未形成的时候,人类已经开始用简单的声音变化、手势语言、体态特征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沟通,也就是说,人类初期的形体语言是信息交流和人类文明的最初载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交往程度的加深,形体语言无法承载过多的信息量,其信息传输功能逐渐居于次要位置而被弱化。随着舞蹈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形体语言又一次焕发青春,以其独有的形体符号的表现方式在艺术殿堂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舞蹈艺术体系中,舞蹈拥有情感要素、韵律要素和造型要素。舞蹈的情感要素描述着舞蹈者与舞蹈主题的思想内涵,表现出人类对社会生活、对大自然、对舞蹈、对自我的审视与描述。舞蹈的韵律要素自然要和音乐节奏、运动规律协调一致,表现出很强的艺术性和科学性。由此可见,舞蹈在抒情性、节奏性、造型性三大本质特征上都表现出强烈的文化信息。
2、文化是舞蹈的灵魂
舞蹈是人类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朵奇葩,记载着编舞者在舞蹈创作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心理状态、思想意识以及对舞蹈艺术的深度认识,可以说,舞蹈是人类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艺术结晶,其中,编舞者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以及艺术创造力都能够对舞蹈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从而使舞蹈生动诠释出编舞者对社会、对人生、对舞蹈的看法与体验,编舞者的个性化思想和艺术化创作使舞蹈具有鲜明的主题和深沉的思想内涵,从而赋予舞蹈生命和灵魂。不同的地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也滋养着不同的舞蹈形式。以古典舞为例,古色古香的古典舞在欧洲大陆上一般都统称之为芭蕾舞,并表现出与中国古典舞风格迥异的舞蹈特征。芭蕾舞是集音乐、戏剧、舞美等诸多艺术形式于一身的独特舞蹈形式,表演者绝大多数都是脚穿特制足尖舞鞋的女性,并且在舞蹈表演过程中主要通过以脚尖立地、身体笔直的形体姿态进行表演,所以,很多人喜欢把芭蕾舞叫做“脚尖舞”。芭蕾舞表演能够创作出亭亭玉立、风姿卓绝的舞台风格,究其原因主要是欧洲人开放的个性以及追求自然、浪漫、高雅的文化时尚,从而造就出芭蕾舞与众不同、别有洞天的艺术特色。
二、提升舞蹈教学文化底蕴的有效策略
“现代舞蹈艺术研究的实质就是揭示艺术作品中的身体形态、动作语言形态的形成和变迁与时代的风尚、文化的变迁之间的紧密联系,揭示舞蹈艺术中的文化意义”。
1、强化舞蹈文化教育,助力舞蹈技能学习
教师要看到舞蹈文化教育的强大辅助作用,提升学生对舞蹈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的理解,更好地把握舞蹈作品的文化底蕴。因此,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高格调的审美层次,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技能,主动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形象思维以及创新思维,从而有效强化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感悟和把握,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表现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学生的舞蹈学习打下坚实的主体基础,使学生的高效舞蹈学习成为可能。学生了解舞蹈的文化底蕴、社会背景、思想内涵以及创作动机后,就会对舞蹈拥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能够深刻理解舞蹈动作的思想内涵,实现舞蹈创作情感的回归与再现,为即将进行的舞蹈学习做好情感准备、思想准备,从而使学生在舞蹈学习时实现与舞蹈创造者在情感、心理、思想、动机方面的高度一致,能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将个人的情感与舞蹈创造者的创作激情、创作心理产生共鸣,并能够完美展现舞蹈创造者倾注在舞蹈中的诸多情感元素,实现舞蹈学习的高质量开展,全面推进学生的舞蹈学习和艺术成长。
2、创新舞蹈文化教材,提升舞蹈教学效果
教师不但要强化提升舞蹈教学文化底蕴的积极意识,提高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全面理解,还要创新舞蹈文化教材,为表现舞蹈的创作背景、创作动机以及创作情感准备好充足的文字材料或影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舞蹈艺术,保持舞蹈学习的“原汁原味”,为舞蹈教学课堂效果的大幅度提升创造条件。另外,教师还要实现舞蹈文化教材的先进化和时代化,将时代元素和科技元素融入到舞蹈教学中,以现代人的角度看待舞蹈创造者当时的情感、思想和文化内涵,并以现代人的思想去审视和表现舞蹈,既做到对原舞蹈艺术内涵的继承,也实现对原舞蹈艺术内涵的创新和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从而有效促进舞蹈教学的科学发展。
三、结束语
【关键词】生物;教学;语言
谈到生物课堂的语言的艺术的时候,首先让我们探讨一下教学的语言艺术,通过对董杰锋、郭启明、钱威等人的学术观点分析,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我认为教学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知识性和教育性的特点。然而结合生物教学,我认为,除以上特点外,在生物课堂上的教学语言还应具备以下几点特点:
一、生物教学中的语言特点
(一)科学性
科学性,这是教学中使用语言的基本特征。语言的科学性主要是指课堂上的语言必须规范、准确、完整。
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科学性的语言表述也是必须有的。首先体现在能够准确地表述课本中概念和生物学规律能,其次能用语言客观正确地解释生物的多样性现象。语言的准确性是生物学科教学的核心。作为新时期的生物学教师,只是简单的掌握课本知识是不够的,面对新时期的学生,生物课教师不仅需要准确地理解课程中的概念、规律,还应进一步把握其本质内容,通过准确的语言把事物现象及本质描述出来。
(二)严谨性
教学语言的严谨性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即对具体课本中的概念、生物规律的解释,生物现象的描述,不仅要准确,更重要的是要严谨恰当。比如,“能量”不等同于“能源”、胚囊”不等同于“囊胚”、“脂肪”不等同于“脂质”。二是指对概念的描述要确切、肯定,不能出现“可能”、“也许”、“应该”之类的非确定性词语,避免学生获得的信息无法准确帮助他们进行知识理解和建构。同时,还要注意一些限制语的使用,以避免把问题绝对化。
(三)生动性和趣味性
课堂上语言的生动性,是指将课本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复杂的理论通俗易懂化。生物课堂上的语言生动性必须在保证语言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基础上,把抽象、复杂的内容变得形象、浅显和熟悉,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课堂中的语言生动性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轻松学习。
在讲到气体交换时,我们可以将气孔比喻成与外界气体交换的窗户,将气孔的关闭的行为比喻成人类的双手合十。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较容易的理解和接受较为抽象的气体交换行为。这样的例子在生物教学中还有很多,作为教师要求我们用扎实的基本功,将课本知识生活化,善于去挖掘和发现这样的例子,最终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让我们的学生更加轻松的去学习和理解,达到新知识的构建的目的。
生物的课堂语言的艺术性不仅体现在语言的生动性,更重要的是语言的风趣性上。在讲到植物的时候,我曾做过这样的讲诉,植物是生物生存的基础。但是植物的命运是不幸的,植物从来不会主动地惹是生非,但是其他生物若想活下来,即使不直接食用植物,也得摄取靠植物生活的生物。植物永远处十食物链的最底层。课堂的语言的生动风趣可以使本已较为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同时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相对较为轻松的学习环境,进而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
(四)情感性
英国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说过,语言是一种思想性活动,它的功能在于情感的表现。任何特定思想的表达都是通过表现伴随它的情感而实现的。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限制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去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的情感在生物的课堂上得到升华,让学生明白对生命的美,让他们更加热爱生命,感谢大自然,继而让他们拥有一个纯洁的心灵世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结合课堂教学知识,通过激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达到情感的共鸣,进而更有效地服务课堂教学。
二、增强中学生物课堂语言应用的艺术性
(一)科学性中渗透趣味性
在中学生物的讲解中,毋庸置疑,语言的科学性是放在首位的,通过准确地表述让学生明白生物学规律和各种生命现象。但是要把相对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刻挖掘教材,灵活运用课本知识,通过生动、风趣的语言将相对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深入浅出。对于学生,风趣的语言,精彩的故事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可以勾起学生的兴趣。最终有利于学科知识的构筑。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要避免语言的模棱两可,语言表述要准确,恰当,在此基础上要体现语言的趣味性。适当的使用比喻等语言技巧,可以很多抽象的、深奥的基础知识化难为易,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往往严肃的面孔,刻板的语言,会让学生感枯燥和乏味。对于学生而言,知识的传递要结合兴趣的培养,兴趣才是知识最好的传授者。学生对课程的浓厚兴趣,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对知识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教育中渗透情感性和艺术性
生物的教育离不了生命的教育。中学生物教育一方面是对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让学生进行生命的教育。生命的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命、让学生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珍惜生命。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渐渐地让他们形成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信念,这才是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我们的生物课堂上,要处处体现着生命的美丽。这种美要通过教师的语言创造情境来实现。教师要有意识的创造出艺术性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你的语言身临其境,引导他们的想象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把知识学到。
三、中学生物课堂语言艺术的优化
教师需要优化运用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才能更好的服务课堂,更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关键词 多维视角 影视文学评论 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1影视文学评论的简述
影视文学评论的发展与影视艺术的历史进程有着直接关系,由于影视艺术的历史相对较短而影视文学评论的出现也相对较短,其与我国文学评论相比在很多领域上较为稚嫩,而且我国影视文学评论的理论体系也尚处于摸索和完善中,影视文学评论学科的建设进程尚处于半自觉状态。影视文学作品的创作是影视文学评论的先决条件,其可以直接影响到影视文学评论作品的内容、规律以及体系,所以在影视文学评论中首先要探索出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规律,也只有通过这一研究才能明确出影视文学评论的基本特征。学界将影视文学评论定义为是通过对影视艺术中的文学因素,其中主要是对影视文学作品剧本的分析和评价,并且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创作规律进行深入探讨,而这种探讨成果的语言表述便是影视文学评论的文体,本文根据影视文学评论这一基本性质在基于多维视角的前提下,结合现代文学评论与其他文学评论的特点对影视文学评论进行深入研究。
2基于多维视角的影视文学评论
2.1评论对象与任务的共通性
本文运用不同阶段的视角对影视文学评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运用了社会政治视角、人性人情视角以及审美视角等,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影视文学评论与小说评论、戏剧评论等其他文学体裁的评论有着很多相通之处,其中评论对象与评论任务的相通性是其主要的表现。影视文学评论在本质上与其他文学评论最大的共通之处在于,都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具体文学作品作为评论对象,小说、戏剧作品以及影视文学剧本这些不同的评论都是属于文学的范畴,但是影视文学评论与政治评论、思想评论、经济评论以及新闻评论存在很多差异性,所以影视文学评论在艺术评论系统中的归类如图1所示。
2.2评论内容的一致性
影视文学评论的思维方式在实际中要符合文学评论的特定要求,但是影视文学评论是建立在对影视文学作品的鉴赏基础之上,要求评论家要从感受、体会、理解和分析影视文学作品中人物和思想感情为着手点,并且要求评论家要对评论对象有一个有形象具体的感受,所以需要评论家要以理论、抽象、判断性的语言表达形式将其表述出来。作为影视文学评论对象的影视文学剧本也是语言的艺术作品,虽然影视文学剧本是一种新兴的独特文学体裁,但是其在本质上充分包含了语言艺术作品的各种特点,与其他文学评论都具有反映社会现实、描绘生活图景的功能,同时也意味着影视文学评论要担负起对文学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论的任务。影视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无法脱离题材、主题、语言、结构以及表现手段等要素,这也就导致影视文学评论与其他文学评论一样都将评论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作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将分析作品在人物创造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技巧等作为评论内容,这也就充分揭示出影视文学评论与起他文学评论的内容是一致的。
2.3与其他文学评论的差异性
影视文学评论的发展使其已成为评论体系中的独立学科,这也就意味着影视文学评论与其他文学评论相比具有很多差异性,其主要表现在影视文学评论十分注重作品的视听因素、叙述语言的直观性以及结构方式的特殊性等,这些都是受到影视文学作品的特殊性而产生的。影视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生活都是由视觉画面和听觉音响实现的,这便要求评论家要通过最直观的感受去了解、发现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化,虽然影视文学评论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但其在使用中要服从影视艺术的特殊要求,而直观性与避免静止语言是影视艺术对其最重要的要求。影视艺术作品都是通过画面的转换、变化和组接等方式构成完成的故事情节,这便要求影视文学评论过程中要注重影视艺术作品这一特性,而不能完全依赖现代文学评论的词语、句子对其进行过度和衔接。
3结束语
现代影视文学评论在新时期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评论体裁,但是影视文学评论在发展中必须融合影视艺术的各种特点,只有不断结合现代文学评论的手段、特点进行完善与创新,才能使影视文学评论在新时期发展成为一门完善的新学科,从而使影视文学评论可以与其他文学评论一样建立出完善的系统体系,这样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时期不断创作出更多的影视文学评论作品。
关键词:满族;民歌;“拟声语”;黑龙江;文化
满族民歌是满族古老歌唱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黑龙江的满族民歌演唱艺术,起源于远古,植根于满族先民的渔猎生产生活之中,也深植于其宫廷文化、萨满宗教文化和民间世俗生活之中。历经金、元、明、清、民国,留传至今,富有黑龙江地域古老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哈尔滨市依兰县,在历史上就是以“拟声语”和“俗语”演唱的满族歌曲的重要起源地和传播中心。
1 “拟声语”满族民歌《鹧鸪、斡_塞》的主题思想
以“拟声语”和“俗语”演唱“文字语言体系”的满族民歌,由于其拟声和俗语的鲜明特征,还与女真和满族的语言特点和文字体系有关。对以“拟声语”和“俗语”演唱的形式的满族民歌,早在清代19世纪,在依兰地区就有人开始对其进行专门的搜集整理和传授;从20世纪至今,在依兰及其附近地域,仍有民间的满语口口传承和满文文字传承,并有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从音乐、满语、满文、民俗、历史文化角度对其进行挖掘整理,目前掌握的早期研究者和传承者,是清代居住于依兰古城的赵通士,当时他是当地一位知名的、既懂音乐又通晓满语、俄语、日语以及女真文和满文的翻译人员。正是由于他的语言文字特长,加之对满族民歌的酷爱,他在搜集、研究、传承满族民歌、整理有关文字资料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并把相对完整的原汁原味的以“拟声语”和“俗语”演唱为主要形式的满族民歌,经口口相传和文字相传,传授给了后人,形成了满族民歌传承的重要一支。通过“拟声语”的演唱方式演唱《鹧鸪、斡_塞》(“拟声语”是满族民歌演唱方式其中的一种),运用提炼语言高级表达阶段的艺术方法、表达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段,进一步将满族民歌的艺术特点传承和挖掘出来,从而加强满族民歌整体性的保护和推广工作。
“拟声语”是古满族语言艺术的一种形式。(古满族语言艺术包括:俗语、拟声语、文言语、术语这四种语言表达形式而构成),它源自满族的文字体系语言之中。满族古文字体系创建于公元1150年,史学上被称为女真语,即现今称为的古满语。古满语既有语言,也有文字。这一传承在当今非常稀缺。在艺术史学学者的努力下,挖掘和整理了这一文化魁宝;“满族拼音体系”是明末清初使用阿拉伯文的拼音构成的“有语音没文字”的语言体系。虽然语音的记载方式比较方便,但是,经过长期的语言传播过程中,丢失了众多语义、本意以及语境。)满族古拟声语的艺术呈现了灿烂的北方民族文化。既古老、又崭新的值得挖掘和传承的一种民族文化艺术。
2 《鹧鸪、斡_塞》歌曲简介
以“拟声语”和“俗语”为主要歌唱形式的满族民歌,总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无伴奏的满语“拟声语”的演唱。第二,铃鼓伴奏的满语俗语演唱。第三,满语叙事、抒情类完整的故事与情节的演唱。第四,满语特色歌舞神曲的演唱(满语)。第五,“神明祈福、“禳W”之法祭祀类的演唱方式”(满语)。
《鹧鸪、斡_塞》是采用“女真拟声语”来写作和演唱的。“拟声语”是女真语中的一种特有的语言特点。女真人对禽鸟的称呼往往采用模拟鸟儿的叫声,构成不同鸟类的称呼。春天里在美丽的海西女真人以人的歌唱与鸟儿的重唱,以无伴奏四声部合唱形式构成人与鸟儿的大合唱。《鹧鸪、斡_塞》就是采用“女真文言用语”和“女真拟声用语”创作和演唱的。
从“拟声语”无伴奏四重唱的《鹧鸪、斡_塞》的内容上来看:体现了“女真贵族歌唱艺术”的风格。在人与鸟儿的对唱中,布谷鸟的歌声、山雀的话语、鸳鸯的诗句、山鸡的演说,还有天鹅那委婉的歌声,构成了丽质天成――春之歌。
3 “拟声语”满族民歌《鹧鸪、斡_塞》的主要特点
传承了北方古满族民歌的艺术特点。是北方原住民民族歌曲。结合满语文言文的咏诵和行为、表情术语的不同表达,使得无伴奏合唱《鹧鸪、斡_塞》这首满族民歌具有丰富的歌唱性和表现力。曲调、演唱、服装等富有满族风格,美丽动听、观赏性也很强。除了口口相传外,还有满文和汉文记述传承。
对这首歌曲的演唱特点总结如下:第一,感情淳朴。歌曲语言直白、词语的词缀表现力丰富、意义表达准确。第二,语法讲究。语义展开充分、词性的表现力强、情感术语的表述有层次分类。第三,声韵深远。以拟声语的方法来模仿动物、鸟声的鸣叫为演唱词语的构成。歌唱的语意直白而富有生灵灵性的表现。既有文言奏表的端庄,又有委婉述说的表述。第四,词语生动。音乐音域跨度大,表现丰富、动听;歌词有丰富的满族象声词,而且相同的词语,语韵有别,语言生动。第五,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一种演唱形式。
4 “拟声语”满族民歌《鹧鸪、斡_塞》的演唱方式
第一,以无伴奏为演唱的形式呈现了古老民族歌唱艺术的原生态。这是它的基本特征。第二,拟声语的“主唱”与“伴唱”形成了在没有器乐的北方民族,将演唱形式巧妙地以“应和、对答”方法,构成多声部的演唱方法。第三,拟声语是以“模拟鸟兽”的叫声,以及拟声器物、自然、打击器乐的声音见长。是民族歌曲演唱法中的一朵奇葩。第四,在《鹧鸪、斡_塞》四声部无伴奏的歌曲合唱中,有满族古语言学者的传承,又结合了古满族贵族语言的“文雅之语”和“情感表述的俗语”使得歌曲的演唱更加生动。
5 “拟声语”满族民歌《鹧鸪、斡_塞》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