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茶知识与茶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茶文化;素质教育;大学生;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54-02
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倡导将茶文化应用于素质教育,在2007年茶学教育研究会上,来自日本的姉崎有峰阐述了茶文化对素质培养、增强民族凝聚力所起的重要作用;韩国的郑英淑认为韩国茶礼是提高个人修养、陶治情操的重要方式。更多的中国学者就茶文化素质教育功能作出实际尝试,如伍萍在《中国茶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初探》一文中指出,茶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好教材。黄晓琴等在《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文中亦提出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良好的作用。众多高校开设了《茶文化》、《中国茶艺》等相关课程,受到学生们的青睐,茶文化教学已在素质教育中取得初步成效,同时,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挖掘和弘扬茶文化的精华,把茶文化教学与素质教育相融合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这既是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的探索,也是高校“茶文化”热潮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开展茶文化教育教学的现有成绩与存在问题
传统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极具生命力,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其原因是:茶养生健身的功效有利于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茶中寄寓了清淡平和、宁静自然的人生态度,饱含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中华传统美德,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以优化精神生活质量为旨而学习茶知识、接受茶艺培训的人日渐增多,茶文化专业也作为特色专业开始进入高、中等院校国民教育体系,国内有多所高等、中等院校陆续开设茶文化或茶艺专业(包括茶艺专业方向班),并在专业教学中设置了茶文化概论性的相关课程。茶艺师也已成为国家劳动技能的一种职业。诸多学者倡导将茶文化应用于人文素质教育,众多的中国茶文化专家、学者、教师就茶文化素质教育功能作出实际尝试。我国茶文化教育在近些年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也还存在以下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
1.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将儒、释、道精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既不能机械地把茶文化当成说教或以教条主义的形式传授,更不能用肤浅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如何使学习者准确领会和感悟其思想精髓并传播其文化内涵,是亟待解决的第一层关键问题。
2.茶文化教学内容有待丰富。目前各大高校的《茶文化》课程教学内容偏重茶史、茶政、茶法,多停留在以史论史,以事论事的层面,缺少符合时代需要的实用性茶文化知识。
3.茶文化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和大多数课程一样,目前茶文化教学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动手操作的实践教育,多数学生在学习之余很难有机会接触到与茶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很难体会识茶、泡茶的过程,而仅文字表述难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茶文化,也就谈不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4.目前茶文化所实现的素质教育功能仅仅是茶文化教学中所产生的副产品,茶文化素质教育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有待研究。
因此,本文着力探讨充分发挥茶文化素质教育功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陶冶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创新性教学模式。
二、茶文化认识及《茶文化》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目前,我校已在茶学专业开设《茶文化》、《中国茶艺》、《评茶与茶艺技能培训》等必选课。所开设的《茶文化》、《中国茶艺》公选课程成为热门课程。茶学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也培养了上千名的初、中、高级茶艺师、评茶员,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扩展了学生的就业范围。沁心茗茶协会通过开展讲座、茶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出浓厚的茶文化氛围。2006至2011年我校选修茶文化与中国茶艺课程的学生人数分别为323、664、704、717、889、884人次,茶文化课程受到学生空前的青睐。2011年6月10日-11日,我们以湖南农业大学选修茶文化公选课的部分学生共计190人为调查对象,开展以问卷调查和当面访谈为主要形式的调查工作,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85份,结果分析如下图。
1.茶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调查表明,对茶文化常识不了解、较了解、很熟悉的学生人数分别为:2人、8人、175人,所占比率分别为1.1%、4.3%、94.6%。其中有175位学生对茶文化中的茶史、茶艺、茶诗、中国和世界的饮茶习俗与形式等都能深刻理解,熟练掌握。因此,在没有材而仅凭教师讲授的教学条件下,学生还能运用自如,灵活处理,充分表明茶文化内涵丰富,富有吸引力;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茶文化的喜爱,因为没有发自内心的投入,是很难对新知识产生如此深刻记忆的。同时也证明了茶文化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品格教育最方便、最深入的管道之一。
关键词: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优化;粮食风险基金
中图分类号:F3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8-0100-05
一、引言
农业补贴是各国政府保护农业、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政策工具。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里,尽管农业补贴的方式和力度不尽相同,但其核心均为粮食补贴。就粮食补贴的分类而言,按照补贴对象受益程度的不同,通常将农民直接受益的补贴方式称为直接补贴,而将农民间接受益的补贴称为间接补贴。自2004年起,我国先后密集出台了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和农资综合直接补贴等一系列补贴政策,业已初步形成了综合性收入补贴、生产性专项补贴和最低收购价政策相结合、兼顾国家粮食安全和种粮农民收入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其中,粮食直接补贴因具有符合WTO《农业协定》要求、受益直接、简便高效和价格扭曲程度较低等优点而备受青睐。简言之,粮食直接补贴是指政府为实现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等目标,在生产环节直接给予粮农一定经济补偿的转移性财政支出。
关于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现实目标定位问题,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主张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导向。二是力求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目标定位的不同,在相当程度上直接决定着粮食直接补贴具体要素设计上的差异,其中,与保障粮食安全目标相适应的补贴方式是挂钩支付,而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目标相吻合的补贴方式则是脱钩支付。笔者认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财政支付能力的现状直接决定了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应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要务。在此目标导向之下,本文试图以粮食直接补贴制度要素设计所遵循的基本理念为标杆,以粮食直接补贴措施的要素为架构,分析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政策优化的具体建议。
二、基于补贴要素的粮食直接补贴现实问题考察
自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和创新粮食补贴制度诸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此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然而,由于粮食直接补贴的实施时间较短、直接补贴的近期和长远目标定位尚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农户数量多(约2.68亿户)、财政能力有限及省际间具体情况差异较大等原因,目前粮食直接补贴中仍存在着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对粮食直接补贴诸要素中所体现的政策和制度缺失展开分析。
1 补贴对象和范围的区域性差异
实践中各地区确定补贴对象和范围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三种(如图1所示):(1)以所有生产粮食农户为补贴对象,即所有农户均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补贴,湖南、湖北和安徽等多数省份采用这一方法。(2)仅对粮食主产县内的农户进行补贴,如河南、山东便实行这种做法。(3)只补贴出售商品粮的农户,采用这种补贴方式的省区包括新疆、福建、广西和贵州等。由于从事粮食生产本身就意味着为粮食安全做出贡献,所以,获得政府补贴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对于只补贴粮食主产县内农户的省区而言,非主产县的农户显然会因未获得补贴而使其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只补贴出售商品粮农户做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可以做类似的分析和解读。
2 补贴依据的复杂性与补贴目标定位的不确定性
从补贴依据看,2004年起实行的直接补贴分为三种类型(如图1所示),各地在粮食直接补贴的具体依据方面也存在着形式各异、种类繁杂的问题。这三种类型的补贴依据包括:其一,与当期播种面积和价格脱钩,而主要以计税面积或计税常产为补贴依据,采用这种方式的有辽宁、吉林、青海和河南等省份。按照这种补贴方式,无论在耕地面积上种与不种或者种植何种作物,均可以领取补贴,该方法似乎较为简便,但却或多或少地给了粮农一个“种粮吃亏”的信号,不利于稳定粮田面积,甚至可能会导致耕地转向种植收益比粮食高的经济作物。如果农民领取补贴与种不种粮食、卖不卖粮食给国家并无直接关系的话,那么势必导致国有粮食企业难以掌控粮源,使国家宏观调控失去不可或缺的载体和资源。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种粮大户所承包的耕地是村集体所有的农田,在农村税费改革中,这些耕地并未计入农业税征税范围,此时,如果以计税耕地面积为补贴依据,那么这些农户就难以得到承包地的补贴,这显然与制定直接补贴政策的初衷相抵触。其二,与当期实际种植面积挂钩,以农民实际种粮面积为补贴依据,北京、江苏、山东、浙江和广东等多数省份实行的便是这种做法。从总体上看,这种补贴模式有利于鼓励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和刺激粮食生产,但仍然存在着计算复杂、工作量大和操作成本高的问题。其三,与农民实际出售商品粮数量挂钩,即按照农民实际出售商品粮的数量为补贴依据,采用该方式的地区包括新疆、福建、广西和贵州等。按照这种补贴办法,虽然农民生产的用于自身消费的粮食与农民出售的商品粮同样对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但却仍然存在着无法获得相应补贴的问题。
从另一种补贴依据的划分角度来看,实践中有若干省区采用脱钩补贴的形式,即以计税面积、计税常产或基期商品粮数量为计算依据,补贴的对象为所有承包土地的农户,而不论其是否种粮。这种脱钩补贴形式实际上是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粮食直接补贴的主要目标。与此不同,与当期实际种植面积或农民实际出售商品粮数量相挂钩的补贴形式,实质上是与保障粮食安全目标相适应的,脱钩补贴与挂钩补贴两种方式并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目标定位的模糊性和非一致性。
3 补贴标准有待进一步调整和提高
粮食直接补贴资金主要来源于粮食风险基金。①按照目前分散化的管理办法,各省在核定粮食风险基金包干基数时考虑的因素各不相同,这进而会导致省际间粮食风险基金包干基数也存在着差异。具体到用于直接补贴的基金数额的确定时,基本上大都根据财政支付能力进行安排,事先并未确定合理的粮食直接补贴标准;不是根据补贴需要来确定直接补贴预算,而是先有预算支出控制数,然后再确定补贴的标准。同时,各个地区之间需要补贴的种粮面积也有很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各省区总体财力水平和需补贴的种粮面积之间的地区差异,共同决定了补贴标准和水平的地区间差异。这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粮食主产区内部存在着补贴标准的差异,以同为主产区的江西和江苏为例,江西按照水稻种植面积给予农民10元/亩的补贴,而江苏则按照水稻种植面积给予农民20元/亩的补贴,相差一倍之多。二是粮食主产区的补贴标准低于主销区,这主要表现为位于发达地区的粮食主销区的补贴标准要明显地高于许多粮食主产区的补贴标准。
由于受收支压力的约束,制定的补贴标准较低,所以对于许多财力状况拮据的地区来说,直接补贴政策的效应也受到限制和影响。如果将粮食生产过程中的其他成本因素考虑进来的话,那么,粮食补贴后的收益根本无法达到农业生产要素竞争性用途的平均收入水平。而低标准的直接补贴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财政部经济建设司的研究发现,在直接补贴政策实施的第一年,补贴从无到有,随即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此时直接补贴政策的效应为最高。而当补贴一旦稳定下来,成为农民相对稳定的收益之后,直接补贴政策的边际效应就呈现出递减的态势。这一现象的存在,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4 粮食直接补贴发放过程中的操作成本问题
现行的粮食直接补贴发放程序较为复杂和繁琐:先由各行政村村民委员会组织对本村各农户的实际粮食种植面积进行调查摸底,据实填报清册,在村内张榜公示,其间若无异议,可上报乡镇政府,乡镇政府通常会责成农业部门会同乡镇财政所核实后逐级上报批准。整个发放过程之中,涉及土地、农业、粮食、财政和农业发展银行等多个单位,但却没有专门的负责机构出面进行协调管理,由此导致整个补贴流程费时、费力,增加了工作量和操作成本。据对一些县的典型调查表明,粮食直接补贴的行政成本约占补贴总额的5%~10%之多,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但在国家发放的直接补贴资金当中,并未包含对直接补贴执行成本的弥补,即粮食直接补贴项目中没有列支行政成本,该项费用完全由地方政府自行承担,这也给地方财政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
5 粮食安全成本分担机制有悖成本与收益对称原则
我国粮食风险基金始建于分税制改革初期的1994年。作为直接补贴资金的主要来源,粮食风险基金由同级财政部门负责筹集,即中央粮食风险基金由财政部负责筹集,省级粮食风险基金由各省级财政厅局负责筹集,这体现了分税制改革所遵循的划分收支、分级理财的理念。按照《粮食风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从1998年起,粮食风险基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按照1:1,5的比例分担,缺口部分则按照1:1分担。在我国,粮食主产区提供了大约80%的商品粮。但在目前的粮食直接补贴资金来源结构下,粮食主产区对国家粮食生产和安全做出的贡献越大,其地方政府承担的财政补贴压力也就越重;而粮食非主产区对粮食安全贡献小,其承担的补贴压力也小。相比之下,粮食消费地区承担的粮食补贴负担更小。所以,目前条件下的粮食补贴资金来源结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粮食主产区承担部分非主产区、消费区的粮食安全成本现象,使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补贴资金及其效应外溢到了非主产区和消费区。这种现象和结果既有悖于粮食安全成本与收益对称的原则,同时也使原本就深陷财政困境的粮食主产区中的许多省区财政收支状况雪上加霜。
三、粮食直接补贴的目标定位与要素设计
从理论上讲,粮食直接补贴的政策目标可概括为两点:一是弥补种植粮食取得收入与同等农业生产要素的竞争性用途取得收入之间的差额,提高种粮的比较收益,促使粮食种植业获得平均利润,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二是弥补和缩小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的差距,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水平。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目标的现实选择,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补贴需求和财政支付能力的高低。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且财政收入规模较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往往选择只需较低补贴标准就能够实现的保障粮食安全作为现实目标;与此相反,就经济发展水平高且财政收入规模较大的发达国家而言,可以将需要较高补贴标准才能实现的弥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为现实目标。应该说,这两个目标的层次是各不相同的,所需要的财力保障水平也各有差异,然而两者之间并不能截然分开,前者是必经阶段,前一个目标的达到有利于后一个目标的实现。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应该以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提高农民收入的长远目标。这样的目标定位,决定着粮食直接补贴的要素设计应体现以下基本理念:
1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设计应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
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我国以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人口总数2l%的人口,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但还需要认识到,我国2008年约有耕地面积18.26亿亩,人均仅为1.4亩,而世界人均耕地为5,5亩。我国粮食目前年消费量高达5亿吨,而世界粮食的年贸易总量仅为2.4亿吨左右。随着一定时期内我国人口的持续增加,粮食年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如果粮食消费主要依赖进口,必将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我国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较多,其中包括水土流失面积增大、土壤沙化加剧、水污染严重和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等。从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看,全国耕地面积已从1998年的19.45亿亩逐年减少至2008年的18.26亿亩,由此带来的粮食压力是可以想象的,保障粮食安全任重而道远。保障粮食安全,最重要的渠道是保证基本粮源。在工农业产品倒挂的价格体制下,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长期受到压制,基本粮源的供给能力下降,对粮食安全构成直接威胁。通过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必将会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2 补贴标准制定应遵循合理补偿的原则
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保障粮食安全,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将耕地和农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限定于粮食生产,这有可能导致农民种粮的比较收益低于同等条件下农业生产要素的竞争性用途所获取的收益。为了弥补这种收益差额,客观上就需要给予种粮农民一定数额的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要素在粮食和非粮食生产用途上的竞争性,取决于种粮收入与非种粮收入的比较,竞争的临界点是农业生产要素生产粮食与非粮食收入相等。维持农业生产要素用于粮食生产的最基本前提,是该要素粮食生产取得的收入不低于非粮食生产取得的收入。这意味着,粮食补贴后的收益至少应等于农业生产要素竞争性用途的平均收入水平,补贴标准应该力求等于农业生产要素(主要是耕地和农村劳动力)竞争性用途与种粮收益之间的差额,使粮食种植业获得平均利润,从而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粮食直接补贴的补贴标准应该依照合理补偿的原则进行设计。
3 粮食直接补贴对象选择的横向公平与补贴标准的纵向公平
所谓粮食直接补贴对象选择的横向公平,是指无论粮食主产区、非粮食主产区抑或粮食消费区的农户,只要从事粮食生产,就应该获得相应的补贴,且补贴标准相同(即标准统一)。补贴标准的纵向公平,则是指按照农户对粮食安全贡献的大小给予不同数额的补贴,贡献大者多补贴,贡献小者少补贴。粮食主产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很大,但非粮食主产区和消费区内的粮食生产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如此,就应该按其贡献的大小,分别给予相应的、不同程度的补贴。
四、若干政策建议
1 统一补贴对象和范围
直接补贴政策应体现公平的原则,无论处于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或是粮食主销区,所有生产
粮食的农户均应被纳入补贴对象的范围之内;不论生产出的粮食用于自身消费还是销售,都同样为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应将农户生产的全部粮食纳入补贴范围。从补贴的粮食品种来看,考虑到补贴效率问题,应将小麦、玉米、水稻和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纳入补贴范围。
2 以实际粮食产量作为补贴依据
在发达国家,实施粮食补贴政策主要是以“农民收入平价”为目标,即通过补贴使农民收入维持在与城镇居民收入大体相当的水平上。相比较之下,我国目前粮食直接补贴的目标更强调保障粮食安全,与此相适应,粮食直接补贴应以农户对粮食安全所做贡献的大小作为依据,而测度粮食安全贡献大小的最佳指标便是实际粮食产量,以实际粮食产量为补贴依据更符合粮食直接补贴的政策目标。考虑到我国农户数量多、规模小、各农户种植粮食作物种类多等特点,若在实际操作中以实际粮食产量为补贴依据,有可能导致出现操作成本高的问题。有鉴于此,可以用统一的计税总产量(计税面积与计税单产之积)作为替代性指标。这样做,不必具体区分品种,更简便易行,降低了操作成本。
3 提高补贴标准,适度向产粮大县(户)倾斜
如前所述,维持农业生产要素从事粮食生产的最基本前提是农业生产要素生产粮食的收入高于生产非粮食。粮食补贴后的收益至少应等于农业生产要素竞争性用途的平均收入水平。从理论意义上讲,每单位粮食的补贴标准,应等于生产每单位粮食所需同等农业生产要素竞争性用途取得的平均收入与种植每单位粮食取得的收入之差。从实际运行状况看,很多地区(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的实际单位补贴标准低于理论上的单位补贴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粮食直接补贴的政策效应。针对这种情况,应视各级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逐年提高单位粮食的补贴标准,并逐步使之统一起来。同时,为更好地发挥产粮大县种粮的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效益,应在统一补贴标准的基础上向产粮大县和产粮大户适当倾斜。还可以考虑实行超额累进式的补贴标准,使补贴标准的设计更加合理。
4 强化对粮食直接补贴资金的监管
目前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涉及多个部门和金融机构,存在着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的状况。为此,可以考虑将分散在各个机构的相关职能集中起来,交由一个专门机构负责粮食直接补贴事宜。要适度简化粮食直接补贴资金的发放程序,降低政策操作的成本。对粮食直接补贴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各市、县(区)、乡(镇)政府及农业、财政、土地和粮食等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种粮补贴的申报、拨付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审计部门对直接补贴资金实行全程监督审计,确保补贴资金如数兑现给符合补贴条件的农民,减少补贴发放过程中的资金漏损,提高补贴资金的使用效果。
论文摘要:中西语言在文化特征、思维方式、语法结构、句法类型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贯穿在语言学习中,给高职学生带来了很多困扰。本文在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和中西语言差异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于高职学生的对比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及跨文化交际教学等方法,以期促进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其英语学习效率。
一、引言
语言,作为一种媒介和人类思维的工具,它传达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确认事实,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英语作为目前世界上的最为通用语言之一,在国际交往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高职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意图通过中西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比,探寻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以提高当前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效率。
二、高职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职业教育的生源文化素质也在明显下降,其英语学习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为了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有一个更明确的了解,本文对几所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和期末考试成绩测评。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薄弱,水平较差
从成绩上看,学生的英语基础很差,成绩普遍较低,而且水平参差不齐,相差甚大。大多数成绩集中在40~69分之间。职高生试卷虽然非常简单,但其平均成绩仍然很低,只有42.59分。个别院校的个别专业学生英语成绩更差,有的只有20~30分,及格率很低。
2.学习被动,态度消极
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积极性。许多学生是为了逃避英语而选择了非英语专业,结果还要开展英语学习,使他们内心抵触心理严重,学生态度非常消极,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3.汉语思维负向迁移影响严重
通过教师日常教学总结和期末测验,本文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极易受汉语思维习惯的干扰。出现大量的“chinglish”句型,在翻译、作文和日常对话中尤为明显。汉译英中,大部分同学不会调整句式,逐字逐句翻译现象非常普遍,无法应对复杂句型和一些基本的长句。
三、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及表现
上述现象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西语言特征及其反映的文化现象没有系统的了解和把握,经常将两者混为一谈。如果教师在中西语言文化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解释,并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的学习,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和语言思维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层面:
1.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在语言层面,英汉隶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在思维方式和语言构成方面有着很大不同。英语属印欧语系,擅长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在语言表达上多用名词,叙述呈静态;汉语属汉藏语系,更注重用具体形象的方法或词语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在语言上多用动词及其短语,叙述呈动态。通过下面的例句及翻译中可以看出二者的差别
eg: 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他能吃能睡。
He was a nonsmoker and a teetotaler.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
2.英汉词汇差异
在词汇构成方面,汉语词最基本的构成方式主要是 C=A+B(即词语=种差+属性)形式。如通过“鱼( fish)”这个词语,可以产生更多的词语:鲤鱼( carp)、鳗鱼( eel) 、鲨鱼( shark),鲸鱼(whale)等。而英语则主要是靠转换、合成和缀合三种构词法构成更多的新词(连,2006)。
此外,即便是面对同一个词,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它的基本语义也有很大差别。如汉语中“狗”具有卑贱的、势力的含义,如“狗仗人势”“狗腿子”等,而英语中的“dog”则是褒义词,如“a lucky dog”, “a top dog”等。
3.英汉句法结构差异
句法结构方面,传统汉语句子结构以意合为主,以语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而英语则重形合,结构严谨,具有明显的形式标记,语义关系极其分明(马,1999)。如:英语中“If you don’t enter tiger’s lair, how can you get the tiger cub?”必须有完整的关联词语联接,而译成汉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言简意赅,不需要任何连接词。
4.英汉句子类型差异
在句子类型方面,汉语中多用主动句、被动句较多地表现不好的事物或倾向。而英语国家中对个人的隐私比较尊重,在很多句子中都不愿意或不便言明动作的施行者,而又必须有主语出现的情况下,较多的使用被动句。如在汉语中,我们会说“我们热情的欢迎马丽的到来”,而英语则表达为 “Mary was given a hearty welcome”.
四、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汉英两种语言无论在句法句型以及词语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英语学习。 转贴于 1.使用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就是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两种语言之间的“比较”。如词汇构成、语法结构和句法类型、时态语态等的对比。
词汇的对比就是在向学生解释英汉两种语言构成的基础上,将英汉的构词方式进行对比说明。如汉语中的词组构成,和英语中的词缀、曲折和复合词的构成意义和含义等。
语法结构对比就是在汉语和英语句法的对比基础上,使学生明确掌握英语的句法和汉语句法之间的根本不同。避免出现语序上的混乱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用不当,使英汉语的语法符合语法习惯。
时态语态的对比主要是让学生跳出汉语没有明确的时态标记的局限。明确英语的时态意义和构成。并通过对中西文化和思维的对比,指明两种语言之所以出现句子类型差异的原因,使学生知其然,明其所以然。
2.使用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通过对具体知识情景的讲解,创设出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再现课文的情景表象,使学生置身其间,如临其境。教师通过 “情景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情感,启迪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语言情景,话题情景,生活情境等帮助学生尽快的融入到英语情景中去。
语言课堂的主要活动是结构式的口语练习,而且这种练习应该是在设计好的情景下出现。英语语言情景的创设就是为了减少汉语语言对英语学习产生的负迁移,使学生尽快地适应英语表达。
话题情景和生活情景就是在对话和语篇学习的过程中再现英美国家的生活情景,在每一个不同的话题中感知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将知识学习和情景了解结合起来,加深英语学习的印象和感知。
3.实施跨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一种语言能够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诠释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每个单词在不同语言中的固有的文化意义。如之前本文介绍的汉语的“狗”和英文中的“dog”虽然都指代同一事物,但语义差别极大;类似的还有汉语中的“龙”和英语中的“dragon”,以及数量众多的颜色词和习语等(徐,2004)。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的因素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得心应手,防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出现。
五、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学生英语水平较低,学习积极性差是普遍现象,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以其对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理解为前提的。因此,本文认为在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社会与文化内容进行语言教学,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语言语法的对比,情景语境的创设,以及西方文化风俗的介绍等,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全面的感知英语,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兴趣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2]马秉义.英汉句子结构常式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3.
关键词:俄罗斯;文化差异;身势语;思想
中图分类号:K8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069-02
一、俄罗斯的风土民情
(一)他们喜欢这样做
1.来了客人要撒盐。2.“左主凶,右主吉”,因此,他们也不允许以左手接触别人,或以之递送物品。3.他们最偏爱“7 ”。认为它是成功、美满的预兆。4.如果您早晨起床时左脚先着地,您一天都不会有好心情。
(二)他们避讳的是
1.对于“13” 与“星期五”,他们十分忌讳。2.千万不要在屋子里吹口哨――这样会一辈子受穷。3.把面包放在桌子上时,千万不要“底儿朝天”――要倒霉。4.别在晚上剪指甲――引来梁上君子。
俄罗斯人认为好的事情的以及不好事情有自己的标准,有如此多的不同之处,是源于我们两国的文化差异,因为地域上的差异以及文化素养的不同,中国人与俄罗斯人在对待某些事情上的观点和看法以及做法是大相径庭,我们既然生活在这个文化融合的时代,那么就一定要学习不同国家的文化,充实自己的阅历丰富知识。
二、看如此“身势”的俄罗斯
现在是信息时代,通过各种渠道我们或多或少对俄罗斯都有着了解,但是真正的要深入这个国家的的文化里面,我们就要从他们的一言一行入手。所谓入乡随俗,这个道理显而易见,我们现在的知己知彼并不带有任何的攻击性,可是在人际交往或者与俄罗斯人的交往和处事上,却是可以百战百胜。上面我们说到了身势语,不难理解也不难发现,人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少不了身势语的出现。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有时甚至是一声咳嗽,对方知晓并了解其中的含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迅速传播,我们已经不能被禁锢在本国的五千年文化底蕴中自我陶醉。走出去,吸收多元的文化了解世界,与世界同步发展共同进步,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支撑起国家大柱的重要条件。几个小例子,帮助我们了解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文化差异
(一)小心“绿帽子”
在中国我们喜欢照相的时候喊几句“茄子”“田七”或者用手做出V字形,看起来活波可爱,偶尔还会有恶作剧的朋友做个V字形的手势放在别人的脑袋上,大家图此一乐。可是如果在俄罗斯,当你们和俄罗斯人一起照相时,一定不要用手指做出牛犄角或羊犄角的样子――即“V”形图案――放在他们的头上,那样会被认为是对他们进行中伤和污辱,记住千万千万不要!因为在俄罗斯按照俄罗斯人的习惯,用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做成“V”字在头后上方竖起,或用两只手的食指分别在太阳穴竖起,做出动物犄角的样子(делать-сделать рога),表示某人对妻子或丈夫不忠。”这就是两国间的理解差异,不要被小小的V字形“绊倒”闹出了不愉快的笑话。
(二)请过来不是快走开
聊天时一个朋友谈起曾经在俄罗斯生活时的趣事,颇有感慨,他说差点为此失去朋友。那是周末他与一起出国的同学们打算去郊外散步,在学校门口看到同班的一俄罗斯同学,他很高兴,“瓦洛佳你好,你一个人吗,来我们这一起玩吧,我们人多”边说他边抬起右手向瓦洛佳招手。瓦洛佳听见有人叫她回头看见是我的朋友很高兴,可是在看到他的手势时,掉头就走掉了,我的朋友很纳闷,明明是一个好心的邀请,不来就不来也不至于生气的走掉。因为这件事,瓦洛佳很多天没理他,某天朋友看到中国进修的教师,和他聊起此事,教师笑着说“你的手势错了,俄罗斯人表示‘请到我这儿来’的手势是这样的――手心一定要朝上,大拇指不动,其余四个指头一起朝自身方向先弯曲后伸开数次,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手势(манить-поманить пальцами к себе),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朋友恍然大悟,跑去和瓦洛佳道歉,这才打消彼此之间的误会从归于好。
(三)习惯他们吃饱了,抹脖子
宴请俄罗斯人,不光是要丰富的酒菜礼貌的招待,若是在劝酒吃饭的时候,他们做出抹脖子的动作,你可千万不要吃惊。在中国,我们习惯把抹脖子当做自杀的代名词,给人阴森恐怖的感觉,但是别怕,俄罗斯人在饭桌上固然不会做如此没有礼貌的动作,抹脖子只是代表他们吃好了,他们会把右手食指抬到脖子边靠近喉咙部位,从左往右划一横线,紧接着左右来回动了动(проводить-провести пальцем по горлу),并且说道:“谢谢了,谢谢,我吃得很饱了。”看来,不同民族的同一手势在表义上差距很大,不了解这一点,跨文化交际中势必造成费解、歧义和误会。
(四)是8,还是2
在某文章上看到过一件趣事那是1991年10月,在北京曾举行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发生的。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前苏联、东欧、欧洲、亚洲近20个国家的代表30多人。有位德国女学者叫基奥妮克,她是俄罗斯人,但长期生活工作在德国,懂英文。在京期间,她跑了许多地方,对莫斯科餐厅的菜肴和糕点很感兴趣。有一次她和几个西欧的学者在莫斯科餐厅用餐后,想买些糕点带回。在玻璃橱窗旁,她先用右手指了指选定的奶油蛋糕,然后伸开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其余三指向掌心弯曲,示意购买的数量。售货员点了点头,先是在柜台上摆好八个装蛋糕的纸盒,然后将一块块的奶油蛋糕细心地放入盒内。基奥妮克先是用俄语,然后又用德语说只要两盒,不停地向售货员晃动伸出拇指和食指的右手,售货员仍继续将蛋糕装入盒内。这时,一位中国人走了过来,用英语与基奥妮克说了几句,然后对售货员说,这位外宾只要两份,售货员这才恍然大悟。欧洲人表示数字2有两种方法:一种与中国人相同,伸食指和中指,屈其余三指;另一种就是基奥妮克的表达方式,但是这个手势按中国人的习惯是“8”,所以售货员摆好了八个纸盒。倘若不是有顾客用英文与她沟通,不知还要耽误多少工夫才能说清。
(五)很不屑
我们小的时候经常和小伙伴做这个动作――用手将鼻尖戳向上方,形象可爱逗人发笑。而在俄罗斯,如果这种动作出现,代表着这个人的骄傲自满和不屑一顾,所以我们不要这么做,以免对自己的形象有损。看到别人这样时,便知道他并不是在和我们开玩笑而是这个人很妄自尊大。
三、了解并掌握两国间的文化差异,做好形象大使
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的北部。面积为170.75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11.4%,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人口分布极不均匀,欧洲部分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4/5,我们都知道,欧洲国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与亚洲都是有着差异的,俄罗斯共有民族130多个。其中俄罗斯人占79% ,由此可以看出,不仅我们国家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俄罗斯更是如此。多元文化造就了俄罗斯的文化底蕴。
积极的学习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并不仅仅是为我们自己谋求利益,我们出国在外,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形象,宏观看来,我们代表的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一言一行被世界所关注被其他国家所评论。所以,我们的言谈举止我们的所作所为,所要表现的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总之懂得了俄罗斯的“身势”,也就知道在与他们交流时该怎么样去做,走近俄罗斯,我们会看到他更加“身势”的一面。
论文摘要:本文采用甘中职师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初步了解并分析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现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英语文化教学提供依据。
1调查目的和意义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目前我们的中职英语教学还没有真正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我们培养的大多数学生职场英语应用能力较差,在职场交际中时常遭遇文化误解,从而出现“社交语用失误(Leech,i983)",这种“失误”指不能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际。多年来我院的中职英语教学跟传统基础英语教学一样,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其结果是学生的英语社交语用能力差。据此,笔者在本院中专部展开文化意识调查,意在对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进行透视,了解其现状,发现其利弊,尤其是发现其存在的与职业教育不相适应的因素。同时,本调查还意在引起中职英语教师对文化教学的重视,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探寻一条符合职业教育的文化教学之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职场竞争力。
2调查依据
国家教育部将于2009年秋季试行的新《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到: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等。其课程目标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职场英语应用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新大纲把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文化意识结合起来的要求体现了中职英语教育的时代特点。但现实情况是有关职业学校英语文化教学实践,目前只处在起步和实验阶段,文化教学在英语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并不突出。
Kramsch认为:语言表达文化现实;语言体现文化现实;语言象征文化现实.语言与文化融合成一体的事实说明教授一门语言,就不可避免地要教授其相关文化。邓炎昌、刘润清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熟悉有关文化知识有助于保证使用外语得当。”书中更明确提到对于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学习密不可分。
文化教学始于中世纪的拉丁语教学,真正有目的,有系统地在语言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一出现于美国。1945年美国学者弗莱斯(Fries)首次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意义揭示出来。他认为语言的掌握是建立在对其使用的文化环境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的。20世纪60,70年代国外语言学界出现的文化热打破了传统的以语法翻译为基础的语言文化教学模式,社会学家Hymas首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导致了语言教学领域方向性变革。人们开始普遍接受外语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80年代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的跨文化交际学引人我国,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自然地联系到了一起。进人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学者在语言文化的不同层次上展开了研究。胡文仲教授收集整理了大量关于跨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如他的专集《文化与交际》集国内44篇有关文化研究的论文成果于一体。邓炎昌、刘润清(1989)合著出版的《语言与文化》讨论了使用英语时所涉及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文化因素。近十多年来其它学者和如许国璋、赵贤洲、桂诗春、高一虹、等对语言与文化的研究也更细致更具体,大多集中在词语的文化内涵、非语言交际与文化和文化导入的研究上,为我国的语言文化教学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3研究方法及措施
3 .1研究对象和方式
本次研究对象为咸宁职院中专部06财会专业2个班共112名学生;中专部12名英语教师(3名为硕士,6名硕士在读)。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112份,回收106份,回收率94.6%;发放教师问卷12份,回收12份,回收率100%。本研究设计两套调查问卷,一套是学生调查问卷,一套是教师调查问卷。问卷来源于邓兆红的优秀学位论文《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视野下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中的部分内容和网上相关内容并作适当改动。题目为单项或多项选择题,要求根据实际情况作答。
3.2学生问卷情况和分析
(1)你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
A、非常了解
B、了解(12.3%)
C、了解一些(49.1%)
D、几乎不了解(33%)
E、完全不了解
(2)学习英语过程中,有必要学习英语文化吗?
A、非常有必要(1.5%)
B、有必要(45.2%)
C、有,但不要太多(36.7%)
D,没有必要(4.7%)
E、不知道
(3)学习英语过程中,你对文化现象的关心程度是:
A、不关心(13.2%)
B、有一点关心(35.8%)
C、适度关心(22.6%)
D、较关心(26.4%)
E、很关心(1.8%)
(4)你怎样处理语言技能训练与文化知识学习?
A、仅关心语言技能训练(50.9%)
B、仅关心文化知识
C、两者并重(34.1%)
D、技能训练为主,文化知识为次(13.2%)
E、技能为次,文化知识为主(1.8%)
(5)我学习文化知识的渠道是:
A、无渠道,没学过(4.7%)
B、课内老师很少讲解,主要是课外自己补充(63.2%)
C、以课内教师讲解为主,自己课外补充(18 .8%)
D、以课内教师讲解为主,无课外补充(13 .2%)
E、课内老师不讲解,全由自己课外补充
(6)学习文化对提高英语学习成绩
A、无帮助(21.6%)
B、少有帮助(17.9%)
C、有帮助(50%)
D、有较多帮助(10.4%)
E、有很大帮助
(7)你阅读英文读物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新单词(19.8%)
B、知道更多语法知识(14.2%)
C、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生活知识(49.1%)
D、只想看懂文章意思(13.2%)
E、消遣(4.7%)
(8)对英语教师课内讲解文化内容清晰程度是:
A、不清晰(8.4%)
B、偶尔清晰(38.6%)
C、经常清晰(14.2%)
D、很清晰(12.3%)
E、不知道
(9)你认为英语英语教材中含有文化知识吗?
A、不知道(19.9%)
B、含量很少(39.6%)
C、含量较多(19.8%)
D、含量非常丰富(0.9%)
E、一点也没有
(10)你们英语老师是如何进行文化教学的?
A、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37.1%)
B、通过多媒体\电影\录音\录像\图片等(17 .1%) C、中西文化对比(6.6%)
D、举办文化讲座
E、给学生推荐有关文化读物
(11)你认为目前制约中职生文化意识培养的因素有哪些?
A、教师轻视文化教学(43.4%)
B、学生基础薄弱,无法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77.4%)
C,教师一言堂,教法陈旧(85.8%)
D、教材中文化内容少(37.7%)
E,教师知识储备不够,文化素养有待提高(20 .8%)
(12)你在学习西方文化时,觉的最困难的方面是:
A、西方的宗教习俗(数字,颜色,婚葬)(27.4%)
B、西方的食物和用餐礼仪(43.4的
C、西方的政治制度(49.1%)
D、西方的经济制度(50%)
E、西方的教育制度(21.75%)
F,其他方面(家庭与个人社会福利,工作,旅游)(17.1%)
(13)你觉的以下哪方面与中国文化有较大差异:
A、西方的宗教习俗(数字,颜色,婚葬)(11 .3%)
B、西方的食物和用餐礼仪(35.8%)
C、西方的政治制度(82.15%)
D、西方的经济制度(74.5%)
E、西方的教育制度(38.7%)
F、其他方面(家庭与个人社会福利,工作,旅游)(11 .3%)
(14)你认为英语课中关于介绍文化的时间最好占
A,5%(5.6%) B,10%(33.1%)
C,30%(40.6%) D,50%(12.3%)
E,70%(8.4%)
(15)你觉得学习英语文化在你们毕业后职场与外国人的实际交流作用大吗?
A、不是很有用(14.2%)
B、有一定作用(11.3%)
C、很有用(14.2%)
D、不确定(31.1%)
E、根本不知道
以上调查结果可喜的一面: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抱有积极热情的态度,如1至3题所示;第6小题也显示了大多数学生(60.4%)对文化知识与成绩的正相关关系有正确的认识;通过第7小题的调查,我们得知49.1%的学生阅读英文读物是为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生活知识,这说明他们的潜意识里都渴望学习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另一个渴求学习文化的证据在第14小题里也一览无遗, 33.1%和40.6%的学生认为英语课中介绍文化的时间最好占10%和30%的时间。但是整个调查结果也反映了令人担忧的一面:学生文化意识普遍薄弱,有的甚至不懂什么是文化知识,如第4小题调查显示50.9%的学生仅关心语言技能训练,不关心文化知识的学习;第9小题显示共有21学生不知道英语教材中含有文化因素,42个学生认为含量很少,两者百分比之和高达53%;在第15小题的调查中,31.1%的学生对学习文化在职场与外国人的实际交流中的作用不确定;第10小题中77.4%学生认为制约其文化意识的因素是英语基础薄弱,无法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这足以说明中职生急需加强基础,提高学习兴趣;另外,学生大多感到中职英语文化教育严重缺失,如第10小题调查显示英语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过文化类讲座和推荐阅读文化读物,37,1%的学生选择教师文化教学方式是通过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来实现。总之,学生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不管是教材还是教师的教学都无法满足学生对文化学习的需要。
3.3教师问卷凋查情况
调查的内容主要有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认识、文化教学的进行情况、文化内容的了解情况、文化教学的制约情况以及改善文化教学的途径等5个方面。
在被调查的12名教师中,9名教师认为文化教学非常重要,表示希望接受有关文化教学方面的培训,从而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在课内外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的教师有4名,课堂上进行了文化渗透的有9名,所有教师认为自己或多或少地进行了文化渗透。对文化内容的了解情况显示:7名教师认为语言不是文化的唯一表现形式,非语言交际如宗教,政治体制,饮食习惯等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问卷显示文化输人严重不足,值得庆幸的是8名教师已经意识到教法陈旧和知识结构欠缺对文化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另外学生基础、教材编排也制约了文化教学。至于如何改善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教师们各抒己见:4名教师认同改革英语测试方式,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四种英语技能并驾齐驱,3名教师希望研究有效的文化教学方案和出台符合中职生认知能力的文化教材;5名教师认为举办文化讲座、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等为重要途径。教师问卷结果足以说明我院英语教师已意识到了文化教学的重要,这为中职英语文化教学提供了思想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