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教育干预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了解中学教师健康状态,我单位每年对全县中学教职工进行分期分批健康体检,今年对在我单位体检的471名教师体检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从中找出规律性,提出针对性防治对策,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提高教职工整体健康水平。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中学教师471名,年龄32~59岁(分成三个年龄组:32-39、40-49、50-59),女性158名,男性313名,男:女之比1.98:1。
1.2方法
请省级医院专家参加体检,对上述受检者询问病史及专科检查,包括:内科、外科、耳鼻喉科、眼科,测量:身高、体重、视力、血压、脉搏,结合临床辅助检查作出诊断,部分受检者还需经上级医院加作相应检查以确诊。
辅助检查血液生化检查(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乙肝五项、甲胎蛋白)、血尿常规、腹部B超(肝、胆、脾、胰、双肾)、心电图、胸部X片。
1.3诊断标准
按照全国疾病调查统一诊断标准进行疾病分类。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常见疾病检出率情况
471名受检者中检出病症44种,异常发现者408人,占受检人数86.62%。有二项及以上异常者362人,占检出异常人数88.73%。前10位异常发现顺位是:高脂血症(54.78%)、牙结石(21.66%)、脂肪肝(20.59%)、高血压(12.53%)、肾结石(10.4%)、肝功能异常(10.19%)、糖尿病(8.70%)、胆囊结石(8.07%)、慢性支气管炎(6.5%)、下肢静脉曲张(3.1%)。检出脂肪肝及高脂血症最小年龄34岁,高脂血症各年龄组发病没有显著性但男女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2),即男性高于女性;脂肪肝各年龄组男女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7);肝功能异常最小年龄32岁,男女差异不明显(P=0.483);慢性支气管炎检出率阳性者全部在40岁以上并随年龄增加阳性率递增,各年龄组发病有明显差异(P<0.05);高血压、胆囊结石各年龄组发病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次检出率较高的有:肝囊肿、肾囊肿、痔疮、心电图改变、胆囊息肉、肝内胆管结石、过敏性鼻炎等。
3讨论
3.1本组资料显示,高脂血症、牙结石、脂肪肝、高血压、肾结石、糖尿病、胆囊结石、慢性支气管炎检出率较高,这些病症中大多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而且除主要随着年龄而出现生理变化外主要以高脂血症、脂肪肝等生活方式性疾病为主,且呈年轻化趋势三个年龄组高脂血症检出无明显差异,但男女差异有显著性,应该与受检者工作分工不同和生活习惯有关,常态下男性工作应酬多于女性,并且吸烟、饮酒绝大部分是男性,加上饮食方面因应酬难以节制关系密切;高血压、胆囊结石各年龄组发病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男、女患病率差别不大,高血压患病率、发病率及血压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升高,高血压在老年人较为常见[4]。胆囊结石也是我国的一种常见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也升高,且其发生发展与环境因素也不无关系。
3.2根据体检结果,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3.2.1本组受检者均为脑力劳动者,其中一线教师约占70%;行政干部约占30%,且有部分承担行政、专业双肩挑重任,因忙于科研、教学、工作应酬,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精神长期高度紧张、身心俱疲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3.2.2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受检者在工作中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多,饮食难以控制,高脂肪、高热量、高盐、高糖饮食多,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用少,营养过剩,加上活动少而致超重、肥胖,造成过多的脂肪沉积在血管壁上,肝内脂肪含量也大量增加,从而导致血脂升高、脂肪肝等。另外,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处理糖的能力下降,因此高能量食物加速糖耐量降低,加重胰岛素功能负荷,促使胰腺衰老,最终发生糖尿病[1]。
3.2.3不良嗜好、行为的影响本组受检者中吸烟和饮酒者较多,大量饮酒也是导致脂肪肝发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乙醇的代谢使得正常的肝脏氧化还原失调,使脂肪酸的氧化减少,合成增多,促进了甘油三脂的形成,并堆积在肝细胞内形成脂肪肝[2]。本次体检发现每个年龄组都存在牙结石,无组间差异(P=0.136),应与刷牙方式不当密切相关。
3.2.4部分干部缺乏必要的保健常识,对自身健康不够重视,忙于工作、应酬而疏于保健,小病不管大病拖,延误治疗时机[3]。上述有些病症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加和机体的老化,人体各器官的功能逐渐减退,更进一步促使了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分析、探讨这些常见病症的原因和防治策略,从而最大限度降低这些病症的患病率,促进群体健康,维护学校人文环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干预策略
3.3.1健康教育利用校园网、广播等开展多形式健教,定期请医学专家进校园进行专题讲座,解读干部职工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机制、危害性等相关知识及科学防治策略,帮助教职工掌握健康知识、督促其主动建立健康行为。
3.3.2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干预
合理膳食:改变不良饮食习惯,讲究平衡膳食,少吃高脂、高热量、高盐、辛辣食物,进食适量蛋白、丰富维生素、多纤维素食物,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和忍饥挨饿,科学生活,健康长寿;适量运动:运动是人类通往健康道路上为自己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运动项目的选择、运动强度应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增强体质、控制体重;调整应酬方式,改变吃喝交际,倡导健康应酬,生活与工作规律化、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平衡心态:情绪稳定,善于自我调控,保持心情愉快。
3.3.3建立教职工健康体检长效保障机制,完善学校教职工动态健康档案,建立良好的个人与医疗专家的信息互动;?24小时提供教职工常见病、多发病相关知识专业咨询,方便教职工急诊及时就医;建立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确保教职工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卢宜芳.573名人员健康体检的结果分析及健康干预.当代护士.2008(7):91.
[2] 刘家全,牛玲,郝希春等.淮南市保健干部健康体检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5,8(6):494.
关键词:多校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征;策略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健康的概念已经逐渐被社会认识和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多校区办学模式与单校区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在多校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为了增强多校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就多校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一定的辅导策略。
一、多校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
1.组织管理方面
多校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管理方面与单校区不同,因为二者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基本的单位不同。在单校区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以系或者班级为单位,便于沟通和协调,因此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在学工处或者教育系的领导下就能够进行。而多校区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更加复杂,因为校区之间存在空间距离,因此在沟通上存在许多障碍,并且多个校区的发展目标各不相同,发展程度也有所区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需要将集权变为分权。
2.资源配置方面的不均衡性
多校区院校的各个校区在资源配置方面均存在不均衡性。一般本部在心理健康教育硬件和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优势,因为本部往往是领导机构所在地,是重点发展校区。造成这种配置不均衡性的原因还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和设备不足等。
3.时滞性
由于多校区中各个校区的空间距离,导致在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时的干预时间往往存在时滞性。因为干预时间对干预效果有很重要的影响。当危机出现时,如果不能够立即解决,则有可能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另外,多校区大学各校区之间的空间距离还限制了心理健康辅导者与学生的接触机会,从而无法主动发现消极的心理健康现状,也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辅导措施。另外,这种空间距离还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获取学生的信息,从而使干预的准确性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4.校园心理环境的差异
在多校区大学中,不同校区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空间环境和人文氛围,对学生的心理感受、身心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里的环境一般包括学校的建筑和布局、自然景观、文化设施以及绿化情况等自然环境,同时还包括校园精神、校规校级、人际关系等人文环境。在不同的校园环境中,学生自然会有不同的心理环境,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者能够根据不同的校园环境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引导和教育,从而影响多校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多校区大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分校区学生心理档案
对多校区大学各个校区的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分校区学生心理档案,有助于对多校区大学生进行实时动态管理。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负责部门在新生入校后组织各校区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并且为每个大学生建立相关的心理档案,还要定期通过调查问卷、心理测试等途径对大学生各时期的心理状况进行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专业性,因此需要专业的教师队伍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工作。这些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并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不能够用简单的德育教育代替。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学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因此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就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多校区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从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3.校区之间充分利用、共享网络资源
随着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校区高校各校区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已经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了。多校区大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克服空间距离障碍,实现资源共享,从而解决资源紧张的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制作心理健康教育主页,利用网站为学生提供网上心理辅导、咨询、心理诊断、心理治疗等个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是一项具有连续性和长期性的工作。做好多校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多校区高校实现教育任务的保证,也是其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了解多校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特征的基础上采取相关策略,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多校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重要内容,是搞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我国社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和依赖性不断增强,社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如何开展和搞好社区健康教育是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就社区开展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健康教育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任务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对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1 社区健康教育的概念及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
1.1 什么是社区健康教育 社区健康教育是指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目的是发动和引导社区居民树立健康意识,关心自身、家庭和社区的健康问题,积极参与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养成良好卫生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群体健康水平。
1.2 社区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有利于疾病预防控制和干预工作的开展;有利于社区居民健康素质的提高;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强大支持;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树立良好的卫生服务形象。
2 社区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
2.1 社区组织与动员 社区健康教育决策机构应由社区政府承担,这是社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健康教育的社区组织与动员工作中首先要开发领导,实现行政干预;其次要注意动员社会力量,联合社区各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网络,统筹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要发挥家庭作用,广泛动员群众,促使人人参与,实施健康教育。
2.2 制定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规划规划 是科学管理、规划是行动指南、规划是行动纲领、规划是评价尺度。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进行科学的设计,以明确目标,合理科学的安排工作程序,做到有的放矢,有计划、有步骤、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既要讲究科学,又要结合实际。应根据当地的健康影响因素、需求、资源、卫生服务的利用、社区力量、群众参与的可能性等来分析考虑。
2.3 采取干预措施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健康教育活动过程,达到改善、维护、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健康状况和文明建设。在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中,要特别树立多部门协作的大卫生观,采取多层次干预和多种干预方法选择并用的综合策略和方法。要尽可能多的部门和单位参与;要根据目标人群、工作内容等特点,综合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干预方法,从而最有效的发挥健康教育的作用,取得最佳的效果。
2.4 监测与评价 为保证社区健康教育规划的实施和落实,评价规划的目标是否达到,建立经常性的监测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监测评价工作有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借以改进当前规划的不足之处,并可成为今后决策的依据。因此无论是业务部门还是行政部门都应十分重视监测评价工作,把评价结果与制定政策结合起来。
3 健康教育机构的工作任务
[关键词] 参与式; 社区; 糖尿病;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011-02
Diet Health Participatory Education's Appli
An Guohua Huang Jinling Liu Changfu
(1Dongying City Dongyi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Shandong Dongying 257091;
2Petroleum Administration Bureau Shengnan Community the River Hospital Shandong Dongying 257000;
3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ShanDong Yantai 264003)
[Abstract] Objective It is to find out the health problems make practical propagation tactics and the evaluation issue of health education, change the unscientific unhealthy life style, improve the target population awareness rate of health knowledge and health behavior formation rate by target populations being really involved. Methods Extracted 260 diabetic patients (more than 45 years old) were selected, randomly divided them into two groups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patients were implemented participatory health education. The control group was implemented routine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 The two groups are related with knowledge, self management ability and attitude questions. One year later, the two groups were surveyed with the same question.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and evaluated. Results The results of medical knowledge, attitude formation and various health behavior formation condition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improved significantly. Conclusion Participatory health education on popularization of community diabetes and complications of medical knowledge effect, should be approved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ies of institutions.
[Key words] Participatory; Community; Diabetes; Health Education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国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患病率已呈急剧增加趋势,中国糖尿病人群数量占据全球的1/3,已成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更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是散发性老年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之一[1]。因此,普及糖尿病医学知识,指导糖尿病患者正确治疗,合理饮食,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和群体预防已迫在眉睫。我中心自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对辖区内糖尿病患者实行参与式健康管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辖区内已确诊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取260名患者,选择其中130例为干预组,同时选择另外130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上经检验无显著差异。
1.2 调查方法 干预前采用专家设计的问卷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自我管理能力及态度调查,另一份为干预一年后的效果考评问卷。两份问卷在难易程度、内容、形式上完全一致。干预组干预前后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60份,回收率为100%;对照组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60份,回收率为100%。两组管理前后调查结果见表1、表2。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相关医疗卫生知识及卫生行为养成状况比较
干预组0.05。
表2 干预组干预前后相关医疗卫生知识及各项卫生行为养成状况比较
2 结果
2.1 相关数据的比较 调查糖尿病相关知识共包括5道题,附值后满分为5分。干预前干预组平均得分为2.32±2.37,对照组为2.24±2.26;干预后干预组平均得分为3.52±1.34,对照组为2.37±2.13,干预组平均得分显著提高,而对照组无显著差别。其中干预组在干预前只有27.7%的人能正确回答糖尿病并发症危害,干预后上升至87.7%。
2.2 态度的比较 调查的态度题共5题,附值后满分为5分。干预前干预组平均得分为2.27±1.32,对照组为2.67±1.31;干预后干预组平均得分为4.19±0.73,对照组为2.82±1.15,干预组平均得分显著提高(P0.05)。
2.3 卫生行为养成比较 卫生行为共包括坚持服药,控制饮食,定期监测血糖,经常锻炼(>3次/周,>30分钟/天)5个方面(结果见表1和表2)。从表中可看出,干预组在干预后各项卫生行为养成率有显著提高(p0.05)。
3 讨论
3.1 目前社区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相关知识狭窄 本次调查的260名糖尿病患者知识得分较低,多数患者不了解或不全面了解基本糖尿病知识,还存在糖尿病对身体健康影响不大,只要感觉无异常不需吃药等错误观点。干预组干预前虽然有47.7%的患者坚持服药,但在用药的剂型、方法上还存在不科学的方面,还有35.4%患者血糖高时服药,正常及降低后就停药,甚至还有16.9%患者甚至从未服过药。不合理膳食、静坐生活方式是本次调查的主要不良卫生行为,这主要与长期的生活习惯有关,饮食控制从干预前的35.4%到干预后的96.9%,说明多数患者愿意控制饮食,但缺乏科学的指导[2]。因此,通过参与式健康教育来宣传糖尿病防治知识,指导干预对象坚持服药、科学用药、积极锻炼身体[3],合理饮食是干预的重点。
3.2 参与式健康教育效果显著 社区健康教育干预后,干预组卫生知识、态度形成及各项卫生行为形成状况显著提高,而对照组无显著差别。参与式健康教育方式调动了病人自我保健的积极性,培养了患者的动手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判断力,活化了书面的糖尿病保健内容,极大地调动了病人自我保健积极性,变被动就诊为主动预防[4]。社区糖尿病血糖控制率得以提高,糖尿病知识普及率、知晓率提高,减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致残率和致死率,改善病人的疾病状况,进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5]。大部分病人表示愿意再次参与到健康教育活动中。
3.3 预防保健糖尿病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提高 病人参与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能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深刻理解了控制血糖的方法和意义,科学制订食谱、合理运动、合理用药、调节情绪、矫正行为。同时,形式多样的参与式健康教育方法使病人独立地、主动地应用健康知识,并寻求预防保健新信息[6]。调查显示,95%病人认为此次健康教育效果很好。
4 结论 得糖尿病并不可怕,而对糖尿病相关知识一无所知才最可怕,糖尿病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公共健康难题,普及糖尿病健康教育迫在眉睫[7]。健康检测、评估是基础,健康风险干预是关键,健康促进与改善是目的[8]。我中心通过目标人群的真正参与,制定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计划、督导与评估方案,改变不科学、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目标人群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显著提高。患者满意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社会效益显著,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影响力大大提高。参与式健康教育效果显著,值得基层卫生机构推广。
参考文献
[1] 庄晓明,盛树力.糖尿病和散发性老年性痴呆[J].中华内科杂志,2007,11,46(11):948-949.
[2] 叶锦,管淑琴.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的健康教育[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22(6):109-110.
[3] 付兆珍,曾任英.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指南,2010,2:150-151.
[4] 翟春霞.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方法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1,3(8):331-332.
[5] 沈雪艳,郇伟科,陈三妹等.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J].家庭护士,2007,5(8):91-93.
[6] 袁红娣,徐玉斓,袁爱琴等.糖尿病教育小组的设立及效果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67-68.
[7] 赵锡丽,戢芳,蒋国萍等.糖尿病知识及自我管理相关因素调查
[关键词]反馈式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脑卒中后抑郁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2017)D3-0240-03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7.03.30
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发生在脑卒中后的一种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复杂性情感障碍性疾病,是一种异常的负性情绪反应,也是脑卒中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有报道,PSD发病率高达50%左右,不仅影响患者的后续治疗,也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PSD可带来多种不良后果,包括削弱康复效果、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死亡等,是制约患者社会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Teach-back教育法(反馈式教育)是一种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通过让患者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护理人员提供的信息,然后护理人员进行反复核实和澄清,最后确保患者真正掌握。该方法的应用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将反馈式教育方法应用于PSD治疗护理中,取得了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我院确诊PSD患者60例。入组标准:(1)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及抑郁诊断标准;(2)能够独立回答问题;(3)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躯体疾病;(2)有明确的精神类疾病史者;(3)不能配合回答问题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观察组予反馈式健康教育实施心理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护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干预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心理护理,由护士运用心理学知识,采用科学的方法、恰当的语言、温和的态度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干预措施,如疏导式、倾听式帮忙患者,缓解患者心理不适感,帮助患者摆脱困难,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要是以解决患者现存的心理问题而采用干预措施。
观察组患者采取在常心理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反馈式健康教育,每周1~2次,每次20~30分钟,持续8周。住院期间进行面对面干预,患者出院后,主要采用电话干预。反馈式健康教育由神经内科医师、护理团队、心理医师、康复师、营养师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执行。由神经内科主管患者的医师和责任护士召集进行多学科会诊,共同讨论制定反馈式健康教育方案。患者住院期间的责任护士作为反馈式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对患者实施系统、全面、连续性的评估,获取患者反馈信息,并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健康教育计划及方案。
反馈式健康教育方案共分三部分:(1)入院初期:责任护士完成患者基本资料、抑郁和认知功能评估工作,普及脑卒中及相关并发症等知识,取得评价信任,建立良好护患关系。(2)治疗阶段,多学科联合干预方法:向患者介绍心理干预治疗团队的成员,并告知其干预方案具体内容:①患者记录积极向上的日记;要求患者在每晚入睡前,采用笔述或者录音的方式记录当天自己认为进展顺利或者与前比较有进步的事情。责任护士认真阅读、聆听后,次日下午给予患者反馈,以鼓励和建议为主,注意沟通技巧,以增强患者的信心,减少负性情绪的发生为主导;②鼓励患者充分意识到自身优势:每周三下午举办一次病友聚会,聚会由责任护士负责安排,神经内科主管医师、康复师、心理师参与。有音乐会、轻松运动会、读书交流会等,根据每个人自身的特点,鼓励患者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克服身体的障碍,积极参与活动。活动结束后由患者向团队人员反馈活动心得、收获以及对下次活动的建议;③促进患者充分认识到疾病的进程及预后,提前预警;多学科团队中,责任护士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脑卒中相关的知识宣教,让患者了解出现疾病相关的症状的原因以及应该如何最大程度的减少这种症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护士宣教相关知识后,由患者及家属进行复述,减少因知识缺乏而产生的负性情绪。(3)适应阶段:根据患者反馈的信息,及时对患者的日常饮食及生活习惯进行相应的指导;提供有关书面信息,包括有关脑卒中发病率、典型症状、治愈情况及预防复发等方面的知识;针对目前国际上脑卒中研究的新进展,对患者进行简单易懂的宣教工作,并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明确、有效、积极的指导,让患者积极参与对其治疗方案的制定,并及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正。出院后采用电话回访的形式对患者进行宣教、听取反馈、再评估、再宣教。
1.3评价方法:干预前后,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对患者抑郁程度、生活功能等进行评估。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5.0版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抑郁程度HAMD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心理干预8周后两组HAMD评分均有下降(P
2.2ADL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心理干预8周后两组ADL评分均有升高(P
2.3PSSS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心理干预8周后两组PSSS评分均有升高(P
3讨论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情况日益严重,脑卒中发病率明显升高,脑卒中的发生使患者躯体功能丧失,脑卒中后患者多伴有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发病初期角色难以转变,患者容易因此产生消极情绪。反馈式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及时关注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情况,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常规心理护理、反馈式健康教育干预,两组患者PSD均有好转,且生活能力、社会回归能力等均有提高,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以往的心理干预措施是以健康教育为主导,讲课模式为主,对被教育者灌输知识,缺乏交流和信息反馈,往往导致宣教效果欠佳。以往大多数的研究多在关注患者的消极心理,将消除负性情绪作为研究目的,对激发患者自身潜在的积极力量重视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干预的效果以及患者对疾病的适应程度。本研究采用反馈式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动态的评估、不断改进治疗方案,使干预方法更有针对性、个体化。反馈式健康教育除了需要护士熟练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为更好地解决患者的反馈问题,提供延伸服务,护士需要不断提高和拓展自我理论和业务水平,加强管理能力,这也有利于促进护士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