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的变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国语言;传统文化;个性;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298-01
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充满了鲜活力量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推动这一发展趋势的不是土地资源、金钱利益,而是丰富、有内涵的文化知识力量,或者可以更为直白的描述为是人类自身,也就是人类的智慧在推动者知识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个性通常是用于形容人类的词语,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将文化这一概念拟人化了,此处的个性则是指我国语言文化、民族风情、地域习惯等多种,作为独立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并区别于其他国家,甚至于在国内不同民族、地区之间也会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个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核心。创新是指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创造更新,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文化知识也一定要随之有着相应的改变,并且出现一些原来不存在的概念和新事物,新的思想的形成,使旧的事物增加了新的机制、旧的理念孕育出新的生理。个性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个性的突出表现,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崇尚个性,追求创新的品格,才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深厚渊博。
1. 中国传统文化的个性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将我国从古至今的一些生活方式、精神层次事物等都详细的传承下来,然而中国是一个文明大国,广袤的土地和大量的人口,由于地域、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不同,使得人们的实际生活、实践方式、内容和层次也都各不相同。
1.1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纵观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国人民从古至今就是一个不肯屈服的民族,在面对艰难困苦的时候总是不断地 与邪恶力量斗争,引用《易传》中的名言,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逆境中成长,在困境中崛起,不屈不挠抗争到底。另有自尊和自立的人格品质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个性品德,比如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广为流传的一种高尚品格的阐述,对历代后世的人们在人格的追求上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为后世敲响了惊醒的钟声,在不断的发展传承中,成为了人们积极奋进、坚持不懈的精神力量源泉,同时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
1.2 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在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孔子的"诗可心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体现出那一时代人们所具有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深刻的忧患意识。
1.3 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
厚德载物是我国经久不息的文化特色,这一个性概念的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所体现,齐桓公开创的稷下学宫,一时融合了诸家学派,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百家争鸣这一文化现象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包容性的体现。普遍的概念下认为我国传统文化在汉武帝时期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地位的,但事实上是儒与道两种学派风格相辅相成的局面,这一现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兼容性的表现,也就是我国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万物特性。
1.4 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
孔子以礼释仁,即是一种以德化人的风范,仁与礼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孔子概念下的德有两种释义,一是指统治阶级的统帅之德,二是指感化之德即伦理之德;这样的崇德思想不断发展和泛化,并在家庭伦理中得到完全的体现。
1.5 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
和谐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处最为理想的一种境界,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所讲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点侧重于修身、齐家,而佛教、道家则更注重治国、平天下的和谐目标;道家思想提出的"道法自然"对现今绿色环保的概念有着很大的积极影响。
2.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
2.1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创新精神
我国古代文学、宗教、伦理学、建筑、医学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不管是在思想理念还是在具体的内涵上都是具有一定的动态变化;受到影响较大的为“三教”和“九流”,其中“三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延伸有着尤为重要的影响,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发展变化,孔子的儒学到程朱的理学、陆王的心学,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变化。佛教是属于外来文化,但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化”的影响,在中国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并长期扎根于中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历经了几千年的沧桑变革,不断进步、创新才得以发展。
2.2 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
在现有的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目前国际化的发展使得各国大门敞开,利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多方面机遇,挖掘探索出更有意义的古典文化,投入一定的精力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使得我过的古典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比如“女子十二乐坊”这一乐队的音乐表现形式,一般都是将我国传统的古典乐器与现代流行音乐的一些元素相结合,同时融入一些国外的音乐特色,使得古典音乐的演奏给人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当古典成为一种时尚,表明我们在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品特色同时,善于汲取其他来源的优点来充实自身文化表现形式,这是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创新思路;沿用这一思路,将我国传统文化概念下的建筑风格、民俗风情、传统习俗等借助一些景区、创意园等公共场所或平台展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个性与创新融为一体的表现形式。
2.3 对传统文化的形式进行创新
我国文化形式最为经典的就是古典诗词歌赋,在传统文化创新这一概念领域下,将吟诵古典诗词的形式延伸转换成为歌唱诗词歌赋,比如较为经典广为传唱的有《水调歌头》、《虞美人》、《清平调》等;形式上的创新改变可以为一些对古典文学、传统文化没有太多热情的人带来一定的熏陶,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 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仅具有丰富的人文个性,还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从古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文化精神层次的创新与改革一直没有间断过。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个性,比如传统的民俗风情、节日、生活习惯等,沿用至今保存完好,在社会的大环境下根据时代特征推陈出新,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学说、思想、发明创造,即便是到了现代,传统文化中的个性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可以并存的;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传承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现有的文化背景下,保证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个性,同时不断创新,使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熠熠夺目。
参考文献
[1] 李碧红.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中的创新表达[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5,(3):171-177.
关键词:桃坪羌寨;文化变迁;涵化
一、引言
民族传统文化是指少数民族在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方面的文化。无论是传统物质的、精神的还是制度的文化,都具有符号和象征的作用,它是少数民族在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积累、传承下来的,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个亮点,由于民族旅游具有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里需求特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涌向民族旅游地进行旅游观光和体验。又由于民俗旅游业“投资少、内容多、接触面广、影响力大、经济效益高、创汇收入多”等特点,各级政府纷纷将民俗旅游业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此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变迁。如何看待和对待正在进行中的文化变迁?本文以四川理县桃坪羌寨为例来探讨这一问题。
二、四川理县桃坪羌寨传统文化变迁状况
文化变迁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立场赋予了这个概念不同的含义。人类学家认为“文化变迁”是文化的任何方面所发生的任何变迁,它既包括物质文化的变迁和非物质文化的变迁,也包括文化特质、文化特质从等文化内容的变迁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2)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北川、黑水等地,在现存的古羌寨中,以四川理县桃坪羌寨最具有典型性,据史料记载桃坪羌寨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是目前世界上保留最完整的羌寨, 是羌族文化遗产的集中体现之地,被誉为“世界羌文化遗址”、“羌族建筑艺术的活化石”。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理县政府在1996年把桃坪羌寨作为发展民俗旅游的主要景点,2003年又提出建立以桃坪羌寨为起点的藏羌文化走廊,并把桃坪羌寨新区建设成为融羌族传统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全新旅游集镇。由于民俗旅游的的发展,桃坪羌寨原有的封闭半封闭的自然经济被逐渐瓦解,传统落后的经济观念被改变,当地居民树立起了现代商品经济意识,这无疑对桃坪羌寨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下面仅从其有代表性的传统歌舞、民族建筑、语言以及民风民俗等方面的变迁以此窥探桃坪羌寨的文化变迁。
(一)羌族歌舞方面。羌族人民能歌善舞,在羌族民众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独特、形式多样的音乐舞蹈。羌族民歌有山歌、酒歌、情歌、沙朗、风俗礼仪歌等等。羌族舞蹈主要有自娱性舞蹈、祭祀性舞蹈、礼仪性舞蹈、集合性舞蹈等几大类。羌族歌舞是羌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在羌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和民族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表现了羌族人民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艺术情趣,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羌族歌舞源于羌族民众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创造、累积并传承下来的。同时羌族传统歌舞一般无乐器伴奏,边歌边舞,或以呼叫声、踏地声协调表演,动作无严格规范,变化比较自由,风格质朴,生活气息浓郁。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很多羌民被旅游行业中的高收入吸引, “搞旅游”逐渐成为桃坪羌寨村民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实践内容,人们由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转向新兴的旅游行业。在这一过程中,羌族传统歌舞赖以生存的土壤在桃坪羌寨正日趋减少,桃坪羌寨歌舞逐渐从日常生活变成了固定的舞台,其表现形式也从生活化变成舞台化。羌民们开始在舞台上表演经过精心排练的传统羌族民歌和羌族锅庄,为了使表演更具观赏性,羌族传统民歌逐渐改变过去无伴奏民歌的形式,加入了现代音乐节奏。如:古羌民歌“花儿纳吉”原是婚嫁时“花夜”唱的歌,“花夜”大约在晚上七、八点钟开始,新娘坐上席,姐妹们依次入席,男方接亲的人也要入座,新娘要哭诉父母的养育之恩,接着姐妹们开始唱歌。为了发展旅游业,理县政府将“花儿纳吉”与羌年结合起来,打造成为桃坪旅游的新的旅游项目,开发成了 “花儿纳吉”赛歌节。“花儿纳吉”本来是婚嫁时才唱的,但却移植到了羌年节日的现场;歌唱时间本来是在“花夜”,也改到了白天;歌唱者原本是由新娘的姐妹和接亲的人演唱,却扩大到了不同地域的人共同演唱;歌词原本是表达友情、亲情,为新娘祝福的,但是为了配合羌年的主题,却新编了感恩祖国、感谢湖南援建的歌词,并且由于时间关系,原有歌词的内容也进行了缩减。可以明显看出,民俗旅游中的传统文化为了配合政府的宣传,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 “花儿纳吉”从内容到形式,从歌唱时空到歌唱人,都发生了重大变化。[2](54-56传统的民族歌舞、节庆活动本应该在传统实时间、地点,按照传统特定的内容和方式举行的,但为了迎合旅游者的观看兴趣,他们不按照传统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随时都会被搬上舞台,并且表演的节奏明显加快。这些活动虽被保留下来,但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传统意义和价值,仅成为旅游者观赏的文化。
(二)桃坪羌寨碉房建筑方面。由于以前的碉房结构老,居住条件差,室内空间小,门窗也很狭小,光线很暗,卫生厕所小,又无上下水设施等,游客往往只选择在老民居观赏,而居住到条件较好的新民居中去。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村民乱砍乱伐树木用于重新装修、扩建自己的房屋,把以前的房屋改造或扩建成成家庭旅馆、餐馆。桃坪羌寨的建筑是羌族的文化符号,拥有极高的建筑科技水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桃坪羌寨正是因为独特的碉楼和石墙民居建筑,也才成了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旅游主要驱动力。如果居民们这种改建、扩建房屋状况如果蔓延下去,必然会对桃坪羌寨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产生毁灭性影响。
(三)村民的淳朴民风方面。过去桃坪羌寨的民风纯朴,羌民们重义不重利,如有素不相识的客人到来,他们往往会拿出最好的酒、空出最好的房间进行招待,同时还常常给客人当导游而不收分文报酬, 邻里关系和睦,邻里之间相互串门现象频繁。旅游开发打破了桃坪羌寨原有安宁静谧的生活,在经济的驱动下,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投入到旅游活动中来,一切以旅游为中心,开拓旅游资源,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现在,在旅游业的刺激的带动下,羌民们纷纷开办私人旅馆、餐厅等,他们发生了从重义到重利的转变。发展旅游后,桃坪羌寨村民以前那种和睦融洽的邻里关系开始变得陌生, 朴素的人际感情日益淡化, 有的居民甚至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出现了利益冲突,为了争夺客源,村民甚至出现吵架、打架现象。王汝辉经过调查后发现:发展旅游后,羌民们偶尔联系的占59. 4%,另外有15. 6%的居民忙于旅游接待而与其他居民无联系, 从事旅游经营的居民和没有从事旅游经营的居民关系则拉得更远。发展旅游后,居民之间有矛盾的占50%, 关系不太好的占21. 9%, 仅仅有28. 1%的居民反映关系还比较和睦, 这与旅游开发前的和谐邻里关系形成了鲜明对照。
(四)羌族语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根本和灵魂。羌语不仅是羌族传统文化举足轻重的传承媒介,同时也是羌族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羌族民族的象征,是羌族民众互相认同的重要标志,它不仅体现了羌族的民族记忆,展示了羌族文化,而且蕴藏着羌族的智慧、技艺、宗教、民俗、医术、传说。尽管如此,如今能用羌语交流的越来越少,大部分羌族人使用双语或转用汉语。据调查,目前在桃坪羌寨,四十岁以下的年轻羌族人已基本上不会使用羌语交流,甚至连老一辈都无法使用羌语交流,羌语的代际传承出现问题。在一些歌舞表演中,由于用羌语演唱很难为一般人所理解和接受,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过去绝大部分是用羌语演唱的传统民歌,在桃坪羌寨流传的大多数民谣现在都是用汉语歌词演唱。所以,羌语已面临深度濒危。如果一个民族语言消失,那么这个民族的生存根基也会随之动摇,随之各种文化传统也随之开始剥落。
另外,如桃坪羌寨的传统服饰、羌绣制品等都在或多或少地发生变迁,这里不再一一述说。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如果不引起足够重视,桃坪羌寨传统文化必会发生更大程度的变迁。桃坪羌寨的传统文化一旦丢失,势必会对其旅游产业的开展产生摧毁性影响。因为独具特色的羌族文化正是桃坪羌寨旅游业发展的根本,桃坪羌寨也正是因为羌族文化才受到旅游者的青睐,也才发展起了旅游业。那么,桃坪羌寨传统文化变迁是如何产生的? 该如何看待和对待桃坪羌寨的文化变迁呢?
三、桃坪羌寨传统文化变迁之思考
对于桃坪羌寨所发生的文化变迁,我们应该清晰的认识到旅游对目的地文化的影响并非都是无条件存在或必然产生的,无论是有利影响还是不利影响,都只是相对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并可能在不同条件下异化。有利影响可能潜在不利因素,如果不能辩证地认识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则事情可能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并且,不利影响的形成和严重化并不是不可克服或不可控制的,如果对可预见的不利影响采取有利相应措施,那么不利影响完全有可能不会发生。所以,正确认识旅游地的文化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导致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因素有很多,如技术的变革、发明,文化的传播和涵化等。但是,在旅游开发中,涵化就是文化变迁中最重要的一环。涵化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文化在长期持续的接触过程之后所导致的原有文化体系大规模变异的社会文化变迁现象。[4](183)在旅游过程中,来自各个地方的旅游者具有与旅游地居民不同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俗,大量旅游者的到来,旅游地会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在旅游地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游客和目的地居民在彼此接触、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对他者文化会进行借鉴、吸收并逐渐开始对自身文化进行整合、调适和改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化间对这种借鉴的态度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当不同文化发生接触、文化交流时,被视为“高一级”的文化往往对“低一级”的文化所施加的影响力更大。[4](184)这种变迁即为外来强势文化的示范效应和激受效应[5](450-454):由于旅游地大多是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旅游者往往来自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经济上的强势决定了他们文化上的强势。因此,旅游地居民受旅游者所带来的外来文化影响较多,他们往往屈从于旅游者的价值观、消费观和道德观以迎合旅游者的需要,从而对旅游地居民产生潜移默化的“示范效应”。同时,民族旅游的开展以“民族文化”成为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和商品,一切与民族文化特征有关的东西被凸显出来,而一切与特征无关的则被掩饰甚至遗忘。在经济目的的刺激下,为了吸引游客,这种自身民族文化的选择则完全以游客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为标准。这种变迁即为外来强势文化的“激受效应”。四川理县桃坪羌寨,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经济落后,自闭性和隔绝性比较明显,文化结构比较单一,具有脆弱性,而到理县桃坪羌寨观光旅游的游客大多来自经济较发达的地方,在经济目的的刺激下,旅游地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前提,有经济价值的文化就得到了不断的挖掘和发扬、改编,而缺乏市场价值的文化则开始走向更加陌生的境地。
针对桃坪羌寨的现状,笔者认为只要找对方向,找准目标,按照市场的要求合理分配政府与民众间彼此的责权利关系,只要积极发挥民众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中的主体作用,桃坪羌寨民族旅游市场就一定会行驶在正确的轨道上。所以,当下最为重要的是急需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政府方面: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进行指导性变迁。文化变迁有无意识变迁和有意识变迁两种:无意识变迁也称为自然变迁,是指文化的一种无计划状态的变迁;有意识变迁称自愿变迁,是指作为主体的人们自觉发动的一场有意识对部分文化特质或整体文化体系进行发展和变化的文化变迁过程,同时,有意识变迁又包括三种类型,即主动变迁、指导性变迁和强制变迁。[4](182在桃坪羌寨发展旅游过程中,应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进行文化的指导性变迁。政府相关部门在旅游业发展初期的规划、引导以及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加强监管工作,对于个别桃坪羌寨村民的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环境保护、忽视文化保护的旅游项目要进行严厉的监管查处工作。其中,包括制定村民从事旅游经营接待活动的法规条例[6](174-175):明确规定村民不得随意和私自砍伐本旅游社区内的树木和植被用于修建、扩建房屋。严格控制村民随意占用公共土地进行房屋的扩建、改进行为。不准村民将本旅游社区内的农用耕地荒弃,造成土地的闲置等影响社区整体景观形象的行为。为了保证村寨旅游的正常发展,政府有必要建立起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行为准则和法律规范,以引导那些为多数人所不能容忍的偏差行为。只有强化政府的宏观引导和管理职能,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法规,加大对发生消极文化变迁现象的旅游社区的引导监管力度,才能保证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居民方面:提高居民的文化自觉意识。所谓“文化自觉”,借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7]民众是文化的主体,他们的意愿、行动决定了文化的发展变迁方向。因此,应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强化民众的自我认同和民族意识的教育,让他们深度了解本地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深刻认识到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传统的,越是现代的”文化的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根基,从而能自觉主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当然,在保护、传承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合理吸收外来文化中的先进内容,这样才能丰富地区文化的内涵,实现地区文化的良性变迁,从而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参考文献:
[1] 石弈龙.应用人类学【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92.
[2] 路瑜,李珊.桃坪羌寨羌族传统音乐文化之当代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54-56.
[3]王汝辉. 民族村寨旅游中居民人力资本产权研究――兼析《合作开发桃坪羌寨旅游协议》的合约缺陷[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4):193-196.
[4] 张晓萍,李伟.旅游人类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7:183.
[5]龚胜生,何小芊.旅游地文化变迁与整合的文化地理学透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450-454.
[6]王鹏.浅析民族旅游社区公共资源保护与管理――以桃坪羌寨为例[J].现代商业.2011(36):174-175.
关键词:包装设计 传统美学观 中国画 书法文化 印章文化 民间艺术 传统图案 原生态
1.中国传统美学观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自先秦诸子以来,美学思想家人才辈出,形成了丰富完备的美学思想观念。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主要受到儒、道、佛三教的影响,形成了“宁静致远”、“恬静淡泊”、“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等审美理论。这些理论对现代包装设计有着深刻而明确的指导意义。如:我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天人合一”,是指自然、人与世间万物相互照应,形成一个完备的、生机勃勃的有机整体。现代绿色设计是对这一古代思想的新解读、新诊释。
2.中国画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画历史悠久,它在本土文化中生根开花,在立意、构思和技法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风格。中国画带着它的哲学思想和笔墨意趣为现代包装设计注入了一股激流。中国画的情境讲求“情景相生气韵生动”、“无画处皆成妙境”、“计白当黑,用墨微茫,以一当十,虚实相生,寥寥数笔意尽形全”,在包装设计中纳入这些文化精髓,将会使包装设计在表现手法上呈现“超以象外”的民族视觉形态,设计语境也将在审美层面上达到一个全新的文化境界。
3.书法文化与印章文化的运用
中国书法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岁月磨砺,已达到了形神兼备、笔法与精神高度统一的艺术境界,其中包括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几大类型。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枝奇葩。书法文化为现代包装设计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艺术平台。尤其在带有传统特色的产品包装设计中,选择主体文字为书法的设计形式确为明智之举。
中国的书法形态万千,是包装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是创造视觉语境的重要元素。中国书法中的不同门派、风格,为包装设计提供了很多可以感受发掘的空间。书法与印章关系紧密,大多印章均以篆文字作为组合元素,在位置经营上有相当的美学意境。印章的图与地、阴与阳、方与圆、多与少、粗与细、疏与密、简与繁、刚与柔等形式美的要素,对今日的设计师在元素与概念的运用上会大有裨益。
4.民间艺术的应用
根植于民间沃土的民间艺术,承载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折射出多彩的民俗民风,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这些民间艺术散发出浓浓的乡情,流淌出淡淡的世故人心和烟火气。从民间艺人老百姓的生活中生发出的艺术,在包装表现上有着灼灼的、浓烈的心理效应。
民间美术中的图形装饰感极强,简洁单纯、朴拙生动,具有强烈的“原生态”艺术魅力,如剪纸、皮影、年画、蜡染、扎染、织染、脸谱等,这些都是极丰富充沛的包装视觉元素。民间美术中常用谐音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祈望。“年年有鱼”中“鱼”与“余”同音,表达生活富裕、家境殷实。蝙蝠图案中,“蝠”与“福”同音,表达幸福长寿。对于民俗食品和器物的包装,尤其在旅游产品的整体包装设计中,民间美术元素是不容忽视的巨大资源,它们散发着浓郁的地域色彩与温暖的思乡情,突破了语言与文字的局限。
5.传统图案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无论是宫廷艺术还是民间美术,经过历代画家、艺人、工匠、百姓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大量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步形各具文化内涵的表现特色,体现了整个民族的生存观念和审美情趣。虽然传统包装样式多用各种看似与商品无直接关系的图形来进行装饰,如阴阳太极图、易经中的八卦图、古代器物上的图形、古代服饰上的图案,民俗文化――木版年画中的门神、娃娃抱鱼;婚俗剪纸中的莲花、石榴、喜鹊、龙凤等;吉祥图案――万字纹、回纹、如意纹、祥云图案、方胜图案等,但是,通过图形本身的寓意来也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了与商品有关的文化内涵,具有间接的象征性艺术特征,而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商业设计的表现手法从“硬”销售转向了“软”销售,出现了功利性较为隐蔽,更富情趣,更具人情味因而更容易被人接受的新形式。这些构思巧妙的传统图形都是包装设计可借鉴的资源。
6.原生态的材质的应用
关键词 边疆少数民族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 05-0040-02
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现状
1.缺乏读书学习的传统。原因首先是家庭经济的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生活压力较大,没有能力去买书看报。其次是地域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对外面的世界缺乏了解,没有读书看报的意识。
2.习惯安于现状的生活。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动力不强,得过且过。究其原因,其一是少数民族地区偏远,经济文化落后,缺乏积极进取的氛围;其二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薄弱,难以取得好成绩,因而放弃努力。
3.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很多学生为留守儿童,缺乏父母教育,这导致不少学生缺乏起码的是非判断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弱,义气用事,做事不计后果。
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古诗文博大精深,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极好教材。这些文章,有的记载民族兴衰,有的记录伟大发明,有的描绘壮丽河山。教学这些占诗文,教师在与学生共同探讨作品文学价值的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认识占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勇于面对挫折的生活态度。
中华民族在几T年的历史中,孕育了无数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热爱和平,崇尚自由,而且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宽广的胸怀,不畏的精神和机智雄辩的外交才能,救郑国于危亡之间的胆识和谋略,让读者铭记于心。《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在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骄横狂暴又阴险狡诈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出色地完成了使命。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先国后私和廉颇的忠义爱国、勇于改过都值得我们效仿。
2.认识祖国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以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树立自信心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曾经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文明。这些在语文课本中亦有体现。如:《张衡传》,这篇文章记叙了早在东汉时期,张衡就在地震预测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造出了“候风地动仪”,早早领先于西方。亚圣孟子是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观的人,《寡人之于国》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就是佐证。通过对这些篇章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在科技、文化诸方面给人类作出的杰出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而勤奋学习。
3.让学生认识祖国山河的广袤、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感情
如《蜀道难》,描写了蜀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艰险;《望海潮》中“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极写了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清雅;《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这些美景都让人心向往之。它们将自然美与情感美和谐统一,包蕴着诱人奋发的力量。学习这些古诗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祖国国土辽阔、山川壮丽,培养学生树立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信念。
4.让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古人尊师重教、谦虚好学的优秀品格
如《师说》中提出的“占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之”,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更有现实意义。要想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得“博学而曰参省乎己”,要“善假于物”,要学习-《劝学》告诉我们说。《寡人之于国也》则用实例证明了学习的重要性。“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过教育、学习,让百姓懂得“孝”“悌”之义,从而尊敬老人,敬爱兄长。
5.对传统“孝道”的学习。封建社会以孝立国,现代社会一样需要孝道。李密《陈情表》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一片孝心,感动当时的皇帝,亦值得高中生学习。
6.培养淡泊闲适的心态。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普遍焦躁的大众心念,要求教师肩起育人的重任。教学生学习《归园田居》中的淡然宁静,《赤壁赋》中的超脱潇洒。培养学生淡泊心态,对学生的发展,甚至对国家的未来都不无裨益。
总之,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时刻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其中,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读书学习、勇于进取的精神,引导他们提高自我修养,加强自我约束。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学习,分析传统文化对于少数民族的意义所在,进而让传统文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得以传承,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也能成长为中华的英才,与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一起同铸中国梦。
参考文献:
摘 要 我国是传统武术大国,武术作为一种强身健体运动,至今已经形成了体系化的武术发展机制,无论是社会氛围,还是整个武术运动开展的成熟度都是当前我们在利用武术资源过程中的基A和关键。当然,在长期以来的武术运动发展过程中,其也形成了体系化的传统武术文化体系。本文拟从武术运动的内涵与传承价值及发展趋势分析入手,结合武术职业化与传统武术文化的辨证关系探究,从而为武术运动发展传承提供相应建议。
关键词 武术活动 职业化理念 传统武术文化 辨证理念 关系分析
一、引言
武术运动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有效见证,在今天,通过对武术运动的具体内涵和相关姿势进行研究,可以看到其中所融入的丰富历史元素。当然在武术运动不断传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的传统武术文化体系。而在人们对健康重视日益提升的今天,武术职业化和武术项目文化内涵的实质性融入就成为整个传统武术运动的时代化表现。
二、武术运动的内涵价值及发展趋势分析
武术运动是我国历史体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元素,经过长期发展和系统化传承,其逐渐形成了传统武术文化体系。通过对武术运动的具体发展内涵进行认知,可以看到在整个武术运动开展过程中,其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锻炼者自身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能帮助其形成强健的心理素质,进而实现内外融合发展。客观的说,武术运动的内涵价值决定了其是精神活动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全面融入。
随着当前人们对武术运动的价值作用认知日益成熟,如今整个武术运动发展逐渐朝向职业化和内涵化方向发展,特别是随着当前武术运动与职业表演和职业赛事开展融合度不断提升,如今整个武术运动发展的体系化日益成熟,而职业化和内涵化方向也成为整个武术运动开展过程中的重要发展趋势,因此,如何才能实现武术职业化发展的良好效果,就需要我们通过融入具体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整个武术运动传承的理想目标[1]。
三、武术职业化与传统武术文化的辨证关系
对于武术运动来说,武术职业化与传统武术文化实际上是其经营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向。职业化阐述的是整个武术运动的现代化发展思路,而传统武术文化则是在整个武术运动不断传承过程中的重要底蕴,对于当前该运动传承发展来说,想要实现理想效果,就需要对两者关系进行正确认知。
(一)武术职业化为传统武术文化传承提供载体和推动力
武术职业化实际上是指将整个武术运动项目纳入到整个职业化发展途径上来,尤其是逐渐形成了一些人专门以武术运动推广和普及,以及其他形式作为自身职业。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其实际上就为整个传统武术文化传承提供了良好的传承载体,不仅如此,其传承传统武术文化过程中,其也有效推动了整个武术运动的职业化发展趋势。客观的说,目前整个传统武术文化在具体传承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大压力,其需要完善的传承载体和推动力要素。而只有以辩证视角对两者的互动关系进行认知,才能实现整个武术运动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二)传统武术文化是武术职业化经营发展的内涵和传承关键
不仅如此,客观的讲,整个武术职业化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其想要实现理想的职业发挥,其不仅要对整个武术运动的技术要领进行掌握,同时其必须对整个传统武术的具体内涵形成全面认知,尤其是对于整个武术运动来说,其职业化发展方向是武术运动实现理想经营效果的关键和趋势,而在其职业化发展过程中,其传承的关键在于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实质性融入,武术练习者通过对整个传统武术文化形成有效认知,从而加深了其对整个武术运动的理解,进而能够为其有效理解武术运动的技术提供了实质性帮助[2]。
四、武术运动发展传承的相关思路
武术运动不仅是我国的国粹,其更是当前满足人们健身锻炼要求的有效切入点,通过对武术运动的具体内涵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想要实现武术运动的体系化发展,需要将其职业化发展趋势与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系统化融合,通过有效创新,从而实现武术运动传承发展的理想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想要实现武术运动传承发展的理想效果,其需要做到:
首先,要对整个武术运动项目发展的具体思路和内涵进行分析,尤其是要对整个武术运动的内容进行整理,从而便于人们了解传统武术。其次,要对整个武术运动的具体内容进行细化,特别是要针对当前人们对武术运动的关注点,通过细化注解,详化项目元素,从而便于人们学习和掌握武术运动。
此外,在整个武术运动传承发展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传承效果,还要积极注重将市场化元素融入其中,通过融入其中多元内容,从而开展目的。最后,在整个武术运动传承发展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开展相关比赛活动,通过以比赛的形式,提升整个社会的关注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注重完善教育方式和具体元素,从而便于整武术运动完善发展[3]。
五、结语
客观的说,随着现代武术运动发展日益成熟,武术职业化发展就成为该体育运动具体传承过程中的客观表现。但是不难看出,在武术职业化发展过程中,就需要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具体内涵有效融入,当然武术职业化成熟发展时,也为整个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相应载体。因此,想要实现武术职业化与传统武术文化的实质性融入,就必须探究两者之间的正确关系,从而为武术运动发展提供相应基础。
参考文献:
[1] 蒋元磊.传统武术职业化道路探讨[J].体育科技.2013.1: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