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因工程疫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14年2月7日,上海市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所消息称,H7N9禽流感基因疫苗已在上海初步完成研发,目前进入临床试验申报阶段。
研究人员透露,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要进一步通过临床评价来验证。待三期临床完成后,才有可能进入市场,至少需要6年时间,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风险。
康恩贝抗抑郁新药获批生产
据国家食药监局网站最新信息,康恩贝3.1类新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已获批生产。该药是目前全球广为应用的抗抑郁一线药物,2013年国内销售总额超过1亿元。
康恩贝此次精神类新药获批生产,可丰富公司的现有产品线,对未来业绩产生积极作用。
俄罗斯研发出世界首个戒烟疫苗
日前,俄罗斯希姆基纳米实验室的科学家研究出世界第一种戒烟接种疫苗。接种这种疫苗可让烟民永远戒烟, 因为受种者机体会产生一种阻止尼古丁进入大脑的特殊抗体,这种抗体可以让烟民不想吸烟。
目前,这种疫苗已成功通过第一阶段试验,进入临床阶段。
Devices器械
中国电信推出全球首款医疗诊断手机
近日,中国电信与瑞士企业LifeWatch联合推出全球首款医疗诊断手机LifeWatchV,由中国云狐科技提供其移动医疗系统平台。
该产品是一款搭载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内置7种不同的健康测试。用户只需将拇指放在屏幕感应器上,手机就能开始身体检测,包括心电图、血糖、血氧以及心率等。
可监测血糖值隐形眼镜问世
据谷歌公司官方消息,其目前正在测试一款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隐形眼镜,可以在佩戴后针对糖尿病患者眼泪中所含的糖分进行监测,随时让患者掌握自己的血糖水平。
这款智能隐形眼镜内置了微型无线芯片和小型葡萄糖传感器,目前处于临床研发过程中,将来有望帮助糖尿病患者真正走出24小时动态监测血糖的痛苦。
可检测肝癌化疗效果的超声系统问世
近日,日本兵库医科大学超声波中心和东芝医疗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可用于快速检测肝癌患者化疗效果的新型超声检测系统。
研究人员介绍,这套新型超声检测系统能够自动追踪病灶位置,检测起来比较简便。其检测方法是,在肝癌患者接受化疗一到两周后,医务人员将造影剂注射到患者血液中,然后采用超声检测系统进行观察。造影剂流入肿瘤用时越长,说明化疗药物的效果越好,肿瘤正在缩小。
Technology技术
中国发现白血病抑癌新基因
中国科学家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了一个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有较常见突变的抑癌基因,且揭示了其功能异常与多种不同致癌基因之间的协同作用。
研究人员通过对一个混合谱系白血病(MLL)患者及其正常同卵双胞胎的血细胞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罕见的功能性MLL-NRIP3致癌基因和H3K36三甲基化的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D2的遗传突变。此项发现将促进对白血病乃至其他癌症发病机制的认识,有助于临床药物开发。
中国经性感染艾滋病毒者发病更快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李太生教授等人经过长达6年的研究证实,中国经性传播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者,在未经干预情况下往往四五年发病,而非此前欧美研究者认为的平均需8年。
中国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者中,病毒亚型多为CRF01_AE,该亚型在感染其靶细胞时,须要借助“二传手”,且选用辅助受体CXCR4当“二传手”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其他亚型。CXCR4可能正是这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更快发病的原因。
中国细胞转分化研究获新突破
【关键词】基因工程 蛋白药物 发展概况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255-03
基因工程制药是随着生物技术革命而发展起来的。1980 年,美国通过Bayh-Dole 法案,授予科学家 Herbert Boyer 和 Stanley Cohen 基因克隆专利,这是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里程碑。1982 年,第一个生物医药产品在美国上市销售,标志着生物制药业从此走入市场[1]。
生物制药业有不同于传统制药业的特点:首先,生物制药具有“靶向治疗”作用;其次,生物制药有利于突破传统医药的专利保护到期等困境;再次,生物制药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特性;此外,生物制药具有较长的产业链[1]。生物制药业这一系列的特点决定了其在21世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历版中国药典收录的生物药物品种也是逐渐增多[2](图一)。
当前生物制药业的发展趋势在于不断地改进、完善和创新生物技术,在基因工程药物研发投入逐年增加的基础上,我国生物制药的产值及利润增长迅猛, 2006-2008年三年就实现了利润翻番[2](表一)。随着研究的深入,当前生物药的热点逐渐聚焦到通过新技术大量生产一些对医疗有重要意义且成分确定的蛋白上。研究表明,在我国的基因工程药物中,蛋白质类药物超过50%[3]。而这些源自基因工程菌表达的蛋白,如疫苗、激素、诊断工具、细胞因子等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疾病或感染的预防;临床疾病的治疗;抗体存在的诊断和新疗法的发现。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重组DNA技术)生产蛋白主要有三方面的理由:1.需求性,天然蛋白的供应受限制,随需求的不断增加,数量上难以满足,使它得不到广泛应用;2.安全性,一些天然蛋白质的原料可能受到致病性病毒的污染,且难以消除或钝化;3.特异性,来自天然原料的蛋白往往残留污染,会引起诊断试验所不应有的背景[4]。
以下将介绍一些基因工程产物的市场概况和研究发展。
1 促红细胞生成素
是细胞因子的一种,在骨髓造血微环境下促进红细胞的生成。1985年科学家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在实验室获得重组人EPO(rhEPO),1989年安进(Amgen)公司的第一个基因重组药物Epogen获得FDA的批准,适应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导致的贫血、恶性肿瘤或化疗导致的贫血、失血后贫血等[5,6]。
2001年,EPO的全球销售额达21.1亿美元,2002年达26.8亿美元,2003年全世界EPO的年销售额超过50亿美元。创下生物工程药品单个品种之最,是当今最成功的基因工程药物。用过EPO的大多数病人感觉良好,在治疗期间无明显毒副作用或功能失调。重组体CHO细胞可以放大到生产规模以满足对EPO的需求。
2 胰岛素
自1921 年胰岛素被Banting 等人成功提取并应用于临床以来,已经挽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仅2000年,胰岛素在全球范围内就大约延长了5100万名I型糖尿病病人的寿命。20世纪80年代初,人胰岛素又成为了商业现实;80 年代末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成功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大肠杆菌和酵母都被用作胰岛素表达的寄主细胞[7]。
国内外可工业化生产人胰岛素的企业只有美国的礼来公司、丹麦的诺和诺德公司、法国的安万特公司和中国北京甘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胰岛素类似物也仅在上述4个国家生产,且每个公司只能生产艮效或速效类似物巾的个品种,主要原因是要达到生物合成人胰岛素产业化的技术难度特别大,若无高精尖的高密度发酵技术、纯化技术和工业化生产经验是无法实现的[8]。
3 疫苗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种造成巨大生命和财产所示的疫症,而在预防和消除这些疫症的过程中疫苗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疫苗被评为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疫苗可分为传统疫苗(t raditional vaccine) 和新型疫苗(new generation vaccine)或高技术疫苗( high2tech vaccine)两类,传统疫苗主要包括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新型疫苗主要是基因工程疫苗。疫苗的作用也从单纯的预防传染病发展到预防或治疗疾病(包括传染病) 以及防、治兼具[2]。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付艾滋病、癌症、肝炎等多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疫苗开发取得巨大进展,这其中也孕育着巨大的商业机会[9], 2007年全球疫苗销售额就已达到163亿美元,据美林证券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疫苗市场正以超过13%的符合增长率增长。而我国是疫苗的新兴市场,国内疫苗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年增长率超过15%。
在以细胞培养为基础的疫苗、抗体药物生产中,Vero细胞、BHK21细胞、CHO细胞和Marc145细胞是最常用的细胞,这些细胞的反应器大规模培养技术支撑着行业的技术水平[4]。建立细胞培养和蛋白表达技术平台,进一步完善生物反应器背景下的疫苗生产支撑技术是当前国际疫苗产业研究的重点。
4 抗体
从功能上划分,抗体可分为治疗性抗体和诊断性抗体;从结构特点上划分,抗体可分为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抗体可有效地治疗各种疾病,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病、传染病、癌症和炎症等[10,11]。抗体药物的一大特点在于其较低甚至几乎可以忽略的毒性。另外一个优势是,抗体本身也许既可被当作一种治疗武器,也可被用作传递药物的一种工具。除了全人源化抗体以外,与小分子药物、毒素或放射性有效载荷有关的结合性抗体也已经在理论上显示出了强大的潜力,尤其是在癌症治疗方面[12]。
治疗性抗体是世界销售额最高的一类生物技术药物,2008 年治疗性抗体销售额超过了300 亿美元,占了整个生物制药市场40%。在美国批准的99 种生物技术药物中,抗体类药物就占了30 种;在633 种处于临床研究的生物技术药物中, 有192 种为抗体药物,而在抗癌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研究中,治疗性抗体占了一半[2]。截止2007年,美国FDA批准上市的抗体药物见表二[13]。
参考文献
[1] 章江益, , 王康力. 美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及启示[J]. 江苏科技信息. 2011, 1(5): 11-14.
[2] 王友同, 吴梧桐, 吴文俊.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药物生物技术[J]. 2010, 17(1): 1-14.
[3] 吴梧桐, 王友同, 吴文俊. 21世纪生物工程药物的发展与展望[J]. 药物生物技术. 2000, 7(2): 65-70.
[4] 储炬, 李友荣. 现代工业发酵调控学(第二版)[M]. 化学工业出版社.
[5] Koury MJ, Bondurant MC. Maintenance by erythropoietin of viability and maturation of murine erythroid precursor cell[J]. Cell Physiol, 1988, 137(1):65.
[6] Cuzzole M, Mercurial F, Brugnara C. Use of recombinant human Erthro-poietin outside the setting of uremia[J]. Blood, 1997, 89(12): 4248-4267.
[7] 李萍, 刘国良. 最新胰岛素制剂的研究进展概述[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3, 23(1): 19-20.
[8] 张石革, 梁建华. 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的进展与应用[J]. 药学专论. 2005, 14(11): 21-23.
[9] 徐卫良. 生物制品供应链优化与供货提前期缩短问题研究――基于葛兰素史克(中国)疫苗部的实例分析(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 2005.
[10] Presta LG. Molecul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of therapentic antilodies[J]. Curr Opin Immunol, 2008, 20(4): 460.
[11] Liu XY, Pop LM, Vitetta ES. Engineering therapeutic monoclonal antibodies[J]. Immunol Rev, 2008, 222: 9.
[12] 陈志南. 基于抗体的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化前景.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J]. 2007, 1(1): 2.
关键词:人用乙型脑炎疫苗;兽用脑炎疫苗乙型;卫生管理;定期免疫
中图分类号:S51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0-0062-02
流行性乙型脑炎(JE)是由日本脑炎病毒(JEV)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主要流行于亚洲地区及环西太平洋地区,已成为人类脑炎疾病最主要的病因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并影响畜牧业特别是养猪业的发展。
1 传统疫苗
1.1 人用乙型脑炎疫苗
人使用乙肝脑炎疫苗有包括灭活乙型脑炎疫苗和减毒苗,其中灭活疫苗有鼠脑灭活苗、地鼠肾细胞灭活苗和IC51疫苗,减毒苗只有SA14-14-2减毒活疫苗。
1.1.1 灭活疫苗 ①鼠脑灭活疫苗。很多国家长期使用鼠脑灭活疫苗,它是利用Nakayama或Binjing-1病毒株接种乳鼠后脑研磨液,经福尔马林灭活、纯化等工艺制备的灭活疫苗。每毫升疫苗的鼠脑灭活苗包含接近500 μg的明胶稳定剂和低于50 ng的鼠血清蛋白[1],但各国在2006年前后陆续终止了该疫苗的生产。②地鼠肾细胞(PHK细胞)灭活疫苗。该病毒式从人病例中分离得到的JEV毒株-P3株,经小鼠脑内传代后制成病毒悬液,接种PHK单层细胞,收获病毒,后经甲醛灭活后加入硫柳汞,加入0.1%的人血清白蛋白做保护剂制备疫苗。该疫苗的使用曾经出现过严重的不良反应,并且接种次数越多,副反应发生率越高[2],我国已于2007年后停止了该疫苗的使用。
1.1.2 减毒活疫苗 目前人类用于预防流行性乙肝脑炎(JE)惟一的减毒活疫苗SA14-14-2减毒苗是由中国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3]。经20多年的使用,该疫苗未见有大量不良反应发生的报道, SA14-14-2疫苗极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有效性。但SA14-14-2是一种减毒苗,在理论上存在病毒反强的危险性[4]。
2013年10月9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正式宣布:由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所属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SA14-14-2)(以下简称乙脑活疫苗)通过WHO预认证。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疫苗首次通过WHO预认证,进合国采购机构的药品采购清单,实现了零的突破,在中国疫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2 兽用疫苗
1.2.1 弱毒疫苗 目前使用仓鼠肾细胞培养的病毒制成的弱毒活疫苗用于马属的免疫。SA14-14-2株减毒苗主要用于预防猪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疾病,也适用于马,免疫过后均能获得较好的保护效果。
1.2.2 灭活疫苗 鼠脑灭活疫苗是采用JEV HW1株接种乳鼠,取出现临床症状和濒临死亡的小鼠脑组织制成悬液,甲醛灭活后制成油乳剂灭活疫苗。该疫苗需要进行二次免疫,易引起过敏反应。
2 新型疫苗
2.1 嵌合病毒疫苗
嵌合病毒疫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基因水平上改造病原体的基因组,将两种或者多种病原体的基因片段嵌合到活载体中,从而连接到载体相应的部位或替换掉载体中相应的片段。在活载体进入组织细胞后,插入的基因片段在相应的细胞内得到表达,激发机体为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从而起到预防病原体感染的作用。
2.2 DNA疫苗
DNA疫苗的理化性质稳定,体外不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产生降解,并且导入的质粒在机体细胞质内进行复制、转录和表达蛋白,Leitner等[5]的研究表明了DNA疫苗使用的安全性。
2.3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是将编码病毒的主要抗原基因与表达载体连接后转入宿主细胞,并在宿主细胞内病毒蛋白得到表达,经过抽提和纯化后制成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与传统的亚单位疫苗相比,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它只含病毒结构的一部分,且不含有核酸物质,不会引发病毒感染动物[6]。
3 小结
研究JE疫苗的进展历经久远,不论人用乙脑病毒疫苗还是兽用乙型脑炎疫苗。随着技术在不断改进,乙脑疫苗的技术也相应改进,但也不忘做好最初的卫生防疫。
(1)夏天做好驱蚊蝇,以及养殖场的隔离和消毒工作,切断传播途径。
(2)定期免疫疫苗免疫能刺激猪群机体产生较高水平的保护抗体,因此对本病的防控应坚持疫苗预防为主。
(3)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种猪的免疫力,改善种猪的饲料配方,增强猪的抵抗能力。
参考文献:
[1] HALSTEAD S B, THOMAS S J. New 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s: alternatives to production in mouse brain[J]. Expert Rev Vaccines,2011,10(3):355-364.
[2] BEASLEY D W, LEWTHWAITE P, SOLOMON T. Current use and development of vaccines for Japanese encephalitis[J]. Expert Opin Biol Ther,2008,8(1):95-106.
[3] JIA L, WANG Z, YU Y. Protection of SA14-14-2 live attenuated 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 against the wild-type JE viruses[J]. Chin Med J (Engl),2003,116(6):941-943.
[4] UMENAI T, KRZYSKO R, BEKTIMIROV T A, et al. Japanese encephalitis: current worldwide status[J]. Bull World Health Organ,1985,63(4):625-631.
关键词 儿童 乙肝疫苗 表面抗体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376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属乙型肝炎高感染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为10%~15%[1]。迄今,世界上尚无治疗乙型肝炎的特效药物。儿童尤其新生儿,感染HBV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而且成长过程中还会面临社会歧视,对其今后的人生有重要影响。为了解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的免疫效果,探讨新生儿乙型肝炎预防的对策和措施,笔者对南宁市妇幼保健院预防接种门诊全程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的741例儿童进行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的免疫效果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随机抽样方法抽取741例婴幼儿,男414例,女327例;1岁组387例,2岁组258例,3岁组96例。婴幼儿均按我国现行标准注射乙肝疫苗,即出生后24小时注射第1针,1个月时注射第2针,6个月注射第3针,均为5μg的乙型肝炎疫苗,疫苗的储存、运输均在2~8℃的条件下。接种部位为右上臂三角肌中部,肌内注射。
方法:采集手指末端微量血,ELISA法检测乙肝抗-HBS,用英科新创试剂盒,在有效期内使用。
结 果
1岁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为80.88%,阴性率为19.12%;2岁组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为32.17%,阴性率为67.83%;3岁组阳性率为2.83%,阴性率为79.17%。741例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结果,1岁组婴儿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与2岁、3岁组儿童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40.38、31.09,P<0.01)。结果见表1。
讨 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病程长、预后差、易转为慢性等特点,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广西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达总人口10%以上,每年新增感染者数百万,约半数将转为慢性肝炎或病毒携带状态。受HBV慢性感染者易发展为慢性肝炎,甚至可转变为肝硬化及肝癌。用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可有效地预防HBV传播,大大降低人群HBV的携带率。我国当前使用的乙肝疫苗是基因工程疫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制品、不良反应少,人体接种乙肝疫苗后,通过主动免疫方式产生抗体,使人体获得对乙肝的免疫力,预防HBV感染的成效显著。
婴幼儿全程接种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后,对血液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的定性测定,可以看出1岁组婴儿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高达80.88%,与文献报道的结果相近[2~3]。而本次调查结果,2岁、3岁组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2.17%和20.83%,与1岁组婴幼儿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婴幼儿全程注射乙型病毒性肝炎基因工程疫苗后,大部分人群可以产生保护性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2岁以后保护性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逐渐消失。
广西免疫程序规定小儿4岁时才加强注射1次,这样在2~4岁之间就会出现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缺失阶段,容易造成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感染。不少人认为接种乙肝疫苗后可终身预防HBV感染,其实这种认识是偏面的。婴幼儿按计划规范接种乙肝疫苗后,抗体水平逐年下降,3~4岁年龄组儿童抗体阳性率最低,处于弱保护状态。一些儿童对乙肝疫苗无应答[4]。因此接种乙肝疫苗并非一劳永逸,笔者建议儿童2岁左右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若出现表面抗体阴性,应给予全程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以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参考文献
1 付晓玲,张全奖,韦海涛.2552名2~14岁儿童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观察及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7,41(3):231-232.
2 周贤雅,刘演艮,苏海燕,等.广州市416例新生儿接种疫苗的免疫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08,15(11):43-44.
关键词:新城疫;疫苗;研制;应用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9-0065-02
1 新城疫流行情况及疫苗应用现状
鸡新城疫又叫亚洲鸡瘟。它是一种由副粘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禽,也可感染人类。该病流行于很多国家,给世界养殖业造成很大的威胁,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A类疫病[1]。新城疫自1926年被确认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已有80多年,给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迄今仍是禽类最重要的疾病之一。新城疫病毒自1946年在我国首次分离至今已在中国存在了60多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临床上非典型新城疫的发生现象十分普遍,在鹅群及鸭群中均有发生[2-4],说明新城疫的易感宿主范围在进一步扩大。由于疫苗的广泛应用,目前的NDV流行株基因型已发生较大改变,流行病学调查充分显示,基因Ⅶd亚型在我国当前NDV流行株中占有绝对优势,与经典疫苗Lasota 株(基因Ⅱ型)核苷酸同源性不足78%。扬州大学[5]、中国动物疫病流行中心[6,7]、山东农科院家禽所[8]等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均显示我国近几年基因Ⅶ型NDV流行十分普遍。目前国内外企业生产的新城疫疫苗毒株有10余株,其中Lasota毒株制备的活疫苗、灭活疫苗占据优势地位。
2 疫苗种类
2.1 灭活疫苗
目前预防鸡新城疫的灭活疫苗使用较多的为油乳剂灭活疫苗,国内生物制品厂家多用Lasota株,梅里亚用Ulster2c株、英特威用Clone-30株制备疫苗。评价疫苗质量的主要因素在于毒株的免疫原性及病毒含量的高低。目前,疫苗效力均已达到国际上要求的灭活苗标准,可用于不同日龄的鸡,主要通过颈部皮下及肌肉注射途径免疫。
2.2 活疫苗
目前新城疫弱毒活疫苗有I系、Ⅱ系、Ⅳ系、Clone-30、CS2、VG/GA、HB1、Mukteswar、ZM10、N79、F、Ulsterzc、V4/HB92克隆株、VH株等几种。
2.2.1 I系苗 为中等毒力,主要由Mukteswar株制备,对雏鸡有一定的致病性。60日龄以上鸡才可以用。用法为肌肉注射,不能点眼、滴鼻或饮水,接种后产生免疫力很快,7~10 d抗体水平上升到高峰,随后缓慢下降。同低毒力疫苗相比,免疫期较长。I系苗不能用于产蛋鸡,否则可引起产蛋量大幅下降,蛋壳变劣,且恢复缓慢。
2.2.2 CS株 为中等毒力,免疫效果与普通I系苗相似但毒力稍温和,安全性较优。鸡群1月龄以上才可使用,且此前至少接种过1次新城疫低毒力苗,不能用于初生雏鸡;产蛋鸡不宜接种;在有成鸡和雏鸡的鸡场,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苗毒的传播引起雏鸡死亡。接种方法只能肌肉注射。
2.2.3 Ⅱ系苗 毒力弱,通常只用于雏鸡首免,安全性好,但产生免疫力较慢较弱。用法为点眼、滴鼻,不能饮水。
2.2.4 Ⅳ系苗(Lasota株) 是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优良低毒力苗,其毒力与免疫性能高于Ⅱ系苗,安全性良好。7日龄以上的健康雏鸡、青年鸡、产蛋鸡均可使用。用法可滴眼、滴鼻、饮水或肌肉注射,雏鸡首免可点眼、滴鼻。
2.2.5 Clone-30株 该疫苗最早是荷兰研制者应用克隆技术,由Lasota株优化制成。其免疫效果与Ⅳ系苗相似而毒力较温和,能突破母源抗体障碍,从1日龄雏鸡至成年鸡均可使用。用法可点眼、滴鼻、饮水或肌注,雏鸡首免可点眼、滴鼻。
2.2.6 N79株 是美国应用克隆技术对Ⅳ系苗加以优化而制成,滴鼻、点眼、饮水免疫均可。
2.2.7 VH株 是以色列用新城疫病毒自然弱毒株制成的一种低毒力苗,毒力温和而稳定,主要用于雏鸡首免。通常应用的是该毒与传支制成的联苗,如VH+H120+28/86,用法可点眼、滴鼻。
2.2.8 其他新城疫低毒力苗 有法国的“卫鸡城”活疫苗与VG/GA株活疫苗、ZM10株活疫苗、V4/HB92克隆株活疫苗、HB1株活疫苗、F株活疫苗等,其主要优点是免疫原性好而毒力温和,呼吸道反应轻微,可饮水、点眼、滴鼻。
2.3 基因工程苗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重组DNA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不断深入,传统的全病毒疫苗存在诸多缺陷,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疫苗是目前疫苗研究的热点,但商品化的产品较少。国内外一些实验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利用重组DNA技术研制ND基因工程疫苗。目前,ND基因工程苗主要有DNA疫苗、亚单位苗、活载体疫苗、多肽苗和转基因植物疫苗等几种。
2.3.1 亚单位苗 是将NDV保护性抗原基因在原核或真核系统中表达所获得的产品制成的疫苗,具有安全性高,稳定性好,便于保存运输,易于批量生产的优点。有研究利用相同系统表达的NDV长春株的HN蛋白作为亚单位疫苗,雏鸡可抵抗NDV强毒攻击,并可获得100%的保护。扬州大学[9]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构建的基因Ⅶ型疫苗为经过改造的Ⅶ型毒株与大多数流行株一致,为基因Ⅶd亚型,可有效降低喉气管和泄殖腔中的排毒率,对鹅、鸭等水禽具有更好的免疫效果,比经典疫苗Lasota株产生更高的抗体。
2.3.2 DNA 疫苗 具有能够激发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不散毒、便于储存和运输等优点。DNA疫苗不仅可诱导体液免疫应答,而且还可诱导细胞免疫应答,并兼有亚单位苗的安全性和弱毒疫苗的高效性,已经成为国际疫苗研究领域最热门的课题之一。2005年底农业部宣布,中国已成功研制出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并正式批准生产。
2.4 联苗
新城疫在我国主要养殖区域流行相当普遍,尤其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的情况也很常见,因此在进行新城疫疫苗免疫的同时还要对其他禽病进行疫苗免疫。为了减少对鸡的免疫次数和应激,多采用联苗来防治鸡的各种疾病。国内外新城疫联苗正处于研制及推广应用阶段,已显示出其打一针可防数病的优越性。国内灭活疫苗产品有新支二联、新流二联、新法二联、新病二联、新支减三联、新支流三联、新支法三联、新流法三联、新支法关四联、新支流法四联等相关产品,活疫苗有新支二联等,市场应用效果较好。
3 应用展望
从以上介绍来看,灭活疫苗接种剂量较大,接种后通常需2~3周后才能产生免疫力,不能用作紧急预防免疫。活疫苗能刺激产生局部免疫,免疫后很快得到保护。亚单位疫苗虽然安全性高,稳定性好,便于保存运输,易于批量生产,但是市场应用效果一般,故目前市场仍然采用活疫苗加灭活苗的免疫程序进行鸡新城疫的预防。
据市场跟踪调查,新城疫活疫苗每个月用一次,灭活苗2~3个月免疫一次,使用频率如此之高,但新城疫病毒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有研究者提出,鸡新城疫虽然只有一个血清型,但由于疫苗株与当前流行株之间的基因型和抗原差异性,免疫鸡群中也会不同程度地感染强毒,目前常用新城疫疫苗毒株与当前流行毒株基因型不匹配,免疫保护力不足。新城疫新型疫苗对控制我国新城疫病毒流行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且实验室的数据表明,使用与流行株同型的基因Ⅶ型疫苗可以有效降低免疫鸡群中新城疫强毒的携带量及感染率。秦卓明等[10]对国内大量新城疫病毒(NDV)血凝素基因F和HN的测序表明,NDV主要免疫原HN和F基因与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经典疫苗Lasota 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不足80%,而NDV流行株之间的同源性则高达94.4%~100%,从分子遗传学角度证实了VIId型NDV是导致新城疫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HI交叉抑制试验和鸡胚中和试验等则从抗原性的角度证实了NDV在免疫压力下抗原性的变化。
新城疫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及疫苗,只能以预防为主,根据当地的发病特点、流行趋势和规律,用高质量的疫苗,科学的免疫程序,加强饲养管理与隔离消毒,才是防治ND的关键。因而筛选出优质高效的VIId型NDV毒株制备灭活疫苗或者活疫苗,有可能在今后的生产上替代现有的疫苗,而被广泛使用。参考文献:
[1] 甘孟侯.中国禽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 宋战胜,王晶钰,赵 伟,等.鸭源新城疫病毒的分离鉴定[J].动物医学进展,2007,28(5):22-25.
[3]张训海,朱鸿飞,陈溥言,等. 鸭副粘病毒强毒株的分离和鉴定 [J]. 中国动物检疫,2001,18(10):24-26.
[4] 陈金顶,廖 明,辛朝安.鹅Ⅰ型禽副粘病毒GPMV/QY97 -1株HN 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J].病毒学报,2003,19(4):355-359.
[5] 姚春峰,刘文博,刘秀梵,等.新城疫病毒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鉴定
及F 蛋白基因序列分析 [J].病毒学报,2009,25(2):117-124.
[6] LIU H, WANG Z, WU Y, et al. Molecular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isolated in China in 2005[J]. J Virol Methods, 2007, 140(1-2):206-211.
[7] LIU H, WANG Z, WU Y, et al.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of new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isolates from the mainland of China[J]. Res Vet Sci, 2008, 85 (3):612-616.
[8] QIN Z M,TAN L T,XU H Y,et al. Pathotyp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isolates from different hosts in China from 1996 to 2005[J].J Cin Microbiol,2008,46(2):6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