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在高职学校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校园文化也是学校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展现了学校的文化氛围。在我国高职学校文化的建设中,直接体现的就是教风和学风,在这样的状态下,就要不断的磨合相关的文化,将传统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就和在一起,为校园文化提供相应的养分,这也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
1 以传统文化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明建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传统文化可以为我国校园的文化建设提供充分的养料,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点,促进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
首先,中国传统的文化是我国对高职学校教育的重点,尤其是在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上,对于学生的行为起着良好的指导作用。我国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很多的精神是高职教学应该弘扬的,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高职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料当做是良好的教育素材,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以培养师生的爱国情操和坌G椴伲可以帮助学生尊师重道,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用,可以帮互助师生树立和谐的关系,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其次,传统的文化教育可以使师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于事物的判断也有着一定的理解,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了师生的自强、自信和自律等积极的态度。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非淡泊无以明志”,这些思想精华对于高职学校的校园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帮助师生陶冶情操,不断地饿开阔师生的胸襟,在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上也可以进行调节,减轻面对的心理压力,不断的提高师生的心理素质,对于师生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最后,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继承文化精神,也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弥补现代青少年在信仰和道德上的缺失,不仅仅要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还要提升精神品味,在大学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凝练“精、气、神”。《礼记》中的《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以说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也是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文化的建设也是核心的精神力,对于学校的建设是极为重要的,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2 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从高职院校自身的形成和办学特点来看,主要有着以下的几个特征:(1)高职学校中设计的专业主要是以工科专业为主,这样就导致了高职学校的人文气息比较单薄。现阶段高职学校专业在设置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进行设置,也就是说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偏于理工类,在这样的状态下,高职学校就会设置社会热门的专业,也就是理工类专业,长此以往导致了高职学校忽略了文化建设,仅仅重视当前市场的需求,并没有重视专业化的设置失衡问题,忽略了人文建设,那么校园文化建设也就无从下手,影响了高职学校文化的积淀,对于师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是不利的。(2)高职学校的建设时间比较短,相应的半血理念并没有明确,大学的精神也就缺失。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也是在摸索中形成的,目前为止,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并没有成型,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学校中的文化建设还无法发挥育人的基本作用,可以说必须要经历时间的积淀才能够提高师生自身的素养,也就是说要有着一定的校园文化传统,经历了一定阶段的思想碰撞之后,才能够形成有着独特魅力的、独属于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
3 以传统文化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文化需要时间的积淀,校园文化也是如此,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校园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将现代化的校园建设与传统文化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快高职学校文化建设的步伐。本文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
3.1 学校方面
3.1.1 进一步明确高职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
对待校园文化的建设要领导重视,全院动员,师生共建。首先要统一思想,明确传统文化是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根基,积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使每一个师生都明白,校园文化建设不是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领导的责任,而是每一个教职员工的责任。全体动员,全员参与必不可少,即“校园文化建设,人人有责”、“校园文化建设,我的责任”。
3.1.2 开设传统文化学习的相关课程
不仅仅是在选修课中开设,建议在基础课程中开设《大学语文》和《传统文化》,将其列为基础必修课。只有进一步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也重视传统文化对校风和学风养成的积极作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克服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中人文氛围淡薄的问题。从专业技能的教授中,适当添加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更有利于从根本上达到我们“育人”“树人”的目的。
3.2 教师方面
教师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增强文化主导力量,即对学生教育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但是前提是教师自身要具有较强的人文素养,仅仅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不在师德方面修炼自己,是很难在教育中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这一点对教学“一线”和学生管理“一线”的年轻教师尤为重要。
3.3 学生方面
创立传统文化学习的专业协会和社团,引进专业教师指导。利用社团和专业学习协会的平台,进行传统文化传输和传统文化教育,这也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重要体现。
以学生活动带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文化论坛、经典诵读、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文化交流、人文讲座等,带动和鼓励学生自觉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启迪自己人生智慧,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
4 结论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经过千百年来文化积淀的中华文明和文化经典,永远都是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的“营养液”。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用雄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丰富自己,在此基础上创新和发展,都是符合我们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的。高职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在漫长的校园文化形成过程中,传统文化终将成为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阵地,为我们所用。
参考文献
[1]罗玉萍.职业学校个性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一、金融海啸中的西方文化危机
从美国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进而演变成金融海啸,它给世界造成的负面影响之深,为200年的现代资本主义类似情况不能比拟。这次危机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条件,使人们意识到需要坐下来冷静思考:危机背后的文化因素究竟是什么?从深层次看,是西方文化的危机。
从社会生产的角度看,是西方企业文化出了大问题。思想指导行动,行动导致结果。美国奉行的是自由经济理论,它认为“经济人”是理性的,受到诚信、公正、公平等市场规则制约,能够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反映到企业文化上,总的体现为“唯盈利是图、唯股东是从”,法律和理性的绝对性使得道德边缘化,而极小化的道德约束使得攫取私人财富的行为无止境和不择手段,其结果必然是个体的理性导致群体的非理性。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如果每个企业都站在自利即所谓“理性经济人”的立场上,大概如同没有警察维持交通秩序的拥堵路口一样,大家都为了自己而尽快脱身通过,其结果反而是越堵越严重,越堵范围越大,也就是说危机将越发严重,企业统统都将被“套牢”,越陷越深无力自拔,企业深受重创,社会经济也将元气大伤。尤其是金融危机与高管高薪引发的强烈对比,一度颠覆了西方传统的新经济自由主义和股东价值理念,进而引发人们思考并重新构建商业伦理的新体系。这对过去“言必称西方”的国内财经精英而言,是个有力的回击。
从社会消费的角度看,金融危机的表现无论多么严重,归根结底取决于美国的消费文化和信贷文化。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鼓励的是高消费或超前消费,但这种消费主要不是实际收入增长所带动的,而是由信贷资金拉动的。在长期的经济繁荣时期,“欠债并非罪恶”的观点已成为全国性的消费者口号。美国民众长期以来习惯于透支消费,及时享乐,以至于最近两年它的国民储蓄率都是负值。不但民众以举债为荣,就是美国整个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甚至连美国对外侵略的钱都是从外国借来的,这都必然导致美国的存款大量减少,借贷不断增加。而美国金融市场的过度繁荣,又将居民的梦想作了最大限度的提气,把穷人批量生产成了中产阶级。由此,美国社会的消费信贷盲目扩张,将不少还款能力低、信用程度差的居民推进了高负债的深渊。与此同时,美国经济运行模式从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模式转向了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模式,居民不是依据收入增加而是主要依据房产、股票财产升值相应的扩大消费。这种不重视储蓄的超前消费文化为金融危机做好了最终的铺垫。
二、以危机为契机,重拾传统文化的自信
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的直接启示是:西方或美国不再是唯一必然的榜样。曾经强势的文化并非如想象中那样强健,其道德并不比其他文化高贵,曾经不受质疑的观念今天遭到颠覆,西方并不总是教主或楷模。简而言之,金融危机带给东方的是对西方模式的颠覆性的思考和理性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就要转向中国传统文化寻求解脱。虽然我们的现代经营管理理念还很不够,但是,中国银行业在历史中形成的创业观念、学习风气、牺牲精神等都深深包含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蕴含着无穷的价值,是任何外来文化所不可替代的、不能比拟的,置之今天仍是人类先进的、积极的文化,尤其在此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更是凸显其优越性。“古为今用”“中学为体”的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价值,任何妄自菲薄的思想都会给我们的事业造成损失。我们要增强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银行企业文化,这也是在金融海啸中避险进而腾飞的重要途径。
任何一种企业文化模式都不是凭空自生的,它的形成有着内在的路径依赖性。一是对原有文化中优秀内容的继承和发扬,尤其是已被证明对保证银行长期稳定经营有着积极作用的核心价值观。二是有选择的学习和吸收其他银行先进的企业文化。三是将历史文化传统与当今世界经济客观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而言,企业文化的再创造一定要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创造性和规定性,应切合国际国内金融实际,并融合传统文化的魅力,凝聚新的职业理念、价值理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规定性的银行企业文化。与西方思维方式相比,在金融动荡中,中华文化的“通变”思维对我们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尤其宝贵。企业文化是亚文化,必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厚悠久,反映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具有与西方文化不同的形态和内涵,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许多合理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观念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三、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建设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面对金融海啸,我国的商业银行建设自身企业文化时,要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对国外优秀现代银行文化进行学习、消化、吸收、创新,更要注意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从中汲取有效的营养成分,从而为我国的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善用中庸之道,追求可持续发展。看看西方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一个阶段出现爆炸式增长,一个阶段又进入衰退和萧条,总是大起大落,西方的这一套极端做法正是中庸文化所不为的。《礼记•中庸》中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之道要求想问题办事情要讲求恰到好处,不要有偏激,体现于消费观上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所秉持的“量入为出”、“节制有度”,这与西方发达国家所谓的超前消费和超前享乐的价值取向显然是大相径庭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一些决策比较激进、投资大、扩张快的企业损失惨重,而信守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的企业在这次金融海啸中则表现的相对较好。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是避免出现危机的基石,在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秉持中庸之道,才能推动金融经济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华尔街精英”以金融创新的名义吹起了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来掩盖纳斯达克泡沫的破灭,但是这样的金融泡沫一定也会破灭,因为它同实体经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背离到了极为荒唐的地步,最终的悲剧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从中庸的视角看,华尔街精英们搞的金融创新,没有做到新而有“度”,严重超越了实体经济的界限。反观国内,“创新”这个词一段时间以来是个非常热门的话题,金融创新在金融产品差别化方面担当起了重要角色,然而,随着金融自由化、信用证券化以及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金融创新在给金融业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使其在面临传统风险的同时面临新的风险。实践证明,对于创新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决不是越新越好,要以中庸之道,客观冷静的看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准确的把握好“度”。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传统建筑文化;精神;技艺;方法;意识
1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
1.1 天人合一
《黄帝内经》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天人合一 , 在中国思想史上“, 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合, 就是互相理解, 结成友谊。在中国人看来,人固然居住在“栋宇”,即建筑实体围合的人造空间之中,但这个小栋宇只不过是“天地”即自然空间之中的。既然如此,人就应该尽量使自己创造的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相融合。
当前很多环保专家提出“低碳建筑”,并在建筑界引起强烈的反响,设计师们除了在建筑材料上大做文章以外,还忽得想起中国传统建筑的天人合一设计理念。中国传统建在设计时充分地考虑地形、地貌、地势,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对于采光等可以通过调整建筑朝向、通风等进行合理的设计,使建筑夏天可以避日晒,达到室内自然降温,冬季可以更充分的接受阳光照射,用自然光来达到取暖的目的。同时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不仅包含建筑物本身,还包括周围配套的树木楼阁院墙等。通过树木进行遮光避暑也是常用方法。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就些都是节能减排的好方法,值得学习与借鉴。
1.2 弹性设计理念
弹性设计思想是一种可变化的,在不同需求环境下可以得心应手的改变的设计理念。中国的传统设计十分讲究弹性设计,它并不是什么特殊的设计手法,只是在设计过程中将弹性应用的思维贯穿始终。其设计思想不仅局限于建筑物的建造过程,同时也在围绕着其使用周期,甚至建筑物未来拆迁改造的过程当中也都有所体现,是一种充分考虑时间要素的设计理念。
弹性空间的设计思想充分研究建筑物周围的环境以入人的生活需求,其设计的建筑物的功能、空间变化等要素会随着环境的变化、主人的变化而进行调节。运用弹性空间设计思想,可以使建筑物尽可能多的满足居住者的需求,并且在使用中可以不断变化、发展,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与人的主观需求的变化。作为一种设计理念,其不仅涵盖建筑物的选址、选材、构造设计还包括空间设计、功能设计以及造型、装饰等。这些方面的设计是在一种弹性思维引导下完成的,其设计作品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好的适应主人需求,适应人文、社会环境变化的需求,给使用者的生活带来方便。
1.3 情景交融理念
情景交融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艺术中高层次的追求。中国人能于有限中见到无限, 又从无限中回归到有限。正如《文心雕龙》中所说 :“ 目既往返、心亦吐纳。”传统建筑设计往往着意追求提供这种“吐纳”的条件, 亦即创造意境, 其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故宫的壮丽恢宏, 天坛的博大崇高, 园林的深邃曲折和诗情画意, 住宅的温馨安祥, 这些都是建筑实体与室外空间共生的景观创造中把握情景交融的结果。
1.4 虚实相生理念
“虚实相生”、“计虚当实”是传统空间意识中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无论中国东西南北方四合院如何千姿百态, 它们同样都是建筑实体与室外空间共生的基本单元。譬如中国传统建筑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庭院”,就典型反映了中国人总是不满足于住在纯粹的建筑即人造空间之中,只要有可能,总是力求使自己的人造空间与自然空间相融合。庭院以其开敞的上部,把自然空间引入建筑内部的人造空间,于是无转化为有,同时又把建筑的人造空间引向自然空间,于是有转化为无。这种空间的对流与转化,使庭院内的建筑不仅得以采光通风,而且充满活力。
2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自从西式建筑引入中国以后,城市之中就以西式建筑快餐式的风格很快发展壮大起来。几何图形的建筑、园艺等使中国人摆脱了缓慢追求意境的步伐,一下子进入了快节奏,简单化统一化的现代建筑当中。
然而时光荏苒,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台关注传统中式建筑的特点,并向传统中式建筑学 习,学习其设计理念,提出新中式建筑设计。这种新中式建筑设计理念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重要思念,又融入了现代人的价值观与生活需求。新中式建筑同样以“天人合一”的理念为引导,注重对于人的关怀。同时又考虑到现代人生活中对于私密空间的追求。所以新中式建筑吸取了西式建筑中青年人、老人、孩子居室分隔的良好特点,同时强调房屋的朝向、举架、采光、通风。同时还充分考虑适合中国人卫生间、厨房的设计。并且在现代别墅设计中更倾向于以中国元素来打造庭院、内廊。
3 现代建筑设计工作中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要点
3 . 1 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形式
现代建筑设计应该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形式作为传承的主要内容, 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为平台, 进行进一步的概括、总结、结构和变形。在丰富建筑设计结构形式,丰富建筑设计审美取向的基础上,给建筑物一个功能性、艺术性、符号性的标志,使建筑物具备更多的艺术内涵和更深的艺术层次, 做到对建筑设计水平的提升与保障。
3 . 2 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
现代建筑设计工作中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用富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的符号来表达自己对现代建筑和建筑文化的理解, 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以形会意,既达到现代建筑设计蕴涵传统建筑的某些特质, 又可以平衡和保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是建筑设计体现出独特的创造性和传统的延续性。
3. 3 延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技艺
现代建筑设计应该借鉴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技术、艺术处理的手法, 取得建筑物、环境、材料的平衡关系。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还应该延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技艺,对粗糙落后的部分予以剔除, 对于净化传统的部位予以保留, 使建筑设计达到最佳的效果, 营造出符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建筑意境与风格。
3 . 4 开拓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方法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因势利导,因材施艺,适可而止。现代建筑设计应该在其基础上进行拓展, 采取更先进的材料和技术, 使现代化的建筑更好地融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3 . 5建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共存联系
要完成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现代建筑设计, 需要发掘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所蕴涵的现代价值, 使本质思想与具体技术相契合, 从而设计出更多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现代建筑作品。
1徽州传统民居中的民间艺术文化表征
徽州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据统计现存明、清古民居总计有7000栋,古村落100多处,形式多样,包括古城、古村镇、祠庙、书院、牌坊、园圃、戏台、桥梁、塔、亭、堤坝、井泉等,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徽派民居建筑风格。徽州人大部分以从商为主,而经商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聚财,中国人认为“财”的根源就是“水”,因此在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以天井为水之归属。徽州人建造天井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天降洪福,确保财源滚滚,而且民居的理水、采光、通风等都是在天井的基础上完成的。将天井的厅堂作为中心,以轴线为主,按照中轴对称的形式营建民居,四周通过建筑高墙来确保安全、私密。民居建筑如果是三间屋,那么天井就设置在厅前,如果是四合屋,那么天井就设置在厅中,这种设计方式会确保室内光线的充足,保证空气流通。在晴天时,阳光会通过天井渗入到堂前,被称为“洒金”;雨天时会有雨水落入,被称为“流银”。民居建筑中四周的屋顶都是向天井方向倾斜的,下雨时雨水会从四面八方流入到天井的堂屋前面,称之为“四水归堂”。明清时期,徽州商业鼎盛繁茂,“肥水不流外人田”、“财不外漏”等吉祥理念深入人心。此外,徽州传统民居大部分仍然采用铜钱形的地砖、门洞以及商子门,这不仅显示出了乡民的身份财力,也表达了逢凶化吉、招财进宝的美好愿望。厅堂和厢房之间设计成为明暗对比的方式,明亮厅堂主要作为接待客人、供奉的场所,而厢房则作为暗室聚财,这些都是利用民间美术元素来祈求吉祥的体现[1]。作为东方文化中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风水观念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及自然本身的和谐,在中国建筑文化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观念与民间艺术文化表征大致相同。儒商结合,官商结合的徽州乡民,特别重视风水。从汉代起,就有流传商家门不宜向南的说法,再加上五行学说影响,认为西属金,南属火,火克金,可见南向是不吉利的。所以,徽州传统民居建筑大部分都是依山傍水,顺着自然地形建设,房门基本没有南朝向,都是坐东南、朝西北,或者是在祠堂、街道的长短、水口的方位以及流水方向等进行民居建筑的构建,使其看上去更具整体感,充分彰显出天人合一的理念。徽州传统民居以黑白二色,极少彩画,充分借鉴民间艺术中八卦鱼的形象,也称为阴阳鱼,即一条白鱼、一条黑鱼(也可以其他动物图案)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圆形。乡民的观念中,只有阴阳双鱼相交在一起,才能实现多子多孙,繁衍后代,而旋转则代表着生生不息,无穷无尽。
2徽州传统民居中的民间艺术文化认同
对于民间艺术而言,其根本核心在于文化特色的认同,一旦失去特色,艺术也就失去了价值。徽州传统民居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主要取决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其保存的完整性,形式的多样性,风格的统一性;另一方面在于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设计具有较强的民间艺术文化内涵。明清时期,徽商名声大振,致富之后,尊儒兴学,修建祠堂、民居、园林,铺路架桥,不仅造福桑梓,也是从商为官之士退休之后精神的寄托之地。因此,在进行民居建筑的设计时,一定要加入主人对住宅布局、内部装饰、厅堂布置以及结构的审美追求,使其不仅具有较强的功能性,还要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而形成一个独具风格的建筑体系。比如,“五岳朝天”的马头墙是徽州民居建筑文化的根本特征之一,体现出了徽州建筑设计的民间美术理念。山墙要高出屋顶、超出屋脊,以马头翘角阶梯形叠落在地面上,正对着高墙,通常以对称均衡的形式而存在,中间天井处较低,左右两侧高,因为尺度看上去非常合适,外型好似五座山峰,因此被称为“五岳朝天”。与家族建筑群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凌驾于住宅之上,从远处望去,有如青霭缭绕,近看则好比骏马仰首长嘶,有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态感,暗喻商人骑着高头大马衣锦还乡,表示徽州地区兴旺发达、生机勃勃。对于多进房屋来说,基本上采用逐渐抬高地坪的方法,使后进房屋高于前进房屋,一堂一升,比喻“步步高升”、“节节高声”,这样不仅充分符合民居建筑对通风、采光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徽州人在民间美术元素的影响下,希望能够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另外,在徽州民居建筑中,冰裂纹是窗格、隔门中最常见的装饰图案,这种装置图案具体为将一个等边六角形作为中心,周围用两根木条拼接成一个又一个的“人”字三角形,中间的等边六角形在其中被称为“玄机”,按照当地人的说法,这个图案不仅展示了“六面和通,以人为本”的核心文化理念,其中也蕴涵着只有经历磨难才能取得成功的深意,鼓励后人要不断努力,从而出人头地[2]。
3徽州传统民居中的民间艺术文化混融
徽州民居建筑位于青山绿水、街巷交错、庭院深深的环境中,人们都过着其乐融融、小桥流水人家的太平日子。从外型上看,一层一层的马头墙比屋脊还要高,只能微微看见屋脊坡顶,而且黑白分明。翘角飞檐,将民居墙头和天空之间的轮廓线勾勒的非常明显,增添了空间中所包含的层次感和韵律感。从远处望去,徽州民居则是绿丛中的一片灰白,干干净净,既体现了和谐统一,又具有鲜明对比。通过上面的论述,民间艺术常用的五种“正色”(红、黄、黑、白、青)已经用到了三种,由于红、黄为官方规定的皇家专用的色彩,所以在民居建筑中不敢轻易使用。将黑、白、青搭配在一起,不仅能够暗示可贵的含义,还能起到教育后人黑白分明、清清白白做人的作用。徽州传统民居中森茂的祠堂、肃穆的牌坊及坐落有序的厅堂院落,一件件精美的木雕作品,都体现出了民间艺术文化混融,流淌于徽州乡民的血液中。不管是民居建筑规划,还是平面结构布局,徽州传统民居建筑所体现出的建筑雕刻艺术被建筑界所重点关注。徽州传统民居已经不仅仅作为避风挡雨、御寒消暑寓所,它能够将徽州民间艺术最本质的魅力展示出来,并且在当下生态旅游开发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对当今村镇规划建设有重要借鉴作用。在徽州传统民居中,集中体现了徽州民间艺术文化的精髓,在彰显传统民居特色的同时,也突显了民间艺术文化的生命力。
4结语
民间艺术文化在徽州传统民居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体现出建筑的特点,还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我们一定要对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使其能够在现代民居建筑设计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作者:瞿朝祯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天水;民居文虎;城市文化;四合院
我国地大物博,气象万千,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多元性民居文化。民居建筑蕴含着中国文化深厚的人文传统,传递着我们民族世代相承的理想和追求,对于彰显城市气质和推进城市文化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天水民居在我国众多的民居建筑中可谓独树一帜,具有北雄南秀的建筑特征和地域特色,能够有效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天水板块建设,提升天水城市文化的意蕴和品质。
一、天水民居建筑的特点
天水民居主要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兼有北方民居的粗犷雄浑和南方的秀美精巧,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鲜明的地域特征。天水古城内街形成了东西向主干道和南北向巷道交错分布的格局,巷道并不开阔,通常只能两三人并肩而行,两侧是土坯砖砌的厚实檐墙,墙上不开或者高开窗户,而房舍的大门也不直对街巷,常常有一段门道作为铺垫,这样显得封闭而内敛、幽深而静逸。街巷当中还有土地神庙和祠堂,使得建筑群落并不单调。街头巷尾则设有牌坊,显示着家族的荣耀。而且,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种有槐树,点缀着整个巷道,衬得古城生气盎然。纵览全城,这些纵横交错的街巷就如古槐四散扩展的枝条,其间密集分布的院落则是茁壮生长的槐果,在渭水滋养之下,在历史长河之中,承继不绝,生生不息。
天水民居是北方最为流行的四合院形制,呈现为南北长而东西窄的纵长方形两进院落,包括大门、门道、庭院、主房、厢房、耳房等基本元素。大门往往在宅院边角处开设,穿过门道和小天井才能进入正院,显得雅致幽深而又安全隐秘。“在这个封闭的小天地中,严整纵深的庭院组合,中轴突出的对称格局,提供了建筑空间的主从构成、内外构成和向背构成。这些建筑空间充分适应了封建礼教严格区分尊卑、上下、亲疏、贵贱、男女、长幼、嫡庶等一整套的伦理秩序需要。”[1]天水民居的建筑布局严格遵守伦常秩序,规格最高的正厅和堂屋都建在朝向最佳之处,而仆从和差役的居所都设在外侧旁院。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定,天水民居使用了我国传统的建筑素材――土木。土有厚重坚实之性,木有轻巧柔软之感,天水民居将土质和木材巧妙结合起来,才形成了兼具南北民居风格的建筑特色。民居临街一侧都是土坯砌筑而成的封闭檐墙,坚实而冷峻,院内一侧则是精致美观的木质纹理。天水民居不像山西、陕西、北京等地的民居那样普遍用砖,而只在槛墙和墀头等处放置一些装饰性的砖雕,提升整个民居建筑的审美风格,并彰显着房舍庭院的品位。值得注意的是,天水民居虽然是土木结构,但对选材却非常考究。“砖瓦脊兽,都是用粗细适当的粘土烧成,色彩一致,强度高,耐腐蚀。木材采用优质松木制作柱、梁和枋椽,多数柱梁粗壮惊人,往往超过结构需要的许多倍。”[2]
天水民居相当重视雕刻艺术,虽不及徽派建筑那样精细繁复,但在淳朴之中不失智慧,豪放之中不失内敛,显得雄浑大气、典雅简洁。天水民居的雕饰艺术比较节制和简约,是在现有建筑形状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的加工,通常在影壁、栏杆等一些重要位置进行重点雕饰,并通过这些简练明快的线条与外面厚重的土墙形成鲜明对比,显得肃穆刚正,浑然天成。天水民居虽少彩绘,建材也多是天然材质,黄土筑墙,棕木为梁,鹅卵铺地,青砖瓦带,反而显得大方节俭、平和自然。
天水民居普遍在庭院当中种植花草绿植,有北方的常见树种,也有南方的银杏、腊梅等植物,还经常在院落中种养一池睡莲,放养几尾金鱼在其间穿梭,使人恍然梦回江南。加以当地气候温润多雨,在大量雨水的滋润之下,院落中的地面晶莹剔透,翠草夹杂其间,郁郁葱葱,生气勃勃,整个建筑也显得婉转可人、清新秀丽。
二、天水的城市文化特色
天水地处西北地区的中心位置,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边塞重镇,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原文化和域外文化汇集交瘁之地,也使当地民居具有独树一帜的风格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天水民居见证着丝路古道上天水古城的辉煌灿烂,揭示着以伏羲文化为典型表征的天水城市文化的别样风采,体现着天水民众自然朴质的建筑理念和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
从历史发展来看,天水历史悠久,气候宜人,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而羲皇故里之美誉更是彰显着这里深厚的人文底蕴。公元前688年秦国在此辟置县,汉武帝年间则取天河注水的传说而正式置为天水郡。自有史以来,这里人才荟萃,文风鼎盛,商贸发达,出现了人文始祖伏羲、龙城飞将李广等历史名人,留下了伏羲庙、古民居、麦积山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遗迹,形成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极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从地理特征来看,天水是典型的两山夹川地形,南北两山夹城而峙,浩浩渭水穿城而过,整个城市在山间盆地与渭水河谷当中延展开来,这就形成了十分独特的河谷文化,有塞上江南之赞。而且,渭水是黄河的重要支流,渭水文化自然属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天水的渭水河谷文化凝聚了陇原大地上黄河文化的精华,这样的文化地理特点深刻影响到民居建筑的发展变化,也在相当程度上规范着传统民居的特点。
从人文意蕴来看,天水是我国人文始祖伏羲诞生之地,以太极八卦为重要标志的伏羲文化在这里影响深远,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价值追求在民居建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天水又是连接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交通要津,是丝绸之路上联通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枢纽,各民族在此交往交融,各种文化在此碰撞融合,从而在这里形成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相互交融的民族文化、中原文化与域外文化相互交流的丝路文化,铸就了天水城市文化的鲜明特色和当地民居建筑兼收并蓄的风格特征。
三、天水民居文化的人文意境
天水传统的四合院民居在建筑布局、使用功能、空间环境各方面都蕴含着中国文化的传统要义,体现着重亲情、叙人伦、知礼仪、劝教化、求中和的天水城市文化的丰富内涵。
天水地理环境优越,人文底蕴深厚,可谓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史称“代有贤杰,瑰奇硕彦”。明清之际,天水是甘肃文风最盛之地,考取的进士数量位居全省之冠。时光流转,数百年后的今天,读书重教之风仍然大行其道,天水街头随处可见画院书亭,文风绵延不绝,品诗赏画也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逢年过节,常常手书对联赠送亲友,这在其他城市并不多见,而这种尊书重教的城市文化也深深刻印在天水民居建筑当中,塑造着其独有的人文意境。
一般而言,商业发达地区的民居装饰偏于世俗,但秦州城的古民居虽多为文人官宦之住宅,建筑设计却并不庸俗,甚至不设花园而建书房,使得整座房舍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息和文人情怀。“静养心欲,结梅花三友;修德书身,当以贤为镜”、“青灯苦读,出文章锦绣;执心几番,跃龙门鹏程”,这样的联语充分表达了民居主人的人文追求和修齐治平的家国抱负,也折射出他们内心的超脱和淡然。
四、结语
当今时代,发展城市文化是塑造城市形象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民居建筑则是城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天水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使得当地民居建筑具有北雄南秀的典型特征,鞯葑胖泄文化的古老情怀,也彰显着伏羲文化的特色气质。天水民居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历史记载和重要见证,是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天水板块建设的重要资源,也是提升天水城市文化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