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

青山不老树为本,绿水长流林是源。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维持自然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等重要功能,在保护气候、涵养水源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森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离不开森林,森林更需要人类的保护。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使我国本来就不多的森林资源破坏非常严重。火灾、虫灾、环境污染等也加剧了对森林的破坏。面对森林资源的严重不足,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就日益重要。对林业来说,必须不断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1.努力增强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责任意识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运用种形式、渠道,广泛宣传《森林法》等森林资源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教育宣传力度,转变林区的百姓"靠山吃山"的观念。教育林农明白山上的森林不只是“祖先”传给你的,还要留给子孙后代。如果现在把树木砍伐光了,山秃了,水土流失就会日益严重,就会发生洪涝灾害,山体滑坡等严重自然灾害,人类将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等等。让群众充分认识到保护好森林资源,就是保护好我们自己的家园,使人人自觉承担起保护森林资源的使命。

2.着力限制对森林资源的消耗

一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积极推广使用沼气、煤炭、电能、太阳能和风能等能源替代薪材,减少农户,加工企业、餐饮业消耗薪材;二是严厉查处、打击加工企业非法收购木材。加强原木、薪材的运输管理,严厉打击盗伐、偷运行为,并禁止原木、薪材外流;三是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变“砍”森林为“看”森林,努力从生态旅游中增加林农收入;四是加快发展非木质森林资源产业,鼓励扶持林下种植药用植物、野生疏菜、野生花卉、养殖禽类等产业,增加林农收入。

3.完善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措施

一是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弥补林权所有者的一些损失。二是探索建立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按照有利于国家、集体和林农,有利于严格保护,有利于责、权、利统一等原则,探索、改革完善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机制,切实管护好生态公益林;三是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完善林权流转和经营机制,提高林农管山、护林和造林的积极性,提高林农的效益,从而促进管护好森林资源。

4.健全责任机制,强化森防工作

要充实和健全各级森防组织机构,落实各级领导负责制。一要建立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构。形成联动机制,定期召开协调机构成员会议,分析形势,协调部门采取联动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二要落实保护责任制。各级各部门要明确责任目标,层层落实森林资源保护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有效的保护责任机制体系。各基层林业部门工作人员要分片包干、各负其责,建立护林队伍,加强巡查,责任到人。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制定实施岗位责任制、跟踪考察、奖惩兑现等条例措施,进一步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调动了职工工作积极性,加大对林内火源的监控力度。认真落实森林防火目标责任制,强化森林防火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结合新修订的《森林防火条例》,严格野外火源管理,完善扑火预案,备足扑火物质,专业扑火队伍24小时待命,要加大巡查力度,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做到有火情及早发现、早出动、早扑灭。

5.严厉打击破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要求,密切协调,认真履职,加强检查,严格管理,及时掌握破坏森林资源的犯罪活动,全方位、多层面布控防犯网络,发现一起,打击一起,确保我市森林资源安全。

6.制定生态工程计划,合理利用天然林区

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制定并实施林业生态工程计划,不断提升森林资源储备和促进生态修复为主的林业工程项目。大力更新造林,封山育林,尽快恢复和重建被破坏的天然林生态系统,在不断扩大森林面积的同时,注重森林生态结构的改善和功能的增强;要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使木材生长量和采伐量基本平衡。不断提高木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率,既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管护和培育,又可对林木进行适度的间伐和择伐,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林间资源。

7.继续抓好造林绿化工作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第2篇

一、从转型发展的高度,认清江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取得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也是发展,而且是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更好地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靠自然界而生活,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追求。江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根本目的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走出具有江宁特色的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之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没有生态文明的小康不能称之为全面的小康。生态文明理想和目标的实现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生动体现,更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归宿。当前,资源、能源、环境已经成为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先进产业集聚区、科教研发先导区、康居宜业生态区”目标,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突出环境保护,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更加突出生态建设,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体系,为加快实施以推进城市化为主导的率先发展战略,真正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与我们正在建设的生态区有所不同。生态区建设主要在控制污染、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是数量与指标的控制。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扬弃和超越,使工业化、生态化相互融合,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江宁国家生态区建设工作的延续,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对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节能降耗、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都至关重要。我们要按照“品牌在生态、形象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希望也在生态”的理念,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做文章、下功夫、见成效。

二、从创新发展的高度,把握江宁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好机遇

(一)丰富的自然资源构成了江宁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基础

生态优势是江宁最大的优势,特殊的自然条件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尤其是从生态禀赋看,水源、矿产、动、植物等资源丰富。从水资源看,区域长江过境水平均过水量达9730亿立方米,秦淮河及其支流、水库、塘坝的地表水容量2.3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较为丰富。从矿藏资源看,境内主要矿藏有6类25种,其中铁矿储量达3亿吨,占全省储量的41%,硫储量2000万吨,约占全省储量的35%。从动、植物资源看,全区脊椎动物有290余种,木本植物和药用植物1000余种。

(二)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了江宁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区内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区域供水、集中供热、绿色林网主骨架基本形成;以环保、水利、电力、通信、市政公共服务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南京东山新市区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水、陆、空交通快速便捷,特别是对外高速交通网络的建设,大大缩短了江宁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空间距离和经济距离。全区重点区域整治受到成效,治污能力得到提高,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保护功能有了增强,

(三)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构成了江宁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

江宁经济运行质态稳步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成效显著。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503.4亿元,同比增长18.0%;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63.7亿元,增长25.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1.6亿元,增长3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0亿元,增长2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1亿元,增长22.2%,主要经济指标跻身全省前十强,成为全省第一家18项小康建设指标全部达标的区县。

(四)全市领先的环境质量构成了江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

强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2009年,万元GDP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降低4%和9.5%,完成了节能减排责任目标并通过了上级部门的核查认可。区域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水质均达到了功能区水质要求,空气优良率达到85%以上,环境噪声达到功能区标准,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90.1,位居全市前列。

(五)深入人心的环保理念构成了江宁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

“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山青水”、“既要GDP的增长,又要COD的削减”、“既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要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已转化为全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生产方式、绿色的消费方式正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必将有力的促进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的进步,并对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应该清醒地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主要有: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的手段、方式、机制还不够完善,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还不到位;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很重,在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刚性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节能减排的压力较大;环保基础设施运行体制不顺、监管渠道不畅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等等。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决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必须正视现实,、抢抓机遇,变被动为主动,突出生态优势的保护、转化和提升,义无反顾地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

三、从跨越发展的高度,明确江宁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发展生态经济,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力求新进展

1.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就要着力研究开发生态技术,防止土壤肥力退化,进行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实现生活用能替代和多能互补、废弃地复垦利用和陡坡地退耕还林,不断完善生态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倾力打造长三角地区绿色农产品基地。以“优化生态、繁荣经济、富裕农民”为目标,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链接融合,不断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努力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进一步拓展农业的生态功能、休闲功能、文化功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加快发展生态工业。发展生态工业,就要加大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努力推进传统企业向高新企业转移,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档次,建立起以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为支撑,具有较强科技创新和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的生态环保型、自主创新型、规模效益型工业体系,打造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实施“龙头引领、产业补链、配套跟进”战略,紧扣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电力设备、新能源、航空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环境友好型工业,提高产业关联度,延长产业链,形成企业集群,推动开发区的产业链向区外进一步延伸,确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比重达到65%以上。

3.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大力推动商贸、物流、金融、房地产、信息科技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形成设施配套、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体系,打造长三角地区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基地。按照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相结合的原则,构筑发展平台,加快商业街区、老城区市场集聚区、百家湖飒市场集聚区、火车南站商贸市场集聚区、江宁大学城商贸集聚区等“五大商贸市场集聚区”和空港物流配套区、开发区产业配套物流集聚区、农副产品物流配套区滨江航运物流集聚区“四大物流集聚区”发展,确保服务业在全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整合,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打造“二圈三带”休闲旅游品牌形象。

(二)实施提升工程,在优化城乡生态环境上力求新进展

1.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认真总结和推广农村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典型经验,将新农村建设的重心从环境整治转向产业发展,从重基础设施建设的输血型扶持转向重产业发展的造血型帮扶。不断完善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护。不断完善农村环卫工作体系,健全街道垃圾中转站运营和管理机制,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户分类、村收集、街运转、区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推进垃圾处理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深化实施秸秆资源化、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工程,不断提高农村新能源利用水平。

2.加强城镇建设和管理。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城镇,努力建设宜居城市和美丽乡村,实现城市建筑与生态景观相映生辉、城市生活与郊野风情相得益彰。按照“一核三元”总体布局,紧扣“新城现代商圈、文化休闲基地、特色服务中心”的定位,做大做强东山核心区,稳步推进汤山、禄口、滨江新城建设。积极推进城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建管并重、突出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相互衔接、合理分工、高效规范的城市管理框架,不断完善网格化城市管理机制。以方便群众为主要目标加强社区建设,加快构建公共服务、公益服务、便利服务相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道路、通讯、供热、供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改善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3.抓好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将“保运行”作为当前减排工作的中心任务,狠抓企业治污设施正常运行;以火电行业为重点,大力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以化工、造纸行业为主攻方向,重点削减水污染物排放量,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完善饮用水源保护区分级管理制度和饮用水水源应急监管体系;着力搞好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尊重自然规律,用人文关怀治水治污,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恢复生机;强化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各项处罚和问责措施,积极防范一切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按照“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原则,大力推进两个开发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推进清洁生产,确保高标准完成节能减排指标。

(三)弘扬生态文化,在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上力求新进展

1.培育生态意识。建设生态文明,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至关重要。要教育和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生态科学意识、生态价值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通过道德教育与法规约束,把人们尊重自然的意识转化为保护生态的自觉行动。要在公众中树立清洁生产、绿色消费、文明生活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公众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制定实施江宁生态文明道德和行为规范,大力倡导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以清洁生产、文明办公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以理性消费、邻里和谐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加大对文明城区创建活动的考核力度,进一步深化文明街村、文明社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打造特色品牌。加强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精心做好文化项目的策划、引进和包装,重点打造以“休闲、养生、快乐、安康”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文化。按照点、线、片、面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区9个国家级,8个省级和55个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妥善保护、修缮,对4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和完善。进一步提升“汤山温泉养生节”、“横溪西瓜节”、“春牛首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活动的品位和品牌,提高江宁特色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3.丰富文化载体。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管理、专群结合、覆盖全面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和谐大舞台”、“江宁之春”等群众文化品牌建设,增强基层文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完善区、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机制。着力培育文化品牌队伍,培育文化特色街、村、户。健全文艺创作的引导和激励机制,创作和推广一批以弘扬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文艺精品。进一步加强城乡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积极组织开展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群众体育活动,提高全民体育意识,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社会建设,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上力求新进展

1.健全教育服务体系。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城乡教师岗位交流制度,整体提高师资水平。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全面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2.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及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紧紧抓住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产学研结合、高层次人才引进等环节,积极组织相关课题的研究与攻关,着力形成科技创新创业的生动格局。加强与重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重大科技项目引进实施力度,加快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高科技项目孵化器、企业研发中心、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组织建设,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发挥科技在节能、降耗、减排中的作用。加强区、街道、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建设,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3.健全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制定全区促进劳动力就业中长期规划,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大力推进就业惠民、创业富民,准确把握就业形势的动态变化与最新走向,多渠道、多层次做好就业工作。完善人才服务中心、街道社保所、村级就业服务站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加强劳动力就业管理和服务。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培训工作机制,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定向、定单就业培训。建立就业援助制度,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加强劳动监察,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4.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区级综合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和管理,完善街道卫生工作管理机制,合理配置村级卫生资源,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5.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不断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应急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综合性、多层次、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实现社会救助全覆盖。

6.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系。不断加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模式。深入实施城市网格化管理。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整合各方面维稳资源,加强区维稳矛盾调处联席会、街道综治维稳中心、村(社区)和谐创安自治协会三级平台建设,完善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确保社会安全稳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从科学发展的高度,强化江宁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与考核。成立江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设立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编制《江宁生态文明中长期建设纲要(2010--2020)》,充分发挥人大监督、政协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建立起权力监督、行政监督、媒体监督与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

二是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执法与监管。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重视和解决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等问题,将问题尽可能解决在产生之前或是萌芽状态。结合环保专项行动,对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加大淘汰力度;对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要挂牌督办,对污染违法违纪的责任人要依法查处。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经济;西部地区

党的十再一次强调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指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些都表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从高昂代价的黑色经济发展方式向最低代价的绿色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最低代价的可持续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绿色经济不仅是生态文明时代全新的经济形态与发展模式,而且是和谐社会的最佳经济形态与发展模式。绿色经济发展战略从根本上促进了中国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和谐快速地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促进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处理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方面所取得的一切积极、进步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以生态意识为指引,建设发达的生态产业、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健康的生态生活方式。

1999年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开始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是大江大河水源的涵养地域,也是我国能源和资源的战略要地。与此同时西部地区也被称为生态脆弱区和环境敏感区,并且经济发展处于滞后水平。针对西部地区的这一现状,如何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既能保护好西部地区独特的地质地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又能进一步加快经济快速发展,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与经济高度融合,进而实现西部地区真正地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虽然经济有了较快地增长,但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西部生态系统对经济的承载能力也在持续下降,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处于艰难的瓶颈时期。由能源、交通、城市人口膨胀及大型工业开发区的发展等方面都造成了西部生态系统相当脆弱,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加剧、水资源短缺、森林植被严重破坏、生态灾害频繁、野生动植物面临威胁、环境污染加剧等。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则成为西部地区科学发展的关键。

二、以绿色经济为突破口,促进西部生态文明建设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西部地区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全面积极推进工业化发展,但是,我国的西部地区也面临着经济发展缓慢与生态环境恶化这两方面的困境,大多数地区由于环境的不断破坏而变得更加贫困。虽然西部地区经济总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使得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在不断增大。西部与中东部地区经济差距拉大的同时,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加剧。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首先是由西部地区原本就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更关键的就是与其贫困落后、经济发展缓慢相关联。所以,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增长问题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实现西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互动,必然是在两者之间形成互动发展、良性循环的新模式。

绿色经济是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以生态、知识、智力资本为基本要素,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根本目标,实现生态资本增殖的可持续经济。从自然生态的角度来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为和谐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为和谐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绿色经济的发展要始终符合人的发展需求。人们对经济利益的不断追求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强调,人类在经济活动中要做到亲近自然和尊重自然,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帮助人类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健康有序发展。绿色经济发展是兼顾个人利益、当代人利益与全体人类的利益。因此,人类应当大力倡导生态环境保护,最大限度地节约和利用自然生态资源。

发展绿色经济,就要求我们将环境和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资源和生态环境二者的永续性。绿色经济的发展就是在生态化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同时把技术进步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此同时,十分注重人力资本与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绿色经济涵盖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容,以及以人为本,以经济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保证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人与人之间社会公平最大化的内容。绿色经济是建立在健康、有效的基础上切实使生态资源环境得到永续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效率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经济。

绿色经济在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的是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发展绿色经济,我们必须要明确社会进步不仅是生产和分配的体制改革,而且国民财富的分配除了要求公平以外,还必须有益于健康、就业和教育等诸多方面。此外,环境保护应该成为社会的一种自觉行为,主要目的在于预防、恢复或者补偿由于经济行为所造成的环境损失。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绿色经济发展在本质上是最低代价生态内生经济发展模式,其主要的经济技术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是十分符合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经济形态。

三、结语

西部地区构成了中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全国总体生态环境状况,因此,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促进西部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迫在眉睫。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点和切入点,也是西部地区未来的工作重点,是解决目前严峻的资源环境现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最有力手段之一。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改变原有的固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绿色经济的发展作为促进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突破口和关键着力点,积极、有序、稳步地推进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张清宇.西部地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刘铮,刘冬梅.生态文明与区域发展[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3]金芳.西部地区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8(2).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时期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性

在人们的传统思想中,过于看重林业带给人们的经济利益,林业种植户长期违背自然生长规律对树木乱砍乱伐,导致发生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在新时期林业发展中,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展,才更有利于建设和谐文明社会。只有加快林业的发展,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成果,古老的林业资源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者,所以,新时期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密不可分。

1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联系

1.1林业发展主导生态文明建设

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前提就是先要发展林业。因为林业的发展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更优质的生活环境,对人们身体健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新时期背景下,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越来越重视林业的发展,尤其林业的发展可以提供大量的森林资源,对净化环境,预防水土流失有巨大的作用,林业的快速发展还能及时保护濒危生物,维持生物多样性,同时还能有效恢复湿地资源,对生态文明建设起着主导作用。

1.2林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

新时期林业的发展与传统林业有很大的区别,它不再是单一的植被种植,而是多方面利用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方式,合理规划有限的林地资源,多样性的种植更促进了林业的扩大发展,使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最大化。林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着生态文明建设,并使其稳定发展。

1.3林业自身条件决定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是对生态的牺牲,社会在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失衡问题。通过大肆消费林业资源而带给人们的高质量生活,有悖于自然规律,注定不会长久。根据这种情况,国家急需大力发展林业建设,增加林业资源,防止生态能源的耗尽,只有林业自身良好的条件支持,才能更好地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1.4林业发展的目标就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高质量,还使林业的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所以,林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林业的发展不仅保障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更促进自身加快发展步伐。

2促进新时期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关系的有效策略

2.1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观念

要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更需要人们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观念。政府可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让居民自身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对自身健康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有着重大关系,自觉提高环保意识,节约生态资源,保护林业植物,才能确保生态文明有效的建设。

2.2加强林业资源的保护力度

要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扩大林业的发展规模,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和林业资源。由于以往人们习惯了以牺牲林业面积来实现经济效益,那么现在就不能一边扩大林业资源,一边破坏林业资源来实现经济发展,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林业的有效发展。基于此,政府要合理规划,科学保护林业用地,严厉打击破坏林地,非法占地的违法行为,保证林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3国家出台优惠政策和加大投资

要切实保障林业的发展就要从国家角度出发,出台相对应的优惠政策提高林地承包商的种植积极性。同时国家还要加大对林业的投资,为林业资源提供优越的生长环境,在林中配备消防设施以及病虫害防治体系,确保林区安全,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2.4高效利用先进科学技术

新时期林业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林业管理部门要高效利用科学技术促进林业相关技术的研究,大力支持优种栽培技术的研发,并利用互联网推广宣传并交流改进,研发出更多符合区域生产种植的优良品种,促进新时期林业创新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3结语

社会进步的脚步伴随着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有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品质,也开始越来越关注生态文明建设。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条件就是林业的发展,加强新时期林业的建设与发展,可以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生活环境,进一步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罗贤宇,郑珠仙,曾丽萍.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2臧玉玲.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黑龙江科学,2016(20)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生态空间;林业生态文明;建设

1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和属性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认识的不断加深,林业建设逐渐成为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现代林业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发展成熟,并积极促进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通常来说,现代林业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生态的建设,提高对森林资源各种功能和作用的利用效率,引导社会群众广泛加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的建设中,并在先进科学技术的有效支持之下,在和谐社会中建设“和谐林业”,以期更好地满足人类生活的各类需求。现代林业具有多种层面的重要属性,除了作为国家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现代林业还能发挥自身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文化功能,承载着文化的内涵。在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过程中,现代林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现代林业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不断成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林业的发展也从木材生产供应为主,逐渐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并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发展林业的多种重要功能。

2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历史任务,为了不断克服历史发展改造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并合理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林业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生态任务,并逐渐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通过发挥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功能,极大促进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在维护生态安全方面,现代林业的发展能够极大程度上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的建设。在我国西部干旱地区,林业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林业的发展在缓解森林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等生态危机方面更是不可替代。在新的历史时期,林业的建设发展逐渐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头羊”,不断创造出价值丰富的生态文明成果,推动着生态文明的良好建设。作为国家重要的公益事业和重要的基础产业,现代林业的发展不断焕发出新的动力。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发展建设提出了新的历史要求,同样也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现代先进的林业技术科技,林业发展中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将得到不断地提升,西部干旱地区的林业生产力也将不断提高,为当地环境、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提高西部地区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3加强绿色生态空间与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建议

3.1宣传生态安全知识,引导社会形成生态文明理念

首先,从文化意识的层面引导社会广大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通过对生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以及生态优先政绩观而体现,在社会各阶层中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这种方式能够在国家政策方面体现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从而良好引导群众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并进一步重视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形成绿色生态空间。

3.2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重点的实践和探索

林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战场,在我国西部干旱地区,林业建设对于改善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在建设林业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应当统筹规划,突出建设的重点,并积极进行实践和探索,加强林业资源保护,促进林业建设的绿色发展,维护林业生存空间,加强物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积极推进林业生态文明和绿色生态空间的建设。

3.3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机制建设

在促进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当重视相关激励机制的建设,并规范实施细则。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应调动中央和地方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力量,加强对于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投资和鼓励。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分工,制定出相应的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经营方案以及林业生态建设的实施规范和细则。通过国家政府层面的有效资金支持和各省级政府的高效实施,以及对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经济“无形之手”的良好协调,才能最大程度上获取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持和保障,在多种层面上推动我国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绿色生态空间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沈茂成.关于推进我国林业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林业经济,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