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休闲农业产业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休闲农业;产业化;保障措施
前言
休闲农业产业化具有企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产品市场化、产业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等特征。休闲农业是一种集约、高效、多功能复合的可持续发展产业。休闲农业将农业从单一的原料生产与供给功能向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就业增收等多功能拓展。對此,本文以促进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保障措施研究为题,对其相关内容做出简要分析与着重探讨。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将休闲农业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一是完善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加强交通、通讯、供电、供水、污水管网、垃圾无害化处理、安全饮水工程、安全保障、卫生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与建设,加快推进移动通信、网络通讯、邮政服务网点等信息化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条件;二是重点改善休闲农业区道路与交通状况,建设联系城乡的公交及自驾车交通网络,推进村村通公路建设,实现城乡路网无缝对接,完善景区交通、照明、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规范交通指引标志,提高休闲农业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和通达性;三是改善休闲农业生产条件,在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循环农业生产设备和技术设备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为拓展农业功能创造条件;四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划拨专项费用用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新建配套设施建设给予项目投资补贴,并进一步吸引外资、信贷资金及其他资金投入,从而完善农村公共
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二、夯实休闲农业产业化市场基础
第一,在休闲农业产业化与市场化发展过程中,重视休闲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方面,促进资源市场价格的形成,由于制度限制,休闲农业资源如农村土地、历史文化遗产等不能直接通过市场流通方式获得,需进一步完善市场定价机制,切实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供求关系不对应问题,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另一方面,资源利用的比例和利用的方式,在休闲农业项目开发中,需要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别、方式和资源配置进行评价,并对土地资源用途比例与利用方式进行安排。
第二,休闲农业是资本需求量较高的产业,农户、农村集体等经营主体投资能力较弱,单纯依靠自身力量很难完成资本积累过程,需要借助适当的融资模式进行融资。休闲农业经营规模较小,经营管理不规范,发行股票与债券等模式的制度环境尚不成熟,应采用项目融资和基金融资模式筹措资金,项目融资是以项目本身拥有的资金及其收益作为还款来源,基金融资则利用资本市场扩大融资渠道,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由政府、企业与个人联合投资,形成休闲农业融资平台,吸引和支持更多民营企业投资介入。
三、提高休闲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
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提高休闲农业组织化程度的关键。土地资源的整合利用与规划布局直接关系到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组织形式选择与产业标准化推进。在休闲农业项目开发中,农户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一是土地转包,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户通过转包形式承租其他村民一定期限内的土地使用权;二是土地互换,是在平等自愿基础上,同意经济组织的农户根据各自需要互换承包地块;三是土地入股,即农户以各自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资源入股;四是土地出租,即农户将土地出租给非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或外来投资商,提高土地资源的整合效率。
休闲农业企业已成为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坚力量,以休闲农业企业为主体的新型休闲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建立,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适当集中和合理配置,解决了个体农户项目投资资本不足的问题,降低了休闲农业经营风险,推动了休闲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新型组织形式对企业提出更高要求,休闲农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产权明晰能够充分保障经营主体的资产所有权、收益权和处理权;权责明确使休闲农业各参与主体及利益相关者之间明确各自权力和义务,共担风险;政企分开利于提高企业活力与竞争力;管理科学是在推进休闲农业企业在生产、供应、质量、销售管理等方面实现科学管理。
四、实施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化战略
首先,构建与延伸产业链。休闲农业产业链是指在产业分工细化和专业化基础上,处于不同环节、发挥不同功能的企业以各自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建成的产业网络链条结构。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与发展,能够挖掘传统农业生产与乡村环境中的附加价值,实现农业文化价值的重现与增值,有效促进资金、技术、人才、渠道等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其次,促进关联产业集聚。一方面,休闲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将促使大量中小企业在区域内集聚,产业链各节点均能促生众多存在竞合关系的企业,可以利用区域内特色休闲农业资源和产品优势,延长产业链,实现相关核心企业集群发展。如台湾的农产品深加工整合了生产、制作、包装各环节的资源和技术,极大延伸了产业链。另一方面,,以休闲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升级为核心,合理配置休闲农业资源,发挥休闲农业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推动与休闲农业关联度较高的产业发展,如农业、旅游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医疗美容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促进存在竞争合作关系的相关产业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以及服务机构在区域内聚集发展,形成一个稳定、持续的竞争集合体
五、建立休闲农业产业化人才体系
休闲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是制约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分类、分级开展休闲农业服务和管理人员培训,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休闲农业产业涵盖了农业、旅游、科技、文化、法律、经济、管理、营销、环境等多学科的知识,一方面,鼓励地区高等院校开设休闲农业相关专业,传授农学、生态学、景观学、资源经济学、休闲学、景观规划学等学科知识,为休闲农业发展培养市场经营、管理宣传、规划设计、文化开发与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经营主体的经营意识和旅游开发与服务意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拓展办学渠道,充分利用地区农林、财经、旅游院校的科研优势,鼓励校企合作兴办职业技术学校,进行高科技农业技术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教育与培训。
对休闲农业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分批培训。一是重点开展政策法规、创业理念、信贷融资、生产安全、卫生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并定期组织企业经营者到休闲农业发达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二是鼓励休闲农业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积极参与地区政府或行业协会组织的座谈会、研讨会、交流会、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加强经营者间互动交流,共同探讨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创新经营服务理念;三是加强经营业主可持续经营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和文化教育,鼓励经营人员文明经商、公正参与,提高经营人员整体素质。
五、结论
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是一个动态复合系统,各地区在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实践中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取开发模式与具体路径,本文提出的产业化开发模式对各省市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但各地区需要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和调整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对不同区域休闲农业发展的产业经营模式、空间布局模式和产业组织模式有待深入探索,以期为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具实践意义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刘超,胡宝贵.休闲农业产业化模式研究——以红泥乐农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0):236-237+241.
[2]张艳明.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研究[J].乡村科技,2017(09):19-20.
与会专家围绕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的主题,从休闲农业文化建设、产业升级、创意与设计农业、休闲渔业规划、观光葡萄建设、台湾休闲农业经验以及都市农业、城郊农业、景观农业等方面作了精彩报告。
为快速推进我国休闲农业科学发展,此次会议提出了五点倡议。一要因地制宜,注重农业与农村文化的传承保护,注重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注重保护耕地资源,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重挖掘休闲农业的社会价值和科普价值,进一步强化相关政策、金融、体制、机制的保障,夯实发展基础,真抓实干,推动休闲农业产业上水平、上规模、上台阶;
二要正确处理好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与大农业产业的关系,充分利用好现有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资源做好休闲农业文章的同时,通过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和生态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拉动农产品加工产业的进步,进一步发挥休闲农业产业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聚合和龙头作用;
三要进一步加强休闲农业行业的干部队伍建设,强化行业的指导、服务和监督职能,切实加强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所需求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提高从业农民的科学素质和服务技能水平;
四要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不断探索多种形式的利益结合机制,让农民收入与产业发展同步增长,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在增加农民收入中的带动作用;
五要加强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深入总结和提炼休闲农业的有效模式,不断完善休闲农业的理论基础,拓展休闲农业的内涵和外延,切实加强产学研的合作,提高休闲农业产业的服务能力和综合效益,提升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现代化的水平。
作为会议主办方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近年来在休闲农业方面的发展成就,成为与会者讨论的热点。广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态自然资源、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自然优美的乡村田园风景,为发展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休闲农业既可以增进城市居民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又可以提高农民的收益,是一种能让农民和市民实现“双赢”的农业发展模糊。
目前,广西按照“一县一个点,一市一条线”进行布局,精心打造了15条风格各异的休闲精品线路,打包向自治区内外游客推介,引领人们亲近自然、亲近山水、亲近田园,以提升广西休闲农业品牌的影响力。
关键词 乌昌城市圈 现代农业 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73
Abstract Since 2004, the integration of Xinjiang Urumqi Changji area started, modern agriculture has achieved great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Wu Chang City Circle, has the important leading enterpris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and an important regional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market concentrated 3 advantages. In order to further accelerate the modern agriculture industry Wu Chang city circle integration, 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of Urumqi Changji area,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nd the quality of the supply side of Urumqi Changji area, proposed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s, accelerate the "Internet plu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promot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leisure tourism and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integration.
Key words Wuchang City circle; modern agriculture; industry integration
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规模扩张和新兴城市发展,形成了多个区域城市圈。新疆乌昌地区于2004年启动乌昌经济一体化进程,经过前后十多年的努力,形成了目前乌昌城市圈格局。本文讨论的新疆乌昌城市圈即乌鲁木齐市、昌吉市、阜康市和五家渠市行政区域范围。在乌昌城市圈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产业融合优化了农业资源的配置,将农业相对低效率的发展与二三产业高速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加速了乌昌城市圈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1 新疆乌昌城市圈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的优势
乌昌城市圈是新疆产业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资源聚集区域,加工制造和服务业发展在区域范围内领先,基础条件完善,具备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快速发展的优势。
1.1 重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优势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的支柱经济力量,具有促动农业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并促进农工商一体化的多重功能。乌昌城市圈在新疆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的优势。截至2015年,新疆有国家级及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共394家,其中仅天山北坡地区即达到173家,占全区的约44%;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1家,仅乌昌地区合计14家,占全区的约45%。不仅从数量上,在考虑企业产值和规模,乌昌地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多个领域属于区域市场份额最大企业。
目前乌鲁木齐市范围内有北园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果业集团有限公司、新疆东宝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等6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以新疆东宝冷冻食品有限公司为例,冷冻食品交易占全疆销售量的90%以上,是带动全疆、影响西北地区最大的冷冻食品集散中心。该企业以“冷库+市场”为核心平台,构建了集生态养殖、食品加工、冷链物流、运营管理、销售配送、电子商务为一体化的食品供应全产业链,2013年交易额超过50亿元,被列为农业部定点市场,新疆肉食供应和肉食市场调节的主要菜篮子工程单位。
昌吉州范围内有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天山面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麦趣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昌吉市。以新疆泰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是一家开发区域特色农业资源的农牧业企业集团,主要产业包括高蛋白原料、饲料、畜禽养殖,在全疆各地成立了21家子公司,是自治区饲料企业联盟牵头单位。截至2013年底,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
1.2 重要区域农产品专业市场集中优势
专业市场对优势农业产区的形成和发展作用重大,对现代农业商品化、市场化有直接促进作用。乌昌城市圈在新疆范围内具有重要区域农产品专业市场集中的优势。
以位于乌鲁木齐市的新疆九鼎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例。该市场毗邻重要高速公路,规划占地面积1600亩,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分为蔬菜瓜果、干果副食、冻口保鲜仓储、水产海鲜、农产品加工配送五大功能区功能区,总计可供超过2500个商业单位入住。市场于2013年3月投入运营,运营第一年实现年交易量209.5万吨,交易额173.18亿。市场所经营的农产品覆盖32个省市,已发展成为新疆规模最大、标准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大型农副产品集散地。
1.3 重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集中优势
现代农业示范区是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具有转化农业高新科技功能。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扩散带动,会对乌昌城市圈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也会进一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新疆重要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乌昌城市圈较为集中。例如位于昌吉的新疆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该园区成立于2002年,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26.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4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2亿元,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2 乌昌城市圈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的内部城市结构
在乌昌城市圈现代农业产业融合中,乌鲁木齐、昌吉等城市呈现不同分工侧重结构。其中乌鲁木齐市是乌昌城市圈中心城市,昌吉、阜康、五家渠等城市是乌昌城市圈次中心城市。
作为乌昌城市圈中心城市,乌鲁木齐市发挥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创新和服务功能。首先,在乌昌城市圈内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社会资本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乌鲁木齐汇集,使乌鲁木齐获得由于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不断降低,同时汇集了更多创新要素,形成区域创新中心。其次,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乌鲁木齐工业和服务业产业结构和质量得到不断发展,中心城市职能不断升级和完善,进而通过市场变化引导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转变。再次,城市圈中心城市是区域对外经济的前沿,是区域外向型现代农业与世界经济联系的纽带。
作为乌昌城市圈次中心城市,昌吉、阜康、五家渠等城市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的支撑点。作为乌昌城市圈次中心,昌吉等城市是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功能是承接和放大中心城市服务农业的效能。首先,由于乌鲁木齐在城市圈中的生产制造功能向服务功能转变过程中,一部分加工制造业在城市圈内迁移到次中心;同时从其他地州或乌昌地区农村移向乌昌地区的部分企业选择经营成本相对较低的次中心,使得昌吉等城市成为制造业和人口集中区域。
3 促进乌昌城市圈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的建议
为进一步加速乌昌城市圈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加快乌昌地区一体化,在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调整乌昌地区现代农业供给侧结构和质量,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3.1 加速发展农业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需要营造宽松市场环境,产业集群有利于加快市场发展,使产业融合在产业集群内部和产业集群之间进行。基于产业集群发生的产业融合会放大或加速市场竞争时生产要素的创造力,并鼓励专业化和投资。虽然乌昌城市圈各地建立了一些农业产业园区,但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关联度较弱,并没有产生较好的产业集聚效应。为此,应按照产业集群模式打造乌昌城市圈现有各类农业产业园区,采用产业链引资方案,完善农业产业集群前后产业链。在园区内成立农业产业集群协调组织,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加强集群内企业合作,打造集群信息化平台,开展跨区域、跨国业务。
3.2 加快“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结合
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农业生产与相关的二、三产业融合,形成一体化农业产业格局新产业链条,为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带来了契机。乌昌城市圈现代农业产业融合过程中,加速发挥互联网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建设智能化农业生产体系。将以往通过农民的经验来操作的生产过程转变为基于智能设备搜集生产数据的大数据管理生产的智能化生产流程,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精准化。
二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农产品销售,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扩宽农产品的传播途径。互联网已逐渐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工具。例如充分利用在国内较成熟的农产品电商平台,解决农产品销售困难问题,为农产品的销售扩宽渠道。
三是借助互联网提高农村金融的社会化服务。鼓励发展互联网普惠金融创新企业,通过互联网终端的普及,解决传统农村金融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和运用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农村金融覆盖的低成本和风险控制;通过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来促进乌昌城市圈现代农业产业融合。
3.3 推进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
乌昌城市圈同时具有巨大的都市农业休闲市场和旅游资源。乌昌城市圈推进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首先要根据乌昌城市圈的自然资源环境、区位优势、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条件,规划郊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产业和景区布局,设计自然主题、人文主题产融结合主要类型。
其次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和经营机制。鼓励疆内外企业和个人投资于乌昌城市圈生态农业、休闲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因地制宜,勇于创新,灵活建立多元化的经营机制。乌昌城市圈要尽早生态农业、休闲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降低准入条件和放宽市场领域,鼓励民营投资进入本地生态农业、休闲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
参考文献
[1] 张建华,洪银兴.都市圈内发展现代农业研究――以中原城市群为例[J].中州学刊,2008(3):42-46.
[2] 蔡世忠.区域增长极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与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1(4):57-61.
一、目标任务
突出农业特色产业帮扶的优先地位,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家庭农场带动和困难户自主种养的“四带一自”产业帮扶模式作用。鼓励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困难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切实提高困难户的家庭收入,建立完善经营主体与困难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
二、帮扶对象
全区建档在册农村困难户。
三、帮扶模式
鼓励困难户依据自身条件,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休闲农业等产业,脱困致富。培育、引进和扶持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困难户脱贫。
1.特色种植业。立足区的区位特点,支持困难户因地制宜发展无公害蔬菜和精品瓜果等产业。
2.特色养殖业。推进生态养殖,支持农户因地制宜发展林下家禽养殖和渔业循环养殖,鼓励开展稻渔综合种养。
3.休闲农业产业。鼓励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据区位优势,发展农家乐、采摘园等休闲农业,引导困难农户在园中就业或从事配套服务,鼓励周边农户通过乡村旅游产业获得就业和经济收入。
四、帮扶措施
(一)落实农业产业帮扶政策
1.新型经营主体补助。新获得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示范称号的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一次性给予10万元、5万元、2万元奖补。新获得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次性给予40万元、10万元;新获得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甲级队”、省级示范联合体一次性给予20万元、10万元奖补。对当年新认证的“三品一标”,地理标志奖励3万元、绿色食品每个奖励2万元、无公害农产品每个奖励1万元,有机食品每个奖励0.5万元。
2.设施大棚补助。新建连片钢架3000平方以上,每平方米按照30元标准进行奖补。
3.稻渔综合种养补助。对新建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通过市级示范基地评比验收,每亩补助设施改造费用300元。对获省、部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的企业分别给予10万、20万奖励。
4.休闲农业示范补助。对新创建的市级农业示范观光园,每园给予10万元补助;对新获得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农业经营主体,一次性给予30万元、20万元奖补。
(二)丰富农业产业帮扶举措
1.开展技术帮扶。对有意愿发展种养产业的,由农业主管部门安排技术专家给与技术指导。
2.帮助提升技能。对有意愿参加培训的困难群众,在当年职业农民培训中优先安排。
3.帮助推介农产品。对困难群众生产的农副产品的,优先推荐参加市农产品展示展销会。
4.组织参与帮扶。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各类项目申报和表彰推荐中,开展农业特色产业帮扶、带动困难群众脱困作为必备的考核指标之一。
五、工作要求
1.明确职责分工。农业农村局发挥牵头作用,协调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农业产业帮扶工作。各镇、街为实施主体,负责帮扶组织实施、检查落实等工作。
【关键词】 毕节试验区 特色农业 现状 对策 研究
一、毕节试验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毕节市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理念,积极创新机制,以农户为基础,以基地为依托,以企业为龙头,全面促进特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1、特色农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全市蔬菜、经果林、茶叶、中药材基地分别发展到352万亩、209万亩、77.2万亩、45.53万亩,特色烟草81.01万亩;优质马铃薯512.5万亩;特色杂粮160万亩;油菜101.2万亩。无性系扦插育苗7500亩;新增规模养殖场1024个,人工种草103.78万亩。全市10个产业示范带和102个特色产业示范园初步建成。特色农业在全市形成了规模效益,初步形成粮油、茶叶、马铃薯、辣椒、果蔬、畜禽等6个特色农产品加工体系,提升了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2、龙头企业发展迅速
全市地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数量达2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达2708个,土地流转面积达103.8万亩涉及农户36.3万户。口创汇836.5万美元,带动农户增收4.2亿元。
3、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一是种植业内部结构,特色经济作物在近十余年中发展迅速,全市粮经作物种植比从63∶37调整为55∶45,使种植业结构得以优化,农业比较效益逐步改善。二是农产品品质有所提高。农产品样品检测合格率达99.85%,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79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3个,有机农产品认证20个,通过地理标识产品认证4个,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个,获“贵州省名牌产品”8个,“贵州省著名商标”21个,专利授权8个。纳雍县获“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美誉,大方县荣膺“中国豆制品之乡”、“中国皱椒之乡”,威宁县被誉为“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
4、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初具雏形
休闲农业在毕节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一批依托当地农业自然资源优势而创办的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和民俗村等逐步显现,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比重正在得到稳步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相对稳定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经营户已经发展到250户左右,营业收入接近20000万元,资产总额25936万元;上缴税金329.98万元;年接待游客约190万人次;带动农户约8700户。贵州惠馨果业发展有限公司(民心苑)、金海湾天乐园、织金县雅贤现代农业观光园3家农业观光园获省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市省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达5家。其中黔西县解放村获农业部评选的“2011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前十名,向全国很好地展示了毕节试验区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景观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
5、农业科技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截止到2011年底,共推广玉米育苗移栽276.12万亩,玉米地膜覆盖90.51万亩,绿肥聚垄206.2万亩,玉米包衣106.65万亩,水稻旱育稀植51.63万亩,两段育秧8.2万亩。良种覆盖率也大大提升,推广杂交玉米316.04万亩,覆盖率达85.04%;杂交水稻55.1万亩,覆盖率达84.9%;脱毒马铃薯308.52万亩,覆盖率61.69%;优质油菜101.17万亩,覆盖率99%,科技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毕节试验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1、围绕试验区“三大”主题,创新发展思路,是试验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各级领导把发展特色农业纳入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关于大力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大力发展现代中药产业的意见》、《关于加快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意见》、《毕节地区“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毕节地区“十二五”特色食品发展规划》、《关于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试验的实施方案》等10多个重要文件。明确各产业中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以便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支持特色农业发展,对于促进试验区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增效、推动试验区特色农业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因地制宜地开发研究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是试验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技术保证
为了改变试验区农业生产耕作粗放、作物栽培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毕节试验区成立后,各级政府把“科技兴农”作为发展农业生产及粮食生产的重要战略措施。成功选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组合),近十年来,先后育成杂交玉米新组合11个、粳稻品种3个、小麦新品种2个、马铃薯5个、荞麦4个、辣椒品种2个,一批科技成果得到转化利用。这些技术成果,不仅为20多年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而且为今后特色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储备。
3、开展农业生态建设,走农业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的道路,是试验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根本
在农业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业耕作措施有机结合起来,综合配套,取得了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效果;特别是绿肥的大面积种植、绿肥聚垄耕作法的推广应用,实现了用地和养地的有机结合,绿肥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00万亩左右,在农田水土保持、培肥地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毕节试验区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毕节试验区在继续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设施不配套,农机装备不足,防灾抗灾能力不强,工程性缺水问题尤其突出。以2011年为例,全市人均工程供水量231立方米、仅为全省平均数240立方米的96%、全国平均数446立方米的51.8%。二是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工业化、城镇化处于初级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能力较弱。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仍然很大。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960元,仅为全国平均数7917元的63%。三是龙头企业少。目前,全市虽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家,但省级仅有25家,国家级仅有1家,且市级龙头企业标准相对较低。四是农村劳动力短缺。农村劳动力年龄、性别、素质结构发生极大变化,青壮年劳动力紧缺问题明显。五是农业农村发展资金短缺。农村现有金融产品少,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这些是制约毕节试验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1、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促进农民增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力量。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严重滞后,除烤烟外,基本还没有成熟的农业产业化链条。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进程中,必须要进一步集中力量,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市场,把分散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对接起来,依托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一是抓基地。全市具有独特的生态立体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的特殊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近年来实施的“3321”工程,已探索出一些经验。因此,必须跳出传统农业思维,破除小农经济观念,用战略眼光审视全市特色农业发展,切实按照已经制订的特色农业规划,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精细化加工、品牌化定位、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继续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二是抓龙头。必须着力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用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以工业化的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在产品终端上下功夫,着力解决产品深加工、精包装、细分拣、耐贮快运等环节的问题,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培育本土企业,积极招商引进具有强劲带动能力的加工企业,增加龙头企业数量,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促进龙头企业健康发展。
2、建设和完善与特色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土地流转机制
为保证特色农业集中成片、规模发展的总体要求,在维护土地集体所有、农民家庭承包的基础上,鼓励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租赁农户的土地使用权,用于规模开发生产优质、高效的农特产品。引导和允许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入股,与龙头企业组成股份合作制农业企业建设农特产品生产基地。
3、实施以农村循环经济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工程
要以农村沼气池建设为载体,以种植模式的调整为突破口,集成配套科学合理的优质、高产、高效的种养殖技术措施,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多循环”的原则,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内部种植―养殖―工业―营销、农业―工业―旅游业等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实现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4、实施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工程
毕节试验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必须切实抓好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工程的实施,促进农业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一要针对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中、高级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中、高级农业专门人才,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二要持续不断地在农村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大力培养农村种养殖能手和科技示范能手,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促进特色农业发展。
5、创新特色农业发展的机制体制
一是创新龙头企业与基地紧密联结、互利双赢等经营机制,把抓好龙头企业作为重点,持之以恒推动特色农业健康发展。二是创新涉农服务机制,改革服务体制、创新服务方式,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资金、加工、销售等服务。三是创新支农资金投入体制。积极组建特色农业投融资公司,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金融机构,全面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