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融合教育策略

融合教育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融合教育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融合教育策略

融合教育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政教育;心理教育;融合策略;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分析,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关乎个人发展前途,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在社会实际工作当中体现个人价值,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从国家发展来看,爱国主义精神是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通过思政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关乎祖国的发展与未来。因此,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融合是培养新时代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融合策略及实践研究也成为当下教育者必须探究的新课题。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入手,着重分析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融合的策略。

一、高校教育中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各大高校开始不断地增加招生人数,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特别是近几年,在校大学生的人数已经突破千万,在当前这样的背景下,由于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的各自情况存在一定程度的复杂性,这种情况给高校的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一直以来,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在高校的教育体制中都是采用独立教育学的形式进行的。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意识到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同时,很多专家学者从多层次、多角度探究了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融合也成为当前学术界所认同的课题,但就目前学术界研究的主体内容来看,更多的研究集中在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之间相融合的基础方面,对于两者之间怎样有效地相融合还没有得到有效的研究,另外,部分学者已经对此提出了部分观点,但是研究结果的实操性并不强,对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进一步深化融合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基于这种情况,笔者将从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之间的融合出发,达到突破两者之间瓶颈的目的。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融合的内容与根据

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融合是以高校德育体系为基础,两者之间达到共同目标的结合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融合在结果方面的有效性是同质的。(2)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之间的相融合是一种双向的相融合,彼此之间起到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作用。(3)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之间相融合是一种高效的融合,可以使彼此的预期目标能顺利达成。从高校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实质内容分析来看,两者之间融合的有效性是融合的基本根据,这种根据也是两者之间相融合的必然性。

(一)从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之间的教育目标分析

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在高校德育体系中是极为重要的两个教育部分,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中,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从两者的教育目标上分析来看,两者之间在教育目标上确实存在微小的差别,但是从教育目的的实质上来看,两者之间是相同的,其都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在达到德育目的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新时代新教改环境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单单是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对学生的正确思想和基本心理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教育的目标分析,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都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练就过硬的心理素质为目标,这也为两者之间相融合提供了根据。

(二)从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相互关系分析

首先,在教育方法、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上,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都是独立的,两者基本独立存在,同时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教育途径。此外,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之间也存在着交叉性,即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一关系不仅存在于两者的教育目标上,在教育内容上还存在一定的共同性。例如,在思政教育内容中,在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人生观的形成以及人生观的确立部分,这部分内容同时也是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心理教育对学生思想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可以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和有效的纠正。由此不难看出,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融合是必然的。

(三)从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具体实施方面分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在具体实施方面也存在较多的相似之处,两者都需要通过基础知识、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虽然在教育内容的细节上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实际的实施模式是相同的,并且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都要遵循德育理论体系,从教育本质上来看,两者属于同类教育课程,在遵循德育体系的前提下,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都需要采用新形势下的教学理念,与此同时,心理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而许多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依托心理教育的方式方法。

三、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效融合的策略

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专业知识分析发现,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融合的实质基础就是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思政教育是心理教育的基本导向

从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细节内容上来看,心理教育主要是促进个体心理方面的健康成长,而思政教育则是注重群体道德与意识形态的形成,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心理教育必须以思政教育为基本导向。因此,心理教育因人而异,具有个性化的特点,而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群体化,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群体,群体的道德约束和群体环境影响个体的发展。心理学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致使心理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着资本主义的根源问题,西方国家要求的是人的个性化发展,但在我国,个性价值的表达应该是在个人立足群体或组织的前提下才能得以表达,所以,我国心理教学的实践过程不仅解决个人心理健康问题,还加强了思维教育引导,将心理教学理论融入心理与健康教学课程之中。另外,思政教育也对心灵教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心理学相关理论中提出,人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价值观对心灵机能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人是群居性有思维方式能力的动物,在现实的生存和工作环境中,只考虑自我、自私自利的人并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同,所以个体只有在遵循一定的道德标准的同时,才能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二)心理教育为思政教育提供有效的支持

一个人想要具备较好的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心理健康是基础,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缺陷的人不可能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近几年,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学生的情感问题、适应社会能力问题的犯罪案件屡见不鲜,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此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普遍较差,对生活失去热情,轻视自己的生命,这也是其无法形成深层次德育品质的原因。由此不难看出,在德育过程中,如果没有心理教育做支持,思政教育的目的是无法实现的,人的需要都是基于自己的实际状况,且分属不同的层面,人最基础的需求便是生理需求,而在生理需求之上的社会需要、被关爱需要和自身价值体现需要也都和个人心理之间存在很大的联系,而政治知识、审美意识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则更多与个人的社会性特质有关,和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政意识有关。因此,一个人唯有获得更多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德,方可更好地融入社会,进而使个人的价值最大化。此外,在实际的思想教育过程中,思政教育也需要向心理健康教育寻取方法。在德育中,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不低于专业知识的重要性。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多元化经济并存,人们思想的复杂性加剧,致使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变化也较为复杂,而心理教育恰恰可以使思政教育工作者牢牢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

四、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融合的实践研究

通过实践研究,就目前社会形态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来看,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要达到有效的融合,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思想观念相融合

以人为本是心理教育追寻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的心理成长,而思政教育更注重的是学生规范性意识的形成以及社会道德品质的培养,需要从社会角度和群体角度实现两者的统一发展,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融合可以互相克服各自的缺陷。首先,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要将心理教育中的心理疏导理论引进来,注重人格发展和心理需求,结合人文关怀理论,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在实际的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将二者融合的意识,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了解学生真正的心理活动及心理需求,从而达到在思想上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其次,在心理教育过程中,要将思政教育中的价值观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心理教学不能把学生的视野局限于自身,而需要将其视野拓宽到社会层面,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有效结合。最后,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知与行为的改变取决于主体的能动性。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融合

就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目标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目标基本是一致的,都是以实现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但是在关注层面上,两者存在区别,思政教育注重的是在社会大方向和宏观方面给予指导,而心理教育则侧重于个体的具体操作和实践,因此,心理教育在实行具体目标时可以参考思政教育的基本理念,思政教育在具体实操方面可以借鉴心理教育的基本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从而精准地界定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将教育整体目标拆分为多个执行性强的具体实施步骤,从而有效保障教学过程的实施。在教育内容的界定上,可以把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内容科学有机地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教育体系。例如,把心理教育分为学习与生活教育、社会道德教育、人格品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几个主要部分,再把思政教育分为行为与道德规范、人际交往、个人成长、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时政教育等具体内容,而后将思政教育的几部分内容融入心理教育教学中,使心理教育内容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更好地实现学生全面学习的目的。

(三)方式方法相融合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课程思政教育和社会心理教育都要有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使二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在达到共同借鉴的目的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可以优化整体的教学方法。比如,课程思政教育在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以和社会心理理论教学相结合,这不但能够增强榜样教学的实际效果,还能够让教学过程更富有直观性和参与性。另外,在思政工作教学过程中,可以和心理健康教学中的人格理论相互融通,采用这样的方法不但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够改变学习者早已形成的错误思想理念。针对在教学上有一定困难的人群,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可以将心理教育中的沟通技巧和思维教育结合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中,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解决学生自身存在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另外,在当前社会,由于中小学生的思维受互联网影响较深,所以,学校在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过程中,可将网络媒体作为教育载体。如在学校充分发挥校园论坛在舆情方面的重要影响,教师利用网络在舆情传播方面的快速性和高效度进行相应的传播和交流。另外,学校还可制作与课程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App,并对其加以积极的宣传,教师利用App传递一些与思政工作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资讯、事例、文章、时政等内容,从而增进教师间的合作关系,形成优秀的师生关系,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五、结语

在新时期新教改的环境下,将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融合,从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来讲,存在一定的可行性,并且同时存在必然性。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同时也是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生活在较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个人价值观与心理方面都面临着社会对其提出的较高要求,因此,实现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融合不仅关乎学生的发展,还关乎我国社会的进步。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在文中提出了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融合的可行性以及理论基础,希望对我国高校实现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融合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孙晋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的策略探索[J].大学,2021(44):23-25.

[2]李文波,王丽娟,刘莹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大众文艺,2021(21):138-139.

[3]葛小丽,程森弟.知识经济时代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财富时代,2021(9):59-60.

[4]黄明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育人功能提升探索[J].大理大学学报,2021,6(9):92-97.

融合教育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地理教学 融合应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科技发明和知识更新更加突飞猛进,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更加广泛和深刻。同样,对教育的影响、对教育教学方法的变革也是全面深刻的,已成为推动教育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如何探析信息技术与地理教育的深度融合策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从事地理教育的工作者永远探索不止的问题。

一、加强对地理教师的培训,掌握信息技术手段

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互联网的不断延伸覆盖、计算机运算能力速度的提升、智能手段在诸多领域的推广应用,给每个人获取信息提供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利用“千里眼”和“顺风耳”。由于受地域、文化程度、环境、年龄、爱好、个人素质等的影响,有的教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教案、课件、资料,开发软件,统计数据,制作模型,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负担,享受了信息技术的实用、高效和快乐。有的教师却是信息技术的“文盲”,不能很好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再好的设备只能是“摆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不能及时获取教育教学信息,观念守旧,思维僵化,知识匮乏,方法单一,效率低下,往往成为不爱学生欢迎的教师。因此,可通过培训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校内新、老教师结对的校本培训效果很好,原因是面对面、手把手,不懂随时问,突破部分中老年教师不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这个制约教师业务发展的“瓶颈”。

二、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方便互动学习交流

教师在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仅为其提供了专业基础知识、教育教学基础理论,要想让其成为名优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必不可少,要不断用新知识、新技能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何获取新知识?就要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让教师在互动学习中交流经验,反思不足,取长补短,不断进步。一要建立各级教育信息网,组织网上远程教育培训活动。如近几年国家组织的各类针对中小学教师的新课程远程教育学习培训,网上既有政策、作业、学习资料、互动交流、考试,又有全国特级教师辅导视频,培训教师收获较大。二要建立校园网站,上传学科课件资料。特别是国家、省市示范性高中应建立自己的网站,上传专家、名优骨干教师的讲座和课件资料,及时更新,不设浏览限制门槛,方便薄弱学校教师学习提高。三是校内网站公开学科骨干教师的导学案、课件、教学视频,方便本校薄弱教师学习提高。四是建立学科教师QQ群,方便在线互动交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支持作用。

三、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所有手段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不论如何应用教学手段,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释疑解惑;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印象深刻,清楚明白,不留疑惑,在一节课40分钟内有最大收获。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地理教学时,一定要切合教学内容。地理教学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我们应根据不同内容选择教学手段。一是不能追求过多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造成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变幻多端,而抓不住教学重难点,光有形式不解决问题。二是对学生熟知的地理事物、规律、成因不需过多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渲染,浪费时间。如在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化、环境问题、人口增长等教学内容中不宜过多使用多媒体工具,冲淡对地理事物和规律的掌握。三是对抽象、陌生的地理事物、规律、成因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变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变疑惑为易懂,变静态为动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借助感性知识理解理性规律,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如在世界气候类型、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气旋与反气旋、月像变化、全球大气环流等内容教学中应选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切身感受变化过程和规律,让难以讲清讲明白的东西一看就清楚明白。教师轻松,学生易懂。常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这个道理。

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是提前布置课前预习提纲,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有关资料,生动事例,丰富感性知识,化空洞为具体。利用信息教育知识制作学件,提高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学互动,培养学科兴趣,解决有关问题。二是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搜集国防教育知识,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国防教育。三是利用信息教育手段研究省情、县情,开展区域地理研究,撰写乡土教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四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当地地理环境特点和地理要素空间时间分布情况,指导当地工农业生产,应用先进农业技术防灾减灾,培养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事业,提高工农业生产水平。五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调查研究和数据统计分析,细心观察,积累素材,得出结论,培养一定的观察、搜集、分析、研究能力。六是积极撰写科技小论文,参加各类网络征文活动,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七是动员学生在网上参与“世界环境日”、“我们共有一个地球”等纪念活动和“绿色学校”、“文明学校”等创建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关注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建设美好环境。

五、树立绿色环保理念,提倡信息技术办公

融合教育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德育;一日活动;融合策略

作者:(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百米大道延安洛杉矶保育院,陕西延安716000)

前言:幼儿园德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将德育教育与幼儿一日活动进行渗透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幼儿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境,在无形中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于无声中促进孩子的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入园活动——德育渗透的开始

入园活动是孩子们融入幼儿园生活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利用入园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让幼儿快速的融入到一日活动中来,同时还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每日入园活动,教师可以安排“小小值日生”的角色,让他们提前五分钟来到幼儿园和老师一起站在活动部室区域的门口迎接每个幼儿的到来,向每个到园的小朋友和老师问好,在使用礼貌用语问好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小朋友懂礼貌的好习惯。在小朋友们都到园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开展“晨圈活动”,可以选取一些轻松活泼的儿歌让孩子们相互合作一起生活,如拍拍手点点头、早上好等。在幼儿拉手、合作晨圈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集体合作意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日常教育——德育渗透的关键

日常教育活动中渗透德育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关键,作为教师要将德育渗透于无形中,如语言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国学诵读的方式,将三字经等一些与日常行为习惯相关的内容进行讲解和诵读,从小接触我国传统文化,熏陶孩子言行;在区域游戏过程中,利用合作游戏、对抗游戏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合作、竞争意识……通过多样化的日常教育方式,将德育教育进行良好的渗透。

三、课外活动——德育渗透的保障

课外活动也是幼儿园教育中德育渗透的保障,如体能训练课程,教师可以为孩子们创设一些障碍赛场地,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障碍赛比赛,看看哪一组孩子能够配合无间,高效完成任务。在完成障碍赛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合作意识,提升了孩子的合作能力,同时也对孩子的抗挫能力进行了针对性的培养,这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也产生了极为有利的影响。

融合教育策略范文第4篇

游戏化策略

“教”与“学”中游戏化的策略,让幼儿在趣中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所谓教学游戏化,是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游戏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在这类活动中也有游戏般的体验,从而促使他们能自主参与、主动建构,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一定的预定教学目标。尤其是语言活动,充满游戏化的教学策略,不仅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越做越有趣,越学越入迷,在入迷的条件下“悟”,在“悟”中感受到爱,这也是陶行知先生所重视的。因此,教学游戏化实质上就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孩子主动学习过程,而不是控制下的;是一种教师把外在要求转化为幼儿内在需要的活动;是一种孩子在活动中感到愉悦、感到好玩,又是一种教学目标非常清晰的活动。

师幼互动策略

“教”与“学”中师幼互动的策略,让幼儿在“脚手架”上走得更好。维果茨基曾提醒人们:“教育作为一种交际之间的文化传送活动,实际上就是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发生的‘社会共享’的认知。”单独的学习并构不成教育,一厢情愿地灌输也不构成教育,教育首先是一种关系,一种相互交流的可能性空间,尤其体现在语言活动中。师幼互动不仅仅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沟通,教师在这过程中无形间帮幼儿搭好“脚手架”,使幼儿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发展,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的隐蔽性,隐蔽性越强,教学的效果往往越好。让幼儿随时看见教师的眼睛,在心灵的交汇、情感的互动中,使幼儿积极表现自己的长处,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一定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幼儿全面可持续发展。

动作、语言相互译解策略

“教”与“学”中动作和语言的相互译解策略,便于幼儿理解和体会。一个个独立的汉字,一句句独立的语句,如何勾画出一幅幅清新的画面?如何演绎出一个个精彩的情境?单纯地凭借教师的语言,相信是很难让幼儿融入其中,更何谈感受其中的美。尤其是对小班的幼儿,他们想象力丰富,但在语言方面的发展是薄弱的。这就需要考量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养,用精湛的演出技巧,将场景重现在幼儿的大脑中,正如这次的小班语言课《萤火虫和星星》时,那些富有美感的意境,就需要教师结合动作和优美的语言语气去演绎,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去学,主动地去理解和体会;而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放手,给于幼儿充分的自由,也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是演员,在不断地表演中,积累表演技巧,而这技巧也在表演的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教学策略就是表演技巧,策略的使用基于教师本身的表演经验、表演策略的调整度、对于观众的把握程度,更重要的是对于语言学习规律和特点的精确把握。只有拥有精湛的表演技巧,才能最终实现提高动作学习的有效性;而教师也在这学、思、研、悟中得到一次次的成长。正所谓“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策略的融合运用,让教师成为幼儿心中的偶像,让幼儿成为教师最忠实的粉丝。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2.

[2] 李季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83.

[3]张丽萍,在学、思、研、悟中成长[Z],太仓教育博客网.2009-9-13.

融合教育策略范文第5篇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解决任何一个领域的问题都会涉及到其他三个领域;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都将为其他领域打开进步的空间;任何一个领域的素质都是未来公民的基本素质。因此,在STEM教育提出之初,人们就意识到STEM教育不仅对国家未来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且是社会进步的必要基础,公民的科学素质直接关系着21世纪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和民主政治的实现。同时对儿童学习能力的科学研究则表明,儿童生而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儿童缺乏的是知识和经验,而并不缺乏推理能力,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儿童可以在有效的引导下,学习更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而这些基本素质的培养都可在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的学习期间逐步完成。

可是,在普通人眼中只有在理工科大学里才会出现的工程问题,能在中小学的课堂中研究吗?如何实现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联系和区别,找出在小学学习阶段科学与工程教育的交集,再对教育进行反思,就不难理解如何将看似复杂的工程问题结合在K-12年级的课程中,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综合素质。

什么是技术、工程、技术和工程素养

2012年的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NAEP)的《2014年国家教育进展评估的技术和工程素养框架》报告对技术、工程,及其素养给出了广义的定义,如下:

技术:指任何为了满足人类需求而进行的对自然状态的改变或者对世界的改造。

工程:指为满足人类需求系统地、反复地设计对象、进程和系统的一种途径。

技术与工程素养:指使用、理解和评估技术的能力,以及理解开发解决方案和实现目标的技术原理和策略。

虽然有很多学者对技术素养、工程素养、技术和工程素养等给出不同的定义,但在这些不同范围的定义中都显示出技术和工程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该框架提出2014年技术与工程素养评估的领域分为3个部分:技术与社会(Technology and Society)、设计与系统(Design and Systems)、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ay)。

科学、技术与工程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

科学、技术与工程,三者既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同时又在目的、形式和任务、研究方式、成果和评价标准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科学在于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技术和工程则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世界,实现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实践是科学、技术与工程的重要特征和需求。参与科学实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如何建构,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调查、模仿和解释世界的各种方法;参与工程学实践同样帮助学生理解工程师的工作,以及工程学和科学之间的关系。上图来自干2012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RC)颁布的《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它描述了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工作。不论是科学家还是工程师,他们的主要活动是调查和实证探究;他们的工作的本质是建构解释或利用推理、创造性思维和模型进行设计,形成解决方案;分析、辩论和评价则是科学和工程学研究得到认可的唯一途径。在这些活动和辩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尝试使用最合适的方法和工具来完成任务,它们都是创造性的过程,都不只使用一种方法,都具有重复性和系统性。

可见,科学、技术与工程学之间有着一种很强的共通性和互补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它们的交集就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哪怕是最简单的科学现象和问题,都可以在人类生活中找到它的影子,找到它转化为技术和工程的途径。而当人类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时,想到的不仅是技术、是设计、是工程,同样也必须考虑其中涉及的科学原理和规律,只有遵循这些原理和规律,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本质。从这一点来看,他们之间的交集足以支持在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将科学、技术与工程联系起来开展教育活动。

将STEM教育引入科学课堂时,有什么样的标准

教育过程毕竟不同于真实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教师关注的是将STEM引入科学课堂时,技术和工程部分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标准是什么。

《2014年国家教育进展评估的技术和工程素养框架》对技术与工程素养评估的3个部分给出了具体的内容和分年级评估框架,该框架非常有利于帮助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考如何制订出适合技术与工程素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这里以“设计与系统”中的“工程设计”为例,介绍其分年级评价框架,详见表1。

而《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科学与工程的不同要求,也是科学教师考虑教学计划和策略时不可或缺的参考,读者可参阅《中国科技教育》2012年第2期《在K-12阶段教育中的科学与工程实践》一文。

将STEM教育引入科学课堂时,教学是怎样的

有了教学目标,教师更关注的是如何实现STEM的各项目标。其实,STEM的各个方面都相互关联,只有将它们融合起来,才能高效地实现所有维度的目标和要求。那么,如何融合呢?笔者认为这不仅离不开科学课程这个载体,也需要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与策略。

科学问题本就源于自然,源于某一现象的问题,如“为什么杯子里的热水会变凉?”工程学则源于需要解决的某个难题,例如“怎样让房子更保暖?”这两个貌似不相同的问题,其本质却都是热学中能量的传递问题。当教学围绕这个本质展开时,就有了一条隐形的线索,将科学和工程问题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可见,STEM的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将科学与工程组合起来,而是要把学生学习到的零碎的知识与机械过程转变成一个探究世界相互联系的不同侧面的过程。

基于科学情境,结合技术与工程活动――小小建筑师

“小小建筑师”是“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为低年级(1-2年级)小学生开发的教学模块。该模块围绕如何使结构更加稳固开展设计与技术的教学活动。这是一个科学和技术交织在一起的案例,结构的稳固性中既有科学原理,又蕴含着工程设计和操作技术。

学生首先探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尝试加固正方体和立方体,了解结构的对称性和稳定性,理解三角形是一种稳定的结构,理解结构的稳固性与结构的形状、所用材料的材质、连接的方式等有关。最后通过设计和制作搭建建筑,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探索建筑物的稳固性。

结构的稳固性是一条有效的线索,它连按着与稳固性和结构相关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具体教学活动如表2。

基于实际工业情境,融合科学问题与工程技术――流动的液体

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利用儿童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工业情境,融合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例如在2012年11月举办的第3期“做中学”高级研修活动中用到的关于胶水、关于冷却的实例,以及本期专题中介绍的“流动的液体”等。基于生活情境,巧妙结合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自封袋

这是来自《Everyday Engineering:Putting the E in STEM Teaching and Learning》一书中的一个实例――探索自封袋。

自封袋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用品,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使两个部分牢固地锁在一起,起到密封的作用。这其中包括有材料的特征和特性、连接的方式和方法、受力的控制等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学生通过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各种自封袋,了解力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递,可以用一些装置控制力,以实现自由地打开和闭合;了解这样的装置中有的部分需要能移动和旋转、有的部分必须牢牢地固定住;理解在设计结构时要考虑其用途和条件的限制,要考虑材质的选择和链接的方法。

在这个案例中,解决自由地打开和闭合这个实际问题成为一个贯穿始终的线索,将科学学习、设计和技术运用结合起来见表3。

融合是将STEM教育引入中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策略

从本专题的实例中,读者不难看出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如果要了解它们,尤其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不能独立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只有在交互中,在相互的碰撞中,才能实现深层次的学习、理解性学习,也才能真正培养儿童各个方面的技能和认识。

可见,当教师在考虑如何将STEM教育引入中小学科学课堂时,必须将它们看作4种彩线,交织在一起,融合在一起,才能织出绚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