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雕塑的艺术风格

雕塑的艺术风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雕塑的艺术风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雕塑的艺术风格

雕塑的艺术风格范文第1篇

2、秦俑采用了写实的刻画方式,带有明显的肖像性和写生性的特征,陶俑一般身高1、8米左右,最高者可达2米,均为彪形大汉,陶马一般身长2米,通高1、7米,与真马大小相等,形体比例准确,形象栩栩如生;

3、秦兵马俑的传神并不只是简单地按照现实摹刻下来,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不同的人物外形,不同的官阶,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精神面貌都有差别;

4、秦俑的传神特征还通过艺术的夸张和提炼表现,它的刻画不是追求细枝末节,而是抓住了关键的部位进行艺术处理,比如说,将眉毛加粗加厚使脸部更有体积感,胡子处理成飞动或翻卷状;

雕塑的艺术风格范文第2篇

课程背景

随着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逐步推进,美术教学内容呈现出明显的选择性和多样化取向。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1课和《雕塑》第2课中,都对石窟雕塑艺术有比较详细的欣赏和讲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整合两个模块的内容开展教学,会有更好的效果。麦积山石窟以其悬崖峭壁上的精美泥塑著称于世,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所以,本课让学生通过欣赏麦积山石窟不同时期的雕塑艺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实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有机融合,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促进形象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学情分析

本课在高二上学期开设。由于学生在高一阶段已学习了美术鉴赏的基本知识,因此在欣赏雕塑的同时,能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对雕塑中可视的形、色、体、质等要素的感知和掌握,能激发创新意识,个性化地欣赏和理解雕塑的美,培养正确的造型意识和人文精神。

教学特色

让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欣赏麦积山石窟雕塑,明确雕塑艺术特征、专业语言、类型、材料和制作方法,掌握雕塑三维与二维空间的基本技法,在体验和探究中体会造型创造的乐趣,提高审美表达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的历史背景、艺术风格,了解并掌握麦积山石窟雕塑的制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采访、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比较分析等系列学习活动,掌握雕塑欣赏的方法和技巧,提升审美感知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家乡优秀雕塑作品的欣赏,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并建立对世界、社会、自然与自我之间和谐统一的审美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的基本特点,感受和欣赏石窟雕塑艺术风格。

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石窟雕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以及各个时代雕塑的风格演变。

教学准备

教师:照片、图片或幻灯片、雕像复制品、泥巴等。

学生:分小组利用星期天参观麦积山石窟,实地记录、写生、拍照、采访博物馆工作人员或导游,了解麦积山的自然环境,以及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的历史、艺术特点和制作方法等。

教学过程

一、简单交流导入课题

教师请学生代表展示、交流课前到麦积山石窟采访、摄影及写生的成果,简单谈谈麦积山石窟雕塑有何艺术魅力、艺术价值如何、有何特别之处等,以此引出课题。

二、欣赏视频了解环境

教师播放《麦积山风光》视频资料(图1),并介绍:在秦岭西段,天水市南,有一孤峰高耸于群山环抱之中,它险峻奇绝,四周云雾缭绕,宛如仙境。山高142米,驰名中外的麦积山石窟便开凿在这座奇峰南面的峭壁上。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麦积山石窟雕塑的文化内蕴、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欣赏家乡风光,拉近学生与本课学习内容的距离,为理解石窟开凿和雕塑作品的历史背景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三、自主问答欣赏分析

教师请学生根据课前参观考察的分工,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提问和回答——甲组提问,乙组回答;乙组提问,丙组回答;丙组提问,丁组回答;丁组提问,甲组回答。由此共同完成对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的欣赏与分析,并与我国其他主要石窟中的佛教雕塑及其他类型的雕塑进行比较。

1.麦积山石窟雕塑的基本情况

甲组提问:麦积山石窟雕塑的开凿是何时开始的?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

乙组代表回答:由于佛教的传人,麦积山石窟的开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十六国至南北朝是开凿期;(2)隋唐很少;(3)宋代又掀起,南宋之后逐渐减少。麦积山石窟开凿在峭壁上-始建于公元384午,历经了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几个朝代,荟萃了历代雕塑7800多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雕塑最大的高达15米,最小的仅有20厘米,有的距山基仅仅二三米,有的则达到七八十米。

教师补充:麦积山石窟雕塑形态各异、风格不同,反映了雕塑艺术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其险峻的凌空栈道、密如蜂巢的洞窟、精湛的工艺、逼真的造型令人折服。如图2至图4。

甲组追问:那请你们说说麦积山石窟雕塑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乙组回答:麦积山石窟雕塑多为泥塑,民谚有云“砍完南山材,修起麦积崖”。一般用木桩、树干做骨架,雕塑时在泥里加入麻布、棉花、纸浆、麦草之类,甚至加入鸡蛋和米汁。

教师点拨:古代艺匠们在塑造时采用了分层加泥的方法,一边在阴凉处风干一边塑造,以减少泥的收缩,避免产生裂缝,有时加入石粉,以增加塑成后的坚固程度,并且运用了大量色彩加以装饰,如白、黑、青、石青、石绿等颜料。如图5至图7,其中第5窟是用麻布贴泥的方法塑造的。

2.麦积山石窟雕塑的艺术风格

乙组提问:麦积山雕塑有哪些艺术风格?

丙组代表答:由于麦积山的岩石是红土与沙石构成的砾岩,不易精雕细镂,所以塑像都是泥塑。早期佛像多为方面大耳,头梳高肉髻,额广平正,眉高目长,硕口微闭,身披偏袒右肩袈裟;菩萨像多为长方面孔,鼻直口方,面含笑容,上身袒露,薄衣贴体,有明显的西方造型特征。中期由于民族融合加剧,开窟造像的艺术手法迅速汉化,且形式日趋多样。面像稍小,眉弯唇翘略带微笑,身条修长,衣带飘舞,风姿潇洒。隋唐时期的雕像丰满圆润,颈粗肩宽,衣饰多变。到了宋代,雕像丰润略长,姿态各异,眉眼上翘,别具神采。 教师补充:麦积山石窟雕塑主要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基本上所有塑像都是俯身下视的姿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所以被称为“东方微笑”。从塑像体形和服饰来看,也摆脱了外来艺术的影响,表现出汉民族的特色。我们一起欣赏图8至图12。

3.与其他主要佛教石窟雕塑的比较

丙组提问:除了麦积山石窟雕塑,我国还有哪些著名的佛教石窟?

丁组代表回答:我国石窟雕塑资源相当丰富,如甘肃敦煌莫高窟和炳灵寺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云冈石窟,重庆大足石刻,四川乐山大佛,等等。

丙组追问:它们的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吗?

丁组同学因为课前未做准备,没有回答。 教师代为回答:我们以这四大石窟的典型雕塑为例,来比较一下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我们选取麦积山第127窟(图13)、云冈石窟第20窟(图14)、敦煌莫高窟第194窟f图15)和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图16),通过表1来了解一下。

4.丁组提问:除了石窟雕塑,还能列举出我国基他的雕塑吗?

甲组代表回答:还有秦始皇陵兵马俑(图17、图18),霍去病墓石雕,昭陵六骏,山西晋祠泥塑,等等。

教师补充:我国雕塑涉及面广,就其用途来说,有宗教雕塑、陵墓雕塑、生活雕塑、民俗雕塑和广场雕塑等,下面我们参照表2,对其中三种雕塑举例赏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麦积山雕塑艺术,学习和运用比例、构图、明暗、透视和色彩等知识,分析雕塑作品的艺术风貌,理解“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的审美特征。

四、麦积山石窟典型雕塑欣赏

1.师生共同欣赏

(1)麦积山第121窟最引入注目的是在正壁两墙角,左右两壁里侧的胁侍菩萨(高1.25米)与正壁龛外两侧的比丘、比丘尼两两贴近,其上身微微前倾,而且肘、肩和头部完全靠拢在一起(图19)。他们仿佛在佛陀说法的循循诱导之下互相发出会心的微笑,又仿佛是人间的一对亲密的朋友在窃窃私语,形象及神态生动有趣,组合巧妙,具有“秀骨清像”的特点,给人以无限联想,充满浓厚的人间气息和生活情趣。

(2)第62窟左壁的左、右胁侍菩萨(图20)分别高1.12米和1.11米,具有统一的整体造型和灵活多变的细节塑造,其肌肉丰满、身段修长,既有北朝秀骨清像的余韵,又开隋唐丰满圆润之新风。

(3)第37窟菩萨(图21)高1.86米,形体修长,双手自然地交叉于胸际,姿态优美,表现手法简练、写实,是麦积山隋代造像的精品。

2.学生自主欣赏

教师课件出示图22至图24,请学生谈谈看到这三件雕塑后的感受和思考。

学生:图22中的雕塑造型夸张、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情感和新的创意与审美情趣,具有饱满的精神内涵与现实意义,赋予我们美的乐趣和享受,能激发我们热爱生活、创造自然的激情。图23和图24中的雕塑线面结构鲜明,塑、绘紧密结合,展示的是婉约清雅的古典美。

【设计意图】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自主欣赏中展开思维想象,并注重与生活相结合。

五、尝试泥塑加深理解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家乡麦积山石窟的佛教雕塑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麦积山的雕塑都是以泥为主要材料制作的。我想,我们每个人在童年时都可能玩过泥巴,那就请大家模仿麦积山石窟雕塑做一个小泥塑,如果课堂上不能完成,就在课后继续把它做完。

雕塑的艺术风格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佛教雕塑艺术;演变;艺术特征

作为中国古代传统雕塑造型艺术之一的中国佛教雕塑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雕刻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哲学家西卡尔曾说过:“艺术在它的萌芽时期,似乎就是与神话联结在一起的,即便在后来的发展进程中,它也从来未完全摆脱神话与宗教思维的影响和力量。”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和文化的主要形态之一,佛教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接触,由相依附、相冲突、相激荡到逐渐地融合、协调,从而逐渐形成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佛教雕塑艺术。

佛教雕塑是以佛教美学为核心的宗教艺术,在东方雕塑史上占据着主流艺术形式。据史料记载,公元67年西汉汉明帝遣使入西域求法,后印度佛教传人中原。在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相交融,历经数百年的风格演变之后,中国佛教雕塑艺术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造像风格。中华民族是一个宗教文化包容性很强的民族,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吸取精华,不断创新。佛教文化源于古印度,传人中原后佛教造像的形式与内容大都呈现异域风貌,魏晋南北朝以前本民族特色的佛像雕塑样式比较少见。历史进入唐代以后,由于“贞观之治”带来的社会繁荣,社会风气开放,丝绸之路的发达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这些因素使得唐代雕塑艺术的发展进入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唐代雕刻艺术家以饱满富有激情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把这种体现中原文化大器质朴的艺术风格的创作形式运用在佛教造像雕塑的制作上。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比较,唐代的佛像风格已不再具有那种超凡脱俗、遥不可及的神秘感,而显得温和圆润、生动柔和;在造型上也从之前的清瘦飘逸转向丰满端庄。从敦煌飞天的发展可以看出唐代雕塑艺术的越来越民族化,如唐代飞天已经将外来艺术形式巧妙地融入本民族的艺术特点,形成唐代艺术上独特的风格。石窟墙壁上的飞天翩翩起舞,或脚踏祥云、或乘风飞翔,如同从天而降,显得那么轻盈而富有动感、萦绕着仙人缥缈的神秘气息。这时的佛教造像艺术,无论表现形式还是艺术风格,都体现出古老的中原文化所具有的艺术特征。

佛教雕塑艺术逐渐渗入民间的同时,作品更趋于生活化、现实化,古代艺术家通过作品形象来表现现实人物的性格和情态,世俗化的味道更浓,丰富了佛教艺术反映现实的能力,拉近了佛教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使菩萨形象更为亲和、女性化,成为佛教信徒精神寄托的一种载体。

佛教雕塑艺术的世俗化削弱了雕塑所表现的宗教性,从而增强了艺术性的表现。佛教讲求佛性,教化人们不为外物所左右,把外物看作是空幻的东西,这样就可以不为现实的利害所烦恼,达到超出一切爱憎是非的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为了达到教化目的,佛教雕塑贯以塑造具体的以佛、菩萨、罗汉、力士等形象来表现人间的理想生活状态,也就形成了这一时期佛教造像写实性的制作方法。如唐代敦煌石窟的菩萨造像,皆是以“胖”为美的典型女性形象。衣服、饰品等着装方面符合当时女性的身份样式。唐代在制作处理佛教群雕人物关系时,更加注重把握不同形象性格之间的关系,将理想化的精神世界通过具象化的表现手法世俗化地表现出来。这种特点运用在宋代佛教造像方面发展出新的意趣和风貌,其主要方面体现在塑造观音菩萨的造型上,逐渐由男性形象转化成为了端庄秀丽的女性形象。由此可见,佛教造像随着时展和社会变迁,有着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美的理想,通过世俗化生活的影响,日趋注重表现现实人物的性格和情态,进而通过造像阐释出佛教教义中的主旨以达到感化世人、普度众生的宗教目的。

佛教艺术传人中国之后,受到中国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时也被中国传统儒、道学思想和艺术风格所影响,从而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特征,为了服务于统治阶级、教化民众,中原佛教造像风格在雕塑空间占地上规模庞大,注重体量感,突出体现浑然浩大的气势。如山西的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以及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等,这些佛像石窟造像群落不仅经典而且规模庞大,并且巨大的立体圆雕佛像石刻并不是单摆浮搁地坐落在那里,而是一个相互衬托、相互关联的石刻群落。雕像大都以本尊位于中心,弟子、菩萨等形象都位于两旁,同时在本尊与菩萨等神像的影背处还雕有体现“佛光”的石刻浮雕装饰;龛楣处多绘有翩翩起舞的飞天以及装饰性花朵,窟内墙壁壁画描绘着佛教故事情节,形成主体明朗、中心突出、有衬托、有呼应、节奏起伏变化丰富的统一石窟整体,使错落有致的画面在洞窟中营造出浑然、超脱的神秘空间感。

“传神”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要求。以形写神来表达情感因素,产生共鸣。中国佛教雕刻在造像上非常注重“以形写神”,“头者精明之王也”,所以特别强调头面部造型与细节等塑造。通常,佛的庄严、观音的慈祥、天王的愤怒、力士的彪悍等,都是要通过人物的眼部神态和口部轮廓等微妙变化加以传达。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雕塑艺术家在塑造佛像时,都秉承着虔诚的,竭力在传神上下功夫。根据宗教的仪规理想,捕捉神韵,悟得技巧。如脱胎佛像《西方三圣》作品,西方三圣是由主尊阿弥陀佛与其两位肋侍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组成的。主尊阿弥陀佛头饰螺发,大耳垂肩,面形丰满圆润,眉如弯弓,双目俯视前方,端立于莲花宝座上;莲瓣错落有致,佛像衣纹线条流畅,具有唐代薄衣贴体之遗风。主尊左侧为肋侍观音菩萨,右侧为大势至菩萨。整件作品都十分注重佛像面部细节的雕镌,呈现出亲切自然的艺术美感。

雕塑的艺术风格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抽象艺术;抽象形式;抽象语言;传统文化

引言

抽象艺术的形式、风格及艺术思维,一直贯穿在中华民族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同时体现在文化艺术之中。自新石器时代到科技发展的今天,对于抽象艺术的研究与创作从未停止过。因此抽象艺术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其民族性的艺术思维及表现形式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本体之中。抽象艺术的思维和抽象形式语言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写实能力基础上。当今的美术院校应该更多地开拓、探索、培养抽象雕塑艺术的思维方法和创作手段。抽象艺术是有地域性、民族性、多样性的,因此中国的抽象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及理念应如何与世界的抽象雕塑艺术的形式语言对话,其表现形式及理念首先要建立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才能把握住抽象艺术的创作发展方向而不致迷失。

一、抽象艺术是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主脉

抽象艺术的形式风格及艺术思维理念在中国的文化艺术发展史上有着深厚的积淀,它所表达的人类文化精神与衍生出来的艺术作品,使得中国的文化艺术伫立于世界艺林之巅。纵观抽象艺术的历史长河,清晰可见,自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延续到当今科学文化时代,中国艺术的抽象思维形式始终贯穿于文学、书法、绘画、戏曲、建筑、雕刻、陶瓷、及衣食住行等各种艺术门类和文化领域之中。从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文化上,可看见河姆渡、仰韶、马家窑出土绘有抽象舞蹈人物图案的陶艺;商代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上的抽象人物造型纹样和抽象动物头像纹样……这都集中体现了我国具有极其丰富的抽象雕塑艺术语言的发展雏形。这一时期出土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青铜器上刻有繁琐复杂的饕餮纹样,体现出当时高度精细的工艺技术和高度概括的、有象征性的、体现一种狞厉的抽象纹样的表现手段,这也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类的一种质朴的精神状态;汉代画像砖上出现的抽象造型、汉代墓室出土的壁画抽象造型,它们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都属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让我们走进汉代大将军霍去病墓地的石雕群,在那广袤的坟冢场地上,伫立着数尊石雕,刻画的造型有人物也有动物,都是以概括、提炼、夸张的艺术手法加以处理,抽象的艺术语言在这些石刻中已经被提炼到了极至。这样的抽象雕塑能够体现出艺术的真谛,所展示出的精神力量颤动人心,使观者无不为之感动。这些鬼斧神工般的雕琢将抽象艺术的真谛由此呈现出来,正是这种高度的概括手法抓住了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使得这些石刻作品的生命力成为不朽。

抽象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中国画的大写意中得到很多的体现,在人物绘画艺术方面,有宋代画家梁楷,他所绘人物风格全都采用意象和抽象的手法,如《仙人图》,没有一点琐碎细节,笔墨畅快淋漓,通观人物的全身,“仙”的感觉从精神到气度上被寥寥几笔勾勒出来。中国画的大写意和中国书法的大狂草都是一种从具象走向抽象的艺术表现理念。从大写意和大狂草的创作意识来看,它们都讲究“意象”的创作观念和技法,从这里道出:他们不以再现自然为目的,但又不坠入抽象的玄虚,他们追求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才是艺术的真谛,这种摆脱描摹、摆脱技法程式的束缚,突出物象性格特征,在传情上进行努力做到“物我合一”,“物我交融”的大写意风范,这不就是典型的抽象艺术所在吗?在大写意和大狂草的构图布局里有“置阵布势”的观念技法,这也正是形式和内容融而为一的抽象形态关系。有;实、黑;虚、空白一说,所以“黑从白现,虚从实生”。这是一种具体形象之外的无象之象。常说“计白当黑”,是说空白是形象的组成部分,又是形象的延续与衍生状态;再者,也是为观赏者留出再创造的“空白”空间,实在是趣味无穷;空白是来自取舍,是对物象布置的精心概括,是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纵观这些道理足以说明抽象艺术是我国的原生态艺术,是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主脉。

二、抽象艺术的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写实基础之上

抽象艺术的思维和抽象艺术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有扎实的写实能力基础上。当代美术学院已经认识到并逐渐负起培养抽象雕塑艺术思维能力的责任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在当今知识、学术、信息多元化的大繁荣、大融合形势作用下,作为高等学府的艺术学院应该多角度、多方位地开拓、探索、培养抽象雕塑的思维创作方法,而不是被社会造就的偶尔出现的几个如毕加索、亨利·摩尔等抽象雕塑大家。艺术院校应该担负起培养抽象雕塑艺术人才的责任。这是时代的需要,更是中国抽象雕塑文化发展和延续的需要。

纵观抽象雕塑艺术大师亨利·摩尔的艺术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他的写实基础非常扎实。影响亨利·摩尔的抽象雕塑艺术风格的形成有两个因素,其一是和他的生长环境紧密相关的。他出身在一个矿工家庭,童年时,就生活在矿区,接触的都是庞大的原始石块,整个童年时代都是处在大自然的大山中,这对他后来的抽象雕塑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在伦敦求学期间,经常去STONEHENGO,这是一个欧洲石器时代的古迹之地。他对记者说“我对这个地方石器时代的雕刻印象极深,我经常在月光下去观察这些石器时代的雕刻。”另外一个影响亨利·摩尔很大的“学校”是大英博物馆,他曾说到:“在那里我见到了一个新世界,全球原始雕塑的世界——亚洲的、非洲黑人的、北美阿拉斯加的和古墨西哥的,我在那儿学习到不少东西,不过这些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艺术作品上,我发现一个共同原则,就是‘人性’”。他曾向记者说:“我从少年以来,在我脑海里一直存在着IDIE—BOCK地方的大石块景观,这个大石块不知来自何处,我只知道他摆在那儿,村落围绕着它,这个景观在五十年后带给我的雕塑不少的灵感”。因为石块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雕塑语言,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它,去欣赏它。自然,他会借用这个石块中所产生的抽象雕塑艺术灵感,从而成就了他的雕塑艺术风格。我们也深有体会,当你走进大自然中同样也能感受到那种意想不到的抽象艺术灵感。

三、中国的抽象雕塑艺术要建立在本民族的文化基础之上

中国的雕塑发展过程中以抽象艺术文化形式出现的艺术作品在各个历史时代都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尤其是汉代的抽象艺术,体现在它的壁画、画像砖、漆器上等。还有大量的石雕群落,如霍去病墓等。抽象艺术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多样性的形式语言,其抽象艺术语言首先要建立在本民族的文化基础之上的。

吴冠中老师是抽象艺术风格的先驱者,他是借鉴西方现代构成主义关于形式美研究的基础上,奋力开创抽象艺术的伟大导师,他在对传统水墨画的入画标准、风格规范、技法表现进行了前无古人的改革,系统提出了自己的艺术理论、学术观点。对色彩、线条、节奏、韵律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他是当之无愧的新传统中国画抽象派大师,因为他把西方的平面构成的形式抽象原理,如“点”“线”“面”的抽象元素与中国美学的抽象因素,如“意象”“写意”“意境”等,有机融入到他的抽象艺术创作之中,以致他作品中的抽象意味格外明显和突出,成为吴冠中抽象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如他的作品《流光》《中国城》《故乡》及现代雕塑作品《生之欲》等。

以上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抽象艺术是艺术家自身修养、天才、成就的一种艺术升华与结晶。已故著名艺术家常书鸿先生在他的《常书鸿文集》中的《巴黎中国画展与中国画前途》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常书鸿先生当年(1933年5月31日)在法国学习时向他的老师劳朗斯先生请教,现在我继续问道:“在你的眼中认为中国青年画家应该走哪条道路”?“哪一条路”?劳朗斯先生有一点惊异:“你看吧!这一室的古画,是从10世纪一直到18世纪的,象我以前所说的一样,这些是超越了时代的,了不起的艺术品,你们的祖先已经为你们开发了走不尽的大道,只要你们努力向前进,不怕没有宝藏发现”。

雕塑的艺术风格范文第5篇

关键词:雕塑,偶动画,材料,民族

雕塑是一门非常传统的艺术。传统的雕塑都是以一种静态的形式存在,是一种静态、可观、可触的空间艺术。绘画的历史悠久,可以方便的记录各种不同的形态,早在几万年前的洞穴壁画上的野牛奔跑分析图,就是动画发展的雏形。伴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发现了视觉残留原理,将这一原理与绘画结合起来,便产生了画面活动起来的错觉,这即是最初的动画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动画逐步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它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完美的结合,通过连续的放映而呈现出活动的视觉效果。在《电影艺术词典》中对动画有明确的定义:“动画是以绘画或其它造型艺术形式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运用夸张、神似、变形的手法,借助于幻想、想象和象征,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观念的一门影像艺术。动画,是一种高度假定性的电影艺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动画的表现形式已不仅仅局限于画纸上。它将雕塑这种静态的空间艺术,巧妙的运用到动画这一领域之中,给静止的雕像赋予了“生命”,展现出了一种另类的艺术魅力。偶动画是雕塑与动画两个领域结合产生的一种新型动画片种类。借由雕塑的三维空间特性和制作材料丰富的特点,使偶动画的造型更来得生动立体、光影空间的层次更加丰富、通过不同材质表现出各种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美学风格,赋予了偶动画与其他动画门类不同的审美情趣。

偶动画之所以可以在动画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首先,因为它制作人偶的材料丰富,并且大多都取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如:木头、粘土、布料等,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其次,运用独特的定格拍摄手法,赋予静态物体“生命”,增加了动画艺术的神奇魅力,引起观众强烈的兴趣。最后,偶动画不同于二维平面动画,它表现的是一个三维立体空间,使其更具有真实性。

雕塑是一种相对具象的空间艺术。它凝结事物的瞬间,靠形体的材质、色彩和空间说话。色彩、材质和空间构成雕塑这种造型艺术的基本语言。偶动画作为雕塑艺术和定格拍摄相结合的产物,其本身具有雕塑艺术造型的特点,是构成其生动的立体造型,丰富的材质表现等独特艺术魅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材料是偶动画的视觉元素,它是实现将思想与艺术相结合的物质媒介。在塑造形象时,创作者赋予材料生命,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和视觉感受,创作者要根据想要表达的感情和艺术风格,选择不同的材料。偶动画是通过动作过程来表现对象和主题,因此在材料上要选择具有延展性、可变形的材料。丰富的材料给予偶动画更广阔的空间,丰富了其艺术表现形式。

偶动画的角色,是通过三维立体造型产生的,是通过实体对空间的占领而实现的,同时空间又影响形体。正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才使得偶动画有了特殊的视觉表现性。所以正确的处理好形体和空间是关键。中国风的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风格,在塑造角色上,结构相对简单,没有西方角色那么强烈的结构风格,局部呈现出平面性和线型的造型特征。尤其是在面部表情上,通常表面光滑圆润,运用简单的线条来表现眼睛和眉毛等五官,塑造的形象比较符合东方人的面孔,面部五官比较平,具有写意性的神韵。圆润光滑的线条造型,在视觉上展现出柔和的效果。中国自古以来的雕塑也大多是这种风格。

在场景及道具的制作上,雕塑材料可以选择同真实建筑、物件一样的材料进行制作,这大大加强了影片的真实感。但是也有其弊端,因为所用场景都是缩小版,在进行拍摄时,几乎都是会特写放大,如果在制作时,有一点点瑕疵的话,就会非常影响视觉效果。因此,在选择雕塑材料时,要大多数选择便于塑形,切割方便的材料。如最常用的有纸板、泡沫板、PVC板、木板、黏土、布料等。

虽然偶动画是三维立体的,但最终还是要以二维平面影像的形式传达。因此,影片的情感传达,需要借由空间氛围所产生的意境来实现,空间氛围的营造,就要非常严谨的选材。场景空间要保持协调性,就必须结合角色空间的大小进行设计。偶动画作为视觉艺术,要考虑画面与观众的视觉关系,必定要考虑审美接受者的视觉心理感知。

艺术作为精神文化的一种,产生于社会,离不开社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民族、国家、地域的雕塑都具有其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雕塑艺术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蕴涵了同时代的精神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趣味。因此,可以选择符合整体基调的雕塑风格运用到偶动画中,使得影片无论是从造型设计还是服装等方面都展现出真实感。由于地域的不同,所产生的民俗文化也不相同,形成独特的民族特色,从而造就了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偶动画艺术风格和魅力。通过与世界动画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国家的动画创作,都带有该国独特而鲜明的地域风格和文化内容。

有专家就曾指出:“一个国家的美术电影趋向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它艺术作品更多地包含着本民族的艺术趣味和适应本民族的欣赏习惯……”我国的80年代是动画产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二维平面动画还是三维立体偶动画,都因其独显著的中国民族特色,在国际电影节上屡屡获奖,奠定了中国学派的地位,受到业界的一致的好评,得此殊荣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做支撑。我过的文化遗产中,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和雕塑手法,为各种类型的偶动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借鉴材料。这是这些采用了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的形象,使中国的动画片有其独树一帜的中国味道。

偶动画在80年代进入第一个发展。但紧接而至的并不是发展的愈加成熟、完善,而是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偶动画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偶动画的市场几乎完全被涌入地海外市场所占据。笔者认为,在受到各国文化冲击的今天,在新时代、新环境的机遇下,我国的偶动画发展迎来了新的希望。偶动画既要保持原有的民族文化优势,又要不断丰富我们的艺术表现形式以顺应时代的发展。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艺术的多元化,现代雕塑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各种技术手段以及艺术形式的综合,给偶动画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新的时代造就新的风格,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更是中国与世界的结合。“中国学派”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动画舞台上。(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资料:

[1] 朱清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动画[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4).

[2] 尹岩.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学派”[J].当代电影,1998,(6).

[3] 马军.试论雕塑材料语言与造型[D].中央美术学院,2003.

[4] 张蓝.动画创作与受众心理[J].中国电视,2002,(12).

[5] 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修订版).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2).

[6] 朱可.论中国学派动画电影[D].南京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