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教育的本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按照省政府皖政〔1997〕63号文件规定,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决定从2001年1月1日起对全省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费率作如下调整:
一、调整企业缴费率。现行费率在20%的维持不变,低于20%的提高一个百分点,高于20%的降低一个百分点(各市缴费费率具体调整见附表)。
二、调整职工个人缴费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个人(含行业企业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率统一调整为本人月工资总额的6%。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及其他无固定工作单位的劳动者缴费率仍为全省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16%。
三、调整缴费费率后,职工个人缴费全部计入个人帐户,个人帐户规模仍为本人缴费工资的11%。
四、调整缴费费率后,各级社保经办机构要严格缴费申报制度,缴费基数要核定到人。从2001年1月1日起,不得实行协议缴费、双基数缴费,不得擅自提高或降低费率。
各市缴费费率调整表
单位:%
------------------------------------
| | 企业费率 | 职工个人费率 | 费率合计 |
| |---------|---------|---------|
| |原费率|调整后费率|原费率|调整后费率|原费率|调整后费率|
|----|---|-----|---|-----|---|-----|
|合肥市 |24 | 23 | 5 | 6 |29 | 29 |
|----|---|-----|---|-----|---|-----|
|蚌埠市 |26 | 25 | 5 | 6 |31 | 31 |
|----|---|-----|---|-----|---|-----|
|淮南市 |21 | 20 | 5 | 6 |26 | 26 |
|----|---|-----|---|-----|---|-----|
|淮北市 |16 | 17 | 5 | 6 |21 | 23 |
|----|---|-----|---|-----|---|-----|
|芜湖市 |25 | 24 | 5 | 6 |30 | 30 |
|----|---|-----|---|-----|---|-----|
|马鞍山市|21 | 20 | 5 | 6 |26 | 26 |
|----|---|-----|---|-----|---|-----|
|铜陵市 |20 | 20 | 5 | 6 |25 | 26 |
|----|---|-----|---|-----|---|-----|
|安庆市 |20 | 20 | 5 | 6 |25 | 26 |
|----|---|-----|---|-----|---|-----|
|黄山市 |20 | 20 | 5 | 6 |25 | 26 |
|----|---|-----|---|-----|---|-----|
|阜阳市 |22 | 21 | 5 | 6 |27 | 27 |
|----|---|-----|---|-----|---|-----|
|滁州市 |20 | 20 | 5 | 6 |25 | 26 |
|----|---|-----|---|-----|---|-----|
|巢湖市 |22 | 21 | 5 | 6 |27 | 27 |
|----|---|-----|---|-----|---|-----|
|六安市 |24 | 23 | 5 | 6 |29 | 29 |
|----|---|-----|---|-----|---|-----|
|宿州市 |22 | 21 | 5 | 6 |27 | 27 |
|----|---|-----|---|-----|---|-----|
|池州市 |22 | 21 | 5 | 6 |27 | 27 |
|----|---|-----|---|-----|---|-----|
|宣州市 |23 | 22 | 5 | 6 |28 | 28 |
|----|---|-----|---|-----|---|-----|
一、劳动教育的意识及情感态度
1、关于幼儿:
小班幼儿的劳动意识比较薄弱,中大班幼儿相对小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劳动意识,但整体劳动意识都不太强,幼儿对于劳动的理解大多是帮助别人做事,对“劳动”的实际意义了解不全面。
在一些力所能及、趣味性强以及日常生活中经常参与的劳动中,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主动性较强,但对于一些耗时较长、对劳动技能要求稍高的一些劳动,孩子们就会因为怕苦怕累、没有足够经验、失去信心等因素逐渐表现出畏难情绪,很多时候都不能坚持参与整个劳动过程。
2、关于家长:
据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家长都认为有必要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家长想要培养幼儿劳动能力的意识较强,认为孩子的劳动教育应该从小培养,并且十分支持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也有部分家长提出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是为了让孩子学习劳动技巧,或是为家长减轻负担。
3、关于教师: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100%的老师都认为在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对幼儿的成长有帮助,90%以上的老师都认为劳动教育在“培养劳动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培养劳动意识和兴趣” 、“增进体质,锻炼意志”、“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增强道德责任感”、“学习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巧”等幼儿能力提升方面有极大的意义和帮助,83%的老师都有意识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并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积极渗透劳动教育。
二、劳动教育的内容
1、关于幼儿
在幼儿园,大班幼儿在熟练掌握独立生活技能的同时,更多是以值日生的角色参与到劳动当中,开始为周围的人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帮助老师发放餐具、晾晒毛巾、收拾整理游戏材料、照顾自然角里的动植物等;小班幼儿则更多的是进行自我服务劳动,逐渐做到不依赖成人而独立照料自己的生活,如穿脱衣服和鞋袜、独立的盥洗、进餐、睡眠、起床等。
在家里,孩子们更多的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擦桌子、摆碗筷、倒垃圾、取快递等。
2、关于家长:
家长在家更多的是引导孩子完成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70%由祖辈照的孩子顾,由于过分溺爱,很多时候都由成人包办代替,参与劳动的机会较少。
3、关于教师:
在幼儿园的劳动教育活动中,教师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为他人服务的意识为主,同时结合种植活动、区角活动、集教活动、场馆活动,逐渐提升了孩子的劳动技能。
三、家长及教师在劳动教育中的教育行为
1、家长的教育行为
从家庭劳动教育实施情况来看,60%以上的家长对幼儿的家庭劳动教育只停留在意识层面,实际不太愿意让幼儿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原因包括担心孩子做不好、有危险性、弄脏衣物、占用孩子学习时间等;有40%以上的家庭,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以父母示范为主,并没有让幼儿体会到劳动的趣味性,目的性较强,从而导致幼儿失去兴趣而不愿意做的情况发生;还有将近5%的家长会用劳动作为惩罚孩子的方式,使孩子从小对劳动产生不良的理定势。
2、教师的教育行为
教师虽然在意识上比较重视劳动教育的开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劳动教育主要是在生活环节鼓励幼儿参与实践性劳动活动,更多地是对幼儿劳动技巧、自理能力、生活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引导,对于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教育中对幼儿劳动意识的各种意志品质的提升、幼儿在劳动教育活动中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相互合作、表现创造等各综合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的引导和培养不够。
四、目前幼儿园劳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1、关于幼儿:
幼儿喜欢做的劳动都比较简单,并且能够轻易完成,有63%的幼儿怕脏怕累,遇到问题和困难容易放弃,做事容易半途而废,这也说明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对于成人的依赖性较强。
幼儿的劳动意识不强,不能真正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及意义,也不能在劳动教育中获得更多的发展。
2、关于家长:
90%以上的孩子在幼儿园能够积极参与劳动,在家显得有些不太主动,60%左右的幼儿有参与劳动的意愿,但是家长没有给予充分的支持。有的是家长包办和溺爱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家庭观念不统一,导致幼儿参与到劳动中的机会减少;有的家长会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设想各种各样的结果,如弄脏衣服、耽误时间、担心受伤等等,从而忽略了幼儿渴望劳动的需求,不给幼儿尝试的机会,幼儿进行的家务劳动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为自我服务的劳动,幼儿的家庭责任感并没有良好的建立。
3、关于教师
教师对于劳动教育本质的理解不够深入,更多是以掌握生活、劳动技能的练习作为劳动教育的内容,因此导致开展的劳动教育活动形式单一、内容不全,缺乏趣味性、探究性, 也未能充分利用活动、环境、社区、家长等丰富的资源来开展丰富有趣的劳动教育活动,从而激发幼儿热爱劳动的情感,调动孩子们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
五、下一步采取的措施
1、关于幼儿:
除了在一日生活中逐渐提升幼儿的自理能力及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讨论、实践、探究、分享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其热爱劳动、吃苦耐劳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通过在劳动中的不断思考、不断尝试,锻炼自己的劳动能力;通过体验到劳动为他人带来方便的满足感,逐渐萌发为他人服务的劳动意识。
2、关于家长:
幼儿劳动教育的开展不能仅仅依靠幼儿园,家庭的劳动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幼儿园要向家长宣传劳动教育理念,引导家长端正观念,即劳动教育应该融入生活,劳动是生活,生活来源于劳动,从而更好带动孩子更新劳动观念,让劳动意识深入幼儿心中。
在生活中,家长应该放开双手,同幼儿园一起,形成家园合力,共同培养幼儿参与劳动的兴趣,充分给予幼儿参与劳动的机会,从小培养幼儿养成热爱劳动的情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鼓励家长从自身做起,利用下班或者周末等居家时间,带领幼儿一起参与劳动,在亲子共同劳动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劳动是快乐的体验而不是惩罚性体验。
3、关于教师:
关键词: 劳动技术教育 素质教育 技能训练
《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说得很具体:“实施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这里将生产劳动提到了教育的社会本质高度,而劳动教育作为学生的一个重要素质则用一个“和”字提高到了与德、智、体、美四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认为中学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好劳动教育,换言之,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不全面的教育就谈不上素质教育,两者是有机的结合体。
一、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1.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德育教育。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世界现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美德;通过劳动课的活动能使学生养成爱护设施,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同时能改变学生懒惰的习惯和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通过劳动课的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的优良品质。
2.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领悟到掌握,这就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转换和运用过程,这便是素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双手灵巧,热爱劳动的学生,一般都具有比较清晰的思维。手脑结合,脑教导手,手又发展和训练脑,使人心灵手巧,学生的技能越高,他就越聪明。
3.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美育。美学家认为:“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在笔者看来学校里也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劳动教育可以成为一块艺术教育的小天地。因为劳动课所从事的创造不仅要求运用科学的知识去创造,而且要求运用美学的知识去创造。学生创造出来的作品,不仅有技术规格的要求,而且有结构、造型、色彩等审美工艺的规格要求,这就必然使学生从中获得审美能力的发展。可以开辟一个劳技作品展览室,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作品参展,学生们各显神通,用麦秆、纸、木头、石头、可乐瓶、泡沫塑料做材料,制作各种物件,从中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中学生是民族的未来,为使他们能健康地成长,在目前的情况下,必须帮助他们从对父母和教师的依赖中解脱出来。教师要重视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注重平时的劳动实践,逐步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
二、转变观念,摆正劳动技术课的位置
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克服轻视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陈腐观念,把上好劳动技术课提高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来认识。李岚清同志曾经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发展教育要坚决扭转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办学模式,走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办学路子……不论是九年教育,还是六年教育,都要在学好文化知识、养成良好道德行为及文明习惯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职业技能和实用科学知识的内容。这样,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用其所学技能和知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要真正把劳动技术课摆到应有的位置上去,按照中学课程设置计划和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足课时;认真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劳动技术教育,逐步实现劳动技术教育的规范化和系列化。
三、加强劳动技术课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素质
1.营造氛围使学生喜欢劳动技术课。教师对于劳动技术课的首要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导”,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乐于劳动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如情境法,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境,如把自己当作环境卫生的保卫者、班级的美容师,把枯燥的卫生打扫变得富有人情味,学生干起来也特别积极;也可运用尝试发现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教师不论用那种方法,都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教师要摆正位置,甘当配角。配角并不等同于消极参与。教师应适时地参与学生讨论,并使学生忘却师生界限,消除学生的被驱使感。
②教师要包容学生的失败。劳动课实践操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尝试创造的过程,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要引导学生正视失败,告诉他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首畏尾,封闭自卑,不敢尝试。
2.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重视劳动。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感性认识入手,使他们从生活实践中了解劳动的意义。带领学生参观农村、工厂,了解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使他们懂得身上穿的衣服、每天吃的粮食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同时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开展班队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我们有机会能为大家服务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3.教给劳动方法,使他们学会劳动。在教学中借助生活劳动教材,依据中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并根据课文进行讲解,学生参看课文图示,用课本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学会劳动技能。同时结合学校的劳动实际,教给学生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方法。如入校第一次大扫除,教给学生怎样扫地、排课桌等,既美化教室的环境,又学会打扫方法。教学生劳动,家庭的作用不能忽视,因此要发动家长,每逢节假日教孩子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组织学生向家长学一样劳动本领,开展“我学会了……”的活动,扩大学生的劳动范围。
4.重视评价,巩固教学效果,让他们自觉劳动。在劳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劳动热情,自觉端正劳动态度,是取得良好的劳动效果的重要保证。
①学生自评。在劳动中,要求学生随时检查自己做到了没有,做得对不对,与要求有多大差距,随时做到自我调整。
②学生互评。学生相互间的启发帮助,比教师一个人面对四十几个学生考虑得更周到、细致。
③家长参与评价。对于生活自理方面的劳动,学生在家的实践由家长给予评价。
④教师评价。在上述的基础上,再由教师对学生作全面的评价,重点放在总结经验,明确下一步的努力目标上。
可以相信,不断加强劳动教育,坚持学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开展有益的劳动竞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技能,而且定能培养出一代有知识爱劳动的高素质学生。
参考文献:
[1]蒋志峰.从人脑功能发展看劳动技术教育.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1999,3.
所谓爱己,就是从本质上爱自己,就是要对己负责,严于律己,积极向上,有益社会。有益他人,从而真正有益自己,做到自尊、自重、自勉、自信、自强、自立,反对自私、自利、自满、自馁、自毁、自弃。
仅理论上的指导还不行,还须提出一些具体的行为要求,比如可以要求学生做到:--爱惜自己的青春,珍惜时间,发愤学习,莫让年华付水流。
--爱惜自己的心灵,品德高尚,思想进步,心灵纯洁,情操美好,莫让污浊的东西玷污自己的心灵,要用有益的思想、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心灵,用美好的行为、美好的追求慰藉自己的心灵。
--爱惜自身的形象,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举止合度,富有教养,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
--爱惜自己的容貌,整洁卫生,穿着打扮得体适宜,富有青春气息。
--爱惜自己的身体,注意冷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爱惜自己有益和必要的习惯、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力戒一切不良的习惯和嗜好,有意识地克服自身性格的弱点。如此等等。
关键词:个性;全面发展;和谐;嬗变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42-02
一、“个性”教育是嬗变的契合点
全面和谐发展强调的是人的健康发展,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所强调的是人的个性的发展,是对人性、人格的更加关注,是把人的发展既当做出发点,又当做归宿点,进而关注人、尊重人、发展人。苏霍姆林斯基将每个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确定为教育目标,即一方面使每个儿童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允许任何一方面有缺陷,这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使每个儿童学有专长,都获得有胜过别人、值得自豪的地方。他还认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与样样做而不求甚解是毫不相容的。在他看来,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对每个受教育者的共同要求,而各种才能、兴趣、爱好的充分发挥则因人而异,所以,他要求教师认真去研究对待每一位学生。个性不是个别,不仅在于特殊,更在于其优质性。每个个体学生的个性正是在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上,逐渐达到内外部的协调、完善状态,克服非优质因素,建立起个体的“最佳稳态”,处于最优化状态。个性是生命力、是活力、是竞争力,是一种美,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和强大的发展力。个性教育就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发现个性、培养个性、突出个性、发展个性、打造个性、张扬个性,使学生达到内外因素的最佳结合,把最优质因素充分地挖掘出来,培养出个性化优质人才。
美国教育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恰恰地明证了这一点,即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智能上的优势和弱项,每个人都可以发展成具有他自己独立个性的优秀人才。为此,在教育实践中要做到:一是要坚持学生个体差异的观点,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相应的教育目标,因势利导。二是要坚持发展优质个性的观点,把他的优质点发展成为个性,把个性张扬在优质点上,这样的个性才是真正意义的个性,才具有活力、生命力和创新力。三是要坚持形成完善人格的观点,学生的个性是特殊的,但是否是优质的、健全的、完善的,还有待于发挥教育的功能,是自身优质和教育优质的结合。
史代纳认为,人类的意识已经发展到了“第五个文化纪元”。个体意识已经觉醒,每一个人都可以独立地发展自己的精神生活,通过自己的修炼达到精神的最高境界。人的意识是阶段性地发展的,七年为一个周期。华德福教育就是依据人的意识阶段性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并让人的身体、生命体、灵魂体和精神体都得到发展的。这种教育极大地满足了人的自我发展需求,针对人的深层意识进行教育,最终达到具有超越物质、欲望和情感的洞察力与判断力,结合与生俱来的智慧和本质实现自己,找到自我的定位和人生方向。譬如说,第一个成长阶段,华德福教育认为这是人处于植物发展阶段的一个时期,儿童好动的天性是来自生命发展的需要。第二个成长阶段,即7岁到14岁,人的意识已从环境中独立出来,开始有了参与生活活动的强烈愿望。华德福教育在针对第一个成长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时,便主要是针对现代都市生活的越来越缺乏自然特性的特点,将学校建立在郊外,让孩子们的成长有一个最良好的自然环境。在教育上不以用读、写、算剥夺他们用以建造身体的人的本性,否则,就会减弱孩子们的生理组织结构的发展。在课程设置上,尊重孩子们表达内心的方式,有目的地为孩子们提供足够的空间以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早餐时朗读诗歌,让孩子们知道食物来自稼穑之艰辛,并从就餐中学会对生活的感激。在一年级,让儿童从神话故事中学到生活的结构;在二年级,从各种文化背景下的圣人贤者身上学习做一个完美的人;在三年级,学会探索生活的意义;在四年级,明白人与动物的关系;在五年级,偏重于文化的古代史研究,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六年级,一方面学习人类的文明史,同时学习物理,挖掘自然规律、人体自然的统一美;七年级,迎合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点,着重学习文艺复兴文化和中世纪史,让学生从“人性复兴”的角度来审视所处的真实的世界;八年级,华德福教育迎合青少年的叛逆和厌世心态,学习世界各地革命家和冒险家的开拓精神,为高中生活铺路,这是一种使受教育者平稳地度过叛逆期而作出的最有意义的课程设置。同时,学生个性的发展还要与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相一致,使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相一致,这样才能形成健全的、完善的人格。
二、系统论中的“和谐”教育
贝塔朗菲在(《General System Theory;Foundations,Develop-ment,Applications》)一书中阐述的系统论,要求组成系统的要素要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追求1+1>2的价值。各要素间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的整合,构成统一的、协调的系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就是主张德、智、体、美、劳等要素之间要相互协调和统一,共同促进人的和谐健康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全面教育,并使其个性教育融会贯通、和谐共振,成为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否则,哪怕只是忽略了其中的一个方面,都会破坏这个有机的统一。完成全面发展的诸种教育任务如德、智、体、美和劳动教育,并不仅仅意味着教育分别在这几方面获得收获,更重要的是有个统一的、丰满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心胸和各方面素养得到高度和谐发展。他还认为,教育中没有孤立的对人起作用的零散的东西,每个教育任务的实现都是为了塑造受教育者完整的心灵,亦即统一而和谐发展的内心世界。因此,和谐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具体的概念。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系统的观点、理论,把和谐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系统科学始终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认为世界上各种事物、过程不是孤立、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合乎规则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整体的性质与规则只存在于组成其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而且各组成部分孤立的特征和活动,不能反映整体的特征和活动的方式。它不要求人们硬把活的有机整体分解成死的孤立部分,然后机械地相加,而是如实地把对象作为有机整体来考察。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律。
2.动态性原则。系统科学认为,任何系统都有一个组建的过程,无论是系统整体与要素、结构与功能、反馈与调节、层次与层次、系统与环境等关系,都具有动态的性质。在系统形成过程中,开始趋向于向“稳定态”的方向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稳定态将会破坏,新的“稳定态”将会产生。在研究“和谐”教育系统时,不仅要注意到各系统变化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活动的速度和方式,而且要探讨它们变化发展的动力、原因和规律,从动态的观点来考察其变化,主动灵活地加以驾驭,使各系统充分发挥“自己运动”的功能。
3.目的最优性原则。系统由若干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部分结合到一个预定的共同目标上来,使之构成一个完整而有机的统一整体。系统各部分是为了达到系统的一定目标而协调活动的。系统科学追求目标的最优化,强调系统的功效与目标的统一,并运用最新技术手段和方法把整个系统逐步分成不同等级和层次结构,在动态中协调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的总体的最佳目标,以达到总体的最优目的。
4.定量化原则。现代科学技术对系统科学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提供了一整套数学理论,使之能定量地处理系统各组成部分的联系,精确地描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科学要求在处理问题时应尽量采取各种数学语言和数学工具,使问题得到定量精确的表述,认为只有进行精确定量研究,才能更深入地认识事物和系统的本质。和谐教育不仅要求在个体教育中德、智、体、美、劳的和谐,一般的情况下还要达到整体性的和谐。而且更要求教育要与人的发展相和谐、要与社会发展相和谐、要与时展相和谐,甚至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才是和谐教育真正意义之所在。我们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把握和谐教育,发挥其真正价值。
三、“个性、全面、和谐”嬗变为一体
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是整个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教育都是全面的、整体的、系统的。任何个性教育都只能是整体教育之一,我们决不能一谈教育就是智育、或德育、或体育等,任何脱离这种观点的教育都不是真正的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教育的目的与任务就是把青少年培养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他认为,人的和谐发展意味着他有能力担当多方面的任务,他应该是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整个领域中的创造者、享用者、鉴赏者和保护者,是有文化素养和道德风貌的人,是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具有道德基础的建设者,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过去我们曾经走过不少弯路,尤其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家长、学校乃至社会注重的大多是智育,即使重视智育也不是重视智力的开发,只是片面地强调知识的灌输,追求高分数,忽略其他及个性教育,学生没有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甚至出现高分低能的畸形教育现象,用所谓智育代替了全面教育、整体教育。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致使我国教育出现偏差。为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做到以下三方面:一是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的、整体的教育观点,不能顾此失彼,强调一方而忽略另一方,造成学生人格的不健全,任何教育都是诸要素整体运行过程。二是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个体情况,有侧重点地施行教育,整体教育并不是齐头并进,权重同一,而是有选择,有重点。三是要坚持协调统一的原则,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协调统一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否则,相互不协调,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和谐并不是德、智、体、美、劳的简单堆积,和谐是个体自身素质内在的和谐,是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在的和谐,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的和谐,把“个性发展”、“和谐发展”与“全面发展”三者融合为一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收稿日期;2006-07-20
作者简介:(1976-),男,浙江温州人,讲师,从事教育管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