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艺术的音乐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艺术运动的风格被许多批评家和欣赏者看作艺术和设计方面最后的欧洲风格,它的内容几乎涉及所有的艺术领域,包括建筑、家具、服装、平面设计、书籍插图以及雕塑和绘画,而且和文学、音乐、戏剧及舞蹈都有关系。新艺术运动主张运用高度程序化的自然元素作为创作灵感和扩充“自然”元素的资源,如海藻、草、昆虫等。这种风格中最重要的特性就是作品充满有活力、波浪形和流动性的线条,赋予传统装饰以活力,并表现出类似从植物中生长出来的表现形式。
法国是“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1889年由桥梁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Guistave Eiffel 1832年~1923年)设计的埃菲尔铁塔堪称法国“新艺术”运动的经典设计作品。这一纪念碑性质的建筑座落于塞纳河畔,是法国政府为显示法国革命以来的成就而建造的。在700多个设计方案中,埃菲尔大胆采用金属构造设计的方案一举中标。塔高328米,由4根与地面成75度角的巨大支撑足支持着高耸入云的塔体,并成抛物线形跃上蓝天。这一建筑象征现代科学文明和机械工业发展的巨大能量,预示着纲铁时代和新设计时代的来临。
同为法国人的爱米勒•加雷(Emlie Galle,1846年~1904年)在设计艺术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玻璃设计上。他大胆探索与材料相应的各种装饰,完成了一系列流畅和不对称的造型,以及色彩丰富精致的表面装饰。他的玻璃设计显示了他对圆形的偏爱,以及对线条运用的娴熟技能和对花卉图案处理的高超技能。此外,他设计的家具也与他的玻璃设计作品一样,其装饰题材以异乡植物和昆虫形状为主,鲜花怒放和花叶缠绕构成了这些作品独特的表面装饰效果,具有象征主义的特征。他常使用细木镶嵌工艺进行装饰,使其设计的家具精美而雅致。
勒内•拉里克(Rene Lalique,1860年~1945年)的设计成就主要体现在珠宝方面。他的作品是豪华的法国新艺术风格的最好见证。在他的珠宝设计中,大量运用来自自然界的图案装饰,其中植物和昆虫图案最为常见,并且被处理成怪异的形式。此外,他对材料的选择也很广泛,包括仿宝石、彩金、搪瓷、不规则珍珠等。女人体是拉里克设计中偏爱的另一个主题。珠宝上的女人体刻划细腻,栩栩如生。如1895年他向法国艺术家沙龙送交的一件特别迷人的蜻蜓珠宝。他在这件异乎寻常的胸针中加入了一个女人体作为装饰。这是第一件采用女装饰的新艺术珠宝,很快成为欧洲其他国家设计师模仿的对象。
新艺术运动时期,法国的海报及其他平面设计也非常出色,被设计界公认为是现代商业广告的发源地。图形大师儒勒•舍雷因在1866年把从英国学来的色彩石版技法运用到广告印刷上,使此法风靡一时而被称为现代“广告之父”。他一生设计了几百幅罗可可线条和亮色块为特征的招贴。
继舍雷因之后,招贴设计迅猛发展,名家辈出,其中土鲁斯•劳特累克(Toulouse Lautrec 1864―1901)招贴至今给人深刻的印象。他设计的《快乐王后》、《简•阿伏勒》和《红磨坊》歌舞演出招贴等堪称新艺术图形作品的代表。他的招贴用线条来勾勒物体与人物,选取日常生活的题材,令人感到亲切。最具独创性的是他对人物的夸张描绘,以及文字与图形的巧妙安排和有力的对比等。另一个高手是阿尔丰斯•穆沙,他设计的招贴因具有强烈的新艺术运动特点,被誉为新艺术运动最杰出的平面设计师。据不完全统计,穆沙一生设计了近百张招贴,这些流露着拜占庭风格,以天使、棕榈叶和马赛克围绕的理想化女性形象为特征的作品,将广告招贴提升到艺术品的高度。
埃克多•基马(Hector Guimard,1867年~1942年)的作品则体现了法国新艺术建筑的最高成就。他最重要的设计是为巴黎地下铁道系统设计的一系列入口,他在20世纪初受巴黎市政府委托设计100多个地铁入口,这些建筑基本上是采用青铜和其它金属铸造而成。他充分发挥了自然主义的特点,入口的顶棚和栏杆都模仿植物的形状,特别是扭曲的枝干,缠绕的藤蔓,以及采用海贝的形状来处理的顶棚令人叫绝!入口、栏杆、标牌、支柱和电灯构成了一幅和谐的有机体和抽象形状混合景观。他设计的一系列家具运用了新艺术运动的曲线风格,但更注重家具的简洁与功效性。他将建筑手段运用于橱柜设计中,弧形的横梁使沉重古朴之中流露出流畅生动的气息。
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仅次于法国。享利•凡德•威尔德(Henry Van de Velde,1863年~1957年)堪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该国最为杰出的设计家、设计理论家和建筑家。其设计理论和实践使其成为现代设计史上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1906年,他在德国魏玛建立的工艺美术学校成为德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初期中心,日后成为世界著名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就个人的设计而言,威尔德的设计大量采用曲线,特别是花草枝蔓,纠缠不清地组成复杂的图案,抽象线条形状的运用形成了威尔德独特的形式语言。他能超越对自然的直接模仿去发掘生动和抽象的线条,认为这样的线条才是自然的本质。
安东尼•高蒂(Andonni Gaudi,1852年~1926年),是西班牙新艺术运动的最重要代表。作为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师和设计家,高迪一生在巴塞罗那创作出很多作品,所以巴塞罗那被称为高迪之城。他是在不自觉中打造原来古典建筑的城市,呼应了当时风靡欧陆的新艺术。其作品里运用了许多仿生手法,包括一些功能性非常强的物品,如他设计的椅子采用仿生图形,坐上去非常舒适,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同样,在他的建筑里几乎很难看到直线,全都是弧线和自由曲线。其风格和比例尺度与古典主义的结构与装饰风格完全不同,与现代的直来直去的感觉也完全不同,如他设计的位于巴塞罗那卡罗林区的文森公寓,墙面就大量采用釉面瓷砖做镶嵌装饰处理。从中年开始,在高蒂的设计中糅合了哥特式风格的特征,并将新艺术运动的有机形态、曲线风格发展到极致,同时又赋予其神秘的、传奇的隐喻色彩,在其看似漫不经心的设计中表达出复杂的感情。
路易斯•康夫特•蒂夫尼(Louis Comfort Tiffany,1848年~1933年)是工艺美术设计领域中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在新艺术运动没有影响到美国之前,蒂夫尼进行玻璃设计的原型主要来源于欧洲,但在19世纪最后10年里,他的作品成为欧洲玻璃设计的模式。蒂夫尼在玻璃设计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独一无二的,他不仅设计了19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社会最具流行时尚的台灯――彩绘玻璃台灯,而且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推出了著名的“法夫赖尔”花瓶系列。
关键词:广西壮族 八音 发展现状与趋势
广西壮族八音,分为南路八音(以邕宁和武鸣八音为代表)和北路八音(以隆林八音为代表)。八音,在旧时候主要指的是吹打乐器,八音根据不一样的制作材质可以分为类,这类主要是金、石、竹、匏、土、革、丝、木。广西壮族八音主要是指一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广西壮族南路八音之前是在广州八音的影响下发展的,后吸收了壮族民间音乐、壮师剧以及邕剧,而逐渐兴起并发展的。在清朝的时候八音开始兴起,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八音开始兴盛,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其主要是流行于邕宁县和它的周边区域,将邕宁壮族八音作为品牌,在2006年的时候,自治区政府将邕宁壮族八音作为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而广西壮族北路八音则主要来自于壮戏。
一、八音概述
(一)艺术特征
“八音”有南、北路之分。南路“八音”以邕宁、武鸣八音为代表,包括河池下辖的凤山、天峨,崇左下辖的天等,百色下辖的田东、平果、凌云、乐业的一带,传统曲目有《仙班洞》《八音调》等。北路“八音”包括西林、隆林、田林一带,传统曲目大致有八个调:《采花》《马走街》《花灯》《马道林》《八板》《正调》《歌长洞》《走音洞》等。 广西南路壮族八音中男性将作为主要表演者,所弹奏的乐器是鼓、锣、钗以及唢呐等乐器,男性在表演这些乐器的时候有着厚重的双臂力量以及充足的丹田之气,且它们有着嘹亮和粗犷的声音,这声音夹杂着乐器声震撼力强大,令人们感受到一股力量的存在。而八音将女性作为主要表演者则是近几年,这些女性通过一定的训练形成了八音的独特演奏者,她们演奏的风格以及乐器婉转动听,无不打动人们的内心。当下,壮族八音演奏形式不同,有以城区、乡镇以及村落作为单位进行演奏,有的以一定的团体进行演奏,以往的演奏以男性为主,而现在女性也可以参加演奏,由此使得八音演奏颇具魅力。八音的艺术特征经过不断发展已经变得非常成熟,各种创新艺术方式的融入亦见证了广西壮族的艺术陶冶和情操,这种艺术是一种境界的升华,更是阐释了当地的民俗风情。
(二)文化品牌
广西壮族八音演奏最初主要以农民农闲时演奏为主,形式也比较松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时代变迁,不断推陈出新,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打破了以往单一的艺术形式,创造了千变万化的艺术形式,使得八音艺术水平不断提升。在广西相关文化部门的指引之下,壮族八音以大胆创新的方式独创了各种八音艺术形式,在推进了八音艺术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八音民族艺术。一系列的吹打表演也逐渐融入了极具民族风情的舞蹈或情节表演,让人们感受到壮族的独特风情,比如说舞春牛、背新娘以及岳鼓舞等等,这些情节的融入开阔了观众的视野,也让人们见识了壮族的文化。此外,又创作了一批批颇具热闹欢快内容的新曲目。
二、八音发展现状
八音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独特特色,无论是婚庆、寿宴、搬家、迎宾还是其它喜庆活动,总是少不了八音,八音为这些喜庆活动助威、增添活动气氛。八音音质优美,其声音的嘹亮和高亢,总是能给人的内心带去震撼力,颇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其群众基础也是十分稳定的。八音的发展离不开当地艺术文化部门的指导,在这种指导下,农民艺术团不断推陈出新,大胆创作,原本是将唢呐作为奏乐的前提,而后又加入了以四个人为组的打鼓乐队、壮族年轻女好的师公岳鼓和无孔笛、年轻男好的壮族山歌等。
一段时间以来,广西壮族八音,大多生存比较艰难,绝大部分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传承主要靠民间乐手,近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作为一张文化名片打造,如:邕宁区定期举办“八音节”, 2015年隆林县举办“隆林壮族千人八音比赛”等。这些民间乐手所呈现的丰富多彩节目给广西壮族带去了精神上的享受。
每年到了元旦、春节、中秋以及国庆等重大节日,民间八音团队便会深入到农民生活中去,为他们奏乐表演,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了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各种不正的生活作风也开始逐渐消失。不管是不是大型的艺术活动,八音团队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新生力量而广受人们的喜爱。此外,八音团队的出现也为他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包括一些公益性的八音演出,总之,当地部门提倡大力发展八音乐队,将这种民间艺术持续推进,同时将此类艺术形式作为前提和基础,不断推进和改善其它民间艺术,使得能够有更多的文化娱乐活动充沛着人们的业余生活。
三、八音趋势研究
(一)活动场合扩大化
对于广西壮族八音而言,其最先是服务于民间的各项活动,比如婚庆、丧礼、迎宾等等。当下,八音仍然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再加上政府的高度重视,八音的影响不断扩大,各种重要场合和表演、政府宣传、文化交流等等都有八音的参与,无论是南路八音还是北路八音,都已经作为一种时代和民族的象征而不断扩大化。2010年,广西壮族的南路八音那路村女子代表团参加了各种不同的演出,演出次数达到二十二场之多,足以证明八音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发展潜力。这种种现象表明八音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艺术和民间象征而广为流传,这种态势也说明了八音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影响也广泛。
(二) 多样化创新艺术形式
时代呼吁创新,只有不断创新,社会才能进步,也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就广西壮族八音来说,其不断发展的态势足以见证其创新艺术形式的发展趋势,这种创新指的是八音不再局限于纯粹性的表演,而是在原有的八音艺术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保留传统艺术风格的同时,融入更多的创新艺术手法,比如当前各种民众生活的反映融入其中。此外,其它创新艺术手法亦体现了八音的创新艺术发展趋势。这种创新艺术说明了广西壮族八音的艺术发展,反映了当地多姿多彩的艺术文化生活,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传统文化的继承
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怎样发展,都不能将自己的“根”忘掉,社会发展至今,我们之所以仍旧沿袭那些传统方式以及旧习惯,正是对于传统的尊重,这也是继承的一种。正是由于民间乐手的不断支撑和延续,才使得广西壮族八音能够一直发展到今天,也足以见证了其根深蒂固的社会思想,这是以往社会在长期的生活中所积累和形成的,是一种财富的象征,这种财富不能因为时展而摈弃。因此,传统是一种力量,从八音的发展来看,这种传统力量是伟大的,无论社会如何变化,仍旧会被延续下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广西壮族南北路八音在自身演奏的基础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生活,这种艺术文化生活的存在不仅是对于传统艺术的尊崇和延续,也是对于艺术的不断再创造。八音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其内容多姿多彩,各种推陈出新的演奏形式足以说明八音的发展和壮大。八音不仅给人们增添了愉悦,也富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八音能够展现如此丰富多彩的一面,相信不论它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都是具有潜力的,随着人们对于八音的不断再创造,相信会有更多的八音艺术展现在人们面前,也相信八音能够继续发展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一般项目“广西壮族八音发展与传播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B2014399。
参考文献:
[1]王继波.壮族南路八音调查报告――以南宁市邕宁区为例[J].音乐时空,2013,(12).
[2]孙志国,路亭,谢琳.吹管乐器在壮族八音中的应用[J].青春岁月,2012,(08).
[3]田可文.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关键词]信息艺术 网络时代 新媒体艺术 人机交互界面
引言
艺术是社会的镜子:社会是什么模样,艺术就会有所反映。数字时代,艺术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电脑和各种新信息技术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一种被广泛称为新媒体艺术的新艺术形式应运而生,即信息艺术。
当前国际上对于信息艺术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内容也没有统一的概括。在此,笔者通过对国内外最新研究的分析和提炼,将信息艺术定义为:运用数码技术和互联网各方面的新发展,尤其是利用资讯、传播、图像等研究成果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和过程。
一、信息艺术的分类
网络时代,“信息”已经不仅仅指简单的消息或音信,而是指与电视、广播、报刊、Internet等传播媒体有关、有实用价值的内容和讯息。
从最早出现的电子艺术到新媒体艺术,艺术学者尝试用不同的名称来反映层出不穷的信息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仍在初期发展阶段,各种名称的范围往往模糊,也有重复性。笔者归纳为信息艺术的当代艺术形式有:
1,数码图形艺术:包括数码绘画、数码摄影和数码视频在内的计算机图形艺术
2,虚拟现实环境:如电脑游戏,三维电影等等
3,电脑动画和全息照相(holographic)作品
4,网络新媒体艺术
5,人机交互界面(human―machineinterfaces)
6,数码音乐、声音艺术
7,与戏剧、舞蹈和装置等其他艺术形式结合的艺术形式
二、信息艺术的特点
传统信息的传播模式是以大众传播单向性为基础的,信息从媒体向受众单向流动,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只能传达有限的内容。
新的信息艺术使用新的计算机、网络新媒体将图形、声音、视频等各种信息媒体联成一体,全方位立体地为用户提供双向信息系统,大量的视觉形象取代了过去以文字为主的传播方式,表现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
1,互动性
信息艺术与传统艺术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互动性。
传统艺术作品的欣赏者是被动的,观者一般会在苦思冥想中揣摩作品传达的情感,寻找共鸣,而信息艺术可以满足观者参与和身临其境的欲望。创作者同观者的交流变得更为直观,更为亲近。
2,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信息艺术的创作过程往往要求群体作业,因为它往往涉及不同领域的技术。因此艺术家不能单独完成,而是根据需求向工程、资讯、科技、生物学家等领域的人员寻求辅助。因此,信息艺术的创作可以让创作者充分发挥各自的学科特长。把自己在各自学术领域里所学的。都运用在艺术创作上。
3,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性
由于牵涉到科技,信息艺术作品比其他艺术形式更有可能成为专利品。但由于其创作形式的多样性,新型的信息艺术也容易因追求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而流于形式。
德国新媒体艺术策展人维尔特斯(AxelWirths)曾经强调:“新媒体艺术不是关于科技。而是关于内容。科技似乎给人们带来很多期望。让你相信很多变化会发生,但真正会带来改变的,只有内容。艺术工作者必须去了解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史,才不至于重复前人的创作。”
三、信息艺术的传播媒体
大部分信息艺术的传播媒介是屏幕媒体,机箱与屏幕是其技术载体,而展现出来的信息就是艺术形象。在此,笔者将信息艺术的传播媒体总结如下:
1,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是继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四大媒体之后,迅速成长的重要传媒形态。由于互联网用户的不断增长,已成为影响现代人生活的第五大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如下优势:
(1)时效性强:
网络没有时间周期,24小时皆可处在工作状态中。随时可提供实时滚动的新闻。
(2)覆盖面广:
网络媒体大大超过传统媒体的覆盖面:在受众人群上,它将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的不同阅读群体统一覆盖,并可兼顾不同群体的阅读特点在地域范围上,它能跨越传统媒体的地域限制,借助网络向全世界传播。
(3)互动性强:
网络媒体大幅度拉近读者与编者的距离,使读者参与媒体、与媒体高度互动成为可能。
2,手机媒体
虽然手机主要是用来进行语音通话,但是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已经使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随着通讯技术(例如3G)、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已不仅仅是通讯与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的产物。而已经成为网络媒体的延伸与组成要素,成为一种新的媒体。
3,数字交互电视
数字交互电视指通过互联网络传播视频节目的服务形式。互动性是数字交互电视的重要特征之一。数字交互电视用户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欣赏节目内容。
数字交互电视是集合了电视传输影视节目的传统优势和网络交互传播优势的新型电视媒体,有学者指出,数字交互电视“颠覆了电视观众的‘受众’定位与电视传媒的‘传者’定位”,“数字交互电视的互动传播,使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位置不再是固定,而是不断在互相共享的、移动的。”数字交互电视的发展还使得“大众传播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信息使用者”身上。
4,博客
博客的即时性、自主性、开放性和互动性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也同时大大促进了信息的传播。有学者总结了博客的传播模式及传播性质,认为“博客突破传统的网络传播,实现了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
5,播客
“播客”的概念源自苹果电脑的“iPod”与“广播”(broadcast)的合成词,2004年9月,美国苹果公司iPodder,这一事件被看作是播客(Podcast)出现的标志。“同21世纪初低调诞生的博客相比,播客似乎一问世就受到了人们的特别关注。”2005年8月,上海举办了中国首届播客大赛。有人认为,“如果说博客是新一代的报纸,那么播客就是新一代的广播。”
一、为什么要创建新艺术理论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从“多媒体艺术”的时代特色和艺术属性谈起。
(一)多媒体艺术的时代特色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艺术是在信息时代问世的,
因此在对待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上,不可避免地带着很深的时代烙印。正是由于这一时代特色,需要我们转变看待艺术的观念。
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在跨领域、多元化意识成为时代主流的背景下,人们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审视科学技术与艺术,认识到二者实际是人类追求的两大目标:“科学揭示宇宙的奥秘,艺术揭示情感的奥秘。
信息时代四大热门课题之一的人性化、自然化界面设计,其显著的特点便是集技术与艺术于一体,旨在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例如在去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一方面通过“水立方”、“鸟巢”等建筑,体现了“工程艺术化”的设计思想,将一座座现代化的场馆建筑以艺术品的形式展示在人们面前;另一方面通过开、闭幕式的表演,反映了当今“艺术技术化”的时的支撑,有时甚至内化为艺术因素融入到表演之中,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又如在电器商场中,集功能与式样于一身的各种手机、冰箱、电视机、电脑、复印机等家电产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使顾客在满足视觉美感的环境中享受购物的乐趣。因此,信息时代对当今科技人员的要求是,除了掌握本专业的技术外,还应该具备起码的艺术修养,通过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结合,才能实行对产品进行人性化和自然化的设计。
处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设计、开发媒体教材时,只有将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艺术结合起来,才能将多媒体作品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学习者在满足审美需求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二)多媒体艺术的艺术属性
讨论多媒体艺术的时代特色,旨在说明信息时代设计观念发生了变化,即人们对产品(或作品)的功能与审美是并重的,应该转变那种重技术制作、轻艺术设计的过时观念;而讨论多媒体艺术的艺术属性,则是强调艺术类和技术类的思维方式不同,学习多媒体艺术要按艺术思维方式去学。
设计、开发多媒体教材,对于许多非艺术专业的人来讲,可能缺乏所谓“艺术素养”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艺术素养包括艺术基础知识和艺术思维方式两个方面。前者是有形的,可以通过阅读有关书籍等方式很快地补上;后者则是比较容易被忽视,而且是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于非艺术专业的人,在学习艺术代特色,表演中采用的高新技术,不仅是对艺术呈现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该注意淡化逻辑推理的理性思维,逐渐养成用视(听)觉经验和审美心理观察事物的感性思维习惯。[2]例如,在学习“点以忽略外观形态为特征”的概念时,一方面讲可以将画面上满山遍野的羊群或马群都视为一些点(需要忽略外观形态);另一方面又讲必须将这些羊或马的形态画出来,而不能用—些圆点替代,否则分辨不出“羊群”和“马群,’(不能忽略外观形态)。像这类“自相矛盾”的问题,只有按艺术思维方式才能学习进去。
特别是多媒体艺术,由于它具有跨领域、多元化的时代特色,更是连搞传统艺术的人也需要更新观念,否则则难以适应设计多媒体教材的需求。现在研究表明,多媒体教材中表现出来的多媒体艺术,不仅包含了美术、摄影、音乐、动画、影视等领域中的艺术元素,而且还涵盖了运用影视领域中编辑功能和计算机领域中交互功能的艺术;不仅需要遵循艺术规则,而且还要遵循认知规律。因此前一阶段为了设计多媒体教材的需要,仅仅通过学习美术或影视艺术来提高艺术素养的做法是不够的,充其量只能视为在新艺术理论问世之前的过渡之举。
综上所述,便可以理解为什么笔者提出要专为设计、开发多媒体教材创建一门新理论的缘由。经过一大批专业人员近八年的努力,现在这门新理论终于建成了。它不仅为上述各类艺术媒体及各类画面组接功能的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还归纳整理出几十条可供操作的艺术规则(或认知规律),以便在设计、开发多媒体教材时有章可循。这门新理论叫做“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TheMultimediaDesignTheory。顺便说明,英文Multimedia有两种译法,即“多媒体”或“多媒体画面”,后者意指在画面上呈现的多种媒体),表明该理论与那些基于画面呈现的美术、摄影、动画、影视等传统艺术是兼容的。
二、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简介
对新创建的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有一条基本要求,即让多媒体艺术所包含的各门类艺术媒体,及其所遵循的艺术规则(或认知规律),均以统一的形式在多媒体画面上运作,而且由新艺术理论得出的结论,应与传统艺术兼容。由此确立了创建的思路,即在深入研究各门类艺术的基础上,并且将新艺术理论建在各门类艺术的共性之上。看来这个在艺术领域中难解的课题,只能跳出艺术领域之外去寻找解法。事实上,支撑该理论框架的基础便是从系统论中引入的:将各门类艺术视为不同的系统,每一系统都由构成该系统的若干基本艺术元素(或基本元素)所组成。这就是各门类艺术的共性,以此为基础,分别从两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
—方面按照各门类艺术基本元素(Elements)的异同,对传统艺术重新分类。研究的结果是,将计算机作图艺术和摄影艺术合并,形成静止画面艺术(简称为“图”);将动画艺术和影视艺术合并,形成运动画面艺术(简称为“像”);将计算机文本独立出来,形成文本呈现艺术(包括标题文本和说明文本,简称为“文”);将影视中的声音独立出来,形成声音呈现艺术(包括解说词、背景音乐和音响效果,简称为“声”)。这就是说,可以将构成多媒体画面的基本元素分成四类,分别简称为“图”、“像”、“文”、“声”。这些门类的媒体在多媒体画面上的呈现艺术,称为“媒体呈现艺术”。此外,研究还进一步表明,多媒体画面艺术是由两类艺术组成的,除媒体呈现艺术外,还有另外一类“画面组接艺术”,这便是将计算机领域中的交互功能与影视领域中的编辑功能合并形成的,用于组接(包括电视画面、动画画面在内的)运动画面的艺术。在多媒体教材中,媒体呈现艺术属于教学内容的认知范畴,而画面组接艺术属于教学过程的策略范畴。
另一方面对画面艺术形成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虽然图、文、声、像均由各自的基本元素构成,但是它们在画面上呈现所产生的视、听觉效果,却并非取决于这些基本元素本身,而是由基本元素衍生出来的视觉要素(VisualEssences)或听觉要素(AudioEssences)决定的。[3]换句话说,可以将画面对视、听觉形成的客观剌激分为两类:显性剌激(即基本元素)和隐性剌激(即视、听觉要素)。从主观方面看,由于人在知觉过程中,经常有长时记忆中的经验、知识参与,往往使人的知觉比客观剌激之和还要多,在认知心理学中将此多出的部分叫做“新质”(或“格式塔质”)。画面上由显性和隐性剌激所产生的视、听觉艺术效果,主要是通过这“新质”反映出来的,即通常所说的“纵深感”、“质感”、“真实感”、“动感”等等。研究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是,发现了艺术领域中视、听觉要素与认知心理学领域中新质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如果在基本元素衍变视、听觉要素的过程中遵循了艺术规则(或认知规律),那么便会由新质配合显性刺激的反映形成视、听觉美感,即所谓“亮点”;反之,如果违背了艺术规则(或认知规律),则会产生不和谐的视、听觉效果,即“败笔”。由此可见,艺术规则(或认知规律)的功能,实际是用来在画面上选择基本元素,并且规范它们的衍变形式(即视、听觉要素),旨在通过画面达到传递知识信息和传递视、听觉美感的目的。前者可以操作,后者是期待的结果,二者通过艺术规则(或认知规律)建立起一种因果(或函数)关系。这便是画面艺术形成的内在机理。
在传统艺术中,各领域的艺术家探索各领域艺术规则的过程,实际是反过来进行的,即收集大量产生视、听觉美感的画面,对其中选择基本元素、规范视、听觉要素进行分析、归纳,并提炼出一些抽象的规则,这就是艺术规则。换句话说,艺术规则是从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研究工作,初步形成了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的理论框架,余下的任务便是借鉴各门类传统艺术对媒体呈现艺术和画面组接艺术进行细化。具体地讲,就是要对图、像、文、声等门类的基本元素、视听觉要素及其应遵循的艺术规则,以及对交互功能在多媒体画面上运用的艺术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这是一项工作量很大、涉及面很宽的任务。细微决定成败,对其中的每一部分都需要进行精雕细刻,稍有疏忽,便会使新理论的完整性、严谨性或实用性受到影响。限于篇幅,此处仅举两例说明。
例1.虽然静止画面沿用了传统美术中的七类基本元素,即面、线、点、空间、色彩、影调和肌理,并且将其归纳为形态、空间、属性三大类,但是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中的静止画面有两点不同于美术。前者包括计算机绘图艺术和摄影艺术两个领域,而且基于屏幕呈现,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加工后再纳入到新理论中去。
为了使美术理论延伸到摄影领域中去,将“图形”概念和“面”的定义延伸,图形即图的形态,包括抽象的几何形态(即矢量图)和具体的写实形态(即位图)两类;美术中将面定义为“在二维空间中由轮廓线决定的形态”,这是指抽象的几何形态而言的。为了将其延伸到写实形态(摄影)领域,需要引入群集点的包络概念,这样便可将写实形态的面类似地定义为“在二维空间中由包络线决定的形态”。
通过用RGB色域取代CMYK色域,将美术色彩理论改为屏幕色彩理论。
在新理论中,对静止画面视觉要素的界定是,将上述基本元素在画面上进行的衍变,包括变化、布置和(或)互相搭配。而将在衍变过程中进行规范的艺术规则概括为对比、均衡、变化等几种类型,这些都是从传统艺术中借鉴过来的。
虽然借鉴了传统艺术,但是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认为,还是应该将基于屏幕呈现的静止画面艺术,与在纸介质上呈现的美术、摄影艺术区分开来,因为后者没有与运动画面实现转换、配合的技术背景。
例2.为了实现静止画面向运动画面的过渡,将运动画面的基本元素界定为:“使静止画面上的基本元素产生变化、运动的所有因素。”如电视画面中采用的各种运动镜头或各种景别组接技术。但是由于运动画面中还包括计算机动画画面,因此需要考査一下后者是否符合上述界定。结果发现,虽然计算机动画与电视的制作手段不同,但是电视中出现的推、拉、摇、移、跟等运动镜头以及对全景、近景和特写等景别进行组接的画面效果,计算机动画不仅都能够达到,而且还能做得更多,如变形、镜像等画面效果便是摄像机拍摄不出来的。如果将两类画面考虑进去,则可对运动画面基本元素的界定略加修改为:“使摄像机拍摄的图像或计算机软件绘制的图形产生变化、运动的技术手段。”并且沿用静止画面的思路,顺其自然地将运动画面的视觉要素理解为:在使用技术手段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技巧(这符合“视觉要素是对基本元素进行衍变”的界定)。而且将规范其技巧采用的艺术规则概括为:突出主体(或主题),排除干扰;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将动、静视为一体统一设计等。这些也是从传统艺术中借鉴过来的。
由此可见,整个细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借鉴各门类传统艺术领域中的理论和经验,并且经过修改或延伸后,将其融入到新理论框架中去的过程。实践证明,按照这种“博取所长,为我所用”的思路创建起来的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既能保持新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也能实现与各门类传统艺术的兼容。
三、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的应用
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所具有的兼容性,使其不仅能够适用于设计(或赏析)多媒体教材,而且对于传统艺术领域也是适用的。
一、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应用于传统艺术领域,将意味着门类艺术各自为政局面的转变,代之以用统一的设计(或赏析)思路和艺术规则,分别运用于绘画、摄影、动画、影视等艺术领域的作品,要求画面效果(或得出结论)与各艺术领域得出的相同。显然,这是艺术领域中的一次质的转变。
一般地讲,艺术作品通常是经过创意和制作两个阶段完成的,其中制作是指技术实现,需要设备和使用设备的经验;而创意则是指艺术构思,依据的便是艺术理论。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弱化了艺术构思对艺术门类的依赖,统一按照作品中的基本元素、视觉要素及其遵循的相关艺术规则这一思路进行设计(或赏析)。显然,这种思维方式对于非艺术专业人员涉足艺术是比较易于接受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中,绘画和摄影已合并为静止画面,动画和影视已合并为运动画面,其中的文本、声音也分别划归到各自的门类中,因此设计(或赏析)上述各艺术领域的作品都可以在新理论中找到依据。
二、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应用于多媒体教材时,其设计(或赏析)思路和遵循的艺术规则与上述传统艺术应用时是相同的,但是要注意两点:_是处理好认知与审美的辩证关系,二是用好交互功能。
多媒体教材以传授知识内容为目的。按照现代教育观点,优化认知环境将会有利于认知过程,因此与上述传统艺术作品不同,美化画面的目的并非单纯为了艺术欣赏,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授知识。在设计(或赏析)过程中,除遵循艺术规则外,还需要更多地按照认知规律办事,判断标准也应以教学效果的好坏为依据。
主题背景下的创意美术课程是以主题为线索,以幼儿为中
心,以经验为基础,以美术为手段来培养丰富情感、乐于探究、敢于创造、个性健康的人,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而音乐是听觉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作为艺术活动中的最主要的两种形式,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音乐是一种内心的感受,有时很难用言语来表达,也很难外显出来让别人知道。而美术活动则刚刚相反,特别是绘画活动,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能够帮助孩子表达内心的需要,是一种感情宣泄的方法,也因此,二者能相得益彰。利用“主题背景下的创意美术课程”中美术活动和音乐活动的实验,我们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一、学唱歌曲情景画,变“无形”为“有形”
这种方法适合有歌词的歌曲。有歌词的歌曲有事物的形象,能够帮助幼儿布局画面的内容,进行形象的主题绘画活动。如:在小班“春天真美丽”的主题活动下,有音乐活动《春天》,歌曲内容为:春天气真好,花儿都开了,杨柳树枝对着我们弯弯腰;蝴蝶姑娘飞来了,蜜蜂嗡嗡叫,小白兔儿一跳一跳又一跳。在教学以前,幼儿已经在其他相关春天的活动中充分观察从冬到春的季节变化特征。他们在春游、参观、观察、谈话等活动中已经积累了春天万物复苏、大树新叶、枝头发芽、鲜花盛开、小鸟歌唱等多种景象因此,对歌曲的理解就很简单。
二、欣赏音乐想象画,变“无形”为“有形”
此种方法适合纯音乐的作品。此类音乐作品比较抽象,没有具体形象可帮幼儿理解,所以同样的音乐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这恰恰为孩子提供了与众不同的创作媒介,给孩子一片想象发挥的空间。如:《野蜂飞舞》《水族馆》《梁祝》《拨弦》,分段播放音乐,请幼儿说说听到每段音乐的感受,猜猜小蜘蛛会吐出什么样的线条?请小朋友把自己猜到的线条画出来,然后添到小蜘蛛旁边,一起欣赏后再学习组合线条。在幼儿的整个操作活动中四段音乐不断地循环反复伴随幼儿的创作过程,孩子体验到的不仅是多种线条的创造性组合,还有的是听音乐画线条的乐趣和听音乐组合线条变化的奇妙感觉。
三、打碎元素组合画,变“无形”为“有形”
把握音乐本身的一些元素,如:节奏完美的和美术活动结合在一起,也能体验到另一种艺术活动的别样情趣。但音乐元素不可能以一本正经的面孔出现,而应该是生动、形象的,直接的经验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出现。如:春天主题活动中的美术活动:手指点画《美丽的桃花》。我们把这次点画活动与音乐活动《春天在哪里》整合在一起,事先让学生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熟悉音乐的旋律,能随音乐的节奏变化做动作,然后在本次活动中学生边听《春天在哪里》的歌曲边进行点画桃花,节奏明快的时候点画桃花的花朵,旋律流畅时用手指画出桃树树干、树枝。全新的活动形式不仅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中直观的美,也打动了老师的心灵,原来创意美术活动可以如此美妙。
简单地说,声、画结合,就是“让孩子的学习看得见!”“让美听得见、看得到”。在这片艺术的天空里,创意是声、画结合的灵魂,创意使我园的园本课程更加精彩!相信,这种与时俱进的创新艺术活动结合方式不仅可以熏陶学生的美感,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健康、活泼、开朗的性格、独特有创意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良好的个人艺术修养,使幼儿在全面素质提高的同时富有个性的发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