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茶文化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视觉文化 数字插画 艺术特征 发展趋势
1.引言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兴起,新闻传播的媒介变得更丰富和发达,现代文化的传播形式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以文字为主的传播方式,形象化的符号已成为文化传播的核心部分。视觉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影视、动漫、广告招商、游戏设插图等,随着视觉文化的迅速发展和形式的丰富,依靠计算机技术的数字插画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数字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可以看做数字艺术的主要特征,而数字插画则是重要的表现方式。本文以数字插画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视觉文化中数字插画的艺术特征及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2.视觉文化中数字插画的艺术特征
2.1视觉文化概念
南京师范大学张舒予教授认为视觉文化就是“将以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1],这是从视觉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角度对其进行的定义。我国著名学者孟建认为在当前环境中视觉文化十分重要,并且在以后技术的支撑下会得到更大发展和进步,“显然,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特别在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三者的合理作用下,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2]。视觉文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阅读习惯的改变,“视觉文化不仅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的转换”[3]。
2.2数字插画概念
“现代意义上的插画,属于视觉传达设计范畴,主要应用绘画手段对表达的思想内容做出艺术的图像性解释,包括各种视觉传达设计中出现的绘画作品,存在的媒介可以是实体的物质形式,也可以是虚拟的数字形式,广泛应用于广告、传媒、出版、影视、网络、移动通讯等领域”。也就是说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插画之中,成为传统手绘插画之外的插画形式,可以被称为数字插画。数字插画的出现不仅给插花艺术者带来了工具上的革新,还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性,并且在整体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突破。
2.3视觉文化中数字插画的艺术特征
2.3.1数字插画使创作工具更新。数字插画同以往插画相比更注重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绘画软件的层出不穷使数字插画的发展更为迅速。插画设计者可以利用Photoshop,Painter等软件进行绘画、上色等。数字插画随着计算机软件的不断更新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数字插画中,没有了传统绘画和各种涂料、画布等,插画设计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方便地通过计算机软硬件实现绘画、插画的目标。例如,Painter软件里提供的笔刷功能不仅模拟出了多种画种的特征,还提供了纸张的肌理,从而为插画设计者提供了更灵活的创作选择空间。
2.3.2数字插画使创作周期缩短。利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提供的便利,插画设计者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快捷迅速的艺术创造。传统收回插画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水分是否完全干透,油彩是否挥发等,这些注意事项是否完成需要几天时间,而数字插画在创作中完全不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可以说,数字插画使传统插画创作时间和周期大大缩短。
2.3.3数字插画传播作速度加快。数字插画的创作周期缩短、速度变快,同时其传播速度也在加快。同传统需要借助海报、书籍、展览等方式传播的传统插画相比,数字插画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可以利用网络传播的方式快速展示给观众。网络技术使数字插画的传播更快速。
2.3.4数字插画的表现内容更丰富。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更丰富,插画设计者通过敏锐的洞察能力捕捉和记录这个社会。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数字插画设计者的表现对象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可以是当代的,也可以是古代的,总之没有什么不能表现的。因此,数字插画在内容的表现上比传统插画艺术更丰富多彩。
3.数字插画的发展趋势
数字插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于数字插画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表现:
3.1世界性和民族性的融合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接触到的事物越来越丰富,相互之间的经验越来越相似,因此,设计者所设计出的插画作品的风格越来越呈现出趋同的趋势。但这并不表明他们的作品是雷同的,从总体来讲,不同民族的设计者在插画设计中总是带有本民族的特有风格,从而使作品既能在风格上相互接近,又保持本民族的风格和个人的差异性。
3.2数字插画的绘画工具更加人性化
未来,数字插画的绘画设计工具会比现有工具更人性化。未来的绘画工具会更小巧和轻便,更有利于设计者携带,而且在工作过程中,绘画工具还可以同设计者一起工作,而非现在单方面的由设计者一人完成构思、创作等。工具使设计者感到更方便和有趣,为他们工作提高效率,节省大量时间。
参考文献:
[1]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关键词:铅锌多金属矿;地质特征;物化探特征;热液型矿床
Analysis on geological ,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ead and zinc polymetallic prospecting area in inner Mongolia
Wang Zhenqiang
No .325 Geological Team of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of Anhui Province ,Huaibei, Anhui 23500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geological, stratigraphic exploration, structure, magmatite and mineralization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iscusses the abnormal characteristics of 4 magnetic element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delineate two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Cu, Pb, Zn and hydrothermal type deposits in the target area.
Key words: the lead and zinc polymetallic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characteristics; hydrothermal type deposit
巴彦温都尔铅锌多金属勘查区位于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本文在综合研究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勘查区内的1∶10000地质、物化探、高精度磁法测量工作,分析勘查区的地质、物化探综合特征如下。
1. 地质特征概况
勘查区基岩出露不良,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区,有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ls)及上侏罗统的满克头鄂博组(J3m)和玛尼吐组(J3mn)分布,区内岩浆活动较强烈,主要为燕山早期(γδ52、βμ52)的产物,北西、北东向次级构造为区内主要构造。
1.1 地层
本工作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1s)及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J3m)和玛尼吐组(J3mn),除此之外为第四系全新统草原砂土、坡洪积物,现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1.1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1s)
岩性主要为变质泥质粉砂岩、粉砂岩。该组地层在工作区内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工作区的中部广大地区,在东南部也有少量出露。与上覆地层满克头鄂博组(J3m)和玛尼吐组(J3mn)为不整合接触关系。
1.1.2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J3m)
岩性主要为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工作区内出露较少,主要分布于工作区北部的中段,出露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
1.1.3 上侏罗统玛尼吐组(J3mn)
岩性主要为安山岩、安山质角砾凝灰岩、凝灰角砾熔岩。该组地层主要分布在工作区西部,中部少量出露,呈长条状分布,与下伏地层寿山沟组(P1s)呈不整合接触。
1.1.4 第四系
工作区内出露的第四系主要为更新统冲积、洪积砂砾层,全新统冲积、残坡积砂土、湖积砂砾泥土层,风积砂等,主要分布在工作区南部好来吐郭勒河北岸一带。
1.2 造
工作区在区域上处于北东向构造带与新华夏系构造体系之复合部位,但区内构造简单,从岩体的侵入及岩脉展布情况看,区内以北北东向的构造为主,少量北西向构造。区内仅见有一条逆断层、一条平推断层、两条性质不明断层。
1.3 岩浆岩
工作区内岩浆活动较强烈,主要为燕山早期的侵入岩在区内分布。
1.3.1 燕山早期(rδ52、βμ52)侵入岩
工作区内岩体为燕山早期辉绿岩(βμ52)和中细粒花岗闪长斑岩(rδ52):
中细粒花岗闪长斑岩(rδ52):主要分布在工作区西北部,面积约0.12平方公里。
中细粒花岗闪长斑岩:浅灰风化呈淡黄色,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斜长石、少量角闪石,斑晶约占15%,基质由微晶组成,主要矿物成分斜长石、石英。
辉绿岩(βμ52):主要分布在工作区西部,东部少量出露。
1.3.2脉岩
工作区内脉岩发育一般,主要为闪长玢岩脉(δμ)、花岗闪长斑岩脉(γδπ)、正长斑岩脉(ξπ)、花岗斑岩脉(γπ)、英安岩脉(ζ)及安山玢岩脉(αμ)。脉岩大致为北东向、北西向展布。
闪长玢岩脉(δμ):规模较大,走向为北西向和北东向,长约500m~900m,宽约30m~80m,侵入上侏罗统玛尼吐组(J3mn)地层中。
长石斑岩脉(ξπ):走向北东,长约550m,宽约30m,侵入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J3m)和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1s)地层中。
英安岩脉(ξ):走向北西向,长约700m,宽约30m~70m,侵入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1s)地层中。
花岗斑岩脉(γπ)、花岗闪长斑岩脉(γδπ)及安山玢岩脉(αμ)规模均较小。
1.4 矿化蚀变
1.4.1 蚀变
测区内岩浆活动频繁,脉岩也较发育,导致测区内蚀变普遍,主要见有: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及硅化。受后期热液影响,巴彦花一带燕山早期辉绿岩绿帘石化蚀变极强,已成绿色蚀变岩,与之接触的寿山沟组(P1s)泥|粉砂岩、粉砂岩大多强蚀变。
1.4.2 矿化
经1∶1万地质测量,发现三处铜矿化、两处褐铁矿化带,部分已达工业品位。
2. 地球物理特征
2.1 磁异常特征
在测区西部有3个局部异常(C1、C2、C3),另在测区东部出现1个局部异常(C4)。
各异常的主要特征为:
C1异常:位于测区的西北角,异常强度达1000多nT,有两个高值中心,整体近东西方向展布,面积约0.68km2,该异常区分布有玛尼吐组安山岩、安山角砾凝灰岩和燕山早期辉绿岩以及寿山沟组凝灰质粉砂岩、细砂岩,另外还有闪长玢岩脉分布。
C2异常:位于测区的偏东北部,异常强度达700nT,有四个高值中心,总体呈东西方向展布,面积约2.47km2,该异常区分布有玛尼吐组安山岩、安山角砾凝灰岩和燕山早期辉绿岩以及寿山沟组凝灰质粉砂岩、细砂岩,另外还有闪长玢岩脉和花岗闪长斑岩脉分布。
C3异常:位于测区的西南角,异常强度达600多nT,形成高值中心,总体呈东西方向展布,面积约2.11km2,该异常区分布有玛尼吐组安山岩、安山角砾凝灰岩和燕山早期辉绿岩以及寿山沟组凝灰质粉砂岩、细砂岩,另外还有英安岩脉和花岗闪长斑岩脉分布。
C4异常:位于测区东南部,异常强度达1000多nT,有两个高值中心,总体呈北西向展布,面积约0.56km2,该异常区分布有燕山早期辉绿岩以及寿山沟组凝灰质粉砂岩、细砂岩,另外还有花岗闪长斑岩脉分布。
3. 地球化学特征
3.1 元素的含量特征
这里用工作区内各元素迭代剔除后的平均值与区域背景值的比值来评价本测区的成矿可能性,测区各元素含量与区域背景值相比,Au、Ag、Sn明显偏低,As、Mo、Zn、W、Sb、Pb基本相当,Cu、Pb略高,Pb比值最大,超过区域背景1.2倍以上,表明本工作区Cu、Pb易成矿,Zn、W、Sb成矿地球化学条件较好。
元素在不同地质单元的分布,反映了元素的时空演化的特征,为了解元素在各地质单元中的分布特征,将工作区100件岩石样按各个地层归类,计算出各元素迭代剔除后的平均值,各元素含量与区域背景值相比,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1s)地层Ag、Cu、Sb比值最大,Pb、Zn略高且比上侏罗统玛尼吐组(J3mn)、燕山早期辉绿岩(βμ52)强度高,说明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1s)地层是有利成矿地层。
3.2 元素的分布特征
从地球化学图上可以看出:As、Sb、Cu、Pb、Zn、Mo、Bi等八个元素地球化学背景特征相似,高低背景的展布吻合、一致。较高背景、高背景主要分布于测区的北西部,与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1s)及上侏罗统玛尼吐组(J3mn)地层分布基本一致,极高背景一般位于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1s)与辉绿岩岩体的接触带附近及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1s)及上侏罗统玛尼吐组(J3mn)地层接触带附近。较低背景、低背景一般位于区内平缓沟谷中。Cu、Pb、Zn高值点与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1s)地层受燕山早期辉绿岩(βμ52)上侵提供热液及含矿物质密切相关。
W、Sn两个元素地球化学背景特征相似,高低背景的展布吻合、一致。极高背景分布于测区的南东边缘。较高背景及低背景分布较为均匀。
Au元素在本区较为独立,较高背景、高背景主要分布于测区的南东部,北西部分布较为均匀。
根据各元素含量特征及找矿潜力,在圈定综合异常时以铜铅锌作为主要成矿元素,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元素存在异常的区域为综合异常区。本工作区共圈定22个化探综合异常。
4. 找矿靶区
通过综合分析,全区共优选了两个找矿靶区(图1),作为下一步工程验证寻求找矿突破的有利地段,分述如下:4.1 Ⅰ区
该靶区位于工作区中部,面积3Km2,区内主要出露二叠系下统寿山沟组变质泥质粉砂岩,整体呈灰绿、浅灰色,破碎强烈,局部具褐铁矿化、硅化。
高精度磁法测量该区具较高磁性,ΔT达700nT。
区内分布有Ht-7、Ht-8、Ht-10、Ht-13号化探综合异常。化探综合异常各元素吻合较好,浓集中心明显;在Ht-8南部地表见有大量石英细脉,在Ht-13北西部地表见两条褐铁矿化铜矿化带。
4.2 Ⅱ区
该靶区位于工作区南东角,面积4Km2,主要出露二叠系下统寿山沟组变质泥质粉砂岩及燕山早期辉绿岩。变质泥质粉砂岩整体呈灰绿、浅灰色,破碎强烈,局部具褐铁矿化、硅化,多具有绿泥石化、绢云母化,蚀变极强,受燕山早期辉绿岩上侵有关。
该靶区北部具强磁性,ΔT达1450nT。
该靶区内分布有Ht-15、Ht-16、Ht-17、Ht-19、Ht-22号化探综合异常。化探综合异常各元素吻合较好,浓集中心明显,部分元素衬度高。
靶区北部Ht-16中部地表见有大量石英细脉,发现一铜矿化点,产于二叠系下统寿山沟组变质泥质粉砂岩及燕山早期辉绿岩接触蚀变带北侧硅化蚀变辉绿岩,具绿泥石化、绢云母化。
根据地质、构造与化探结果认为:该两处靶区有形成Cu、Pb、Zn等热液型矿床的有利条件。
5. 结论
通过勘查工作,总结分析了勘查区地质、物化探特征,圈定了两个热液型矿床成矿靶区,为下一步勘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地质综合资料。
参考文献:
[1] 范立新,李世杰,樊彦红.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哈日根台矿区银锌多金属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J].《西部资源》,2015(6):135―137.
[2] 郑萍,张赋,李凤仁.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哈日根台银锌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J].《地质与资源》,2012,21(3):281―284.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职业学校;教师素质
中国人的饮茶习惯源远流长,茶文化早已渗透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之中,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被公众广泛认同[1]。职业学校教师培养之中引入茶文化,促使教师形成优秀的品德素养,以此来影响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助于构建和谐、民族、开放的校园文化。
1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现状
网络时代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各种外国思潮涌入国门,对职业学校教师造成严重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致使教师受到腐蚀,教师道德品质也会使学生受到影响。当前部分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教育与培养缺失,没能按时开展教师素质培养教育,使职业学校教师道德素质与教学质量堪忧,不利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落实,影响了职业教育发展进程。
2传统茶文化基本功能
2.1传统茶文化美学功能。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学功能不容小觑,一方面,茶用品极具中国古典之美,茶壶、茶杯、茶碗、茶瓢、茶笼、茶刀、茶托等用具,其造型、颜色、制作工艺、光影效果、结构等特征均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美学特征,带给人美的感受[2]。另一方面,茶艺表演的美更具艺术性与美学特点,自唐朝茶艺文化萌芽以来,经过宋、明、清三代的发展,至今茶艺文化体系逐渐完善,除了茶道本身的美感之外,茶艺还吸收借鉴了其他艺术形式,诸如文学、舞蹈、音乐、香道等等,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中国传统茶艺文化。尤其是工夫茶艺术作为中国古典茶艺,其人文性水平较高,是我国茶道文化的集大成者。传统茶文化美学功能在职业学校教师素质培养方面具有的作用,通过美学功能培养教师的文化素养,从而改善当前职业学校教师素质培养中的问题,形成职业学校教师素质培养体系,利用传统茶文化博大、深远的美学特点实施教师人文素养培养。2.2传统茶文化德育功能。德育功能是传统茶文化最为重要的功能,一方面,茶文化是我国传统礼仪的体现,在茶艺过程中,礼仪十分重要,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中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的特点,能够培养职业学校教师的道德素养及人文精神,使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3]。另一方面,茶文化中先苦后甜的思想是传统文化人生真谛之一,在人生之中,经历挫折与困苦之后的成功更具价值。职业学校教师通过茶文化教育后,能够感受到人生如茶的至高境界,以自身生活及工作经验印证先苦后甜思想,从而转变以往追求享乐、金钱的个人主义想法,认识到拼搏与奋斗是人生中的重要组成。同时,茶叶具有质朴、自然的特点,是我国传统文人价值的首要体现,也是茶德文化体系中的组成部分,遵循自然之道提升自身道德修养,进而帮助职业学校教师形成良好的道德体系。
3应用传统茶文化提升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的策略
3.1通过传统茶文化提高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质量。我国传统茶文化具有包容性及延伸性的特征,茶文化与不同事物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形式,诸如,茶文化与对联相结合形成茶联;茶文化与绘画相结合星恒茶画;茶文化与文学相结合形成茶书等等[4]。因此,在职业学校教师培养过程中,应加深传统茶文化在教师培养中的体现,提升职业学校教师的包容性,根据不同学科及领域的知识、教学特征,结合教师特长与优势,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教学方式,从而完善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质量。另外,采用传统茶文化提升职业学校教师教学技能培养,借助茶文化的包容性及延伸性,将先进的教学技术与经验引入职业学校之中,根据当前国家对职业学校教学要求,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师培养体系,采用讲座、分享会、公开课等形式,使职业学校教师能够逐步提升其教学水平。3.2通过传统茶文化改善职业学校教师文化素养。除了教学技能与经验之外,职业学校教师的文化素养培养尤为关键,茶文化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元素,当前也成为庞大的文化体系,其中涵盖各个层面的知识与素养,通过传统茶文化来改善职业学校教师文化素养,以此凸显职业学校文化底蕴,从而转变以往职业学校教学及管理中的问题[5]。同时,众所周知,传统茶文化具有极高的灵活性,这一特征应体现在职业学校教师文化素养培养之中,转变以往陈旧的教师培养策略,找寻适合职业学校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培养模式,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充分融入到教师文化素质培养之中,有效提升教师综合水平。另外,茶文化具有知识性,以茶文化丰富职业学校教师业余生活,开展各种具有知识性及娱乐性的教师茶文化比赛,进而升华教师文化生活,使其充分了解茶文化这一人类文明。3.3通过传统茶文化构建职业学校教师道德体系。传统茶文化以“德”为中心,形成康、乐、甘、香、和、清、敬、美的茶文化八德,茶德概念从我国唐代即初步形成,当前在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均十分盛行[6]。在教师道德体系建设中,职业学校应加强对茶德的理解与感悟,形成具有职业学院特点的教师道德体系,以茶德带动师德,进而培养职业学校教师道德素养。同时职业学校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从思想层面提升教师个人品德修养,并通过茶德多角度阐述道德对于人的重要性。另外,《饮茶十德》中介绍,茶除了能够滋养人的身体之外,还能够完善饮茶人的道德品质,并使饮茶人认识到和敬待人的重要性,通过将茶文化与职业学校教师道德培养相结合,利用茶文化完善教师道德修养,从而构建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对教师道德素养加以培养,同时也有助于职业学校学生道德教育。3.4通过传统茶文化凸显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效果。教育是一个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与保障,教学改革是当前职业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将传统茶文化融入到教学改革之中,凸显茶文化的开放性,将教师纳入到教学改革之中,并提高教师在教改中的权重,促使教师主动参与到教改中,对教师提出的合理建议予以采纳,以提升教改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另外,传统茶文化发展至今,具有极高的时代性,目前我国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品质飞速发展,使茶文化随之发展,茶文化的内涵与形式不断变迁与创新,形成了新时期的茶文化,其功能性、价值性、国际性水平不断攀升。鉴于此,在教改过程中应充分借鉴茶文化时代性与创新性特征,根据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将专业领域中先进的技术与理论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以实现职业学校教学创新发展的目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茶文化是我国古典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优秀道德品质培养手段,通过借鉴茶文化、引入茶文化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培养,转变当前教师管理及教学中的问题,形成具备职业学习自身特点的素质培养体系,帮助教师形成优秀的个人道德素养,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春.传统茶文化在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7,(12):420-420.
[2]严利人,林晓文,杨双旭.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专业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创新与传承示范专业点[J].中国茶叶,2016,(8):26-26.
[3]石义林.茶文化对医学院校教师文化素质的提升[J].福建茶叶,2017,39(9):215-216.
[4]杨颖.从中国茶文化的角度看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教育[J].福建茶叶,2016,38(5):295-296.
[5]吴鹏.中华传统茶文化在当今大学生人文素质与思想教育中的作用[J].福建茶叶,2017,39(8):189-190.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是茶与文化的结合体,更是中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非物质载体。既然茶文化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因此茶文化也就可以体现中国的国民性,即国民思想政治。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茶文化也在不断发展,随之则是国人思想政治变化。鉴于此,分析茶文化对国人思想政治发展的影响就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丰富茶文化内涵,还有助于国人思想政治的发展。
关键词:
茶文化;国民性;思想政治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极其广泛,其中茶文化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国人思想政治特征,也为中华民族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研究并探讨茶文化,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更有助于发展国人思想政治,两者之间具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
1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1.1茶艺
在茶文化中,茶艺处于核心地位。一般而言,食茶要经过食茶、喝茶、饮茶、品茶四步,也只有到品茶这步,才能使得食茶具有艺术性,才能称得上是茶艺。当人们的食茶行为变为一种艺术行为后,茶就会蜕去最基本的意义,会对人们的精神和心理产生作用,进而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如茶道、茶馆、茶艺等,并使茶艺存在独立的价值。
1.2茶道
茶道即所谓的品茗之道,是茶艺操作过程中所体现的一种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是茶艺的魂,更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由于茶文化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因此茶也就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秉性,即厚德载物,道与器本身就是融合的,茶本身所具有的内涵使得茶与道同时获得了升华。处于现实中心的人都在不断寻求超越现实,摆脱身心的束缚的路径,进而获得身心解放、获得情感的解放。茶道所追寻的正是这种对人生、对现实的超越,静与雅是其主要特征,这种特征既符合茶的自然属性,又是艺术的自然特性。中国茶道精神为陆羽首创,他将诸家思想均融于茶理,并结合唐代文化特征,这便是茶文化的雏形。
1.3茶德
诚如上述,茶道以茶德为基础,茶道是茶艺的魂,而茶德则是茶道的魂。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茶德早已获得世人的认可,并推崇备至。所谓“精行俭德”,表明茶德的标准是茶的优良品质必须与品德优良之人匹配,这也是茶道的核心精神,也即重德。基于此,茶人都以追求塑造高品质的人格、不断完善自我追求目标。茶德,既体现着茶人的精神,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对茶的认识形成的一种象征性的品貌,不喧嚣,不激扬。随着茶品在生活领域中的渗透,人们对生活的理解、认知开始浮现。
2中国茶文化发展国人思想政治的必要性
2.1公共意识淡薄
中国著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的“差异格局”目前仍在影响中国国民的思想政治。外加市场经济的影响,使得中国国人的公共参与意识不断缺失,自我意识不断膨胀。现实生活中,国人公共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个人自我利益驱动的影响,多数国人将个人利益看得过于重要,群体观念淡薄,缺少国家感、缺少使命感;其次,多数国人自治能力缺失,公共场合不能自觉维护公共秩序;最后,自我防范意识较强,相互之间缺少信任感,不关心他人境遇,对公共事务缺乏关系。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只有重德,提高国人的道德修养。
2.2人格精神欠缺
人格精神欠缺一直是中国部分国人的劣根性表现。现代社会,这种劣根性依然存在,并且表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1)人生价值及理想的迷失。这主要表现在缺少追逐价值的勇气,自己的生活往往不能做主,而是依靠他人,要求他人为自己的生活指明方向,生活态度更是模仿他人,容易屈服于他人的世界观及生存方式。当前,中国梦是国家思想建设的主线,这一主线反映出当前国人缺少自我理想,追求自我生活的现状。(2)自治能力不足。这主要表现为自我约束能力下降,无法进行自我评价。社会发展最需要的是可以进行自治的个体,并可以按照社会法规及道德规范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并进行自我个体管束,以保证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但现实生活中却普遍存在个体自制力缺失的情况,如班级管理中,自治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自觉地遵守班级秩序,可以获得较大的自主性;而一些不具备自治能力的学生,则需要代表权威的教师或班干部进行管束,其最终结果是导致学生对权利的过度盲目崇拜。此外,由于自治力缺失,导致国人法律观念淡薄,无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及人格尊严,还无法以法律武器规范个人的行为,导致社会秩序紊乱。这种现状的改变,需要国人具有一种求和精神,天人合一,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3中国茶文化对国人思想政治的发展
3.1凸显国人思想政治的重德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茶文化开始盛行。茶文化的盛行是为突出国民的精神境界,即示俭。唐代,中国茶文化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被世人称为茶圣的陆羽。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指出,茶性节俭,最宜德行精俭之人饮,这就要求茶人应当具备勤俭节约的美德,并积极遵守这种美德。唐代以诗闻名于世,其茶诗也存世较多,这些茶诗也多描述品茶所得的境界。也正是通过对茶诗优美境界的描述,国人那种重德、追求完美的性格才得以凸显。而后宋元明清四朝的茶人也继承了前期茶人重德、追求完美的茶德,对茶的赞美也不绝于耳。如苏轼曾做《叶嘉传》,传中苏轼详细阐述了茶的品德,其用意则是借茶抒意,表明作者对完美人格的向往和追求。另外还有许多关于茶的诗篇,正是在茶的境界中体现了国人的国民精神追求。
3.2凸显国人思想政治的求和
茶本身就是一种中正之物,品茶则可以实现人的心情的平和,消除人的烦恼。在中国,茶文化异常繁荣,中国国人也特别爱饮茶,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品茶会给人一种平和的享受,使人放松身心。晚唐茶人裴汶在《茶述》中指出,茶本性精良,味道纯净,具有消除烦恼之功效,可以帮助人实现中和。鉴于此,中国国民多喜爱品茶,并在品茶中求和。中国人的求和并不仅体现在上述言论中,更多的是体现在饮茶、品茶的感受中。茶圣陆羽以《茶经》名闻于世,这本论述茶的经典的核心则是对天人合一的孜孜追求,以求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合一,人的精神与肉体的合一。纵览中国历朝历代的茶著作,其基本精神均是国人对天人合一、超凡脱俗境界的不断追求。
3.3凸显国人思想政治的雅与静
从本质上来讲,中国的茶文化也是一种审美文化。这种审美文化,并不仅仅源于茶的外形美、茶艺的美,更源于中国国人思想政治中的雅与静。在雅、静的自然山水中,在人为的具有雅、静的环境中品茶,享受品茶带给人们的一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受,进而显示出中国国人思想政治中的好雅、好静的国民性格。纵观历朝历代的关于茶的论著,其阐释的品茶的环境均是山、水、云雾等,这些环境的共同特征就是雅与静,不能不令人沉醉,是一种超脱的美。几千年以来,中国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尤其喜欢这种品茶的美。如在室内品茶,则必须营造这种雅与静的具有山水特征的环境。唐代品茶多在室外环境中进行,宋代品茶则多在室内进行,并注重品茶环境的营造。宋代诗人吴自牧在《茶肆》对当时杭州的茶肆进行了全面的描述,指出列花架以装饰门店,并将奇异之物安放在花架上。明代关于茶的论著则多是对室内品茶环境的论述,及对自然山水环境的追求。如许次纾在《茶疏》中指出了最适宜饮茶的环境,窗明几净、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这些环境均是既雅又静,且有山有水。
3.4凸显国人思想政治的坚忍与克制
现代作家林语堂曾说过,一壶清茶便可随遇而安。一句随遇而安,不仅突出了中国国人的性格,更突出了中国文人的性格。儒家思想的引导,中国国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并不断追求这种己任,其中尤以中国文人最为突出。但芸芸众生,能到达这种境界的毕竟是少数,即便顺利入仕,也常会有不如意的事情。面对现实的挫败,道家的无为、坚忍、克制思想就成为中国国人的政治思想的调节剂,且这种政治思想在茶文化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中国国人尤其是文人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经常沉湎于品茶,以茶作陪,坚忍并克制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国人面对人生挫折且无可奈何之时寻求心理安慰的过程,因此可以说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国人政治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茶圣陆羽的一生是充满挫折的一生,但是他仍然可以持续坚忍,并克制自己的欲望,同时以茶为伴,最终写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经典的茶著作———《茶经》。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多数茶著作都是经过此过程产生的,如明朱权的《茶谱》。靖难之役后,朱权被改封南昌,仕途失意。但朱权并未醉心于极端宗教,而是在郁然茂盛的茶园中品茶,由此化解自己内心中的愤怒,强迫自己绝尘于世,最终造就了《茶谱》一书,对中国后市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历史中众多的茶著作,多数都是中国文人所做,且创作背景均是在人生不如意,以茶寻求安慰时所做。唐代著名诗人卢仝,如果人生得意,就不可能有《七碗茶诗》流传于世。宋代诗人苏轼,如仕途得意,也就不会有《叶嘉传》流传后世。正是中国这些文人的人生的无奈,才能使得他们醉心于品茶,并丰富了茶诗,丰富了中国茶文化。
作者:黄亚果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明明.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4):104-106.
[2]梁晓宇.中国茶文化的特征[J].乌蒙论坛,2014,(2):36-39.
[3]刘建萍.加强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138-140.
[4]张耀灿,钱广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论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4,(7):19-22.
[5]姜卫卫.湛江茶文化的特征及其价值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3):95-98.
关键词:慢游;茶文化;旅游产品;建议
慢游是以低碳交通方式前往有限的旅游目的地,放慢旅行、游览速度,停留更长时间以获得深度体验的新型旅游方式[1]。慢游独有的节奏慢、体验深度化等特性与茶文化旅游特征有着众多的联系。针对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形式较为单一的问题,探讨慢游这样一种新思路,将有助于丰富茶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新的旅游体验项目。
1茶文化旅游与慢游理念的联系性
1.1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
1.1.1茶文化的概念
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茶树的栽培、管理、茶叶的采摘、制作、营销、品饮全过程。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其核心是品饮有关的茶艺与茶道[2]。
1.1.2茶文化旅游的内涵
茶文化旅游的界定当前学术界还存在一些争议。姚国坤认为:“茶文化旅游属于休闲文化,也是一种茶文化活动”[3]。马海云认为:“茶文化旅游是民俗旅游的一个分支,它将茶文化相关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进行综合和深度开发,使旅游者得到与茶相关的物质和精神享受的一种文化旅行”[4]。笔者认为茶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种,其以茶文化为资源载体,充分利用传统茶文化及其相关资源,借助现代旅游开发的理念,为旅游者提供茶区观光、茶文化体验、休闲度假、茶俗观赏、购物等围绕茶文化要素而展开的一系列旅游活动。
1.2慢游的内涵
慢游,首先是从国外出现并成为近年来较为热门的一种新兴的旅游体验形式。国内对此种旅游方式主要侧重于现象的描述,比如通过对知网等数据库的搜索发现,有关慢游的文献大部分都停留在“快旅慢游”的口号表述上,对于慢游深层次的研究较为匮乏。结合国内外现有的有关慢游的文献,本文认为慢游是指通过低碳交通的方式出行,在游览过程中追求慢节奏体验和观赏方式,通过长时间逗留在旅游目的地地区以便了解和融入当地社会,从而加深旅游体验,获得更多旅游乐趣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
1.3两者之间的联系茶文化与慢游两者之间存在的诸多联系。
一是节奏方面的联系性。从茶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体验茶文化的方式较多,但体验茶文化不是一种快餐文化的方式,而是需要心神怡静的体验和感受,无论是生态茶园观光,还是茶艺观赏,亦或是茶道养生等都需要游客节奏舒缓、平心静气,而这些正是我国传统茶文化的的特点之一。这与慢游的慢节奏旅游形式有着明显的契合点。二是参与体验性方面的联系。慢游要求加深旅游体验,注重旅游活动的参与性,这与茶文化旅游活动当前的开展形式也有着一些相同之处。三是生态环保意识方面的联系。慢游的出游方式要求低碳出行,尽可能地降低对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在旅游目的地地区开展旅游活动也追求环保意识。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本身对于产茶区的生态环境就有较严格的要求,也就是注重原有茶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因旅游开发给自然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四是对于文化内涵的诉求联系。慢游通过长时间逗留在旅游目的地地区,以便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当地特有的地域文化。而茶文化旅游的载体正是基于茶文化内涵,旅游者在茶区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都是围绕着茶文化来展开,其文化诉求和文化氛围的营造都比较符合慢游的特征。由此可见,慢游和茶文化旅游是可以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慢游的旅游形式将茶文化贯穿其中,进而加深游客对茶文化内涵的体验,提升旅游品牌的口碑。
2开展茶文化慢游的相关要求
在开展茶文化慢游这种活动过程中,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2.1旅游产品开发应重视节奏慢的要求
慢游的基本特征在于节奏舒缓的游览方式,可以长时间逗留在旅游目的地地区。茶文化旅游要开展慢游形式,就必须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旅游产品的体验节奏,不能是走马观花式的快速游览,而是通过环保的“慢”交通工具、线路节点的精心设计、游览内容的丰富多样等方面来延长旅游者的逗留时间。
2.2对于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大众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消极影响,而慢游要求旅游者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尤其重视低碳减排。所以,慢游从出行交通工具方面要求采用低碳交通工具,减少或降低旅游碳足迹,在游览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避免或减少对游览区环境的影响。在茶文化旅游开展过程中,按照慢游理念对交通工具采取低碳化标准,比如:景区观光车以电动车为主,或者开展骑行游览,以及步行游览等,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开展以畜力为交通工具的形式,禁止或减少机动车进入景区,从而降低旅游碳排放。除此之外,在旅游过程中也注重对游客环保意识的宣传,加大景区环境保护的力度。另外,不只是关注生态环境,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文化旅游,为了使游客更真切的体验茶文化,还必须对原有的茶文化生态环境加以保护,保证文化内涵的原真性。
2.3深度体验性的要求
深度体验是慢游的核心理念。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受心理内驱力的影响,对于旅游产品的消费体验都有追求更高品质的心理期望。茶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要营造满足消费者心理诉求的条件,让旅游者能够全心感受旅游过程中茶文化的精神内核,多设计参与体验式的旅游项目,比如采茶节、采茶歌舞、茶艺修学、茶道养生等旅游内容,让游客在参与过程中加强自身的心理与情感过程,达到与茶文化产生共鸣的效果,这样才能使游客有可能获得深度旅游体验,满足其慢游中了解和融汇地域文化的体验诉求。
2.4多元包容性的要求
慢游是旅游者在追求形式个性化的旅游活动,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和旅游目的地的居民而言,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带来一些观念上和生活方面的不同。但慢游的精神是追求包容的态度面对世界,所以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差异现象要做好多元化的处理,加强游客与目的地居民的包容性心理建设。
2.5社区参与性的要求
除了文化方面的包容性之外,如何将地域特有的茶文化展示给旅游者,这就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一般旅游资源的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相对于文化旅游而言,本地区的文化很大程度上需要居民的参与,因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及民风民俗的展示就是最具有代表性及最具有鲜活性的文化载体。此外,社区参与不仅能提升茶文化的体验氛围,同时,也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起到茶区旅游扶贫等社会经济效益,进而促使当地居民与游客之间的关系会更为和谐。
3茶文化旅游开展慢游的几点建议
茶文化旅游开展慢游,除了满足以上几点要求之外,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好相应的工作。
3.1积极引导慢游意识
当前,我国旅游者的旅游方式还是以观光游为主,而休闲度假游、深度体验游的群体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慢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体验方式,对于国内传统的旅游者而言还缺乏了解,但这里面也存在一些机遇,正是因为不了解才会激发旅游者的求新、求奇的心理。引导茶文化旅游,需要加大对慢游理念的宣传,借助电视、报纸、杂志以及新型媒介诸如互联网、节庆、会展等渠道,主动出击,积极引导旅游者关注和了解茶文化慢游产品。
3.2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
现阶段我国旅游活动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就包括游客环保意识淡薄这样的顽症。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是对茶园景区的开发要求,同时也是慢游者追求的理想目的地。因此,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这方面的工作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加大对旅游者的环境保护宣传,避免和减少旅游者的不文明现象;另一方面是加大对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只有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去,才能真正打造一个理想的景区来迎接四方来客。
3.3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在产业发展政策方面,鉴于我国众多茶区多处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经济条件较差等现实情况,政府部门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一些较高开发价值的项目,以便带动当地茶产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增长。
3.4打造适合慢游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在茶文化旅游产品设计方面,要深入挖掘当地茶文化特色,创新旅游项目,避免过度商业化,开发出适合慢游的旅游产品,从而吸引游客,延长其停留时间。
3.5倡导和实现低碳旅行的慢游理念
在交通系统方面,为了营造茶文化慢游的有利条件,需要对旅游线路展开科学设计,开发相应的慢游交通工具,减少因旅游活动带来的碳排放。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开展慢游专线,将慢节奏和沿途风景相结合,提升旅行体验。总之,鉴于茶文化旅游与慢游形式存在较高的关联度,我们应该积极尝试将两者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具有低碳环保、深度体验的新型旅游产品。在这样的尝试中,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慢游的发展是复杂的,茶文化如何正确地展示给游客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君轶,唐佳,张高军.慢游:概念、特征及动因[J].思想战线,2012(06):118.
[2]王联英.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概念、类型、开发价值和开发策略[J].海峡科学,2013(12):74.
[3]姚国坤.茶文化概论[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