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代传统服饰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服饰制度;服色;服饰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6-0102-01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古时代的“皇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服饰资源被统治阶级所有,服饰文化也打上了历史的烙印———阶级性。以服装作为区分贵贱、身份等级的工具并形成了相应的服饰制度。
一、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
衣食住行,是人类社会四大基本要素,人人不可缺少,而衣列首位,见其重要。中国服饰在古代世界,迥异别国,充分显示了我国服饰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的文化传统。七千年来中国服饰的演变大致可分为6 个阶段。
(一)服饰的初步形成,其本完善时期:自神农、黄帝至西周,代表等级观念的服饰制度已经初步形成。至夏商开始出现冠服制度,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步完善的时期;此时的服饰严格区分了天子与官僚,贵族与平民等等级差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冠服制度模式,影响了自商周以来三千年封建社会的服饰文化。
(二)初步繁荣期:春秋战国至汉末,春秋时期,诸侯坐大,礼崩乐坏。战国之时,七国崛起,各自独立。此时周氏衰微,诸侯并起,在学术上“百家争鸣”,在服饰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服饰文化呈现出一派绚丽多彩的景象。
(三)兴盛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将北方民族服饰带到这一地区。服饰文化出现了一种各民族之间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局面。随着前期思想、文化的又一次解放,民族大融合。隋唐衣冠服饰承上启下,博采众长,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此时服饰达到鼎盛时期。
(四)继续发展期:五代、宋、明,五代服饰大体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做变化。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渐趋繁缛,也曾多次修改。南宋时期,“服饰乱常”,也尚北服。由于理学盛行,社会上层服饰趋于保守,下层却保持活力,有广泛长足发展,工艺水平不断提高。
二、服饰要素之一——服色
色彩、质料和款式,是服饰的三要素。在中国古代服饰制度中,以服色作为区分社会成员身份尊卑、官吏品级高低为手段的服饰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曾影响深远。
(一)服色制度的历史沿革。
1.先秦时期。从奴隶社会开始,各王朝对颜色有着不同的偏好,从而影响着某一时期人们对服色的选着。这一时期关于使用服色的等级制度并没有形成。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严格的礼制等级制度已无法形成,相关的服饰等级性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到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兴起,“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无不影响着人们对服饰观念的理解。但在此时等级思想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对服色的理解和选择上。
2.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秦汉是封建社会的确立和成长时期,儒家思想取得了统治地位。受儒家思想影响,服饰制度中服色的制定有了初步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和民族的大迁徙促使胡汉交杂,南北交流,在着装服色上各民族相互影响。这一时期,服饰制度随政权的变化而变化,服色选择范围扩大,但以服色来区分身份、等级的服饰制度仍没有得到确立。
3.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伴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服饰制度进一步完善,服色制度得到了相应的确立。
隋朝统一中原以后,在其实行的服饰制度中,开始首次对服色使用有了明确的规定。至唐代,空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促进了服饰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在中国服饰制度史上,以服色来规定人身份等级的服色制度最终形成。
(二)服色的文化内涵。
从服色制度的历史沿革来看,它和“五行说”及衍生出来的正色至尊观念、封建社会中服饰制度反映等级制度的严格化是分不开的。
先秦至汉代,受五行观念的影响,正色是人们对服色的选择。“衣正色,裳间色”暗含了人们对服色的选择观念,“正色为尊”是人们对服色的选择的思想。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频繁的政权更迭淡化了“五德终始说”,受少数民族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服色选择“正色”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
从服饰制度中服色制定的历史沿革及其思想文化背景的变化,服色中正色间颜色的尊卑地位思想的改变,反映了严格的等级观念的思想留存在服色制度之中。在等级制度严格的封建社会里,礼仪性、等级性在服色制度中得到了一次展示。
三、服饰要素之二——服饰材质
衣料是服饰文化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的衣料,特别是在丝织品领域,曾长期独占甚至领先于世界。春秋末年、战国初年,中国已有细薄柔软透明的丝质衣料,并且在这之前,中国的丝织物品种已经十分多样了。
齐国的纨、鲁国的缟、卫国的锦,都以其质优闻名于世。魏晋至唐朝,锦的品种、花样繁复多变。这种衣料在不断的向美观、多样的方向发展。到唐代,还出现一种新品种叫“撩绫”。织这种绫不但费力,而且也很费心。从宋元到明清,丝织品不断扩大和优化品种,如北宋创造了缂丝,南宋出现了织锦缎,明代又锦上添花,出现了五彩缤纷的妆花缎。据《丛书集成》初编《天水冰山录》说,明代妆花缎有十七个品种。《红楼梦》第三回凤姐出场是上身所穿“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也是妆花缎的一种。此外,我国古代也充分利用野蚕丝。
我国古人对衣料的改良从来没有停止过新的追求,质地要优良,要轻、薄、柔软适体;性能要优异,做好集冬暖夏凉于一身,又要能防风防雨,又要能防火防水;外形要美观,令人看了眼花缭乱……中国的服饰文化,就是这样不断发展过来并必将向着更加完美的明天开创新的境界。
四、服饰文化的意义
服饰,既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文明的产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服饰,都既需要满足人类调节体温、保护身体的基本生理需求,又需要满足人类彰显社会地位,调节社会关系、寻求情感慰藉的精神需求。
作为文化载体,同样表现并记录着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具有文化的最高特征的“品格”。因为服饰是人类的物质创造品, 这一点等同于其他物质财富。但是, 服饰经人创造之后,不只是单独存在, 即成为与人脱离或是相对存在的“物”。相反, 服饰必然要与人合为一体, 即构成服饰形象,才能真正存在于社会, 作用于社会。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具有器物文化性质,是人类物质劳动的成果,即物质文化的体现;另一方面,服饰又是人类精神生产的成果。人类在创造服饰的同时,又将他们的习俗、风尚、审美情趣乃至、观念及其各种文化心态附丽其上,故服饰又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积淀。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1。
[2]王维堤.中国服饰文化. [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0。
[3]鸿宇.中国民俗文化——服饰. [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5。
[4]张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读《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有感,[J]文化论苑,2008.8。
[5]文平.《浅析服饰文化的意义》,[J]大众文艺,2010,4。
[6]赵庆伟.中国古代服色流变探讨.湖北大学学报,1997.1。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著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中国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华夏“中国”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确勾勒人体,又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用一块布随意地披挂或缠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适体”的样式,即倡导一种包藏又不局限人体的若即若离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先辈所推崇,所谓“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谛是“精神快乐休闲,胜干物质进步”。这反映在服饰文化中就是讲究随意、闲适、和谐,没有过分的突出、夸张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给人一种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国传统服装的制作者(裁缝)在设计和制作服装的过程中凭借直觉与经验,于“适体”中呈现的是一种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种以数理为基础的精确到尺寸的“理性美”。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著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中国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华夏“中国”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确勾勒人体,又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用一块布随意地披挂或缠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适体”的样式,即倡导一种包藏又不局限人体的若即若离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先辈所推崇,所谓“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谛是“精神快乐休闲,胜干物质进步”。这反映在服饰文化中就是讲究随意、闲适、和谐,没有过分的突出、夸张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给人一种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国传统服装的制作者(裁缝)在设计和制作服装的过程中凭借直觉与经验,于“适体”中呈现的是一种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种以数理为基础的精确到尺寸的“理性美”。
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含蓄”属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美的范畴,这一手法通常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寓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达到启发联想、耐人回味之艺术效果,彰显“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艺术境界。这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写意手法,即不豺着于对事物的客观再现,而强调欣赏某种朦胧的含蓄美,在虚实关系上偏重于对“虚”的张扬。引入到服饰文化的艺术创作中,就是设计者特别注重“不着迹象、超逸灵动”之美,不刻意追求数字上的精确性或纯形式的客观美感,而是崇尚用无穷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现情感。如用宽衣大袍、中规中矩的样式或写实与变体相结合的动物、几何纹样、花草枝、藤蔓纹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饰图案来传达一种与政治或伦理的关联意向。
汉初之“袍”被作为礼服,一般多为大袖,袖口部分收紧缩小,紧窄部分为“祛”,袖身宽大部分为“袂”,所谓“张袂成荫”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而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其画像人物皆穿着宽敞的衣衫,衫领敞开,袒露胸怀,或赤足,或散发,无羁放荡,张扬着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的人生品性,给世人以高山流水般随性自然的审美意境。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旗袍,是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它造型完美、结构适体、内外和谐,是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是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在女装舞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旗袍的设计表面上不温不火,实质上内涵丰富、意蕴幽远,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通。光滑的质感和简洁的造型表现出流畅明快的线条与和谐一体的气韵,展示出东方女子温柔、典雅之美。这种气韵不仅展于外表,而且沉于内心。穿上旗袍,既能衬托出东方女性优美的身段,又能显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美,呈现出一种宛若自然生命律动的朦胧佳境。
三、中国服饰文化的承传拓展
1.继承: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纵观华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知,“谐调”、“统一”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伊始,就遵循着理物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相结合的制作原则,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群的和谐统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审美品质。比如,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标示突出文化”同主要应用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等级尊卑、行业职别、年龄性别的标示和意念表达上,从原始部落首领与狩猎功臣的服饰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标示,从文官武官的服饰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晚礼服的服饰标示等,均彰显着其“标示突出文化”的审美底蕴。当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承载着传统儒家中庸观,受政治因素的影响颇深;而20世纪中期的“绿色”服装覆盖全国,“军干装”及其灰色基调也使中国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况。然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数千年发展主流的是“谐调”、“统一”的服饰文化,理应将之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并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社会、人群协调一致的完美原则,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现代中国的服饰文化都应予以承传拓展。
2.创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
在当代中国,传统服饰与时尚设计的审美融通对提高服装的文化附加值、满足时尚消费需求、缔造民族特色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具有特殊意义。全球化时代的服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都很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用,以张扬本国服饰文化和民族特色。目前,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整体上还存在着设计理念落后、创意不够、没能把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之中等问题;加之国外品牌纷纷涌入,国内又缺乏与之抗衡的品牌,使中国的服装设计在国内、国际竞争中均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影响了中国服装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当务之急是在借鉴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之从表面符号的简单借用提升到对服饰文化内涵的审美体认与表征阴,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发展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
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的完美融通,实质就是一种在继承传统服饰文化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首先须领会传统文化,否则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设计师要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把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神理念,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各种时尚理念、理论资源加以整合,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创造性地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丰富其文化蕴意,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防止对传统元素符号化、表面化的简单组合或图解式、猎奇式的样品展览。好的服装设计创意是设计师在把握了传统服饰文化理念之后,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对传统文化积累、消化并感悟的一种自然情感表述,而不是现买现卖、照猫画虎。河南“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中展示的服装就非常具有文化价值。拜祖服装系列大多采用的是中性的流行色系列,颜色迥异、面料粗朴,以金色缎带镶边;纽扣的设计则采用盘扣样式,其金属材质与服装面料及服装的金边质地形成细腻的对比;袖口翻边采用缎织纹路,既有古朴特点又有现代的工艺形式。整个设计将传统元素与时尚设计完美结合,加之祭祖大典本身的特殊意义,可谓形式与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所以,当代中国的时尚服饰设计应该分析研究传统服饰的配色及制作规律,理解、感悟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厚、博大与凝重,并使之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来,加之挑花、刺绣、蜡染、扎染、手绘、编织、织花、抽纱等现代工艺,并结合时代流行趋势与时代特征,将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创造出既有时代感又有民族神韵的服装。
四、结语
关键词:唐装 唐代服装 中式服装 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一直以”衣冠王国“美誉天下,”黄帝尧舜垂衣裳治天下,盖取乾坤“早在易书上就有描述。从商代开始,汉人的服装形式就确定了:大襟、右衽、上襦下裳。中国古代服装,直线剪裁,轻视服装结构塑造,重视服装本身的装饰,男女装的区别以式样、色彩和装饰来判断。西方从十六世纪开始就以突出人体美、立体裁减的方式形成了与我们截然不同的体型性风格特征。经过历史上几次大的服饰变革,中国服装在适应现代生活的轨迹里有了飞跃发展,继20世纪50年代的”蓝海洋“、60年代的”绿军装“、70年代的”绿灰蓝三色虫“、80年代的”百花齐放“、90年代的”国际迷狂“之后,进入二十一世纪,”唐装“成为现代中式服装在国际舞台上的名片。
”唐装“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服饰潮流中,引起国人的钟爱,与其特有的中国服饰文化内涵密切相关,从构成服饰三要素———面料质地、结构造型、色彩构成人手,研究图案装饰特点,就能了解它的现代意义。
1.唐装的服饰特征。
1.1面料以发光艳丽的丝质品为主。
唐装以丝绸面料特有肤色区别与其他服装。丝绸起源传说中的黄帝元妃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无疑是我国最早发明,通过古代的丝绸之路传遍世界各地。现代科技为面料纺织技术克服了天然丝绸产量的限制,用人造丝缓解了丝绸市场的供需矛盾,保留了丝绸的外观特点又克服了天然丝绸本身的性能上的缺憾,为唐装提供了丰富的面料来源。
1.2结构造型上强调中式服装的领型与布纽系结方式。
唐装对传统的款式结构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造。中式服装:一是立式领型;二是连袖,即袖子和衣服整体连接,以平面裁剪为主;三是对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盘扣,扣子由纽结和纽袢两部分组成。但唐装塑造人体的挺拔身姿很少连袖,改变传统中式服装不收腰的缺点,根据时代变化,裙子下摆放大,旗袍开襟降低,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需要。
1.3唐装色彩以传统的民族服色进行搭配。
唐装色彩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紧密相连,表现了中国色彩特点。我们的先民从自然现象中获得了五种基本的色相———青、红、黄、白、黑,进而以五色与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时间密切联系加以附会,被中国古代视为五种”正色“,并赋予吉利祥瑞的寓意。中国传统装饰较多地使用正色,形成了艳丽浓烈丰富鲜明的色彩个性。如:青色为植物初生之色,象征着青春和生命;黑色在上古时代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夏、商、周时天子的冕服为黑色。后来随着封建集权专制的发展,人们把对天神(黑色)的崇拜转向对大地(黄色)的崇拜,所以形成”黄为贵“的传统观念,历代帝王以黄袍袈身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黄色也是中国最崇拜的神物”龙“的基本颜色,它代表中华民族的吉祥物,是神圣吉祥的化身。再则是红既紫,紫气东来,以紫代表富贵,红色代表喜庆、表达快乐。无论是玫瑰红、深红、紫红都有神秘而优雅的含义,表现沉稳及雍容,最具中国色彩的特性,也是唐装的典型用色。
1.4唐装注重图案装饰。
关键词:经济发展;海南黎族;服饰文化;传承保护
海南黎族作为一个历史文化传承深远的民族,在服饰文化方面有其独到的特点。对海南黎族进行经济开发,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作为重要的卖点、热点是必然趋势。不过,考虑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有必要在经济活动中对黎族服饰文化进行保护。只有施行完善的服饰文化保护政策,才能确保黎族服饰文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会被其他文化所冲击。
一、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的特色
1.民族文化的代表性
海南黎族服饰文化是黎族特有的精神文化、习俗、传统和艺术文化、艺术特色的集大成者,是民族文化的经典代表。透过黎族服饰文化的特征,就可以深入了解到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点。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的重要载体就是黎族的织锦,它被评为“海南敦煌壁画”,是古代的“岁贡极品”,这就足以看出这种织锦的品质高端,文化研究价值高,具有极强的保护价值。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这种堪称“皇家贡品”的民族艺术文化宝藏成为重要的发觉点之一。在某种意义上说,黎族服饰文化在织锦上体现的最为全面,海南黎族的文化在服饰文化上的体现最为全面。黎族服饰文化直接代表了黎族独特艺术文化的最高水平。
2.民族服饰艺术的唯一性
海南黎族服饰文化与众不同,具有极高的唯一性,是当今各民族之中保存最完善、艺术性最强、风俗特点最浓厚的一种艺术形式。黎族服饰文化的唯一性首先表现在制作工艺的唯一方面。黎族织锦是当今黎族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工艺,具有长远的历史发展底蕴,与本地的棉花种植量大、棉花质地优良、矿物质染料丰富、资源丰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更是黎族特定的历史发展环境和文化氛围发展的必然结果。黎族服饰文化发展的第二个表现就是在制造工艺上加入了艺术性的设计理念,融合了黎族的文化传统、信仰、劳动环境和生活氛围、情趣主张等重要内容;比如黎族服饰文化中的“龙被”,工艺先进、观赏价值和工艺价值世所罕见。这几个方面的表现,让黎族服饰文化唯一性的特点格外突出。
3.过往文化传统的延续性
黎族的历史发展进程比较统一,文化传播的脉络较为明确,这使得黎族文化整体上表现较为明确和完整。以黎族服饰文化特点为例,它的发展过程,所涉及到的祭祀符号、家族标志、文化符号、传宗接代、爱情信物等方方面面都有着比较系统的文化指向性。什么样的符号代表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造型传递什么样的感情、什么样的图案代表什么样的意义都非常明确,且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特点,是一种在族内具有良好的延续性和系统架构的文化体系。从古至今,黎族的服饰文化传统都保留的非常完整,很少受到外族的文化干扰,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至今黎族的服饰文化依然保留的很好,且一直在贯彻和落实,在老年一代向青少年一代的传递中甚少遗漏,文化传承延续的特色非常鲜明。
二、现代经济条件下黎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1.经济和商业模式的引入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对黎族服饰文化进行开发是必然。引入适当的经济政策和商业合作模式,在不损害黎族服饰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通过良好的经济政策和商业模式为黎族服饰文化的崛起和商业化提供动力,这也是让黎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成功转型的关键。没有现代经济政策的支持,没有恰当的商业模式支持,黎族服饰文化可能会遭到外来文化的破坏,可能无法在杂乱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独立性,一旦黎族的服饰文化遭到损坏,想要重新弥补就会非常困难。要注意经济政策倾斜的同时,加大对商业合作模式的管控力度,确保以正规的投资者、商业经营计划和运作方案来开发黎族服饰文化,开发服饰产品的多元化,避免经济开发和运作过程中出现不良现象。
2.专业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
黎族的服饰文化本身在传承过程中保护的很好。不过这只是在原来的历史文化特征中进行传承。一旦引入现代化的经济制度和商业模式之后,传统的文化保护策略可能就无法发挥作用。对此,相关部门、政府应该考虑引入专业的文化传承培养人才,以对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充分了解,对黎族服饰文化的深入了解来参与到文化传承保护中来。要制定详尽的保护策略,对商业合作项目、经济合作项目、方案以及未来的发展价值、意义、影响等各方面进行评估和审核,找到其中存在的风险制定弥补方案,切实做好经济开发过程中的文化保护。
3.文献资料的录入和保存
传统的黎族服饰文化在传承方面主要依靠的是本族文字传承和语言行动上的感染、言传身教。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这样的传承方式略显薄弱。可以考虑让熟悉黎族语言文化的人士参与到文化传承与开发中来,将黎族的服饰文化以文献资料的形式记录下来,开发成系统、全面、完善的文字内容,递交给政府或相关部门作为档案材料保管,确保文献资料可以保存起来。这些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也可以为经济开发提供更直观的参考,避免经济行为发生不良的后果,破坏了原有的服饰文化氛围。除了做基础性的文献资料整理之外,还可以考虑将这类资料进行整合,制作科研课题,提供学术研究,促进文化部门、研究人员对黎族服饰文化有更深刻的接触,加快服饰文化的开发进程。
4.基于现有文化特色的创新和发展
为了让黎族服饰文化能够迎合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部门必须注意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大胆的创新应用。比如黎族的服饰种类、常用的图案、在不同场合的图案蕴含的意义等,进行现代化的加工和开发,通过服饰展览、服饰设计、工艺研讨会、旅游景点开发、农家住宿旅游等各种形式在黎族服饰文化中加入现代商业元素和经济理念,用创新性的举动推动黎族服饰文化的开发,为黎族服饰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壮大提供多元化的途径和方式。现代社会,黎族服饰文化如果不顺应时代进行改变和创新是无法满足经济开发需要的,在保留其特色和底蕴的前提下进行多元的尝试,赋予黎族服饰文化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推动文化的传承有重要意义。
三、总结
黎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现代社会面临着很多困难,通过经济开发的形式来赋予黎族服饰文化全新的生机与活力是重要内容。不过考虑到黎族服饰文化的唯一性、代表性,在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之前,做好文化保护研究非常重要。依托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参与,依托较为严格的合作方式审核和经济政策的保护性倾斜,大胆开发多元性的商业合作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和投资者参与到黎族服饰文化的开发和创建中,这对于黎族服饰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作者单位:1.桂林理工大学;2. 桂林理工大学;海口经济学院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熙兰. 红瑶红色服饰文化考证与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2]刘茜. 无字的教科书:苗族服饰文化的课程意义解读[J]. 民族教育研究. 2009(04)
[3]许苗,钱家英. 论黎族妇女审美心理在其服饰图案中的体现[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7)