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银行目前发展现状

银行目前发展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银行目前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银行目前发展现状

银行目前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社区银行;社区O2O;预测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21. 070

[中图分类号] F8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21- 0134- 02

1 社区银行概况

社区场景成为当下各大商业领域的热点,从商超类社区O2O到上门服务类社区O2O,再到小区社交,物业O2O模式等,社区已经成为用户需求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其中,金融行业与社区场景的切入点即社区银行。在北京,社区银行已经达上百家。虽然目前社区银行的发展态势良好,但仍有许多缺陷和不足。

为有效解决城市社区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近年来,社区银行在一些高档社区得到了蓬勃发展,这些社区银行基本上都选取人口密度大、规模大、定位高端的住宅小区入驻,一般都设在社区内部或临街,通常面积不超过20~30 m2。为社区居民的食衣住行、休闲娱乐、商贸往来等提供诸多个人金融服务,如借记卡、信用卡、个人贷款、理财、代扣缴费、电子银行业务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华夏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北京农商银行等10余家银行都存在不同形式的社区银行试点。

社区银行普遍主打“亲民、方便、基础金融”等招牌,布局结合社区特点:门口设立存取款一体机、电话银行、银联便民自助缴费机、自助开卡机等电子设备;里面设立咨询区、儿童活动区、休息区等便民区域,这些区域还配备电视、电脑、玩具、读物、急救箱等。有些社区银行还提供代收快递等服务,但需求量不大。

2 社区银行现状分析

2.1 主要特点

(1)社区银行普遍选取入住率高的大型高档社区。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高档社区居住人口财务状况良好,一般具有稳定资产和收入,属于银行的优质客户;二是人口密度大,特别是市区一些相对成熟的社区,老年人较多,对金融服务产品不甚了解,社区银行可以发挥亲民的优势,老年人不用走出社区就可以了解更多的理财知识,在目前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不佳的情况下,社区银行相对安全、可靠,成为吸引社区客户的因素之一;三是对于工作比较忙碌的年期客户群体来说,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在节假日就可完成金融服务的办理。

(2)社区银行都以理财产品作为主打产品,分析原因如下:一是社区银行一般配备员工3~5人,自助设备相对较多,国际汇款、对公业务等现金业务无法办理;二是社区银行根植于社区,专注于社区,社区为个人居住生活场所,业务需求以个人对私业务为主,大多为存取款、个人理财等;三是社区银行对入驻社区周边情况、小区定位等情况比较了解,对小区客户群体可以合理定位,适合推出量身定做的产品。

(3)社区银行对小额贷款业务手续较为灵活简便。因为社区银行工作人员对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特点和居民消费倾向及消费结构等信息比较了解,对借款人信息容易做到知根知底,具有地缘优势和人脉优势,借款人难以对社区银行进行欺诈;其次,社区银行管理灵活,手续能适当简化。

2.2 主要优势

(1)定位优势。社区中老年居民不用走出社区即可办理银行基本业务,产品推出要结合客户群体特点,安全、收益稳定。随着我国逐步跨入中老年社会,社区银行将具有越来越好的前景和发展空间。

(2)信息优势。社区银行的员工通常十分熟悉社区周边市场,这对个人消费贷款等业务开办十分重要。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大银行而言较小,风险识别能力较强,因此条件灵活,手续简化,速度较快,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这使社区银行在对个人消费贷款等业务获得比更大的安全赢利空间。随着利率市场化,个人贷款业务方面的优势将逐步显现。

2.3 竞争战略优势

(1)目标市场蓝海状态。社区银行主要市场定位于个人零售业务,是大型银行所不能兼顾的区域和客户,挖掘“低端”市场潜力,以填补金融空白。

(2)经营机制灵活。资产规模较小,组织形式也相对简单,管理链条短,彼此的协调性好,有利于相关软信息的传递,管理人员可以据此及时做出经营决策,从而灵活应变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3)信息资源优势。社区银行立足于当地,与大银行倾向于根据从财务报表和 信贷报告中得到“硬信息”向大企业贷款不同,社区银行对社区的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和居民情况的熟悉和了解,依靠人际关系,收集借款人的个人品德及管理能力等“软信息”,并作为决策依据,有效的解决了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能较好地防范风险。

3 社区银行的发展趋势

3.1 拓展业务发展空间

从高端客户到普通客户,都应有相对应的产品和服务。社区银行在现有阶段的业务仅仅局限在存取和理财等几个少数的业务上,并没有实现社区银行O2O的最初设想。未来,社区银行将主要提供一个服务平台,满足对客户的沟通、理财建议、辅导服务等多方面的业务,甚至为每个用户提供定制化的服务

3.2 社区化和便利化

一是社区化,比传统网点更加贴近客户,了解客户,便利客户,挖掘出每个社区的用户偏好和习惯,更加贴近社区用户;二是便利化,加强与网银业务的结合,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服务模式,大力推广远程视频服务,形成24小时全天候的社区金融服务。

3.3 探索与地产物业类合作模式

地产物业类社区O2O合作目前发展良好。地产物业一方面可以为社区银行提供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帮助社区银行推出符合社区定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地产物业可以为社区银行提供更多的线下渠道,更加贴近居民的生活。

3.4 加强安全隐私保障

对于社区服务这样的生活场景,安全隐私是困扰用户的一大难题。社区银行不仅仅要保证居民信息的隐私性,更要保证线下的安全性。目前多数社区银行的线下安保措施不足,日后应该加强社区银行安全意识,真正发挥社区银行的作用,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便捷服务,满足大家各类金融需求,实现银行和社区的双赢。

主要参考文献

[1]毛冉辉. 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现状及前景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银行目前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移动支付;发展现状;阻碍;对策;可持续

移动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使用移动设备进行某种商品或者服务的支付交易,其中移动设备包括可链接到移动通信网络并为支付可能的手机、PDA、移动PC等。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方便快捷和涉及面广泛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一、我国移动支付发展与现状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价值链,主要形成了银行主导模式、运营商主导模式和第三方支付主导模式、合作模式(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合作)等运营模式。一般来说有三种形式的移动支付标准:SIMpass、RF-SIM和NFC。

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条件已经具备:银联POS机改造过半,超过130万台POS机具备“闪付”标志,可以支持移动支付功能;全球NFC手机渗透率快速提升,各大品牌旗舰型号手机多数均支持NFC功能,未来NFC或将成为手机标配。NFC手机的普及有利于移动支付的推广;三大运营商一致选定国际通用的NFC-SWP方案,手机厂商及SIM卡上摆脱多条战线同时战斗,产业链将加速成熟。

从目前发展的技术环境来看,中国联通退出了NFC技术,中国移动适用RF-SIM技术,而中国电信应用SIMpass程序。移动支付虽受专家、企业、银行、运营商等等的垂青,但大部分消费者仍对其缺乏安全感。政策环境中,从“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可看到如今支付服务获得多元化的发展,鼓励整体态势是为促进移动支付健康发展的。

二、移动支付存在的问题

1.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由于每个合作方在其中的角色不同,他们的利益分配、责任、义务、权利、费用等方面的结算存在许多。此外,目前用户和加盟商家仍然不是很多,各个运营商和金融机构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大部分商家和用户处于观望态度,且很多百姓对其相关业务知之甚少,这便导致了产业链脱节的现象。

2.行业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问题:我国移动支付目前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统一的标准,导致了资源浪费和合作难通,阻碍了其大规模发展。此外,我国对移动支付缺乏监管和法律约束,对于交易中各方的权利与义务规定不明确,没有建立良好高效的解决纠纷的机制,无法有效保护用户的财产权、隐私权等。

3.安全性问题:安全问题是消费者、商业机构、移动运营商、银行和支付平台营运商最为关心的问题,不仅是实际操作中密码管理、通信安全,更是心理上的安全顾虑。解决实际安全问题,打消用户心理安全顾虑,是移动支付行业需长期面对的方向。

三、推动移动支付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

1.调整产业链,加强行业合作:移动支付是一条新兴的产业链,链接多个网络,包含多平台。在这个链条中,移动运营商提供的是支付工具的通信通道,银行掌握着大量账户、拥有强大的电子平台和清算设施以及成熟的信用体系,银联和非金融支付机构拥有自己的技术优势,连接着国内大部分银行。因此,只有构建一个开放与合作的平台,以移动运营商和银行紧密合作为基础,以银联和非金融支付机构作为重要补充,整合运营模式,整个产业才不会过度竞争,各参与主体才能充分发挥核心能力,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移动支付立法应对商业机构、移动运营商、银行、支付平台营运商和认证中心规定相应的资格,对他们的市场准入做出科学的规定。尤其是严格确定移动支付平台营运商的主体资格。为了进一步开拓和发展移动支付市场,相应的立法不应该完全否定非银行企业进入移动支付市场,而是规定他们一定的市场准入条件。同时还应加强移动运营商、银行、支付平台营运商和商家之间合理分工、密切合作,推动移动支付业务的健康发展。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国际统一的法律规则,开拓国际市场。

3.为缓解安全问题带来的阻碍,首先应重视对系统编制和技术应用方面的投入,减少系统漏洞,立法时必须对有关安全控制技术做出具体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在移动支付中有效地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和财产权,防止犯罪分子进行洗钱、逃税或赌博;另外,消费者自身应当加强安全防范意识,不给诈骗者任何可乘之机。

4.运营商可以在不同的时期推出不同的优惠政策,且针对不同的消费者,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着手于重点对象,赢取他们的好感,转变他们的观念。 培养客户的使用习惯

四、结论

移动支付技术迎合了4G时代的需要,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其巨大的发展前景必将在信息时代开辟出一片新天地。移动技术、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给互联网公司侵袭传统金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银行和移动运营商合作是有重大意义且十分必要的,也可由国家政府提供指导意见,产生相互性高统一的移动支付标准,优势互补,金融机构和移动运营商作主要组成部分,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定位于辅助协调。在统一移动支付标准和技术的同时,在监管、标准、安全等领域的配套技术、制度和规则都需尽快出台予以规范,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安全稳定的移动支付运营环境,以促进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洪心.网上支付与结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留生.移动支付产业发展路径.金融电子化,2011.

银行目前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解决对策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主要发展模式

互联网金融(Internet Finance)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涵盖了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P2P网络借贷、众筹和第三方金融平台六种模式,而这六种模式也正是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模式。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一)行业规模迅速增加

自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我国以来,其交易规模持续扩大,用户数量持续攀升,行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互联网金融在它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互联网支付领域,获第三方网络支付业务牌照的机构有100余家,2016年第三季度第三方支付C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440.28亿笔,金额26.34万亿元;在网络借贷领域,截至2016年6月底,全国正常运营的网贷机构数量为2349家,借贷余额6212.61亿元;在众筹领域,据市场研究机构统计,在2016年末,国内上线互联网众筹平台608家,正常运营平台337家,整体筹资规模估算在220亿元左右;在互联网保险领域,2016年共有117家保险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签单保费2347.97亿元。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不断创新和丰富。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深入了解,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到这个行业,这也使得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不断地得到创新和丰富。这些模式内容上的创新和丰富突出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一是在银行进行网络借贷业务方面;二是在第三方支付方面;三是在P2P网络借贷方面。首先,在银行开展的网络借贷业务已由传统的“网下申请、网下审批、网上发放”,经由“银行+电子商务平台”,而创新发展出了“银行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其次,在第三方支付方面,也由独立的第三方支付、有担保的第三方支付等内容,而创新发展出了第三方支付工具与基金、保险合作进行理财的内容。第三,在P2P网络借贷方面,则由纯粹提供信息中介服务,创新发展出了P2P平台跟担保机构合作、线上与线下结合以及债权转让等内容。

三、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配套措施有待完善

我国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尚未建立明确的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一些企业利用法律上的漏洞打球,甚至违规发行理财产品,触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的底线。此外,我国的信用体系有待完善。与国外模式相比,我国的信用体系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缺乏完善的信用认证体系和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二)网络借贷的风控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一是借款人身份信息的核实难度较大。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在电子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中进行,交易双方都具有较显著的虚拟性,增加了交易者身份认证、信用核实等方面的难度。二是缺乏对资金使用的有效监控。在一些融资模式下,网络平台不监控借款人的资金用途,这就使得平台无法确认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承诺用途。三是缺乏对借款人的有力约束。信用贷款一旦出现违约,网络平台一般采取公布黑名单的处理办法,缺乏有力的催收制度和法律手段,存在维权难的问题。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业务交易是依托计算机网络开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否安全与互联网金融能否健康地运行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数据传输故障、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的出现,都会给该系统带来一定的麻烦,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瘫痪,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就成为互联网金融最重要的技术风险。

(四)互联网金融人才严重短缺

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互联网金融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人才供不应求,有专家表示,未来5到10年内,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缺口将达100万以上,人才需求也成为制约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瓶颈。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解决对策

(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逐渐完善监管体系

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法律法规,但是现有的法律体系还是相对落后的,完善的监管体系尚未确立,分业监管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跨领域经营新型金融模式的监管需要。因此政府应加快开展相关立法工作,对其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

(二)提升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应当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企业应当就自身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担保机制、风控体系、网站安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制度建设,强化风险识别技术和应急管理措施。其次要守住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底线,提高对金融行业运行规律和监管法规的认识,严防非法吸收公共存款和非法集资。最后设立客户准入机制和第三方保险服务业务。为了能够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互联网金融企业还应当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客户必须在满足多项资质认证之后方可进入相应的系统 。

(三)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减少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基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逐步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硬件和软件产生的风险都会造成互联网金融的技术风险,因此构建安全的互联网金融体系变得十分重要。一方面要加强互联网金融业务交易基础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开发力度。加大力度开发先进互联网信息技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互联网金融交易提供安全保障,提高互联网金融交易系统的风险抵御能力。

(四)培养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兼备金融知识和互联网技术知识的人才还很缺乏,因此对专业的互联网金融从业人才和监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应该加强培养既具有金融知识又具有计算机知识的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在各大高校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同时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该定期对从业人员和监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操作能力、风险监管能力和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银行目前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现状问题;发展建议

一、资产证券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1.什么是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以往的证券发行,如IPO是以企业为基础,而资产证券化以特定的资产组合作为基础来发行证券。在此过程中发行的以资金池为基础的证券就称为证券化产品。

资产证券化起源于美国,1969年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是最早的形式,然后在其他欧美国家,如英、法等国发展迅速。自1990年以来,澳大利亚、中国、中国香港、韩国等亚太地区也相继引入了资产证券化。

2.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

1992年我国在海南首推“地产投资券”,标志着我国开始第一次证券化尝试。而在2003年,华融信托公司的一项资产处置项目可谓是在此之前最有价值的一次试点,这个项目基于国外资产证券化及信托的基本原理,参考了大量的资产证券化风险隔离机制,并以特定资产为支撑的投资结构,同时使用了信用增级等分级证券交易模式,因此被称为“准资产证券化”项目。2005年12月1日银监会所制定的《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的施行,正式启动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从2005年12月起至今,我国国内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从无到有,已经成功发行了两大类共10单资产支持证券。

二、我国资产证券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因素

1.对资产证券化认识不足

我国的中小个人投资者大多属于风险厌恶型,缺少有效的产品投资和风险鉴别能力。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如银行和券商,对资产证券化目前也不太感兴趣。因为认识不足、不够深入,延缓了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2.资本市场制度不完善

发达的资本市场是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先决条件。而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还属于不成熟阶段,这一方面影响了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缺少流动性 ,资产风险的分散也难以实现,使得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通也被较大程度的限制。

3.缺少大众接受和认可的中介服务机构

资产证券化产品是敏感的固定收益产品,证券化的信用评级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所以一定会涉及若干个中介服务机构。但目前,中国证券行业缺乏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信用评级体系不是很完善,导致市场仍然缺乏投资者普遍接受和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

三、对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的一些建议

1.培育和规范中介服务机构

资产证券化涉及大量的中介服务机构,包括证券承销、信用评估、担保、投资咨询其他服务机构, 其中担保和评级机构是最重要的。必须规范中介机构、制定严格的职业标准,规范、真实、及时的披露抵押证券市场信息,有效地保证证券发行、流通交易。

2.增加二级市场的流动性

在资产证券化的近几年试点中,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严重不足的状况已然显露。第一,应努力扩大交易市场,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与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平台的互联互通。第二,应努力扩大投资者范围,允许普通投资者、PE、养老基金、社保基金等入市。第三,应努力探索做市商的报价机制。

3.建立全面、真实、客观的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制度

资产支持证券是一种建立在资产信用上的新型证券,是对基础资产池所产生的剩余利益或现金流的要求权。因此,基础资产池的信息披露可以帮助证券投资者识别风险、科学地做出投资决策,对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语

资产证券化市场对于稳定我国的金融市场,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任重而道远。笔者相信,随着试点的深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必将从试点变为常态、从信贷资产延伸到更多资产项目,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工具,一定能在正确的运用下,为我国金融市场的繁荣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赖黄平.对我国资产证券化问题的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2(上半月)

[2]方勇.我国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亟待解决的问题[J].中国证券期货,2012,11:23-25.

银行目前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物流金融;物流园区;金融业务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4-0092-02

一、物流金融相关研究及发展现状

(一)物流金融的相关研究

物流金融是一种创新型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产品,它为金融机构、供应链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业间的紧密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得合作能达到“共赢”的效果。尽管市场需求巨大,但目前企业界、物流业和银行业对物流金融理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金融的产生

物流金融来自供需两方的要求,同时也是供应链一体化的需要。(1)物流金融需求方。在我国众多中小型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不足,且信用体系不健全,缺少融资渠道。物流金融服务可以有效盘活中小企业临时闲置的原材料、产成品,支持物流企业的融资活动,从而优化中小企业资源。(2)物流金融服务供给商。①金融机构。目前在我国,物流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金融机构。我国加入WTO以来,金融机构创新意识不断加强。为在竞争中获得优势,金融机构不断地进行业务创新,这就促使了金融物流的诞生。如在银行,物流金融在帮助银行吸引和稳定客户,扩大银行的经营项目的同时,协助银行解决质押贷款业务中的质押物仓储与监管以及质押物评估、资产处理等服务。②第三方物流企业。针对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物流金融业务既能提高其一体化服务水平、竞争能力和业务规模,又可以增加附加值、经营利润。

2.物流金融的内容及模式研究

物流金融的内容,由于研究角度不同侧重有所不同。从物流产业角度来看,物流金融主要体现在物流设施的投融资、物流保险和结算支持三个方面。而从物流金融与期货交割结合角度,可以将物流金融业务的运作模式分为买方客户授信和卖方客户授信两种。物流金融的基本运作模式,基本将其分为三类:垫付货款业务模式、仓单质押模式和保兑仓模式,这种分类形式是基于物流金融的基本运作流程。

(二)目前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现状

中国储运总公司于1992年开始尝试仓单质押业务,并于1999年率先正式开展此项业务。现在向近500家企业提供了质押融资监管服务。从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认同物流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风险问题,其中核心是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与控制问题。另外,关系处理与效率问题也是主要的讨论点之一。我国近几年的物流金融实践活动也很活跃。广东发展银行在2004年6月率先试办了仓单质押贷款业务。中信银行推出的“银贸通”也是物流金融产品。深圳发展银行打造供应链金融“专卖店”,向中小企业提供了三大类共30多项产品,服务于各供应链节点的企业。相关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产品。华夏银行也正式推出国内首个现金管理整合品牌“现金新干线”,与苏宁、中储股份等知名企业开展物流金融合作。2007年11月,UPS携手上海浦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由旗下UPS资本公司将物流金融业务引入中国,成为第一家在华试水物流金融实践的国际性物流快递公司。这标志着整合金融机构、物流企业和上下游客户的物流金融业务逐渐兴起。

二、公共信息平台下物流园区金融业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物流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相关法律的日臻完善,可以在物流园区基础上,开展一种区域性、区域间的新型物流金融业务——公共信息平台下物流园区金融业务。如果说物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当中扮演着运行大动脉的作用,那么物流园区就可以看作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当中的一个自我小循环系统。物流园区内,集中监管了生产、销售上下游企业的产品、原材料的交换,这就给物流园区通过建立公开的物流金融信息平台,通过监管不同企业资金之间划拨,了解企业的资金需求。物流园区可以作为借贷的中间人,将资金需求、供给信息提供给所需要的物流园区内的企业客户,在物流园区内实现资金借贷。同时,可以进一步升级到物流园区间的物流资金信息借贷交换,即实现公共信息平台下的物流园区间的资金借贷。总体来说,公开信息平台下物流园区间的资金借贷由物流园区内和物流园区间各客户企业间的资金供需信息情况交流以及物流区内的资金调补组成。

如图1所示,首先建立物流园区内资金信息交换平台,由物流园区统一建立园区内企业资金信用档案,规定信息提供的资费标准以及相关的平台使用制度。并且提供两种服务:资金信息自主选择平台,即物流园区将各个客户企业资金供需情况、资金偿还、资金使用的费用情况统一发送到信息平台上,供需要信息的相关企业自主甄选;资金信息对冲选择平台,即物流园区内的客户资金供需情况决策权完全交给物流园区信息平台控制方,物流园区信息控制平台的控制方根据客户方提供的交易范围,进行集中的交易促成。当然,没有完成的交易可以利用自主选择平台,进行自主交易。

其次,建立物流园区间资金信息平台。在物流园区间建立这种资金信息平台,不仅扩大了客户企业间资金借贷的范围,也有利于客户企业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完成资金调度,而且通过两个物流园区的共同监督,降低了资金借贷的风险,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

张慧瑶:物流园区金融业务发展研究三、公开信息平台下的物流园区间借贷的要求与意义

(一)公开信息平台下的物流园区间借贷的要求

1.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

在我国,大部分资金借贷仍需金融机构控制。作为非金融机构的物流园区,如果要开展资金借贷中介活动,仍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予以监督管理,并对可实行借贷业务的物流园区进行规模等相应设定,以保证资金信贷的安全性。

2.完善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监管制度

物流园区由于得天独厚的信息资源优势,对客户企业的经营状况较熟悉,另外,由于客户企业的产品、原材料在园区内的存储、转运,可以暂时性取得其物权的质押权利,降低园区内的资金安全风险。但是,园区信息平台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对客户企业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必要时开展资金还贷催促业务。

3.物流园区间的合作规范化

由于开展资金信息平台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企业的融资费用,所以物流园区间的合作规范性极其重要。建立公开资金信息平台的物流园区必须及时更新所需提供的客户企业资金信息,并制定物流园区间统一的信息交换模式,降低信息识别的费用,利于实现资金交易。

4.资金信息平台的技术要求

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的控制方要做好信息平台信息处理技术的及时更新,信息系统安全性能的检测与维护,重视对基础物流数据的有效管理,保证相关业务和宏观管理准确性、有效性。

(二)公开信息平台下的物流园区间借贷的意义

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具有跨地域、行业、技术密度大、参与方多、扩展性强、开放性好的特点,有力支撑了物流金融的发展。公开物流金融信息网络包含多种开放式信息系统、接口。企业利用平台的硬件设施、数据信息库和安全可靠的商务功能实现企业自身的信息交流、数据交换、业务交易、决策支持等信息化管理。物流园区内容丰富,由于我国相关部门的传统宏观调控,很难掌握物流运行的真实情况而难以发挥应有管理作用,这是我国物流业长期在低层次徘徊不前的重要原因。引入公开物流金融信息平台机制以后,通过对物流业运行基本数据实时和准确掌握、统计、分析,针对电子物流交易市场的交易进行相应的规范、引导和监督,在完善物流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完善物流市场的竞争机制,真正落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参考文献]

[1]刘放,窦诚.现代物流金融初探[J].中国储运,2009(2).

[2]邹小芃,唐元琦.物流金融浅析[J].浙江金融,2004(5):2.

[3]马文姬,顾幼瑾.国内物流金融理论研究文献综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