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儿推拿中医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 目的 观察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0例厌食患儿,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应用推拿疗法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患儿食欲、伴随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80例患儿中痊愈52例,好转2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25%(77/80);各辨证分型之间小儿推拿治疗总有效率相当。结论 推拿治疗小儿厌食临床疗效显著,且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关键词】 厌食/中医药疗法; 推拿; 脾胃病证; 锌/缺乏; 儿童,学龄前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食欲减退,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病因为饮食喂养不当,恣食肥甘,过食生冷,损伤脾胃正常运化功能;或因素禀脾胃虚弱,后天不足,脾虚则不运,胃弱则不纳,从而产生见食不贪,日久消瘦,甚至影响生长发育[1]。现代医学认为厌食与微量元素锌缺乏有关,治疗以补充锌制剂为主。中医药疗法在治疗小儿厌食方面具有特色优势,其中小儿推拿疗效显著,且可免除打针服药之苦,使治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受到广大患儿及家长的青睐。现将本科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的经验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05/201004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收治厌食患儿8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6个月至8岁,平均(4.52±3.75)岁,其中6个月至1岁12例,~3岁26例,~6岁34例,~8岁8例;脾胃不和型26例,脾胃气虚型35例,脾胃阴虚型10例,肝旺脾虚型9例。
1.2 诊断标准 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小儿厌食的诊断依据及中医证候分型标准[1]。(l)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者;(2)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无腹膨;(3)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及偏食等。
1.3 纳入标准 (l)符合小儿厌食中医诊断及分型标准;(2)年龄6个月至8岁;(3)依从性好,患儿家长及监护人知情同意者。
1.4 排除标准 (l)因某些疾病,如口腔溃疡,引起的食欲减退、食量减少;(2)同时接受其他疗法,如口服药物等;(3)小儿推拿禁忌证,如骨折、皮肤疮疡、创伤出血等。
1.5 治疗方法 采用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基本穴位:补脾500次,清胃500次,揉板门50次,推四横纹300次,摩腹500次,捏脊3~5遍。加减:脾胃不和型加运八卦300次;脾胃气虚型:补脾500~1 000次,加清补大肠300次;脾胃阴虚型加清大肠300次,清天河水300次;肝旺脾虚型加平肝300次,清天河水300次。推拿介质选用滑石粉。每日1次,每周6次,10次为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各年龄组和各证型厌食患儿推拿的治疗效果。
1.7 疗效判定标准 (1)痊愈:食欲明显增加,伴随症状消失;(2)好转:食欲略有增加,伴随症状减轻;(3)无效:食欲未见改善[2]。
2 结果
2.1 各年龄组厌食患儿推拿疗效比较 见表1。表1 各年龄组厌食患儿推拿疗效比较[n(%)]表1结果说明,年龄越小,推拿治疗效果越好。
2.2 各证型厌食患儿推拿疗效比较 见表2。表2 各证型厌食患儿推拿疗效比较[n(%)]表2结果说明,各辨证分型之间小儿推拿总有效率相当。
3 讨论
小儿厌食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病变脏腑以脾胃为主,脾胃运化失职是发生本病的主要机制,因此治疗应从脾胃论治,重在调和脾胃,扶助运化[3]。推拿疗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在其体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施以技巧手法,以防病治病或助长益智的一种外治疗法。小儿推拿历史悠久,在明清时期即已形成独立体系,并成立小儿推拿科。唐代孙思邈尤推崇将推拿疗法应用于小儿疾病,认为小儿“鼻塞不通有涕出”“夜啼”“腹胀满”“不能哺乳”等病证都可用推拿治疗。
本研究采用辨证推拿疗法,以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为基础,并结合患儿自身体质状况,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思想。推拿主穴选用补脾、清胃以健脾助运、消食和胃。《小儿推拿方脉话婴秘旨全书》中说:“脾经有病食不进,推动脾土必效应”;四横纹具有理中行气、化积消胀、退热除烦之功效;中医经络学说认为,胸腹为五脏六腑所居之处,而腹部是阴中之阴,腹部有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及足太阴脾经五条经脉循行。摩腹可以“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症”。现代医学认为,摩腹能强健腹部肌肉,促进血液及淋巴液循环,增强胃肠蠕动和加强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吸收功能[4]。唐·孙思邈撰《千金要方》指出:“摩腹数百遍,则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捏脊具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研究表明,单纯捏脊可以改善尿淀粉酶活性,且优于口服参苓白术散和小儿胃酶合剂组[5]。推拿配穴的选用,以“个体化”为原则,脾胃气虚者增加补脾次数,加揉外劳宫穴,以健脾温中益气;脾胃不和者加运八卦以升清降浊、调和脏腑;脾胃阴虚者加揉二马、运水入土以滋阴养胃;阴虚多热者加清天河水以滋阴退热;偏肝旺者加清肝经、掐五指节以清热平肝;恶心、呕吐者配清胃、揉板门健脾和胃止吐。诸法合用,从而达到治疗厌食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推拿治疗小儿厌食临床疗效显著,年龄越小效果越好,而不同证型间总有效率相当,考虑与小儿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有关。小儿体属“纯阳”,未经克伐,患病后病情多比较单纯;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器清灵、易趋康复”,推拿治疗后康复较快;小儿皮肤稚嫩,对推拿治疗比较敏感,疗效满意。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小儿厌食的主要原因,高蛋白、高糖饮食,吃饭不定时、生活不规律、边吃边玩等都可影响食欲。因此在小儿推拿治疗的同时,对患儿进行日常调护非常重要,应嘱家长培养其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以巩固疗效。
参考文献
[1] 盛丽先.小儿病中医保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0135.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8.
[3] 吴艳华,肖达民,孙升云.小儿厌食症病机特点及治疗对策[J].中医杂志,2009,50(11):10331035.
关键词 推拿 小儿 穴位
小儿推拿疗法,源远而流长,是传统中医推拿疗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小儿推拿是以手法对小儿疾病进行治疗的方法,主要是凭借医者双手,用不同于成人的手法在小儿体表一定部位或特定穴位上施术,通过扶正祛邪,调整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小儿推拿疗法具有简、便、效、验、无副作用、无痛苦的特点,患儿易于接受,中医临床应用比较普遍。小儿推拿的穴位,不仅有经穴、经外奇穴,还有小儿推拿特定穴,古籍中所载的穴位,尤其是特定穴,位置互有出入,穴名也不完全统一,主治作用也不尽相同,笔者通过对现存小儿推拿文献进行整理考证,认为小儿推拿的穴位容易产生混淆的原因,一个是名称的问题,一个是定位的问题,主要是存在“同穴异名”、“同名异穴”、“同穴异位”的现象,并进行了较系统的总结,以期对小儿推拿临床及科研有所裨益,现阐述如下:
1小儿推拿穴位研究概述
1.1 小儿推拿穴位的产生和发展杨甲三在《针灸腧穴学》中曾经指出“针灸、按摩医疗实践,是腧穴概念形成的本源”,“气、血、脉概念的形成,是腧穴名称出现的基础”,这些观点同样适用于小儿推拿穴位的形成。小儿推拿的穴位一部分借助于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另一部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小儿推拿特有的特定穴,关于特定穴的形成,目前在推拿界研究还比较少,袁洪仁认为与古代相术有关,他认为《小儿按摩经》中的“面部五位歌”、“面部五位图”、“命门部位歌”是相面术的内容,小儿“三关”络脉诊法、“手面图”诊法是相手术的内容等。关于特定穴的形成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1.2小儿推拿穴位分类关于小儿推拿穴位的分类,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意见,大致有以下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形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另一类是小儿推拿特定穴。二是按穴位分布的部位。分为五大类:头颈部穴位、胸腹部穴位、腰背部穴位、上肢部穴位、下肢部穴位。
1.3小儿推拿穴位数量现代各书对小儿推拿穴位的数量,论述不一。俞大方主编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推拿学》中,介绍小儿推拿常用的腧穴及特定穴82个,其中小儿推拿特定穴45个:曹仁发主编的《中医推拿学》记载小儿推拿常用腧穴65个;张素芳主编的《中国小儿推拿学》记载穴位94个;金义成主编的《小儿推拿》论述穴位最多,达到160个。
2现存古籍中小儿推拿穴位分析
从古籍中,可以看出小儿推拿穴位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有的穴位起初是用于煅、灸、贴或诊断,而未用于推拿,如龟尾骨、印堂、风关、气关等,到《按摩经》时。始将风关、气关用于治疗;龟尾骨、印堂在《推拿妙诀》中被记录用于小儿推拿。古籍中小儿推拿穴位约有247个。其中,经穴、奇穴75个;特定穴172个。出现于明清以前的穴位129个。出现于明清时期的穴位118个。穴位的分布以上肢部最多,有38个穴位具有“同穴异名”现象,有21个穴位有“同穴异位”现象,4个穴位具有“同名异穴”现象。通过对古籍的整理,检索出近50个现代小儿推拿文献未记载的推拿穴位。
3小儿推拿穴位易致混淆的几种现象
3.1小儿推拿的“同穴异名”现象小儿推拿的穴位,很多存在着同一个穴位名称不同的现象,即“同穴异名”现象,据初步统计现存古籍中有38个穴位有别名。
3.2小儿推拿穴位的“同名异穴”现象小儿推拿穴位存在着“同名异穴”现象,即穴位的名称相同,八位的位置、主治作用不尽相同。
3.3小儿推拿的“同穴异位”现象小儿推拿的穴位,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同一个穴位,在不同的书籍中,定位不同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同穴异位”现象。
4讨论
【关键词】 刘氏小儿推拿;辅助治疗;小儿风热咳嗽;疗效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7.079
咳嗽是以咳嗽症状为主症小儿常见肺系病, 现代医学称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四季均可出现, 尤冬春二季发病率高, 小儿不分年龄皆可发病, 而以婴幼儿更为常见[1]。临床在常采用抗生素治疗, 但小儿体质本弱, 抗生素虽可减轻症状, 但亦削弱了自身免疫的能力, 针刺的疼痛极易对小儿产生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恐惧心理[2]。小儿推拿治疗此病, 无庞大的设备投入, 亦无药物的副作用, 更无打针服药的恐慌感, 可被患儿与家长接纳, 提高配合度。湘西刘开运教授创立了以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和藏象学说为基础的刘氏小儿推拿手法, 对小儿常见病疗效显著[3]。作者师从刘氏小儿推拿流派, 使用此法医治小儿风热咳嗽30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佛山市顺德区中医院小儿推拿门诊就诊的60例风热咳嗽患儿,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30例。诊断标准:继发于感冒后, 咳嗽为主症, 可伴随鼻流清(浊)涕, 咳嗽不爽, 痰黄粘稠, 咯出难, 咽痛口渴, 鼻流浊涕, 或伴有发烧, 微汗出, 舌质红, 苔薄黄, 脉浮数或指间纹理浮紫。肺部听诊可闻及两肺呼吸音粗, 或散在干湿性音, X 线下肺纹理增粗。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年龄6个月~6岁, 病程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立即完善相关检验, 两组均予常规的止咳祛痰治疗, 必要时加用抗生素。治疗组加用刘氏小儿推拿治疗。推拿处方:①开窍:开天门, 推坎宫, 推太阳各24次;然后揉按迎香穴50次, 按揉风池 2~3 min, 拿风池10~20次;按总筋, 分推手阴、手阳各24次。②推五经:清肺经300次, 清心经100~150次, 清肝经100~150次, 兼清脾经200次, 清后加补100次, 略补肾经100次, 清大肠100次。③加推三关90次, 推六腑30次, 清天河水100 次, 推脊10次。④推胸法120次, 推背:揉肺俞20~30次, 分推肩胛骨推“介”字50~100次, 盐擦“八”字直至皮肤发红。⑤关窍:揉按肩井3~5次。疗程均为5 d。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4]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依照中医病证诊断标准。治愈:咳嗽停止, 听诊干、湿性音消散。如有发热则体温降至正常。显效:咳嗽基本停止, 听诊干、湿性音不明显。如有发热则体温降至正常。有效:咳嗽减轻, 呼吸音清, 痰少。无效:咳嗽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治愈率=治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治愈率为63.33%,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治愈率为33.33%, 两组总有效率、治愈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 两组患者均未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西医在小儿咳嗽的诊治上, 以针对具体症状为主。如干咳则使用止咳的药物;咳痰使用祛痰的药物;发热、头身疼痛可选用解热镇痛类的药物;有细菌感染抗生素进行治疗;但病毒感染西医尚无特效治疗[5]。小儿脏器娇嫩, 止咳药、中西医结合止咳制剂以及抗生素的使用本身会加重小儿脏器的负担, 肺部炎症不清亦有可能引起肝肾功能问题, 易引发小儿脏器的受损, 可出现耐药性, 使治疗难上加难。中医学认为其发生原因由于感受风邪, 主犯肺卫, 邪侵入肺, 饣不宣, 肺气上逆, 发为咳嗽。若风邪夹热, 风热犯肺, 肺失清肃, 致痰黄粘稠。治法以清热疏风, 止咳宣肺为主。推拿是用手法作用在小儿体表某些部位或穴位, 以疏通经络, 畅通气血, 祛邪扶正, 加强抗病能力。刘开运系知名小儿推拿专家, 尤对小儿推拿有很深的造诣。刘氏认为推拿患儿胸背部, 可使皮肤充血, 因对腧穴的刺激, 疏通经脉、促痰排、调气血、消病邪。推背法之盐擦“八”字, 其发生的热刺激此处的神经, 调控支气管的扩张与收缩, 还可加速局部血液循回, 促炎症消失咳嗽止。推胸法、背法还能经经络传导间接地调控肺的功效, 产生止咳平喘化痰的作用;而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能疏风解表[6];推三关、揉按风池增强解表;揉迎香通鼻窍。五经中重在清肺经。推六腑、清天河水、推脊清热泻肺。按肩井关窍, 则邪祛, 肺气通, 咳平。此手法对身体几乎没有伤害性, 不破坏皮肤, 无明显疼痛, 不经肝肾代谢影响功能, 几乎全程无痛, 患儿和其家属更易接受[7]。
从本研究中可看出, 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治愈率为63.33%,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治愈率为33.33%, 两组总有效率、治愈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小儿风热咳嗽采用刘氏小儿推拿辅助治疗, 可安全且有效的提高临床总有效率与治愈率, 有在临床上普及、推广、使用价值。但本文研究样本量少, 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希望临床应用此资料, 增加研究样本, 为广大患者谋福音。
参考文献
[1] 常凤琴, 曹学君.尹贤朱咳嫩的病因病机.中国社区医师, 2014, 20(274):22.
[2] 顾建辉, 贾永巧.吴丽萍主任医师运用桑巧苏岑汤治疗小儿风热咳嗽经验.中医儿科杂志, 2012, 8(5):30-31.
[3] 巧洋, 李志山, 陈光明, 等.桑杏前枯汤治疗小儿咳巧风热犯肺证40例临床观察.中医儿科杂志, 2015, 11(15):20-22.
[4] 齐永福. 清宣止咳颗粒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风热证)疗效观察.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5, 7(1):62-63.
[5] 杨铭, 张雪凤, 纪春红. 针刺大椎、肺心穴治疗外感咳嗽120例. 中国针灸, 2013, 33(1):84.
【关键词】小儿推拿;拔火罐;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17-02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上、下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超过规定次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虽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但却是儿科常见的临床现象,约占儿科门诊病人数的30%[1]。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气候变化剧烈时尤易反复不已。发病年龄多见于6个月-6岁,1-3岁的婴幼儿尤为常见。本病病程较长,缠绵反复难愈,带来诸多不良后果。如何预防和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难点。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在急性发作期之后的缓解期的治疗与调护仍是不容忽视的,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其作用机理的探讨是非常重要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中医药外治法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其疗效显著,副反应极少,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本文重点探讨中医外治法―推拿配合拔火罐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应用小儿推拿配合拔火罐预防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满意,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组2007年12月修订的“反复呼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
处理原则”的判断条件。从我院门诊随机选取反复呼吸道感染处于缓解期的患儿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6岁之间。其中营卫失和、邪毒留恋者8例,肺脾两虚、气血不足者15例,肾虚骨弱、精血失充者7例。
1.2方法
1.2.1小儿推拿法开天门100次,分推坎宫100次,揉太阳、揉耳后高骨、拿风池、揉天突、揉膻中、分推胸八道各1分钟,顺、逆时针摩腹各5分钟,揉肺俞、脾俞、肾俞各1分钟,分推肩胛骨1分钟,捏脊5遍。
1.2.2拔火罐督脉及膀胱经走罐,以闪火法对大椎穴闪罐,再予肺俞、脾俞、肾俞实施留罐3分钟,注意避免起水疱。
其中营卫失和、邪毒留恋者加推三关300次,揉外劳1分钟。肺脾两虚、气血不足者加运内八卦、揉脾俞、揉足三里各1分钟。肾虚骨弱、精血失充者加揉肾经、揉肾俞、掐揉二马各1分钟。
以上操作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1疗程结束后间隔2天继续下一疗程,共做3疗程。
1.3预防效果笔者通过临床观察研究,自拟预防效果,效佳:6个月后复感者计20例,占66.7%。效果一般:3个月复感者计7例,占23.3%。效差:1个月内复感者计3例,占10%。总有效率占90%。结果显示小儿推拿配合拔火罐在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防治过程中疗效肯定。在治疗和观察过程中未发现不良事件,安全有效。
2讨论
2.1推拿拔罐法的理论基础小儿推拿疗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其体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施以点、按、推、拿、摩等手法推拿,以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一种外治疗法。小儿推拿根据阴阳、五行、脏象、经络学说的理论基础和辩证论治的原则,它能疏通经络,活利关节,畅通气血,祛邪扶正,调整脏腑的功能,增强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与成人相比,小儿机体生机蓬勃,脏气轻灵,随拨随应,对各种治疗反应灵敏。《小儿推拿秘块》曰:“倘能察其病症,循其穴道,施以手法……,未有不随试而效者”。所以,小儿虽然脏腑柔弱,但气血反应敏捷,脏腑发育、再生、修复能力强,只要调护得宜,往往恢复较快。小儿推拿为中医外治之法,虽只作用于小儿的皮肤经络,同样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拔火罐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拔火罐可使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气血流通加强,有利于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营卫、利气散寒、祛除淤滞,同时还可以使腠理开泄、扶正祛邪,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2.2中医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认识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其“肉脆血少气弱”,五脏六腑功能皆不足,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这是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的基础。《灵枢・百病始生篇》所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温病条辩》认为小儿“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可谓言简意赅。加之小儿寒暖不知自调,饮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极易伤及肺脾,且肺病容易及脾,脾病容易及肺,故每致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2.3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认识尚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认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主要为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免疫系统发育欠完善、反复病毒或细菌感染、维生素缺乏、微量元素缺乏以及其他如滥用抗生素、缺乏体育锻炼等有关。免疫功能低下或紊乱可能是小儿反复发病的主要内在原因。
2.4机理探讨开天门、分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这四种手法为小儿推拿四大手法,其通过推拿头面部穴位使诸阳之会阳气通顺气血流畅从而提高全身之卫阳的御外邪功能。拿揉风池具有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揉天突具有理气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揉膻中、分推胸八道具有宽胸理气、宣肺止咳的作用;通过揉肺俞来宣肺理气,揉脾俞来健脾益气,揉肾俞来温煦元阳起到生化气血益气固表加强卫外的作用。摩腹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强壮身体的作用。背部揉肺俞、分推肩胛骨具有益肺理气止咳化痰的作用。捏脊法可培本固元、调理脏腑气血、起到振奋阳气通调气血、和利气机的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
足太阳膀胱经(为一身之藩篱)及督脉(总督一身阳气)行于背部,通过对背部膀胱经的走罐,可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畅达气血、调整脏腑功能、扶正祛邪、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腧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聚集之处,主治相关脏腑疾患,所以对肺俞、脾俞、肾俞进行留灌,能启动肺脾肾三脏之功能,使肺能正常宣肃浊气;脾脏能发挥其运化之功,输布精微,生化气血;肾脏强壮,能温养及濡润一身。大椎穴为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总督一身之阳,是人体阳气汇聚之处,通过刺激大椎可以激发阳气,宣肺益气,化痰止咳平喘。
推三关、揉外劳具有温阳散寒、益气活血,共奏调和营卫、祛除毒邪之功;运内八卦具有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平衡阴阳,揉脾俞、足三里具有调理脾胃,共奏健脾和胃、补益气血之功;揉肾俞、肾经,具有收敛肾气,掐揉二马具有滋阴补肾,共奏补骨、生髓、益精之功。
2.5体会当今社会,药物滥用已经成为了焦点问题,特别是在儿科,家长对抗生素、解热镇痛、激素等药物的长期不合理应用,对儿童的健康及社会造成很大损害。正常人体内存在许多维持着体内环境平衡的有益菌群,如果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引起体内肠道菌群失调,破坏肠道先天免疫力。如果抗生素滥用,会使儿童体内细菌产生耐药现象,甚至产生“超级病菌”,由于“超级病菌”对多种抗生素高度耐药,治疗比较困难。许多抗生素可影响人体对某些营养素的吸收、合成、代谢和排泄,因此,过多的用药,会引起儿童的营养不良[2]。最终造成患儿免疫力低下,反复感冒,形成恶性循环。小儿推拿拔罐疗法是绿色疗法,不必打针吃药,克服了小儿惧怕打针、不愿吃药的不良依从性。避免了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亦无肝肾损害,解决了反复长期滥用抗生素、解热镇痛等药物对机体毒副作用以及远期未知影响等各种问题,符合家长对儿童健康的需求。
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观察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家长甚至医生普遍存在一种错误倾向,即反复感冒的患儿只是在出现典型临床症状时才需治疗,而不重视平时的防治,忽视了平时预防治疗的重要性,对非感染期出现的手足心热,纳差,腹胀,口臭,便秘,泛恶,舌质红,苔黄厚腻等细微变化关注不够,增加了治疗难度进而贻误病情。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多为独生子女,多受家长溺爱,往往使小儿过食肥甘厚腻、膏粱厚味之品,再加上小儿乳食不知自节,时有过急过量,均可造成食积。其造成小儿易感主要的原因。因此在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护理上,要避免复发或加重,家长应从节饮食、科学锻炼入手。正如《活幼心书》所言:“小儿安在乎谨寒喧,节饮食”,“殊不知忍一分饥,胜服调脾之剂,耐一分寒,不须发表之功。”因此,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防治,防护是关键,只有医患携手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最佳的预防治疗效果。
3结论
小儿推拿配合拔火罐在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防治过程中疗效肯定。通过小儿推拿配合拔火罐能够提高小儿自身抗病能力,最大程度抵御外邪,达到少有病、不有病的目的。本方法简单易学、效果显著,无毒副作用,体现了中医药特色和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值得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预防治疗中广泛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摘要】笔者通过对《针灸推拿学》课程特点进行分析,结合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要求与中医骨伤专业学生在临床实际运用出发,对《针灸推拿学》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引入PBL教学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深化资格考试在本课程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为学习中医骨伤专业课打下基础。
【关键词】中医骨伤 针灸推拿 教学改革
《针灸推拿学》作为中医骨伤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不仅在临床运用中有重要地位,在将来的中医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笔者通过对高职中西医、中医骨伤专业五年的《针灸推拿学》教学总结,结合中医骨伤专业特点与执业资格考试需要,反复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及研究,体会颇深,通过对中医骨伤专业《针灸推拿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强化了执业资格考试要求,为骨伤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现将设计思路及实施体会细述如下。
1.《针灸推拿学》课程特点
本课程主要包括了经络腧穴、针法灸法、针灸治疗、推拿手法、推拿功法、推拿治疗、小儿推拿等七部分内容,相当于整个针灸推拿专业课程的浓缩版。在以后的执业资格考试中,针灸推拿的内容占了近15%,成为很多非针灸推拿专科医生考试的难题。因此,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将以上七个部分内容进行介绍,还要结合执业资格考试及中医骨伤专业在临床运用实际,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接受上也是一个挑战。
2. 教学设计方法
2.1 研究内容,结合执业资格考试,细化教材。通过对整本教材内容的分析来看,可以将七部分内容划分为两大块:一是理论,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治疗、小儿推拿三部分;二是操作,包括推拿手法、推拿功法、针法灸法、推拿治疗四部分。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理论与实践技能操作1∶1的教学模式,即理论性较强的部分放在理论课教学中,兼顾执业资格考试笔试大纲要求。操作实践性较强的部分放到实验实训教学中,兼顾执业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大纲要求。将推拿功法、小儿推拿部分划归学生自学范围。
2.2 结合专业特点,突出重点。中医骨伤专业在临床中主要以手法操作为主,在一些高职院校中,为突出骨伤专业手法特色,将针灸推拿学分为“针灸学”和“伤科推拿按摩学”两门课程。结合我院中医骨伤专业教学计划及专业特点,制定教学大纲。紧密联系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兼顾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试要求,编写实验实训指导与考核标准。突出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尤其是推拿手法及治疗部分。
3.教学组织实施概况
开学第一周为总论部分的理论教学4至6学时,使学生对整个针灸推拿学的发展、研究内容、本门课的教学方法有所了解,做好准备。第二周开始,每周2学时理论课,2学时实训课,理论与实训教学同步开展。
3.1 理论课。抓住学生“关注临床、关注考试”的心理及对针灸推拿学的兴趣爱好,结合中医执业资格考试要求,采用PBL教学法,引用大量临床病例,通过对病例的分析来讲解该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最后讲涉及的腧穴、腧穴的特性与主治作用等对针灸治疗与经络腧穴进行讲解。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分析能力,这种临床辨证思维能力不仅是资格考试的需要,更是临床医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3.2 实训课。从推拿手法开始,到推拿治疗、针法灸法,再到经络腧穴实训。方法上以执业资格考试方法作为依据,内容上以“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1为要求,运用配套教学光碟辅助的方式,对各项操作技能进行教师“一对一”的规范化培训。最后阐述该实训项目在临床中的运用及考试中的要求。以推拿手法及骨伤病的推拿治疗为实训重点,反复练习,为骨伤专业学习中医正骨、中医筋伤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执业资格实践技能考试要求为依据,对针法灸法部分进行分项目实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让学生亲身体验针灸推拿的治疗作用,加深其印象。
3.3 考核方式 模拟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方式进行考核,理论及实践技能考核考试题型、方法上都与资格考试一致,理论考试时运用大量的病例,多种题型,单选题,采用笔试;操作技能采用现场问答与操作演示的方式进行。
4. 教学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4.1 特色。引入PBL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执业资格考试在本课程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习中医正骨、中医筋伤等专业课打下基础。
4.2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未进入临床,对临床病例的分析及诊断方法和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方式存在认识上的模糊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情绪化现象,尤其在操作技能规范化培训时,因达不到规范化操作要求,又不愿再次反复进行练习。所以在课堂组织中,为提高学生的规范性,可采用边看教学光碟,教师边讲解示范,逐一指导纠正的方法来达到目的。
4.3 注意事项。不论在理论教学还是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都要求学生必须在上课前预习,对本次上的的内容要基本熟练。合理运用板书、多媒体、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于PBL教学法相结合,防止在PBL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达不到教学效果。在强调执业资格考试的重要性时不忘学习本门课的根本目的,防止走入误区。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全11册).中国标准出版社.第1版.2008年6月.
[2] 刘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针灸推拿学》教学探索.科技信息.2010年 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