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教育的收获和体会

劳动教育的收获和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教育的收获和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劳动教育的收获和体会

劳动教育的收获和体会范文第1篇

作者:余传信

劳动创造美好,劳动改变世界。学校聚焦《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内容要求,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育人模式,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引导中小学生发现劳动之美、体验劳动乐趣、享受劳动成果,为我校劳动教育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1、新生入学第一天,开展劳动第一课教育,班主任老师引领示范如何扫地、拖地、并规范班级卫生的标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人生观。

2、班级文化布置有劳动文化,各班张贴劳动宣传标语,让劳动文化真正融入孩子的内心。

3、班会课开展劳动教育榜样、班会讲述名人爱劳动的教育故事、开展劳动实践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提升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

4、学校每周开展班级劳动卫生文明班级评比,促进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体验劳动创造美和改变世界的美好。

5、班主任组织开展好每次大扫除活动,老师带着着学生一起干,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和劳动的收获

二、创新劳育课程设置

根据我学校校情、学情开设符合学校建设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劳育课程,提高学生学习劳动知识的兴趣和实践劳动的热情。如不同年级设置不同课程,不断深化,社会实践的次数逐步增多、形式日益多样化。

1“特色课”激发学生兴趣

我校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心灵手巧”手工课, “烹饪美食制作”,“茶艺”,“组装机器人”等特殊劳动课来激发孩子劳动的热情,以劳促育,培育孩子们动手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2“特色活动”培育孩子爱劳动爱学习的习惯

(1)我校春季和秋季组织学生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实践活动、“劳动研学”活动,带孩子走出教室,体验生活,感受大自然美好,感受劳动的乐趣和劳动的成果,既获得了真实的劳动体验,又增强了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加深了爱国爱乡爱家情感。

(2)我校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家长跟孩子们分享劳动的美,让学生学会珍惜家长的劳动成果,才会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开展“亲子包饺子”活动,爸爸妈妈陪着孩子一起包饺子,煮饺子,品饺子,通过劳动教育增进亲子关系,并体验到劳动的美和乐趣。

三、搭建劳动创造平台

1、学校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快乐菜园子,每个班一个块土地,孩子们在自己班菜园种上蔬菜。劳动课老师带领孩子到菜园子跟孩子讲解素菜生长的特点,孩子在学校就可以体验自己亲手种的菜。

2、学校通过我们的传统节日和其他节日为平台,为学生搭建劳动桥梁。春节开展我们的春节手抄报,春节制作花灯、包饺子、贴对联劳动教育。端午节开展包粽子比赛。中秋节开展制作月饼。植树节带领孩子们植树,一起为学校增添新绿。在雷锋节和重阳节,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劳动感恩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这些活动丰富、有趣,又契合生活,让学生们充分参与其中,感受劳动的乐趣。

3、通过综合实践课、主题班(团队)会、专题讲座、征文比赛等,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四、建立良好劳动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的收获和体会范文第2篇

家园共育即幼儿园和家庭都应把自身当作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联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教育中,家长和幼儿园都是学习者,都需要相互学习、沟通达到一致,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并学会科学有效的方法,更好地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

一、幼儿园教育为主力,提升幼儿劳动技能

1、创设劳动环境,学习劳动技能

幼儿园的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环境作为幼儿发展的一种刺激条件, 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而有目的地创设劳动环境,能有效地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让幼儿在环境中通过自身探究,激发幼儿劳动的兴趣。如:大班以劳动为主题创设环境,把农家的现实生活作为教育的源泉,从农家生活世界中选取优质素材,创设“农家乐”劳动生活坊和农家小餐馆。“农家乐”劳动生活坊我们投入的乡土材料有各种稻草,芦苇,樟叶及竹叶和桌面上摆满了各种豆类、谷物、农作物秸秆,竹子。幼儿在用他们的小手操作、编织、串等劳动技能来演绎着各种神奇,这种劳动操作具有“做中学”、“情境性”、“与农家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等基本特征。我们还创建了“农家小餐馆”, 将孩子们经常尝到的米饭,投入到区域中,引导幼儿尝试自制美味小吃,通过动口、动脑、动手,让幼儿体验自制食物的乐趣,提升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班级环境以这种“农家劳动区”的创设让孩子在活动中玩的更加投入,更加有兴致,更加走进生活。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学习方式,蕴含了劳动技能的学习方式,在生活中得到劳动技能发展,获得经验,感知农家事、体验农家乐、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喜悦和光荣。

2、开展劳动活动,学会劳动技能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 劳动活动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劳动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只有让幼儿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在劳动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提高幼儿劳动技能。如:我园中班段组织的生活活动《美味的饭团》中,将生活中孩子经常尝到的米饭作为主题来开展劳动活动。首先引导幼儿赏饭团并品尝饭团,萌发幼儿自制饭团的兴趣。其次,说饭团,进一步了解饭团制作过程,让幼儿讨论饭团制作食材,说颜色,说形状并合理搭配健康饮食;接下来让孩子做饭团,体验自制食物的乐趣,提高幼儿按,捏等劳动技能;最后尝饭团与评饭团,体验品尝与分享的快乐,让幼儿懂得尊重劳动成果。孩子们在劳动实践中体验了劳动的乐趣,提升了按、捏等劳动技能,并体会了厨师的辛苦,学会了尊重别人的劳动。

二、家庭教育为辅助,提高幼儿劳动水平

为了全面了解幼儿在家劳动习惯的基本情况,我们进行了家长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从以上表格可看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家长作为幼儿的启蒙老师,往往只重视幼儿的智力发展,忽视了劳动的教育。劳动是作为一个个性健全的人应从小就学会的基本生存技能。因此,家长要转变观念,了解幼儿劳动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科学育儿造就健康快返暮⒆印

1、转变教养观念,提高幼儿劳动技能

家长劳动教育观念、指导策略的进一步提高,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是提高幼儿劳动技能必不可少的。同时积极配合幼儿园进行劳动教育,就可不断提高幼儿劳动技能,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如:小一班子轩家长的直接介入法:在家分发碗筷时,孩子会抓起一大把筷子散落在桌面上,抱起一叠碗直接搁在餐桌上,这时家长就走过去拿起两只筷子并为一双,拿出一个碗配成套,摆放在桌面上,无需说明,孩子就知道该这样做了。又如大一班思美家长的情境语言提示法:孩子擦桌椅时,桌子只擦了两条腿就又转向擦椅背去了。家长用情境语言提示这样告诉孩子:“宝宝,小桌子哪些身体部分在上面,哪些身体部分在下面?你应该先擦哪里?(桌面),再擦哪里?(桌腿),请你按照同样的方法去给小桌子洗澡。小椅子的家在哪儿?它怎样才能回家?(小椅子应该轻轻地塞到桌子下面)”。孩子们情绪高昂的就把事情做了,同时也掌握了劳动技能。

2、举行亲子活动,体验劳动艰辛与乐趣

劳动本身是一种枯燥的活动,幼儿年龄小,模仿性强,要坚持好的劳动习惯,就要采用多种形式,激起幼儿劳动兴趣。而亲子活动无疑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模式,把劳动融入到亲子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让劳动习惯渐变成幼儿的一种习惯行为。如:亲子活动《挖地瓜》,首先家长带幼儿观察地瓜种植基地,初步了解地瓜特性,接着,组织幼儿与家长一起亲自动手尝试用各种方法挖地瓜,最后,为了进一步让幼儿体验劳动的乐趣,家长带领孩子们一起制作地瓜粉,收获劳动果实。

整个活动过程,孩子们快乐并累着,他们浑身汗水、满身泥巴,笑着探究了“地瓜”奥秘,了解了地瓜的生长环境及用途,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辛苦和不易,学会了尊重别人的劳动,这是他们成长路上宝贵的经验。

劳动教育的收获和体会范文第3篇

田园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它不仅仅是让孩子跑到田园里去,而是一种精神和心灵的回归。这里的田园是个实体,也是一种喻体。苏霍姆林斯基的田园教育是把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在生活中体现教育,他把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紧紧的联系实际,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人才。

(一)田园教育是回归自然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生涯紧密联系相伴的帕夫雷什中学,他以这里为教育的基地,使这所普通的乡村学校拥有了优美的育人环境。苏霍姆林斯基充满创造性地将教育思想与具体的环境有机结合,他主张让儿童回到大自然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田园教育是对情感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对情感教育尤为重视。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因为有情感,人会自觉地投入,获得很大的动力。同时,情感的发展与学生将来发展成才的目标导向、学习的动力和学习成绩都是成正比的。基于这一点,作为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领悟到情感教育的感染力,从而收到培养学生做人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效果。

(三)田园教育是劳动的教育。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教育手段,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思想。他认为臻于完善的劳动可以使人确立自己的个性,它是蕴涵无限威力的教育源泉。在即将成年之前,就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力和才能。这意义是非常大的,这个自我意识也就是个性形成的实质所在。

二、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田园教育思想中我们的农村教育可以得到的启示

中国的农村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田园教育方面的理论为我国农村教育提供了许多可借鉴启发之处。

(一)在大自然的教育中改变培养目标

目前中国农村教育的教育目的还是升学率和教孩子们跳出农门。农村的教育总是用一种自卑的心理看待自己,趋附城市教育。城市化倾向导致农村教育不会从自身吸取教育资源,一味的向前看,农村教育从教材、教法、课时安排都向城市看齐,缺乏自己的特色。

苏霍姆林斯基的田园教育就是为农村教育找到一条回家的路,在真实的开放的自然中构造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开设了一系列到大自然的思维课,“蓝天下的学校”、“我们的幻想之角”、“大自然——健康的源泉”。在大自然中孩子们获得了知识,获得了健康,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开拓了他们的视野,让孩子们能更好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中国农村物产丰富,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资源。我们的孩子们也可以在“蓝天下的学校”学习,农村教育的自豪感油然产生。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教学里融入一些适合农村教育的内容,如:丈量土地、农药配制等。大自然的教育不但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美,同时还可以理论用于实践,带动一方经济,也许他们还可以带着他们的家长学习。农村的教育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农村教育的特色也随之产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在为高校输送人才的同时,也为农村地方输送人才,让农村教育真正的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

(二)在劳动教育中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实践中,通过劳动教育让每个学生找到表现自己的领域和机会,从而使学生在德育,美育,智育,体育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帕夫雷什中学,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到十年级的毕业生,人人都从事两种或三种劳动。人人都在劳动小组里找到了自己喜爱的劳动技艺,到毕业时,他们往往以拥有方面的技能而自豪。大地上的劳动让他们收获了荣誉感,他们为自己的劳动而自豪,而这种自豪感正是我国农村教育匮乏的,他们甚至是自卑的,这就需要一个转变的平台,一个让学生为自己劳动而自豪的赞美。

但是我们对农村教育对劳动的态度是,老师教育学生:不好好读书,你就一辈子当农民,一辈子挖土疙瘩。或者把劳动作为一种惩罚的手段,处罚那些学习不好的或者调皮的孩子。我国农村教育对劳动技术教育不够,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缺乏将科学知识和劳动结合起来的观念。只有将科学文化知识和农村实际联系起来,农村人口的素质全面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更具可行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功能。

(三)爱——亘古不变的教育主题

由于社会及其历史的原因,我们的农村教育总是教育孩子们要离开农村,逃离农村,从没有教育孩子留下改变农村的现状,孩子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是生疏的,远离农村的,他们从一开始接受教育就是讨厌甚至鄙视、冷漠的。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农民,包括农村的教师,总是用一种自卑的心理在看待自己的文化根基,趋附城市教育,用羡慕的眼光看待城市教育。于是,农村教育出现了妄图用城市文化取代乡村文化,并且乡村教育也追求城市化,即把城市教育的全部理念、模式和手段通通移植到乡村来。然而这种移植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农村教育要达到城市的水平是不现实的。而我们农村的发展,必须靠新一代的年轻人,用他们所学为农村的发展服务,那么孩子对的情感教育就成了关键。

教育应从点滴小事做起,关注孩子们的“情感问题”,呼唤他们“爱”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实践中把爱撒向每个孩子的心灵,用他自己的言行去灌溉孩子的心,孩子们体会到了爱,他们把爱又带给周围的世界,他们关注自然界的生命,关注世界的和平。那么我们就应当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当中去,在大自然中去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爱,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而不是脱离实际的建立在金字塔上的教育。

劳动教育的收获和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劳作教育 服务式学习 工作记录单 工作细则

劳动是社会普遍提倡的一种美德,是德育教育最好的载体之一。我系从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在全系学生中开展了“创建绿色教室”的劳作教育。在一年多时间的探索中,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总结和反思劳动对大学生的影响、带动等,对大学生劳作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对劳作教育工作思路进行了梳理。其中有收获,有经验,也有一些困惑。

一、劳作教育的意义、目的和必要性

1.劳作教育的意义。目前科技的发展、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和市场经济这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各项工作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使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加强德育教育,使未来的劳动者具有社会所期望的道德面貌,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劳作教育,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道德伦理取向,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和社会责任感以及积极、敬业、自尊、合作等个性品德。正确认识团体和个人的关系,正确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价值与国家需要的最佳结合点,激发工作的欲望和兴趣,学会服务式学习,感受劳动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培养自立和负责的职业态度,形成与人友善、相互尊重的合作意识。

2.劳作教育的目的。通过让学生参与劳作,培养其高尚的人格和高效的学习作风。在平凡的劳动中,体验人与人的平等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通过劳作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勇于奉献和忠于职守的品质,使之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使学生毕业后能以平实负责的工作态度贡献所长来服务社会。

3.劳作教育的必要性。劳动是德育教育最好的载体之一。虽然“德智体美劳”是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教育方针,但“劳”在现今的教育中却渐渐缺失。学生们养成“好逸恶劳”和“眼高手低”的心态,他们不愿参加集体劳动,不愿整理好自己的宿舍、不愿意打扫和维护学习生活环境,继而看不起体力劳动者,部分学生缺乏恒心、责任心,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

自从有了在我系开展劳作教育的想法后,我们注意吸取和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在学习中我们发现台湾劳作教育已成为了现今的教育特色之一,笔者曾亲自去台湾高校走访:台湾东海大学在1955年开始实施劳作教育制度,把劳作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成为大学生的正式必修课程。1957年,台湾地区教育管理机构公布了“加强大学劳动教育实施纲要”。台湾许多高校正通过劳作教育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和认真做事的态度,培养学生爱学校、爱社会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不仅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欢迎,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由此可见,教育收效非常明显,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劳作是一种学习,是一种服务,也是一种美德。学生在劳作的过程中必然要与他人沟通,在为他人服务时会得到肯定和赞扬,也会赢得尊重,不但增强了自信心,还能更好的融入社会。通过劳作学生能够体会成果的来之不易,就会知道珍惜劳动成果,进而激发对他人、对师长、对社会的感恩之心,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劳作教育考验着人的敬业与负责的态度,让学生专注而认真地完成劳作任务,对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勤劳、善良的健全人格是非常有益的。

劳作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互相关心的感情,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做事和努力学习的态度。如果一个学生能自觉自愿的认真完成劳作任务,那么相信这位学生也会自觉自愿的认真完成作业,进而乐于承担社会工作,或者是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从而按照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时提到的对青年的“三点希望”那样,更加积极、富有热情,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我系在学生中开展劳作教育的做法和实施方案

1.具体做法。我系开展的劳作教育工作的具体做法是:在系党支部的号召、带领与指导下,以思想教育为先导,由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实践教学分中心商议,明确各自的职责与分工。学生工作办公室牵头,负责组织、协调,实践教学分中心负责具体操作。劳作教育的内容首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分以下几个层面:由全体学生党员发出“创建绿色教室”的倡议;学生工作办公室老师在每周学生干部例会上宣讲劳作教育目的、意义、要求等,动员学生干部带头参加;辅导员、班主任对各班学生进行“我贡献,所以我快乐”的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采取全系所有班级轮作的方式。为形成人人有事干,人人能干事的高效工作方式,各班由团支部书记牵头负责,把班里的同学分成若干小组,7至8名学生为一个劳作小组,每周的劳作教育由一个劳作小组完成。这种组织形式使得每次参与劳动的学生人数不多,不仅便于任务划分明确,责任可以落实到每一个人,而且每个人表现的差异容易显现,同时利于同组成员间相互监督,便于对每名学生进行评价。每周根据各班课程安排,学生按劳作小组次序轮流,利用当周的课余时间进行义务劳动(根据劳动地点的卫生状况,每周的任务量由于课程多少的不同,可能会不一样,到目前为止,学生都会认真对待)。劳作地点为全系公共学习空间,包括实验室和机房。

2.实施方案。结合我系劳作教育开展的实际,我们设计了《工程艺术系学生劳作教育工作记录单》(以下简称为《记录单》)。《记录单》用于记录每组学生的劳作任务、各劳作小组长及实践教学分中心对劳作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评价,填完后交至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备案。系学工办定期召开各班团支书会或劳作小组长会,进行阶段工作的总结、奖惩。根据学生劳作的情况,我系还制定了《工程艺术系学生劳作教育工作细则》(以下简称为《细则》,另有文件)。《细则》中规定了每周劳作工作完成质量由实践教学分中心进行评价,并认定合格与否。若不合格则该小组或当事人需要在当周内重新约定时间完成任务,直至合格。我系劳作教育工作的流程如图所示。

三、我系在开展劳作教育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1.取得的成绩。①劳作教育工作逐步系统化。我系劳作教育工作从2010年9月开始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为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学生党小组起草了倡议书,学生党员到每个班做宣讲,让学生们了解了劳作教育工作的内容和主旨。在号召和带领下,我系所有的班级都参加了此活动。一年多来,各劳作小组都完成了任务。但前段工作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积极性不高、被动参与活动、整个工作体系中各方面的职责不明确、工作质量没有统一合理的标准等。为改进这些问题,在实施过程中我系先后制定了《劳作教育活动流程表》、《劳作教育规程》,从而使每个学生了解了劳作教育活动开展的流程;划分和明确了各方的责任制度,分清了小组负责人和每个小组成员在工作中担任的角色和责任;制定了《劳作教育工作记录单》,用于监督每个小组的工作质量。形成了完成劳作工作后先由小组负责人自查,认定合格后再由实践教学分中心的教师检查,并给整个活动书写评语的做法;对于工作不积极或没有按时完成任务的小组或个人作不合格处理,需要另约时间重新进行打扫工作;制定了《工程艺术系学生劳作教育工作细则》,对劳教工作的宗旨、基本劳作教育方式、劳作教育规则、劳作教育的评价与认定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通过本学期出台的相关制度,使参与劳作教育活动的学生做到有章可循,使我系劳作教育工作系统化更进一步,并且更加规范,更具有可操作性。②进一步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我系的劳作教育是在全系各班开展的,这项活动得到了全系教师们的拥护和积极响应。不仅是学工办、实践教学分中心的老师们,包括所有的班主任、导师在内,一起行动起来为劳作教育献计献策,协助进行劳作教育的宣传和督促工作。大家一致认为,作为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先做人、后做事。而我们对学生们进行劳作教育是在一个层面弥补道德缺失;给学生提供的劳作机会正是实践正确劳动价值观的一种渠道。③培养学生骨干队伍。通过劳作教育,我们给学生搭建了一个锻炼和学习的平台。特别是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他们根据劳作教育工作的流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在带领同学们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榜样作用。他们在工作中学习工作方法,学习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学习协调、沟通,学习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以下是学生劳作教育过程中的真切感受:(学生小组负责人A):我是我们小组的负责人,首先要完成的工作就是和实验室老师约时间,老师会给我们2~3个时间段和实验室使用没有冲突的时间。但一个小组7~10名同学很难在这几个时间都有空。为了完成任务我就需要找个别同学做工作,让他们牺牲一下个人的活动安排。一开始大家都不愿意,我又组织大家一起开座谈会,把每个人的困难讲出来讨论。了解了个别同学的困难后大家做到了相互理解,为了完成集体任务愿意调整一下自己的时间安排。组织同学参加劳作教育活动,使我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了锻炼,知晓了具备团队合作意识是每个人参加工作后必须具备的,这也是我们小组每个成员在劳动教育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④强化了学生身体力行、尊重劳动的意识。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在劳动价值观上讲奉献的少,讲索取的多;从家庭小环境的影响看,我系多数学生家庭生活条件较优越,几乎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种优越感使他们自我中心意识更加强烈,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鄙视体力劳动,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通过一段时间的劳作教育,强化了学生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和服务式学习的意识。从以下学生们的收获中不难反映出他们在此方面思想认识的提高。(学生小组负责人B):第一次参加劳作教育工作,是我和班里7位同学一起来的。我之前为大家作了动员,我们的目标是一定要做的又快又好。实践教学分中心的老师给我们布置任务后,我们马上开始打扫。需要40分钟的任务我们没到30分钟就做完了。我兴冲冲的跑到办公室找老师检查工作质量。老师看了看我们打扫的实验室,摇了摇头说:不合格。不合格?为什么?实践教学分中心的老师把一张电脑桌往外拉了一些,说你们过来看看。我们凑过去一看,两个电脑桌中间有很多垃圾。我当时真的感到惭愧,对于我们来说在家做家务太少了,一般都是父母代我们做了本该自己做的事。通过劳作教育让我们体会到劳动的可贵,不能轻视简单的劳动。要把简单的事做好同样需要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普通学生):我第一次参加劳作教育工作被分配和几个同学打扫画室。工作中我才感觉到我们平时太不注意爱惜自己的学习环境,更没能体会到实验室老师工作的辛苦。画室中打扫出来最多的就是同学们吃的零食包装和画画用剩的纸屑。我平时也有在画室中吃东西的习惯,包装纸随手就扔掉了。看着清扫出的一大堆垃圾,我体会到我原来的行为是可耻的。公共环境不仅需要大家共同清理,更需要每个人来自觉维护。这不只是公德心的体现,更是对劳动的尊重。从学生们的感受可以看出,我系的劳作教育工作已初现成果。通过近一年的劳作教育工作的实施,学生们在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相互理解能力、勇于承担责任、增强奉献精神和如何做人做事等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劳动教育的收获和体会范文第5篇

附小坐落在南昌市繁华的南京东路上,校园面积不大,“开心菜园”在学校西边的围墙根下。在校长余卫的陪同下,记者参观了这块布满绿色的菜园。虽然时令已至隆冬,但挺立在寒风中的萝卜、白菜、大蒜等蔬菜却绽放绿色,为寒冬的校园涂上了一抹亮色。每一块菜畦上都插上了设计精巧的牌子,牌子上都有一个经过学生反复推敲的名字,如“疯狂菜地”“苗儿葱葱”“七彩菜园”“菜园”等。余卫校长介绍说,菜园的总面积600平方米,共有52块菜畦,每块菜畦6.5平方米,其中4块菜畦是专业菜农师傅种植的示范地。每个种菜小组由6~8名学生组成,负责耕种一块“责任田”。生机勃勃的菜园,成为整个校园景观的“点睛之笔”。

一条劳动育人的新路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新闻网、《东方教育时报》、江西电视台等媒体纷纷报道附小特色校本课程“开心菜园”的办学经验,南昌市的一些学校也派人到附小参观学习,“开心菜园”已经成为附小的一张崭新的名片。

“2011年,学校拆掉了一些旧建筑,空出了一块地方。学校处于城区的黄金地段,寸土寸金。对如何使用这宝贵的600平方米空地,大家可谓众说纷纭。”校长余卫却有自己的想法,“把它开作一块菜地。我的这一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有劳动课,学校的劳动教育培养了我对劳动的感情,对我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现在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在城市里长大的,缺少许多与泥土亲近的童趣,甚至有的孩子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当时网络游戏‘开心农场’很流行,我们学校也有学生玩这种游戏,喜欢在网上‘种菜’‘偷菜’。我们为什么不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开心农场’呢?用劳动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敬畏之情,锤炼学生的人格。”余卫诠释了创办“开心菜园”的创意。

于是,附小面向五年级全体学生开设“开心菜园”校本课程,370多名学生每人都有一块“责任田”。“开心菜园”课程分课堂教学、种植实践和综合拓展活动三个环节。学校组织教师和菜农一起编写校本教材,组织学生到菜园种菜,聘请菜园专职管理员打理菜园,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拓展活动等,菜园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也成为传承田园文化的大课堂。

多年来,附小把“德育为先”作为贯穿办学始终的一条红线,精心实施“四大工程”:生命教育工程、文明教育工程、科学素养工程、艺术修养工程,奏响了立德树人的交响曲。现如今,又创办了“开心菜园”,让学生在学习种菜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开拓了一条育人的新途径。

知行合一的大课堂

锄地、播种、填土、浇水……这些平时在田间见到的耕作场景如今被“搬”到了附小校园里,而种地的“主人翁”也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成了稚气未脱的小学生。2013年秋季开学的第一天,附小六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开心菜园”里收获自己上学期的“劳动果实”,欢乐的笑声在校园的上空飘荡。

“开心菜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要成员涂宜梅介绍说,种植实践环节是“开心菜园”校本课程的核心环节,每个星期学生需要到菜园来学习一次种植技术,每个小组每天需轮流派一名成员到菜园来观察菜的长势。学校从附近农村聘请了菜农师傅担任学生的“种菜导师”,邀请有关农学专家来给学生讲解“蔬菜里的科学”。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要亲身体验从整地做畦、施基肥、播种、育苗、定植、施肥、浇水、植株调整、病虫害防治到收获的所有环节。学校设计了“时间安排表”和“我的发现问题卡”,各小组要记录种植日志,每个学生每周都要记录种植历程。与此同时,学校还将蔬菜种植延伸到家庭,鼓励学生根据所学习的家庭阳台蔬菜栽培技术,尝试在家中阳台上用花盆种植蔬菜。

久居都市的孩子,对种菜有一种新鲜感,一听说种菜就有一种冲动。五(3)班郑隽驰同学《种植的乐趣》一文写道:“我们终于可以下菜地啦!眺望着校园右侧那一片我们的菜地,可以明显看出菜叶长大了很多,一阵微风拂过,犹如一片绿色的波浪在风中荡漾,好看极了!我心里顿时涌起一阵欢喜。”

“走进菜园,我快步走向我们的‘自由菜地’。绿色的菜叶好像一个活泼的绿色小精灵,在微风中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仿佛在迎接我们的到来。我蹲下来,俯下身子,轻轻地用手撩开萝卜上的菜叶。前几天都在下雨,已经明显看出底下的萝卜凸出来了,泥土还是湿润的,菜叶上沾有几滴新鲜圆润的露珠。雨后,一股泥土的味道飘荡在整个菜园的半空中,舒服极了。”

五(4)班涂文欣这样回忆学习种菜的片断:“松土、播种、除草、间苗、收获……每次校本课都令我难忘。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移栽小青菜的那堂课。移栽的步骤是这样的:先选定一棵小青菜,然后握住根部摇一摇它,使它附近的土松一点,然后用力一拔,把它。再选定一个空位,在那挖一个小洞,大小大概和青菜差不多,接着把青菜放进去,把挖出来的土倒在它旁边,用铲子铺均匀,最后用手按几下就栽好了……”

有趣的是,五(1)班贺思晨同学把自己比作一名“都市农夫”,喜欢感受劳动的味道。事实的确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对种菜的每一道工序都学得非常认真,非常有心得。

“开心菜园”的创办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经验借鉴,很多工作得从零开始。教学生种菜,首先得有教材,学校组织教师和菜农一起编写校本教材《开心菜园》,分上下两册。涂宜梅老师说,教材的编写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各种常见蔬菜的品种、特色及生长习性,掌握蔬菜的栽培技术,探究蔬菜的营养和保健价值,还可以通过了解二十四节气等知识,规划、打理自己的“开心菜园”。“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对教材进行修改和完善,不把教材编成简单的种植知识汇编,而是创造性地把‘实践安排表’‘我的发现记录卡’、种植日志簿和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教材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涂宜梅老师说。凝聚着教师们心血的校本教材《开心菜园》,于2013年4月荣获南昌市校本教材开发一等奖。

教学时,老师常常将学生带到菜地,让学生在自己的“责任田”中进行实践和探究。在教学实践中,附小以“开心菜园”为媒介,把种菜与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科学等学科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丰富了学科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例如菜园里的种植实践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为作文教学提供了素材。让学生坚持写种植日志,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细腻丰富的情感,学生写作文时不再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学校专门举办了命题作文比赛和优秀种植日志展览,让学生们分享在“开心菜园”里的体验和感受。又如美术教师很多时候会把学生直接带到开心菜园去上写生课,学校还开展全校性的蔬菜写生比赛。

再如英语课上的单词学习,每学习一个关于蔬菜的单词,学生们总能“牵”出一串相关的单词。“开心菜园”的主题墙上就张贴着各种蔬菜的英文名称,能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英语。

数学老师则指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分配各小组种植的蔬菜,各小组还要比拼哪种分配方法才更为科学和合理。

科学课在讲授“植物的生长变化”“食物中的营养”等章节的知识时,常会结合大家在菜园里的实践,让知识学习生活化,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校本课程“开心菜园”的教学,十分注重教与学、知与行的结合,让理论与实践激情嫁接。殷芳老师的《青菜的定植》获南昌市综合实践说课比赛一等奖,涂宜梅的《我种植、我快乐、我收获――开心菜园种植探究展示活动案例》获得全国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一等奖,她申报的个人课题《在开心菜园教学中践行生活教育思想的研究》已顺利结题。知行合一的校本课程,成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大课堂,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收获的不仅仅是菜

附小举办的“首届开心菜园收获节”,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涂宜梅老师介绍,收获节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种植活动征文比赛、菜园手抄报评比、菜园绘画比赛、菜园摄影比赛和菜园开放日活动,并会对部分收获的蔬菜进行展示以及举办菜肴品尝会。涂宜梅说,所谓菜园开放日,就是向全校的学生开放菜园,让他们参观菜园,了解菜园,激发他们对种菜的兴趣。一到开放日,特别让孩子们高兴的是,在收获节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种的菜带回家,让爸爸妈妈分享劳动的果实。贺思晨同学说:“回家后,我把三棵大白菜交给了妈妈,妈妈把它们炒成了一盘美味佳肴。我夹了一片白菜叶放在嘴里,啊――真甜!这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蔬菜。其实,我品尝的不是白菜的味道,而是自己劳动的味道!”

是的,学生最大的收获不是蔬菜,而是成长。“在蔬菜种植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余卫校长高兴地说。

“原来农民伯伯种菜是这么辛苦,我们居然还这么浪费,吃不完的菜就倒掉了。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就是尊重别人。我们其实心里都知道,可是只有亲身体会才能真正懂得。”五(3)班邓子怡深有体会地说。学生们在劳动中收获了成长。家长们也高兴地发现,孩子们变了,变得爱做家务了,变得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自从孩子上了“开心菜园”课程,我们家的花盆都不是种花了,而是种青菜了。”

文化搭台,“开心菜园”唱戏。学校依托“开心菜园”, 组织开展了系列拓展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个锻炼和成长的舞台。舞台的帷幕徐徐拉开后,学生们饱含深情地朗诵了诗歌《种菜的那些事儿》,激起了一阵又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根据种植日志记录的事儿,孩子们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在蔬菜种植过程中的收获和乐趣。群口相声《蔬菜争功》,展示了学生们对蔬菜营养价值的理解。歌舞《井冈山下种南瓜》则把学生们种植蔬菜的丰收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切都使“开心菜园”散发着浓浓的文化味。学校针对小学生的特点,通过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演绎“开心菜园”里的故事,让劳动在学生的心里崇高起来。

“开心菜园”不仅仅是针对五年级学生的校本课程,也是其他年级学生的体验和实践基地。蔬菜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和奥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他们学会了观察与思考,并由此转化为对大自然的好奇、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对科学活动的热爱。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他们甚至开始关注媒体中常常说到的“三农问题”,学生的思想不断成熟,在别具一格的田园文化中健康快乐地成长。一名学生在《种植日志》中写道:“成功没有捷径,这次播种的经验使我明白一个道理:要做好一件事,并取得成功,就需要按照科学的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每一个细节,马马虎虎,自以为是迟早都是要接受教训的。我们的学习难道不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