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茶文化的研究成果

茶文化的研究成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茶文化的研究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茶文化的研究成果范文第1篇

关键词:茶文化;社会体育教学;思路;应用

茶文化理论是我国生活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是一种探寻文化结构的分析方法和技术,近年来,茶文化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国内外社会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社会关系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是社会关系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大量研究表明精神文明越丰富、社会关系网越庞大,工作效率就能事半功倍。在这些之外正有一种既健康又能提高成功率的茶文化方式正在悄然兴起,即体育参与。体育活动的参与既能使人获得身体健康,又能使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扩大人际交往圈,增加茶文化的理解。

1茶文化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茶文化观念融入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谦让、礼仪等一系列优秀品质。因此将其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将为丰富和提升体育教学效果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健康第一”理念逐渐成熟,培养学生形成必要的体育修养,实施完善的体育教学方案,优化体育教学改革就更加迫切。所谓体育修养,实际上指的是通过自身努力和相应体育教学活动所形成的素质,其主要包括自身体质状况、体育技能、体育品德和思维意识等非先天因素的综合素质、修养。

1.1茶文化内涵

茶文化是人们长期饮茶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饮茶从一种习惯,逐渐融入各种文化,并深化发展成为中国传统茶文化,而茶文化中有关道德、礼仪、规范的内容,就形成了茶文化观念。饮茶过程中所伴随的礼仪、规范也就形成了茶文化。而能够与整个教育活动相结合的就是茶文化理念。实际上,茶文化观念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最突出、最有价值的内涵。

1.2茶文化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结合茶文化观念的具体内涵,我们可以看到以茶文化观念是茶文化的核心,也是整个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礼仪规范,正是茶文化观念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精髓,因此,其应用过程中将更具有影响力。通过有效融入茶文化观念,能丰富学生认知,提升学生对茶文化观念的理解和自身行为的规范。其次,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文明都形成了统一的茶文化观念,无论其形式如何不同,茶文化中所包含的优良道德观念,都能为学生成长树立良好形象。通过将茶文化观念有效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中,能够为学生学习体育提供有益借鉴。在帮助学生掌握优异价值观的同时,传承民族文化。最后,将茶文化观念融入体育教学,能够有效推动体育被传承、发展。当前教育的最大功效就是不同文化能被继承。因此在继承过程中,需要融入当前时代特点和丰富元素,实现更大发展。

2茶文化在社会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茶文化作为社会学、经济学及管理学的相关领域当中的研究重点也在社会的经济活动当中演绎着重要的变量和角色。受社会学、经济学及管理学各大相关领域关于茶文化理论研究的影响,在最近十几年以来,体育活动及茶文化理论的研究也慢慢地被体育学研究界所广泛聚焦。茶文化理论与社会体育教学直接相关的应用存在于五个领域:分别为体育相关企业领域、社区体育发展领域、健身参与领域、运动员成长领域和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领域。

2.1茶文化应用于体育企业领域

将茶文化相关理论成果当中的社会关系理论运用在体育企业研究领域是茶文化相关理论宏观方面的一种研究方式,主要是采取了茶文化理论当中社会支持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的相关内容。北体大的著名学者易建东教授则是能够比较早的把茶文化相关理论与体育相关领域相互结合并且进行深入调研的研究者,易建东教授在他的博士论文《茶文化与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中,完整而又系统地描述了茶文化理论对我国体育用品公司的广泛影响。他认为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需要尽快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企业茶文化可分为三类:纵向依属茶文化、横向连带茶文化、多向辐射茶文化,其中我们的多向辐射关系是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所得到的茶文化最重要的途径,其次便是我们的纵向依属关系,最后便是我们的横向连带关系。刘河旺等研究学者们在他们的《基于企业茶文化的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文章当中,将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的茶文化与体育产业集群的内部联系进行了深刻广泛的调研,指出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中的茶文化充分展现了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区位优势和发展,与此同时体育用品的产业集群化又增加了体育用品企业之间的茶文化,并且能够非常有效地优化了企业内部之间的茶文化组织结构,为体育商品化产业的进步提供了更加优势的外部环境和机会。

2.2茶文化应用于社区体育发展领域

将茶文化理论与社区体育的发展领域研究和茶文化理论中观层次的研究相结合,绝大部分是采用了茶文化理论中社会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社会参与和社会信任的内容。刘艳丽、苗大培在《茶文化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文章中从多角度描述了茶文化理论与社区公共服务体育的关系,表示在中国这样一个现有的文化背景、制度环境下,在建立社区体育及建立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制度、体育公共服务组织等相关方面需要进一步使用茶文化理论。武建文研究员在他的文章《论茶文化在我国社区体育发展中的作用》当中指出,茶文化应当充分结合物质和人力资源,茶文化理论视域下的社会关系支持网络促进着社区体育机构的生存和发展。茶文化通过明确与社区体育机构这个共同体的认同感,帮助加快我国社区体育机构的成长。在武建文研究之后刘红存也发表了观点类似的文章,表示茶文化理论各维度中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网络都可以加快社区体育进步和发展。张宪丽研究员在他的《社区体育对茶文化的构造》文章中表示过,社区体育发展不但可以满足社区成员间的基本体育需求,而且促使社区体育群体之间的茶文化的增加。社区体育发展对社区成员之间茶文化的组成和构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建立人格性网络、削弱人们集体行动困难、发挥茶文化资源配置属性和形成社区互惠规范。

2.3茶文化应用于健身参与领域

将茶文化理论应用于健身参与领域结合茶文化微、中观层次的研究,大部分采用了茶文化理论中社会支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参与和社会规范的相关研究成果。李洪君在他的《从茶文化的视角看村庄生活中的休闲体育》文章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农村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同时,农村居民们也逐渐参与各种休闲体育活动,这也是村民们的一种茶文化形式,促进其向上层社会流动是非常有利于的。赵栩博和张洪顺在他们的《从茶文化视野审视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文章中指出,不同的学校要解放思想认识到开放学校体育场地是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利用学校的场地可以更加方便的为在校学生和周边社区居民提供体育服务场所,与此同时学校也需要积极增加自身的茶文化,寻找自身茶文化当中的社会支持,建立健全信任合作机制,进一步解决学校在体育场所开放利用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2.4茶文化应用于运动员成长领域

将茶文化理论应用于与职业运动员成长领域中的研究和茶文化微观层次的研究相结合,研究则采用了茶文化理论中个人自身社会关系网络的获取和社会支持的相关内容。厦门大学的徐延辉教授在她的《运动员职业声望的社会学分析》的文章中,进一步分析了职业运动员的成功与否与其职业声望和茶文化当中的联系,她表示人力、茶文化互为先决条件,是职业运动员们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这个研究发现对其他相关联职业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此外他还在《茶文化在辽宁省运动员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的文章中,明确表示出了茶文化理论的有效利用对运动员的长远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运动员们拥有良好的自身社会关系网络帮助其有效利用社会关系中的力量促进运动员们个人事业的发展和自身的成长。

2.5茶文化应用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领域

将茶文化理论结合体育专业大学生们的就业研究是茶文化理论在其微观层面的研究,研究中采用了茶文化理论中社会支持、社会信任和社会关系网络的相关内容。河南大学卢曙光在他的硕士毕业论文《茶文化与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及对策研究》中对235名体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们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后指出,茶文化的有效利用对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茶文化的有效利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着学生就业机会、信息的获取,尽管普通毕业学生的社会关系十分薄弱可是体育专业的毕业学生相比较而言社会交往能力较强技巧较好,能够充分构建自身社会关系网络且发挥好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3结语

当前,针对茶文化在社会体育教学应用的研究成果很少,即使寥寥无几的几篇研究文献,中心也主要集中在对社会人亚健康问题的关注及社会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而体育活动与绩效相关联的文献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课题致力于从茶文化的视角去分析社会人的体育参与行为,于理论界来说不仅是一个新兴课题,也是茶文化理论与体育相结合的更深入探索。于现实考虑,从体育参与的入手去探讨社会人增加茶文化的方式也是为制定员工健身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提供依据和参考。

作者:王怀华 廖文豪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黄迎春.实施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3):282-284

[2]梁兰颖,陈芳.对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中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的几点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5(4):114.

茶文化的研究成果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茶文化英语;创新人才;文化元素

我国的语言经济学这一概念是从国外引入的,其作为一种“舶来品”在我国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近年来,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掀起,全球经济大融合进程的加剧,语言的交际优势越发凸显。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其开始从传统单一的英语专业向英语复合型学科转变,英语渐而呈现出一种融合发展之态。茶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犹如一轮皎洁的月亮在浩瀚的夜空闪闪发光。茶文化与英语相结合是与语言经济学这一理论相契合的,其对于茶文化的弘扬与社会的发展具有难以言喻的重要意义。

1语言经济学的理论概述

语言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是利用经济学理论把语言作为一个变量元素加以分析,探讨其对于经济的反作用。语言经济学是语言与经济相结合而成的一门学科,其融合了语言学的相关概念,又集聚了经济学的理论,对于语言与经济的双向发展都具有鲜明的促进意义。其实,语言经济学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1965年美国的经济学家雅各布•马尔沙克教授提出了语言经济学概念,将语言与经济、信息、科技以及教育相结合。而后,语言经济学科体系也由此而建立,并发展至今形成了完善的框架体系结构,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语言经济学作为一种交叉性学科体系,其既具有语言学的特征,又蕴藏着经济属性。目前,语言经济学这一概念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实践中,高校也相继设立了语言经济学专业,英语与商务结合诞生了商务英语,语言与法律相结合诞生了国际法,语言与贸易相结合诞生了对外贸易。总而言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语言的经济属性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语言从一种沟通工具转变为一种经济化元素。

1.1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语言经济学的产生较晚,其研究领域主要是以经济学为主,其是理论经济学模式下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语言的产生、发展以及演变与其本质问题。具体来说,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极为系统的,其通常会以某个地区或者国家的语言为立足点,从其源头开始深入研究其发展规律以及其与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根据语言的形式特点,对其语言政策进行深究,并从语言政策的制定上剖析其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联性,进而通过观察经济活动的利害性来调整语言政策,将语言的经济价值发挥到极致。再者,语言经济学研究者会根据一个国家与地区的方言文化对其当地经济活动的影响进行规则化分析,以不同语言之间的互通性,来实现方言之间的互相融通,逐步扩大语言文化的经济影响。继而,研究者也会从与语言自身的演变规律着手,结合其潜在的经济价值,重新构建其语言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思想内涵,从而实现语言与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另外,所有的问题最后都活上升到哲学层面,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哲学领域里的物质,其研究成果即为方法论。因而,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相当广泛的,其几乎还涉及到了语言与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1.2语言经济学的研究价值

语言虽然只是个文字符号,其却承载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信仰,其同时也是民族价值观的展现。而从经济学这一层面来看,语言经济学的研究价值也是不容小觑的。语言是我们日常生活交际的基础,其是我们交流沟通的必要工具。人们可以利用其语言天赋从事语言工作或者参加某项特殊户的活动,进而获得报酬与收益,那么语言经济学的价值也就显而易见了。当然,语言经济学的研究价值远不止于此,从国家的角度而言,语言与经济学的相关因子相融合生发出一个新的经济学概念。例如,英语与茶文化相结合生发出了茶文化英语,既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又提高了大众的英语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英语这一媒介,世界人民了解了茶文化,进而透过高深的茶文化内涵,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萌发敬仰之情,从而在无形中提升了我们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加强对语言经济学的研究,那么语言经济学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将会愈加深刻。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英语与科技相结合催生了科技英语,企业可以通过英语引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也可以把英语作为技术输出的载体,将其先进的科学理念以英语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眼前,进而全面丰富企业的文化内涵,提高其综合实力。

2茶文化英语创新人才的培养现状

2.1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

茶文化是从传统文化中分离出来的,其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精髓于一身,是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然而,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我们中国的茶文化内涵却一直停留在国人的世界里,甚少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日本的茶文化是在我们中华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其世界地位却明显高于中国茶文化。究其原因,我们的茶文化英语人才稀少,其不能以专业化的方式将茶文化翻译成地道的英语。而再进一步细究,则是因为我国高校的茶文化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崇尚的是分数论,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进而使得学生都沉溺于拿高分的旋涡中,其无暇也无精力再投入到茶文化的学习中。更为不幸的是,茶文化没有被纳入到教学体系的框架之中,所以甚少有人会主动学习茶文化,了解茶文化知识。由于茶文化知识的匮乏,茶文化英语的翻译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作为中国人其自身的茶文化知识就极为贫乏,更遑论其茶文化翻译作品的质量了。所以,不科学的茶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加速了我国茶文化的衰落。

2.2茶文化内涵融入不足

饮茶之风的再度盛行,使得茶文化也为人所知悉。从古老的历史中走出来的茶文化所散发出的人文艺术之光,深深地折服了国人。同时,茶文化的德育教化功能以及其为人处世之哲学也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于是,茶文化以传统文化代表的姿态步入了高校教育系统的框架中。但是,高校在进行茶文化英语创新人才的培养时,茶文化的内涵并没有得到充分阐释。一方面,从教师到学生,高校对于茶文化的重视程度远不如经济、信息以及医学等专业。所以,高校并没有根据教育部的号召,建立完善的茶文化英语教学体系,而只是简单地将茶文化英语设置为一门选修课,所以茶文化英语在校园的普及率并不高。另一方面,高校茶文化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不高,其大多是从英语专业转变而来的,其教学模式依旧沿用英语教学模式,并没有以茶文化的历史底蕴为切入点,对茶文化英语进行生动形象化教学。而且,由于教师基本茶文化英语知识的缺乏,使得其教学只是停留在表面阶段,茶文化的独特气韵也没有传达给学生。

3语言经济学视角下茶文化英语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3.1透过语言经济学,融入茶文化的深层内涵

众所周知,茶文化知识博大精深,茶文化内涵隽永含蓄。茶文化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其应该盛名远扬而不是仅囿于我们一国之境。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培养优秀的茶文化英语人才来推动茶文化的传播。首先,高校应该以语言经济学为立足点,结合其研究对象对茶文化英语的经济属性进行深入挖掘。高校的茶文化英语教师应该从英语的语言效益理念着手,透过跨文化交际这一视角,将茶文化的深邃内涵以相得益彰的方式融入到其教学体系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茶文化的认知水平,不断扩充茶文化英语内容。其次,高校教师也可以立足于语言经济学的特点,从经济投资的角度对茶文化英语课程进行创新性构建。在语言经济学的指导下,以茶文化英语对外传播的现状为基石,开拓茶文化英语人才的培养新模式。

3.2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健全的茶文化英语教学体系

从宏观层面而言,语言经济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实质是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是与当前多元化的时代潮流相符合的。因而,茶文化英语作为一种复合性学科体系,其必须与时俱进循着历史的轨迹,充分发挥语言经济学的优势,建立健全的茶文化英语教学体系,以促进茶文化英语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高校必须以语言经济学的宏观经济价值为指导,创新茶文化英语知识结构,以培养茶文化英语人才的创新意识。而后,茶文化英语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校也应该从语言经济学的微观收益为出发点,对茶文化英语课程体系进行合理设置。从当前的茶文化英语市场的人才需求出发,根据岗位的需求,培养专门化的茶文化英语专业人才。同时,教师作为茶文化英语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线人员,其应该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其茶文化专业知识的水平,也强化其茶文化英语的实践运用能力,进而使其以言传身教的形式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琤,徐晓晴.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与区域经济发展———以苏州科技学院为例[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29(5):104-107.

[2]张阔.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基于语言经济学分析[J].科技视界,2013(4):83.

[3]马嫣,刘宇.语言经济学视角下地方高校商务英语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9):144-147.

[4]许南,刘颖.基于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课程优化设置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5(2):119-123.

茶文化的研究成果范文第3篇

关键词:茶学;特色专业;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238-02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创办于1958年,是我国高校中成立最早的3个茶学专业之一。茶学专业自1982年以来一直是湖南省重点建设专业。2008年被评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被评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在国家教育部和湖南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专业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一、历程辉煌

自茶学专业成立伊始,在各级政府和学校的全力支持下和老一辈专家的带领下,茶学专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奠定了在国内同类专业中的先进地位,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我校茶学专业就一直是全国统编教材《茶树育种学》、《茶叶审评与检验》等核心教材的主编单位,在茶树品种选育、茶树高产栽培、红碎茶和速溶茶的研制等方面均处于当时的国内领先水平。自1982年以来,我校茶学专业一直是湖南省重点建设专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我校茶学专业不断发展壮大,1989年茶学实验室被评为国家教育部先进实验室,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茶学专业被国家科技部定为“国际茶叶深加工技术与理论培训基地”;2006年国家教育部与湖南省政府确定在我校共建“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9年成为省部共建实验室。2008年茶学专业被评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被评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茶学专业师资队伍、教学设备、教学实习基地等较为齐备。专业已发展成为我校以本科为主,招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农业推广研究生、举办各种茶学技术训练班等学历层次最多、条件领先的专业之一。

二、特色鲜明

我校的茶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知识结构定位、办学模式上均具有明显特色。在人才培养目标特色上,专业着力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创新能力的从事茶树栽培、育种、茶叶生产、加工、茶叶品质审评与检验、茶业经营管理、茶叶贸易、茶叶深加工、茶文化推广以及类茶植物开发利用的农、工、贸、文复合型茶学专业技术人才。在人才知识结构定位特色上,致力培养基础宽厚、专业面广、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综合掌握茶树种植、茶叶加工、茶叶审评、茶叶贸易、茶文化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融农、工、贸、文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在办学模式特色上,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扩大国际培训领域,加大社会企业紧需人才培养力度。实现学校、企业的教学、科研、产业的良性互动,产学研一体化,紧密接轨国内国际前沿。

三、设施一流

实验室建设水平一流。通过特色专业建设经费支持和申报省部共建茶学专业实验室建设以及茶学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支持,茶学专业实验室近几年实验室共投入建设经费400万元,使茶学教研室和八个茶学实验室得到全面武装,进入全国同类专业一流水平。现有实验室面积1000m2,教学仪器设备(500元以上)200台(套),价值600万元。另有省部共建“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和“湖南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实验室面积1000m2,拥有价值近1000万元的现代先进仪器设备。教学实习基地条件优越。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茶学专业利用省部共建实验室项目经费以及学校的配套经费,共投入100余万元对原湖南农业大学长安教学实习茶场、茶厂进行了武装改造,完善了名优茶、普通红、绿茶、乌龙茶加工机械设备,同时对茶园进行了科学改造。另外,茶学专业近几年新增湖南农业大学校外教学实习基地4个(云南茶叶研究所,白沙溪茶叶有限公司,贵州茶叶研究所,长春茶业有限公司),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场地。

四、成果丰硕

师资队伍力量雄厚。坚持引进、自我培养、送出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培养教师,近4年,新进5位教师,其中3名博士,1名博士后,1名硕士,师资队伍增加到32人,使茶学专业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得到了大幅度改善。教师队伍中有教授11人、副教授14人、讲师7人;博士后2人、博士12人,硕士13人。茶学专业教师队伍2009年湖南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以茶学为骨干的《园艺植物功能成分优异资源高效利用》团队2009年被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茶叶深加工与功能成分利用团队2012年入选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专业以茶产业和茶学学科发展需求为根本,积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4年来茶学专业组织茶叶企业、科研单位和同类院校的企业家、专家对茶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3次讨论,本校老师进行了数次讨论,统一了思想,发表了相关教改论文18篇。同时,我专业与安徽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共同完成了教育部《茶学专业规范》的制定,同时坚持人才培养与服务经济社会相结合。茶学专业4年招收本科生235人,为社会企业培养2年制茶学专业48人,1年制茶学专业36人,培养茶艺师、评茶员(师)1080人,通过本专业申报的国家科技部“国际茶叶深加工技术与理论培训基地”,4年为12个国家培养茶学专业人才100余人,全面提升我专业的办学水平和影响力。2010我校茶学专业本科学生在全国首届茶艺技能大赛中包揽团体一等奖、二等奖;获个人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专业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上,以茶产业提质需求和学科发展要求为目标进行调整,从课程体系上增加了茶文化学、创新学、交际英语、商务谈判、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茶学专题、现代茶学实验技术、茶艺与评茶技术等课程。在课程内容上,茶树栽培学增加了茶叶无公害生产、绿色食品茶生产、有机茶生产内容;在茶叶加工学上增加了茶叶深加工内容;在茶叶生物化学上增加了其功能成分提取分离技术内容;在增设茶文化课基础上增加了茶艺技能训练内容,在茶叶审评检验课程上增加了评茶员训练内容。4年中,茶叶专业教师主编参编《茶叶审评与检验》等教材和专著16部,《茶叶加工学》、《茶叶审评与检验》两门专业主干课程以及《茶叶生物化学》、《茶树英语生理与品质化学》两门茶学研究生学位课获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茶叶加工学》同时获校级双语课程建设。朱海燕老师制作的《茶文化》课件2010年获得教育部高教文科组三等奖。专业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3年中我专业在全国茶学专业建设研讨会上,分别就我校茶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验室和基地建设以及我校茶学实验班教学情况进行了交流,发表了相关教改论文18篇,得到同类院校的一致好评。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2009年茶学学科成为“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园艺植物功能成分优异资源高效利用》团队被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茶叶深加工与功能成分利用团队2012年入选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4年中茶学专业教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60多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和专利23项。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

五、改革创新

为了确保茶学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专业今后将根据专业教师大讨论形成的思路加快进度,同时确保新修订的茶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遵循教育规律,符合茶产业发展和茶叶科学研究发展的需求,为全国茶学专业提供有效参考;通过特色专业和教学团队建设经费加大对省级精品课程的支持。在已有4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学校学院应加大开展教学评优、教学成果评奖奖励力度。改变教师过于偏重科学研究、轻教学研究的状况;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异缘结构比例。特色专业建设是学校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是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对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在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办学条件等方面应被给予更大的支持。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从事教学研究。对于教学质量好、教学研究成果突出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时给予更大的政策倾斜,在计算教学工作量时给予稍高的系数等支持。

茶文化的研究成果范文第4篇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现阶段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缺乏必要的时间保障;其二,缺乏有效的教师指导;其三,缺乏具体的开展措施。究其原因,在于缺乏有实效的可供参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策略作为参照。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好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因此,实施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定位于三方面:培养发现问题与研究的积极性;习得研究方法,形成研究能力;学会沟通,善于合作。

一、研究性课题发现策略

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通常比开展研究更困难。在教学中,为了减轻学生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教师应引导学生由熟到生、由浅入深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因此,在帮助学生选择研究课题时,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引导或示范。

(一)常规教学中渗透课题

教师在常规课堂上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系统赏析,引导学生探究,同时借助探究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领会课文内容,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其联想和运用能力。

例如《沁园春・长沙》一课,在了解的经历及后人的评价后,可建议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小课题“我眼中的”。学生的视野不容小觑,涉及的书法、政治才能、爱情与家庭……通过这些拓展和研究,学生对的了解更全面而深入。这不仅延伸了课堂教学,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辩证思维。

(二)选修教学中拓展课题

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区别在于:必修课侧重对这篇课文的知识与能力的过手,而选修课教学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在选修课的设计上应深入文本,巧妙设计可以形成思维交锋的思辨性、开放性问题。比如,在讲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一书中的《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时,引导学生探究“杜甫是凡人还是圣人”的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形成争相发言的情景;再如讲授《: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在众多成就的因素中,你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等问题,而教师在这一环节应少点评,制造思维交锋的可能性,给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由此拓展出小课题“探寻杜甫的圣化道路”。

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学生得到了老师的信任和尊重,习得的已远非单纯的知识,而且体验到了师生思想的相互撞击、相互启迪,从而生成了新知识。而正是这样的开放性课堂和探究性阅读教学,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在彼此思维火花的碰撞下发掘自己的兴趣点,从而深入下去探寻研究性课题。

(三)梳理探究中深化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一至五册必修部分的“梳理探究”板块中均提供了一些研究性专题,而这些专题正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资源宝库。

高一年级学生开始接触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可利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为例,设计学案引导学生对汉字进行梳理和探究,形成小课题“家族姓氏溯源”。示例如下:

家族姓氏溯源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以下梳理:

一、你的姓氏起源(包括典故、传说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你的姓氏起源地在哪里?宗族迁徙路线是怎样的?(包括迁徙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与你同姓的宗族名人主要有哪些?请择要记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你的宗族是否有集体祭祖的活动或祖宗家训?请简要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家族姓氏溯源》的梳理探究,学生对自己姓氏的演变以及自己宗族的迁徙过程有了比较深入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文化自豪感,从而实现了文化自觉。同时学生已经能够把握研究性学习在梳理探究模块中的运用,学会根据提示查询资料,构建基本研究思路,尝试探究方法,整理所收集到的资料等。

(四)课外学习中自选课题

生活即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自选课题时,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学、文化现象、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众多领域中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进而形成研究课题,再根据学生个体特长和兴趣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课题。

比如语言类:“成都方言的生存现状及保护措施的研究”,“从歌词看生活化语文”。

文学类:“中西方文学特色比较――以‘巴黎圣母院’和‘家’为例”、“关于中西方神话比较的研究”。

社科类:“中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浅谈成都特色街道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以历史积淀凸显发展的文化内涵”,“关于低龄出书的思考”,“小议诗酒文化”,“从茶文化看传统文化”。

跨学科:“‘红楼梦’政治探佚”,“路西法的侧脸――精神分析与现代文学”。

其中有独立研究的,也有小组合作研究的,学生在假期通过问卷调查、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查阅大量资料,最终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性学习论文,习得研究方法和能力。

二、研究方案设计策略

由于学生此前基本没有接触过课题研究,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正可以为学生提供课题研究的真实体验,习得规范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研究能力。因此,要求学生拟定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在此环节,教师应充分参与学生的方案设计。

首先,以正规的学术论文开题报告做示范,为学生设计一份开题报告样本,包括论文的目的及选题意义、主要研究内容、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研究步骤与进度、小组成员及各自承担的任务等板块。

第二,将此样本印发给全体学生,教师辟出一个专门的时间(可以是一节课),将各板块的具体填写内容和语言规范性要求示范给学生,包括如何查找撰写开题报告的资料。学生的困难多集中在“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一项,因此,需要教师提前列举出学生可能使用到的所有研究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课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式。

第三,将学生的开题报告收集起来,教师逐份审阅,并通过与学生面谈的形式讨论不太恰当的开题报告,同时给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以杨璐嘉同学的“从茶文化看传统文化”为例:

“从茶文化看传统文化”开题报告

1.选题意义(略)

2.主要研究内容

2.1成都的茶文化、其蕴含蜀地文化内涵及对成都人生活的影响

2.2茶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演变、传承及其中的矛盾和这种矛盾的利弊

2.3作为中学生,我们该怎么看待文化艺术的变迁,可以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哪些努力?

3.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3.1实地考察:体验茶道、社会调查

3.2查找资料:网络和书籍

4.实施步骤与时间

5.小组各成员及承担任务(略)

三、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本文认为,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以有两种实施方式:第一,独立研究;第二,小组合作研究。教师不对研究小组的形成进行干涉,学生根据兴趣、性格、能力等方面自由组合,组内分工协作与责任担负也由小组成员自行分配。在学生开始研究活动之后,教师仅扮演顾问的角色,负责对学生调查问卷的科学性、可行性接受咨询和答疑。所以,研究性学习从形式上来说是开放的、自主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最初听说“研究性学习”时感觉新鲜,经过老师的指导,我选定了“成都方言的生存现状及保护措施的研究”,并联络了四位同学组成研究小组。我们选定了课题负责人,由她负责协调研究任务。寒假中,我们去过市图书馆、旧式茶馆、川剧院,通过走访、问卷调查、资料收集等,终于写出这篇论文,并为成都市人文环境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感谢研究性学习,让我们与科研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让我们领悟到了严谨的科研态度和作风,以及科学探究的方法。希望今后还有这样的尝试。(摘自成都七中高2013级14班雷昀《研究性学习感言》)

四、课题成果生成策略

研究性学习成果主要有两类模式,即课堂生成类和非课堂生成类。

课堂生成的研究性课题(包括前文所述必修课、选修课和梳理探究中生成的):一般采取“学案”或小论文的形式呈现,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非课堂生成的研究性课题(寒暑假自选课题):以规范的专题论文形式呈现。教师此前从形式上、内容上加以指导。

五、课题成果评判策略

对于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教师应及时、适当地予以评判。通过对学生课题研究的优劣层次进行价值衡量,一方面有利于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更能促进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探究思维,习得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评判要遵循两大原则:评判主体多元化、鼓励学生发展方向多元化。建议将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学校寒暑假作业学分制考评接轨,选作了研究性课题且成果合格,就能获得相应学分。评判过程中强调学生研究的过程习得,包括课题研究每个步骤的阶段性评价。同时关注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鼓励学生互补式合作,将研究小组作为一个主体评判,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合作与包容意识。虽然学生的论文成果可能存在立论不严谨、语言不规范、研究不深入等缺憾,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保护学生的求知渴望和探究热情应比知识本身更有价值。

因此,根据不同形态的课题成果,应选取不同的价值评判方式。经过实践检验,本文提出了两种实效性模式。

其一,课堂展示型。

对于课堂生成的研究性课题,多采取这类模式予以评判,即利用课堂进行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包括展示优秀学案、举行读书报告会、课前三分钟演讲等形式。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使研究性学习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常态,渗透到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学生在展示和交流中,学会了相互欣赏、取长补短,形成语文学习的良性循环。

其二,推荐答辩型。

对于非课堂生成的研究性课题,更能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观意识,教师应鼓励、强化这种审美差异,充分展现学生个性。为了更大程度建立榜样的示范作用,可以采取教师甄选优秀论文、推荐答辩的模式。

首先,语文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将本组内的所有论文按所选课题分类组织讨论,甄选出本组内的优秀论文文本。

其次,推荐优秀论文作者参加答辩。如果是小组合作形式的论文,则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小组内所承担的研究任务独立参加答辩。答辩评委由参与论文评阅的语文教师担任,原则上每组评委3人,且科任教师回避本班学生的答辩。答辩流程包括:

1.提前3天通知学生准备答辩。

2.进入答辩会现场,学生3分钟陈述。

3.学生当场回答由评委提出的与论文相关的1―2个问题。

答辩会结束后,由评委教师将论文与答辩质量进行综合评定,评出等级,获得一等奖的论文将集结付梓。通过答辩,学生不仅公开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而且通过教师的提问和点拨,能促进学生加深对课题的领悟,为其今后更加严谨的科研活动奠定基础。

茶文化的研究成果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广西农垦;茶叶品牌;实践

茶业生产经营是广西农垦农业重要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传统茶业迈上了新的发展平台。在我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氛围的促进下,广西农垦茶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构转型中,因茶叶产品日益丰富、销售形式和区域改变而形成的结构性过剩问题逐渐凸显。在全面参与市场竞争为企业经营主体形式的前提下,加快广西农垦茶叶品牌的建设成为推动广西农垦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自2002年成立以来,坚持将“实施品牌战略,走品牌兴企之路”作为企业经营和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确立企业品牌建设同属生产和经营的重要范畴,明确以“稳基地、严管理、强创新、提质量、拓市场”为工作方针,以服务人民做好茶为宗旨,全力打造广西农垦茶叶“大明山”品牌。通过广西农垦广大茶人6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广西农垦茶业“大明山”品牌,成为了“建国以来广西60最具影响力品牌”、“中国名牌农产品”、“广西名牌产品”和“广西著名商标”,品牌价值达2.04亿元。是目前广西区内唯一同时荣登“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百强榜”和“中国茶叶行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的茶业企业。

1广西农垦茶业品牌建设的基础

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生产资源对茶企发展有着重要的竞争意义,建设和经营广西农垦茶业品牌离不开这些重要因素。就茶叶产品而言,成就茶叶优良品质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人员素质、鲜叶原料、加工工艺、生产加工技术等。广西农垦茶业的资源条件在国内同行中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是形成广西农垦茶业品牌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是核心竞争力。

1.1茶叶加工原料优越

广西农垦茶业是广西区内生产茶鲜叶原料最丰富的生产企业,农垦茶业集团依托广西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技术支撑下,经几十年来连续不断的引种并形成规模生产能力的国家级、省部级以上优良茶树品种达11个(广西区内良种3个),而且种植技术水平高,面积大,普及区域广,加工原料茶鲜叶的生产能力达到国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给6大茶类的生产和新产品持续研发奠定基础。

1.2茶叶加工工艺技术深厚

在传统的茶叶加工中,由于加工控制技术落后,只能采取“看茶做茶”的技术措施。目前,广西农垦茶业集团用较低的投资换取现代技术设备,实现做茶环境控制。由此升级形成了复合做青、轻萎凋,低温轻摇长晾青,智能控温控湿、冷包揉、低温干燥、复式闷黄、后发酵、迭次提香等一系列的茶叶加工新技术,并提升成为一系列的地方标准,这些工艺技术成果的集成,不仅对传统的制茶品质有显著改善作用,且新茶品质比较稳定,制优率提高、劳动强度低、技术易操控等特点。应用这些集成新技术所开发的系列茶产品,成品茶具备外形匀整,色泽鲜润自然,香气高显独特,叶底明净柔嫩的品质特征,市场认可度、接受程度高,效益明显。这一系列的加工集成新技术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3生产加工环境优良独具

广西农垦茶业集团的茶园生产基地、茶叶加工厂毗邻环境优良的2个国家级森林保护区(崇左市弄岗和南宁市大明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少数民族聚集地(百色市、崇左市),土壤环境富含长寿元素硒等,许多农垦系统的茶园地处中国长寿之乡,地理环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温、水、气、土自然资源独具,茶叶生产上具备产品出产早、产量大、品质优、保健信息强的优势。是中国西南部最适宜的产茶区,20世纪70年代后就被确定为国家级红茶产业带。目前广西农垦茶业集团茶叶生产加工基地均已获得有机茶、ISO9001:2008(证号:00111Q20657ROM/4500)和ISO22000:2005(证号:045FSMS1300023)认证。

1.4茶文化起点高、储备深邃

1952年起,广西农垦茶业生产的专业技术水平,依托其生产起点高、规模经营的优势,经过2代农垦茶人的奋斗和传承,积淀下厚重的农垦茶叶文化底蕴。目前,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拥有高级技术职称3人,中级职称19人,荣获广西茶业荣誉(广西茶叶大师、名师)称号的2人,依托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和广西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作科研开发的坚强后盾,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成为集产、学、研和产、供、销一体茶业企业。拥有这样技术团队力量和专业文化知识的雄厚储备,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是区内有相当话语权的茶叶生产企业。

1.5茶园地域分布优势

广西农垦茶叶种植有60多年的历史,种植面积达4000多hm2,茶园种植区域分布有广西东部的玉林地区,西部的百色地区,南部的钦防地区,北部的桂北地区,中部的南宁地区,几乎涵盖了广西全境所有宜茶生产地域,而且“广西农垦是一家”,区域环境的天时、地利优势独具。此外,广西农垦分布在八桂大地的各个农场、企业地处于中国与东盟多区域合作的重要交汇点,是少有的沿海、沿江、沿边优势地域。这种独特地理优势所蕴含的生产资源是国内其他茶业生产企业所难以企及的。

2广西农垦茶业品牌建设的主要工作措施

广西农垦茶业集团在品牌建设和运作的实践中,主要体现有以下工作新举措,确保集团公司在建设企业品牌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1通过品牌聚集完成品牌发展规划

实施广西农垦茶叶品牌由多元化向统一化转变,推进“品牌金字塔”效应的形成。首先,树立品牌意识,整合产品资源,促进品牌形成。对集团内分布在广西三大区域的5个制茶子公司的产品优势和特色进行梳理,把原有的7个品牌统一整合为“大明山”品牌,解决了品牌多,影响力弱的矛盾。其次,正确把握品牌经营内涵,认真投入品牌实践,理清发展思路,持之以恒实施品牌兴企战略。广西农垦茶业集团牢牢把握“品牌兴企”工作主线,在生产加工和经营运作方式上坚持由集团统一管理策划、统一生产技术标准、统一市场营销,促进品牌建设工作的有效形成。

2.2将产品质量安全放在首位

品牌的核心是品质的均衡统一,落实茶叶产品质量生产与销售的优质、安全化,是提高广西农垦“大明山”茶叶品牌内涵的重要措施。农垦茶业集团首先是强化追溯系统的实施(2008年实施至今),对茶叶产品质量实现全程监控,实现茶叶产品质量“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其次,组建联合技术攻关机构,开展新产品的开发与研制,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升级,产品加工生产推行机械化、洁净化。截至2015年,广西农垦茶业集团在上林县、西林县投入巨资建设的两套茶叶加工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已顺利投产并通过验收。第三,强化产品质量监控,全面建立质量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集团所属企业先后取得ISO9001:2008和ISO22000:2005质量体系下认证,所有产品皆通过QS年审。

2.3建立营销新平台,拓展品牌影响力

广西农垦茶业集团“大明山”茶叶品牌为了更贴近销售市场,拓展产品销售渠道,深化品牌的影响力。首先是完善市场销售网络,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北上广国际茶博会等平台,系统推介和传递企业的经营理念,把产品信息向全世界拓展。同时,在淘宝网的天猫贸易平台建立IT销售网络(网址:http//);其次是开发终端销售在广西区内各超市,“10+1”商业区、华南城等茶叶批发市场建立了100多个专营或直销店,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起产品营销网络,提升“大明山”品牌的信誉度、知名度;第三,维护好传统销售模式,做好新老客户的服务在新的消费市场形势下,对客户始终奉行“不抛弃、不放弃”原则,确保传统销售市场正常发展,维护好各方的利益,努力使“大明山”茶叶品牌在市场中稳定发展。截至2014年,农垦茶业集团销售区内品牌占比4.82%,品牌/总纳税比为80.11%。

2.4加强技术标准化建设,夯实茶品牌发展基础

广西农垦茶业集团在努力完善企业技术标准化建设,巩固品牌发展基础,营造“大明山”茶叶品牌核心竞争力发展孕育的各项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几点。第一,加强技术人才储备,通过“外联内聘”等方式,建立企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档案库,完善人才储备。其次,加强对外技术交流,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积极参加广西区内外茶业论坛、行业科技帮扶行动、行业评优、产品展览、茶日节庆等涉茶社会活动,扩大企业品牌的影响力。第三,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凝聚企业技术团队。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以扎实的茶业管理和过硬的生产加工技术,自2006年以来,在涉茶领域,共摘取了11项省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4次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地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省级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三等奖;作为起草单位,编写2部广西茶叶地方标准;拥有7个技术设计专利;在行业评优中获取全国性“中茶杯”二等奖以上奖项13个,省级“桂茶杯”一等奖以上奖项45个;累计在省级以上科技刊物发表涉茶专业技术论文11人次共29篇(含合著)。第四,在百色市的西林县,联合北京绿色联盟共同投资建立广西西林京桂古道茶业有限公司,这项合作,不仅做强西林茶叶产业,而且为农垦茶业集团奠定新的增长极,增加辐射面。第五,在上林县初步建立广西大明山农垦茶文化基地,极大地充实了广西农垦“大明山”茶业品牌的文化内涵,有力地维护了茶业集团的专利和知识产权。

3广西农垦茶叶品牌建设的意义

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现代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区域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农垦茶业集团茶叶品牌的建设和经营正是在当前现有国情和经济的氛围下,按照我国政府“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名牌产品”的要求而展开的工作。

3.1农垦茶文化建设与继承的需要

广西农垦茶叶生产始于1952年,到20世纪80年代,农垦茶业由于种植起点高、产业规模大、生产与加工技术先进、产品质量优良稳定等优点,在广西茶叶对外贸易中赢得声誉,一度占据全省农产品出口茶叶类的“半壁江山”,多次受到省外贸局等单位的表彰,成为国家红茶出口重要生产基地。但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时期,广西农垦茶业都是以生产国家出口需要的优质原料为主,缺乏品牌孕育发展的机制,延缓了广西农垦茶叶品牌建设近半个世纪。第二,广西农垦茶业近期以集团式生产经营发展较快,区内企业综合实力排名位列第1,全国综合排名位列87。全年经营总收入近2亿元,企业品牌评估价值为2.04亿元(见图1)。生产经营开始迈上新的模式,企业经营主要板块有茶产品经营、茶文化经营和茶品牌经营。通过产品、服务和体验满足现代人民不断提升的生活需求,努力实现企业经营向更高层次的技术、文化生产的平台发展。第三,广西农垦茶业品牌建设是当今茶叶市场快速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代表着一种从无到有、来自于1941年的“南泥湾”精神,也是对广西农垦茶业与茶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3.2适应市场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茶叶生产与消费有着悠久的历史,全国的六大茶类和几千个茶叶品种构成了丰富的茶叶市场。传统茶品市场消费形式,多是消费者与生产者同对茶样作价值判定的方式进行消费流通,这种感官评判存在诸多人为因素,受地域影响也大,难以扩大产品的统一影响,茶叶品牌建立基础较薄弱。如目前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所销售的产品近八成仍是以此模式进行。此外,目前的茶叶产品质量认证和检测体系因受到不同茶叶品种标准和区域限制,较难一概而全地执行统一标准,丰富的茶叶品种给消费市场留下难以适从的选择。如广西农垦茶叶的产品种类和品种标准与区内各茶叶企业所执行的生产标准存在差异,使相同标的茶品不能体现出优质优价的效果。因此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茶文化普及和消费者对茶叶品质、包装和服务等意识的提高、茶叶质量认证和检测体系的逐步完善,广西农垦茶业集团的茶叶品牌建设是顺应消费市场对茶叶产品便利化、信息化、休闲化和品牌化的索求。

3.3满足农业品牌建设的需要

茶叶是中国传统出口农产品,广西农垦茶业集团独特的区域优势和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给广西农垦茶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为农垦茶业在我国新的“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中,发展外向型农业、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带来新的机遇。但广西农垦茶业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发展相对滞后,茶叶品牌建设与发展工作不能同步于消费市场因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产生的对茶叶供给结构和质量的新要求。同时,广西农垦茶业集团与地方企业间合作协同力较为松散(全区各类茶叶加工厂4000多家),市场同质竞争现象的矛盾突出,严重影响茶叶产品的质量均衡统一性,进而制约了广西农垦茶业品牌影响力的拓展。此外,广西农垦茶业集团产品经营规模在全区行业中占比较少,茶叶品牌建设仍处于成长阶段。在近期国内茶叶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下,缺乏品牌的茶产品将逐步淡出市场。因此,加快茶业发展,拓展茶叶销售市场,加强茶叶品牌的提升和建设,是广西农垦茶业集团发展中的必经之路。

4结语

品牌建设反映的不仅是企业经济效益问题,还是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企业文化和服务管理的综合能力表现。广西农垦茶业集团的品牌建设工作在这十多年里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大明山”茶叶品牌的成功引领下,衍生了“广西农垦茶业”、“京桂古道”2个新品牌。然而从国内外的许多百年著名茶业品牌发展历程中看到,茶叶品牌的发展都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表现出品牌成长都具有一定的长期性与艰巨性。目前,广西农垦茶业集团的品牌建设仍然处于起始阶段,在茶业品牌建设的系统工程中还存在诸多欠缺,如品牌区域内整体的市场营销能力、品牌资产及其增值、品牌管理组织、品牌文化的融合性及其制度等问题。促进和加快整合广西农垦茶叶区域内的优势资源,加强广西农垦茶业的品牌经营管理,推进茶业创新等将成为广西农垦茶业集团品牌建设工作的新挑战。

作者:苏毅 闭榕 单位: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