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苗族的传统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苗族社会教育的基本形式
苗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许多丰富多彩的苗族传统文化都是通过社会教育的方式来完成的。我国苗族地区社会教育的基本形式主要是人们通过举行祭祀、婚庆、丧葬、集会以及节日等集体活动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这些集体活动积淀和熔铸了苗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伦理规范、民间习俗等文化内涵,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具体表现形式。通过举行上述原生态的社会集体活动,将参与者带入苗族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中,让他们在这种原生态的社会集体活动中学习和领悟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苗族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一,生存技艺教育。在古代苗族社会,苗族先民主要以粗狂的农耕生产为主,辅之以采摘和狩猎维持生计。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苗族先民社会教育的内容便是传授生存技艺,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苗族老人在带领年轻人进行农耕生产、制造工具、采集野果以及狩猎等过程中,向他们传授苗族社会基本的生存技巧和经验。
第二,民族历史教育。苗族历史是一部艰难的迁徙史,追溯民族历史、探寻民族由来不仅是每个苗族个体的心理需求,而且更是苗族人民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传统苗族社会,茶余饭后,苗族小孩经常围坐老人旁边,聆听他们唱说苗族古歌或讲述神话传说,每一次闲聊都将是苗族小孩的一次生动的社会教育课。
第三,行为规范教育。苗族往往聚族而居,一个家支或宗族多居住在一个村寨,一个或几个村寨组成鼓社。在传统苗族社会,苗族人民以鼓社为单位开展各种集体活动如集体劳动、集体祭祀、集体节日等。每一种活动均由知晓苗族习俗的理老主持仪式,宣讲各种宗法礼仪。每举行一次活动人们都会从中受到一定苗族传统礼仪的熏陶,这对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三、社会教育传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的方法
第一,开展民间文化活动宣传苗族传统文化。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老师是民族地区社会教育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概括。在利用社会教育传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方面,贵州苗族地方政府曾做过多次尝试。例如 2002年,贵州省台江县县直属若干单位与县境内一个乡镇或村组成苗族文化俱乐部,请苗族歌舞教师指导,每逢周末轮流在县城秀眉广场开展唱苗歌、跳苗舞活动。苗族文化的真正继承者是当地普通苗族群众,开展民间文化活动宣传苗族传统文化,有助于扩大苗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实现苗族文化社会教育主体的自然生成。例如通过举行鼓社祭活动,让人们在苗族历史与文化的代言人巫师的引领下中接受苗族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举行丧葬活动,让人们与苗族巫师一道重温苗族社会的发展历史与苗族先民尊老爱幼、崇尚孝道的传统美德;通过举行婚嫁和节日活动,让人们了解苗族婚嫁习俗、节日文化等相关知识。
1.土家族是湘西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其传统文化中涵盖了语言文字、诗歌、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谱碟、牌坊、碑揭、楹联以及民居、民族服饰、生产生活用具、工艺美术、知识技艺及其传承人等丰富的内容,因受多种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撞击、交流、融合,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沉积。这些丰富而又珍贵的文化宝藏,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为后人研究土家族历史、文化、民俗、宗教、艺术、经济等方面,提供了鲜活的资料。
2.湘西地区苗族文化同样十分丰富,包括了以服饰、饮食、民居为中心的苗族物质文化和以口头流传、表演、工艺技能、节庆、民间组织制度、传统医药等为中心的苗族非物质文化,其中以苗族傩歌为代表的大量的传统文化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3.文化部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很好地推动了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发展,维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效,近年来武陵山区特别是对湘西地区的土家族和苗族传统文化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二)土家族、苗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本土高校人文教育宝贵的资源
高校中人文教育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学生面临人文教育的失落以及由此引发出人文精神失落的危机[4]。人文教育应有丰富的教育内容,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也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世界优秀文化教育等,这些内容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人们的人文修养都具有重要作用[5]。土家族、苗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特定的时代条件,鲜明的民族背景和极富个性的民族特色,可作为高校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活水源头。
(三)总结
作为世界最大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
1、西江千户苗寨基本概况
西江镇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现共有住户1288户,人口近6000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由十余个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被誉为“千户苗寨”。寨内木质吊脚楼群依山而建,独具特色,2005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银饰种类繁多,工艺精湛。苗族服饰由妇女自行织、染、裁剪、刺绣而成,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儿女能歌善舞,情歌、芦笙舞等极具观赏价值。苗族节日丰富多彩,最为有名的是鼓藏节、苗年节。苗家酸汤、野菜及吴茱萸、太子参等珍贵药材以及银球茶、清明茶等特色产品,极具开发价值。
2、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发展历程
西江千户苗寨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抓住政策机遇,敢于探索,创建品牌,成为贵州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的主力军,是贵州省黔东南州最大的原生态民族风情旅游中心。2005年11月“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正式挂牌。2008年,为迎接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顺利的召开,省、州、县建设部门共投资3个多亿,推出了20多个工程项目。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从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来看,旅游人次迅速增长,旅游综合收入迅速增加。2008年,到西江景区旅游人数为78.7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2亿元;2012年1-10月接待游客238.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亿元。
3、制约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发展的问题
3.1旅游项目不够丰富,产品单一
旅游产品相对单一,缺乏拳头主打产品,资源整合度不高,缺乏参与性强、文化体验性强的旅游项目。
3.2民族特色挖掘过于浅层次,甚至失真
通过调查,游客整体满意度有限,关于民族特色的评价满意度评价不高,而且景区商业气息太过于浓重。苗家的文化“真实符号”,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民俗文化的挖掘不够有深度,吸引力有限。
3.3环境问题开始凸显
自然与人居环境正发生变化。白水河曾是孩子嬉戏捉鱼的游乐场,承载着许多欢乐,如今却发生改变,白水河堤修建得如同护城河一样,过去村民在河里洗衣的景象,已不复重现。
4、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发展的建议
4.1加强西江千户苗寨苗族生态旅游文化内涵建设
西江千户苗寨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民俗风情绚丽多彩,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建造一个让旅游者流连忘返的西江苗族生态旅游?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感受苗族文化。西江是全国最大的苗寨,要让游客感受苗族独特的文化内涵。苗族文化大致可分为显性和隐性部分。显性即是很明显就能感受到的,如服饰、歌舞、建筑等。隐性即是游客从表面上不易感受到的,如苗族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观念、审美的价值标准等。
第二,体验苗族文化。每位游客都具有本民族固有的文化,西江在进行旅游文化建设时,应该从游客固有文化的角度考虑,让游客观赏、接受、体验苗族文化。
第三,享受苗族文化。游客的目的是休闲享受。享受可分为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两类。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精神方面除了歌舞表演,还可编辑出版一些介绍苗族旅游村寨文化的书籍和图片。
第四,留念苗族文化。旅游纪念品是一种旅游宣传品,它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苗族村寨来旅游。西江在开发纪念品方面要有自己的特色,加强苗族传统工艺品的开发设计,注重实用性与民族特色的结合。
4.2加强西江千户苗寨苗族生态旅游文化的保护
相对来说,自然景观比较容易保护,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比较困难。因为现代化在全球大潮的推动下势不可挡,即使偏僻的苗族村寨也不能幸免,世界许多民族的文化将在这种全球化的冲击下解体甚至消失,西江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4.2.1必须加强保护意识
要让村寨里的老百姓都认识到苗族传统文化是一项维系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是传家宝,要世代传承和发展。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处于边缘的苗族老百姓是贫困的弱者,他们要在全球化中生存,就必须保护好苗族传统文化这一无价之宝的资源。
4.2.2要鼓励传承
村寨应将民间的歌师、舞师、芦笙师、傩戏师、刺绣民间艺人等组织起来,开办学习班,培养接班人,将苗族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4.2.3注重保护
旅游业被喻为无烟的____产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迅猛的产业之一。近年来,在我国旅游文化产业蒸蒸日上的大背景下,湘西____苗族旅游文化产业来势很好。据统计,2013年接待游客24.28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5338万元,占全县旅游总收入的40%以上,在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特殊作用。
湘西____苗族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给当地带来了经济发展,也引发了社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另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急功近利,管理缺位和保护不力等原因,也带来了环境被破坏,文化被误解、歪曲等负面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凸显了湘西____苗族传统文化在立法方面的缺失和执法方面存在的不足。因此,加快____苗族文化旅游的立法步伐,尤显迫切。本文就此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旅游开发对____苗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开发过程其实就是保护过程,要在发掘、整理和提炼____苗族、风俗习惯、历史掌故、神话传说,民间艺术,舞蹈戏曲,音乐美术,民间技艺,服饰饮食,接待礼仪等苗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注重保护。当前,____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面临突出的法制问题。一是商业化趋重,苗族文化“失真”问题;二是文化同化使其原生态环境开始面临的破坏。
(一)当前____苗族文化旅游资源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立法方面不到位,甚至缺位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湘西作为湖南省旅游大州,虽然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旅游法》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单行条例和规范性文件,成绩有目共睹,但问题也不容小觑。当前,就____区苗族文化旅游立法工作事前调研不够,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缺乏针对性,未突出地方特色,有的如《____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尚未出台,虽有规划,未有保护条例,法制缺位。有的立法内容过于原则性,缺乏有效规范,实践中缺乏操作性,为旅游资源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同样立法中重视旅游文化资源法律保护,对____区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缺乏关注。二是执法方面也面临缺位与不到位的问题。____景区管理委员会作为管理机构一直没有成立,管理存在缺位。行业协会作为自律组织也没有成立,行业管理规定落实不够,缺乏标准化。
(二)发展____旅游文化产业的法律对策。一是____苗族文化旅游资源法律保障应坚持四个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____苗族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在制定景区规划时加大对资源的法律保障,实现可持续性;坚持预防为主原则,____景区独特的景观与周围自然环境浑然一体,一旦破坏,后世修补无济于事;实际可操性原则,结合____景区实际制定,本地区实施办法,与法规政策、法律、《条例》相衔接,解决法律实际过程中的区域差别问题;坚持公众参与原则,民族文化植根民间,开发与保护必须建立民间主动参与上。二是加强对____区旅游文化资源调研,使立法具有民族特色。加强就____景区旅游文化资源开展资源调研,使立法具有民族特色。加强就____景区旅游文化资源开展立法调研,制定立法规划,加紧出台____非物质文化、____景区,苗族特色建筑等方面的法规,及时有效地保护文化旅游资源。地方性法规一定要具有区域色彩和苗族特色,在立法中加以规范。三是通过立法实现____景区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的分离。____景区旅游文化资源所有权属国家、管理权在政府部门,经营权属开发商和经营商,但是____苗族文化属于本地区所有、集体所有的部分产权,建立通过收购或其他方式解决,属于个人的产权建设采取变通试解决。鉴于过往政出多门,“管理多头、管理混乱、都在管理、都不管理”的局面,建议在____景区设置统一权限的管理机构,负责日常事务管理,依据地方实际,采取独创性的管理模式。四是通过立法解决____区村、镇共享发展收益机制。在立法中明确____苗族地区对发展方式的选择权和参与权,尊重民族习惯,保护民族文化,促进____景区民族文化活动中的村镇参与,群众参与,赋予群众在规划和决策中的发言权和收益权。在立法中明确规定,____苗族地区村、镇参与,群众参与利益分配机制和补偿机制,有利于苗族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五是加强对____景区旅游文化资源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规范旅游文化开发与保护行为。
1、黔中苗文化
黔中苗族多自称“蒙”,1951年国务院根据《共同纲领》的精神和“苗”的历史渊源及苗族人民的意愿,将之统称为苗族。安顺境内苗族分布于安顺市的7区47乡镇以及镇宁、紫云、关岭三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等地区,苗族主要居住在森林茂密的高山深处,山高水低,饮水困难,有所谓的“山苗水布依”之说,少部分居住在坝子地带。其住房大多依山而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是“吊脚楼”,“人居其上,畜养其下”的建筑。坝区苗族以大米为主食,山区苗族以玉米为主食。糯食是苗族的高贵食品,逢年过节要打糍粑吃并用以祭祀祖先,亲友拜访,婚姻往来都要用到糍粑。苗族喜欢喝酒,很早就掌握了酿酒的技术,许多农户都能自制酒曲,自酿泡酒和烤酒。苗族服饰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男子一般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毛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妇女的服饰比较复杂化,大都穿着大领短衣,长的或短的各种百褶裙,裙罩有裙片,有的长裙长及脚背,有的短裙仅到膝盖。妇女盛装时一般都佩戴着多种银饰。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川黔滇方言第二土语区,各支系语音略有差异。苗族有跳花节[3]、四月八等民族传统节日,具有别具一格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
2、黔中白族文化
白族是古代“龙国人”与部分明代迁黔的南京(应天)人的人们共同体,又称“南龙”,是“南京”与“龙家”的合称。安顺境内的白族分布在安顺市的蔡官、华严、二铺、旧州、双堡等地区以及其他各县的部分地区。其村寨依山傍水,古代白族的部分寨子修筑有石墙,墙外有护“城”河,今安顺市的讨兑寨留存有遗迹。白族古代住房为木质结构,以双间为一幢,从坐房对向的左右两边起,第二排柱头上有不放穿方的双托,托的两端雕刻有龙头图案,名曰“龙头独架双托”,目前在安顺市的木头、讨兑二寨存有十多幢。现代建筑与汉族基本相同。白族服饰,男子多包头缠白色或蓝色包头,身穿白色对襟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臀环扭丝银镯,指戴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的包头,现今白族的服饰基本与当地汉族无异。其语言无方言差别,只有土语区分,但今天仅有极少数老人能说出少量单词。白族有七月初六和十月初一等民族传统节日。
3、黔中伊斯兰文化
回族在元代时随元朝势力的拓展进入贵州,安顺境内的回族多从威宁迁入,其分布有两大特点:一是大分散小聚居,二是山上多山下少。安顺市境内回族有三分之二的人口顺着轿子山山脉和马鞍山山脉聚族而居,或居山颠,或住山坳,很少临河川居住。亦有少部分居住于城市,经营皮革等小手工业。其村寨多依山而建,寨内有供节日活动的公共场所“清真寺”,寺不论大小,常为四合楼建筑,内设“密窝”和经堂,是回族人民在节日请“阿訇”念经和礼拜的场所。住房同于汉族,不同的是堂屋不设“神龛”,有的只在正堂屋内放一香炉或挂伊斯兰经文或经文对联。其服饰城镇同于汉族,但在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时候,主要宗教人士穿着洁白的长袍,头戴白帽,而参加活动的人衣着也肃穆整洁。其农作物有玉米、荞、麦、水稻等等。主食同于汉族,禁止吃猪肉或自死动物(如自死的牛、羊、鸡、鸭)。其语言与当地汉族同。回族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民族传统节日。
4、黔中仡佬文化
仡佬族源于古代濮人中的“鸠僚濮”,自称“仡”或“仡佬”。安顺境内仡佬族分布在二铺、华严、蔡官、旧州和紫云、关岭、镇宁等县的许多地方。住房多是靠山而建,构造大多为石木结构,现今多被钢筋混泥土的平房所代替。仡佬族服饰造型讲究,式样美观,布料精湛,是本民族自制自织而成,历史上叫“兰干细布”,也叫“铁迪布”。“改土归流”以后,废除了土司世袭制,在仡佬族地区实行了和汉族相同的政治制度,汉族大量迁入,使仡佬族古老传统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今古式已经失传。饮食习惯以大米为主,玉米、小米、高粱等杂粮为辅。嗜糯食,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要吃糯食,并以其作供品祭祀祖宗。好酒,有祖传的酿酒技术,招待亲友少不了酒。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僚语族仡佬语支安顺、普定方言,无文字。仡佬族有祭山节、尝新节、牛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
5、黔中彝文化
彝族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族迁入安顺境内后与仡佬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生活在一起,建立了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彝族村寨大多坐落在地势较为平缓的山坡上或山间小盆地中。住房有石板房、瓦房,也有土木结构的双斜面茅草顶平房。彝族以大米、玉米、荞麦为主食,好饮酒喝茶,男子和老年妇女喜欢抽叶子烟。安顺境内彝族男女通常包青、蓝色棉布头帕,头帕较长,环绕多层,形成“大包头”。男、女皆在短衣、长裤外加穿青、蓝色长袍,系腰带。解放前部分地区的彝族还穿长裙,解放后彝族服饰逐渐与当地的汉族或布依族服饰相同,但许多彝族女青年仍备有在节日或喜庆时穿戴的民族服装和首饰。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东部方言。彝族有火把节、丰收节、祭山节等民族传统节日。
二、黔中民族文化特征—多元民族文化交错并存
黔中安顺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多种民族传统文化并行发展、各种小传统文化交错并存的历史相当悠久。安顺在春秋战国时期为牂牁、夜郎的属地,主要有濮、越等土著居民。战国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27年),庄蹻西征,控制夜郎,部分楚人入住夜郎地。秦朝开僰道而置且兰、夜郎二县,始有华夏人零散迁入。汉武帝时置牂牁郡,汉人开始入境。蜀汉及南北朝以后,夜郎故地的土著不再称为“濮”或“越”,而通称为“僚”,他们与乌蛮和少量汉人杂居。唐、宋、元时为宋家、龙家、仡佬、苗人、仲家、罗罗等民族大杂居时期。明清两代,中央政权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特别是明朝初年,大量汉人随军涌入,就地建立卫所。据明代王士性的《广志绎•西南诸省》载:“其开设初只有卫所,后虽渐渐改流,置立郡邑,皆建于卫所之中。卫所为主,郡邑为客,缙绅拜表祝圣皆在卫所。卫所治军,郡邑治民。军即尺籍来役戍者也,故卫所所治皆中国人(指当时迁入的中原汉族)。民即苗也,土无他民,止苗夷,然非一种,亦各异俗。曰宋家,曰蔡家,曰仲家,曰龙家,曰曾行龙家,曰罗罗,曰打牙仡佬,曰红仡佬,曰花仡佬,曰东苗,曰西苗,曰紫薑苗。总之槃瓠子孙,椎髻短衣,不冠不履,刀耕火种,樵猎为生,杀斗为业。郡邑中但征赋税,不讼斗争,所治之民即此而已矣。”
可见当时民族关系之复杂和汉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之激烈。随着汉文化的渐进和商业往来的频繁,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大量的汉族官员、商贾、难民、移民进入贵州,汉族人口逐渐超过了少数民族人口,清代贵州各少数民族都视为“苗”,当时屯堡人也被目为“蛮夷”而以“苗”相称。在现代社会,安顺地区也交错分布着许多民族,除汉族外,现在安顺地区主要居住着布依、苗、白、回、仡佬、彝等少数民族,其中布依族和苗族是安顺地区少数民族之主体。相对于中华民族大传统文化而言,各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都是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的小传统文化。贵州是一个拥有17个世居民族的多民族错落杂居的省份,众多的民族造就了贵州千姿百态、古朴浓郁、绚丽多彩的多元化文化生态环境。地处黔中的安顺也是多民族聚居和杂居的地区,其文化生态环境亦同全省一样多元并存,以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使得多种民族文化并存、各种小传统文化分布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成为当代黔中地区民族文化之基本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总是在不断发展和演变,因而文化的民族特征也会随之演变。但是,文化的民族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特别是凝聚民族群体的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而形成的民族文化精神,作为民族群体文化的根本特征,作为民族文化的基本传统,是不会轻易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