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主义的艺术特点

现代主义的艺术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主义的艺术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主义的艺术特点

现代主义的艺术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新技术;建筑业;建筑企业;施工质量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4-0122-02

1 现阶段的建筑技术水平概述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许多新型建筑技术被应用于施工中,并在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和发展创新,同时也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然而,新型建筑技术的推广在我国仍不广泛,简单分析有如下几点:①大多数建筑企业规模较小,缺乏必要的资金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②一部分单位的技术人员业务能力相对较低,对新技术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使得新技术在施工中得不要充分运用;③一些单位对新技术不够重视,国家缺乏相关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和推广。针对我国现有建筑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国家一定要充分重视新型施工技术的推广,让建筑行业充分认识到新技术的优越性:节约资源,节省工时,提高质量。因此,引进新技术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需求,是提高建筑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需要。

1.1 桩基技术 ①沉管灌注桩。在振动、锤击沉管灌注桩的基础上,研制出新的桩型,如新工艺的沉管桩、沉管扩底桩(静压沉管夯扩灌注桩和锤击振动沉管扩底灌注桩)直径500mm以上的大直径沉管桩等。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逐步扩大应用范围,在防止由于起吊不当、偏打、打桩应力过高、挤土、超静水压力等原因而产生的施工裂缝方而,研究出了有效地措施。②挖孔桩。近年来已可开挖直径3.4m,扩大头直径达6m的超大直径挖孔桩。在一些复杂地质条件下,亦可施工深60m的超深人工挖孔桩。③大直径钢管桩。在建筑物密集地区的高层建筑中应用广泛,有效防止挤土桩沉桩时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④桩检测技术。桩的检测包括成孔后检测和成桩后检测。后者主要是动力检测,我国检测的软硬件系统正在赶上或达到国际水平。已编制了“桩基低应变动力检测规程”和“高应变动力试桩规程”等,对桩的检测和验收起了指导作用。

1.2 混凝土工程技术 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技术占了较大的比例,对建筑工程施工也有重要的影响。我国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技术现状:①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主要材料之一,施工技术以及质量都是建筑企业非常重视的问题,也是具有研究意义的课题。传统的混凝土技术主要以强度大为目标,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施工技术不断革新,混凝土材料不仅要求强度大,更要求持久耐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原材料、预拌混凝土,这些材料的制作技术都必须得到进步,比如混凝土添加剂的性能,由原来的单纯减水剂发展到早强、微膨胀、抗渗、缓凝、防冻等,这样就有效提高了混凝土质量。预拌混凝土的出现,减少了材料消耗、降低施工成本,改善劳动条件,提高了工程质量。②模板工程。模板在混凝土施工中起到重要作用,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技师,以多年的建筑施工经验,研究出一些科学、先进的混凝土支模技术,例如:平模板、全钢模板、竖向模板,而且每种模板都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比如全钢模板独特的优势有,成型质量好、刚度高、承载能力较强等。③加强技术管理,严格检验入场的原材料。原材料是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加强对原材料的把关,检验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相关资料进行验收,杜绝不达标的材料入场。同时,加强人员的技术管理,在混凝土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技术交底,且要在施工前完成。在施工完成后,要做技术总结工作,对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产生的各种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

2 新技术在节约施工成本方面的作用

要想节约施工成本,就一定要熟悉施工过程中的所有环节。其内容包括:采用技术及设备、设计方案和材料选取等。由此看出工程施工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它需要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建筑物的顺利竣工,需要考虑以上所有因素。下面,简单介绍一些工程施工中主要的施工方法:

2.1 合理调配施工中人力资源 施工开始时,首先是提供施工地点,然后是组织人员合理开工。从这里可以发现,施工地点是固定不变的,而施工人数和材料设备是灵活多变的。因此,合理的调配施工人员和材料设备是管理人员提高施工效率的重点。在一个特定区域进行施工时,要结合建筑物设计的特点,合理施工,合理调配资源,以投入最少的资源来达到最理想的目标,由此来避免施工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浪费、人员闲置、秩序混乱等问题,从而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使整个施工过程合理有序。

2.2 建筑物在不同地区施工要求有所差异 不同的地域都有代表当地文化特色的建筑物。所以,不同地区的建筑施工也会大相径庭。不同类型的建筑要根据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及建筑材料进行施工。施工技术必须兼顾天时、地利、人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充分认识主客观条件,选用最合适的方法,经过科学组织来实现施工。

2.3 施工过程中的多环节作业 施工过程是个多环节作业过程,其中涉及到多个单位的共同合作,消耗的资源巨大,资金更是重中之重。施工过程的复杂有以下几点:

①工程施工需要政府支持,国家有关单位要监督和配合,为工程顺利施工提供必要的保障;②施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个部门联合作业,环节众多,施工的复杂性是其重要的难题;③建筑企业要合理的制定施工计划,合理的调配人员和设备,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基础上,保证施工过程资源利用率最大化。施工过程虽是一个多环节作业过程,但充分的做好这几点,就是为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前提条件。

2.4 施工方法的多样性 相同类型的建筑物施工方法各不相同,主要取决于施工技术及设备、设计方案、材料选取、天气情况和地理条件等。所以,由此看出施工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资源整合,合理调配资源,选择符合施工要求的材料,选择合理的时间开始施工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质量,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5 加强安全管理,保证施工安全 施工管理也是提高施工质量,保证施工安全的重点。施工管理可以有效的监督施工成本控制中各个环节的实际情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控制,保证企业的资金合理的运用。同时,有效的管理可以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止危险发生。因此,管理人员要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安全责任意识,以保证在现场监督过程中可以灵活的解决各种问题,从而保证施工的安全,提高施工质量。建筑企业也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为安全施工提供保障,并制定施工安全制度,加大投入,提高安全生产率,建立健全的施工安全紧急预案,以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保证人身安全,保证安全施工。

3 施工过程中如何使用新技术

我国的建筑业发展迅速,所以,提高建筑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施工质量是我们一直深入研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给建筑业带来了希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 施工过程信息化管理 信息技术应用贯穿整个施工过程是施工过程信息化的体现。施工过程中的信息多种多样,例如:施工材料、施工方案、建筑企业、施工人员和设备等。信息化的管理使这些信息为合理施工提供了依据,施工管理者通过信息管理平台获得可靠信息,加强对施工环节的管理,以此来提高施工技术,让整个施工过程更加明朗化。

3.2 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 建筑企业的合理用材是决定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筑材料的选取是建筑施工的重要环节。现今,大量新型材料被投入市场,例如广西区内重点推广的10项新技术中的自隔热混凝土砌块、页岩烧结多孔砖、HRB400钢筋等,这些新型建筑材料的性能相对原有建筑材料都有所提高,而且更经济更环保。新型建筑材料给建筑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建筑企业对新型建筑材料的依赖性越来越高,这也加快了新型建筑材料产业的发展,可谓是互赢互利。

3.3 机器人技术的开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器人逐步走进各个行业,并于多个行业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建筑行业也不例外,机器人应用正在不断推广和实践,尤其在钢材喷涂和焊接技术中应用广泛。机器人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可靠性高,功能全面,可以完成高难工作等。机器人技术攻克了许多技术难题,提高了施工的技术水平,给建筑施工带来了便利。然而此项技术也有不足之处:机器人数量较少,投入成本较高,不是所有的建筑企业都可以使用。但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些问题终将会解决。

3.4 施工期间周边环境的保护 建筑业的产品是庞大的建筑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楼象征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同时,环保意识在人类的脑海里也不断增强。在国家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应坚持保护施工周边的环境,选用先进施工设备,减少噪声污染,运用先进技术合理处理建筑废料,以此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必要的破坏和影响。

4 结语

随着国民经济与建筑业的发展,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在近几百年有了巨大的发展。我国的建筑企业已经采用了新型的施工技术,提高了施工队伍的技术水平,完善了施工的质量管理。但是,绝大多数建筑企业对新技术应用的认识还不够,新技术的应用效率还很低,这还需要国家的监督和管理,需要相关部门培训和指导,从而让新技术在建筑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为建筑企业乃至整个建筑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崔永成.浅谈建筑企业成本管理对经济效益的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6).

[2]钟晓燕.建筑建筑企业立足之本——经济效益的提高[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7(08).

现代主义的艺术特点范文第2篇

    “现代主义包括的内容不只是艺术与文学。如今,它几乎包括了我们文化中一切真正有活力的东西。现代主义的出现也许是奇特的历史事件。西方文明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偏离和质疑自己的根基。但是,这种文明确实走得很远了。我认为,现代主义与始于哲学家康德的自我批判(se正一ctiticism)趋势的强化甚至激增同出一辙。康德是对批评方式本身进行批评的先驱,因此,我确信,康德是第一个现代主义者。”[1〕之所以要强调这种“自我批判”,因为“现代主义的本质就在于运用某一学科(disciP俪e)的独特方法对这门学科本身提出批判,其目的不是去颠覆它,而是使这门学科在权限领域内处于更牢固的地位。”[2〕接下来的问题是,现代主义“自我批判”的动力来源于何处?其运作方式又是如何体现的呢?格林伯格认为:    

    “现代主义的自我批判起源于启蒙运动的批判,但它们不是同一回事。启蒙运动的批判以更能让人接受的方式从外部展开;现代主义则通过被批判对象本身的过程从内部进行批判。看来,这种新形式的批判首先出现在哲学领域是很自然的,因为哲学的本质就是批判。然而,进入19世纪后期,这种批判方式进入了许多其它领域。每项正式的社会活动都开始要求用一种更理性的方式进行证明。最终,一些与哲学毫不相干的领域也将康德的自我批判视若珍宝,用它来满足并解释这种要求。”[3]

    显然,在格林伯格看来,现代主义的批判态度得益于启蒙时期留下来的文化遗产—西方的理性主义精神。但对于艺术而言,其运作的生效是以内部批判的方式体现出来的。按照格氏的思路,现代主义绘画要寻求发展就必须悟守自我批判的原则。而且,和其它领域的批判方式不同的是,现代主义绘画的批判最终要回到内部,落实到自身的本质属性上:

    “因此,每门艺术都必须以其独特的方式实现这一点。必须展示和阐明的是:不仅在广义的艺术中,而且在特定的艺术中,都存在着独一无二性的、不可简化(irredueible)的东西。每门艺术都必须通过其固有的方式方法决定这门艺术自身固有的独特作用。这样,无疑使得各门艺术的权限范围变得狭小,但同时,也使得各门艺术权限范围占据的地位更为可靠。”[4皿沿着格林伯格的思路,如果现代主义绘画遵从“自我批判”原则,必然会出现两个结果:返回“平面(flQtness)”与走向“纯粹(purity)”。既然艺术的批判是不断回到自身的本质属性,那么绘画最本质的特质就是它的平面性—“在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批判和限定自身的过程中,强调不可避免的平面性是其最根本的特征。平面性是绘画独一无二的特征。封闭的形状支撑是一种隶属于戏剧艺术的条件和规范,而色彩则是一种隶属于戏剧和雕刻艺术的规范或手段。然而,二维的平面是绘画艺术唯一不与其它艺术共享的条件。因此,平面是现代绘画发展的唯一方向,非它莫属。”「5〕

    既然每门艺术都要回到自身的权限范围,要与其它艺术形态相区分,那么“每门艺术都将变得‘纯粹’,并在这种‘纯粹性’中寻找自身物质标准和独立性的保证。‘纯粹’意味着自我定义(self一definition),艺术自我批判的事业就是一种彻底的自我定义。”[6〕如果说只有体现了内在批判精神的艺术才能被称作是“现代主义”的话,对于绘画艺术而言,就是绘画之于绘画自身的批判,即唯有完整地体现了“纯粹性”与“平面性”的作品才能成为真正的现代主义绘画。所以,在格林伯格的理论体系中,“现代绘画”和“现代主义绘画”实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按照这个标准,从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现代艺术就出现了“分野”,比如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流派就是现代主义的,而超现实主义、“达达”则不属于现代主义的范畴,因为前者符合上述两个原则,而后者则不具备这些特征。和此前的形式主义批评方法比较起来,格林伯格对现代主义绘画的讨论在观念上已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在《走向更新的拉奥孔》(1940)中,格林伯格是从前卫文化—前卫艺术—抽象艺术的逻辑来思考绘画在资本主义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功能和意义的:“前卫文化的任务是在反对资产阶级社会的过程中履行某种职能,这种职能就是为了在同一社会的表现中寻找新的相应的文化形式,同时不屈从于其意识形态的划分,不屈从于它对艺术进行自我评价的否定。”仁7习按照前卫文化的逻辑推进,抽象艺术将成为前卫艺术的“代言人”。但是,在《现代主义绘画》中,格林伯格批评观念的变化带来了两个不同的结果:1、并不强调现代主义绘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叛功能,它与外部的政治现实没有直接的联系;2、现代主义绘画并不等同于抽象绘画。也就是说,尽管现代主义绘画也强调形式的“自我批判”,但和前卫艺术的自律性不同的是,其批判不以抽象艺术为终结目的,而是将批判本身作为存在的本质。也可以这样理解,抽象绘画可以体现现代主义绘画的本质,但它与现代主义绘画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一点正是格林伯格现代主义理论的精髓之处。与早期形式主义批评的本质差异是,“自我批判”本身是可以不断更新的,只要这种批判得以延续,新的艺术形式就会产生。这同时也意味着,现代主义绘画将有清晰的发展脉络,完整的家族谱系,并能形成自身的艺术传统。正是从这个角度讲,抽象艺术不过是现代主义绘画发展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产物而已。更重要的是,在这篇文章中,格林伯格不仅将“自我批判”提升到了哲学批判的高度,而且将其看作是推动现代主义绘画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因为,从理论上讲,只要现代主义绘画遵从“自我批判”原则,它就会不断地超越过去,在发展中保持自己的活力。

    此时,格林伯格对现代主义绘画所抱有的乐观主义态度已展露无遗。他的理论构想不仅远远超越了此前形式主义—抽象艺术的范畴,而且是在给现代绘画“立法”,试图为其确立一套法规和标准。不过,在这种标准的后面,我们似乎看到了格氏理论上的另一些来源,即除了康德主张的自我批判外,还受到了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艺术史观的影响。尽管在文章中,格林伯格并没有直接引述他们的观点,但是,这在他相信现代主义的绘画是以螺旋形的轨迹不断上升,总有一股力量敦促其不断前进的思想中显现出来。换言之,格林伯格所说的“自我批判”并不以直线的方式前进,而是有一个辨证发展的过程,即新与旧始终处于一种砒砺与对话的状态。但是,一个新的阶段终会出现,因为有一种黑格尔所说的历史精神在催化着“自我批判”不断地超越自身。这样一来,现代主义绘画就会以自律的状态,不断推陈出新,永远保持着活力。其后,批评家迈克?弗雷德 (MiehaelFried)进一步发展了格氏的“自我批评”原则。[8习

    虽然格林伯格将“自我批判”提升到哲学化的高度,但他并没有使其脱离西方现代艺术史的发展轨迹,也没有让它摆脱形式主义的范畴。格林伯格美术批评的一个显着特点是,他的理论大多数时候都是与西方现代绘画,特别是与抽象表现主义维系在一起的。如果按照“自我批判”的原则,现代主义绘画就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现代主义的艺术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中国当代舞蹈;碰撞;融合

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对于我国的文化艺术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当代舞蹈在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碰撞与融合中也要学会批判的吸收,虽然在创作手法上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是进步的、先进的,但如果对其核心思想把握不好,也很难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本文针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对中国当代舞蹈的影响,简要探讨了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与中国当代舞蹈的碰撞与融合。

1 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主义思潮与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现代主义思潮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具有很强的进步性和创新性。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于19世纪晚期,到了20世纪,现代主义思潮已经遍及全世界。现代主义代表了一个时代,是时代精神文明的体现,现代主义的思想根源在于19世纪末西方现代哲学的形成与演化。西方现代哲学不仅对艺术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艺术家的创作也影响深远。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认识水平迅速提高,开始重建新价值观、新概念,而现代主义作为一股强大的思潮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现代主义艺术家们在西方现代哲学的影响下出现了诸多的流派,如超现实主义流派、象征主义流派、表现主义流派等,这些现代主义艺术流派、艺术思潮最大的特点就是反传统。对于现代主义艺术家来说,他们强调从人的内心世界出发,强调主体的作用、自由的表现,当然,现代主义虽然比较重视主观,但他们也不排斥模仿。现代主义艺术家对于生活的情感喜欢通过暗示的手法来引发人们思考,他们习惯于在艺术创作上对客观现实进行再创造,在艺术描述中无限夸大以“我”为中心,通过变形、夸张来突出自由,通过对客观外部形态的夸张引发人们的思考。

2 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对舞蹈家创作思想的影响

随着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与发展,在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舞蹈艺术也在不断创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依莎多拉・邓肯作为现代舞之母,在现代舞创作中融入了自己对现代主义的理解和认识,使现代舞摆脱了传统舞蹈思想的束缚,变为一门新兴舞蹈艺术,影响着舞蹈艺术的发展。l9世纪末,中世纪以来的思想观念被彻底打破,人们急切地想要解放身体、重塑自由,打破传统观念对人性及人身体的束缚,在工业革命的喧嚣声中,人们心灵深处急切呼唤自由、民主,艺术家们开始回归自然,积极探索回归古代文化、回归田园,而这些都需要革命来完成,用感性的真实和人性的力量去寻找最质朴的“根”。在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产生之前,许多西方舞蹈家设计舞蹈动作时只能按照芭蕾的程式,自己的创造力和天性很难得到有效的彰显,而现代舞的出现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彻底改变。比如邓肯倡导的“现代舞”摆脱了芭蕾的束缚,邓肯认为研究人体的运动是学习舞蹈的根本法则,身体的体操动作要与人的心灵相一致,如果肉体和心灵不能够统一,残酷的肌肉训练就会让人产生一种痛苦的感觉。所以,创作现代舞要做到以人为本,身体的动作和心灵要合二为一,邓肯的舞蹈变革使得舞蹈创作重新树立了人文主义的新舞蹈观念,在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下,舞蹈艺术不再是没有自我张力的艺术,舞蹈艺术不仅可以彰显人类个性,还可以表达人类思想,舞蹈艺术真正变为有着深刻内容的高尚艺术,而不仅仅是一种供人娱乐或欣赏的艺术。可以说,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影响着文化艺术的创作。

3 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与中国当代舞蹈的碰撞与融合

现代舞的发展状态与水平,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文化艺术的开放程度,还标志着该国家、民族和地区接纳、吸收与融合世界文化的水平。我国著名舞蹈家吴晓邦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经将现代舞的发展理念率先引入并身体力行。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以及历史、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现代舞才逐渐兴盛起来。随着国际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现代主义思潮对于中国现代舞的创作影响越来越大,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现代舞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如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广州现代舞团等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关注。中国的现代舞创作也开始使用意识流手法、象征主义手法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现代主义创作常用的手法就是意识流,以人的潜意识为表现对象,人所要表现的主观自我、人的内心世界不是通过塑造外物形象象征,而是用“内心独自”“自由联想”“感官印象”等手法描写心灵深处的活动。这种意识流的手法不需要用理性加以整理、综合,完全是自然主义的,这种手法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舞创作。

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台湾云门舞集的《红楼梦》。创作者力图用现代主义的解读方式表现中国名著的文化精神,去解读传统文化名著的美学内涵,林怀民用象征的手法喻示人生,抛开了戏剧性的故事叙述,将原著人物所经历的繁华和衰败、曲折的情节凝练成四季交替的概念。他淡化了人物形象,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展现人物本体的情感。小说中衣着华丽的富贵公子贾宝玉,在舞蹈中变成了仅穿绿色短裤的少年,人物形象与衣冠端正、道貌岸然的贾府的老爷们形成鲜明对比。“云门”以现代主义的表达方式,将原著中的精神实质予以集中呈现,反雷同的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的融入,对中国现代舞创作影响深远。

当然,在创作手法上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是进步的、先进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够简单地采用拿来主义,许多东西物极必反,只有运用得当才会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不仅要把握好主观个性的尺度,更要把握好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与中国当代舞蹈的碰撞与融合中编出符合现代审美意念与民族神韵集一体的优秀作品。作为舞蹈作品的核心人物,舞蹈编导的世界观、艺术倾向对于当代舞蹈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著名舞蹈编导王玫的一系列优秀作品中,如《也许要飞翔》《雷和雨》,能够发现现代主义对她的影响。王玫的代表作《雷和雨》舞蹈的构图非常好,在这个作品中,王玫运用心理变化打破空间和时间,在剧中人物的互相推搡中将作品的意图表达出来。作品中不拘于客观描述,从原著出发但不局限于原著,她借助作品的人物动作表现唤起观众内心的情感,使观众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4 结语

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与中国当代舞蹈的碰撞与融合,为中国当代的舞蹈注入了活力,使得舞蹈编导在创作形式上不断创新,在吸收、接纳现实主义思想的同时,理解现代舞蕴含的深层哲理,以便走出一条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舞蹈创作之路。

参考文献:

[1] 郑予顺.浅析现代舞欣赏的角度[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7).

[2] 盛宁.对“现代主义”在中国影响的再思考[J].文学评论,2012(01).

[3] 高建平.美学与艺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4] 金浩,新世纪中国舞蹈文化的流变[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现代主义的艺术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后现代艺术;电影;认知;多元探索

20世纪的艺术样式中发展最快的,大约要数刚刚诞生的电影和电视,即人们通常说的电影艺术。后现代主义电影在广义上对应伊格尔顿的“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后现代主义电影”指能表达后现代主义社会当前的特点所象征的一种艺术风格的电影类型。而后现代艺术风格在表达上是没有中心的,也可以是没有根据,或者拼接的一类等,它将高雅与世俗的边界变得不清晰,艺术与生活经验的边界,常常是与商业化社会的商业逻辑和现代高科技发展的科技媒介相联系到一起的。

一、如何理解与认知“后现代艺术”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界最流行的话题,然而没有任何一个源于西方的学术名词像后现代主义这样被赋予了如此丰富的多义性。西方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度过了巨大的变革与危险四伏的年代,于是反文化、嬉皮士和性解放主义思潮广泛流传,这些折射了年轻人一代思想上的混乱不清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愤慨。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产生于这样的混乱时代背景。理查德・汉密尔顿总结了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相反的现代主义文化的特点,主要包括流行特点,短暂周期,可以消费,成本低廉,大量生产,年轻化,幽默,卖弄技巧和商业化等特点。以反对主流文化的立场固有艺术风格电影的深层次思索。即使电影中的“后现代”定义与“现代”定义的边界不是很容易确定,但与现代主义电影风格截然不同的新潮电影为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电影批评供应了所研究的目标。以反对主流文化的立场固有艺术风格电影的深层次思索。后现代主义电影艺术风格觉得以戈达尔和玛丽・斯特劳布的许多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法国电影其中已经涵盖了后现代电影的叛逆精神和其他形式的后现代元素,例如拼接,肆意引入文章和图片,重现拍摄现场,加入电视采访以及正面面向观众演讲等创新固有的电影语言的途径。阿瑟・佩恩的《邦妮和克莱德》、阿仑・雷乃的《生活是部小说》、费里尼的《八部半》、安东尼奥尼的《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这些电影被评判为后现代主义风格电影的先驱。1990年以后,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电影波澜壮阔,对于批判后现代电影理论风起云涌。后现代主义电影艺术风格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来自西班牙的阿尔莫多瓦,法国的吕克・贝松和新巴洛克派雅克・贝内克斯和流行派”代表扬・库南,美国的昆廷・塔伦蒂诺、大卫・林奇和科恩兄弟,英国的丹尼・波勒等。这些艺术家的电影采用混杂的拼贴方式、反常的情节结构、电视广告式的美学语言、漫画式的叙事基调、黑色幽默的暴力诗学、讽刺和幽默仿效手法,这些表达方式都是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电影评述非常推崇的技巧。在全球化谈论日趋明确的背景中,中国电影的艺术风格成为紧要的发展关键。中国电影的特殊艺术风范,构成中国电影的“后现代艺术”的独特风格,在许多方面是有别于西方电影的,特别是内在的精神气质。

二、当代中国电影艺术文化觉醒与多元的探索

在中国的当代电影发展历程中,关于“后现代文化”“后现代主义”等名词,如何解读对电影界来说,不仅要领悟后现代主义出现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的形态和含义,而且也要具有对历史主义的全面谛视和时代控制。文化研究是与视觉文化、影视文化、大众文化紧密联系的,它弥补了传统艺术理论对新出现的艺术现象的阐释和深层解读。

(一)影视艺术文化是视觉艺术文化的转变

在艺术形式中,影视艺术是最年轻的形式之一,它借助现代科学艺术发展传播成为最普及的一种现代艺术载体。影视艺术是现代高科技工业革命的成果,它的发展脱离不开工业体制运行。因此,它是独一无二的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影视艺术是世界性的艺术形式。因为各个民族与国家的艺术风格不同,从而区分了各自的美学特征和各自的文化性格。如在电影的发展中形成了苏联学派、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日本学派等艺术流派。后现代电影和法国“新浪潮”时代的电影一样,主题很少涉及王侯将相才子佳人这样的主流“大片”题材,而把触角伸向了草民的边缘生存环境和次文化的暗地光芒。然而相对与“新浪潮”的写实文化,后现代电影更是和后现代艺术文化遥相呼应,大量的映象派拍摄,光怪陆离的画面交织,超现实的梦境意识,更是给这一些非主流电影套上了迷乱的外套。不经意的瞬间,荒诞的故事情节,非理性的讲述中解读善恶美丑成了后现代电影独自的标签。

电影后现代艺术形式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它以影像为基本的传达单位或媒介,向人们传达了全新的思维观念、视觉观念、审美方式和艺术消费方式。这种穿越电影艺术的表皮,触摸电影艺术内核的探索与碰撞,必将成为后现代影视艺术理论最鲜明的主张。

电影艺术以最直接而强烈的感官刺激效果立体地呈现于现代人的感性器官,它与我们看到的绘画、报纸、杂志等形式是完全不同的感受。这种全新的视觉文化足以与传统文化相媲美,它传达了一种“虚假的真实”的影像和感觉效果。

(二)文化的觉醒和多元探索

电影后现代艺术形式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它的本质在于:并非简单地寄情于感官的表象愉悦,而是深深扎根于对时代的敏锐思考,对人文精神进行深刻的解构与解读,并依托各种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空间表现、声、电等进行的演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影后现代艺术绝不仅仅是巧妙地组合与再造,最终完成让人眼睛一亮、心灵为之一颤的演绎,而是浸润着时代气息的一个思想的容器,渗透着解读世界、表达世界、解构世界以及改变世界的不同性格力量。

1.超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藩篱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电影进行衡量的时期,介于80年代创造和21世纪变革的过渡阶段,90年代成为一个捉摸不定的年代。随后艺术的改革也悉数展开,因为改革开放的局势已经稳定,改革已经发展得非常深入,因而90年代的中国电影在改革开放的局势中出现了让人目不暇接的变化,共同投资制片的兴起,国外大片引入国内的冲击,推广操作方式的形式等现象使人们更关心的变化是电影的发行制作方面。90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影视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状态,强化主流形态,真实地展现原生态,新时代电影叛逆守旧派出现了人们对电影热忱的下降和现实主义变的朴素化等。在多样化处境中,市场化带来艺术方向的变化使得主旋律影片竭力革新合资电影冲击传统电影思想,搞笑喜剧娱乐电影发展迅速,都市片在电影位置上占主导地位,农村题材电影风貌变更等都是关键的特质。现代电影中汇入了更多的平民化关注焦点,侧重于人们的当前生活状态和内在心绪状态显露,关切大众生命的价值,把广大人民大众的喜好与厌恶当成最崇高的表演对象。娱乐发展为主动的寻求,丑角、诙谐搞笑角色取代了油头粉面男生的主要角色位置等,全方位文化表面上缭乱但却代表着时代的活跃敏捷的特征。

2.文化分析而非道德价值评判

90年代的现实主义潮流呈现出云涌起伏的时断时续的状态,纷乱嘈杂,幽默调侃,原生态展示和冷酷揭示是电影人看待现实的基本态度。《秋菊打官司》《背靠背,脸对脸》《有话好好说》《甲方乙方》《一个都不能少》等出色代表展现了当代现实主义加现代主义的最为复杂的状态和对时代敏锐的思考。

3.超越孤立的艺术文本,走向“文本间性”和社会文化文本

到新世纪,中国电影已经走过了95年历史,中国人为电子传媒发展的日益壮大歌颂时,为中国千年的转换感到欢天喜地,一向稳重但此时落寞的中国电影明显地感到莫名恐慌与担心。为中国电影开辟新道路的先驱也日益感到中国电影所面临的困境与存在的压力。

中国电影在这样的现状面前,急迫地寻找出路成为理论与创作的当务之急。国内电影情况我们谨慎解读世纪交接的时期会发现让人高兴与让人惶恐的事情并驾齐驱,例如,高科技技术在电影中的比重明显增大,这种情况在以前是没有的,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高投资的电影(千万以上至亿万不等)和宣称大片的巨作诞生了,高品质电影的出现不都全是孤独的例子,令人吃惊的还有一个影片的票房能卖到几千万元(如《手机》《泰》)这些都是值得高兴的事。让人感到忧心忡忡的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这就是市场的挑剔性,国产电影集体票房下降的困境。面对这样的境遇,引发出如何看待电影的发展需要重新认识问题。这集中体现在对包括《大鸿米店》复映与电影分级制问题的争议中。论表现时代生活和现代矛盾状况下的心理世界,《手机》是比较深入的。这部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代生活的某些层面。生活的辛酸、无奈、调侃、矛盾等人情事故,佐以冯氏自嘲和戏谑,成为独特的表现特色。

后现代电影是一门完全可以与文学、美术、戏剧、音乐等相提并论的艺术形态式样,以影视为核心,还形成了包括摄影、计算机、动画艺术等在高科技基础上崛起的创新艺术表达形式或新型文化形态――影像艺术和影像文化。在东方的审美里,“气”这个词在英文称之为“energy”是能够被感知的。它全方位的冲击着旧有的艺术观念,改变了原有的艺术格局和生态,它还超越了艺术领域进而渗透和覆盖了整个世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语言方式、思维逻辑。

三、结 语

艺术是一个民族的美学纪念碑。后现代艺术也是如此,它是诞生在一定历史和时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后现代艺术与影视艺术互相融合,这是艺术发展朝向的又一个鲜明特征。影视后现代艺术是年轻的,是有发展前途的艺术形式。它可以在不同疆域的艺术领域内游走,超脱时空与地域,成就真正的经典。同时我们也要以文化批评的角度,将各种艺术文本置于多元文化背景中,用这种有效的文化批评方法进行多角度阐释,以此来促进电影艺术的文化转向的思索。

[参考文献]

[1] 黄会林.影视受众论[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2] 邝世.天下无极陈凯歌[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 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匈]贝尔・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5]艺术学研究方法与前景[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现代主义的艺术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波普艺术 室内设计 审美

进入21世纪,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类生活的模式更趋于多元化的发展。积极地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观念、居住行为和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受到现代思想的影响而逐步更新与变化,多元的生活方式和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都将逐步超越对物质文明的需求。因而人们对室内空间设计的要求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室内空间设计应更着重于对人们精神需求的研究。当今世界室内设计思潮百花齐放,其中“波普艺术”风格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彰显了独特的魅力。

一、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是流行艺术(popular art)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因为波普艺术(Pop Art)的POP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是20世纪后现代主义艺术(Post modemism)中势力最大、最为风行、传播最广、最有影响的艺术形式。所谓波普艺术,是指艺术家把任何额外负担观存在物作为创作载体,并赋予的价值和蕴意,以传导给观者最为大众化和最普及化的精神享用的艺术形式。

“波普艺术”(Populor Art)是英国评论家劳伦斯•阿洛韦(Laurence All owey)创名的。他在1958年12月的《建筑设计》上发表的名为《艺术与大众媒体》的文章中首次用了“POP Art”一词。1959年,阿洛韦针对波普艺术的特点总结道:“大量生产的技术,能够准确无误地复制文字、图画和音乐,已引出大量可供消费的符号和象征品……大众传播工具被群众所接受,我们必须转变文化这个概念。文化这个词语不再是高级人工制品和历史名人的思想专用品了,人们需要更广泛地用经来描述社会在干什么。”由此可见,波普艺术的思想与行为主张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要旨之一――打破或冲淡艺术与生活的界线,即尽可能地介入众多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去是一脉相承的。美国波普艺术出现在英国之后,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拼贴组合。波普艺术倡导者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在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下“通俗文化”大行其道。波普艺术用通俗、商业、诙谐的艺术语言诠释了这个物质极大丰富而精神极度空虚的社会。其思想影响了当时各个艺术领域,包括室内设计。

二、室内设计中的波普艺术

20世纪60年代是现代主义发展的巅峰时期,在近30年的时间里,室内外设计风格日趋相同,现代主义设计虽然具有讲究功能良好、强调理性和注意服务对象的特点,但是风格单调、冷漠而缺乏人情味道,对于战后出生的年轻一代来说,这种风格已经是陈旧的、过时的观念的体现。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单调、刻板、没有人情味。这时以查尔斯•占科斯为代表的青年建筑设计师对现代主义提出质疑。提出了要折衷地使用历史主义风格,波普艺术的某些特征和美国的商业建筑的细节,来修正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刻板面貌。他们通过当时的国家与国际的特殊情况、根据市场的情况和消费者的需求、根据当时的文化界出现的新气氛,来开辟一个新的设计路径。新一代的消费者希望有自己的设计风格代表新的消费观念、新的文化认同立场、新的自我表现中心。现代主义设计的冷漠、非人格化、高度理性的特点,显然与他们的要求是违背的。新一代的消费者要求的是代表自己喜爱的、新的、时代的风范,色彩必须大胆和强烈,设计造型应该突破旧有的造型框框,才能迎合新的社会、新的市场,形成新的当代设计风格。因此,开始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阶段,即“波普”设计阶段。波普艺术风格是迎合大众的口味的选择。其代表作品为:弗兰克•盖里的“鱼舞餐厅”、文丘里的BEST展销厅、查尔斯•摩尔的意大利广场等。它们以通俗易懂的形象、浓厚的商业气息、诙谐的语言等特点,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风,靡一时。“波普”设计运动是一个反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其目的是反对自从1920年以来的、以德国包豪斯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传统。

波普艺术的思想是消解神圣化和商业化的,它们是现代主义发展到末端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波普艺术的表现方式瓦解了现代主义的紧张感和严肃感,为享乐主义敞开了后门。因此,各种各样奇怪的产品造型、各种各样特殊的表面装饰、非常特别的图案设计都让进入丰裕社会时代的人们大吃一惊,眼前一亮。不再拘泥于形式上的内容,而是把实用的元素揉和了进来。尤其是波普家具,能体现出将艺术与实用结合起来的设计。完全打破了传统,同时也打破了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的束缚。“波普”家具主要是通过特伦斯•科兰(Terence conran)的家具零售店“哈比塔特”(Habitat)推广开来的。他的这个家具店原来是在1964年开设的,这里的家具和用品色彩非常简单,但是绚丽多彩,造型也简练。由于“波普”风格鲜明,非常受青少年喜爱。除了“哈比塔特”之外,还有一些个体设计家从事“波普”风格的家具设计探索。其中,一个是彼得•穆多什,他设计以英文字母为表面图案装饰的纸椅子,具有廉价和表现性强烈的双重“波普”特征。其他的这类设计家还包括马科斯•克林登宁(Max Clendenning)和他设计的拼接家具(jig-saw furniture)、罗杰•丁(Roger Dean)和他设计的吹塑椅子(blow-up),这些设计都具有色彩鲜明,造型特殊的特色。这种“波普”文化的现象,连正式的英国设计机构,比如,英国的设计协会也不得不正视它,因为它已不仅仅是一个少数青年知识分子的个人表现探索,“波普”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商业、经济现象。

而今,人们的审美意识越来越趋向于更加俚俗化、商业化、个性化的美学元素。所以,波普艺术在人的审美观里仍旧占据有半片江山。在室内设计中会更多采用引入具象语汇、运用象形语言、引入商业元素、运用浓艳的“原色调”的手法,在室内设计不乏能体现出追求个性、时尚、放纵不羁、标新立异等不和谐、不统一的作品,以满足人们的猎奇消费的心理,对室内设计进行“个性化”打造。这类建筑的不断涌现,波普艺术在室内设计当中会有更进一步的渗透。在这个提倡消费的社会里,体现波普艺术的室内设计贴近生活,迎合大众,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具有人情味和生活气息。

参考文献:

[1]李黎阳.后现代艺术•波谱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英]斯皮尔伯利著.刘丽译.墙上艺术书系――波普艺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