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

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传播;传承;影响

谈论文化,就必须了解何谓文化,只有对文化进行一个界定,才能更好的去研究文化。但是,文化一词的范围很广,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人类学家在19世纪末首次提出现代的文化(culture)概念。第一次十分明确和全面的文化定义是爱德华・伯内特・泰勒的定义。泰勒在1871年撰文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做出了一个界定,“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所掌握和习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也就是说文化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切东西的一个复合体,是一个复杂的,多样的整体。

明白文化的概念之后,再来探讨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扩散的形式,是一个横向发展的文化方式,属于在空间上向其他地区扩散的范围或向其他人扩散的形式。文化传播是文化从一个地区到另外一个地区的传播,或者是一个人和群体向另外一个人和群体传播。而文化传承是一种文化延续,是一个纵向发展的方式,属于时间上的范围。文化传承是从古到今,从前人到后世的传承,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演变。文化传播与文化传承彼此影响,在某些地方处于交叉的地位。

在当今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新的特点和挑战。大量的带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等方面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甚至有些已经频临消失灭绝的状态。

文化的传承是文化传播的基础,只有传统文化被传承延续下去,才会使某种传统文化的传播有据可依,否则,没有一个基础载体,传播就无法继续。同样,文化只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才会被人民接受,才会使更多的社会群体关注,从而被传承下去,否则,一种文化只是在内部传播,随着时间的演变,以及其他方面的限制,其最终走向的前途就是消亡。

龙文化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文化,被传承了千年,至今不衰,究其原因,是因为龙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现在中国广大地区都存着“舞龙”这一传统的文化活动。并且在各个地区都呈现出了不同的形式,带有本地区的区域性特征,与当地的一些传统的文化和习俗相结合,成为一种带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传统,虽然各个地区的“舞龙”文化在龙的制作,材料,组成,舞动方式等方面出现了与本地习俗相结合的新的特征,但是,其根本还是龙文化,这是其内在的精神主脉。是基于一种文化的传承形式的基础之上传播到其他地区,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各具特色的以龙文化为主题的多种龙文化表现形式。

从龙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来看,龙文化自其诞生之日起,就逐渐的被广大的中国人民所接受,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传承,成为中华传统文明中的重要传统文化。今日的中国人民常说自己是龙的传人,就是龙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体现。

中国有很多的传统文化以及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技术,在历史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各具特色的独特的文化形式,但是由于行业内部的限制,以及传播方式的局限,使得很多的传统技艺后继无人,从而依靠这种技艺为载体的文化也不复存在。所以,从此来看,文化传播是文化传承的一个动力和保障。一种文化只有得到传承才能够被传播下去,同时,只有得到传播,才能随着时间的演变被传承下去。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一个关系。

古代行业规则的限制

古人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是对古代众多行业的一个真实反映。各行各业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都逐步的形成了行业内部的一整套的行业规则,并为全体行业内部从事人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某一行业在其日常行为以及技艺的传承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如“传男不传女、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等俗语就是这些行业规则的体现。行业规则的形成,对于行业从业人员的日常行为形成了规范,促进了行业的发展。但是,行业规则中关于技艺传播与传承的规则,则限制了某种行业技艺的传播与传承。维吾尔族桑皮纸技艺是南疆维吾尔族的传统手工艺,从出现开始,一直就被广泛使用,直至民国。现在南疆桑皮纸工艺仍在使用制造的人是吐迪・托乎提巴,其祖辈都以制造桑皮纸为生,他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是农民,跟他学会了造纸,反映了这门技艺的传承特点为家庭内传。

桑皮纸工艺的传承方式说明传统行业规则的影响直至今天,这种方式导致该工艺的传播范围只局限于家庭内部人员,由其子女传承下去。这种工艺的传播范围没有得到扩大,只局限于内部人员之间,只有少数人了解。一旦传承的内部人员由于某种原因没有把工艺传承下去,这种工艺就面临消亡的境地。

文明是人创造的,也是人来传承延续的,其中有主观能动参与,因此,在传播与传承过程中,人是主要的因素。郑培凯在《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一书中说:“文化传承的载体可分为三大类,第一、以文字为载体的文献。第二、以文物古迹为载体的实物遗存。第三、以口传心授为载体的非实物文化艺术传承。[6]因此,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运用传播的方式,以文字、文物古迹、口传心授进行传播,达到传统文化或传统技艺的扩散,为社会群体关注、重视,进而促进文化的传承。

传播具有使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而建立相互联系,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功能,所以利用传播的功能做好传统文化这一社会遗产传承下去。在现代社会,传播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传播的手段工具不断创新变化,因此,利用传播去达到传统文化的扩散,使文化传播在传承的基础之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并最终影响文化的传承。

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承载力;社会承载力;社会承载力指标体系

1.引言

社会承载力顾名思义就是社会的一种承受能力,人们对社会承载力的研究历史非常久远。社会作为一个巨系统是有负载能力的,而这种负载能力是有阈值的。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承载力并没有做深入细致的案例式研究,使得社会承载力既不为人们所认识,同时研究停滞不前,在解决人类许多实际社会问题时出现许多理论与方法上的困难。

2.社会承载力

2.1 承载力的概念

承载力最早起源于生态学,是用来衡量在某自然条件限定和约束下其物种所能维持的最大数量。过去的半个世纪,国内外主要从两个领域对承载力进行研究:第一,单要素承载力研究,主要是以研究短缺性的资源为主,比如土地资源研究、水资源研究、矿产资源研究等;第二,多要素承载力研究,主要是以研究区域资源环境等多要素综合体为主,探索与人类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和经济活动为主的多要素综合承载力。但这些研究都没有明确提出承载力的概念,大部分都以某一生物种群的数量上限、饱和程度、最大容纳数量等来定义承载力,Odum从种群数量上限的角度出发,1953年第一次把承载力定义为“种群数量增长的最大上限”。

2.2 社会承载力的起源

在承载力研究的最初阶段,虽然概念不甚清楚,理论不甚完善,与社会承载力的实质相去甚远,但却为今进行社会承载力研究积累了大量理论与方法,为承载力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在现实问题的诘问与诉求中,研究者开始意识到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对承载力的影响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于是逐渐开始将科技、价值观、伦理观、人类生活方式、道德、社会制度、经济贸易、文化知识、环境等人类自身的因素纳入到了承载力的研究之中,从而提出了社会承载力的概念,使得对承载力的研究开始真正地解决人类自身问题。

2.3 社会承载力的概念

1986年Harding分析了承载力与人类生活质量的关系,得出了人类承载力与人类的生活质量负相关的结论,并认为人类承载力与人类自身文化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它受到人类风俗习惯、传统文化、道德伦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人类知识储备、社会制度、基础设施等一切人类自身因素的影响。1992年Daily和Ehrlich首次提出了社会承载力的概念,指出社会承载力是指在各种社会系统条件(特别是社会资源消费条件)下可以支持的人口最大数量。从此,人类承载力研究开始真正区别于传统的生态学承载力研究,因为承载力不只是研究受自然因素制约的生态学和生物学问题,更是受人类科技文化、消费、价值观和政治、法律制度人类自身因素等影响的社会承载力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在研究人类承载力的过程中开始考虑人类自身的综合因素,Daily和Ehrlich用I=PAT(其中I代表社会承载力、P代表总人口数量、A代表人类平均消费水平、T代表人类科技水平)这个公式表达了人类自身因素对社会承载力的影响。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我们给社会承载力做了以下定义:社会承载力是指在综合考虑了人类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后,在各种约束条件下社会能维持在稳定状态下的最大人口承受限度。

3.社会承载力存在问题

虽然研究者开始认识到人类自身社会文化因素对人口承载力的影响,但目前研究者对社会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仍存在意见分歧,对社会承载力有不同的认识和界定,研究的方法也迥然有别;同时,当前对经济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有了较系统的研究,但缺乏对社会承载力系统的研究,也鲜有学者注重社会基础设施承载力、社会安全承载力、社会公共服务承载力的研究,因此社会承载力研究的内容体系不够系统,对社会承载力评价指标理论和模型不够完善,无法很好地利用其解决目前国内社会承载的实际问题,推动其本身快速发展和深入的定论显然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有必要选取一定的社会承载力衡量指标来构建社会承载力计算模型。

4.社会承载力指标体系

4.1 社会承载力指标体系的选取

要想衡量社会承载力必须有一个能承担此任务的指标体系,而对指标进行选取时候,要根据统计方法和理论研究建立起来与目标与内容相对应的核算指标,然后根据核算指标对目标及内容的影响对其进行相关系数的计算和进行权重的独立分析研究,从而排列出权重顺序,建立和确定对社会承载力这个目标的评价指标,对目标体系从矢量到进行数量化的处理,找出影响社会承载力的关键核心指标,这样既能反映程度也能寻找关键变量。

4.2 社会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从社会承载力的定义与内容出发,根据对社会承载力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可用以下七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社会承载力(其中括号里面表示一级指标对应的二级分指标):

人口发展指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社会安全指数(城市化率、失业率)

社会基础设施水平(各种车辆拥有量、人均占据道路面积)

人类传统文化因素(传统文化扬弃与传承的影响)

经济水平因素(家庭收入、物价变化、生活质量、贫富差距)

社会结构因素(家庭危机、人类道德行为)

发展期望因素(对未来的发展期望度)

4.3 社会承载力指标标准化处理

设社会承载力评价问题的方案集合为,评价方案的一级指标集合为:。

方案对一级指标的属性值为:。

此时表示方案和一级指标相对应的属性矩阵。

评价指标的作用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指人类的自身活动对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的破坏,将其称为人口压力型;二是指人类自身的技术进步减少了对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的破坏,从而提高了社会承载人类活动的能力,将其称为人口潜力型;压力型可当做为一种成本,而潜力型可当做为一种效益,所以成本型指标属性值越小越好,而效益型指标属性值则越大越好。分别对两类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对于效益型指标来说:,,。式子中的,为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此时越大越好。

对于成本型指标来说:,,。式子中的,为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此时越小越好。

4.4 社会承载力单项指标系数的计算方法

对单项指标系数进行计算时候,一般采用均方差的方法进行,其基本思路是:以各个评价指标为随机变量,各个方案在下的属性值为随机变量的数学值,然后求出这些随机变量的均方差,再将这些均方差进行归一化处理从而得出一组结果,其结果即为中各个社会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权重相对系数,采用如下的方法进行计算:

1)求随机变量的均值:

2)求均方差:

3)求指标的权重:

4)计算社会承载力指数公式:

5.社会承载力计算模型的构建

在多个指标的评价当中,指标的权重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先采用均方差的决策方法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然后再运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得出指标的权重。

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和模糊线性规划,首先建立评价问题的方案集合为,评价方案的一级指标集合为={人口发展指数,社会安全指数,社会基础设施水平,人类传统文化因素,经济水平因素,社会结构因素,发展期望因素},第二层分指标层集合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化率,失业率,各种车辆拥有量,人均占据道路面积,传统文化扬弃与传承的影响,家庭收入,物价变化,生活质量,贫富差距,家庭危机,人类道德行为,对未来期望度},再建立判定集合。

此处令={同意,一般同意,中立,一般反对,反对},其对应集合{不稳定,一般不稳定,基本稳定,一般稳定,稳定},从而再建立到上的模糊映射对应关系:

由到的函数可以导出模糊关系,方案对指标的属性值为,此时这个7行5列的矩阵表示方案集对指标集的“决策矩阵”,这个矩阵是一个单因素的评价矩阵,于是由(,,)确定了一个判定模型,根据各个要素重要程度的不同需要对中各个因素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得到一个权重模糊子集且。各指标的因素的权重集可以通过

打分或调查再用模糊计算法两种方法得到,然后根据模糊数学中算子的方法得到社会承载力综合判定结果:

(此处“”代表算子,采用了模糊数学中算子方法)

此时。为了进一步对社会承载力进行量化,需要根据单因素评价对评分进行量化,用表示指标评分向量。于是得到量化后社会承载力计算公式:

(代表第地区的社会承载力,代表第地区的社会承载力综合判定结果,代表指标评分向量转置)

从而就得到了一个地区社会承载力计算的数学模型。根据量化后的和代入上面的这个公式就可计算出一个地区的社会承载力,越大,表示地区的社会承载力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6.提高社会承载力对策

首先,要结合各个地区的人口承载力分阶段的进行城市规划,而不能盲目的进行规划。其次,提高和完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大社会管理和服务监督力度,创新管理手段。第三,大力发展落后地区以及落后城市的经济,诸如西部落后地区和城市,从而吸引更多人口到这些地区,以达到疏散中心地区和城市人口、弱化中心地区和城市功能、平衡人口分布的效果,同时减少失业率和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提高社会安全指数,从而到达提高社会承载力的目的。第四,规划好产业经济结构的发展,根据各地区优势和特点,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产业,分重点的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规划和发展,合理安排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林波,李文华,刘孝富,王维.承载力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展望[J].生态学报,2009(2):879-885.

[2]傅鸿源,胡焱.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5):28-30.

[3]龙志和,任通先,李敏,胡贵平.广州市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5):204~205.

[4]杨柳,高太忠,闫兰娜,庞会从,甄桂英.河北省城市综合承载力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北工业科技,2010(7):264-268.

作者简介:

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范文第3篇

摘要:今天,人们对住宅的要求越来越高,住房不再仅是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更需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同时将中国文化传承下去。文章通过对当今中国住宅建筑设计的现象来提出自己对中国当代住宅设计中关于文化传承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住宅;传统;现代;文脉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222-01

一、中国当代住宅建筑设计特点

在当代中国,随着世界设计文化在中国的逐渐深入,居民住宅小区出现了严重的模仿欧洲古典建筑设计的风格的倾向,人们经常用“欧陆风”来称呼。但是,在历史上,欧洲大陆的建筑出现过众多风格和流派,并非由一种建筑风格构成,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叫“欧陆风”的风格,而这个提法是房地产开发商自己提出来以吸引消费者眼球的手段。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风格”的住宅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时中国房地产平淡朴素的面貌,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人们追求富丽堂皇的心理。例如西班牙风格的小区,意大利米兰小区等等,这些小区的住宅建筑完全抛弃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而模仿照搬有些欧洲古典建筑,像阳台栏杆的设计、罗马柱式的运用等等,试图模拟出一种欧洲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环境。但,这种模仿照搬并没深入去分析和了解这些建筑风格的历史渊源,而是随意地将其拼凑在一起,因而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所以,这种建筑风格的发展不仅不利于中国居民建筑设计的发展,更不利于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文脉的传承。

二、中国古代住宅建筑设计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也各有差异,但传统建筑由于主要受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另外,中国面积广阔,各个地区气候环境相差较大。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不同地区的人们应地制宜,设计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住宅建筑。

我国南方的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区人们主要采用干阑式住宅,这种住宅把屋用木材支撑起,与地面保持一定的距离,能够有效地防止室内过重的湿气。而在华北平原一带,夏季高温少雨,冬季寒冷干燥,因此这一带的建筑多数是平房。此外,在黄河流域中部地区则以窑洞为特色。

其次,在中国传统的居民建筑中还体现出中国传统的文化。北方的四合院体现出佛教儒家伦理和道德观倡导长幼有序、兄弟和睦、内外有别的传统文化。另外,“四合院的营建一直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而透过风水文化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建筑中所包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住宅建筑中表现为建筑融于自然,也是当今“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源所在。

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住宅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历史文脉。强调功能的合理的同时也注重了与人们生活达成和谐统一,此外,传统的住宅的建筑材料取自当地,其建筑形式与当地的环境相适宜,达到了形式美与功能美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中国当代居民住宅的看法

中国当今住宅建筑的发展需要中国传统设计文化为源泉与支持。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形体方面。我们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材料以及建造技术,并在深入认识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内涵的基础之上,来有取舍地模仿中国传统建筑的外形轮廓,如屋檐、窗户、木架结构等外部特征,同时要保留被模仿部分的比例、形体,不能对其进行无根据的创新、发展。

2、比例方面。中国传统中十分注重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因此我们需要严格地遵守中国传统建筑比例,尤其是要领会一些处理巧妙的比例关系。

3、色彩方面。中国传统的居民建筑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南方色彩淡雅,偏冷色调,而北方则颜色相对鲜艳,偏暖色调,这种差别是由于不同的色彩属性在不同地域不同的环境给人心理上的差别所产生的结果,是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的。因而,我们要对当地的传统建筑进行研究,恢复并优化传统建筑中的色彩使用原则,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今人们的心理感受,创造优良的居住环境。

4、装饰方面。它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最能够展现中国居民建筑特点的方面之一,而当今的居民建筑中并不缺乏装饰,缺少的是属于中国的装饰。

四、总结

中华传统民居建筑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他展现出的是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千年以来,它不仅是中国人的居住之所,更是给予中国人以归属感。我们需要在深入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辩证地将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与特点和现代技术相结合,使传统建筑中的精华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与延续,同时,其不足之处能够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其弥补,让中国的传统文脉得以延续发展,绽放出时代的光彩。

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范文第4篇

    因此,必须加强我国民族舞蹈的保护与发展应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民族舞蹈 发展与保护

     一、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概述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传统 文化资源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这其中,舞蹈在传统 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是传统文化资源不可缺少 的组成部分。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一方面它是人类传 情达意的产物,曾在宗教崇拜、传授知识、记述历史、团结人民和娱乐中 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舞蹈在情感表达上符合人的身心需要 的本质特征以及愉悦身心健美肢体、联络情感和团结群体等独特的功 能,使它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1]尤其是民族 舞蹈它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承,传达民族感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 用.

    《辞海》中认为所谓的少数民族舞蹈指的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 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现代的民间舞 研究者将少数民族舞蹈定义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发展的过程中,由劳动群众集体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 流传的舞蹈形式,他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既表现了一定历史时 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 如藏族的\"弦子\"、\"果谐\",苗族的反拍\"芦笙舞\"、\"打歌\",土家族的\"摆手 舞\",白族的\"绕山林\",彝族的\"阿细跳月\",傣族的\"嘎央\"、\"嘎洞\"等是我 国古老的少数民族舞蹈形式。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种类和风格样式之 多是无与伦比的,据我国民间舞蹈集成普查,我国的民间舞蹈品种包括 汉族在内约有一千多种,然而人口只占全国8.98%的少数民族,其民间 舞蹈却占全国民间舞的50%左右,可见少数民族地区被誉为\"歌舞的海 洋\"是名副其实。[2] 二、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与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少数民族舞蹈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并拥有的一种至高无尚的精 神财富,它不但反映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是一种 文化传承的文脉。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强以及西方文 化的不断融入,形形的现代舞蹈诸如交谊舞、国标舞、街舞、迪斯科 融入祖国内陆城市,使得少数民族舞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冷落, 而一些地区的民族舞蹈呈现出民族属性渐渐淡化的迹象。舞蹈的民族 属性渐渐淡化主要表现有:在一些以歌星为主动脉的综艺拼盘式的大 型晚会上,不少舞蹈成为大腕歌星的陪衬,成为功效制作流程中的雷同 标本,缺乏独特鲜活的舞蹈语汇和形象塑造;舞蹈作品只强调表演技法 而忽略民族语汇的运用和舞蹈的民族文化内涵;一些以表现自我为主 的蹦迪之类的舞蹈甚至成为时尚,等等.

    近年来,少数民族舞蹈的民族属性淡化,引起了我国民间艺术工作 者的警觉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行动。由此也取得了一些在民族文化的 保护和发展上的重大成果。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颁布了一 系列法律,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2005年2月《中国 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白皮书,明确指出\"国家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 文化、繁荣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第二设立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 蹈的机构和设施,使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载培养人才。到 目前为止,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534个,艺术表演场 所194处,图书馆661个,群众艺术馆82个,文化馆679个,文化站7318 个,博物馆155个,全国五个民族自治区和云南、贵州、吉林等省有24 所高等和中等艺术院校,专门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第三申报和设 立世界和国家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鼓励教学科研机构为保护 和发展民族舞蹈提供智力支撑。到目前为止,我国设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目前已经有518项被选入,其中包括民族舞蹈.

    尽管如此,但是各个地区未将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传统 文化保护相结合起来。而曾指出\"一方面我们要保护这些珍贵的 人文资源,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把这些人文资源作为一个突破口,从旅游 业入手,发展西部经济。当然,要形成良性的发展,就需开发和保护一 起抓。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西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举世 罕见的历史文化。因此,我们要把旅游业作为一个吸引外资的窗口。世 界经济越发展,人们花在旅游方面的消费就会越多。但我们现在的旅 游业发展还不够,光靠几个兵马俑是不行的,还要有一套历史的知识.

 要组织一批人来讲清楚西部的人文资源,包括中国早期文化的光辉历 史,在全世界确定中国文化的历史地位\"。同时,也没有对少数民族舞蹈 赖以生长发育发展的土壤和环境进行保护,使得少数民族舞蹈保护和 发展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大力发展我国民族舞蹈是当务之急,对推动 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并且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也提供不 可缺少的部分.

    三、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1.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首先就要保证少数民族舞蹈赖以生长 发育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对少数民族舞蹈赖以生长发育发展的土壤和 环境进行保护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的根本。因为没有少数民族 舞蹈赖以生长发育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就缺乏民族舞蹈成长的支撑力.

    对民族舞蹈赖以生长发育发展的土壤和环境的保护就是要尽最大可能 将民族民间舞蹈置身于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在浓厚的民俗 民风的浸润下,对其能整体\"活性\"的保护起来。正如北京舞蹈学院副教 授金浩认为的那样原生态的民间舞蹈在现代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需 要对其生存的环境予以支持和重视,我们在坚持民族民间舞蹈自主性 的基础上,尽可能保护它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河南省;农村;传统体育;体育文化

1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历史发展及特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继承了一个民族的体育文化模式,它是中国各个民族历代产生并流传至今的,利用各种身体练习来提高人的体质和精神的体育运动,如在河南地区较为突出的是登封的少林武术以及陈家沟的太极拳,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性:

1.1历史继承性和稳定性

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各个地区一旦扎下了根,就能较稳定的成长并生存下来,对生活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产生特殊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各种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其并没有完全改变其本质特性,关键在于她的稳定性和深厚文化底蕴以及对该地区的人们的影响力度。

稳定性是相对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她还会出现一些变化,比如将会增加她的竞争性质和更加的严密组织性,像现在的二十四式太极拳就是根据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民群众健身的需要而根据传统的太极拳(动作重复,难度较大)改变而来.这些特点说明了武术具有历史继承的发展性质。

1.2鲜明的独特性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般来说,民族传统体育强调性命双修,内外兼修,强调和合,不赞同竞技。比如:气功、太极拳、武术也有这方面的特性,从武术所倡导的武德来说,她本质上也是一种防备性的强身.防身之法,这一点就像太极拳,但是也不是说没有一点竞击性,但是较之西方的现代足球、篮球、橄榄球等运动项目相比,她的竞击性要弱的多,说起足球,它最早起源于中国,但是那时的足球主要还是表演性质的,竞击性较弱。

以上这些传统体育的性质特点可以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找到她的联系点,影响中较深远的文化应该是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学文化,像佛学强调人们行善,逆来顺受,道教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顺应大道,顺应自然等,其实在本质上,他们都是一致的,也就是遵循自然之道,顺应自然等,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之和谐,人与人之和谐。

2 河南省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

河南郑州的登封少林文化影响了周边部分地区和人群,那里气候宜人,山清水秀除少林寺之外,周边有很多的文武学校,习武氛围较为浓厚,而且每年在登封都会举办一次国际武术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该地区参加旅游,成为当地文化生活的一道特色的风景,不仅如此,很多人也从这里走出去,将少林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弘扬民族的国粹,可以肯定在不远的将来,武术这一传统体育将会更加地大放异彩,辐射范围更广,受益人群会更多。

河南信阳地处河南最南端,接近亚热带,山多水多,有鸡公山,南湾湖等风景名胜区,这里每年都有一次赛龙舟比赛,有时在狮河区,有时在南湾码头。鸡公山由于特殊的地域而形成了特殊的气候,是难得的避暑胜地,进行登山,旅游体育活动是较好的运动项目,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的游客来此登山,信阳还有一个群众性较强的体育项目—钓鱼,尤其在狮河区附近有很多的钓鱼爱好者在此垂钓,一般都是老年人,年轻人也有,修身养性,为狮河区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在狮河岸区,信阳师范学院校园内也有较多的老年人习练太极拳,太极剑等,总之,信阳这一地区的传统的体育活动项目在次展开的较为活跃,受益人群广泛,参与群众较多。

太极拳的发源地—河南温县陈家沟,太极拳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整个世界都广为流传,尤其是近几年,在中国发展迅速,在河南的陈家沟地区更是尽人皆会,正是太极拳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普及才使中国乃至世界开始关注这一地区。由于太极拳动作柔和圆润,老少皆宜,强身壮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这也是她(太极拳)得以推广和普及的原因,由于该地区是其发源地,群众习练太极拳术的气氛较为浓厚,因此,在该地区更进一步地深入开展并辐射到其它地区是很容易的。

义马虽是一个煤炭基地,但周围有伏牛山等特殊地貌,进行一些爬山,旅游等项目活动是可能的,现在该地区的这一体育活动开展缓慢,每年春季仅有某些学校组织一次学生春游爬山活动。

近几年,尤其是义马生态公园的建成大大促进了游泳这项体育活动的普及,在公园内部有两个水库,尤其是第二个水库面积较大,周围植被较好,无论春、夏、秋、冬,这里游泳的人群都非常多,男女老少都有,活动非常活跃,成为该地区最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一个体育项目—钓鱼,有水的地方,肯定都会有该体育活动在这一地区开展,同时,还有划船等体育项目,但群众性不强。

3 传统体育活动的功能

在中国历史上“养生”一词涵养生命之意,在我国有关养生益寿的内容随处可见,并成为传达统(体育)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对比登封,温县陈家沟,信阳,义马这四地区的地理特点,传统文化习惯的特点差异。可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然而在世界一体化、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要强盛.就必须解决好继承与发展,民族化与世界化,区域化与国家化,精英化与大众化等一系列矛盾,能否正确组织和解决这些矛盾,不仅关系到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还关系到现代化的实现,当然也会自然影响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这些地区的开展。

4 传统体育活动对全民健身的推动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就要融合到世界大家庭之中,包括体育也是如此,既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又要使其与世界接轨,这就需要解决民族化与世界化之间的矛盾,以使民族传统体育在这些地区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服务,在河南省有大约20多个民族,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时也成为加强民族交流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特殊文化.在河南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中,通过这些传统体育的竞赛,来增强了民族的内部的凝聚力,这就是所谓的民族性.只有具有民族性才具有生存的条件与发展的土壤,才有可能走向更大意义的辉煌。另一方面,对于每一个民族来讲,要成为伟大的民族,具有一定世界地位的民族,也只有通过本民族的特有文化。其中包括体育,对个体进行社会化。

特殊的地理及人文环境是民族传统体育得以存在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民族传统体育也只有以此为土壤,才能得以发扬与光大。正因为民族传统体育在这种特殊的地域,既为民族传统体育在本地区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地理,人文,社会与心理环境,同时又为民族传统体育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带来了困难。

在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和以后,河南一些贫困地区(一般指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促其与世界接轨,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保持文化的多元性,从而使全民健身计划在河南这些地的实现作出重大贡献。

全民健身不可能都使用一种模式,在河南一些地区(一般指少数民族或农村地区)可根据地理,人文等到的不同特点来共同完成全民健身的目标。该地区地方政府可制定一些法律,法规,拨出一些专项经费鼓励、支持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使过去的民族传统体育只具有单一的健身,娱乐性向健身、娱乐、竞拔性、表演性多方向发展。

地方政府,尤其是农村基层干部和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应将该地区群众体育活动纳入政府职责范围之内。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传统体育)为全民健身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谷世权.中国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肖丰,傅道华.河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

[3]武笑林.河南省城市社区大众体育健身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6)

[4]郑旗.山西省小城镇体育发展现状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

[5]张宏,许国勋.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体育学刊,2005,(4)

[6]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7]李相如.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