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

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

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第1篇

(一)企业年金制度

2004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第20号令《企业年金试行办法》,标志着我国开始建立规范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性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基本养老、个人储蓄性养老构成城镇职工养老体系的三大支柱。

(二)企业年金发展现状

目前,全国共有年金管理机构34家,共计57个资格,其中受托资格10个、账管资格17个、投管资格20个、托管资格10个。

表1:我国现行企业年金管理机构资格情况表

截至2014年底,全国企业年金积累基金达到7688.95亿元,有73261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计划,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达到2292.78万人。

二、商业银行发展企业年金业务的必要性

(一)商业银行结构调整和业务转型的重要载体

人口老龄化和普通民众“资产管理”意识觉醒背景下,商业银行存款性质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简单地说,就是“短期存款理财产品化,长期存款养老金产品化”。大力发展以养老金资产管理的新兴业务链,将突破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模式,开辟一条新的资产管理渠道,促进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对公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的转型和发展。

(二)商业银行实现综合化经营重要平台

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相比,年金业务涉及保险、基金、证券、信托等多种业务,通过与上述业务的衔接,以及和资本市场的融合,将促进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为其未来发展创造更多的利润增长点。

(三)商业银行稳定客户、实现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的重要渠道

由于企业年金具有长期性、积累性、稳定性、规模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巩固和密切客户关系,防止优质公司客户流失,并争取新的客户资源。并且年金业务形成的业务收入具有低风险、收入长期稳定的性质,有利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稳定增长。

三、商业银行发展企业年金业务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空间巨大

根据人社部规划“十二五”末,全国企业年金资产将达到1万亿元。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总规模将高达1.8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养老金市场。广阔的业务市场将为商业银行带来源源不断的业务机会,实现中间业务收入的持续增长,并带动零售业务和批发业务的整体发展。

2.国家利好政策不断出台

(1)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扩大。2013年4月,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扩大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通知》及《关于企业年金养老金产品有关问题的通知》,前者放宽了企业年金的投资渠道,后者则允许年金投资管理人发行养老金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年金“松了梆”,扩大了企业年金基金可投资的范围,能够增加资产配置的灵活性与主动性,有效分散投资组合的风险,提高投资效率。

(2)新税优惠政策。2013年12月,《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规定从2014年1月1日起对企业及员工在年金缴费环节和年金基金的投资收益环节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将纳税义务递延到个人实际领取年金的环节,实现了税收递延,减轻了企业和员工的税负,激发了企业设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职业年金的推进。2015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按照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4000万,平均月工资3000元,70%的参与率计算,职业年金年新增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也将带动企业年金市场新一波的快速增长,扩大商业银行的年金业务规模。

(二)挑战

1.企业年金市场竞争激烈。年金管理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商业银行不仅面临银行同业的竞争,还面临着与保险、基金、信托公司的竞争。特别在受托业务方面,由于保险公司在专业团队、精算技术、服务理念、补充养老经验,以及专门为企业年金设计的IT系统等方面均有一定优势,同时凭借拥有受托人和投资管理人双重资格,约60%以上的法人受托业务由养老保险公司揽获。

2.企业年金业务整体收益偏低。根据《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等文件的规定,商业银行从经营企业年金业务中获得的收入主要有:受托管理费,最低为托管基金净值(下同)的1‰(不超过2‰);托管费,最低0.7‰(不超过2‰)。账户管理费最低1元/月.人(不超过5元/月.人)。该收益远低于银行投入的营运成本。

四、商业银行发展企业年金业务的建议

(一)加快产品创新,实现业务长远发展

商业银行应积极创新,开拓企业年金蓝海。创新不仅包括不同客户、服务领域的创新,如针对具有延期支付性质的各类资金进行产品开发,包括企业为职工发放的补充医疗、住房补贴、高管薪酬延付、员工持股计划、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等。还包括投资领域的创新、合作机构的创新,如发展养老金理财产品以及与投资管理公司合作发展养老金产品。

(二)加强联动营销,提升业务综合回报

商业银行应根据客户需求,制定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方案,如给予企业年金客户信贷业务办理优先权,以及为企业年金客户员工提供各项个人金融服务,开展个人养老理财规划、高端产品联动营销等,在增加客户粘度的同时提升养老金客户的综合贡献度。

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面临问题 发展建议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7月4日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中间业务从性质上来看包括有风险或风险比较大的中间业务和无风险或风险比较小的中间业务两大类;从具体内容来看通常分为九大类:承诺类、担保类、交易类、基金托管、类、咨询顾问类、支付结算类、银行卡、其他业务。中间业务的特点在于商业银行不是以债权人或债务人的身份参与信用活动,而是以中间人的身份,通过提供服务或出售信用的方式收取手续费或佣金来获取收益。在客户需求日益增加、金融机构竞争愈演愈烈、金融业趋于混业的今天,积极开展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品种单一、收入偏低。综观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名称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是、结算、银行卡等附加值低的劳务型品种,银行投入较大但是技术含量低、收费较少。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则更多的是投资银行、信托业务、衍生金融工具等附加值高的技术型品种,收入来源广泛。目前,西方国家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40%以上,个别国家甚至高达70%;而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还不到20%。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面临的问题

(一)对发展中间业务认识不足

由于经济金融不够发达、银行受政府干预较大、思维观念比较传统等原因,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将存贷款业务作为主营业务,而认为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副业”,是为资产负债业务服务的可有可无的业务。思想上的不重视使中间业务的发展失去了原动力。尽管目前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慢慢意识到中间业务的重要性,但大都是感性认识,理性分析尚有欠缺。

(二)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逐渐开始发展,当时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2001年人民银行曾出台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对中间业务的概念、申请开办条件、业务类型等做出了规定,但该规定已于2007年失效。目前,对中间业务进行监管的各项法律法规对中间业务产品开发、产品定价、风险防范、信息披露等方面都没有详细的规定,中间业务的监管存在不少空白。这样一方面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存在监管的随意性问题,不利于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三)人才匮乏、技术水平落后

中间业务大多是交叉业务,它的拓展需要一大批精通金融相关知识、具有良好沟通能力、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些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在我国金融界非常稀缺。另外,中间业务是一项现代化金融服务,与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起来服务于顾客是中间业务发展的趋势。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技术服务手段比较落后,资金清算系统覆盖范围有限、速度也有待提高。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建议

(一)对中间业务的重要性、业务特点、风险管理等方面要有充分的认识

商业银行是金融企业,利润是其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将不再占据优势,银行必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发展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现实需要。中间业务种类繁多,每一类都有各自的经营特点和风险特点,银行要结合顾客需求仔细研究自己可以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急于扩大市场份额而盲目推出所谓的新业务是不理智的。另外,要特别注意中间业务的潜在风险,承诺类、担保类中间业务的收益相对较大,但潜在风险也较大,对这些风险要有充分的认识,切不可认为中间业务都是没有风险的,要建立中间业务的资本准备制度。

(二)加快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适当缩小存贷利差,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空间和动力

目前,法律规定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而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中间业务大多是交叉业务,具有混业性质,因此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行监管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允许交叉业务的开展,为拓展中间业务提供空间。另外,我国银行业存贷利差较高。据全球知名的波士顿咨询公司曾的《银行业价值创造报告》显示,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人民币的存贷利差比国外高14倍。这么大的利差,使我国银行业坐拥巨额利润,自然没有动力去发展中间业务。尽管目前我国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时机不成熟,适当缩小存贷款利差来刺激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是合理的、必需的。

(三)建立科学的中间业务组织管理体系

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内部机构都是围绕资产负债业务来设置,对中间业务考虑明显不足,整个组织体系不利于中间业务的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内部要建立专门的中间业务部门,由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对中间业务进行统一规划、开发、组织和协调,同时要建立一套合理的中间业务考核体系,调动各方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四)加大技术投入,注重中间业务人才培养

人才和技术是中间业务发展的“软硬件”,二者缺一不可。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加大技术投入,力求建立起先进的资金清算系统;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才培养,对员工进行培训来提高整体素质、建立相应的人事激励约束机制来调动员工潜力并留住人才、引进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与专业中间服务机构合作来弥补银行在人员和知识方面的不足……通过以上各种手段来为银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间业务从业队伍,为发展中间业务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彦超  《浅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第3篇

投资银行是从西方引入的一个概念,狭义的理解指专门服务于资本市场, 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咨询、风险投资等业务的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类似于集我国券商、信托公司、私募风投、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为一体的一个综合复合体,是与商业银行相对应而存在的一个独立的金融机构。如世界知名的高盛、摩根士丹利、汇丰、瑞银等投资银行。

而我国商业银行投行是在我国分业经营监管环境中派生出来的一类银行业务板块,并非是一个独立的金融机构。其是依赖于商业银行的资源和渠道,从事着区别于传统信贷业务又与其他金融机构业务紧密联系的各种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广义理解来说,包括商业银行自身领域的资金直投、资产管理、债券承销、并购融资、财务顾问以及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的银信、银基、银证、银租、银资、银保等各类表内外创新业务都可以归类为商业银行投行业务范畴。

二、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的必要性

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过去我国企业的投融资结构单一、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实体经济过分依赖银行融资的局面逐步被打破,商业银行传统的金融产品已无法满足企业在初创、发展、并购、上市各过程中多元化投融资需求,商业银行必须开展投行业务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提供一揽子金融产品的综合服务方案来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

其次,我国的金融创新推动了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业务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各类金融机构产品的相互竞争对商业银行业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商业银行必须进行战略转型,大力发展投行业务来扩大产品和服务的覆盖范围,打造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来应对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趋势。

最后,在我国商业银行具有其他金融机构不具有的优势:客户、资金和信用。商业银行依赖庞大的客户资源、强大的资金后盾及市场中最值得信赖的信用,可以较其他金融机构更容易做大、做强投行业务。而该几个优势在传统信贷业务中发挥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随着存贷利差的逐步压缩,商业银行意识到必须通过投行业务为支点,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才能更有效地放大客户、资金、信用方面的优势以获得超额收益。

总而言之,在“新常态”经济形式下,商业银行面对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必须实施从传统信贷业务向全能型经营模式转变,大力发展投行业务以扩大生存空间、增强客户忠诚度,提升商业银行收益。

三、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投行业务缺乏战略部署,产品结构、业务种类单一

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对投行产品的构建、投行业务的营运及风控模式等都缺乏全面清晰的认识,并没有长期的战略部署和业务规划,往往都是为满足客户需求在传统信贷之外派生出来一些融资产品,最终又仅是服务存、贷款业务,并没有对投行业务进行战略部署实行专业化管理,从而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相对完整的产品线,不能使之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此外,国内金融业仍实行分业经营和监管,这使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发展受到限制,大部分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品种局限在企业债券承销、理财顾问、银团贷款等领域,而对企业资本运作、并购重组、创新金融衍生品等投行核心业务涉及较少。

(二)内、外部认知度低,投行业务意识薄弱

就内部而言,投融投资创新业务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银行各大业务版块中仍扮演着配角,商业银行现阶段业务重点仍是传统信贷业务。大部分商业银行对投行业务的定位不清晰,很多只是将投行业务作为利息转化中收的一种手段,还有甚多只是利用投行业务来规避政策、实施监管套利,并没有挖掘投行业务的内在价值;从外部来看,虽然客户对财务咨询、资产管理、投融资顾问等业务需求不断增加,但由于投行业务起步较晚、成功案例有限,尤其如资产证券化、股权融资、并购重组等业务客户认知度低,对投行产品的信任度不高。许多商业银行提供的创新投行服务和产品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不能得到目标客户的认可或大范围的推广。

(三)传统的风险思维制约着投行发展,业务流程不顺

商业银行传统的风险思维更强调安全性、审慎性,“万无一失、不留死角”是商业银风控思路的关键和核心。而投行业务则更强调依靠专业技术和手段,对大概率事件进行研判而做出决策,同时运用金融工具进行风险控制和风险分散以获取超额回报。两种经营风险的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决定了两种风险文化和态度的碰撞和冲突。而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仍然用传统的风控手段和思维来评价投行业务,导致了银行内部创新部门和中后台部门之间产生严重的分歧和冲突,进一步致投使行业务的审查、审批流程不顺,阻碍着投行业务的良性发展;此外,投行业务产品交易结构复杂多样,专业度高,涉及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声誉风险往往难以精准识别,而国内商业银行受限于客观技术条件和人才条件,普遍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识别方法和风控工具,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和管理技术较落后,这样又加剧着投行创新与传统风控之间的矛盾。

(四)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不高,监管滞后

虽然近些年国内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及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但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金融市场还呈现出很多短板,例如金融工具不够丰富、产品流动性差、信息透明度低、行政干预较大等,这些都是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的表现。因此国内商业银行投行也不能按照完全市场化、完全价值投资的导向来发展,只能按既定的“规则”在摸索中成长,在发展中促进市场完善,表现出一种“过渡”的特性;此外,现阶段我国分业监管理念往往造成了多头监管态势,例如各部门以各自的认知角度和立场推行了各种政策法规,但这些政策法规往往重点不同、前后不一甚至相互矛盾,让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投行开展业务时无所适从或者不知所依。

(五)投行专业人才缺失,人力制度不健全

投行业务涉及知识领域广,专业要求高,业务涉及的信息量庞大且更新快,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必须要配备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队伍。而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受制于客观环境,从事投行业务的人员大多是从银行内部选聘出来,经过简单的培训即上岗,这些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的训练,从业人员专业基础、业务水平参差不齐,这些投行从业人员带着商业银行传统思路经营投行势必导致创新能力弱,缺乏系统的投行思维和战略眼光;此外,商业银行对投行业务部门团队的组织架构搭建、人才队伍培养、考核机制的等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健全的模式,这些因素都是制约投行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的发展。总之,人才的缺失和人力制度的不健全,投行业务发展必然只能停留在表面。

四、发展发展投行业务的一些建议

(一)转变投行定位、树立投行战略

要实现商业银行“新常态”下的业务转型,首先要一改将投行业务服务传统业务发展的定位思想。综合经营是未来商业银行适应金融混业的必由之路,商业银行存、贷、票业务已逐步显露出竞争乏力、无法支撑商业银行持续盈利需求的态势。随着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各家商业银行谁能在投行业务领域快速占领市场,谁就具备了未来金融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这也势必会成为未来商业银行竞争的关键领域。因此管理层需高度重视投行业务发展,调整投行业务定位,加大对投行业务的资源配置,制定长期投行业务发展战略,充分挖掘投行业务的潜力,利用银行的资金、客户、机构、品牌等优势全方位支撑投行业务发展,将投行业务打造成为商业银行的一项核心业务,以投行业务拉动对其他公业务发展,与传统信贷品种逐步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局面,发掘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优化投行业务环境、打造联动协作机制

投行不像传统信贷业务那样,有标准的业务结构、风控方式和制式合同,每一笔投行业务都不具有可复制性,需根据业务自身特点“量身定做”。可以说投行业务的专业技术占三分,协调解决问题占七分,因此投行业务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协作、联动作业尤为重要。要做到这点,商业银行应首先在制度和文化方面要建立良好的业务协调机制,为投行业务发展创造良好内部环境。尤其是审批、风险、法规、金融市场、会计运营、财务等部门要与投行部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发挥各自所长,集中力量解决问题;其次,商业银行高层管理者应充分重视部门联动工作的重要性,发挥总行管理层的统筹协调和推动作用。管理层应从全行整体发展和综合效益角度出发,促进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动,有效整合各部资源优势,发挥协同效应,增强核心竞争力;最后,对一些诸如资本市场等时效性要求较高的投行项目,应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快速联动作业小组,并建立一套绿色业务通道,小组成员部门之间围绕项目充分沟通信息,快速响应,平行作业,保证工作效率和质量,提高业务审查、审批效率,强化对客户需求的反应力。

(三)转变风险思维,重树风控体系,提高审批效率

商业银行要发展投行业务,建立与投行业务发展相匹配的风险管控机制是投行化改革的重中之重。首先,商业银行必须要转变传统的风险管控思想,充分理解和认识投行业务风险,要逐步树立既要敢于承担风险又要善于管控风险的风险理念,创立新型的适应银行综合化经营的风险文化。不解决这个我问题投行业务就没有成长的土壤,又会回到信贷业务的老路上来;其次,商业银行须建立一套具有一定风险容忍度的风险管理体系,允许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前提下获得相应的风险溢价,给予投行业务一定范围的灵活度并充分发挥和运用投行创新工具和手段规避、分散风险,增加盈利空间;再次,可逐步安排一些从事投行前台的专业人员加入风险管控队伍,鼓励其充分参与市场调查和同业交流,及时掌握市场热点和产品,加强中后台对金融市场业务的理解,减少沟通成本,提高审批效率;最后,可持续稳健的投行业务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一套风险识别方法和风险管控工具,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目前建议可借鉴发达国家的金融风险识别和管控技术,并在实践中逐步修正以适应自身的发展。

(四)加大创新力度,防范创新风险

“以变应变”是投行业务的特质,只有持续的创新才能打破目前商业银行投行产品单一的局限,商业银行投行要善于创新、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快速多变的金融市场环境。首先,创新意味着要敢于打破传统的业务运营模式、风控模式、机构设置、人力管理模式的制约,建立适合投行业务发展的新架构和新制度;其次,在保障投行业务风险可控前提下,推行以点带面的形式,鼓励总行投行部或分支机构业务创新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并在个别分支机构试点,待取得一定成效后建立规范性产品制度在全行范围内推广;最后,总行范围内可建立一支投行创新基金,激励创新并对有效成果予以奖励。同时还可以从投行业务利润中提取一定金额建立投行创新风险金,规避投行创新而带来的经营风险,对投行创新带来的风险进行有效覆盖,强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缓释。

(五)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

投行业务属于智力密集型产业,技术专、水平高、品行端的人才是发展投行业务的保障,商业银行高层管理者应从投行战略发展眼光来选聘和储备人才。首先,要打破旧的选人用人的思路,不局限于本单位、本地区的选聘范围,摒弃原来“有背景,有客户资源,能拉来存款能疏通关系”的选人思维,选聘投行从业人员应当从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具有积极探索市场的兴趣,具备发掘客户需求的洞察力以及具有较强统筹协调能力的人才为出发点。投行业务无界限,人才选聘也应该无界限,对财务管理、投资分析、法律方面的人才可考虑引进有国外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充实队伍;其次,科学的机构设置和合理的授权是这些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用武之地的重要保障,商业银行可以尝试建立“事业部制”的投行专营部门,对某些业务和产品赋予投行部相对独立决策权,便与其及时把握市场机遇,迅速决策业务;最后,商业银行还应当在原有薪酬文化的基础上,创新促进投行业务发展的薪酬体系,增强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管。设计出合理的差别性薪酬对从事投行人才的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付出进行补偿,保持员工的斗志和积极性,鼓励其责任承担和业务创新。

五、结语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虽已有十几年,但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发展还较为滞后,国内商业银行投行业务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但在社会经济快速转型的态势下,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已然成为大势所趋,要下好投行业务这盘棋,商业银行需要尽快转变经营和风险观念,打造良好的投行发展环境,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整合优势资源创新投行业务,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银行信息化 发展阶段 系统框架 成就

1 银行信息化简介

1.1 银行信息化,是指采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彻底改造银行业传统的工作方式,实现银行业务处理的自动化,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金融信息的全部过程。包括自动取款机(ATM)、商业网点电子资金自动转账(EFT-POS)、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

1.2 金融信息化重要性。

1.2.1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信息技术应用最密集,应用水平最高的行业。金融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1.2.2 金融信息化基础设施成为国家的战略基础设施,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而列入优先发展之列。

1.2.3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各类金融信息系统是金融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基础,在金融发展中居于战略地位,是金融业创新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参与全球化竞争,取得竞争优势,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2 银行信息化发展阶段

国外金融信息化发展过程:脱机业务处理阶段(60年代初)、联机业务处理阶段(从70年代中期开始)、网络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管理理念,系统整合,产品和服务创新、发展路径:支持业务运作业务改造业务。

目前来看,我国银行信息化处于网络化阶段,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且先进技术的应用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主要体现在:①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②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不完善。③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④跨行业、跨部门金融网络尚未形成。⑤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深度分析不够。⑥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3 国有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基本框架

3.1 客户服务系统。客户服务系统包括柜台前台系统、ATM/POS/CDM前台系统、电话银行前台系统和互联网前台系统。

3.2 集成业务处理系统。集成业务处理系统的最大特点:一是全面系统地涵盖银行所有业务处理;二是它能实现各业务处理子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信息交换和功能互用;三是与信息系统其他部分连接,具有高度自动化和网络化的功能。

3.3 数据仓库。现代数据仓库使用面向主体的多维数据仓库技术,其信息来源并应用于内部各子系统和外部有关系统。

3.4 分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分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是由企业战略管理(SEM)、客户关系管理(CRM)、常规企业管理(SBM)等子系统构成。

4 我国银行信息化取得成就

4.1 实现数据大集中。面对银行业激烈的竞争,我国银行信息化建设开始战略性调整,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向数据集中化、管理信息化方向发展。

4.2 支付清算体系逐步完善。中国人民银行切实履行中央银行以构建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体系为目标,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跨行支付清算服务体系。

4.3 电子银行快速发展。业界人士认为,提及电子银行业务,在过去的2011年,手机银行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是手机银行的市场基础,而手机的便捷性更是让手机银行业务大受欢迎。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工商银行手机银行客户比上半年增长了30.8%,交易金额同比增长3.9倍;建设银行手机银行客户为2983万户,比上年增长32.9%;招商银行手机银行累计交易(不含手机支付)70.94万笔,累计交易金额449.5亿元,同比增长237.8%和574.2%。手机银行快速发展,让电子银行业务迅速渗透到消费者生活。目前我国有380万台POS机,已有60万成了手机支付改造,计划到2013年底全部的POS机都可以实现手机支付。

4.4 银行卡业务迅速扩张。新华网南京9月25日电中国银联助理总裁刘风军在全国地方金融第十五次论坛表示,中国银行卡产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目前,中国银行卡累计发卡量已达27亿张,持卡人超过7亿。中国银行卡产业出现两大新趋势,即银行卡正在由中心城市加快向二级地市和发达县域延伸,同时以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金融IC卡为代表的银行卡支付创新步伐不断加快。

4.5 灾难备份系统基本建设完毕。灾难备份是指利用技术,管理手段以及相关的资源确保既定的关键数据,关键数据处理系统和关键业务在灾难发生后可得以恢复的过程。灾难备份必须满足三个要素:一是系统中的数据、部件都具有冗余性,即一个系统发生故障,另一个系统能够保证数据传送顺畅。二是具有长距离性,因为灾难总是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因而保证足够长的距离才能保证数据不会被同一个灾害全部破坏。三是灾难备份系统追求全方位的数据复制。以上三要素也称为3R(Redundance Re

mote Replication)

参考文献:

[1]方德英,黄飞鸣著.金融业信息化战略——理论与实践.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04-01.

[2]帅青红主编.银行信息系统管理概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问题 对策建议

商业银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而且商业银行的业务也要与国际接轨,也就是说需要拓展国际业务,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就是其中的重要业务。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可以发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诸如担保难等问题,而想要商业银行能够继续发展,就需要解决其中的问题。因此,在发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问题的时候,可以根据提出的相关意见和建议,对融资工作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商业银行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才能继续发展。

一、目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缺乏统规范的标准。商业银行开展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可以有效的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其中的新商品的开发力度是不够的,而且由于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时候,国内没有可以借鉴的标准,所以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就不够规范,因此,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国际贸易融资的新品开发力度小,而且标准制定不够完善。

(二)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影响业务操作效率和质量。国际贸易融资借助于开发的商品可以最大限度的获得资金的支持,但是如果工作人员对于贸易融资的认识不足,或是认识有偏差,就会导致工作效率低,工作质量不高。而且目前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过程中,确实很多人对该业务的认识不到位,最终导致工作出现问题。因此,需要纠正工作人员的思想和认识,才能保证业务的开展顺利。

(三)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授信规模核定随意性强,标准不一。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时候,首先需要具有开展业务的资格。但是目前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授权的考核十分的随意,标准不高,审核不严格,比较随意。由于标准不一,就导致某些支行分行不具有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的资格,这不仅会给购买融资产品的客户带来风险,也给商业银行的信誉带来不良影响。

(四)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担保难问题。企业想要在市场中发展,就需要有流动资金,而流动资金不足的时候,就需要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但是申请的过程中,是需要有担保。而担保是具有连带责任的,所以,企业想要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首先要找到可以担保的人和企业,这样才能保证顺利的得到融资。同时商业银行对于企业的担保选择也比较难,因此都具有一定的风险。

(五)贸易融业务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使银行在操作业务时可能面临法律风险。我国商业银行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国际接轨,开展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不仅可以提高银行的资金流动,也能够帮助企业,让其资金链不断。但是目前关于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的法律还不够完善,存在法律漏洞,这就容易导致银行的融资行为触犯法律,商业银行可能会背负法律责任,并被罚款,这样反而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正常发展。

二、对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国际贸易融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所以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与时俱进,要具有创新思维和观念,只有不断的推出新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才能打动客户,才能不断的吸引更多的人购买产品,也才能保证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更具有优势,同时也能够保证商业银行提高实力,而且在国际市场中能够占据一定的位置。

(二)优化资源配置,理顺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管理。由于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和发展有一些问题,因此,就需要优化业务的资源配置,尤其是在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能够理顺国际贸易融资的相关行业工作。同时还要根据目前国际市场的情势,来制定国际贸易融资的工作内容和管理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商业银行继续发展。

(三)实行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授信规模控制方法。我国的商业银行开展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需要有授权的。因为原先的授权标准较为混乱,所以导致业务开展的不顺利。因此,想要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顺利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就要有适应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的授信规模控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银行继续发展。

(四)采取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担保方式,丰富业务内涵。由于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需要有人作担保,所以,可以根据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担保方式,这样可以保证融资业务顺利完成。同时还要丰富国际贸易融资的内涵和内容,才能促进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

(五)认真研究国际贸易融资有关法律规定,防范法律风险。由于我国针对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法律还存在漏洞,因此想要保证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继续开展,就要保证法律不断的完善,解决法律漏洞,才能保证融资的合法和减少风险。

结束语: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想要增加商业银行的实力,首先就要保证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和国际市场接轨,而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开展涉外业务,因此,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对商业银行来说十分的重要。因此,在解决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的问题之后,商业银行可以继续的发展。也对商业银行占据国际市场具有帮助,所以,解决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问题,可以有效的促进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秦焕梅.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问题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2(03):21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