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第1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也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多一份保护与坚守,我们的文化之树,才能枝繁叶茂;懂得创新与发展,我们的文化之河才有细水长流。不让传统文化凋零,需要我们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使其生根发芽,蔚然成荫。

中国汉字书写面临严重传承危机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在2014年8月27日发表题为《当中国孩子忘记如何书写时》的报道称,每周有亿万中国人在电视机前收看一档青少年角逐“汉字英雄”称号的节目。为了准备一次比赛,不少选手需要花几个月的时间研究字典。

报道称,关于这些汉字的拼写知识,现在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在中国各地都出现了在没有电脑帮助的情况下,人们想不起怎么书写本国语言文字的问题。如今,提笔忘字成了普遍现象。

中国教育部希望孩子们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如何书写汉字。书写汉字的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学生现在必须学习这些内容,这样长大以后才不会忘记。

(摘自 《参考消息》,有删改)

素材解读

读完这则材料,心里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外媒的报道反映了一个严峻的现实:如今,在国内,提笔忘字成了普遍现象。为了角逐“汉字英雄”,要花上几个月时间研究字典,学习汉字结构,看似可以理解,实则可见日常学习工作中对汉字书写的忽视。痛心之余,我们应静下心来反思。究其原因,一方面归因于智能手机和电脑的普及,导致人们书写机会减少;另一方面是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汉字及其书写的重要性,更显示了人们对汉字背后文明与文化的漠视。“汉字书写危机”也暴露了我国基础教育的缺失:过于重视分数,忽视了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熟悉汉字,喜爱汉字,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文明的坚守与薪火相传。

适用话题

汉字书写危机 热爱民族文化 文化素养

文化传承

节日的凋零背后是文化传承挑战

白靖利

每当一些传统节日到来,就有人感叹节日的凋零:“中秋节沦为月饼节,端午节就是吃粽子。”在传统文化传承面临挑战的情况下,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其实节日中的各种习俗,追根溯源,基本都是当时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体现。随着世易时移,其中的一部分被保留下来得以发扬。如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赛龙舟包粽子等。也有一部分习俗,在漫长的时代变迁中产生了变化,甚至被替换掉。如近年来,重阳节逐渐变为老人节。而古代的中秋迎寒、祭月等仪式,恐怕现在已没有人知道了。

客观地说,当前我们的非物质文化传承现状确实堪忧,不少极具文化底蕴的传统礼节、仪式逐渐被遗忘。这需要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去努力宣扬,也仰赖普通公众的坚守。让人遗憾的是,不少地方政府、企业,把对于文化的传承变成了肤浅地发展“节日经济”。这种做法,非但没有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反而使其失去了灵魂和内涵。

(摘自《山东商报》,有删改)

素材解读

当前,我们的非物质文化传承现状堪忧,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节日文化凋零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文化日益凋敝、衰落的现状,比如亲情的逐渐疏离,对传统文化内涵的遗忘,“文化味”越来越淡等。当然,文化传承本身就有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所以我们一方面应该积极了解节日文化背后的内涵,另一方面要及时调整,补充节日的文化理念,尽可能地挖掘出与时代契合的节日现代内涵。因为文化不但要传承,还要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根深叶茂。对文化有发展地坚守,才能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不会被遗忘与流失。这种坚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只有把文化的种子种进国人的心田,才能让其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适用话题

有发展地坚守 文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

百名艺人坚守皮影戏 平均年龄已达65岁

彭 磊 付磊磊

如今,位于天门竟陵中街的豪城影戏馆,是天门仅存的两个皮影戏馆,而像江先平这样的皮影戏艺人,天门有百人。百位民间艺人,平均年龄达到65岁。正如江先平常说的,“玩不了多少年了”。在天门,最年轻的皮影戏艺人叫朱丽,今年也已39岁。

市皮影艺术协会每年都会排练几部新戏,但市场的反应不是很好,吸引新戏迷的效果并不理想。戏是新戏,但创作速度再快也比不过网络、电视。市皮影戏省级传承人肖木宣说,几十年前,一场皮影戏可赚20元的演出费,人均收入可达3元,而当时农村最吃香的木工一天才赚1.3元。

他认为,对于皮影戏的传承和保护,在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的基础上,还应适应市场,走市场化之路,通过改变表演方式、声光效果来迎合观众口味。

(摘自2014年7月21日《湖北日报》, 有删改)

素材解读

如今,皮影戏这一宝贵的地方剧种正面临着人员老化、后继乏人、市场不景气的尴尬境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多方努力 ,文化传承之路,任重道远。要想让这一优秀的文化品种得以传承下去,不仅需要老一代艺人的坚守,还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大家形成合力,才能让这一剧种发展下去,不再岌岌可危。不断汲取新鲜血液,也是皮影文化得以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口味,皮影艺术协会每年都会排练几部新戏。这是生存的需要,更是发展的必然。尽管创作速度比不过网络、电视,但是不断创新,是传统文化赢得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适用话题

坚守 创新 文化保护 生存与发展

爱上老行当的年轻人

一些历史悠久的老行当,因为其发展落后于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而面临淘汰。在效率第一的都市文化中,大多数时候我们似乎只能唏嘘于老行当的日渐湮灭……可是,却有这样的三位年轻人,虽然身处的行业都已有千年历史,但他们爱上了这些老行当。

“80后新一代中医”高荣荣,能用英语和外国学生讲中医,会针灸、拔罐和推筋导络,也学过打针、输液和做外科手术……每一天,她的微博会收到上百条粉丝问诊信息,自媒体成了她向人们传递古老中医学的平台。李子,是西安土生土长的27岁男生,现在已经成为大家所熟知的80后皮影艺人,也获得了老艺人的认同。未来,他希望能去国外办皮影剧社,让古老的艺术历久弥新。勺子,设计师出身。2013年年底,勺子把家从北京搬迁至景德镇,专注古法烧瓷。

这群年轻人,爱上了老行当,并且正在用自己的努力让这些老行当不仅能活下去,而且活得更美。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希望所在。

(摘自《北京晨报》,有删改)

素材解读

中国文明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之一,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千百年来,一代代中华儿女传承着中华文明。如今,中华文明中一些传承上百年,甚至千年的老行当正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保护和传承这些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大家的责任和使命,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比如高荣荣们,正在做着自己的努力。他们的执着和热诚感动了大家,也将影响和带动着更多人的参与和付出。给这些老行当不断地融入新的血液,加入新的元素,才能让它们焕发新的活力。

适用话题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外活动;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更加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修养、素质。语文教师应该更加细致地教授传统文化。

一、强化写字训练,认真写好汉字

汉字是中华传承的关键,汉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汉字的认识,让学生们了解到汉字形态优雅、意义深远;鼓励学生多学习名家书法作品、多临摹、多看,提高眼界,掌握学习技巧,长此以往才能形成自己的字体风格。

二、加强对联教学

对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意境相合,对仗工整,是民俗风情的重要体现方式。重视对联教学,更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开阔学生视野。对联教学可以按照以下几点去做:(1)收集与对联有关的经典故事,让学生对对联产生兴趣。(2)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交流经典对联,品评同学的对联。(3)进行对联有奖竞技,教师学生一起参加,可以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水平,促进学生学习热情。(4)平时多加训练,把对联应用到平时的生活当中,为亲朋好友写上几幅对联,节日为自家门庭添几分与众不同的风韵。

三、做好谚语传承

谚语是我国流行最广的传统文化固定语句,往往简单的一句话却蕴藏着深刻的道理,且更加生动形象。现在的谚语却只有在农村才广泛流传,很多学生甚至连谚语是什么都不懂,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哀,所以加强谚语的教育刻不容缓。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收集谚语,平时教学中也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谚语来教育学生一些深刻的道理,引导学生模仿、学习,进而发掘更多的谚语。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感觉谚语的贴近生活,像气象谚语中的“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马上就来到”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雨前燕子是否低飞,增加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谚语的兴趣,让谚语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让学生乐于运用谚语,如此才能更好地传承谚语。

中华五千年的精髓带领学生在文化嘈杂的环境里开辟出一条长久的血脉传承道路,不遗弃民族文化,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职责。

参考文献: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第3篇

相比于当下综艺荧屏的光怪陆离,《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档节目一点儿也不养眼,节目流程简单,比赛规则单一,视觉呈现单调,然而收视率却一路飘红,成功“逆袭”同期不少热播的音乐选秀类节目。相比于“益智”这个表层的原因,节目所蕴含的深层文化价值,比如,让观众们领略汉字音韵结构之美、写意多元之美,感受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也许才是其获得高收视率的密码。

文字是一个民族血脉传承的文化符号。有专家介绍,我国殷商已有甲骨文,到殷周时期单字多达4500个,公认识别的也有1700个,俨成体系。自秦“书同文”以来,尽管汉字的字形多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过,随着键盘时代、触屏时代、语音输入时代的来势汹汹,握着鼠标忘了笔杆的“电脑失写症”患者越来越多。

教育部、国家语委曾6次向社会年度语言生态报告,屡称“学生的汉语能力、汉字书写能力在退化,需要引起注意”;今年1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语言文字事业”的概念。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横空出世,将“汉语危机四伏”这个被忽视的问题放到了公众面前。在国人的汉字文化自豪感日渐弱化的当下,这档节目对呼唤汉字文化传统的回归,确是一种积极的推动。

有观众建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妨在对与错的简单评判之余,多一些关于汉字释义、解析以及汉字文化渊源、传承的环节设计,特别是现在汉语言文字的应用,呈现草率化、粗鄙化、游戏化等问题,现代人语言的贫瘠正在进一步发酵……

据说《美国拼字大赛》从1925年一直办到现在,这不是靠短暂的收视率就可以维持的。同样,“汉字听写大会”并非一个浮躁、奢华的秀场,收视率也不应是最高追求,文化影响力才是终极目标。

一档电视节目,拯救不了汉字书写能力,但是能唤起全社会对汉字文化传承的重新审视,这便是最大的价值。据了解,未来央视还将推出关于成语、猜谜之类的关注传统文化的节目。期待娱乐快餐节目之外,再多一些富含文化维生素的节目。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发收视热潮,激起观众对汉字书写的热议,也造就了一批貌似难不倒的“神孩子”。从节目可以看到,这些“神孩子”之所以能听写众多生僻字,跟他们疯狂背诵分不开,就连在比赛间隙,有的选手也抱着各种大部头字典、词典默记。然而,在最后的晋级赛中,特意从古诗词、文言文或近现代文学经典中挑出来的一批词汇,让这些“神孩子”顿时变得手足无措,也让观众觉得“变态难”。

其实,死记硬背一些生僻字并不难,难的是传承汉语文化,真正理解、会运用这些汉字。像晋级赛中选用的例句,大多出自白居易、梁启超、鲁迅等人的诗句、文章,只是因为传统文化的断裂,使得当下大多数人对这类词汇感到格外陌生,无法阅读听写。即便没有电子媒体、网络语言的冲击,恐怕大部分观众对这些文言色彩浓重的词汇依旧不认识。

中国文化传统的血脉,留存于汉字之中。纵观四大文明古国,唯独汉字历经几千年及繁简变迁,今天还在使用。中国各地方言众多,但汉字却是通用的,成为最重要的交流沟通的书写工具,否则,真不可想象中华文化会变成什么样子。不过,汉字虽然存在,但汉语却发生了大改变。对过去的士大夫知识阶层来说,读写文言文是一种基本修养。但这种文化传统自“五四”以后就出现断裂,白话文的兴起,一方面使汉语适应现代潮流,更易普及大众,但另—方面也使传统文言渐行渐远,导致绝大多数人已经无能力直接阅读传统经典。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第4篇

在汉字不断转变、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经历了从象形字到形声字再到会意字的过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是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体现,它所包含的具象、隐喻和会意,是中国文化及其传承的核心。长期以来,很多对外汉语老师对于汉字教学认识不足,沿用西方传统的第二语言教学体系进行教学。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特有的音形义的结合,字形是核心要素,与字义的联系十分紧密,而表音文字的字形与字义的联系确是间接的。因此,盲目地模仿西方的“词本位”理论进行教学,割裂了汉字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忽视了汉字里所蕴藏的中国古老的文化元素。诚然,汉字以其独特且优美的字形激发了留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又因其复杂结构令人望而却步。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汉语的最大瓶颈。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汉语特点,找到一条符合汉语特点和汉语学习规律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把字与词语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以字为基础去掌握词语,加深对汉字字义的例句。此外,而基于汉字书写形成的汉字书法艺术更是具有独特魅力的民族瑰宝。练习书法,不仅可以提高审美情趣,还有助于留学生全面领悟和体会中国文字的意境美、音韵美和形态美,是对汉语学习的升华。

二、举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有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时,可以给学生随堂渗透,介绍相关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及时为留学生扫除语言学习中的障碍。但是对于一些中文程度较好,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非常感兴趣的留学生们来说,他们更渴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系统的了解。这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随堂渗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所以,适当举办一些“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就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了。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对某一部分的中国文化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在知识性文化教学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比如可以开设书法课、剪纸课、中国音乐欣赏课、中国传统手工艺制作课、太极拳课等中华才艺课等,这些生动有趣的文化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了一项中国才艺的情况下,也了解了这项才艺的起源,传承和发展。此外,还在特定的节日举行主题文化的交流讲座,这种交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主题交流,对中国文化的某一方面作详细深入而理性的思考.并且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变被动为主动。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主题交流讲座既培养了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和汉语写作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组织校内外文化体验活动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第5篇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汉字书写危机的成因与对策,成因:1.丧失了对汉字文化的敬畏之心;2.现代科技对汉字书写的冲击;3.未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的作用。对策:1.唤醒人们对汉字的敬畏之心;2.信息化时代,保持我们的文化、保持汉字的规范性使用,是汉字书写和传承的基本途径;3.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的作用。

【关键词】

文化 根魂 汉字 书写 危机 成因 对策

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规范、端正、整洁、正确地书写汉字是每个中国人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但是,我们的写字教学充满危机。因此,找出汉字书写危机的原因,同时寻求其对策,势在必行。

一、汉字书写危机的成因

汉字书写危机的成因是复杂的、多样的。

1.丧失了对汉字文化的敬畏之心

语文专家王晓龙指出:“如今,汉字书写之所以表现出更明显的危机,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已逐渐丧失了对汉字文化的敬畏之心。”时下,不少人字迹潦草散乱,笔画不规范,结构不工整,活像一个丑八怪。错别字连篇,还不知羞耻,字写错了,也不想改正,这就是失去了对文字的敬畏。这就好比待人接物一样,你敬人一尺,人家敬你一丈。你不敬畏人家,自然会远你而去。

2.现代科技对汉字书写的冲击

对于汉字书写来说,现代科技是把双刃剑。

2.1 电子字典、词典快捷、方便而不留痕迹

对汉字的掌握和书写,如“藏”“肇”等字,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使用传统的纸质字典,改为使用电子字典、电子词典,虽然快捷而又方便。但是,这种学习方式,没有思维过程,几乎在学生脑里不留痕迹,影响了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发展。

2.2 机笔的使用,冲击着传统的汉字书写。

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使用机笔,用电脑打字,在手机上发短讯。用传统笔――钢笔、毛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越来越不习惯。因此,“提笔忘字”在所难免。

俗话说:读十遍不如抄写一遍。传统书写,用手一笔一画地书写,可在大脑的语言中枢系统中形成特殊印记。再则长期坚持手写对人的心境、性格、意志、耐力和神经系统稳定性也是极好的锻炼。相反,使用机笔输入,缺少笔迹的书写感和印痕感,对大脑的语言中枢神经产生不了刺激作用,在大脑的语言中枢系统中也就无法形成这种特殊的印记 ,从而造成了提笔忘字的现象。

2.3 网络语言挑战传统母语。

“作业写到晚上10点,真是杯具!”这是一个小学生日记中的一句话,句中“杯具”是“悲剧”的谐音,是时下很流行的网络语。还有,“584”表示“我发誓”、“酱紫”表示“这样子”等,学生作文中的网络语言,弄得老师都哭笑不得,“真是杯具”!

教育部王登峰先生告诫学生:“最好让网络语言‘留’在网络里,离开网络后还是尽快‘转换频道’为好。”

3.未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写字教学的主阵地,主阵地沦陷了,其后果将不可想象。

3.1 生字教学被视为“小儿科”

生字教学是小学语文低段教学的重点,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可是,在应试教育的干扰下,生字教学被视为“小儿科”,教学的重心放在阅读理解和习作上,“习字”课边缘化,不按国家课程设置,一周单立一节写字课,或者课表上单立了,实际操作上又走样。加上一道道“减负令”,也让老师无形中戴着镣铐跳舞。教师不敢大胆抓,学生的书写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陆继椿说得好:“汉字教学并非‘小儿科’,即使到了高中,生字、生词的学习仍然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3.2 教材与师资不能满足写字教学的需要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何况我们一无“巧妇”,二无“米”。写字教学没有按一门课程单立,归属于语文课程,也就是说,没有单独的体系,没有详尽的评价标准。加上现行写字教材并不十分规范。更加糟糕的是没有专职的写字教师。由于国家多年来盲目地学校升级,大学扩招,导致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质量每况愈下,根本不能满足写字教学的需要。。

二、汉字书写危机的对策

对策一:唤醒人们对汉字的敬畏之心。

著名语言学家郝铭鉴说,中国过去素有“一字师”的传统,如果写错了字,总会有人指出,人们对汉字怀着敬畏。然而可怕的是,现在这种对汉字的敬畏之心已荡然无存。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魂”。在这方块字中蕴藏着丰富的哲理、诗意和审美情趣,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在认识传统文化之于整个民族的重大意义之时,唤醒人们对汉字的敬畏之心,寻找回那荡然无存的对汉字的敬畏之心,是避免汉字书写危机的良策。

对策二:信息化时代,保持我们的文化、保持汉字的规范性使用,是汉字书写和传承的基本途径。

“首届中国汉字书写和传承高峰论坛”与会学者达成共识:“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保持我们的文化、保持汉字的规范性使用,是汉字书写和传承的基本途径,也是当代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物是死的,人是活的。电脑只不过是一门技术,一种工具。只要我们保持对母语的那份深厚的情感,挖掘出汉字中蕴藏着的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内涵,“从娃娃抓起”,让小孩子从小学写规范汉字,培养对文字的崇敬与热爱,堂堂正正做中国人,方方正正写中国字。心中有“字”,用“心”去写字,加上勤学苦练,何愁不成正果。

对策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写字教学的主阵地,要强化学校教育,引起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对汉字书写的足够重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把写字当作一门必修课,制定写字课程标准,组织专家编写教材。把写字教育象推广普通话一样重视,把写字教育当作教师一项必备的基本功,把写字教育当作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同时要加强写字师资队伍建设,冲破师资短缺这一制约写字教育的瓶颈。

三、结 语

让我们以作家王蒙的话:“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作为本文的结语,告诫人们不做新时代的新文盲。

【参考文献】

【1】陈坤一.北京太庙前启动“万人书画”感作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