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茶道基本礼仪

茶道基本礼仪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茶道基本礼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茶道基本礼仪

茶道基本礼仪范文第1篇

的茶文化,中国和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2000多年前,它仍然对中国人的行为习惯、思维和生活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茶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的历史很长,但在最初的时期,人们对茶的需求只是为了解渴、解毒、治病。在汉晋时期,一些人开始将茶与精神文化联系起来。到了唐代,茶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以陆羽、白居易和焦然为代表的众多茶人的努力下,茶文化已经形成,世界上第一本茶书《茶经》的出版标志着茶文化的形成[1]。陆羽本人倾向于儒家思想。正是儒家的积极理念促使他周游全国,认真学习,记录自己的积累《茶经》编纂多年,促进了茶叶的发展,为后世做出了巨大贡献,可见儒家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而且在中国茶文化中也蕴涵着儒家思想。在儒家,和谐是程度,和谐是适当的,和谐是适当的,一切都很好。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喜欢和追求《和为贵》、《和谐》、《和美》和《祥和》。《论语》提到“礼仪之邦,你受尊重,先王道斯美”。这句话表达了仪式的基本含义,决定了“仪式”的社会功能。一个社会是由各个层次组成的,协调社会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和谐”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和”是万物之源,体现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和”是春秋时期儒家思想中拯救社会的一条好途径。儒家思想注重人性的和谐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一儒家思想在秦汉和宋明时期不断得到加强,并深深地进入人们的头脑,在其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茶道的“和谐”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尊重,人与环境、人与工具之间的和谐,以及事物之间的协调。茶,作为一种饮料和客观物质,已经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并且从生活方式到精神层面,它已经演变成文化,深深扎根于对传统文化“和谐”的记忆中,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2]。茶的“和平”文化需要人们内心的平静。茶文化类似于儒家的思想,茶艺术文化类似于儒学的“和谐”和“和美”的思想有共同之处。因此,茶自然成为儒学思想的传承载体。由于茶艺术是一门高贵典雅的艺术,热爱茶道的人自然会受到影响。因此,在茶道,茶道人被要求端庄典雅,看起来平和,茶道一气呵成。应o茶文化博大精深,仪式众多,因此无论是煮茶、煮茶还是品茶,都要求茶道人必须展示茶道的动作要领,充分理解和体验茶文化的魅力,向人们展示美丽的视觉和宁静的氛围R

“和谐”体现了茶道的最高境界,充分体现了学者们对儒家思想的深刻钦佩和对茶协会的强烈响应。儒家重视“仪式”,这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如果每个人都能按照礼仪精神对待他人,整个社会就会处于一种非常和谐的状态,这就是儒家重视礼仪的原因。礼仪的基本精神清楚地写在《礼记》中:“有礼貌的人自尊心很低,尊重他人。”可以看出,礼仪是让人们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以谦逊的精神,贬低自己,尊重他人。礼仪是对人的尊重,而不是对富人和穷人的水平的尊重。一方面,礼仪可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做到开朗、宽宏大量、大方。由于儒家的倡导和重视,中国人也特别注重礼仪,言行规范礼貌。因此,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文化大国。从古代孔融让梨,到现代林秀贞对孤寡老人的爱,再到全国劳动模范郭明义的爱与奉献,都充分体现了传统社会文化礼仪在中国古代的延续与不断创新与发展。可以说,主人和客人的礼貌以及老人和孩子之间的和谐是传统茶道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茶道的“仪式”是秩序、尊重、仁慈和友谊。“客来敬茶”是中华的优良传统美德。金代王蒙的《茶汤敬客》、恒温的《茶果宴客》和陆纳的《茶果待客》都流传至今。客人来到门口,喝了一杯茶,这不仅表达了以茶会友和续谊的真诚心情,也表达了他们对客人的尊重。“客来敬茶”的礼仪深深扎根于我国人民的心中。主人家提供茶水以示礼貌和文明。喝茶的地方干净整洁。精选的茶具干净卫生。茶也是家里的上品无论是茶道人的礼仪,茶道中的礼仪,还是茶道的过程,如开水、煮茶、买茶、品茶,每一步都体现了一种礼仪和每个人的风格。甚至客人举杯的顺序也很特别,比如先端茶向谁举杯等等。茶道中的仪式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社会治理的缩影,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和谐和相互尊重。

儒家文化的礼仪在中国茶道得到充分体现。在孔子看来,礼仪应该是一种行为准则,从天子到普通人,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用自己的正直和道德去影响人们,用礼仪来规范和规范他们的行为。茶使人头脑清醒,因此中华茶文化也吸收了“仪式”的精神。茶道强调仪式,类似于儒家[4]。

。古往今来,有志之士始终提倡节俭,廉洁。他们赞美诚实的良好道德,献身于正义事业,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由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历代文人都选择了茶,这是一种干净优质的饮料。茶在保持整体性、启发性、雅志等方面的作用从古到今,清茶一杯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东晋贵族很奢侈,把它当作一种时尚。当时,儒家理论的实践者继承了晏子精致节俭的饮神,用茶来保持清洁,以抵制同时期的奢侈[5]。儒家非常重视茶的高贵和干净的品质,将茶视为自省、灵感和生命。帮助其他人维护“本我”,并在浮躁的社会中塑造自己的个性。在古代,,“茶宴地区”紧随着迄今为止演变的“茶话会”。一杯绿茶将在大都市举行各种活动,如庆祝和表彰、欢迎新老、接待、讨论和友谊。一杯茶配上适量的水果小吃,既庄重又清淡。其中,儒家一直倡导的是继承的清廉作风。

在茶道的“诚信”不仅是古代清官的诚信行为,也是现代人崇尚诚信的高尚表现。通过饮用清茶,礼仪茶中的人们可以更好地看到、审视和反省自己,了解自己,反省自己,了解他人。这样更方便生活在礼仪茶中的人们设身处地,了解他人的困难和痛苦,从而使自己对人和社会更加宽容,对他人和社会的心和事更加和谐宽容。一个干净的人意味着正直。“茶香缥缈清茶杯”影响深远,吸引了无数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解读。从中国历史上茶的发展来看,茶不仅是一种消暑解渴的饮品,更是饮茶者精神境界的体现。清茶让人们反思和提升自己,在卷曲的茶香中体会生命之美,寻找淡泊宁静和幸福的生活。喝茶能让人安静,在喧闹的市场上也能找到保持安静的好方法。茶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财富。茶是茶树的精华。绿茶散发出香气,散发出独特的生命力。茶树生长在群山深处,被群山所覆盖。他们崇尚天地之义,朴实正直。通过饮茶和品茶,我们逐渐了解茶的本质,并将茶与人们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在喝茶的过程中,我们陶冶情操,陶冶情操,提高品质,感受生活。

大多数人将茶与人格相提并论,称之为茶德比仁爱,它体现了儒家追求冷漠、诚实和优雅的绅士性格。茶道的“廉价”就是这样,在品茶中寻找淡泊宁静。茶道也是茶德。它用茶来滋养性和诚实。茶道人们向往茶的清净高贵,向往茶的绅士风度,向往茶的优雅气质和清淡绅士风度,

的儒家文化在先秦百家争鸣中散发出灿烂的生命力。儒家理念的创始人孔子在当今世界备受尊敬,他所创造的文化影响深远。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宝贵的传统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儒家思想与中国茶的融合与结晶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挖掘。研究儒家思想与中国茶文化,有助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交流。弘扬中华茶文化,复兴中华的茶艺术[6]。因此,儒家思想在茶文化中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

[1]王芳,黄毅彪,中国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J.三明学院杂志,2016,(01).

[2]牛玉芬,“和谐”文化与中国茶道[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47-49.

[3]吴玉冰茶的医疗本质与原因[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

[4]方雯岚.从精神到形式——儒家茶道的创造[J]农业考古学,2008,(05):68-71.

茶道基本礼仪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日本;茶道;文化

[基金项目] 辽宁省教育厅2012年度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关于在外经贸类院校开设《外国文学与文化》课程的尝试与研究”,项目编号396。

【中图分类号】 G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202-2

日本茶道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它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很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日本茶人所推崇的茶汤道礼仪。从古至今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刻的影响着日本人的文化生活,使研习茶道的人们和组织越来越多,遍及全国。

一、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饮茶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饮茶始于春秋,早在《晏子春秋》中便有茗茶的记载。在唐代,饮茶习俗不仅流行于我国国内,还远渡重洋传到日本。公元801年,日本高僧空海、最澄来到中国进行访问,经过一段时间在中国的潜心学习,他们掌握了中国的饮茶文化和习俗,回国时带回了大量中国的佛经和茶种,并把中国的饮茶知识在国内传播开。从此,日本开始种茶。到了中国宋代,日本僧人荣西来华,回国时同样带回了大量的茶种,再次使中国的饮茶文化在日本民间流传,此后,种茶和饮茶的风气逐渐在日本盛行。日本的饮茶文化从一开始便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即僧人茶和武士茶。不管是僧人茶还是武士茶,都有着浓厚的中国饮茶文化的烙印,这段历史通常被称为日本茶道前史,即被认为是日本茶道产生以前的茶文化史。中日两国专家学者已达成共识,日人的饮茶文化来源于中国,中日两国在茶文化方面有着较深的渊源,中国茶文化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对日本有着长期的影响,日本茶道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的。15世纪末16世纪初,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把饮茶行为注入思想,又逐步制定了更为详细、系统的规范,诸如厘定了茶会的种类,规范了茶器具的种类,确定了茶室、茶庭园的格局,制定了主人点茶和客人饮茶的基本动作流程等等,终于创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

如今,茶道已融入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当中,人们将学习茶道和开展茶道活动作为一种以茶会友、修身养性和对艺术的高雅追求。爱好茶道的人往往成立小的组织,彼此选择日期互相邀请。

二、日本茶道文化的饮食礼仪

日本茶道有一套严格规矩,颇为讲究。茶道仪式可分为庆贺、迎送、叙事、叙景等不同的内容,流派颇多。现代的日本茶道举行的场所有一套特殊的规定,通常,茶道举行的的场所都是有茶的庭园和茶的建筑组成,即茶庭和茶室。茶庭与主要用于眺望的禅宗枯山水庭园不同,它重在近距离体验,使客人在其间经一条露湿的小径,被沿引至茶道仪式的主建筑物―茶室。茶室的布置也是举行茶道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十分讲究,一般要求简朴而优雅,入口的地方是一扇活动的矮门,客人宜躬身入内,表示谦逊,而主人则跪在门前迎接,以示尊敬。茶室内一般悬挂名人字画,陈设古玩,还放置青瓷茶花瓶,供宾客欣赏。茶室正中设有烧水用的陶制炭炉和茶釜,炉前放着茶碗和各种饮茶用具。另外,茶道饮茶也有很多讲究,使用的茶碗也多为历史珍品,点茶、冲茶、递茶、加水、品饮都有一定的方式,主宾大都是跪在地上恭敬地双手捧碗,喝茶时一定要三口喝尽,最后一口一定要发出声响,以示对茶的赞美,茶道所用的茶,色泽碧绿,略带涩味,饮茶时常备有点心,糕点之类食品,以调和口味。所以,茶道对于日本民众来说,不是通常解渴消乏的活动,而是一种讲究礼仪、陶冶情操的民族习俗和传统文化。

三、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实质

日本茶道的内容不仅局限于外在表现形式的各种艺术方面内容,在内涵方面还具有其独特的一套哲学思想,因而不能将其简单的归为艺术活动一类。对于这种不同的观点,日本著名文化学者久松真一先生的观点获得了为数众多茶道研究者的认同。他从宗教的角度出发将茶道定义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活动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他认为茶道文化体系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包含了宗教、道德、哲学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内容。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今天日本主流茶道流派“三千家流”的始祖千利休大师将茶道精神归结为“和、敬、清、寂”四个字。从事 日本茶道的人士毕生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这四个字,日本茶道文化倡导人们通过净化心灵、提高品行、磨练意志、学茶上茶,将人们克服困难信心以及道义感进行增强,进而达到升华思想境界这一最终目标。

“和”是表示整个茶事进行过程中具体形式的和谐以及人们内心情感的平和、宁静,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睦、相互礼让、谦卑友好、和谐共处的状态。另外,茶庭院、茶室以及茶具等等 ,其色彩、形状、宽窄、长短以及大小都应该保持协调和完整,给人一种和谐之美,使整个茶事活动在一种平和,宁静的氛围中进行,从而实现一种参与茶事的主人与客人之间、客人与客人之间、甚至是人与所涉及到的器具、环境之间的理想关系。这个“和”字不仅仅源于佛教的教义,也是儒家基本精神的一种体现,充分体现了日本整个国家内部所极力追求和保持的一个完美理想状态。

“敬”是指相互尊敬,主要建立在“和”这一基础之上,共同实施茶事的人士并不分身份的高低和贵贱,全都聚集在窄小茶室里面,沟通感情和品茶畅饮。茶席上虽然设有上座、次座、末座等席位,但这决不是身份的象征,而只是茶室内设定的座位而已。这体现了禅宗佛教的“心佛平等的精神”,即指参与茶事的所有人,甚至包括人与物都是互相平等的。敬是专注与归依是佛教的三昧,是儒教程朱学派的主一无适,即是专注、专一、没有杂念。从这我们不难看出,茶道文化在禅宗教义之中还蕴含了日本神道“万物皆有灵”的精神。而且这种通过茶事追求人们贵贱无差别的理念的建立,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极为难得。

“清”是纯洁、幽静,即要求和茶事相关的人和物必须要洁净,这是对身体及周围一切事物都要求洁净和美好的一种渴求。在被称为露地的茶庭里,茶人们要随时泼洒清水,在迎接贵客之前,茶人们要用抹布擦净茶庭里的树叶和石头,茶室里不用说是一尘不染的,连烧水用的炭都被提前一天洗去了浮尘,茶人就是这样通过去除身外的污浊达到内心的清净的。 当每个人都具有清澈透明的心以及纯洁无暇的内心时候,才能够领略和享受大自然之美,轻松愉快地生活。达到了这种意境才是茶道内涵“清”的实质意义,即茶道的本来面目。日本茶道中的“清”完全体现了日本民族的独特民族习性,不只是要求保持清洁,而且具有具有更深层的含义。茶道重要典籍《南方录》指出:“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实现无垢的净土,创造一个理想的社会。”可见这条箴言的寓意之深。

“寂”就是指不贪图奢侈生活、谦恭以及朴素,倡导人们不管世俗有多纷乱,都要具有一颗平常心,做到谦虚做人,拥有无私和坦荡的内心。它是佛教中所讲的“空寂”一语,也是佛语的“寂灭为乐”,这是消除了心中妄想烦恼的境界,即是消除一切心中的杂念,达到无年无想的境界。如果说前三个部分是茶道的修行途径,那么“寂”就可以看作是茶道修行的出发点与目的地。“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它还在佛典中被用作“死”、“涅”、“无”的意思。茶人与客人通过茶事进行修行,在茶事的过程中领悟到对世间万物的否定,便进入了一个无的世界,这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日本茶道中的寂也便是倡导人们无论世俗如何纷乱都要有一颗平常心,谦虚做人,永葆坦荡无私的心。做茶事时,要严格做到心静如水。假如你心有杂念,就不会做得圆满,其境界也达不到闲寂的标准。

四、结语

日本茶道有着悠久的历史,伴随着漫长的发展历程,它不仅是日本文化的结晶与代表,而且也是东方文化的精华。日本茶文化经过不断的改变发展,逐渐构成独特而系统的茶道体系,不仅在形式上内容及其丰富,而且在思想层面上也有着丰富的内涵。茶道追求的崇尚精神和倡导的人文文化是推动茶道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讲述禅的思想,正如参禅需要顿悟一样,其中蕴涵的那些人生的经验,需要饮茶者用心方可领悟。

参考文献:

[1]滕军.论日本茶道的若干特性[J].社会科学战线,2009,(03):145-149.

[2]张晓光.论日本茶道精神中的审美文化观念[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02):42-43.

[3]余悦.中国茶韵[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4]柳田圣山.禅与日本文化[M].北京:译林出版社,1989.

[5]张忠良等.中国世界茶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6]栗智.日本茶道的禅宗与“四谛”[J].大众文艺(理论),2009,(12):72-73.

茶道基本礼仪范文第3篇

【关键词】茶文化 哲学 茶道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文明古国。据传远在四千七百多年前的神农氏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茶的药用价值。后来,茶逐渐演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饮料,有“粗茶淡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俗语。今天,茶已成为“国饮”,可见茶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它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也非常密切。悠久的饮茶习惯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而这茶文化中又渗透着中国人神奇的处世哲学。

茶文化中的哲学

统治者哲学。茶是汉唐时期逐步发展起来的重要饮料,自中唐以后,随着茶叶消费的普及,人们对茶叶的需求日益增大,茶叶商品市场活跃,利润丰厚。所以,自唐代开始征收茶税,以殷国库,以后茶税便成了历朝历代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自唐代之后,茶税作为一种专税,历代相承,从无间断。成为国家除盐铁税外的又一固定税收。

饮茶者的哲学。中国人饮茶,讲究品味、讲究意境,更讲究心情。品茶者最能领悟可使身心获得放松与健康的饮茶真谛。在茶从药用、祭祀、食用,发展到饮用,茶从物质形态,升华到精神内涵。茶的每一处变化,每一个阶段,无不留下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烙印。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庶民百姓,都能在茶中体会人生真趣。

中国人把饮茶表现为茶礼、茶俗、茶艺等形式。“客来敬茶”是我国传统的待客礼仪,无论南北,不分民族。给上门的客人敬上一杯香茶,是最基本的待客礼节了。茶又是一种文化形式的物质载体,它在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婚、丧、嫁、娶无处不在。特别集中体现在各民族的婚俗礼仪中,在佛教的祭祀仪式中等。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异彩纷呈的饮茶习俗,历代饮茶的方式、饮茶的艺术,美不胜收。人们的饮茶过程一步一步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价值观、审美观等思想内容,中国人平和、内敛,强调个人内心修养的性格,与品茶需要的平和宁静的心态相符。茶艺与茶道的最高境界又总是与悠闲、安静、从容等生命状态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形成最高层次的茶文化。

茶道中体现的哲学。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一种由物质载体升华出来的精神。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茶文化的精神内涵部分,在品茗的过程中体悟儒释道的思想从而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在历史长河的演进中,涵盖了茶道、茶礼、茶艺、茶仪、茶宴以及关联的茶诗、茶词、茶曲、茶歌、茶舞、茶画、茶书茶室(建筑和布饰)、茶器、茶工艺品、文学、戏曲等在内的人文学、审美学的文化体系。茶道的重点在“道”的人文精神,茶艺的重点在“艺”的习茶审美艺术。人们习茶品茶旨在通过茶艺作为媒介已达到修心养性、参悟大道。得到精神享受,是一种心灵的契合,一种自我超脱的态度。

日本茶道—和、敬、情、寂。在日本,人们把茶艺最终发展成“茶道”,使之更具有精神内涵的是日本东山时期的著名茶人村田珠光,他把茶的精神与大和民族自身的精神特性结合起来,把中国佛教中禅宗思想引入用茶的修养之中,使茶道精神更具民族性和思想性。日本茶道的最终确立者千利休把几百年的饮茶技巧和精神加以总结和发展,创立了“陀茶道”,明确提出了“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从此日本茶道成为一种独立的完整的文化思想体系。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在形式上完全承袭了中国茶艺的艺术形式,而在内容上是深受中国茶文化和禅宗思想的影响。

朝鲜茶礼—清、敬、和、乐。朝鲜人用茶注重礼,这是受中国茶文化中儒家的中庸思想“仁”、“礼”的影响,对茶中体现的礼的追求胜于对茶艺形式的追求,并形成“中正”的精神。茶在朝鲜最主要的应用范围就是宗教的祭祀仪式、宫廷的庆典仪式和民间婚丧嫁娶的仪式,茶在朝鲜成为一种礼仪的象征。

中国茶道—廉、美、和、敬。中国茶道在历经千年茶史中历经世事,饱含了中国文化和中国茶的精髓。它内敛平和,决不招摇张扬。越是好茶,就越是内敛。平常的心态是种力量,它可以让人处世不惊,可以让人游刃有余,也可以让人持之以恒;如果再注入智慧,即可达到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时间、空间、自由、知己、理想、主见等,这种境界是茶的极致,也是精神的极致。

在文人的眼里,茶不同于其他饮品,它是一种将感官和精神融合为一体的“圣物”,是一种精神的滋润物,是不死的文化精魂。喝茶本身就是一种平静的选择,只有在“静心”的状态下才能体味其中的奥妙。正如周作人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草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低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继续修个人得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道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茶文化是一种由物质载体中升华出来的精神,是一种境界。

茶道在中国古老的哲学理念中,是将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道家无为而治的智慧融合为一体,堪称东方古典哲学的结晶,“茶禅”文化的精髓。

道家讲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所以,更注重将自我的精神与茶艺的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杯茶,一缕茶烟,甚至沸泉之一串泡沫,都能引出一片情思。秦汉时期,政治家和文人提出的“倡廉”之风渐起,许多达官显贵也纷纷作出清廉的姿态,茶便在此时被赋予了“清廉”的内涵。从此,茶作为“清廉”的象征深入人心。

茶在儒学家的精神世界里是“穷独兼达正人正己、洁身自好”的象征。在中国传统的礼节、礼数中,讲究孝敬尊长。新娘过门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向公婆及其他长辈敬茶。客人来了,为了表示欢迎和尊敬,主人一定要捧出香茗,就是在下逐客令的时候,也忘不了斯斯文文地端起茶杯,含蓄地送客,茶的妙用只是在中国才能体现得这样精深,而这恰恰是儒学思想中一切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日常茶事中的反应。儒学思想,讲究平和、宁静,而“仁”和“礼”是儒学思想的充分体现。

茶文化中“中庸和谐”的哲学思想

中庸是儒学家的重要思想。“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儒学家认为中庸之道出自于天“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之道是来自于最高的价值实体天道人道秉承天道而生,而道在人身上,道在生活中,即“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就在身边,修身得道。中庸是修身之道。儒家把中庸思想作为其修身的核心准则,中庸即致中和。中者,即自然适度,使事物处在最佳状态,不偏不倚,不过亦不及。和者,即和谐有序,是事物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同性质的事物互动互生、和谐共存,这是自然法则。推至于人,君子之道就是与人相处既尊重别人的意见或见解,恭敬谦虚又不丧失自己的原则立场和而不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人们的通达之道。达到中和境地,天地便各在其位运行不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之道无疑标榜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价值观,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因此,礼之用,和为贵。修身以道,要做到中庸之道,必以德自律。生活中的谦谦君子们,贯穿在茶事中的就是中和思想。

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体现了文人对深植于社会中儒学家中和思想境界的推崇以及对茶事的联想。通过习茶品茗的茶事使人修养自省、平和、儒雅、谦恭的人格魅力,这是中庸处事的必备德目。儒家把“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由小而大的人生追求用一种行为准则贯穿起来,那就是“中庸”,一种周正平稳的处事之道,从而造就了传统的中国文化的平和之气和传统中国人的清台,这在茶文化里表现的淋漓尽致,自古人们以茶喻事,以茶喻道、以茶喻治国之道。

时至今日,人们也能从陆羽制作煮茶风炉形成与铭文中深深体味到儒家中庸思想的社会价值。茶文化的兴起,倡导了一种良好的茶风茶俗,强调儒家中庸、守一、和谐、诚实、完善的律条。体现较为广泛的饮茶风尚以及修行者的通过茶事参悟大道的心志。

茶道中也彰显了中庸的另一个思想“诚实”、“诚意”。《中庸》提到“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道诚实是人道的法则。曾参在《大学》中写的:“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财富可以修饰房屋使其华美,道德可以修养人的身心使人思想高尚,心胸宽广开朗,则身健体康。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这一儒家思想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则表现为以诚相待的礼节,贯穿于茶事中的就是敬茶的诚意,是对人的彬彬有礼和坦荡诚意。纵观古今茶事,中庸思想是茶道乃至整个茶文化之圭臬。

茶道基本礼仪范文第4篇

“怀石”抗饥寒

怀石料理这个词,对日本料理感兴趣的人一般不会陌生,但大多都是耳闻,真正对其了解并且品尝过的人却并不多。原因无它,价贵且稀少的缘故。在国内,仅有一些顶级的五星酒店或餐厅才能提供正宗的怀石料理,且价格多在人均万元以上。所以3年前的上海世博会上,当日本馆里一家名为“紫”(Murasaki)的料亭推出了3000元一位的怀石料理时,尽管这个价格已经让围观者咋舌且是整个世博园区最贵的用餐费,但与前者相比其实却是比较实惠的了,也难怪前来用餐者竟如过江之鲫。

作为日本饮食文化中最为顶级的盛宴,怀石料理充分体现了佛教(尤其是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相传在古代日本禅院清规很严,要求修行中的禅僧必须遵行戒律“过午不食”。然而缺少饮食在夜里体温下降的僧人实在支持不住,将加热的石头包在碎布里,揣入怀中,以抗饥寒。后来,戒律渐渐松懈,允许以点心等简单食物充饥,这类朴素的食物被称为“怀石”。

怀石料理最初又称为“茶会料理”或者“茶怀石”,与茶道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客人来访时,主人会把珍藏的茶具拿出来泡茶,但因为空腹饮浓茶会使人感到不舒服,所以为了达到愉快的饮茶,需要在喝茶前吃一些简单点心等的料理,适当地填饱肚子。16世纪的安土桃山时代,正是禅宗与茶道确立的时期。当时茶道的创始人干利休开创了具有禅意的茶道,以茶待客时会奉上简单的饮食——即“茶会料理”。常在是品茗会上,在品茶之前食用。这是为了避免空腹品茶时浓茶的强烈刺激,即是为了让茶更加美味,而又不至于影响到品茶的和食料理。他的传人立花实山将这样的料理命名为“茶怀石”。

此后,由于幕府将军、大名、上层武士等上流社会推崇茶道,以举办茶会为时尚,在茶会的互相酬酢中,越来越讲究食物的精美,随着茶会规模渐趋宏大,料理也成为了主角,并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程式和礼仪,这样,就发展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怀石料理”。

“一汁三菜”的质朴之美

从“茶怀石”的这段渊源来看,怀石料理的本质应是极其质朴的饮食。而根据日本典籍《利休百会记》的记载,怀石料理创立之初,是基于日本古来的一汁三菜的饮食法做成的(汁是指味增汤,三样菜是指醋拌生鱼丝——将生鱼切成丝并调上醋的菜、煮菜和烤的菜三种),这点和中国的三餸一汤很相似,但具体形式并不固定。一汤一菜、一汤二菜、一汤三菜、一汤四菜、一汤五菜、二汤二菜、二汤三菜的都有。其中千利休招待高贵客人的饭局,不过是三菜一汤:烤鲑鱼、小鸟汤、豆酱(放入柚子的味噌)、米饭、鱼鱼会、果子两品(烤麸、栗子)。

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佛教禅学,一切以简素为宗旨,是故怀石料理原本也排斥荤菜,以素食为主。不过现代的怀石料理,早已脱离禅学精神,不再拘泥于简餐和素食,变成以味道为主导的豪华套餐,并且在形式上也日趋复杂,发展出一套精致讲究的用餐规矩,从器皿到摆盘都充满禅意及气氛,上菜的顺序也很讲究。食客目之所及,无一不极端精致,因此怀石料理被视为美食界的艺术品,耗费不菲。

怀石料理的季节性强,每个季节的食品搭配都不一样。以春季怀石料理为例,包括生鱼片、大酱汤、白饭,用完后再端出的是煮菜、烤食。现在通常又多一道小菜叫“寄放钵”。用完了汤、饭,可饮一杯清酒,再进“寄放钵”。除材料外,怀石料理很讲究食器、座席、庭园、挂轴画、花瓶等所塑造的空间美,甚至还会在四季种上不同的花草,配上不同的装饰和灯光,并在菜肴中加上这些花草作为辅佐!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来说,怀石料理每一道所提供的食物量都很少,更注重的是食材和摆盘形成的美感与意境,所以有一些不了解怀石料理的人会抱怨吃不饱。但正如蔡澜所说,“怀石料理的精神也不是给客人吃饱的,但是道数之多,绝对吃不完。”

但不管怎么发展,怀石料理创立的三大原则一直保持了下来,即:“使用应时的材料”、“有效利用食材本身的味道”、“怀有热情和关切的心情来烹调”。这些原则都强烈反映着千利休那闲静的思想特色。

无境不成怀石

在日本,真正茶会上的料理仍被称为“茶怀石”,而怀石料理则是在“料亭”(Ryo-tei)里食用。

料亭是高级日本料理餐厅,整体的建筑物以传统日式建筑为主,而且一定有令人赏心悦目的日本庭园,房间也都是榻榻米房的“个室”(Koshitsu,单间房)。由于每家料亭的怀石料理都不同,能不能请来厨艺好的厨师,对料亭来说非常重要。料亭也可以代客人请艺伎来表演。

只是,料亭极为重视传统与“格式”(礼数、规矩等),不接受“一见客”(Ichigen kyaku,初次来的客人),生客必须有熟客介绍,而且事前一定要预约,毕竟所谓高级料理,通常于数日前便开始进行准备了。由于价格非常昂贵,主要顾客是政治家、大企业经营者、著名财界人物或财团法人宴会。而且料亭必须具备日本庭园以及日式建筑、榻榻米房等诸多条件,所以即便在东京,真正的料亭也只有六十家左右,京都更少。

一些日本食客甚至认为,其他地方的怀石料理都不能作数,只有在京都的老庭院里,边欣赏庭院美景,边品味京都百年老店出品的京怀石料理,才算得上真正体验到怀石料理的精髓。

日本料理注重新鲜,其中更以怀石料理为上乘。其每一道菜都是在客人点餐后,才开始现制作的,更加体现了其料理的新鲜度和口感,因为是现制作,所以客人在点餐后一般需要等上一段时间(通常情况下,点餐后到第一道菜的上菜时间是10--15分钟:每类菜之间的过渡时间是5--10分钟)。因此,客人在等餐时需要保持平静的心态,勿以烦躁之心进食而败坏了怀石料理的神思之境。

上乘怀石料理就如同一出注定要华丽上演的舞台剧。厨师承诺用最新鲜的高级食材,用最具心意的摆盘,在陶器、瓷器、漆器等餐具上呈现出每一道料理;服务人员用最诚挚的礼仪和法度引领剧情发展;而作为食客的你,也必须要正襟危坐,满怀敬意地欣赏完这套近三个小时的美味演出。

有研究日本文化的学者认为,这种仪式感,其实正来源于怀石料理的根本——茶道。日本人将茶道精神分为三点解说:和敬清寂、一期一会和独座观念,而这三点恰能解释怀石料理所独有的内在精神。所谓“和”,指和睦调和,是茶道全程应有的氛围;“敬”,指茶室之内,主客皆平等:“清”指清洁,也代表心灵的净化;“寂”代表“无”,是茶道修为的最高境界。

这四个要素,在怀石料理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怀石料理多在朴素简单的和室内进行,为的是令食客摒弃杂念、澄净心神,专注在饮食之上,此即为“清”。和室之内,众宾客与做东的主人同食同饮,亭主与宾客之间也礼教有加,即是“和”与“敬”的表现。而随着时令与厨师心情而不断变化的菜色,也让怀石料理呈现出“无”的随遇而安,成为“寂”的另一种体现。而“一期一会”的正式感、仪式结束后独自回想领悟的“独座观念”,就更容易理解了。

怀石料理对于主人(款待的人)和客人(接受款待的人)的礼仪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主人的礼仪

1、只有应时的食材才能列入菜单,在重视季节感的同时,还要最大限度的展现食材的色、香、味等特点。

2、即便是从食材上切下来不要的东西也决不能浪费。

3、要重视端上菜肴之前的准备,热菜就要是热的,冷盘就连盛菜的盘子也要保持冷的,才能端上给客人,这是必须重视的地方。

4、在配菜单时,要注意其中出现的海产、野味和家常菜的组合不要有重复。

5、不方便食用的东西要先切上斜十字纹,这样比较容易入味,也更方便吃,骨头多的东西要先把骨头剔除干净再端出来给客人。

6、关于盛装食物的餐具的配置组合也要多多费心。

客人的礼仪

1、烤鱼:整条的鱼要从后脊部开始吃。在吃完了正面的部分之后,也不要整个翻过来,而要保持原样将骨头的部分取下,然后再吃下面的身体部分。

2、刺身:芥末不能溶在酱油里,而应放在刺身的单侧,而另一侧蘸上酱油来吃。

茶道基本礼仪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日本

1. 服饰

和服是日本传统的民族服饰,以其高度的艺术性和独特的款式闻名于世。“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魏志·倭人传》 这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倭人的服装,这便是和服的雏形了。现在的和服衣领大而延至腰际,向左衽以布带系之,衣袖宽并且较短,袖口处长约两三尺,衣襟垂直脚背,腰间用布带束之。男女和服的款式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女士和服色彩鲜明艳丽,通常有人物、动物、花卉、风景等图案。而男式和服则一般是单色布料,腰间的束带相对来说较短。

和服之所以能成为一种艺术,除了样式和色彩鲜明的特征之外,不得不讶于和服的繁冗与细致。日本妇女穿和服时,背上都要缠上腰带,用腰带系身可以不让和服松展,显示出形体的美同时也是为了装饰,使艳丽的和服更加多彩。而且腰带在背后打有不同的花结,象征的意义也是不同的,表达着日本人的信仰和祈愿。据统计,日本带的普通结法就有289种,最为有名的是“名古屋带”。这种带宽30厘米,长3.6米。和服除了带、节的搭配外,还有一系列繁琐的配件来陪衬,这些配件使和服的穿法变得很复杂,一般要经过12个步骤才能将全部的行头披挂好。

和服的种类一般分为盛装礼服、纹服(也称带家徽的礼服)、结婚礼服、丧服、访问服等。按照日本的传统习惯,每逢正月、插秧、中元节之时,人们都要置办新装。一般来说这种服装不能做成长袖衣服,因节日不同这些服装的名称也是不同的。如正月装、中元装、祭祀装、节日装等。江户时代是日本服装史上最繁盛的时期,现今所看到的和服大都是延续了江户时代的服装特式,其后几百年中再没有较大的变动。直到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都是穿和服。明治维新之后上层社会的男士才开始流行西服。不过和服在今天仍是日本人的最爱,无论是在节日庆典、毕业典礼、婚礼、葬礼或是庆祝儿童的“七三五”等重大场合之上,随处可见身着传统和服的人们。

2. 歌舞伎

日本的歌舞伎和我国的国粹京剧有些类似。歌舞伎所表现的人物豪爽正直、古朴淳厚、动作优美动人,使人赏心悦目,具有独特的日本民族风格。歌舞伎作为一门艺术最后完善可以说是在日本元禄时代。在歌舞伎发展为戏剧之前的100年里,它就一直受到日本人的喜爱。相传歌舞伎的创始人是出云地方一位名叫阿国的巫女。为了修缮某社殿,阿国组织了一个以女性为主的歌舞团。带领歌舞团从出云来到京都,进行了募捐演出,表演轰动了京都。当时战乱已经平息,日本人迎来了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这种令人耳目一新贴民生活的新潮艺术受到了狂热的欢迎,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消遣。此后,歌舞伎的传人们开始潜心研究技艺,通过表演故事的离奇情节来吸引观众。

歌舞伎可以分为4类。第1类为历史剧,又称时代狂言。这类戏主要是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第2类是竹本系,又称义太夫狂言。这类戏的曲调为木偶戏大师竹本义太夫所作,因此得名。第3类是世话剧,这类剧是以江户时代平民生活为题材的,还可以细分为形式性较强的时代世话和写实性较强的生活世话。第4类为舞蹈剧,这类剧基本上是从能乐的舞蹈戏转化而来的,既有有台词的也有无台词的。音乐分为“清元”“义太夫”“长歌”等。

歌舞伎使用的幕布必须按绿、茶、黑三色的顺序染成。这三种颜色也是歌舞伎的代表色。歌舞伎演员的独特化妆方式称为“隈取”。通过勾画脸谱观众可以大致了解剧中人物的好坏。

3. 茶道

大批的遣隋使、遣唐使等把中国文化传到日本后,日本人并不急于简单的模仿,而是对其精细的加工和改造,最终把原来简单明了的东西提升为“道”,增加了庄重神秘的因素。茶文化进入日本产生了“茶道”。

弘仁年间,日本的宫廷和高级僧侣中流行开了饮茶文化,这是日本第一个茶文化高峰,学术界称之为“弘仁茶风”。此时日本饮茶从内容到形式完全照搬唐朝。真正将茶在日本普及开来并使饮茶形成风气的是荣西,形成了以寺院为中心第二茶文化高峰。茶道的雏形和主要要素是在东山时期形成的。东山时期的茶文化是宗教式的书院茶,这是一种封闭、肃静、简洁的茶文化。日本茶文化形式和内容几经剧变最终形成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