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教育专业课程

劳动教育专业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教育专业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劳动教育专业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劳动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科学分类;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91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219-02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

从教育部在学科目录中增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至今已有11年,一些财经类高校纷纷设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但发展到目前为止,现代意义上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育,在我国大部分财经类高校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专业教学模式,加之财经类高等院校长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课程体系中处于附属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目前轻实践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培养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市场需求向现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迫切要求。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国内学者刘苇江(2008)从课程实践环节设计、实践基地建设、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生参与几个方面,探讨了当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思路。曾煜(2008)探讨了社会保障课程教学形式及方法存在的问题。如何改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现状,从根本上解决学用脱节的问题;如何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实训过程与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的一致性;如何实现课程设置与劳动社会保障行业核心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的同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取并提高。围绕上述主题,本文依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的性质、内容、适合实践教学的程度,将现有实践教学课程进行分类,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对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传统教学主要偏重于介绍社会保障理论及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实践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1.实践教学管理缺乏科学性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混淆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概念,教学内容的选取过多依附于某门理论课或现有教材,缺乏实际岗位所需要的实用性、先进性内容;教学手段保守落后等。

2.实践教学主体的考核方式单一

由于不同专业的实验实训课程结构和要求不同,同一专业不同年级的实验实训内容的覆盖面不同,对学生采用单一的考核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各种需求,也不够科学和合理。因此,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从考核的形式到内容,都不应该忽略实验实训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3.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落后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重视理论教学或课堂教学的环节,轻视实践教学过程,尚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和质量评价体系,或虽有相应的实施方案,但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和监控措施,使得原有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验实训课程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以上问题的存在,是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缺少科学的分类。

三、实践教学课程分类

实践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形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实践设置要注意内容更新,体系设计科学合理,实践项目名称要准确规范。实践课程分类主要依据课程的性质、内容、适合实践教学的程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别,各类别独特的教学要求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和评价方式的独特性。

1.基本实践课程

基本实践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占课程教学课时的30%,这类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对课程内容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验证实验,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劳动人事管理、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等课程,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

2.专业技能实践课程

专业技能实践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占课程教学课时的50%,这类课程与现实对接紧密,实践性较强,需要通过模拟操作或现实操作来完成教学任务。专业技能实践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和技巧有利于学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综合性实践课程

综合性实践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占课程教学课时的20%,这类课程需要综合性的实训环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处理问题的综合技巧。如学年实习、专业实习等,突出对学生创新性、探索性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能力。综合性实践课程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基地来完成。

四、对策与建议

(一)基本实践课程突出典型案例教学

对于基本试验课程常见的方式有案例分析教学、讨论式教学、观摩性教学等。其中,案例分析教学精心挑选合适的案例让学生讨论和分析,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式教学即对课程的某一内容或观点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中分别扮演正方和反方的角色,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陈述并辨论;观摩性教学即由教师选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多媒体信息,向学生播放媒体内容等,这些实践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形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专业技能实践课程重在模拟教学

1.加强模拟操作。包括:(1)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模拟实习。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与生育保险等各种业务模拟实习、社会保障会计模拟实习、社会保障软件操作模拟实习等。(2)企事业员工福利管理模拟实习。包括:劳动力计划与招聘职位模拟实习、工资福利管理职位模拟实习、劳动力培训职位模拟实习、绩效考评职位模拟实习等。

2.重在现实操作。现实操作教学环节主要是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考察活动,开展教学参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考察活动,以丰富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如学习医疗保险时,组织学生教学参观医疗保险中心,请医保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中心的工作职能及医保政策等,并参观该中心的工作现场。讲到农村保障时,组织参观郊区的社保局,了解农村养老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或者到城郊参观农村的农村保障、村民福利、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学习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时,组织参观附近街道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和社区服务中心,了解社保所的工作职能、社会保险的现行政策及操作流程。学习国际劳务合作时,组织学生到经济技术合作企业参观劳务输出的流程。

劳动教育专业课程范文第2篇

大连市甘井子区学生劳动技能训练中心(以下简称“劳技中心”)创建于1999年,是全国首批素质教育基地。劳技中心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设有18个教学项目23个专业室,日接纳学生1200多人,年接待学生近10万人。劳技中心有教职工45人,其中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区级骨干教师3人,是一支专业强、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富有创造力的教师队伍。“劳动教育塑造美丽人生”是劳技中心的办学特色,以“核心主题、融合贯通”的区域运行模式为全区21所中学提供了体验、开题、实施、指导、评价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创新、成功、快乐”。十几年来,劳技中心稳步前进,内涵发展成为学校成长的新亮点。

作为全国首批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劳技中心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课程实施也在同类基地中处于示范和引领地位。

一、科学管理使劳技中心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从课程体系构建到区域运行模式盘活,从德育目标体系完善到专业选择“超市式”管理,从评价体系建立到办学目标确定,无不体现了劳技中心的发展与创新。

1.课程体系构建更科学、内容更丰富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要求,劳技中心从技术基础、家政指导和职业引导这三方面出发,设计了烹饪、面点、陶艺、金工等11个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项目,由此形成了最初的课程体系。为了满足学生、家长及社会需求,将“探究、创新、成功、快乐”作为劳技中心新阶段的办学理念。依据地方特色、办学优势以及人才优势,尤其是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劳技中心对课程进行了修改和完善,设计开发了编结、圆雕、面塑、软陶、茶艺、烘焙等18个专业课程。

对于未来新校区的建设,我们将把学生的活动区设计成操作实践区、技术体验区、技术拓展区、作品展示区、技术科普区五大区域;把操作实践区划分为美味生活区、美画生活区、美奂生活区、技术生活区、数字生活区五个个性区域,构建出劳技中心的完整课程体系。

2.“超市式”管理,倡导自主选择

劳技中心在专业设置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动手能力,在专业选择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主申报专业,实行“超市式”管理。自主探究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助于学生发展个性、彰显特长,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没有什么比兴趣爱好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变被动安排为自主选择,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学生也会从中体会到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乐趣,其研究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实施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观察能力、社会责任等都会得到全面提升。

3.构建“核心主题、融合贯通”的区域运行模式

2002年,在全国课程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劳技中心也开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研究与实践,经过反复研究与实验论证,我们认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最好抓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可以有的放矢,不至于手足无措、迷失方向;学生可以收获更多,不断积累知识、提升能力。劳技中心成功构建了大连市甘井子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主题、融合贯通”的区域运行模式――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切入点,融合其他领域。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走进课堂,经过探究、实践、创新的学习,再带着研究课题利用业余时间走访、调查,继续进行探究性学习,这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已成为基地办学的有效模式,并在全国推广。

4.完善独具特色的德育目标体系

依据得天独厚的德育优势,劳技中心始终把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办学重点。德育工作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就卫生、纪律、就餐、安全操作等方面,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二是课堂德育渗透,在目标分解与教案编写、课堂目标落实、经验总结与提升等环节突出n堂主渠道的功效;三是研究性学习对德育工作的拓展和延伸,创建独具特色的德育目标体系,真正体现“时时处处皆德育”。在关注学生实践成果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以人为本,用“劳动教育塑造学生的美丽人生”。

5.建立全面综合的评价机制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改进、提高,劳技中心逐渐形成了全面综合的评价机制,可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学习,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来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既关注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让他们在整个活动中都能感受到评价所带来的收获。改变原有的注重结果评价为注重过程评价,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与动力,提高学习效率,强化评价的发展功能与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功能,真正达到评价的目的。

二、专业发展能提高服务学生的质量

1.目标教研,打造精品课堂

为培养“生活上自立、学习上自主、思想上自强、有道德、有理想、有个性、有特长、有科学、有素养”的一代新人,就要提高教师素养,促进教师成长,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获得成长。教学构想的实施也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多年来,劳技中心始终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主线,以“构建有效课堂、提升业务能力、实现四个必备、三专多能”为主题,以学校为主体,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基本单位,开展了基于岗位、课堂、问题以及教师发展需求的学习与研究,着力打造“学前教育与理论探究、探究式教学、操作体验指导、创新引导及研究性学习与指导”五大课型精品课堂,实现“推门听课”的互助合作课堂,全面深化校本研修,着力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真抓实练,努力为新课程的改革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

2.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成功快乐

教研或科研工作开展得是否有效,关键还取决于学生的感受。多年的实践与研究,不断转变着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升级着课堂的教学模式――“自己学习,自己研究,自主感悟,自己观察,自己操作”。劳技中心的每一个专业课程都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情境,如知识搜索、技法探究、过程体验、作品鉴赏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实践、体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个性,彰显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可以谈自己的困惑、成功的经验、探究的结论,或者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可以谈自己的劳动感受,如“学到了什么”;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成功喜悦,等等。这种课堂模式,会使学生摆脱束缚、解放思维、尽情投入,真正体会“探究、创新、成功、快乐”。

3.任务驱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经过多年实践,为了促M教师专业化发展,形成了“任务驱动式”的培养模式,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师带徒等一个个鲜活的任务,渗透着学校的培养目标,较好地促进了中坚力量的成长,也带动了一批教师的进步,使他们既是成功的“教书匠”,也是勤奋的“研究者”。在教育局领导的支持下,在省市教研员、专家的指导下,劳技中心教师编写了《甘井子区区本综合实践活动教材》,该教材已成为省定规范性基地通用教材,并被评为“辽宁省推广教材”。劳技中心还参与编写了《大连市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大连市基地课程标准》《大连市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现都已出版并投入使用,为更大范围的课程开发做着贡献。

三、完善功能定位,更好回馈社会

劳动教育专业课程范文第3篇

1.1研究对象的选择

我国现有127所高等学校开展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专科人才培养工作,其中96所为综合性或单科性理工类院校,31所为单科性医科院校。所有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都开设了人文社科类、医学类基础类、理工类基础课程、工程类核心课程及其相关选修课程,不同院校的课程体系结构不同,在学分、学时及其实施等多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偏颇。一般来说,多数综合性或理工类高校偏向于电子类、计算机类等理工方向,多数医科类高校侧重于生物材料与生物力学、影像工程、医学物理、医学仪器等领域。我们从10所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高校中选择了“单科性院校———南方医科大学”和“综合性院校———湖北科技学院”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的课程体系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1.2研究资料的主要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的研究资料来源于该校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提供的专业培养方案的电子版和该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主页;湖北科技学院的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原咸宁学院教务处编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0年版)、学院主页及其他查询调研。

1.3主要研究方法

基本研究方法参照笔者前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的思路[2],文献材料的收集研究采用系统研究法、比较法、统计法对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等多维要素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分析,找出特点、规律,发现存在的问题,以求得启示。

2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本科课程体系

2.1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简况

南方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南医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及其相关专业有医学影像工程、医学信息工程、医学仪器检测、医学物理、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办学方向,还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07年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并建设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研究生示范课程多门,出版了国家级教材多部,多次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

2.2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核心课程群

南医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用X线机系统原理、现代医学成像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大型医疗设备质量保证、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放射物理与防护、放射治疗学、肿瘤放射物理学、医学影像学、核医学等。

2.3生物医学院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课程结构

南医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分为政治理论与人文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四段式课程构架模式。课程总学分/总学时为150学分/2668学时,其中理论课与实验实践的学时比例为2199∶469(1∶0.21),必修课与专选课的学分比例为102.5∶47.5(1∶0.46),学时比例为1804∶864(1∶0.48)。

2.4集中实践训练环节

南医大的集中实践训练折合为32周、1280学时。其中,模电课程设计1周、40学时;数电课程设计1周、40学时;信息技术、放射治疗计划、软件工程等课程设计各2周,均为80学时;生产实习4周、160学时;毕业设计(论文)14周、560学时;军训与劳动2周、80学时;创新课程4学分、160学时。

2.5本科毕业生基本就业方向

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及其相应目标决定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向。南医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医学物理师的工作,也可在医学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从事医学物理方面的研究、教学、开发和管理工作,还可攻读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硕士学位。

3湖北科技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本科课程体系

3.1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简况

湖北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湖科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及其相关专业有医学仪器、医学影像工程、医学物理、医学信息工程、听力学、眼视光学(注:医学信息工程、眼视光学、听力学方向没有正式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中)6个培养方向。2007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获省级品牌专业,2009年成为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并建设有3门校级精品课程,出版了医用传感器、医学影像设备、医学物理学、医疗器械营销实务等多部国家级教材,多次获得湖北省教育厅、市级教学成果奖。

3.2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核心课程群

湖科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有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医学成像系统、基础医学概论、放射肿瘤学、生物物理学、放射物理与防护、医学影像学、核医学、医用传感器、放疗与核医学仪器、放疗物理与放疗技术等。

3.3生物医学院工程专业课程结构

湖科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段式五层次课程构架模式。课程中的总学分/总学时为158学分/2810学时,其中理论课与实验实践的学时比例为2260∶550(1∶0.24);必修课与专选课的学分比例是121∶37(1∶0.31),学时比例是2180∶630(1∶0.29)。

3.4集中实践训练环节

湖科院的集中实践训练共47周,其中专业实习26周、毕业设计(论文)10周、就业实践8周、军训3周;而劳动教育、社会实践、课程实习分散安排,放疗技术、医学仪器设备、模电、数电等课程设计教学团队分散实施,没有记入训练周。

3.5本科毕业生基本就业方向

湖科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在二级以上医院配合放疗医师制定放射治疗方案,实施治疗方案;在其他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医疗仪器、设备使用维护与维修;也可攻读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硕士学位。

4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4.1专业课程体系架构的比较分析

南医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本科课程结构由政治理论与人文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四段式课程构成。公共基础课程只开设必修课,其他每段课程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段内必修课与选修课交织在一起。而湖科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本科课程结构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段式五层次课程结构组成。学科基础课程没开设选修课,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二层次。南医大是为数不多的没有开设医用化学课,却把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纳入核心课程的院校,未开设医用化学课程表明专业远离生物或高分子材料类的发展方向。南医大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学列入公共基础课程可能是因为该校属于单科性医科院校,故将其列入所有专业的公共课。南医大公共基础课程没有选修课,湖科院则是学科基础课程中未设选修课。这意味着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段建立大一统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课程教育平台有利于实现大基础、宽口径、后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创新,适合于拓展专业培养方向,而南医大更能体现出平台宽口径。从医疗市场及其个性化课程来看,湖科院没有开设临床医学概论课程,而南医大开了56学时,这显示出湖科院面向市场的个性化课程存在缺陷,没有很好地研究未来就业岗位需要的人才。两所院校的共同缺点是均没有开设放射治疗剂量学课程。

4.2课程体系教学任务备配的比较分析

4.2.1专业课程总学分、总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学时比例的比较分析经过比较可以看出,湖科院的学分、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学时比例分别高出南医大8学分/142学时,比例高出1∶0.03,但差异相差无几。上海交通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总学时为1831学时,实验课学时为243,占总学时的13.3%[3]。与上海交大相比,两所院校的比例均高于上海交大,这显示了211工程大学人才培养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研发、重自主学习之源。4.2.2必修课与专选课的比较分析选修课是课程结构中必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必修课的优化性的适时、适宜性补充,可弥补教学计划中课程内容的不足,调和、衔接课程内容的顺序性,也可适应市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南医大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学时比例分别是1∶0.46、1∶0.48,而湖科院则是1∶0.31、1∶0.29。这表明南医大的选修课学分、学时比例高于湖科院,且选修课偏重于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容易造成学科、课程与教材建设方向性不明,专业建设稳定性差。笔者建议,开设选修课学时数以不超过必修课的10%为宜,有些课程还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4]。学科基础课程不开选修课最适合建立宽口径的专业培养平台,以保持课程稳定,在这方面湖科院做得较好。4.2.3学科基础课程学分、学时、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的比较分析学科基础课程学分、学时分配数据从表1和表2中可看出,湖科院的学科基础课为67学分,高于南医大的54.5学分,高出12.5学分;湖科院的学时为1161,高于南医大的950,高出211学时;南医大的理论∶实践的学时比例是808∶142(1∶0.18),而湖科院的理论∶实践的学时比例是896∶265(1∶0.30),高出1∶0.12。如果从学科基础课的学分、学时占总学分、学时的比例看,湖科院为40.7%、41.3%,南医大是36.4%、35.6%,两所院校差异相差无几,但是理论∶实践的学时比例高出1∶0.12,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显示出湖科院在学科基础课教学中重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这种差异性反映出湖科院是综合性院校,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组建了18个教学院部,给实践教学创建了良好的条件和丰富的共享资源。4.2.4医学课程学时的比较分析南医大开设的医学课程是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治疗学、医学影像学、核医学、临床医学概论,总学时为336学时。湖科院开设的医学课程是基础医学概论(解剖、生理、生化)、细胞生物学、放射生物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核医学、放射诊断学,总学时是37时。从学时比较来看,湖科院的医学课程学时高出南医大43学时,两所院校开设的医学课程门数与学时数相差不大。两所院校的比较分析与赵娜等人报道的“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基础课程比例高于理工院校,能够为该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系统的医学类课程教育,完善学生的临床知识体系,有助于该专业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论点不符[5]。从邓军民等人的报道资料看,首都医科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开设的医学课程有6门,共472学时[6],远高于同质同类院校的南医大的260学时,也高于综合类院校的湖科院的175学时。

4.3专业课程与就业方向的比较分析

从整体上讲,主要课程的设置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支撑着就业方向、就业岗位。两所院校对就业方向的总体整合表述主要是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放疗方案的研制与放疗技术工作,也可攻读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硕士学位。南医大的就业方向偏重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医学物理师的工作,也可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医疗科研机构从事科研、教学、开发和管理工作。而湖科院则偏重于在二级以上医院配合放疗医师制定放射治疗方案,实施治疗方案;也可以在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医疗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与维修。这些都是对各高校的办学特色的理性表述。

4.4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较分析

实践教学环节是集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措施。南医大的集中实践训练为32周,与湖科院的47周相比,从表面上看少了15周,但由于各校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方式、方法与途径各异,比较的实际意义不大。两所院校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虽各有长短,但都没有达到高等学校理工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标准。但与泰山医学院应用物理学专业(医学物理学方向)的实践教学环节为59个训练周相比,两所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周太少。湖科院的微机在医学仪器中的应用、放疗仪器设备的设计、放疗与核医学仪器、放射物理与防护、放疗物理技术等课程设计在操作层面上分别由医学仪器、医学物理教学团队分散安排,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5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目标的几点建议

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依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需要,借助生物医学工程教育专业本科国家标准建设的向导,配合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的实施为载体的课程体系,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5.1坚持办学理念创新,探究专业培养创新的前沿,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理念创新与目标要求可参照东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综合利用中外优秀的办学资源,发挥国内外企业、集团公司的科研、教学和市场优势,实现“产、学、研”合作与合作教育,培养适应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前沿的科技领域的发展需要,精通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5.2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优化、纯化课程知识结构

(1)当代课程体系改革宜突破传统三段式的课程结构,建议建立新三段式九层次课程结构,每段课程均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以西安交通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为例,通识教育课程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等不断教育课程和公共基础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分为基础科学教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教学分为毕业设计、课程设计、放疗技术实践、课外实践(社会实践、科技与竞技活动)。(2)必设临床医学概论、放射治疗剂量课程,且其课程教学时数不低于180学时,有利于提高放疗计划方案制定的参与性、科学性和临床放疗的合理性,提高放疗质量与效益。(3)学习清华大学,结合本校特点探索夏季小学期制,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课程选修,拓展实践的时间、空间,采用多元教学及实践活动设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3明确课程体系改革思想,规范课程主导原则

课程体系设置可参照浙江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主要课程设置有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电子电路设计、传感器与仪器设计、信息与图像处理、生命科学类五大模块。要求在课程体系的结构、内容之间,其知识容量应该有合理的比例,淡化学科自身的重要性,打破学科界限,避免结构与知识出现较大的偏颇局面,也应避免面向市场、就业岗位的选修课冲淡学科基础或主干课程,对开设的选修课一定要突出个性化。另外,鼓励将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快速引入主要课程内容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5.4谋划课程体系策略,控制课程教学时数比例

根据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质量工程评估体系的要求,四年制本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课程总学时应控制在2600~2800。课程学时分配应适度减少专业课学时,相对增加实践教学学时,适量增加选修课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减轻学生负担。对理论与实践课学时的比例控制,原则上要求研究型高校在增加学科基础课理论学时的同时,宜将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控制在1∶0.3左右,专业课控制在1∶0.4左右;而教学型高校宜适度减少学科基础课,把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控制在1∶0.35左右,专业课控制在1∶0.45左右。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课程都必须以不同程度、形式、方法开展实践教学,尤其是要注重专业课。

6结语

劳动教育专业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高中 数学教学 问题 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69-02

随着我国经济逐渐向后工业化时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多元化,而对于职业高中教育来说,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的转变业已成为了当下职教工作改革的重点所在。我国职业中学数学教育一直以来始终是教育者的一块“心病”,与普通高中数学教学相比,中职数学教学面临着更多的难题,尤其是学生数学基础和学科定位,若按照普通高中数学的教学思路,就难以与其职业本质产生联系,达不到数学教学应有的效果。就目前中职数学学科教育来看,学校对数学课程的重视程度比较欠缺,教材改革力度不够,课堂教学模式也十分单一,以素质教育为理念的数学教育改革并未在中职数学课堂上有效地贯彻下来。

1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与学科定位

在我国职业高中教育中,数学教学与其他基础类学科一样,长期以来都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如在课程设置上、成绩考核上、教师与教材安排上等,数学学科的重要性并未体现出来。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在于中职数学的学科定位上。目前,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各年级之间的衔接也非常严谨,数学要跨年级学习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它比较注重基础理论的累积与练习的深化。而在职高教育中,大多数人的思想仍然更加重视专业课程教学,无论是专业理论课,还是实操课,其课时都大大多于数学、语文、英语等基础学科,虽然在普通高中教学中,数学学科的“霸主”地位无可撼动,但在职高体系中却面临着不小的“尴尬”处境。实际上,在职业教育中,数学学科的重要性同样无可替代,尤其是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逻辑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发展潜能。同时,数学课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的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其他学科无法办到的,只有充分地认识数学学科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才能真正贯彻教学改革的基本措施。

数学在职高教育体系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其学科定位上,定位不准就难以形成有效的改革措施。当前,数学“无用论”在职高学生中十分普遍,许多学生都认为数学与其所学专业技术以及今后的职业并没有多大联系,学了也无多大用处,学生对待专业课余文化课的态度差别完全是天差之别。不可否认,传统的数学教学在实际生活运用中并不那么“普及”,而职业高中数学学科仍然重复着原有数学知识的教学,与职业技术沾不了多少边,这也是中职数学不受师生重视的主要原因。在新课程改革大环境下,中职数学教学应该根据专业来设定,而不能“一刀切”,其内容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用性,与专业内容挂钩,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数学的基础工具作用。

2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2.1 职高学生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般而言,中职学校的生源在数量、文化素质质量上都低于普高生源,在教学过程中,职高学生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1)学生学习习惯差,厌学情况较为严重。在我国传统思想中始终认为读书高于劳动,普高由于职高,这也是造成职高生源差的主要原因。许多学生因学习成绩差,考不上好的高中才“被迫”进入职高学习,学生基础文化成绩不高,学习行为习惯较差,厌学情况十分普遍。

(2)数学基础差,自信心不强。笔者通过观察、访谈班级学生,得知大部分职高学生对于能否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强,由于数学基础较差,上课跟不上教师的进度,也看不懂教材的实例,久而久之则更加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与信息。

(3)受职高教育观念影响,对数学学习兴趣缺失。我国职高长期以来始终偏向于专业技能教育,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学校数学教师以及学生通常在潜意识中也“看轻”数学学科,对数学课程学习的意义与作用认识不足。

2.2 学科教学现状分析

(1)职高数学教学大纲陈旧,指导思想落后。在职高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大多没有进行合理、科学、系统的教学设计,对教学过程也无多少研究,并且大部分教师有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授课。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重文化、轻劳动教育思想的存在,中职教育的指导思想也一直处于滞后的地位,虽然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中职教育理念也得到了一些改变,但并未从根本上转变这种思想。

(2)教学内容单一、僵硬,缺乏职业教育特色。职业教育应根据社会需求以及专业特点来开设相关专业、设定教学内容,这样才可以将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然而,当前职高数学教学基本上仍沿用普高的内容大纲,教学内容毫无新意,教学中仍然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知识的实用性不强,与专业的衔接程度不高,完全缺乏职业教育应有的特色。

(3)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师生沟通。与普高学生一样,职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未改变模式,在课堂上并未建立起情感式体验情境,学生情绪紧张,害怕教师提问,课堂沉默现象十分突出。这从侧面反映出职高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仍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交流方式,课堂学习氛围较差,学生对教师仍然具有较高的“戒心”。

(4)数学基础教学与专业课程存在脱节的现象。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十分密切,各学科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尤其是数学作为基础类工具学科,对其他专业的学习更加重要。而在中职教育中,数学知识与专业课程教学却基本处于脱节状态,学科专业针对性不足,数学教学内容对专业实际使用也没有多大帮助,导致许多学生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也更挤占了数学学科中职教育中的生存空间。

3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途径

3.1 在教育教学层面

(1)更新观念,改变师生对职高数学学科地位的认识。

教学观念是影响教学行为的重要因素,教学观念的滞后必然会降低改革的成效,在当前职高教育的理念下,职高教育工作者必须从自身观念的改革入手,改变对数学学科地位的认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从死板的知识教学向研究性教育过渡;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合作式教学转变;从权威式知识传授向以兴趣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清晰地认识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对数学教学的作用,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向职业技能教学转变,以充分发挥职业数学教育的特色。

(2)改变教学方式,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

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无味的学科,但其内在逻辑性却十分强,要想学好数学,光靠学生自身的“埋头苦干”是不行的,它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也要遵循兴趣引导的原则,以幽默、奇趣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并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方式,从而将学生引上“正道”。

(3)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无用论”是困扰职高数学教育的一道难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唯有让数学知识变得“有用”,对此,数学教师就需要让数学回归生活、回归专业。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三个方面来实现数学的“回归”,第一,概念引导的回归。教师在讲授数学概念时要尽量从生活实际入手,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第二,举例的回归。教师所举的数学实例应与学生的专业相关,如建筑专业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从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几何图形公式等入手来讲解,以提高其学习注意力;第三,课后习题要回归现实。数学课后作业要以开放性题目为主,避免死板运算,尽量跟学生的现实生活靠拢。在教材选择方面,首先要明确学科定位,根据专业来选择与其相匹配的数学教材,从而有效整合专业课与基础课。

(4)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职高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但有存在一定的高低差异,针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现状,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模式,让教师来适应学生,而非学生一味地迎合教师。针对数学分层的现实,职高学习可以借鉴大学学科教学模式,教师固定、教室固定,而学生流动上课,根据数学分层的不同,让学生接受与其基础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同时,在教学评价上也要做适当的改变,从传统的成绩论,逐步向学分制等多元化评价方式转变,尤其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提高教学的效率。

针对中职学生的基本现状,在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浪潮中,中职数学课程教学应该体现其基础性、普及性、实用性与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将职业技能教育与基础理论教育有机结合,如此方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职业高中数学教学探究[J].文教资料,2005(27):104,126.

劳动教育专业课程范文第5篇

面向改革开放,面向广大城市和农村小学教育的需要,在课程设置的设计上加强了实践性研究,第一,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要培养新型的小学教师,又要使毕业生切实具有大学本科水平,既不能搞简单的中师“延长”,也不能搞普通高师的“照搬”。在必修课里开设了《现代汉语》、《高等数学》、《写作》、《普通生理学》等课程,在选修课中开设《古代汉语》、《儿童文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自然辩证法》、《科技发展简史》等,使学生掌握较为宽广、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第二,我国农村人口多,居住分散,小学校小人少,有的学校还在进行复式教学,因此我们的毕业生的能力应是多方面的,即“多能一专”型。这样在课程设计中还开设《体育》、《大学音乐教育》、《大学美术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社会科学概论》、《自然科学概论》等必修课,还开设了文化素质课程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2-3门选修课,目的是让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都有提高,更好地为小学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第三,重视学生的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大教育实践的比例,一、二、三年级各进行一周教育见习,四年级十八周教育实习,包括教育调查与毕业论文,对毕业论文以往的中师和专科生没有明确要求,只是号召通过教育实习写出心得体会,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论文答辩不通过不能毕业,这充分体现了小教本科学生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强化综合性

小学教育的特点是综合性,小学生的特点是对教师有更多的模仿性,小学教师必须对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和谐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当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日趋整合。而在小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课程的综合化又是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因此我们新的课程设置必须面对这种挑战,适应这种要求。第一,在科学文化素质上,必须从小学教育实际出发,为师范生构建一个较完备的知识系统,建立以语文、数学、教育专业知识为主的知识体系。如语文学科的构建,本着“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增加课时比重,融文学与写作、教师口语、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书写等课为一体。语文学科的性质比较复杂,从语言文字上说具有工具性,从思想内容上说具有文学性,从知识内容(包括社会历史生活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以及语文知识)上说还具有知识性。这些性质是综合在一起的,因此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师范院校的语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以思维增强语感,促进语言的鉴赏、评析和表达能力,使师范生掌握较系统的汉语知识、文学基础理论和写作理论等;同时通过大量文学作品的选读,了解和把握中外文学发展的历史概貌,以形成语言、文学、写作等有机组合的知识体系。充分融合听话、说话、阅读、文学、写作、书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形成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数学知识方面,在高中学习的基础上,开设高等数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强调理性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胜任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提高了学生毕业后指导小学数学竞赛和小学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能力。在形成以语文、数学、教育学科为主干的课程体系的同时,特别强调教育专业课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力求科学构建系统的完整的课程结构。第二,在以语文、数学、教育学科为主干的课程体系中,还加大了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比例,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使未来的小学教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除了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还在选修课中开设伦理学、美学概论、社会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更重要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为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第三,在高中学习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六大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两门综合性较强的必修课,即《社会科学概论》和《自然科学概论》。这两门课程既注意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又体现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同时要反映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研究的新进展,使师范生的知识面更开阔,为他们继续深造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三、体现灵活性

以往的课程设置中,必修课安排的较多,选修课和活动课较少,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有自主性和选择性,毕业生在座谈会上也说:“在校时学的课程有些没有用,多开点选修课和活动课有利于我们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第一,加大了任意选修课的门类和比重,现设选修课30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去选择性的学习,而且鼓励学生多选课,从评价制度上得以体现。评价制度中有合格加特长的学分,学生选学的课多,他的特长学分也多,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是一个重要内容,这无论对学生的就业和对社会的贡献都是值得肯定的。而且选修课的门类、内容还可以由学校灵活掌握。第二,加强对活动课程的管理和研究,活动课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在过去的课程设置中没有被高度重视在组织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将活动课分为三大类,即兴趣组与社团活动,军训,劳动教育,而且这些课的开设遵循三个原则即求是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时代性原则。保证活动课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同时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活动课纳入课程方案,就一定加强管理,要有授课计划和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活动课学习成绩档案,进行等级评价和成果汇报,将成绩记入学生学籍。

四、确保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