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94-01
一、中小商业银行
中小商业银行是指不属于工、农、中、建、交5家国有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由民间资本为股东的其他的银行类金融机构。中小商业银行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中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中信、招商、深圳、广发、民生、浦发、恒丰、华夏等12家银行;另一类是由地方商业银行转型来的小型商业银行,如青岛银行、大连银行、齐鲁银行等。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不断发展,为适应市场的需要,中小商业银行必然要做大做强,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金融监管政策的进一步放开,使得部分中小商业银行更是盲目地追求规模扩张,以大为尊。因此,国家相关机构对中小商业银行提出了发展要求,不要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忽视风险,要走有内涵的发展途径。那么,为使中小商业银行能够可持续发展,其规模扩张必须保持一个“度”,这是中小商业银行当前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中小商业银行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后果
中小商业银行为了做大做强,片面追求规模扩张,这实际上是一种“外延式、粗放型”的发展行为,这种发展行为由于消耗的资本高、盈利低,且资金流不能保证充足顺畅,所以银行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行为势必会造成高风险、低效益的后果。
(一)高风险
目前随着中小商业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随之带来的风险也频频显现出来,近来来中小商业银行在金融方面的案件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例如2012年12月齐鲁银行发生的巨额存单伪造案,并且后续发现有多家银行涉案,是一件影响甚广的案件。这一案件的发生说明了中小商业银行由于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加大了对存贷款业绩的要求,使得银行监管的自身业务的风险性提高了。尤其是后续发现涉案的有多家银行,就更说明了单一风险暴露,有可能会波及整个银行业,从而引发行业的系统风险。
(二)低效益
中小商业银行追求规模扩张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实力和增加收益。但事实上,中小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已有片面化的趋势,这就使得实际与期望不相符。比如中小商业银行中较有代表性的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由于近年的规模不断扩张,其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在逐年下降。这一有力的事实证明了,中小商业银行片面追求规模扩张,不仅没有使自身做大做强,反而出现了使银行效益减少的状况。
三、中小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规模扩张是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必须过程,但是,如果片面地追求规模扩张,无法使中小商业银行得到深入长远的发展,严重时陷入困境。因此,如何使中小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急需考虑的。
(一)保持适度的规模扩张
中小商业银行是经济领域中重要的一类企业,它们势必要做大做强,因此为了防止出现中小商业银行片面追求规模扩张造成的后果,中小商业银行的首要任务是要保持适度的规模扩张,要求其在进行规模扩张的同时,协调好与风险、效益、结构等多方面的关系,给予中小商业银行扩张中与各方面的双重保障或保持平衡,使中小商业银行能够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最优的发展方式
在进行中小商业银行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必须明确最优的发展方式,即“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小而好”深化为“大而好”。这种发展方式正体现了中小商业银行由外延式、粗放型、阶段性的片面追求规模扩张转向重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集约型、持续性的发展途径,从而增强了中小商业银行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加强风险监管的力度
为了保障中小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金融监管机构必须加强对中小商业银行规模扩张过程中风险的监管力度,降低对银行业造成的系统风险。首先用杠杆率控制中小商业银行的规模;其次用统一的监管标准严格要求中小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限制其跨区域的机构比例;第三,以最低监管要求比较各银行分支机构,若未达要求则对其进行整顿或强行关闭。
(四)坚持差异化的经营战略
由于中小商业银行片面追求规模扩张,不仅没有达到增强实力,抢占市场的主要目的,反而使得自身陷入了困境。因此,为了使中小商业银行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要求中小商业银行要从客户、竞争地、产品三方面来进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从而通过采取差异化的经营战略从侧面实现规模的扩张。
(五)端正地方政府的态度
地方政府的态度是影响中小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降低中小商业银行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地方政府衡量当地金融及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除了金融机构的数量,还应纳入地方金融风险案件的数量及其银行机构评级的结果等,另外要严格控制各商业银行到异地开设分支机构,对风险系数高、持续经营能力差的地方金融机构强行整顿或关闭。
(六)拓展无形的网点
中小商业银行的有形网点具有“点少面窄”的缺点,因此有必要拓展无形的网点。网上银行正是一种无形的网点,它使用便捷、成本低廉,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弥补了中小商业银行有形网点的不足,为中小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增加了补充渠道,避免因片面追求规模扩张造成的后果。
作者单位:保定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同业业务发展策略
同业业务是商业银行作为与对公业务、个人业务并列的主体业务之一,具有综合性、交叉性以及复杂性的特征,是商业银行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的特色领域。自2010年以来,商业银行全力扩张同业业务,规模与比重逐年提高,对金融同业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成为培育银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流动性风险上升、逃避监管、扰乱市场秩序等。本文拟对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扩张的特征、影响因素及问题逐一分析,探讨促进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良性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扩张的特征表现
(一)合作范围广
银行同业业务横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具有交叉性和复合性的特质。近年来,商业银行不断扩展同业业务市场,除了过去传统的“银银平台”合作模式,如同业资金拆借、信贷资产转让、结算、银行汇票、互购债券、抵债资产处置、联合承销企业债券等,与证券、保险、信托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或企业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合作范围不断扩展(见表-1)。
表-1 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方式
(二)增长速度快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由同业资产、同业负债以及同业中间业务三部分构成,其中同业资产是指“对其他存款或金融性公司债权”,同业负债是指“对其他存款或金融性公司负债”。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数量上升明显,截至2012年6月末,全国商业银行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分别为276662.9亿元和168829.5亿元,资产规模远远超过负债规模(见表-2)。从增长幅度来看,2012年6月末16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同比增幅超过50%的达到11家,工行、建行及交行同比增速高达70%。
表-2 2010年~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数量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金融时报,2012年8月17日第3版
(三)比重高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扩张不仅表现为绝对数量剧增,比重也呈上升趋势,截止2012年6月末,全国商业银行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和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分别为21.8%和13.3%(见表-3),兴业银行同业资产比例高达39.62%,位居首位。
表-3 2010年~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比重数量
(单位:%)
数据来源:金融时报,2012年8月17日第3版
(四)品种多样化
自2011年以来,商业银行同业资产构成中,除了传统的存放同业和拆出资金,买入返售类资产增长迅速,数据显示,2012年6月末16家上市银行买入返售类资产达4.96万亿,较年初增长58%。买入返售资产大致包括五种类型,分别是证券类、票据类、信贷类、信托受益权、应收租赁款等,前三类较为传统,其中票据类项目最多,部分银行增长6~7倍,信托收益权跨越银信合作与银证合作两个领域,对委托关系进行了创新,应收租赁款项目相对较少。
二、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扩张的影响因素
(一)存款形式转化
商业银行个人及公司存款的新形式,是同业负债上升的一大原因。随着客户投资意识的加强,部分存款转化为理财产品、保险费、证券保证金等非银行机构存款后又回到银行。此外,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数量和规模的增长迅速,由于对公司资金实行集中管理,使部分公司存款也转化为同业存款,数据显示,2011年末,全国财务公司行业平均资金归集率达到49.28%,存款余额达到13395亿元。
(二)实体经济下滑
受欧洲经济不景气和美国缓慢复苏的影响,我国经济下行趋势明显,企业一方面投资信心不足,贷款需求放缓;另一方面由于经营困难,还本付息能力不足,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降,放贷意愿减弱。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自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不良贷款余额连续上升,其中国银行环比上升0.9%,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分别上升8.1%、12.3%、13.9%和20.8%。实体经济信贷数量的减少导致银行利息收入下降。相比之下,同业资产虽然利率相对较低,但风险小于一般客户风险,扩大同业业务规模,成为银行提高收益的必然选择。
(三)资金缺口压力
商业银行资金缺口带来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同业业务规模的上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中小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在吸收存款方面处于劣势,同业市场被视为存款的重要来源,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9月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农信社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分别为8万亿元和11.5万亿,与大中型银行的差距较大。二是当央行实行紧缩货币政策、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变得紧张时,存款增长乏力的中小银行要通过同业负债暂时缓解流动性压力,而资金相对宽裕的大型银行则将短期的资金头寸用于同业拆借,以此增加收益。三是随着“巴塞尔协议Ⅲ”的逐步执行,银行业维持和补充资本充足水平的融资需求日益上升,据测算,国有五大银行在2012年底资本缺口分别为604亿元、635亿元、376亿元、354亿元和478亿元。而发展同业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银行的资本压力。
(四)利率市场化冲击
2012年,央行两次非对称降息,持续扩大利差浮动空间,标志着利率市场化已经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商业银行受到的冲击存在明显的差异:大型银行凭借规模、网点、知名度等方面的优势,能够动用利率决定权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来争夺更多的信贷业务,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削弱,面对日益遭受挤压的生存空间,银行扩张同业业务,增加生息资产规模有助于缓解经营压力,虽然同业业务的利差微薄,但通过扩大数量也能增加一部分利息收入。
(五)监管相对宽松
虽然央行不断制定各种法规和条例以规范和管理同业市场,但仍然存在不少的监管盲点,对各交易主体的约束相对不足。例如商业银行开展的同业代付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规避央行监管,变相发放贷款。所谓同业代付业务,是指当一家银行的客户申请融资时,该行以自己的名义委托其他银行为此客户提供融资,在融资到期之后,委托银行归还代付款项的本息,对于委托银行而言,是表外业务,对于出资行而言,是列入存放同业科目。同业代付业务将表内贷款转化为同业资产,不仅绕开了信贷规模监管,还能使参与银行都获得收益,如手续费收入、融资利息等,成为商业银行大力扩张同业业务的动机之一。
三、商业银行扩张同业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利差不稳定
当紧缩的货币政策转向宽松时,货币市场利率会出现较大波动,银行同业业务的预期利润会迅速降低,甚至无利可图。如2012年央行频繁操作货币政策,出现两次降息、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多轮公开市场操作,使市场流动性变得充裕,同业业务利差回落明显,银行若持续配置大量同业业务,不仅无助于增加收益,反而会拖累净息差。
(二)流动性风险聚集
首先,同业负债期限短,波动性强,比重过高会加大银行准确预测现金流、合理匹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难度,对银行流动性管理形成较大压力;其次,同业资金成本高,为了降低同业负债的成本,个别银行将大量资金存入低层级的信用社,也带来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三)干扰金融秩序
由于同业存款具有利率放开的便利,个别银行将部分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投向同业存款,甚至是本行“同业存款”,以较高的预期收益率吸引客户,达到高息揽存的目的,如此一来银行之间难免恶性竞争,不仅扰乱金融秩序,更妨碍市场和监管层对商业银行资金状况的准确判断。
(四)弱化宏观调控
个别商业银行名义上是“同业存款”的增加,实际上是“同业拆借”的操作,大量资金交易均在全国同业拆措市场外进行,使货币市场数据严重失真,监管部门无法进行准确判断。此外,同业代付业务致使委托贷款的规模日益庞大,这些贷款的风险从表内转移到表外,未受到信贷监管法规的有效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宏观调控政策。
四、对策
(一)保持适度规模
如上所述,同业业务利息收入对宏观经济环境和货币政策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商业银行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同业负债与同业资产的规模与比重,注重成本与收益的匹配,避免同业息差收窄对整体利息收入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明确合作对象
保持宽领域和专业化的协调性,选择重点合作对象并与其维持稳定合理的业务量,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同业金融业务也是至关重要的。大型商业银行自身资源丰富,适合在不断拓宽领域,即与证券、保险、信托、基金、财务、租赁等不同金融机构开展广泛业务合作的过程中,实现功能互补和资源共享,突破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政策限制,而中小银行,由于在资金、结算方面处于劣势,则有必要以专业化为导向,强化传统的银银合作业务。
(三)拓展低成本负债
如上所述,同业资金成本高,稳定性不足,商业银行不宜过度依赖,因此需要创新业务模式,拓展低成本负债,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针对同业客户开发金融债券、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同业借款等主动负债新产品,转变负债业务发展模式;二是针对企业客户研究供应链金融产品,拓宽持续、低成本的主动负债渠道。实践表明,供应链金融业务形成的存款较为稳定,银行可针对区域性的产业集群,为行业上下游企业开展整体结算业务,获取长期、稳定的低成本存款,从而抵消活期存款占比不断呈下降趋势的负面影响。
(四)创新同业产品
当外部监管日益严格时,同业业务中一些“剑走偏锋”的盈利机会逐渐丧失,如规范后的同业代付业务会计处理方式出台后,使得银行无法通过这一业务实现贷款的出表,达到规避监管的目的(见表-4)。因此,改善同业业务结构,深度开发新产品,挖掘盈利增长点,是银行同业业务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资产管理方面,大力争取开放式基金、企业年金、QFII等业务的托管资格,探索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不良资产处置、中长期贷款证券化等资产证券化业务;二是在中间业务方面,可通过主动提供增值服务以加深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创新各种类业务以促进盈利模式转变。
表-4 同业代付业务会计处理方式新旧对比
(五)完善监管制度
扩张同业业务是商业银行转型创新的途径之一,监管部门不宜强行禁止、堵截,必须通过疏通、规范来解决同业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精细化的监管制度引导同业业务良性发展:首先针对不同类型同业业务提出原则性指导意见,严格区分正常与违规行为,杜绝监管空白地带;其次制定具体的风险监管指标,防范同业业务因过度增长产生的系统性风险;再是结合当前金融业务创新实际,从功能类别角度,科学定义信贷业务[4],将涉及表外融资的业务纳入银行综合授信体系管理,要求银行计提风险资本,遵守各类信贷监管规定,同时加强监管力度,确保银行各类信贷业务完整上报。
参考文献:
[1]聂庆,陈予.我国同业业务合作现状及城商行发展同业业务的策略[J].学习月刊.2010(5):120
[2]姜淮.中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08(35): 39
关键词:金融风险 可持续发展 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长期以来,在各类金融风险中,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一直是各商业银行着力防范和控制的重点,这无可厚非并应持之以恒。但系统性风险往往成为非重点防范和控制对象的情形始终被忽视着。然而,无论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还是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都使我们不得不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工作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
一、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事关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由外生性引发而内生性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管控手段缺损而形成的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旦产生,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007年春季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的日益蔓延,不仅招致美国自本世纪以来的第一场金融危机,大量的金融企业破产倒闭,形成了让全球震惊的“华尔街金融海啸”,让欧美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而且对全球金融的危害性至今未消除。
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传导性。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后,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进出口增长速度、国外市场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对外投资的质量和效益。二是渐进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形成最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而信用风险主要是与宏观经济中的诸多因素相关联的,如宏观经济走势、政策法规变化、自然资源状况变化、贷款客户经营状况变化等诸多因素。而这些因素的变化一般需要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渐进变化的过程,它的形成和产生具有其可循的规律,不具有突发性。三是全局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旦形成,它所危害的不限于某一个金融企业、某一家商业银行,更不限于某一家银行的某一个分支机构,而是对一国甚至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带来危害。因而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危害性的后果极为严重。
因此,如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事关金融体系和所有金融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就商业银行而言,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商业银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若干措施
商业银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关键在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采取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风险管控的政策和措施要有超前性、预见性,做到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
(一)处理好风险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的关系,以风险源头控制型的风险管理为主要手段。源头控制型风险管理是指在风险管理客体的行为过程启动之前,商业银行事先制订出防范、规避风险的对策和措施,注重从源头上防范和控制风险,把好风险控制的第一道关口,把关注事情的结果体现在业务操作过程中,而不是颠倒过来。源头控制型的风险管理是一种“猎狗追猎物”式的管理方法,哪里有风险,风险控制措施就跟踪到哪里。
(二)建立专职的研究分析机构,开展对宏观经济、金融的研究和行业产业的系统调查研究分析,为各项经营决策提供决策支持和信息服务。宏观金融经济信息和行业产业调查研究信息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具有三项基本功能,一是释疑功能,在进行经营管理决策过程中,商业银行对于这种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尤其是对于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具有未完全认知性,利用信息释疑功能作用,可以有效消除或减少对其现状和未来前景趋势的模糊认识,避免或减少决策的失误,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二是管理与控制功能。在商业银行统一法人体制下,坚持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统一的业务决策标准,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没有统一决策标准,各个分支机构在经营活动中就可能各行其是,其结果必然是形成大量的系统性风险。三是增值功能,以商业银行的产业行业调查研究工作为例,宏观金融经济信息和行业产业调查研究信息的增值功能表现尤为显著。科学合理的宏观金融经济信息和行业产业导向,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产生,降低风险管理成本,避免风险损失。
(三)规范行业信息调查分析和行业信贷政策研究工作的内容。一是开展行业信贷风险、信贷资产质量的整体评价和行业信贷风险预警研究,对产业发展方向和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分析,二是建立重要产品市场供求信息数据库,监测和预测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及增长趋势,为确定对各行业的贷款投入量和贷款审批提供决策支持和决策依据。三是对行业产业的区域差异性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使行业信贷政策体现区域差异性,使行业信贷政策与区域信贷政策相统一。四是对行业产业结构和效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调查分析,为评价信贷资产质量、计提风险拨备提供依据。五是结合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发展趋势的调查分析,研究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开拓新的金融服务手段,使之与客户对银行的信息咨询服务需求相结合,使行业信贷政策研究与实施重点客户战略、产品战略相结合。
(四)把握风险管理机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把握风险管理机制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按一致性原则建立风险管理的内部运行机制。明确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可以保障各项业务健康、有序发展,使风险管理始终体现发展观念、服务观念、效益观念,最终实现以促进业务发展、效益增长为根本的增值型的风险管理。二是按全面性原则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将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系统风险等不同风险类型,公司、个银、个贷等不同的客户种类,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等不同业务种类都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具体来说要建立四大系统:一是风险报警系统,主要进行风险预警,传递风险信息并建立风险资料库;二是风险决策系统,确立、行使风险管理原则、制定风险指标以及避险策略;三是风险避险系统,具体实施风险规避行为,对风险进行再分配或转移;四是全程监控系统,对风险管理全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和控制,并做出风险管理评估报告。
(五)完善风险管理工作的功能作用,建立惩戒型风险管理与激励型风险管理相并重的风险管理机制,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结合人事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的改革,通过后评价,对于按章操作、依规经营、防范和化解风险措施得力、效果显著的经营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真正体现责权利的完整统一。惩戒型风险管理与激励型风险管理并重的风险管理机制,有利于处理好风险管理与银行经营、防范风险与业务开拓的关系,使风险管理工作既有利于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又有利于促进银行的稳健经营与发展。
(六)坚持正确的考核导向,处理好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无论是确立发展速度,还是确立发展规模,应坚持长远的持续发展目标,不能为了追求近期效益而牺牲长远效益,不能急功近利,近期效益目标要服从长远效益目标。各项经营业绩考核措施、各项激励机制与责任约束机制都要服从于这个基本原则,否则就会刺激短期行为而忽视长远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吉光.神形兼具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框架.《中国金融》2007(17):67-68.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难 国有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发展 金融服务 高端客户 经营模式
Abstract :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m-mercial Banks' support to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1.可持续性支撑概念的界定
“可持续性”(sustainable)一词最早源于生态学,应用于其他学科领域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指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
可持续发展虽然起源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观,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由此,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所提供的可持续性支撑可以界定为,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支持既要考虑中小企业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提供融资等多种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从长远的角度关注企业成长。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把握好支持与发展、效率与进度、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问题,使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
2.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必要性
对商业银行而言,中小企业融资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商业银行拓展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具体而言:
2.1未来几年,我国政府在解决就业、消除收入差距等问题上承担的责任将日益明显,对吸纳劳动力就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有重要作用的中小企业将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把握住中小企业,也就把握了未来中国经济中最有朝气的经济主体。
2.2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资产负债比例结构的限制,大型企业融资渠道的增多,以及大型集团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都必然制约商业银行对大型集团企业的融资,能否有效地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就是商业银行在未来的信贷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所在。
2.3中小企业融资是商业银行有效分散信贷集中风险,保持适度资产负债比例结构的手段,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以流动资金为主,融资期限较短,金额不大,可以有效提高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另外,中小企业数量多,行业分布广泛,可以降低商业银行对单一客户、行业的融资集中度,分散信贷风险。
2.4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继续推进,商业银行从风险相对较低的大型、垄断型或跨国型优质企业融资中获得的收益将非常有限,以有效控制风险并获取高收益为特征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无疑将成为商业银行信贷收益的主要来源。
3.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难点
3.1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上实行“一刀切”政策,往往将大型企业的信贷管理模式运用于中小企业;在对企业的评级授信方面也沿用一个标准,致使中小企业能达到客户信用标准的很少;在具体信贷业务操作过程中,信贷审查环节多,链条长,手续繁杂,难以适应和满足中小企业贷款期限短、需求急、额度相对较小的特点,使中小企业难以信贷准入。
3.2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门槛被不断提高。近年来国家为了缓解经济过热的势头,采取了一系列紧缩银根措施,加大了中小企业的信贷准入难度。同时受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影响,部分行业采取了信贷收缩政策,给中小企业带来了融资障碍。
3.3担保落实难,贷款成本高,使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多采取抵押和保证两种贷款担保方式,为了降低风险,近年来,银行原则上还是采取抵押担保方式,抵押担保主要是采取不动产抵押,而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其可抵押的有效资产有限,抵押担保难以落实,而中介公司、担保公司存在担保能力不足的问题,保证担保能力难以取得商业银行的认可,加之过高的资产评估费、担保手续费、公证费、贷款利率等,造成企业贷款成本过高,使一些低盈利企业难以承受,只能望而却步。
3.4大多数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单一,仍然是以存款、贷款和一般的结算类产品等传统性业务为主,缺乏适合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有针对性的产品或组合产品,缺乏对中小企业营销的特色品牌,专门为中小企业设计的产品少之又少。
4.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具体措施
4.1组建中小企业信贷部门,建立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长期信贷管理模式。在信贷管理方面,根据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特征制定有区别的融资策略,将中小企业信贷从其他信贷中分理出来专管专放,力争做到方便、快捷,又规范、合理,既能够在短期内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短平快的特性,又能在长期为中小企业提供持续支撑。在评级授信管理上,制定出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评级标准,既可以防范信贷风险,又能客观评价信用状况。
4.2按照商业银行的经营要求和管理能力,合理选择中小企业目标客户群体,形成合理的信贷准入门槛。商业银行在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的同时,也要兼顾低风险、高收益的信贷原则,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要将成长型的优质中小企业作为目标客户群,通过调整信贷准入政策,优选客户;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合理确定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增长速度和规模。
4.3创新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方式,方便优质中小企业贷款。从理论上讲,一切具有相对价值的物品和权益都可用作抵押。由此,商业银行可以尝试允许部分优质中小企业可以存货、应收账款、存单、专利权等用于抵押(质押)而取得贷款,放宽信贷条件,使中小企业能够获取用于周转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更迅速地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4.4商业银行需不断加强服务内容、手段的创新。依托银行在人才、资金、信息方面的优势,以中间业务为平台,主要定位于中小企业,开展资信调查、财务顾问、代客理财、项目评估、投资银行、网上银行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服务,为中小企业广泛参与资本运作、促进资源的优化重组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扬. 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赵家敏,黄英婷. 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研究[J].金融论坛,2006,(4).
[3]徐晓峰,纪建悦.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再探讨[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1).
[4]李浩. 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客户战略思考[N]. 金融时报,2006-6-19.
关键词:小额信贷 可持续发展 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small credit in China since the early 1990 s started, now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expansion. But successful microcredit proportion is not high, many institutions are all depend on the government and international aid, does not have the capabi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stud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mall credit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our country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that general lack of abi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alyzes the impact of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in China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mportant factors, and in the final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of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uts forward relevant policy Suggestions.
Key words: microfinan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nancial institution
一、我国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情况
关于小额信贷的定义,从国际主流观点来看,是指专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以贫困或中低收入群体为特定目标客户并提供适合特定目标阶层客户的金融产品服务,是小额信贷项目区别于正规金融机构的常规金融服务以及传统扶贫项目的本质特征;而这类为特定目标客户提供特殊金融产品服务的项目或机构,追求自身财务自立和持续性目标,构成它与一般政府或捐助机构长期补贴的发展项目和传统扶贫项目的本质差异。
(1)我国小额信贷机构的分类。中国从事小额信贷的机构分为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组织两大类。其中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组织包括政府机构和NGO(非政府组织)。政府机构包括扶贫办、妇联等;NGO包括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等以及由国际组织和海外NGO提供资金援助单独成立的小额信贷实施机构。
(2)金融机构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概况。我国金融机构开展的小额信贷业务在账务核算和人员管理上没有与其他业务分开独立,因而无法核算。但根据金融机构小额信贷利率基本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执行,而小额信贷项目的成本在20%左右,可以推断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业务是亏损的。
(3)小额贷款组织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情况。①总体来讲,小额贷款组织处于亏损状态,亏损比例超过50%。1999-2002年每年的平均亏损额都在10000-30000元之间,在这四年里遭受亏损的小额贷款组织的比例分别为50%,55%,57%,50%。②从1999年到2002年,小额贷款组织的自负盈亏比率分别为79%,74%,83%,75%,均低于100%。如果将隐含成本纳入经营成本中,这个比率将会更低。
二、影响我国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利率管制。合理的利率被经验证明是小额信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所谓合理的利率是指能补偿管理费用、资金成本、与通货膨胀有关的资金损失以及贷款损失。与常规贷款相比,由于小额信贷极高的操作成本,小额信贷的利率一般应当高于由市场形成的商业利率,其实际水平会因项目模式、资金供求关系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而一个小规模的小额信贷机构估计需要20 %左右的利率才能补偿操作成本。成功的小额贷款的一个最基本的必要条件就是它一定要有大大高于现有商业银行的利率。
(二)资金来源的控制。我国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主要分为6个部分:捐赠资金、上级拨款、财政扶贫资金、吸收的存款、借入资金以及其他一些资金来源。
1.金融机构小额信贷资金来源。与其他信贷业务相似,金融机构小额信贷资金来源主要是已经吸收的各类存款。我国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的主题是农村信用社,2001年农村信用社存款占金融机构全部总存款的12%,达到17260亿元人民币,信用社存款中农村住户存款占80%。
2.小额贷款组织的资金来源。我国小额贷款组织资金来源有以下特点:(1)借入资金是我国小额信贷资金的最重要来源。借人资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向农行或别的商业银行借入。另一类是小额贷款组织向一些援助机构借入款项。(2)捐赠资金是小额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尽管捐赠资金在小额信贷资金来源中位居第二,但是捐赠基金有其固有的缺陷:援助机构的重点发生周期性地改变导致资金不稳定,而且即便是最好的情况下捐助的资源远远低于最终的资金需求。(3)存款资金。因为各方面条件限制,我国小额贷款组织吸收存款是不合法的。有研究证实,我国目前的小额信贷规模远远不能满足贫困者的资金需求。
(三)贷款风险的控制。我国小额信贷实践中,管理和操作中的问题日益突出:初期项目100%的还款率无法实现,风险贷款率和拖欠率明显上升。居高不下的逾期贷款率说明小额信贷行业的贷款质量较低,小额贷款的风险管理制度需要改善。
三、促进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实现利率市场化。尽管小额信贷承担一定的政策,但为了小额信贷机构能够可持续发展,制定激励客户按时还款又能使信贷机构实现自负盈亏的利率政策是迫切需要的。实行市场化的利率,能够提高稀缺资金利用率、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较高的利率有助于项目持续运行,小额信贷机构能够可持续发展。这个市场化利率需要注意一下几点:利率的补偿功能和过滤功能,起着分流贫困者和非贫困者的作用;利率的投资回报功能,小额信贷的高风险相映的应该有高于商业银行的利率作为风险投资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