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教育的活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在引领中点点拨
学生每走进一个新的项目,总是怀着好奇和憧憬,陌生的项目也总是给他们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忐忑。专业教师每每都要以饱满的热情欢迎到来的同学们,介绍本项目的基本情况,同时也要提出相应的一些规则使学生明白。比如,在教室里的电教设备、教室内的作品及装饰品,都要爱护,提高爱护公物的意识;介绍使用的材料和工具,材料要物尽其用,不能浪费,工具要规范使用,注意安全;优秀学员的评比也要看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全程的表现,不仅要看作品完成情况,更要看在制作过程中的纪律、卫生、劳动、互助等方面的表现。通过教师在学生实践活动之前进行的引领提示,可以在学生心里面产生一种自律意识,为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操作中规范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养成教育也不只是学校、家庭责任重大,更多的应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与关注。实践活动课的活动时间虽然短暂,但只要专业教师在操作中有意识地规范学生的行为,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在教师讲解技法的时候,让学生转过身体面朝黑板坐着,这样学生可以专心听讲,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和老师形成一定的互动,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工具的使用上,要先让学生明确如何规范地使用各样工具,工具不用的时候要放到工具盒里面,特别是有危险性的工具一定要按老师要求的规范使用,既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也有利于使学生养成自觉整理物品的良好习惯。在绘图的过程中,学生只有认真规范地描出点,才能画出规范的图,在此教师要不断强化学生自我检查纠正错误,使之产生一种严谨认真的做事态度。在制作过程中,在桌面上为学生准备了盛放垃圾的塑料盒,制作中产生的垃圾直接放到收纳盒里面,不要扔到地面上,这对学生养成讲卫生、爱劳动的习惯也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
三、在创意中激励
实践活动的魅力就在于创意无限,学生参加这样的实践活动也是乐此不疲。专业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抓住学生每一个小小创意的闪亮点,激励他们产生自信心,并将此转化成为一种约束自己不良习惯的内心动力,使之成为正能量的外在表现,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当学生能运用废旧材料制作可爱小景,并能将剩余可用的材料进行分类回收时,教师要对这样的行为进行表扬,激励学生不断优化在实践活动中的其他行为。
四、在评价中强化
【关键词】校外劳动与技术教育;新思路;微课程
以动手实践为主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以其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特点,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目前,许多学校及校外教育机构,由于受师资、场地、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劳技教育无法正常开展,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笔者结合校外教育具有自愿性、灵活性、民主性、体验性、以学习者为中心等特点,本着“手脑合用,学做合一,发展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教学理念,努力在校外劳技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媒介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学员和家长的认可。
一、课程资源“新”,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一)在实践中总结开发劳动技术教育新课程资源的途径
1.注意总结经验,从学生喜爱感兴趣的知识内容、技能项目、活动材料和活动方式中,加以遴选、充实、扩展。活动中心劳技课程也要“与时俱进”,在保留优秀传统的同时引进时尚元素,这样才能让劳技课成为学生的最爱。
2.为学习活动提供可自主操作的学具及材料。在准备材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材料丰富性。二是安全性。三是价廉物美。
3.开辟和建设劳技学习活动的场地。
(二)创建了教案・学案一体化的《校外劳动与技术教育微课程资源包》
当前,校外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普遍存在没有规范的教材、缺乏可借鉴经验等现象。校外劳技教学活动,存在较大随意性和盲目性。西夏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发的《校外劳动与技术教育微课程资源包》既不同于学校教科书,又不同于社会教辅资料,它是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方法、摸索规律、总结特点、创新路子,开发出的校外劳动与技术教育微课程教材・学材。
1.《校外劳动与技术教育微课程资源包》是基于“微”概念的学习方式而界定。“微”概念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和研究由来已久,美国斯坦福大学在1963年就推出的一种新型的师资训练方法――微型教学(Microteaching),又译小型教学、微格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就体现出“班级人数少、上课时间短和教学内容短小”的特征。基于“微”概念的青少年学习方式是针对常规正式学习“大板块、多容量、集体性和程序性”的特征,结合校外教育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试图建立的一种非正式的“小版块、少容量、个性化和灵动性”的学习方式。其内涵体现为:化微型、易参与、扬个性、求灵动。
2.本学期主要创建了《我的布娃娃》系列缝纫课程、《诱人的蛋糕――不织布手作艺术》系列手作课程、《巧手纸艺》等富有童趣的劳技与教育微课程资源。这些微课程突出了以下特点:(1)学习内容的模块化。整个劳技学习内容被分解成许多小的学习模块,这些学习模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同时又是相互独立的“知识块”。 教师选择适合于开展“微”学习内容,设计课程框架,分解课程单元,编写微型课程模块,形成即能相互联系,又能单独开展学习的“微”概念学习内容。(2)以图代文,以图为主,图文并茂。教材中图示操作技术过程,图旁说明文字简练易懂,学生可以通过自笔者探究,小组合作交流,体验制作的过程。(3)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内容大都是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需要的技术,学生愿意学,家长也认可。(4)所选课程内容具有一定趣味性和较高审美性,能够唤起青少年对技术学习的需要。(5)教案・学案一体化。教师制作“微教案”,有利于把握重点,精讲精练,学生使用“微学案”,有利于巩固技术要点,使劳技能力得到递进式发展。
二、教学形式“新”,提升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能力
校外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堂和学校教育班级授课制有所区别,它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年龄的学生,教学组织形式以复式教学为主。在同一节劳技课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了解劳动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就需要在劳技课堂的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提升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做,做中思,从而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
(一)讲解示范,突出“精”
教师在劳动技术课堂教学中讲授知识及操作方法语言要精确,演示要规范,求做到动作准确、协调、熟练、优美,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操作标准有一个准确、深刻的印象,示范时可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动作的难易不同,分别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整体示范法:将全套动作按顺序作规范、熟练、完整地示范。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操作技能的全过程,以及各局部动作之间的衔接。
2.分解示范法:对较为复杂的操作,由于信息量较大,应把复杂的整体连续动作合理地分解为若干局部动作,然后逐一示范。
3.区分示范法:在操作技术中,有些操作十分相似,为了甄别,需要进行区别示范。在区别示范教学中突出差异部分的示范。是采用边讲解边示范,还是先讲解后示范或先示范后讲解,这些需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二)教学形式“活”,体现多层次性
1.教材编排形式“活”体现多层次性。教师选择适合于开展“微”学习内容,设计课程框架,分解课程单元,编写微型课程模块,并以活页微课的形式出现,形成即能相互联系,又能单独开展学习的“微”概念学习内容。不同年龄和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使用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喜好自主选择“知识块”,并搭配出最适合自己的“微教材”,从而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成功的目的。
2.课时组织灵活。以“劳技微课程”为基础,可将劳动操作技能训练形成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多层次序列。这个序列既适用于同龄学生有层次地系统学习,又适用于不同年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教师可以灵活组织教学课时,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结构,在同一单元的教学中灵活搭配出适合学生能力教学内容并设置教学课时,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
3.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因学生认知水平、个性特点、年龄差异等因素,要根据不同类型或是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找准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因人定标,因材施教,灵活处理。如年龄较小的学生参与制作课时,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动手操作宜同步进行,即教师指导一步,学生动手制作一步;对于具备一定动手能力的学生,可先由教师整体介绍制作方法,再由学生动手制作。还可根据内容的繁简和学生的能力采用“扶”“放”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通过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玩中观察、比较与改进,达到劳技制作人人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
三、教学媒介“新”,使课堂内外有机联系
“教学媒介”(teaching medium,一译教学媒体)一词,最初仅仅是指美国60年代出现的教学机器。现在,它泛指“任何用来传播知识的通讯手段”,在此,笔者结合校外教育的特点,提出一种适合校外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全新“教学媒介”--校外劳技教育电子微课程及网络共享平台。
教师将整个劳技学习内容分解成许多小的学习模块(如劳技操作中最详细的步骤图、制作要点、小技巧等)制作成电子微课程,并将这些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平台与学习者共享。学生可以借助电子课程(无条件的可提供纸质)将课内还没有完全消化的内容在课后进一步理解掌握。学生回到家后可利用电子平台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遇到问题也可通过邮箱和QQ等形式与老师、同学交流,把没有解决的问题深化在课外,为下节课的正常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以与他人进行协作和交流,主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使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更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只有把适应校外教育特点的新理念融进课堂教学,才能让劳技课因新内容、新方法、新形式而变得精彩,真正起到以劳辅德、以劳增智、以劳益美、以劳健体、以劳促创新的作用。劳技教育也一定能成为孩子们终身受益的一种学习内容。
参考文献:
[1]高洪.《现代校外教育论》.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2]李可夫、王爽.《微型课程的概念界定》.《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5期.
[3]汤芹.《善用多媒体课件,让劳技课堂充满活力》.《综合实践――劳动技术教育》,2009年第06期.
创造性思维不是模仿现有的办法,重复已有的结论,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独创,通过想象、推理、实践从而得到再创造。创造性思维是可以培养开发的。小学《生活与劳动》课题材广泛,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都很强,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好场所。因此,教师应积极利用其特点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启迪学生创造的智慧。
一、营造宽松氛围,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生活与劳动》教学中,很多被大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孩子们的眼里都变成怎么会是这样,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质疑。如上《做香袋》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联系书本内容小组讨论做香袋的过程,这时或许有调皮的学生对做香袋的第一步——剪布缝边提出了质疑,书上缝香袋是把一块布剪开再叠在一起,然后把相邻的边缝起来,拉开两片布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他认为这样要缝两条边,太麻烦,不如直接把一块布对折缝一条边,再拉成直角三角形。这对成人来说是既简单又平常的事,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因为他在剪布缝边这个问题上,能摆脱书本的束缚,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去思考不同的制作方法。作为该堂课的教师,应该及时发掘这种创造性思维,以积极的态度予以支持和鼓励,并借此行为为模板启发全体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绝不能以违反操作要求为借口批评、冷落、指责这类创造性行为。在这样宽松的氛围里,或许又有同学能提出新的做法。
在教学时,我们就应该创设这样的情境:老师尽量减少教学中的太多规定,包括过多、过深、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多表扬,让学生消除怕受批判的紧张情绪,给孩子一种安全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让他们启发创造性思维,毫无顾忌地去自由创造。 二、重视创造性行为训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行为包含的内容有很多,主要有观察、想象、实践等。在《生活与劳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它们进行有效地训练,以此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重视观察,激发思维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智力,创造发明的基础。教师要教会他们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去观察社会、观察大自然,让他们在观察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表面貌似无关的东西中发现相似或因果关系。在《生活与劳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多摸、多拆、多试,对作品以及生活中的其他事物进行整体观察和部分观察,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缝制捕捉昆虫网》一课时,教师先指导学生通过摸来观察实例,让学生在分析中理解昆虫网的构造,明确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制作。在试捕捉结束后,让学生观察成功的昆虫网作品,通过拆来发现它的奥秘所在。这样有些在制作上并不如意的同学就能从再度观察中发现与自己作品不同的东西,加之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留意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便能让学生激发创新的思维。有个学生在对蜘蛛网的观察中,受到启迪:“蜘蛛网有粘性,能把小虫粘住,我把昆虫网内部也变得有粘性,这样昆虫就不易逃脱了。”结果,他所制作的“逃不脱”捕虫网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欢迎。通过观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二)重视想象,发散思维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火花。无论是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发展学生的 创造性思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创造想象的内容,激励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鼓励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变式想象
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新的设计、构思,创造出变式作品来。例如在教学《缝制坐垫》一课时,学生完成了简单坐垫的缝制。这时,教师就启发学生变换角度思考,是否还可以在坐垫上加些什么,或者变一种形状。学生纷纷张开想象的翅膀,有的为庆祝北京申奥成功,在坐垫上设计缝制了2008北奥标志;有的为中国足球破线助威,缝制了11角足球坐垫;还有的女同学改变了坐垫的功用,做了向日葵坐垫,悬挂在自己的房间,成了一种装饰品。形形的坐垫作品,让学生在创作想象中发散了思维。
2、拓展联想
在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内容可进行适当的拓展,启发联想,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在《擦玻璃窗》一课中,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擦玻璃窗方法后,普遍对玻璃窗外面那些够不着的地方无法用抹布擦干净表示困惑,这时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你有什么好主意吗?通过对现今市面上流行的可吸式擦玻璃器结构和功能的研讨,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玻璃和玻璃窗的构成和作用。于是“玻璃革新”“玻璃窗革新”的讨论在师生平等的设计、争辩中进行。“绿色玻璃”(可起到防尘作用)“可旋转玻璃窗”(正反面可随意调整)等应运而生。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的发散式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绪万千,在联想中学会创造。
(三)重视实践,深化思维
关键词 马卡连柯 劳动教育 现实意义
安・谢・马卡连柯(1888―1939)是苏联早期的教育家和作家,他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的同时,还勤于著述,撰写了许多教育著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其中劳动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思想,以期对现代儿童劳动教育有所启示。
1马卡连柯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在马卡连柯关于劳动教育的论述中,他按照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来讨论劳动的教育意义,其教育著作《儿童教育讲座》中就提出了劳动教育的价值:“正确的苏维埃教育如果不是劳动的教育,那是不能想象的。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明幸福的基础。”劳动教育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教育能使儿童了解劳动的必要性,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劳动的习惯。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儿童会养成劳动的牢固习惯,产生对劳动的兴趣,会把劳动当作表现其人格和才能的主要形式,形成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养成儿童热爱劳动的情绪情感。
(2)劳动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提高儿童的劳动能力,还可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劳动可以使儿童手脑并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促进智力的发展,在劳动的过程中,儿童能感受到我能帮助别人,但也需要别人的帮助,形成初步合作的意识,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
(3)劳动教育的最大价值体现在儿童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发展。儿童在劳动的过程中,通过为自己或者为他人的服务,或是体验参与他人劳动的境况,有助于儿童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培养责任感,增强自信心,从而进行自我肯定,自我发展。对儿童开展适宜的劳动教育,还能培养儿童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2集体劳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
马卡连柯认为学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所有的教育实践中,马卡连柯把劳动教育和集体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他把“通过集体” 、“ 在集体中” 和“为了集体”而教育的思想广泛地运用到劳动教育之中,因为他认为,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正是在集体组织中进行分工和协作,把劳动教育与集体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使每个成员都能做到热爱劳动,关爱集体和他人,发现集体力量的伟大,体验个人的价值存在,养成珍惜个人和他人劳动成果的习惯。反之,如果没有集体,就没有劳动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儿童也不能更好地感受个人价值和集体存在的意义。
如果说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那么劳动教育的重要辅助则是家庭。马卡连柯十分重视儿童的家庭劳动教育。他曾指出:“在教育自己儿童的工作中,父母永远不应该忘记劳动的原则……正是家庭的劳动锻炼,对于人们未来的熟练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家庭里获得了正确劳动教育的儿童,以后就会很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专门教育。”马卡连柯认为家庭劳动教育与儿童未来的工作技术有密切关系,即能否进行合理的劳动教育会影响儿童未来熟练技术的获得。因此在家庭里获得了正确劳动教育经验的儿童,在未来生活中就能很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专门教育。如果儿童期在家庭里没有接受任何劳动经验的儿童,虽然以后他会接受相应的教育机构的教育,但他也不会获得很好的熟练技术,还可能会面临各种失败,可能会成为不合格的工作者。所以家庭是儿童劳动教育的重要辅助场所,对儿童劳动教育观念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3.1一日活动中贯穿劳动教育
儿童的一日活动中有专门的教育活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劳动教育,比如在相关的语言领域、社会领域,我们可以直接提出相应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的培养目标,更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在游戏活动中,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寓教于乐;儿童还可以参与环境创设体验劳动的乐趣。在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充满了劳动教育的契机,在日常生活中,贯穿劳动教育,能提高儿童的自我服务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体会到为他人服务的价值感,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3.2重视家庭中的劳动教育
目前,因为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家长较重视儿童早期智能教育,身体健康教育,但却普遍忽视了儿童的劳动教育。儿童时期是劳动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家长的劳动行为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形成爱劳动的习惯。家长可借鉴马卡连柯的思想,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意义,合理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让儿童做力所能及的事,使家庭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
3.3注意劳动教育与品德教育相结合
马卡连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特别强调在对儿童开展劳动教育时应当进行相应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教育,让儿童通过劳动感受对错、美丑、善恶,促进儿童精神的成长,从而体现儿童劳动所蕴含的教育性,发挥劳动的教化作用。比如,在语言领域活动中,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儿童了解劳动创造了人类并推动人类进步,对待劳动要诚实,有社会责任感,不管事大事小,都要认真对待;在音乐活动中,可学唱《劳动最光荣》,理解劳动的光荣与伟大;鼓励儿童自己的事自己做,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参考文献
一、利用生活和劳动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技巧训练。
在劳动课、义务劳动和各科教学中,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与劳动的简单常识;掌握自我服务的本领和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技能,逐步培养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和良好的劳动技能。这样为学生参加劳动奠定了基础,也为他们顺利进行劳动提供了可能,激发了兴趣,劳动积极性也大大地提高。
二、通过各项教育活动,结合学校德育,渗透劳动教育。
1、寓劳动教育子各科教学之中。
学校的各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老师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实际,有意识地渗透劳动教育。如通过古诗《锄禾》,思想品德课《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等课的教学,成功地向学生灌输了“劳动光荣”“劳动成果得来不易”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不轻视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感情,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跑、跳、授,掷训练时,教师要求学生轮流护场,捡跳杆,拾垒球,做沙包等。既为学校节省了开支,又培养了学生劳动习惯。还通过音乐,美术等课教学活动,融劳动教育与教一学于一体,实现智能统一。
2、寓劳动教育于日常管理之中。
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日常管理,我们坚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和训练。学校订了《一日卫生常规》、《课前课后整理常规》,班级制定了《值周值日卫生制度》,分值日小组,轮流小组检查量化记评比,把竞争机制引进清洁卫生劳动管理。
这样,既将班级学生置于按时打扫校园清洁,随时注意教室整培警课后进行室内整理的公益劳动习惯培养之中,又将学生引导到保持清洁,珍惜大家劳动成果,相互督促齐抓共管的轨道上来。从而,在养成教育中增强了学生劳动观念,培养了劳动习惯,融劳动教育与日常管理于一体,实现了学用一致。
3、寓劳动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学校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因此,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也是一条不可多得的途径。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做,易于见效。常开展的活动有以下几种:
一是少先队活动。少年队活动也能渗透劳动教育。
如少先队大队部举行远足活动,让学生在远足中,亲身体验到了徒步远行的艰辛,也体会到了父母成大劳动的辛苦。中队开展野炊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品尝自己辛勤劳动所得的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还有定期举办珍惜劳动成果比赛,同学们讲的《一份爱心》《节约一分钱,支持灾区重建家园》等故事包含着学生热爱劳动成果的深厚感情。
二是班级活动。班级是学生的主要阵地。学生在拟定班级计划、记载班级日志,编辑班级黑板报,手抄报等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自治、自主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