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立春的传统文化

立春的传统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立春的传统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立春的传统文化

立春的传统文化范文第1篇

1、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2、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以“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由此开启。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个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3、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文章屋网 )

立春的传统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申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twenty-four solar terms)就是我国古人概括总结出的一套天文气象历法。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一种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补充历法,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距今有二千七百多年了,却仍在影响和指导着我们的生活。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事活动是围绕太阳运行情况来进行的,二十四节气就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因此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一、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划分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古人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日月运行的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的相互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表明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到了西汉时期《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但却是根据太阳的位置来划分的。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从“春分”点(黄经0°,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为一个节气,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运行一周(360°)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即为24个节气。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因此二十四节气每年在阳历中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在每月的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每月的8日、23日前后。

二、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含义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立”即开始的意思,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变化,是一年四个季节的开始,这样就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把它编成节气歌,歌诀如下: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三、二十四节气的现实意义

1.民俗文化的有效载体

“寒食春过半,花浓鸟复娇;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因气候、地理和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一个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景象。我国的民俗文化,在整体保持中华特色的同时,各地各民族又有着极大的差异性,有关的国际专家认为,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文化多样性的国度,中国传统民俗与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每一节气因地区的不同,都会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从傣家新年的泼水,到黄河流域的清明禁火,从古代的帝王之家的迎春大典,到每一地每一族不同风俗的婚丧嫁娶,无不浸透着古朴的民风。在我国总结民俗活动的谚语更是多的不胜枚举,像“冬至饺子,夏至面”、“清明风筝谷雨花”等,都是非常恰当的总结。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又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清”表示百草发芽,“明”表示春光明媚。“清明”表示春末时节气候渐暖,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作为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在气象上的应用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栏目在每年的每一个节气到来之日,都会进行这一方面的气象与传统知识的普及。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发达,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气象上的指导意义都不会降低。从中可以看出,有的表明季节,有的表明温度、降雨、露、霜等气候。

反映四季转换的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反映日照长短的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直接反映温度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直接反映降水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3.在农事活动上的应用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在广大农村开展农事活动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谷雨节气,雨生百谷,故名“谷雨”。许多作物在此节气前后即开始种植。常言道:“谷雨前好种棉,谷雨后好种豆”。芒种节气,“芒”是指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开始收割;“种”是指晚谷、黍、稷等作物开始播种,正是最忙碌的农事季节。

虽然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但我国各地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利用二十四节气,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如二十四节气农事歌就有“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等。

四、二十四节气申遗的重要意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从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来看,二十四节气完全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要求。

1.传统文化的有续继承

二十四节气将天文、物候、农事完美结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所沿用,至今仍在影响和指导着我们的生活,二十四节气与时光相伴时刻关照着我们,关照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衍。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将其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2.传统文化的有力保护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的国粹,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二十四节气,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走向世界的有力保障

立春的传统文化范文第3篇

1、立冬和冬至意思不同。立冬: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天开始。冬至:日影最长,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长,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2、立冬和冬至日期不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3、立冬和冬至天文位置不同。在天文上,冬至是太阳到达黄经270度,立冬是太阳到达黄经225度。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冬至的第二天就将向北移。而立冬这天,太阳的直射点还在一天天南移。

4、立冬和冬至气候不同。从气候上说,立冬在古代对于中国来说,是进入冬季的标志。而冬至表明冬天最冷的时候来到,冬至日也是数九寒天的第一天。从传统文化上来说,立冬的地位没有冬至高,而冬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表明阴气最重,但也表明阳气开始生了,就象黎明前的黑暗时刻。冬至也是中国传统历法中历算的起始日(这跟新年的起始不一样)。

(来源:文章屋网 )

立春的传统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节气;实践;设计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72-01

21世纪的今天,科技发达,万物革新,我国许多传统文化都渐渐被遗忘,这些被淡忘的传统文化像随风落下的树叶,一点点凋谢、一点点被清扫,等到冬天树叶落完,我们能不能保护它,让它在来年春天再次生长呢?

自1645年清朝《时宪历》开始采用定气法,定气按太阳运行的位置为准,二十四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位置。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把自然物候现象、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r融为一体,准确指引着古代人们的生活。虽然天气预报已经被普及,但是在朴实的农家,二十四节气仍然是最值得信赖的时间表。

现代化的发展,导致农耕生产、物候现象与规律发生了变化,有些已不符合节气变化在进行。中国菜系千万种,腌制、风干等方式能让新鲜食物的保质期延长,更为神奇的是,大棚里能生产反季节果蔬,但是,生活于自然之中的人毕竟依其而生,还是要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

在现代化的中国,二十四节气应该被传承下来,笔者认为,将二十四节气和它的科学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出来。人们见过时钟及生肖表、日历,可能节气表是大家最不熟悉的,时钟、日历已进入现代家庭,那么,把节气表和时钟结合在一起,或者与日历结合在一起,会让大家熟知。二十四节气与十二个小时、十二个月甚至与二十四生肖能不能产生一定的联系?这些是笔者大学毕业之后的想法,而笔者的毕业设计只是把二十四节气视觉化,让它进入现代年轻人的世界,让大家重新对节气感兴趣。

一、“二十四节气的视觉转化设计”标志设计

主标志是根据“4*6”变形而来的,一年当中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中有六个节气,整个标志图形化,简洁时尚。把4和6都圆化、规矩化,取它们的公共部分,中间的圆代表乘号。这个标志的基本形状是圆形,整个标志就是由几个大小不一样的圆组成。选用圆形是因为地球是圆的,太阳是圆的,太阳照射到地球的轨道也是曲线状,它的外形和谐统一,给人以舒适感。此标志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感,寓意大自然是有自己的发展规律的,我们应该遵守。

子标志谷雨: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一滴水滴在谷物中间,滋润它们。谷物有很多,用渐变渐小的圆点表示,并且很有形式感。图形是由水滴和圆圈两个基本图形组成,简洁时尚,与主标志的风格相符合。

子标志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小满到芒种,小麦是很典型的植物,提炼出小麦的外形,用空白曲线来体现还未饱满的状态,优美而清晰。

二、“二十四节气的视觉转化设计”转盘设计

立春的传统文化范文第5篇

2、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回寅”为岁首。“斗柄回寅”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的轮回由此开启。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春节的风俗有哪些简介

1、贴春联这是从古时候演变过来的,又称“对联”、“门对”,一般对仗工整,看起来简洁明练,都是一些通俗的祝福话,表达大家对新年的美好祈愿。

2、贴“福”字,很多家庭会在门上窗户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而且大多数人会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到”、“福气到”。

3、放鞭炮,也叫炮竹,寓意吓走年兽,通过哔哔叭叭的爆竹声来除旧迎新,平安顺遂,是一种热闹,也是一种喜庆,表达的是一种对新生活的向往。

4、给压岁钱,一般在除夕晚上长辈给晚辈,民间的说法是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后能平安度过一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

5、守岁,是春节的重要风俗活动,吃过年夜饭后,开灯通宵守夜,象征把一切不好的都赶走,期待新的一年顺利如意。

春节的由来简介

关于春节的来由,旧时由于缺失上古时期文献(秦始皇焚书),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在传承发展中于是便产生了诸多传说。

其中有几种较为流行的说法,春节源于上古“腊祭说”、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源于“古代丰收祭祀说”、源于“舜继部落联盟首领位说”、源于“万年青年创万年历说”、源于避“年”兽的传说等等。

1、万年创万年历

相传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国君,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2、舜继部落首领

传说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上古部落联盟首领)继部落联盟首领,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正月初一(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3、年兽传说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相关期刊更多

生物技术进展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国药品标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杉乡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州黔东南州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