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木工程职业评估

土木工程职业评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木工程职业评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土木工程职业评估

土木工程职业评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西部地区;专业认证;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陈爽(1981-),男,湖北宜昌人,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张毅(1977-),男,河北邯郸人,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09B04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25-0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程技术行业的相关协会连同工程教育者对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质量加以控制,以保证工程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达到相应教育要求的过程。[1]

国外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起步较早,美国早在1932年便成立了工程及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英国和加拿大等国也在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相应机制,并且形成了国际通行的相互认证标准。我国目前仅有土木工程专业在1994年由建设部批准建立了教育评估委员会,开始实行认证制度,是我国工程学士学位专业中按照与国际通行的专门职业性专业认证接轨的制度(professional programmatic accreditation)进行认证的首例。[2]受其业务领导的6个专业是建筑学、土木工程、城市规划、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均开展了专业认证工作。与此同时,我国在建筑行业推行的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度也相当完善,处于各行业领先地位。工程教育认证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的结合在我国建筑类工程人才的培养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3]

我国广大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正处于基础设施建设及城镇化建设的高峰时期,急需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投入其中。如何使西部高校的土木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制度迅速接轨避免走弯路,如何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使人才更好地适应西部、建设西部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研究内容。桂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于2012年5月通过了住建部的专业教育评估,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本文基于该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和日常教学的经验,就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思考提出几点看法。

一、土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与指标

2003年建设部土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及专业评估委员会适时地给出了大土木框架下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专业评估标准及其指标体系。[4]该标准从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三个方面制定了全面的指标,主要特点如下:

1.要求按照宽口径专业规格进行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细分为四个方向:建筑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岩土与矿山工程。要求办学院校同时开设不少于其中两个方向的专业,除了应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外,还要为各方向设置基础课程通用平台。这点是基础要求。

2.人才的基础知识把握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并重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应具有鲜明的“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的职业特点,这是核心要求。土木工程是一门对基础要求较高的专业,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理论基础课,还要掌握土木工程制图、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等专业基础课;同时,土木工程还是一门对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所以从工程制图实习、建筑结构设计实习、建筑认识实习等等到毕业实习,包括各种工程实验科目贯穿教育过程始终。

3.毕业生进入工程领域的准入程度高低是检验培养质量的最终标准

强调学生为日后的技术职业生涯在知识上进行准备;毕业生是否具备了从事工程活动的必备知识和能力,是否能适应工程实践的需要,是否能适应我国建筑行业推行的执业资格注册制度。

二、西部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目前普遍面临的问题

1.师资队伍与专业认证体系不配套

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在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诸多教学资源和要素中是起绝对主导作用的。因为如果没有配套的教师队伍,哪怕课程体系再合理、实验室再先进,教育还是无法达成既定目标,或者是形成特色。比如,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学生毕业后就应该是具有高度实践能力的“一张文凭、多张证书”的准工程师,不难想象:如果专业教师中的注册执业工程师都没有或者很少,如果专业课教师都没有直接从事过生产实践,又如何指导学生适应毕业后将面对的设计、施工等工作?其后果是学生毕业后往往要从头学起。而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建筑市场上注册执业工程师本就稀缺,更何况教师的晋级只与论文、科研项目挂钩的高校中?

2.课程教学设置欠完备,实践环节与工程实际脱钩

据笔者了解,目前广西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几乎都是由三个方面组成,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而认证委员会的评估标准要求毕业生应具有团队精神,能适应学科的发展,可以独立编写科学报告等等。这些能力不是仅靠课程能够培养出来的,而是要依赖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形成。另一方面,受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西部地区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相当有限,导致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针对性不强,与工程实际脱钩,效果不佳。

三、人才培养体系探讨

1.建立专业的教师队伍

显然,在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对从事土木工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仅要有教学、科研能力,更要有从事实际工程的能力和经验;要求其不仅要提高职称,更要具有执业资格证书。要做到这点,首先学校或学院要建立相应的鼓励机制。学院这个层面制定的政策其实对教师队伍的发展方向有很重要的影响。为了适应专业认证体系,政策上一定要给予相应的支持,比如:规定专业课教师一定要定期在第一线从事一定的工程实践,帮助企业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充实自身的工程经验;在引进教师的时候,除了考虑其教学和科研能力,也要考察其实际工程能力,刚毕业就走上教师岗位的新老师要安排其到工程第一线从事一段时间的设计或施工管理工作;鼓励教师参加执业资格注册考试,对于设计类、施工类课程原则上要求取得注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岩土工程师、建造师资格的老师来承担,并在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津贴评定中给予适当倾斜。通过完善教师引进和进修机制,可以克服西部高校对人才吸引力不足的困难,迅速建立和认证制度相适应的教师队伍,而教师在实际工程中学习或是复习参加考试也能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2.建立配套的课程体系

课程的设置要以《基本规格》为指导[4],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方面。理论课程――特别是专业课――可以针对某个特定工作岗位甚至是某一特定执业资格设置大的框架,比如“建筑施工管理”、“建筑设计”、“结构工程设计”、“岩土工程设计”等等。在大框架下再有针对性地设置各门课程,使学生在学校就适应未来的执业资格考试。

实践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尽早实现人才与生产企业接轨。首先,通过让学生在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实习或实践中得到的亲身体验。并结合我国土木工程专业认证的具体情况,密切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根据国家对各行业、各专业建设的要求,研究工程建设需要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特点,合理配置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结构。其次,增设开放性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除了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外,还辅以各类课外活动对其进行补充,包括系列讲座、开放实验、科技活动等。例如,积极组织开展校级结构大赛活动,并在此基础上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结构大赛。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其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3.构建鲜明的地方特色

人才培养对本地区行业形势不敏感是西部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之一。从专业知识领域来看,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而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很少有和这些特色相结合的案例。拿岩土工程为例,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的土壤都不尽相同,西部地区(广西、云南、湘西)分布有大量的特殊性土壤(红粘土),其工程特性与其他土质差别很大。如何在工程中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果能融入这些特色知识,一定能更好地为地区经济服务,同时也增强毕业生在本地区就业的竞争力。从人才流动的角度来讲,西部地区看似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大,但其实不然。相比报酬,人才往往更看重职业上的发展,在培养过程中就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行业形势,了解其实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大有可为,这对留住人才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韩晓燕,张彦通,王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6-10.

[2]毕家驹.中国工程专业认证进入稳步发展阶段[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1-5.

土木工程职业评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土木工程;岗位核心技能;课程改革

高职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理论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高职的专业课程设置如何实现就业导向,这是当前土木工程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核心课题。土木工程改革必须从具体的工作岗位需要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为主要任务,按专业核心技能要求设定教学目标.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借助合理的教学方法加以实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求,提升学生就业工作岗位的能力。

1 分析就业岗位特点,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1.1 原有土木工程教学目标学科色彩过浓

《土工程》的课程发展沿袭本科院校,具有浓重的学科背景,其原有的土木工程课程教学定位以土木工程环节为主,主要通过设计指标论证,掌握土木工程现行设计规范与标准,培养学生独自设计的能力。而目前设计领域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研究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以研究型人才需求为主。这使得高职学生缺乏专业竞争实力,从事设计不再是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工作方向,原有的课程教学目标必须加以调整,以适应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

1.2 近年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

据统计我院毕业生的工作岗位集中在城市地铁、桥梁、土木工程建设的第一线,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施工、监理以及预算,其中,从事土木工程施工的比例最高,占60%以上。随着学生工作年限的增长,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岗位晋升越来越普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精施工、会管理、懂造价”成为土木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并且要赋予学生转岗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3 重新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我国学者施良方教授在归纳课程定义时曾指出,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强调课程不是指向活动,而应该是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课程即学习经验,强调课程应关注学生实际学到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高职的专业课程目标就要体现出其高技能性的特征,与普通本科和中等职业教育有所区别。依据学生就业岗位特点分析,确定《土木工程》教学目标是承担培养职业技能。根据土木工程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确定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在正确理解土木工程有关技术指标与设计标准的基础上,能读懂土木工程施工图;能对设计成果的好坏、对错进行综合评价;能绘制工程竣工图;能核算复核相关数据;能按图施工。

2 组织土木课程实践,达成预期教学目标

2.1 教学结构是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师生互动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结构,以学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强化师生互动,激发主体活力,教师应以引导、启发为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高职学生在认知能力上比较容易接受直观的、形象的内容,而对于逻辑的、抽象的内容则很排斥。因此,在土木教学设计中应尽量创造仿真模拟情境,制作教学模型,避免生硬的文字描述和照本宣科。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启发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总结,形成一种活跃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会由此显著提高。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依据学生反馈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2.2 教学手段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

重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土木工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字质量,必须对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随着当前教学设备的更新和多样化,可以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幻灯教学和新闻报道教学,使教学信息量增大,提高土木工程教学效果。结合实际工程,将大量的真实工程设计图纸实例穿插到教学中.以便学生能真刀实枪地模仿。同时为了便于学生学习,专门设置了土木工程专业公共邮箱,将土木工程设计标准、课件、习题、补充讲义等电子资料的整理制作上传至邮箱,节省了学生课堂记笔记的时间,使学生精神集中。

2.3 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

2.3.1 采用案例教学法。注重收集土木工程资料,建立土木工程图纸资料库,有针对性地准备两套土木施工图纸,作为教辅资料分发给学生。上课时在讲解土木工程内容时,让学生比对图纸上的要素,评价图纸质量.熟悉制图标准复核设计数据。通过真实工程图纸的讲解,探索实施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融“识图、绘图、施工、计算”于一体,保证课程的教学目标实现可操作性。

2.3.2 对于易懂的知识,做启发式教学。如在讲土木工程时,补充城建的知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城建已有所了解,将城建要求布置成课后作业,内容形式不限。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或网络资源,查询相关资料,在第二次课上组织交流,发言内容作为平时成绩的计分依据,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2.4 加强实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是体现高职特色的关键,能否达到高职培养目标.主要取决于实践教学设计是否符合课程设置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2.4.1 土木工程课程设计。土木课程设计采用两套图纸,给出多组设计数据,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来完成,这样就促使学生自己阅读有关参考资料,通过自己的分析、计算来完成课程设计,从而达到自主设计的目的。设计出一整套完整的设计,在课程设计中.要求运用软件编程辅助设计计算来代替手工计算,使学生能从复杂繁琐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快速导出所有计算土木的坐标,方便实用。在绘制土木施工横断面时,要求学生运用AutoCAD绘图,一方面训练了CAD绘图技能,培养了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另一方面,利用CAD的面积查询功能,大大缩短了施工断面土方填挖面积的计算,且提高了准确性。

2.4.2 模拟实训。为保证学生土木工程施工的实践性,体现施工员的职业性,在学期末安排一周的土木工程模拟实践时间。土木工程拟实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加强其土木工程测设内页计算、外业放样的实际操作能力,能与《工程测量》课程有效结合;模拟教学的开展利用校园现有土木工程资源,由专业课教师与测量教师共同负责指导。通过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的操作使用,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为后期的顶岗模拟教学铺垫,而且在小组成员分工协作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能力。

2.5 对学业评价时注重平时表现及操作技能

《土木工程》成绩包括理论成绩、课程设计成绩和实训成绩三部分。

2.5.1 理论成绩。目前理论成绩的评定主要依据期末考试,一般卷面考试成绩占70%,平时作业及考勤情况占30%。根据现在教学中存在的实际情况,此比例不利于约束学生的平时表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抄袭作业、旷课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准备改变现有的成绩评定方法,将平时成绩所占比例提高到40%-50%,其余为卷面考试成绩,这样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使学生重视平时学习,而不是学期末搞突击学习。

2.5.2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成绩仅通过教师审阅计算书和图纸很难准确评估每个学生的完成情况,而且随着电脑使用的普及,CAD图纸和WORD文档的复制粘贴很便捷,原创正品与复制赝品很难区分,这样评定出来的成绩就会失真。为此,尝试在评定课程设计成绩时采用答辩与成果相结合。答辩时,教师针对学生制做的成果给每个学生随机提几个问题,如果问题都回答正确,成绩直接按照计算书和图纸确定;如果有问题回答不正确,则在计算书和图纸成果成绩上做相应扣分。这种评定方法比较科学,评定出来的成绩真实可靠。

2.5.3 土木工程实训。以小组为单位,强调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又要避免有学生吃大锅饭,自己不动手,直接引用别人的实训成果。成绩评定分操作技能和成果两部分。操作技能要求每人动手,轮流考核;成果可以数据共享,按组评分。从而调动学生的操作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达到实训的最终目的。

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需要将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以增强毕业生的核心竞争能力。通过对《土木工程》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成绩评定等改革实施探索,抛砖引玉意在推动其他课程建设以及专业建设。为适应职业岗位特点,土木工程实践教学在高职课程中的比例将越来越高,教师业务水平也面临新的挑战.教师应注重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并更新与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建设.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整合高职课程[J].教育发展研究,2005(4).

土木工程职业评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双语教学;卓越工程师计划;学分制收费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2-0087-03

为提高本科毕业生的国际竞争力,国家正在推行双语教学[1]和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文简称“卓越计划”)[2]。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十七大所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

作为卓越计划的第二批试点院校,重庆交通大学已在2012级隧道工程专业制定并实施了基于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教学大纲。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学大纲中将“土木工程专业外语”列为选修课程,在第七学期按专业方向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分别开设。

当专业知识遇到外语,怎样使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标,怎样做到培养卓越工程师,怎样保证教学效果,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将要面临的严峻考验。

另一方面,目前重庆交通大学实行学分制收费,在满足毕业规定学分的条件下[3],学生是否愿意选修土木工程专业外语,在收费与英语学习的双重压力下,怎样保证课程的选课率。

结合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外语的教学现状,探讨了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学改革,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乐渔”的思想,使学生主动学习专业外语课程,掌握与工程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达,达到国际化竞争的要求。良好的教学质量,是走出学分制收费条件下选修课困境的必然选择。

一、双语教学的困境

(一) 教学阶段低级

双语教学形式主要有3种[4]:(1)术语引导型,采用中文教材,在教学课件中将专业术语、章节标题等以英文标注和讲解;(2)半英语型,采用中文或英文教材,专业术语、主要理论、定律和计算过程等使用英文讲解;(3)中英文混合型,采用英文教材和课件,整个讲授过程以英文为主,重点和难点处以中文进行强调和说明。

目前土木工程双语教学多采用半英语式,甚至是术语引导型的方式,处于双语教学的低级阶段。

(二)学生没意识到英语对“职业”的重要性

在教育过程中片面强调英语的重要性,经过学校长时期的英语教学,学生清楚英语对“学业”的重要性,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明白英语对自己未来“职业”的重要性。

对于参加工作的本科生而言,大学毕业意味着“工作职业”的开始;对于继续深造的学生而言,大学毕业意味着“科研职业”的开始。不管是工作还是科研,必然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这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专业英语素养。因此,土木工程双语教学必须使学生意识到专业英语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提升作用。

(三) 英语技能不均衡

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的英语学习中,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受到考试形式的限制,“说”的能力明显欠缺,“听、读、写”的能力也仅限于几百个单词的文章。开始专业英语的学习后,少则几页,多则几百页的英文资料让“四、六级通过者”们心存畏惧。由于心理害怕专业英语,所以不敢开始,不敢深入学习,整个双语教学没有成效。

双语教学的另一个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持久的“读”“写”能力,同时能“听”清楚并敢于开口“说”,达到能与同行用英文交流工程问题的目的。

二、学分制收费制度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困境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不仅要面临双语教学课程的困境,而且还要经受选修课学分制收费的考验。学分制收费相当于将所有选修课放在了一个擂台上,在总课时和学费的限制下,学生在选课过程中要考虑课程与工作的关联程度、课程的趣味性等。唯有教学效果好的课程才会受到学生青睐,才会有合理的选课率。

反观学分制收费制度下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有着以下困境。

(一)学生对土木工程国际化的认识度不足,选课率低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大部分本科生在毕业后从事现场施工工作,很多学生简单地认为毕业后不需要英语。本着实用的目的,学生会选修基坑工程、桥梁工程、工程经济学等课程,导致专业英语选课率较低。

实际上,在国际化的今天,国内企业会承担海外项目,国内的建筑也可能由国际建筑公司设计。由于对学生的前期引导不足,学生的国际视野较为狭窄,远远低估了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二) 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低,专业英语学习压力大,不愿意费精力学专业英语

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一直在学习英语,从单词、语法到大学阶段的四、六级考试,大部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被扼杀在枯燥的应试英语教育中。高校取消英语四级与学位证的挂钩政策之后,很多学生更加忽视英语学习。没有英语学习热情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兴趣。

土木工程双语课程一般开设在三年级或四年级,在此之前学生仅接受了专业知识的中文教育。在仅有的32个课时内,要求学生掌握绝大部分专业术语和概念的英文表达,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从而导致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恐惧和抵制心理。

(三)任课教师英语和教学水平有限,学生选课后失望,造成选课率低的恶性循环

土木工程双语教学效果取决于任课教师的英语水平和教学水平。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往往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英语教育[5-7]。没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其口语可能并未达到顺畅进行英语交流的水平;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其教学水平又可能有待提高。

此外,很多教师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只是将“知识”送到学生面前,不管学生是否接受,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寻找“知识”,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没有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使本年级选课学生失望,产生个别学生退课的现象,而且通过高低年级学生间的交流,会引起选课率逐年降低的恶性循环。

三、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

解决学分制收费制度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困境,最关键的是使学生真正从中受益。根据“卓越计划”培养优秀工程人才的思想,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要以使学生亲近专业英语为目标,做到授课内容服务学生的未来职业,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系统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

(一) 服务职业

根据学生的未来“职业”安排教学内容,对“工作职业”和“科研职业”的学生实施不同侧重点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对即将参加工作的学生多讲授与工程相关的英文知识,而对即将读研的学生多讲解理论和试验研究方面的英文知识。若条件允许,可针对两种“职业”的需求开设不同的双语教学选修课。

不论是工作的学生,还是读研的学生,未来都需要极为频繁地借助数值模拟技术解决问题。土木类常用数值计算软件(如ANYSY,ABAQUS,FLAC等)均为英文版本,因此,在课堂上可引导学生采用数值软件对专业问题进行数值建模和分析,加深学生对专业基本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实践水平。

(二)乐于学习

消除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抵制和畏惧心理,让学生明白英语学习目的是知识的传承和交流。专业英语的文章虽然很长,但没有应试考试中刻意增加难度的复杂句子和偏僻词汇,学生在心理上要做到不惧怕专业英语。

建议在低年级专业课学习时,在多媒体课件中给出重要专业词汇的英文表达,这样经过2~3年的专业词汇积累,在高年级开设双语教学课程时,可以消除学生对专业英语的畏惧心理,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知识本身,避免舍本(专业知识)逐末(单词)的尴尬局面。同时,引导学生在国外网站上检索各种相关资料,使学生熟悉英文网络环境,在主动搜索中提高英语水平。

(三) 系统提高

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课堂上设置相互交流的环节,为学生搭建资料检索经验、学习成果交流平台,同时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旁听或参加土木工程国际会议。大会交流可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通过撰写会议心得,强化专业英语的读、写能力。可设置会议基金,资助在会议上发言的本科生。

四、结语

开设双语教学课程不仅是响应国家号召,而是本着服务学生未来的目的。通过分析学分制收费制度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选修课的困境,依据“卓越计划”的培养思想和教学改革方案,提出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乐渔”的理念和“亲近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

面对处于初级教学阶段的土木工程双语教学,教师不能盲从,要敢于打破传统的应试英语教学方法,系统规划专业英语教学,因学生未来“职业”施教,使课程有益于学生的未来,培养能适应国际化竞争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王凯英,廖明军,孟宪强,等.土木工程专业双语教学建设探讨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1):91-94.

[2] 张秀兰,王凯,张珩,杨艺虹.结合“卓越计划”拓展制药工艺学双语教学内容[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6(2):74-76.

[3] 马仁贤.学分制下高校收费管理的难点问题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7):51-52.

[4] 滕振超.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9):2373-2374.

[5] 李淑更,张立秋,王筱虹.理工科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6):82-84.

[6] 张子新,胡欣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6):117-118.

[7] 吴小萍,蒋红斐,涂鹏.土木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1-3.

Teaching reform of professional English for civil engineering based on outstanding engineers training plan

ZHOU Jie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P. R. China)

土木工程职业评估范文第4篇

国内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外大多数相关研究分别从需求、供给以及供求匹配三个方面来予以解释;国内研究主要是从总量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三个方面来解释,而众多研究者认为,结构性失业是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核心问题,也是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实现中较难解决的深层次问题。范明、安戈锋从劳动力市场结构与高等教育体系结构两方面分析大学生失业原因,并相应从政府调控与教育结构构建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王霆,曾湘泉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口是导致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对于解决措施方面,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明晰和强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信号”这一措施。以上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失业问题的研究都给出了一定的科学原因及解决措施,但对于土木工程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很少有从结构性失业这一方面进行分析。为明晰现阶段我国本科毕业生,尤其是土木工程本科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用人单位为对象,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并通过分析比较在校生所认为自己应具备的素质与企事业单位人员实际需要的毕业生素质的差异,研究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的矛盾,找到一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土木本科生就业的途径。

2.土木工程专业调查结果分析

笔者面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从事土木工程教育的专业教师及用人单位人员等共420余人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通过现场发卷和网上调查,分析整理结果如下。2.1毕业生知识运用能力在毕业生知识运用能力方面,仅5.6%毕业生中对知识运用很熟悉;72.9%毕业生了解知识但不知道如何具体运用,甚至有部分毕业生没听说过工作中需要的专业知识。可见大学生并不能很好运用所学知识,在校时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2.2专业教师及招聘单位人员对土木工程大学生的看法62%招聘单位人员认为土木专业毕业生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是缺乏实践经验,而且理论知识并不能很好运用。大学生具体素质不足的原因主要是不诚实、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分别有74%、80%、64%的人认为大学生对这三方面有严重的不足,而57%的人认为大学生进取心不足。

2.3在校土木工程学生对工作需求素质的认识46%的在校大学生认为工作经验不足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要因素,而仅有11%的人认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太高。可见大部分在校生能意识到“找工作难”的根源不在于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过高,而在于工作经验,这为其在校期间努力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驱动力。但也要看到,仍有超过30%的学生并没有看到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而是将就业难归因于企业和社会。

3.土木工程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3.1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自身原因由上述分析可知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定位超出了实际高度,对未来职业的工作环境、待遇、社会地位等要求不切实际,就业取向“功利化”,不愿到生产、工作、管理的第一线。作为大多是独生子女的当代大学生,家庭物质条件较为优越,而家庭给予的挫折教育、团队合作教育等相对较少,故独立性、动手能力较差,也不太能吃苦。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一道当代本科生在土木工程这个工作环境相对来说较为艰苦的行业就业的心理坎。

3.2高校教学存在的弊端首先,随着招生人数的逐年攀升,大多数高校实验器材的人均拥有台套数偏少、实验课课时较少、演示式实验与开放性实验比例不协调,实习基地较少甚至没有,致使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另外,在教学理念上,仍有不少高校没有注重对学生主动性发展的引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且只重视土木工程所需的工科课程传授的培养模式,轻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思想素质方面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自强自立的品质,或者有语言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不足。3.3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首先,由行政主导的评估、评审,必然会被高校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高校教师考核制度为教师能力的提升指明方向,为高校发展自身目标提供参考依据。然而,目前高校教师的评价考核体系在价值取向以及考核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考核重量不重质,导致忽略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及教学质量和学术质量的提高。其次,政府部门对高校实验、实习投入经费没有进行较硬性合理的规定,一些高校对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经费投入相对较少,限制了土木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与实践经验的积累。

4.解决措施探讨

4.1学校是解决问题的直接动力

4.1.1加强实验教学环节(1)增加实验设备台数,适当增加实验课课时,提高实验教学质量。(2)购置土木工程专业方面的应用软件,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

4.1.2进行校企联合并加强教师培训力度(1)与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聘请工程技术人员进入本专业的教学环节进行授课或讲座,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顺利解决学生实习难的问题。(2)鼓励青年教师到工程设计、施工等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支持他们参加国内外的进修和学术会议,以及与其它高等学校教师交流经验等。

4.2政府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动力在评判高校办学质量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考察其毕业生就业能力状况。另外,应加大对土木生实习环节的支持力度,对积极接收实习生的用人单位给予实际的支持,帮助学校与建筑公司、设计院等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4.3土木生应主动提升自我素质(1)认真学好专业课程、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掌握工程测量、能看懂施工图纸,熟练运用相关软件,让自己成为一个适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2)积极参加专业相关的竞赛,如全国力学竞赛等,提高创新能力。(3)软实力方面要增强表达能力,完善社会交往能力,并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5.结语

土木工程职业评估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工程教育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引言

通过对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习去向,以及今年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得出,学生受聘于设计单位的比较少,而受聘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却在逐年增加。这说明地方院校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大多分布在生产和管理一线。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目标是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主要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工科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尽快适应工作的需要,因此,根据社会的需求,制定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十分有必要的。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正在加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鉴于我国的国情及学生的就业需要,当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如何加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得到更好的学习锻炼机会,成为当务之急。

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坚持办学特色

目前,全国有400多所高校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由于办学历史、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软硬件条件差异,存在不同的专业定位及办学特色。根据近几年设计院、施工企业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面向基层、面向工程一线,为地方、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在土木相关建设、开发、施工等领域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合理设置学期,实现人才循序渐进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每一学年分为四个学期,每年的9月―12月是第一学期,1月―2月是第四学期,3月―6月是第二学期,7月―8月是第三学期。大一至大三学年,每学年分4个学期,大四学年分2个学期,共14个学期。大四学年的第2学期安排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答辩。各学年的第三学期设为8周。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企业需求制订和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建立动态的教学管理。以职业教育理念为先导,树立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的理念,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企业生产需求制订教学计划,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随时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企业生产旺季时学生顶岗实习,淡季时学生回校学习,工与学交替。

三、构建理论与实践“交替式”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专业核心能力

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能力:

(1)建筑设计能力。具体能力为工程制识图能力、工程材料运用能力、测量能力。

(2)结构设计能力。具体能力为工程力学分析与计算能力、工程结构设计实现能力。

(3)工程施工能力。具体能力为施工方案设计能力、施工现场管理能力、指导施工能力。

实践教学是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意识。近年来,通过教改立项等方式不断推进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改革,从重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整合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

在培养计划中构建了与理论教学体系并行、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军训及社会调查、课外认证与竞赛等各种实践教学环节统筹安排,从整体上保证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以实践环节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工程意识及科研、创新潜质。

为实现上述核心能力,土木工程专业专业严格按照“大一年级熟练掌握初级岗位技能,大二年级初步达到技术员理论和实践要求,大三年级熟练掌握技术员理论和实践要求,大四年级初步掌握助理工程师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基本原则,整合教学内容,适当前置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打通理论课和实践课,构建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在基础理论扎实的前提下,建构贯穿全学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学生入学先从实践学习为起点,各学年均实施工学交替方式,并且各学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形成螺旋式上升关系。

土木工程专业构建了理论和实践两大课程体系。其中,理论课程体系四大类课程系列,分别为数学课程系列、力学课程系列、结构课程系列和施工管理课程系列。具体如下:

图1 土木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技能训练―结构设计―工程设计”为课程主线。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制图与识图、测量技能训练、材料试验与检测、工程实践、毕业实习、课程及独立设置的实验实训等;结构设计包括整体式肋梁楼盖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钢屋架结构设计、基础工程设计等;工程实践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毕业设计、工程概预算设计、现场实习等。

以专业课程《土木工程测量》为例,该门课程是本专业“三板斧”课程之一,本门课程很多高校开设在大二学年,为了能让学生在大一第三学期能够全部顶岗带津贴实习,实现企业预备役的目标,本专业将此门课程前置到大一第二学期,直接对接第三学期,同时,为了让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对专业有更好的了解,在职业前瞻教育课程中,开设了《土木工程测量》实践课程4学时,让学生初步掌握水准仪器的使用。总体而言,该门课程的完成主要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职业前瞻教育中的测量入门课程;第二阶段:大一第二学期理论课程学习+测量技能“第三学期准入制”考核;第三阶段:大一第三学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相应的测量实训任务,并通过第三学期总结考核。这种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理论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螺旋式上升关系。

四、校企合作,培养具有创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土木工程专业坚定不移地走“政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发展之路,校企共同开发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确定课题、任务急项目指导书。以“适用、实用、够用”为原则,体现工学结合。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以生产带动实训,实施“订单式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从事生产性实训,降低教学成本,促进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有效落实。特别对工科专业而言,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接企业“订单”,为企业加工零部件或产品,可使专业实训教学由消耗型变为生产型,学用紧密结合。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融入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建立突出学生职业素养的实习全程评价、校企多元考核的开放性评价体系,打破单纯以课堂考试结果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注重技能考核,建立和完善第三学期准入机制,技能考核合格者,方可参加第三学期学习。教学―实践―就业一体化,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在企业确定人才需求的前提下,由企业提出用人数量和岗位要求,并参与制订学生实习计划、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等,实习期间按协议规定对学生进行全面管理。专业则依据教学计划,结合市场需求和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及实习企业具体的用人要求制订顶岗实习计划和管理办法。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结束后,经校企双方考核合格后,共同签发学生实习证书。鼓励学生在第三学期实习过程中,结合专业课程及实习岗位,申请专利、发表相关论文。

五、加强实验教学建设,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为满足不同发展规划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需求,我们在各环节均设计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实践项目。以实验教学为例,我们设计了演示性实验、操作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三种类型,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大学生创新试验项目等多个层次。

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开发丰富实验项目的基础上,采用了灵活、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学生可打破课程界限,在相关的实验室任意选修需要的实验项目,每积攒16学时,获得1学分。每年有超过2/3的学生选修了扩展实验,有效加强了学生工程意识、创新能力及科研潜质的培养。

结语

目前,按此专业培养模式已经试行了4年,从实施效果来看,学生普遍感觉到学习的自主性增强了,对土木工程的总体认识与宏观概念相对清晰。诚然,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刚刚开始,最终效果尚需时间与用人单位的检验。在探索过程中,笔者深感仍需不断努力,保障突出大工程观、彰显应用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晓春,等.工程训练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

[2]李培根,等.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