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策略的界定

教学策略的界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策略的界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策略的界定

教学策略的界定范文第1篇

解数学题的实质决定了解题过程也是思维定势不断作用的过程,因此数学解题思维定势广泛存在于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中,而且这些各式各样的思维定势在解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针对三种思维定势的教学策略

数学解题思维定势按其形成的原因可分为三种:知识性思维定势(这里的知识限指陈述性知识)、技能性思维定势、策略性思维定势。数学解题思维定势具有显著的迁移性,数学解题思维定势的迁移性是数学解题能力变化的重要因素。

1.运用记忆规律“精加工”陈述性知识,避免陈述性思维定势的负迁移。

运用“精加工”策略,不仅可以提高记忆陈述性知识的精度,而且可以大大延长知识保持的时间,避免遗忘,从而有效地避免陈述性思维定势的负迁移。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经常进行概念、符号的梳理,弄清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判断新概念的学习是属于概念同化的下位学习,还是概念形成的上位学习,熟悉其逻辑结构联系并将其在认知结构中正确定位,使之系统化、逻辑化。为了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可增添便于理解的模型或实例,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促进记忆与保持。

2.注重变式训练,促进技能性思维定势的正迁移。

技能性思维定势主要是在数学概念、法则、定律、规律等智慧技能的运用过程中形成的,其迁移性直接决定于智慧技能的熟练程度与迁移性。因此,变式训练是促进技能性思维定势正迁移的最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课本的教学价值,改变传统的“多讲勤练”、“精讲多练”的模式为“精讲精练”,认真分析课本中的例习题,针对一些典型的问题、有代表性的方法技巧改编问题进行变式训练,促进智慧技能与技能性思维定势的形成与正迁移。

3.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灵活、高效的策略性思维定势。

J·S·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记忆,领会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小学生的策略性思维定势还比较欠缺,而策略性思维定势形成的根源是数学思想方法,并且高年级数学教材中就蕴含着较多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教会学生用G·波利亚的解题思想来解题,尤其要求学生做好回顾与反思工作。正如波利亚所说:“了解问题是为好念头的出现作准备;制订计划是试图引发它;在引发后,我们实现它;回顾这一过程和求解的结果是试图更好地利用它”。当学生能“更好地利用它”时,即已形成了灵活、高效的策略性思维定势。

二、针对男女生思维定势差异的教学策略

曾经作过研究调查,发现学生数学解题思维定势的总体特点是:以技能性定势、知识性定势为主,以策略性定势为辅。就男女生思维定势的差别而言,女生的数学解题思维定势中知识性定势、技能性定势成分相对较多于男生,而策略性定势成分则少于男生。

为了有效利用数学解题思维定势的教学价值,充分挖掘男生、女生的潜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男女生数学解题思维定势的特点与差异采取相应的教学举措。

针对男女生思维定势差异的教学的基本思想是“扬长”和“补短”。心理学称这种“扬长”和“补短”为“教与学的匹配”、“有意识匹配”策略。显然“扬”男生“长”的教学可能就是“补”女生“短”的过程,反之亦然。“补短”的过程要求他(她)加强薄弱环节的训练,以弥补思维方式或心理素质的不足。

针对女生数学解题思维定势中策略性定势成分相对较少的特点,加强思想方法的“归纳总结——有意识应用——再总结——再应用”的训练,强调原理、强调策略,促进其策略性思维定势的形成与正迁移。针对男生思维定势中知识性定势、技能性定势成分较少的特点,强化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应用与训练,使其多记多算,逐步夯实“基本功”。

教学策略的界定范文第2篇

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最为基础的环节,就是阅读,所以在教学第一线开展语文有效阅读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应该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的重中之重。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面临着对整个基础教育效果的集成和检测,有效的阅读教学重要性尤为突出。

一、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背景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向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分解为几个方面的能力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分类更具语文学科的规范性,要求也更具体,指向也更明确。这给我们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切入点和新的实践***作平台。更重要的是,这些能力目标的达成每一项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阅读。阅读是贯穿提升语文素养整个过程的活动。而当下高耗低效的阅读教学显然与新课标的要求存在着明显的脱节。因此,寻找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是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无法回避的课题。

二、有效阅读策略概念的界定及研究内容

(一)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概念的界定

1.关于“有效阅读”。有效阅读指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阅读效果。

阅读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1)有效果:指对阅读活动结果与预期阅读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2)有效率:阅读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阅读效率可表述为:阅读效率=阅读产出(效果)/阅读投入,或阅读效率=有效阅读时间/实际阅读时间;(3)有效益:指阅读活动收益、阅读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阅读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阅读需求是否吻合程度的评价。

2.关于“阅读教学策略”。“策略”,指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在教育学中指教学活动的顺序排列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

“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综合性。选择或制订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

第二,可合作性。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合作的方案,有关明确具体的内容。

第三,灵活性。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以便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二)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内容

1.从宏观角度出发,归纳“五步阅读法”。第一步:初读,了解相关资料。包括作者、背景、注释、文体等。以知识识记、积累为重点,有社会、历史知识、文体知识。

第二步:通读,梳理文章思路。内容方面,涉及对象(人物主次及关系)、事件、 特征(对象的性格或品质)、主旨(对象特征所体现的普遍意义或作者写作的意图)。能力要求:准确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事件的概述能力(人物+行为+结果);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能力;由个别到一般、特殊到普遍的逻辑思维能力。形式方面,涉及段落、层次及关系。知识要求:懂得关键词、中心句;了解层次结构的几种关系(总分、并列、连贯、对照)。

第三步:解读,理解重要词句的意义或作用。有表层义、语境义及作用分析。知识要求:词语积累,语法知识。能力要求:能分析词语或句子对文章主旨、对象、特征、结构、表达效果等的作用。

第四步:赏读,鉴赏评价文章的内容与艺术手法。知识要求,识记常见写作手法的定义及其作用。能力要求,能判断文章内容的积极或消极意义,能指出文章的写作特点及其效果。

第五步:悟读,由文章生发见解和感想。包括感受、见解、模仿与创造。知识要求:社会与生活积累,阅读积累。能力要求:联想能力,创造能力,迁移能力,表达能力。

五步阅读法,清晰地呈现了阅读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的阅读流程,知识点和阅读的能力点分解到各个步骤,一目了然,阅读任务的指向性明确具体。

三、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反思

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有效的阅读必须是方法正确思维对路的阅读。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重点就在策略的突破上。从文体特点入手,根据写作的规律,归纳出阅读的思路,让我们找到了把握文章的“穴位”,掌握了“四两拨千斤”的巧力。从“蛮”劲到“巧”劲,就在于方法的把握,从而使阅读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做到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阅读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课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尊重学生主体,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教学策略的界定范文第3篇

最早对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的是国外学者乔依斯?穴B.joyce?雪和韦尔?穴M.welly?雪,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试图系统地探讨教育目的、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和教材,以及社会和心理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的、以设法考察一系列可以使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模型。”国内教育理论界对于教学模式的界定有十多种,其中《教育大辞典》定义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的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具有直观性、假设性、近似性和完整性。《教学论新编》则曰“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过程的相对系统而稳定的一组策略和方法。”曲宗湖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理论体系指导下,以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为目的的一种教学设计或教学方法组合。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教学模式都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②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③教学模式都有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程序或过程。④教学模式都具备相应的教学方法或策略。⑤教学模式是可以借鉴以供选择的一种范型或模型。为此笔者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具有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及教学策略或教学方法组合的一种可供借鉴的范型或模型。

国内学者对于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也有许多,大多从教学模式的概念演绎而来。主要有:①毛振明在《体育教学论》中将体育教学模式定义为:在某种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②曲宗湖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是在某一教学理论指导下,以完成主要体育教学任务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型或特定的教学策略组合。③张婷将体育教学模式定义为:按着一定的体育教学原理和指导思想而设计的一种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体育教学活动系统工程模式,包含以下要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师生组合。从概念的引用情况来看,毛振明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的界定,正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笔者本人也比较赞同这一观点,但认为加了“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这句话的限制,使教学模式本身的发展受到限制,,似乎将一些教学模式排除在外,如目前被许多高校学者所认同的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分段型体育教学模式、超市型体育教学模式、一体化型体育教学模式等。所以,笔者运用演绎法将体育教学模式定义为:在一定的体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围绕特定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具有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及教学策略或教学方法组合的一种可供借鉴的范型或模型。

二、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乔依斯和韦尔为代表的学者研究了八十多种理论、学派和研究计划,抽出了15个模式进行了分类研究。他们将教学模式按可实现的目标和可取得的效果分为四大类:①信息处理教学模式②人际关系教学模式;③社会互动教学模式;④行为控制教学模式。在我国,曲宗湖根据不同教学模式所要达到的目标,依据不同的教学原理,进行分类:①依据儿童的认识发展规律,以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为目的?熏可以将教学模式分为:发现式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累积学习模式和有意义言语接受学习模式等。②依据社会学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发展学生社会适应性为目的,可以将教学模式分为?押小组研究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和社会调查教学模式。③依据心理学的人格发展理论,以发展学生个性。

教学策略的界定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接受性策略;发现性策略;对话性策略;活动性策略;学理;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013-04

我国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是教学模式大变革时期,出现了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六步法”、颜振遥的“五环节语文自学辅导法”等教学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全国范围的语文教学改革。第二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是语文教材大变革时期,出现了张志公主编的以语文知识运用为主线的语文教材、欧阳代娜主编的《阅读》、《写作》分编型语文教材、上海的S版、H版教材等18种之多,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打破了此前“一纲一本一统天下”的局面。第三阶段是本世纪以来自上而下的基础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这一时期,依据课程标准的变化,以2011年为“分水岭”,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我们现在处在新课改的后一阶段,也是基础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攻坚克难的关键期。经历了这三个阶段的课程教学改革,语文教学质量真有了飞跃性提高了幔坑镂慕萄А吧俾差费”的问题得到根本改变了吗?答案其实大家都心中有数。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局面呢?除了考试评价的指挥棒等外部因素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无论是语文课程改革、语文教材改革,还是语文教学模式改革,都属于语文教学改革宏观层面的问题。教学方法则属于微观层面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手段,是根本不能改的,只能选择使用。其实,改革的重要环节――中观层面的问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没有解决好!那就是对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一、教学策略的概念

教学策略的概念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传入我国,引起教育教学理论界和广大教师的广泛关注。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教学策略”(Teaching Strategy)至今,国内外学者对教学策略有很多界定。这些界定既呈现出一些共性,又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分歧。保罗.D.埃金等人强调教学策略是“为完成特定目标所涉及的指示性的教学技术”[1];加涅认为教学策略包括“管理策略”和“指导策略”两个方面[2];D.G.阿姆斯特朗将教学策略定义为“有系统地安排的教师活动,用以帮助学生达到某一单元所确定的教学目标”[3]。国内研究者对教学策略的看法大致有五种:一是把教学策略看作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的综合性方案[4]。二是把教学策略作为一种教学思想,主张“教学策略可以看成是一种教学观念或原则,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得以体现”[5]。三是认为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教学模式同一,如“所谓教学策略就是教学方法及其灵活运用”[6]。四是认为教学策略是指教师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一定教育理论去解决某以实际问题的谋略。它既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教育理论,又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它介于理论与方法之间,既有较低层次的教育理论,又有较高层次的教学方法[7]。五是认为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8]。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教学行为[9]。基于学者对教学策略的内涵存在不同的认识,我们对教学策略的理解是: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采用多样的手段和谋略,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其具体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策略包括对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方法与手段的展开过程。第二,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开展之前的准备工作,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计划和安排;教学方法是更为详细具体的方式、手段和途径,它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介于教学策略与教学实践之间,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师在现时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第四,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因此,教学策略既上位于教学方法,又下位于教学模式。

二、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四种基本教学策略范式

基于以上对教学策略的认识,结合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课堂基本教学行为,我们提出了四种基本教学策略范式。称其为“范式”,乃是因为它们具有“原型”特征,是非常典型的四种教学策略。

1.接受性教学策略。所谓接受性教学策略是指教学信息主要借助于讲授法采用由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个别)的逻辑思路从教师向学生有效传递并促成学生理解的一种教学行为策略。下面我们结合排比修辞手法的教学实例来进行阐述。(1)呈现概念。所谓排比就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关或相近、语气相同的短语或句子并列排列在一起,达到一种加强语势作用的修辞手法。(2)规则析分。构成排比的条件:①必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②这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必须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关或相近,语气相同;③这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必须是并列排列在一起的;④这样排列的修辞效果是为了加强语势。(3)呈现例证并进行分析。例证的呈现首先应呈现正例,切不可呈现反例,以免和上述析分出来的规则产生认知冲突。待正例分析之后学生有了较好的内化效果后再呈现反例则可起到对比理解和巩固消化的功能。例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例证分析:首先,满足第一个条件:由三个句子构成。其次,三个句子结构相近,都用了“春天像……”的句式;都对春天以比喻的方式进行了形象化的描写,因此,三个句子意义相关;三个句子语气相同,都是对春天的赞美。第三,这三个句子是以上下位置按照年龄从低到高并列排列的。第四,这三个句子这样并列排列加强了对春天热爱、赞美的语势。结论:这是典型的排比句。分析完这个例证后,还可以趁热打铁,再举几个正例,引导学生分析,深化学生的理解。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在学生已基本内化了上述规则之后,可以出示反例来让学生复习巩固。如:秋天是金色的季节,田野里到处是金色的谷穗,金色的玉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果园里到处是一筐筐苹果,一筐筐梨。(4)规则运用。此时可以呈现各种运用不同修辞手法的句子让学生判断、挑选,也可以让学生仿照例证进行造句等练习。规则运用中的练习,采用变式练习效果较好。也可以让学生对规则进行适当记忆,以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规则运用是以外化的形式检验学生对规则的内化效果。接受性教学策略,从逻辑思维学的角度,采用了演绎法。从认识论的角度,采用了从一般到特殊(个别)的认识方法。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为其重要的学理支撑;从教学论的角度,主要采用了讲授法、练习法。一般适用于以讲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制。我们必须强调一点:在语文新课程实施中,尽管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非是对教师讲授的完全摒弃。教师该讲还是要讲,要讲重点,讲要害,讲到学生心坎里去,讲得让学生达到顿悟的境界!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每一种教学方法。我们认为:当不面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时,我们不能简单、武断地认为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不好。只有面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时才能这样说,才能做选择。

2.发现性教学策略。所谓发现性教学策略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采用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从学习内容的现象出发发现隐藏在其中的规则,形成概念、原理、观念、认识并能加以运用的一种教学行为策略。它和接受性教学策略的逻辑思路正好相反。下面我们结合如何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硬苟逃锏睦证进行说明。(1)呈现例证。刚开始切忌呈现反例,都应该是正例,便于学生发现。打得好,跳得高,跑得快,走得稳。(2)分析例证,发现规则。上面四个短语的共同特征:都是由一个动词后面跟一个形容词构成;动词和形容词之间都用介词“得”连缀;“得”后面的形容词都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程度、水平或状态;“得”后面的形容词起补充、说明的作用。(3)规则概念化。将上述分析出来的规则用一个判断句的形式归纳成一个定义型概念来表征。动补短语就是由一个动词后面跟一个形容词构成的,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用介词“得”连缀的,形容词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程度、水平或状态的短语。完成了发现规则或规则概念化之后,可以呈现一些反例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目的是让学生对规则的掌握起到强化内化、巩固知识的功能。(4)规则运用。此时可以呈现各种不同类型的短语让学生判断、挑选,也可以让学生仿照例证造短语,还可以让学生做些比较性练习,例如动宾短语和动补短语有何异同?规则运用中的练习,采用变式练习效果较好。也可以让学生对规则进行适当记忆,以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发现性教学策略,从逻辑思维学的角度,采用了归纳法。从认识论的角度,采用了从特殊(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为其重要的学理支撑;从教学论的角度,主要采用了问答法、练习法等。一般适用于以班级授课制为教学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中,也可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中。

3.对话性教学策略。对话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目的在于通过这种交流和沟通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思维能力特别是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对话性策略的基本形式。作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形式,根据教学信息的反馈机制,对话性教学策略有两种基本形式:问答式对话和讨论式对话。前者体现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之间则没有直接交流;后者体现为生生、师生间的直接、动态的互动交流。(1)问答式对话策略及其运用。问答式策略的主要形式是一问一答。这种形式可以是针对一个问题,也可以针对一个话题提出一连串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对一个学生提一连串的问题让其回答的“轮番轰炸式”我们极不推荐!因为这样极易造成单个学生由于几乎没较充足的思考时间而以直觉思维为主要方式来思考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极易造成学生的紧张情绪,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口语表达的流畅性。对于教师而言,问答式策略主要由提问、候答、叫答、理答四个环节构成。A提问策略。问题表述要清晰、具体、明了,措辞要准确精炼,应提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必要时先建立(描述)问题情境。对于学生在教材中能迅速找到答案的问题尽量少提。更不要提“是不是”、“好不好”、“美不美”等“口头禅”式的问题。B候答策略。教师提问之后,根据问题的认知水平和具体的问题情境,可以稍作停顿,提供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和组织答案的时间。人的思维品质决定了人的认识水平。思维品质有五个要素组成:即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要把握学生的思维品质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点拨。应打破单一运用聚合性思维方式为寻求唯一标准答案而让学生进行思考的倾向,提倡多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尤其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发展。C叫答策略。保证每个学生有尽量多且有均等的回答机会是叫答策略的基本原则。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大小、难易程度分层次来叫答。D理答策略。即对学生回答后如何进一步处理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动态性思维总是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全面到全面,从不深刻到深刻的变化发展的过程。这时候教师的理答就不是简单的评价,而更要有启发、引导的价值。(2)讨论式对话策略及其运用。讨论是学习者成员之间的一种互动交流方式,通过交流各自观点形成对某一问题的判断、理解或评价。A教师事先设计好所讨论的论题。论题应有探寻、思考的价值;论题应没有现成的答案;论题的答案不具有唯一性则更好;解决问题不是只有一种思路、一种方法;解决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等。B讨论开始前,教师要说明需要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讨论。C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意倾听,点拨引导。教师要适时相机诱导,或提供角度,或提供思路,或提供认识问题的方法等,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思考、探究问题的本质。D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做好总结评价。教师或者可以对每一种观点进行一番评析,让学生知晓各种观点的好坏优劣而自己做出选择;或者也可以对大家的观点进行概括归纳而形成一种抽象度更高、概括性更强的更为中肯的结论来;甚至还可以针对大家讨论的广度、深度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课后进一步开展研究性学习。对话性教学策略,从逻辑思维学的角度,采用了“头脑风暴法”法。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对话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其重要的学理支撑;从教学论的角度,主要采用了问答法、讨论法等。一般适用于以班级授课制为教学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中,也可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对话、讨论中。

4.活动性指导策略。现代教学论特别强调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主体地位体现在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实践,在活动中感悟、体验,在活动中思考、探究,在活动中巩固提高。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模拟“真实”情境,组织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展开语文学习活动。活动指导策略的运用。(1)学生活动方案的设计。第一,教师要确定活动主题。选择活动主题总的原则是要接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及其经验。第二,制定学生学习活动目标。目标应尽可能含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作为实践性的学习行为活动,一般应将能力目标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来对待。第三,选择活动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活动方法的选择主要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于小学低、中年级来说,较适合于选择表演、游戏、模仿、观察、手工制作、口语交际等活动方法;对于小学高年级及其以上年级学生而言,比较适合选择讨论、辩论、演讲、故事会、编演课本剧、查阅资料、专题探究、调查访问、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2)学生学习活动基本条件的提供。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条件中包括活动本身必需的物质材料等要求,也隐含了教师的间接指导。教师提供的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物质条件和信息条件。物质条件主要包括活动工具、活动材料和活动场地。信息条件包括图书资料、网络、声像资料以及智力支持等。(3)学习活动的展开。学习活动展开时,教师应使学生明确活动主题、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并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教师可以通过问答、讨论及观察等方式引入课题,让学生讨论或师生共同商讨学习活动的方案设计,使他们感到这些活动是自己的学习活动,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4)学习活动的促进。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主要通过间接指导来维持、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5)学习活动成果交流的组织。成果交流的形式可以有报告会、辩论会、表演课本剧、成果展示会等多种形式。教师对学生展示学习活动成果的过程不要施加过多限制,而应让学生自由表现活动成果。在展示的内容方面,教师要提醒学生不仅要展示活动成果,也要展示学习活动的过程。活动性教学策略,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以实践论为其支撑,重在直接经验的获得。从教育学的角度,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理论为其重要的学理支撑;从教学论的角度,主要采用了实践(实验)法、练习法等。一般适用于小组合作的探究性、体验性、操作性学习中。

参考文献:

[1]保罗.D.埃金.课堂教学策略(中译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6.

[2]E.D.加涅.教学与学习的有效策略(上)[J].外国教育资料,1991,(5).

[3]D.G.阿姆斯特朗.中学教师实用教学技能(中译本)[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144.

[4]李康.教学策略及其类型探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2).

[5]时俊卿.教学策略――当今教学改革的热点[J].教育.管理.社会,1995,(1).

[6]高慎英.论教学策略的实质、生成与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7).

[7]陈心五.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

教学策略的界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 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小组讨论学习中逐步学会合作,提高合作能力;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那么,合作学习是依据什么心理学理论呢?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又该采用何种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呢?下面,我们就这样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一、合作学习的心理学依据

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理论和策略。

(一)现代社会心理学理论

(1) 集体动力理论

该理论认为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在合作性的交往团体里,上述不同的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其次,合作的集体学习,有利于学生自尊自重情感的产生。从集体动力的角度来看,合作学习理论的核心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当所有的人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

(2)动机理论

合作学习的动机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学生活动的奖励或目标结构。道奇曾界定了三种目标结构:合作性结构,竞争性结构,个体性结构。合作性结构中个体指向目标的努力有利于他人的目标达成;竞争性结构中个人指向目标的努力会阻碍他人的目标达成;个体性结构中个人指向目标的努力对他人没有任何影响。从动机主义者的观点来看,合作性目标结构创设了一种只有通过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二)教育社会心理学理论

(1) 选择理论

选择理论的创造者哥拉斯认为,青少年学生有4种需要值得认真关注,这就是归属(友谊)、影响别人的力量(自尊)、自由和娱乐。并指出,虽然今天的学校教育过于压抑,不够愉快,但这不是问题的焦点。他相信,学校的失败不在学术成绩方面,而在培育温暖、建设性的关系方面,这些关系对于成功是绝对必要的。选择理论是一种需要满足理论,学校则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场所。依照这一理论,不爱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脑子笨”(硬件问题),而是他们“不愿意学”(软件问题)。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和自尊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习,才有可能取得学业成功。

(2)课堂教学工学

课堂教学工学认为,影响课堂学习质量及社会心理气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任务结构、奖励结构、权威结构。斯莱文认为:“课堂教学工学可以描述为三个要素任务结构、奖励结构和权威结构的统一体。仅就奖励结构而言,它一方面是指运用何种方式来强化学习行为的结果,它涉及:(1)奖励类型(2)奖励频率(3)奖励的可接受性(4)奖励的对象。另一方面,奖励的结构是指人际间奖励的互赖性。合作学习的奖励结构中,一个学生的成功同时帮助别人成功,学生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正性的互赖关系。合作学习主要是利用了正性的奖励结构来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

(三)认知心理学理论

(1)发展理论(developmental)

发展理论的基本假定是:儿童围绕适宜的任务所进行的相互作用能促进她们对重要概念的掌握。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可能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更高级的行为。

(2)精制理论(elaboration)

认知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如果要使信息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需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势的认识重组或精制。精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即是向他人解释材料。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均能从中受益。

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而且也是顺应教育社会化的一种有效的形式。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技能并根据合作学习本身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来最大限度的体现合作学习的优点和让学生确实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学会合作。

(一)教师要平等、积极的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新教学观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合作者。教师只有以平等的身份,亲切、和蔼的态度参与到学生合作学习之中,才能更好地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及时地了解合作学习情况,不断地调整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