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设计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建筑;钢结构;稳定性设计
中图分类号:TU39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钢结构在建筑工程当中应用的范围十分广泛,究其原因在于其拥有自重轻,高强度和工业化强度高的特点。自从国家将轻型钢结构住宅建筑通用体系的开发和应用列入到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以来,建筑钢结构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近年来由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钢结构失去稳定而造成的事故也越来越多,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关于建筑钢的稳定结构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就建筑钢的稳定结构设计优化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一、建筑钢结构的优点
1、钢结构材料的抗震性高
在工程建筑中所使用的钢结构主要是由钢板、冷加工的薄型钢板或是热轧型钢等材料制作而来的,所以与混凝土制成的结构相比具有重量轻、延展性强的优点。钢构件因其良好的延展性能、使得钢结构工程具有相对较高的抗震性。
2、钢结构材料的精确度高
对于大跨度的建筑,常常采用钢结构构件,因为这种材料的结构具有较高的韧性和可塑性。如果在建筑的过程中需要较高的稳定性,那么就更应该采用这种钢结构,因为这种材料在一定范围内的应力幅度具有很强的弹性,所以如果建筑需要非常精确的施工,那么这种钢建筑在受力的情况下与工程建筑的力学计算方法比较符合,与混凝土结构相比更加精确,所以可以被广泛使用。
3、钢结构的建筑施工简便
建筑钢结构的制作过程及方法比较简便。钢材的强度和密度均比混凝土大,但在相同跨度且承受相同荷载的情况下,钢结构构件比混凝土构件的总重量要轻很多,使用钢结构建筑将有利于降低材料的运输及吊装成本。
由于钢结构构件标准化,有利于大批量的工业化生产,在工厂内标准化制作完成后现场拼接安装,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的施工速度。同时,相对于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的钢筋绑扎、支模板、混凝土浇筑、养护等复杂的施工工艺来讲,钢结构建筑施工过程明显体现出了简便、效率高等优点。
二、钢结构的不足
钢材结构凭借着其自身独特的优越性被广泛的运用到土木建筑当中,近几年来运用钢结构来修建住宅的方式有效地推动了我国房地产建筑事业的发展,尤其是钢结构的使用过程拥有很强的环保型,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形成了良好的收益效果。然而钢材本身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其耐腐蚀性和耐火性能都不高,这是因为钢结构在使用的过程当中需要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所花费的成本要远远高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尽管钢结构本身用以一定的耐热性能,但是如果在施工的过程当中温度达到了150℃时,就需要利用隔热层的方式来对其进行保护。再加上钢材结构没有耐火性能,因此对于重要的结构而言还需要配备相应的防火设备。由于钢材结构拥有很高的强度,因此其最终制造出来的构件往往都是薄壁的形式,并且横截面积比较小,受压时无法同时满足强度和稳定的要求。
三、建筑钢结构的稳定性设计分析
1、钢结构稳定性设计
目前钢结构设计多借助钢结构计算机软件进行结构受力计算,结构和构件的平面内强度及整体稳定计算可依靠程序自动完成,结构和构件的平面外强度及稳定计算,需要设计者另做分析、计算和设计。此时可将整个结构按标高分解成多个不同布置形式的结构体系,在不同的水平荷载作用下,进行结构体系的强度和稳定计算。
受弯钢构件的板件局部稳定有两种方式:一是以屈曲为承载能力的极限状态,并通过对板件宽厚比的限制,使之不在构件整体失效前屈曲;二是允许板件在构件整体失效前屈曲,并利用其屈曲后强度,构件的承载能力由局部屈曲后的有效截面确定。对于不考虑屈曲后强度的粱局部稳定,可对粱设置横向或纵向加劲肋,以解决粱的局部稳定问题,加劲肋按《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规定设置;对于组合梁腹板考虑屈曲后强度的计算按《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第4.4规定执行。
轴心受压构件和压弯构件局部稳定有两种方式:一是控制翼缘板自由外伸宽度与其厚度之比;二是控制腹板计算高度与其厚度之比。对于圆管截面的受压构件,应控制外径与壁厚之比,加劲肋按《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第5.4规定设置。
2、稳定性设计所应坚持的原则与设计要点
在设计钢结构时,应综合考虑建筑具体实际情况以及在使用建筑过程中的要求,使设计完成的钢结构刚度、强度以及稳定性能都能符合标准。设计时,应在满足稳定性与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尽量节约钢材。减少使用钢材的目的在于将结构本身所具有重量减小,从而在出现较大负荷时,能够有效承载;在施工中,尽量缩短制造时间以及安装时间,从而便于维护以及运输钢结构,使总成本得以降低。此外,设计完成的钢结构应具备一定程度的审美价值,特别是在设计外露结构时,应注意结合建筑美学标准。
在设计钢结构时,要使其具备充足稳定性,则应注意以下设计要点。第一,在布置建筑钢结构的形式时,需要综合考量钢结构当中不同组成部分所要求的稳定性以及建筑整体性能等多项内容。目前在我国设计钢结构的稳定形式时,通常将平面体系范围作为设计的出发点,例如框架结构;所以在计算钢结构平面稳定的设计值时,应确保其与计算结构构件布置的方法相同,例如在计算前者时,应考虑到是否增加计算支撑构件受力强度等。第二,实际计算时的计算方法所依据的稳定设计简图应与计算结构稳定性水平所依据的简图保持一致。在一般情况下,分析框架所具有的稳定性水平以及分析框架结构的工作都比较粗糙,部分建筑工程甚至不进行该项工作,仅仅是计算框架柱设计时的稳定值[4]。因为计算杆件稳定值时所依据的模型,均为假设模型或简化模型,所以为了确保计算钢结构的稳定值符合要求,则应使计算方法所依据的稳定设计简图应与计算结构稳定性水平所依据的简图保持相同。
3、稳定性设计的过程中不应忽视的问题
在设计住宅的钢结构时,应注意钢结构类型的住宅分为多层住宅与低层住宅两种,别墅为低层住宅,而公寓则为多层住宅。相关标准中提出,钢结构类型的住宅宜控制在12层以下,以满足抗压以及抗震要求。布置钢结构时的规则性会对住宅建成后的抗震性能造成影响,所以,在布置钢结构平面时,应尽量做到对称与规则,避免在出现地震时,遭到较大的破坏。
当前,计算机设计软件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因此,可以在设计钢结构时,应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并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完成整体稳定以及平面构件强度的计算;设计人员则只需计算结构稳定水平以及结构强度。
要使钢构件受弯部分的板件维持在稳定状态,则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其一,对板件的厚度与宽度的比值进行控制,从而使板件在屈曲时承载的能力达到极限,避免在钢构件出现整体失效之前,板件就已经出现了屈曲现象,其二,如钢构件出现整体失效之前,板件就已经发生了屈曲现象,则应利用屈曲强度来增强构件承载的能力。对翼缘板的厚度与其外伸自由宽度两者的比值加以控制,或对腹板的厚度与其计算高度两者的比值加以控制,都能够有效维护压弯构件以及受压轴心构件的稳定;当钢结构中的受力构件是一种圆管截面时,那么就应对其壁厚与外径之比进行控制。
结束语
本文就建筑钢稳定结构设计优化问题展开探讨,具体的分析了建筑钢结构,介绍了钢结构的材料优势极其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钢的稳定结构设计,从钢结构稳定性的概念入手,总结出钢结构稳定性设计的要点和注意事项。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湖北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及统一基价表;冶金工业建设工程预算定额;基价;费用组成;区别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through the author's working practice of simple to 2003 "hubei province construction consumption quota and unity base price list" and 2001 "metallurgical industry construction project budget quota" basic price and cost composition a comparison.
Keywords: hubei province construction consumption quota and unity base price list, Metallurgical industry construction project budget quota; Basic price; Cost composition; Difference between
中图分类号: TE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鉴于冶建施工企业承接的工程多半是冶金厂房建筑安装工程,合同计价经常采用全统建筑安装定额地方基价表,缺项部分执行专业定额的方式,所以分析全统定额与专业定额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我们很有帮助,现根据我的工作实践简单的对2003年《湖北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及统一基价表》(以下简称全统定额 )与2001年《冶金工业建设工程预算定额》(以下简称冶金定额)基价及费用组成做一下比较。
I、基价比较
《湖北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及统一基价表》的基价组成是施工过程中耗费的构成工程实体和有助于工程形成的各项费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 、施工机械使用费和管理费。
《冶金工业建设工程预算定额》的基价组成是施工过程中耗费的构成工程实体和有助于工程形成的各项费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
很明显的在定额基价中全统定额计取了管理费而冶金定额没有计取。这是两种定额在基价计取上的差异。
II、费用定额比较
2003年湖北省建筑安装工程费的组成
湖北省建筑安装工程费由直接费、间接费、利润及税金四部分组成。
一、直接费由直接工程费和措施费组成。
(一)直接工程费(项目工程费):是指消耗量定额的基价,包括人工费,材料费(含主材或未计价材),机械费;人工费指消耗量定额中人工费。
(二)措施费包括施工组织措施费和施工技术措施费。措施费应计取施工管理费,规费,利润和税金。
施工组织措施费内容包括以下各项:
1. 环境保护;
2. 安全施工;
3. 文明施工;
4. 临时设施;
5. 夜间施工;
6. 二次搬运;
7. 冬雨季施工;
8. 生产工具用具使用费;
9. 工程定位复测,工程点交,场地清理费;
10. 施工降水、排水费。
施工技术措施费内容包括以下各项:
1. 大型机械设备机出场及安拆;
2. 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模板及支架;
3. 脚手架;
4. 已完工程及保护费用。
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在措施费中增列了冬雨季施工增加费,生产工具用具使用费,工程定位,点交,场地清理费。
二、 间接费由规费和施工管理费组成。
(一)规费指经省级以上政府和有关部门批准的行政收费项目,是不可竞争性费用。内容包括以下各项:
1.工程排污费
2.工程定额测定费;
3.劳动保险统筹基金;
4.职工特业保险费;
5.职工医疗保险费。
(二)施工管理费内容包括以下各项:
1.管理人员工资;
2.办公费;
3.交通差旅费;
4.固定资产使用费;
5.工具用具使用费;
6.保险费;
7.财务费;
8.税金;
9.其他。
三、计划利润:是指按规定应计入建安工程造价的利润。
四、税金:是指国家规定的应计入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经费附加。2003年湖北省建筑安装工程价格项目表
2001年冶金工厂建设建筑安装工程费的组成
冶金工厂建筑安装工程费由直接工程费、间接费、计划利润及税金四部分组成。
一、直接工程费由直接费,其他直接费和现场经费组成。
(一)直接费:是指施工过程中耗费的构成工程实体和有助于工程形成的各项费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
(二)其他直接费:是指定额直接费以外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内容包括以下各项:
1. 冬雨季施工增加费;
2. 夜间施工增加费;
3. 材料二次搬运费;
4. 生产工具用具使用费;
5. 检验试验费;
6. 工程定位复测,工程点交,场地清理费;
7. 特殊工程技术培训费;
8. 生产干扰施工增加费。
(三)现场经费:是指为施工准备、组织施工生产和管理所需费用。内容包括以下各项:
1.临时设施费;
2.现场管理费;
3.远地施工增加费。
二、间接费由企业管理费、财务费用和其他费用组成。
(一)企业管理费,是指施工企业为组织施工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管理费用。内容包括以下各项:
1.人工费;
2.办公费;
3.差旅交通费;
4.固定资产使用费;
5.工具用具使用费;.
6.保险费;
7.工会经费;
8.职工教育经费;
9.劳动保险费;
10. 职工养老保险费及待业保险费;
11. 税金;
12. 其他费用。
(二)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企业经营期间发生的短期贷款利息净支出、汇兑净损失、调剂外汇手续费、金融机构手续费,以及企业筹集资金发生的其他财务费用。
(三)其他费用,是指按规定再支付的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的定额编制管理费及劳动定额管理部门的定额测定费;按有权部门规定支付的上级管理费;施工调迁费。
三、计划利润:是指按规定应计入建安工程造价的利润。
四、税金:是指国家规定的应计入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经费附加。
2001年冶金工厂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表
对比会清楚地看出冶金定额的直接工程费是含直接费(即定额基价*工作量)、其他直接费和现场经费的;而全统定额直接工程费(即定额基价*工作量),全统定额的直接费是含直接工程费、措施费,也就是两种定额的直接费和直接工程费含义是不同的,这个需要我们在合同谈判和工程预结算工作中要特别注意。
2001年冶金定额其他直接费中的冬雨季施工增加费、夜间施工增加费、材料二次搬运费、生产工具用具使用费、工程定位复测、工程交点、场地清理费属于全统定额中直接费的施工组织措施费范畴。冶金定额现场经费的现场管理费和间接费的企业管理费中均含有管理人员人工费、办公费、差旅交通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工具用具使用费和保险费,这是由于冶金建筑工程的特殊性针对现场和公司总部双重管理而计取的费用,属于全统定额中定额基价管理费和间接费的施工管理费范畴 。
利润、税金等费用基本是相同的。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技术人员;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建筑结构的设计需要采用多个软件来辅助进行计算分析、工程建模、图书档案管理和施工图绘制工作,因此,不同软件间的模型转化十分重要。然而,我国当前的建筑应用软件间的模型转化仍存在较大的滞后性,模型重建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工作,也严重影响了设计质量,因此对不同应用软件间模型转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面向建筑结构设计的整个过程探讨了建筑结构设计模型的自动转化方法,希望能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一、建筑结构信息模型的构建
当前,在建筑结构设计领域,软件间模型数据的交换大多是以数据接口的方式。然而,大部分软件厂商都不会公布自己的数据格式,这就导致各种设计软件协调性较差,存在“信息孤岛”。以上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建立一个统一、规范的工程信息模型,实现不同设计软件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建筑信息模型,即基于这一概念而提出的模型技术。
基于建筑结构设计的信息模型主要包括物理模型信息、模型属性信息、模型管理信息和模型关联信息等。其中,模型物理信息主要包括节点信息、构件信息、轴网信息、截面信息等;模型属性信息主要包括材料信息、荷载信息、内力信息等;模型管理信息主要包括模型版本信息、模型所有者信息等;模型关联信息主要包括模型关联关系和构件关联关系。
建筑结构信息模型应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关联性,并可建立面向建筑结构的单一工程数据源,解决分布式和异构工程数据间的共享和一致性问题,为建筑结构模型的自动转化提供有利条件。
二、基于建筑结构信息模型的模型自动转化
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设计的关键环节,其设计内容主要包括结构设计、结构分析、施工图设计等,建筑结构设计模型的转化应以结构性设计模型为中心,其具体步骤为:(1)通过IFC标准提取建筑设计模型的结构设计信息,建立结构设计模型,结构设计模型不包含非结构设计信息,无法反向映射建筑设计模型,其转化过程是单向的;(2)从结构分析模型导出接口,从结构设计模型中提取结构分析模型,并进行结构设计与分析;(3)通过结构分析模型导入接口将结果集成至结构设计构件模型,进行施工图设计;(4)通过XML模型接口将结构设计模型转化成工程算量模型,分析并统计工程算量。
1.建筑设计模型转化为结构设计模型
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设计大多还是在图纸上进行的,仅能靠图元识别的方式获取建筑轴网和部分结构构件的定位,存在大量重复工作。IFC标准是国际通用的建筑数据描述标准,国际主流的建筑设计软件都可将建筑设计模型导出为IFC文件。
结构设计模型以几何模型为主,在从建筑设计模型到结构设计模型的转化过程中,对建筑设计模型结构构件的识别是关键工作。以IFC标准定义的模型,构件识别性高,构件间的关联关系也能保证其识别与转化。
2.结构设计模型转化为结构分析模型
结构分析是结构转化的重要环节。国际通用的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多采取公开的数据模型,该过程的实现难度并不算大。但当前该模型的转化只能在不同有限元分析软件间进行转化。本次研究选择了ETABS软件,实现结构设计模型向ETABS模型的转化,并通过Access数据库将设计结果集成到原结构设计模型。其流程如下:
(1)通过ETABS到处结构将结构构件信息写入模型文件;(2)导入模型文件,并补充定义、施加荷载,分析并设计结构;(3)通过ETABS数据库接口将设计结果导入Access数据库;(4)通过ETABS结果导入接口关联构件配筋信息和对应结构构件,建立完整的施工图设计模型,用于施工图设计与工程算量分析。
3.结构施工图设计模型转化为工程算量模型
施工图设计模型应包括工程算量模型的所有信息。我国当前的三维图形算量软件大多不支持IFC国际数据交换标准,只能通过专用接口转换模型数据。本次研究选择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GGJ2009广联达钢筋抽样软件,通过XML映射模型将结构施工图设计模型转化为工程算量模型。
XML语言可通过文档类型定义和模式定义来定义XML模型模板。其中,模式定义具有文档语法一致性好、数据声明方式灵活、可扩展性强的优点,因此,本次研究选择模式定义来定义XML模型模板。以钢筋混凝土梁的XML模式定义来讲,该梁模型的属性有:构件ID、构件几何信息、构件配筋信息、关联楼层信息等。构件几何信息主要包括起终点位置、截面信息等;构件配件信息主要包括箍筋信息、纵筋信息等。
通过XML模式定义模板的定义,可将结构设计模型输出为基于XML的工程算量模型,并导入GGJ2009等软件进行分析和统计。
三、系统测试
以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为测试对象。测试流程如下:
(1)在Revit Architecture 2009建筑设计软件中建立测试对象模型,定义结构表面装饰面层及门窗、台阶、玻璃幕墙等,通过该软件的IFC导出接口将模型导出为IFC文件;(2)通过BIM-SDDS的IFC建筑模型转化接口实现建筑模型结构构件的提取,生成结构模型,转化后,模型以几何模型为主,也包括构件关联信息、结构材料信息等,通过ETABS模型文件导出接口生成ETABS模型文件;(3)定义荷载布置和结构约束,进行结构分析和设计,将设计结果导出至Access数据库,并通过BIM-SDDS的Access接口读取配筋信息,将其与结构构件相关联,形成结构设计信息模型,在BIM-SDDS系统中设计结构配筋,形成工程算量模型;(4)通过BIM-SDDS系统的XML模型导出接口,将工程算量模型导出至GGJ2009算量软件,分析钢筋算量,生成统计和报表。
为验证本模型转化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笔者另选择了4个设计模型进行相同测试,发现本模型使用的自动转化方法构件识别率和转化率均较高,构件规模增大时,对构件的识别仍十分有效。
总结:
本文针对建筑结构设计中不同软件件建筑设计信息模型的转化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建筑结构设计模型的模型转换方法,并建立了建筑结构设计模型、建筑设计模型和工程算量模型间的转化流程,最后进行了模型应用验证。受条件所限,本次研究不能选择所有的建筑应用软件一一实验,后续研究将致力于研究支持更多软件的模型自动转化方式。
参考文献:
[1]邓雪原,张之勇,刘西拉.基于IFC标准的建筑结构模型的自动生成[J].土木工程学报.2007(02).
[2]高鹏,乔可义.重视概念设计,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3).
关键字: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定义;关系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定义
城市设计的定义
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城市面貌、规划布局、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城市设计要在三维的城市空间坐标中化解各种矛盾,并建立新的立体形态系统。侧重城市中各种关系的组合,建筑、交通、开放空间、绿化体系、文物保护等城市子系统交叉综合,联结渗透,是一种整合状态的系统设计。其具有艺术创作的属性,以视觉秩序为媒界、容纳历史积淀、铺垫地区文化、表现时代精神,并结合人的感知经验建立起具有整体结构性特征、易于识别的城市意象和氛围。城市设计并不直接设计建筑,但是却对其区位、布局、功能、形态,包括体量、色彩、质地及风格等提出合理的控制与引导要求。对于城市设计的定义,很多人也存有不同的看法,也有部分人认为城市设计是人类诸般设计行为的一种,其目的不外在将构成人类城市生活环境的各项实质单元,如住宅、商店、工厂、学校、办公室、交通设施以及公园绿地等加以妥善的安排,使其满足人类在生活机能、社会、经济以及美观上的需求。但是目前被人民普遍接受的说法还是前者。
建筑设计的定义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开始建造之前,设计者依行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全面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并用文件和图纸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便于整个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
建筑设计侧重基地范围内建筑形体的详细处理,包括使用功能、三维造型、内外空间、体量、材料、色彩等,对基地之外的城市空间的考虑较局限,既有设计要求、资料条件等的客观原因,更有设计思维和方法的主观原因,另外,从社会现实情况看,建筑设计是向业主或开发商提供的一种服务,实现私人利益的首要性往往限制对公共利益的深入考虑
二、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分析
(一)共通性
从物质这一层面上看,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都比较关注实体、空间两者的关系,但是其中也有细微的区分。建筑设计的工作范围是建筑立面以内的实体和空间效果;城市设计则侧重建筑立面以外的外部空间环境。因此,建筑立面既是建筑的外壳和表皮,又是城市空间的“内壁”,所以,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是内外交融、隔而不断的,两者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如果用一张城市设计的平面图来观看,我们不难发现,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好比图、底的关系。环境建筑是城市空间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在城市中,建筑物的材料、体量、尺度、比例、造型、色彩、空间等对城市空间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通常,建筑之间只有组成一个有机群体时,才能对城市环境空间作出贡献。而城市设计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新的设计,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这就意味着,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应与规划设计一起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项完整的工作,具有很好的连续性。同时,建筑包围着城市空间,城市空间也围合出建筑形态,它们是互相衬托、相互围合的关系。
(二)本质上的差异性
建筑设计是城市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城市设计是解决“线”和“面”的问题,而建筑设计主要是解决城市中“点”和“面”的问题。建筑设计是对特定空间的某一建筑或一些建筑群体进行考量和设计,而且必须考虑建筑自身的功能、形式、建筑的使用者以及和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社会文化环境,更倾向于建筑形象的自我表达,以突出建筑师和业主的形象。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作为主要对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并把它们协调好,因此是对城市整体形象的把握。
(三)发展趋势上的结合性
1.建筑设计向城市化、巨型化、公共化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人们不断追求更方便快捷的生活和更高品质的生活,因此随着人们的生活需求的改变,建筑设计中出现了多样性的建筑功能单元。在城市中,建筑是城市社会生活的物质化表现形式,城市生活的多元化、多样性及其内在联系决定了城市建筑功能单元之间的多样性及其必然联系。20世纪60年代起各种建筑综合体在欧美城市复兴运动中兴起,给需要综合解决多种功能问题的使用者带来了不少方便。综合体的建设从简单的功能叠加(如居住商店)发展到以职能体系划分的各种主题综合体(如交通枢纽综合体、文化娱乐综合体、商业综合体等)。我国20世纪90年代建设的北京国际贸易中心,就是一座集商务办公、会议、商城、展览、酒店、公寓、娱乐、停车等多项功能于一身的商务办公综合体,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出租率。各种综合体主题建筑的兴起,导致了在建筑设计中,单体和类型的概念被日益突破,建筑愈来愈多地以群体的形式出现,建筑的尺度也日益加大,由人性尺度渐而向超人性尺度转换。高效率的工作状态给人们带来越来越沉重的工作压力,使人们迫切要求提供大量的城市交往空间,以消除乏味、枯燥,从而也为建筑设计不断提出了新的、不同的要求。也就是说,建筑应突破其自身功能,日益接纳原本属于城市的职能。例如,在建筑空间中引入城市街道,中庭成为城市的集散枢纽,屋面成为城市广场,使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互相咬合、连接、渗透。因此建筑设计在社会环境形态上表现出了更多的城市化,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界限也在逐渐模糊。
2.城市设计向室内化、立体化的方向发展。
城市设计室内化是立体化城市设计的必然结果,许多大型公共建筑早已将各项城市设计的分项系统纳入其中。香港万国宝通银行大厦,它是其中环地区最后的可供大规模发展的地段。其设计思想一方面考虑建筑形态对周围建筑的呼应关系,另一方面在建筑内部,考虑整个城市公共活动领域的衔接与连续,使其成为真正的“城市连接体”。法国巴黎德方斯新城东区,在占地750平方公里的地域上,采用了车辆与行人完全分开的规划。在东区的至西到东的轴线上,建设了三层交通通道。地面层是一块900米长的钢筋混凝土板块,将过境交通全部覆盖,板块上面是人行道和居民活动场所,板块下面是公路,再往下是地铁。其德方斯新城东区在设计和规划上不仅是对城市与建筑职能协调发展的大胆尝试,使人们能够通过便捷的各类交通方式直接进入建筑内部,而且对地面创造出了四通八达的步行系统,为人民提供了满生机的休息娱乐空间。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城市设计正向建筑设计的方向深化,而建筑设计也向城市设计的方向上扩展,开发出一套城市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综合系统,成为城市领域和建筑领域间的一种“中间领域”,通过这个中间领域,可以使建筑与城市之间默契结合、相互作用。冯金龙、韩冬青在《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一书中写到:“整体设计意味着城市与建筑的功能和空间设计过程是不可分离的,建筑和规划应该成为城市发展计划中一项完整的程序。城市·建筑综合体系的内在联系即整体的内部结构是多样的,因此也必须多层次、多角度地看待其形态设计过程。”在这里,多层次意味着建筑师、规划师、城市设计师三者的协同运作,同时也保证了各角色广阔的创作领域。
在设计领域中,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是两个有着共同交集的设计集合,它们在许多观点和理论上是有共通性的。但是,由于二者在城市建设中,处在不同层面,担当着不同角色,各自有着不同的利益,往往会产生矛盾。只有认真研究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相互合作,实现建筑、环境、城市一体化的现代化城市设计。
参考文献
[1] 袁怡.看不见的城市——解读辛克尔的城市设计及其建筑设计的城市性[D].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9.
[2] 毛刚,胡月萍,龙海凡等.从总体规划到建筑设计的全程解析——以遂宁市安居区规划建设为例[J].规划师,2010,26(4):47-51.
[3] 张淑娟.论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关系-—谈当代建筑与城市设计的社会性[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0).
[4] 布正伟,范强.高度整合中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临沂市新城核心区三位一体设计案例的运作与启示[J].建筑学报,2009,(12):7-9.
[5] 王迎霞.浅析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关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0).
关键词:建筑高度;细化;建筑消防高度;建筑规划高度
建筑高度这个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而在我们设计领域更是常常使用,并以此作为设计建筑的基础,对建筑进行定性,对其配置相应的服务设施及安全防护措施。
然而,建筑高度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如何准确地表述这个数值?这个看似比较平常的概念,却常常是是争议比较多的问题。这一问题是为啥出现的,还要从我们使用的规范说起。
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后面均用《建规》代替)1.0.1 条中,对这一概念的解释是:
注:建筑高度的计算:当为坡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檐口的高度;当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种屋面形式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局部突出屋顶的嘹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施、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可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后面均用《高规》代替)
2.0.2条文解释为: 建筑高度。建筑高度系指高层建筑室外地面到其檐口或屋面面层的高度。屋顶上的嘹望塔、水箱间、电梯机房、排烟机房和楼梯出口小间等不计入建筑高度和层数内。
而《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后面均用《通则》代替)对于建筑高度的相关条文是:
4.3 建筑高度控制
4.3.1 建筑高度不应危害公共空间安全、卫生和景观,下列地区应实行建筑高度控制:1 对建筑高度有特别要求的地区,应按城市规划要求控制建筑高度;2 沿城市道路的建筑物,应根据道路的宽度控制建筑裙楼和主体塔楼的高度;3 机场、电台、电信、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军事要塞工程等周围的建筑,当其处在各种技术作业控制区范围内时,应按净空要求控制建筑高度;4 当建筑处在本通则第1章第1.0.3条第8款所指的保护规划区内。注:建筑高度控制尚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专业部门的规定。4.3.2 建筑高度控制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第4.3.1条3、4款控制区内建筑高度,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建筑物和构筑物最高点的高度计算;2 非第4.3.1条3、4款控制区内建筑高度:平屋顶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其屋面面层或女儿墙顶点的高度计算;坡屋顶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下列突出物不计人建筑高度内:1)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等辅助用房占屋顶平面面积不超过1/4者;2)突出屋面的通风道、烟囱、装饰构件、花架、通信设施等;3)空调冷却塔等设备。
从上面的定义及解释中可以看出,《建规》、《高规》与《通则》这三本规范在描述建筑高度是有差异的。特别是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有着显著的差别,《建规》、《高规》指的是屋面面层,而《通则》指的是女儿墙顶点的高度。
《建规》、《高规》是考虑专业领域的实际情况,结合人员的安全疏散、实施紧急救助等消防需要而设置的建筑高度概念,是针对个体的的。而《通则》是以“不应危害公共空间安全、卫生和景观”为前提,对建筑总体规划高度控制的一个高度概念,是个体服从总体条件下的高度概念。
这在一些地方法规更是对这一概念有着更为详尽的解释。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3年版)附录二的第5条建筑高度计算中这样描述:
5、建筑高度计算
(1)本规则仅适用于确定建筑物间距、退界距离和后退道路时的建筑高度计算。其它规定对建筑高度有限制的(如机场、气象台、微波通道、安全保密、日照分析、视线分析等),按建筑物的最高点计算。
(2)在计算建筑间距时,建筑高度按下列规定计算:
平屋面建筑:挑檐屋面自室外地面算至檐口顶,加上檐口跳出的宽度(见图一);有女儿墙的屋面,自室外地面算至女儿墙顶(见图二)。
坡屋面建筑:屋面坡度小于45度(含45度)的,至室外地面算至檐口顶加上檐口跳出宽度(见图三);坡度大于45度的,至室外地面算至屋脊(见图四)。
水箱、楼梯间、电梯间、机械房等凸出屋面的附属设施,其高度在6米以内,且水平投影面积之和不超过屋面建筑面积的1/8,不计入建筑高度。
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从确定建筑物间距、退界距离和后退道路时等诸多因素出发,为了建筑总体规划服务的,是一个总体规划的范畴,是作为控制数据来定义的,和通则所定义的概念是统一的。
这样便出现了建筑高度究竟是什么数值的问题。是按防火意义的来说呢?还是按规划意义上的来说呢?这会涉及到建筑本身的性质问题,是多层,还是高层来设计的问题。特别是当一个普通民用建筑物的女儿墙高度是24.1米,而建筑的平屋面面层是23.3米的情况时,是按《通则》的24.1米来界定为高层呢?还是按《建规》、《高规》的定义应该是23.3米,来界定为多层呢?界定不同,对建筑设计有着质的差别。
在建筑设计中,为了使设计依据不至于不满足规范,常常按“安全” 的原则来做,就高不就低,使用较高的规划意义上的高度,在建筑设计说明表述建筑高度时使用了规划意义的高度。就上面的例子来讲,这幢建筑的女儿墙高为24.1米,通常就按高层建筑来设计,而不按多层来考虑。这样做看似没错,其实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不足是违法,过度也是错误。
当然,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有其历史原因。在旧版的《建规》及《高规》中,也曾把“建筑高度”这一概念定义为接近“规划高度”的概念,力图使其一致,但由于各自专业领域不同,侧重点不同,最后才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
规划意义的高度是国家及地方有关部门根据各种制约条件来控制的一个概念,即周围条件是先决条件;而消防意义的高度则是先有概念(建筑高度),然后才通过各种技术措施及手段对其配备相应的条件,是其它技术措施的依据条件。当然,它们也是相互影响的。规划高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建筑的消防高度,使其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而消防高度则是规划高度的最为重要部分的体现。
因此在工程项目中,特别是在建筑设计中,有必要对建筑高度进行细分,细分为建筑规划高度与建筑消防高度。通过对建筑高度的细分,可以使我们准确地描述出建筑的特征,再也不会对同样的建筑,对高度进行描述时出现分歧,不再用规划高度来代替消防高度。从而准确地描述所设计建筑的高度指标,使我们的设计更严谨,更规范。
参考文献: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3]《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